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4-05-09

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共10篇)

篇1: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计算题在数学教学中占领着主导地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每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允许算法多样化。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中出现认知冲突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在互议互启中获得新的方法,并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如:(1)45×12 或 45×12 或 45×12 =45×2×6 =5×12×9 =45×4×3 =90×6 =60×9 =180×3 =540 =540 =540 又如:(2)405+398 或 405+398 =400+398+5 =405+400-2 =798+5 =805-2 =803 =803 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掌握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但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掌握一定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技能,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有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受前面类似85÷40的影响,在计算420÷40这一类题时,一开始出现了用除数去乘商算出了400。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说说商的最高位表示的意义,从算理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加强估算。

所谓“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和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和估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明确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在错题中不断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计算也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在能力上得到提升。

在学习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应用了这一知识。如:茄子有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学生列式为:17×12×5,在计算时就可以先算12×5=60,再算60×17=1020。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简便算法的优越性,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细致的长期的过程,课堂上,通过学生的问答、口算、板演、作业等形式,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并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在理解算理之后抽象算法并保证一定的练习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和理解,在自主探索中提高和发展,在练习巩固中掌握和提高。

篇2: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的那些最常用的和最基础的知识好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所以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一、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数与生活应用

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思维能力

(1)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数与计算的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而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在数学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必须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数与唯物主义

数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而数与计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数与终身利益

人的一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到数,家长扳着指头教孩子数家里有几口人,桌子上有几个苹果等等,上幼儿园以后,又学习一些简单的数与计算知识。幼儿如果没有一点数的知识,就会连自己有几只手,有几件玩具、家里有几口人,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因此只有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数与计算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4.数与计算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这是当代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也已为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而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到贮存、运输、销售和维修等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在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而这些数字指标的获得离不开计算。如果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计算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与计算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5.数与计算教学的变革

我国小学数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数与计算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的数与计算教学有过多次变革。

50年代,我们主要参照苏联的小学算术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教材。这时整数的循环比较多,教学的数比较大,一般学到12位,小数、分数的学习没有循环。名数的化法聚法教得比较多并且计算比较复杂。当时我国的实际是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而要参加生产劳动,虽然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小学算术中增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单簿记并加强了珠算。但由于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把苏联小学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了五年,致使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内容没有学全,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们把初中算术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强调以“以四则计算为中心”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算术”课本更名为“数学”,采取“精选、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把“培养四则计算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不再提“以四则计算能力为中心”,这样就使计算教学处于一个更恰当的位置。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根据计算机和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的现状,对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在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前提下,对那些实用价值不大,对进一步学习也无直接帮助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降低要求。新大纲规定:笔算加减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最多不超过四步;珠算只学加减法,而在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些珠算;分数四则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删去繁分数。根据需要,把“教学要求”也作了调整,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三个层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除要求熟练掌握,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分数四则笔算要求比较熟练,乘数、除数是三位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计算。

从上述不同年代数与计算教学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数与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

二、计算教学改革的主要成绩

四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数与计算教学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重视数概念的教学

首先调整了整数教学的分段。义务教材把整数教学从原来的四段改为五段,即“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五段。同时调整了后三段的教学重点。“万以内”这个阶段,除了重点教学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外,还增加了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由于乘、除的数目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节省教学时间。“亿以内”这个阶段把认数范围扩大到万级,重点教学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运算。“亿以上”这个阶段,再把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亿级,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实验表明,把亿以上的数和一部分概括性的知识移到四年级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材除保留原通用教材中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的分级、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外,从一年级起就加强数序、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增加了数的组成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数位以及更顺利地读、写数。

2.笔算教学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笔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反对过份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已是国际性的共识。但反对过份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除了较好地落实大纲精简繁难计算的要求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算理上。具体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1)在低年级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如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对十位除后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比较难以理解。教材把竖式的写法和小棒的分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右图的52÷2。

(3)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根据口算、笔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每种计算方式的认识规律,义务教材在口算、笔算的编排顺序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先教学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等口算,学生有了这些口算基础,就便于理解和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步骤。

(4)在中、高年级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是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想出乘数百位上的数该怎样乘,乘得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一位,由此来理解和掌握其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

(5)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强调灵活地运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要求怎样计算合理、简便就怎样计算。

3.加强口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在发扬我国重视基本口算的优良传统下,《九义大纲》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口算。为了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材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2)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注意在每一个练习中都带着练习前面学过的口算,每一册教科书的后面都附有口算卡片,并且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注意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篇3: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版) 新的课程核心理念有了变化, 由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与过去相比, 出发点不变: 人人也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人、各个不同层次的人, 即“有教无类”, 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 但支撑点是人的教育而不是教学内容, 有了本质的改变, 而且还要求我们的教育是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 要求教育工作者领会新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精神,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要求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注重学生活动, 鼓励合作竞争,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的实现, 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这里, 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只是学生“玩数学”和“做数学”的引领者。

二、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多年来, 我们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教材”,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教材教”, 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张丹介绍过, 新教材改变了老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 采用了“问题情境———建构模型———解释应用”的结构模式, 即提供一定的情境图, 通过“试一试, 说一说, 做一做, 比一比”等大量的数学活动, 在“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中进行开放式个性化的展现。基于学生对同一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不同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层次不同以及认知水平不完善的情况, 教材一直是按照同一知识分年级、分学段“螺旋式上升”, 而不同知识则“交替式增长”的特点来进行编排的, 这就使教材有着明显的简约性和跳跃性。教学时,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可以采取“撇下”和“超前”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的, 可以因势超前跨册教学; 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 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暂时“撇下”, 待条件成熟时再回头补学。具体做法如下:

用好情境图。在使用情境图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观察时配上一段解说词, 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变观察情境为直接体验, 变静态图形为动态探索, 变陌生数字为熟悉生活;解决问题后还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留白”。

用好习题。教材中习题较少, 但综合性、开放性、思考性较强。在教学时, 教师要把握习题设置的目的层次, 寻找习题与例题、习题与习题间的本质关联, 琢磨习题中的方法、策略, 考虑变式、拓展的方向, 挖掘习题资源的价值, 让习题“才”尽其用。

要合理开发教材。教材中有些题与题、图与文之间的关系不太匹配, 有些内容时代感、地域适应性也不足, 所以要合理开发教材, 如用自己掌握的素材, 重新设计、组织、选择, 使教学超越教材, 完成“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版) 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层次出发, 创设生动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要转变观念, 深刻理解数学活动中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原则。因此, 新教法要求我们由传统的单向活动向师生、生生、生境之间的多边活动转变, 并设置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尽量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四、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个性差异

新课标更好地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主张教材教法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关注个体的学习, 更注重个体的潜能开发, 使不同层次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是: 许多新教法将学生个体 ( 或部分) 的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虽然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是个体 ( 或部分) 教学与班级教学并存的时期, 但“个别 ( 或部分) 教学”的情形越来越多。如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

篇4: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7-02

我们都知道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知识,因此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新的视野,反思自身和同仁们的教学,我以为目前计算教学出现了三个基本矛盾,现加以分析,以求较好的处理策略。

一、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

目前大多计算教学的一般流程常常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发现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为此,许多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开始,就是到“逛商场”结束。上课时首先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如何挖空心思创设新奇诱人的所谓“情境”。现在的计算教学,很难再看到过去的复习铺垫了。难道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真是水火不容吗?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教学的背景。

问题的另一方面,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新课程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存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人为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的问题,甚至有人为了设置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只要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

例如,一年级“9加几“时,有老师精心设计如下铺垫:

①. 4 6 9 ……

/﹨ / ﹨ / ﹨

1 ( ) 1 ( ) 1 ( )

②. 9+1=( )

③. 9+1+5=( ) 9+1+6=( )……

其实,计算9加几时,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想到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不必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把另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的这一种所谓“凑十法”。显然这种把知识的嚼烂再喂给学生的“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

二、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

过去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則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知识,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现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首先出示情境图——两只猴子摘桃子,每只猴子都摘了13个。____________?(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并列出乘法算式2×14。)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看图知道了得数,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摆出了得数,也有少数学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数。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计算方法。老师在分别肯定与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列出了这样的竖式:

13

× 2

6…… 3×2=6 13

20……10×2=20 × 2

26……6+20=28 26

同时,老师结合讲解,分别演示教具、学具操作过程,又结合图片进行了数形对应。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初始竖式,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化竖式的写法,再让学生用简化竖式进行计算练习。

上边案例反映了现在计算教学中的又一对矛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照等直观刺激下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算理的理解可谓十分清晰,但是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的算理中,马上就得面对抽象的算法,接下去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我以为上边在让学生充分熟悉算理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出简化的竖式。所以上面右边的竖式不急于出示给学生。

我认为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在学生理解13×2的初始竖式后)我们一起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其余自由尝试)

13 11 32

× 2 ×7 × 3

6 7 6

20 70 90

26 77 96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1: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生2:第一次乘下来的得数都是一位数,第二次得数是两位数。

生3:我发现第二次乘的得数是整十。

生4: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的的数,得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

师:大家观察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

生1:比较清楚。

生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繁,有些好像不要写两次。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点就好了。

生3:其实这个竖式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的。

师:哦,你的想法挺好的,我們一起来看看屏幕——(动画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

师:老师也来写一次。你们看这样写是否简单些?

14

× 2

28

生:(齐)是!

师:以后列乘法竖式时,可以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写。刚才写的三道竖式,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改成简单的写法?

在以上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观察所谓简化竖式计算,而是在实际计算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这些初始竖式的共同点,进而产生简化竖式的需要,在此上自然而然引出简化模式。

可见,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明白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程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现在的计算课,如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技能形成之间的矛盾?计算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

我们发现,为了体现计算教学与应用问题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学生的运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错误率很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达到目标,于是再反过来进行大量训练,使得不少学生短时间内似乎计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认知和规律,学生的计算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为糟糕的是,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这比较容易做到,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老师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是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

诚然,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大量重复的过渡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联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的策略。

总之,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的平衡对于教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有重要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对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起着缓和或激化的作用。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应该从数学教育本质出发,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吸取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以计算教学基本矛盾的平衡为导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大出版社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计算教学目标呢?

美国国家委员会至国民的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不是生产“廉价计算器”的流水线,而应以数学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因此,计算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需要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的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思想。计算教学目标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上。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会的思考方法、学习能力可以顺利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篇6:对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的一点思考

小学音乐教材中,唱歌课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相比较欣赏课,学生更喜欢唱歌课,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可是真的把一首歌曲“唱会,唱好,会唱”,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笔者就如何在音乐课上唱好一首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小抓起,打下坚实基础

1.使用音乐教具。教师应尽量带学生到音乐教室上课,做到上音乐课有多媒体、钢琴或者电子琴等。这些辅助工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音准、音高,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歌唱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做法只会破坏音乐乐句的完整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发展学生对歌曲的形象思维,从动画或者mv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重视识谱教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唱名学习。让他们知道唱名(Dol Re Mi Fa Sol La Si),要经常性地进行模唱训练。如我会为学生举例子:有一座音乐城堡,城堡里有七层楼,里面住了七个小矮人,他们分别住在1、2、3、4、5、6、7层楼,人们都是这么呼唤它的,分别是Dol,Re,Mi,Fa,Sol,La,Si,为了和这七个小矮人做好朋友,现在洪老师教大家如何记住它们的名字:Dol(豆豆是老大),Re(墙角开花蕊),Mi(三楼有猫咪),Fa(四楼摆沙发),Sol(进门锁上锁),La(六楼啦啦啦),B-Si(顶楼笑嘻嘻),学生都记住了吗?笔者用儿歌形式帮助孩子记忆并学会七个唱名,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3.掌握音乐记号。从一年级开始,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教师应该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简单了解音乐符号。如顿音记号,教师可制作皇冠让学生带上,形象地告诉孩子,这个黑色的倒三角形就像一个小皇冠,戴上这顶皇冠应该跳一下,这就是皇冠的含义。顿音记号,要求唱得跳跃又有弹性,请学生在唱这个音时都戴上皇冠。又如遇到反复记号时:‖::‖,我通常都这样为学生打比喻:一个门有两扇板,两对门眼遥相见,小朋友们到这里,都得来回跑两遍。这样比喻之后,小朋友们很快记住音乐符号及含义,效果显著。

二、歌曲教学,融入音乐要素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唱歌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只唱会了歌曲,但是歌曲情感处理干巴巴,毫无感情。应该重视音乐情感在音乐中的体现。

1.歌曲情绪。在中高年级教材中,不是简单地演唱,而是需要孩子理解整首歌曲的创作意图,加入感情地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四年级下册唱歌课《刘三姐》,歌曲本身的旋律委婉动听,一字多音的唱词贯穿全曲,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本首歌曲的学习并不困难,听过几遍就能很好地演唱,但是真正让孩子用感情演唱歌曲的话,他们会不知所措,因为更多的孩子不理解本首歌曲中旋律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是这么做的:我首先向学生声情并茂地介绍刘三姐这个传奇人物,让孩子们对刘三姐有最初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优美、婉转的歌声弹唱示范这首歌曲,然后用对比唱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应该用老师刚才表现的哪种情绪演唱呢?如此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情绪应该是委婉动听的。最后引导大家一起想象自己身临大山中,对着美丽的风景一起有感情地唱起《唱山歌》。这么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理解,能体会到速度不应过快,应该中速演唱,很快就把一首歌曲诠释得更好。这样从情感表达和美感角度进行引导,让孩子真正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只有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旋律才会更动听。

2.音的高低。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可以采用先学会唱词再学唱歌谱的方法,降低难度。这样能给孩子建立音高概念,虽然新课标对低年级教学不要求唱谱教学,但是老师可以用琴弹奏,让学生用lu或者单音节进行旋律模唱,唱好唱准每一个音,不走调,从小建立音高概念。

3.重视节奏。节奏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忽略节奏,那么歌曲教学将黯然失色,应该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了解、感知拍号,看懂什么是2/4拍、3/4拍、4/4拍和6/8拍等。根据课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以上节奏,因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太久,可以用游戏、讲授、故事等方法穿插进行。例如,2/4拍教学可以教孩子们这样认识:出示节奏型:××│××│,让学生填入姓名,互相问好。│你好,欢欢│,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如3/4拍教学中,我加入读歌词节奏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3/4拍节奏特点,还要鼓励孩子边唱边打拍子,注意它们的强弱规律特点,控制乐句的速度。在教师示范朗读歌词时,应该按照歌曲节奏朗读,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歌曲大意,又能让学生对歌曲节奏有一定理解。

三、歌谱教学,实践感悟体验

唱谱是学习歌曲中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第一天起,要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唱谱。我们应该如何唱谱呢?很多学生只唱音不唱节奏、节拍,更不用说其他音乐记号,这样的唱谱是把音符与其他符号割裂开来,把旋律与其他要素割裂开来,非常不正确。

1.打拍子唱谱。很多孩子只唱谱不打拍,造成节拍、节奏混乱,唱谱应跟打拍子同步,一般可用脚或手打拍子。动作应是上下动,即打下去是正拍,弹上来是反拍,每个拍子打成下、上,即分拍。这样有利于学习半拍的概念,使附点、切分、弱起等节奏变得容易。有的孩子之所以总是搞不清楚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是因为只打拍点不打反拍。

2.唱出节拍数。很多学生唱谱只唱音,不唱拍数,就很难搞清这个音到底多长。我的做法是超过一拍的音必须唱拍数,如2拍的Re就唱Re2,三拍就唱Re23,有几拍唱几拍,这样无论时值多长都容易区分。这是为高年级唱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碰到延音线节奏更容易搞清拍数,这对附点节奏也适用。例如:前附点节奏1.1就可以唱成Do 2Do,加入之前拍子的下上打法,很容易搞清附点节奏。

3.融入音乐记号。唱谱要加入乐谱中的各种记号。只是唱音符、唱节奏不够,音乐中有各种表情记号、力度记号等,唱谱应尽可能把各种记号唱进去,而不是等会唱歌曲了再考虑这些记号。告诉孩子们,跳音应唱得短些,重音应唱得强些,连音应唱得连贯。如《唱山歌》一课中,有出现v换气记号,很多学生刚开始不注意就直接忽略。其实很多时候是在音乐的乐句处换气,唱谱中加入合适的换气即意味着能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句子和段落。从低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注意换气,因为歌唱是需要换气的,就像说话一样,也是需要换气的,并做出换气进行示范。在低端上课时,我把每一句逗号比喻成小蜗牛,每个小蜗牛的出现就是一个小乐句,这样比喻以后,学生就能做到每一句地吸气换气。

篇7: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上饶县董团乡大地中心小学吴剑飞

听了张春莉、刘劲苓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想自己的课堂,特别对课堂“生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传统课堂更大限度地禁锢了学生的“生成”。

传统课堂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统,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课堂上,教师先预设自己的教学流程,学生只需按照教师预计的教学流程一步步机械似的往下学,不允许有分歧,教师也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其他的想法,只要学生教条似、机械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故而出现了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这样的课堂好似工厂生产机械零件,学生只要按部就班似根据教师指令进行学习,师生简单、机械的互动,繁琐的抄写、背诵等事情,让学生苦不谌言,学习效率低下。

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更谈不上课堂有什么的“生成”了。

二、开放、民主的课堂可以让学生“生成”尽可能多。

1、“开放”的教学设计。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

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时练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但这些公式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测量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不可能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于是我提前让学生尽可能找到周围的长方体、正方体,观察它们分别有几个面,有哪几个面是要求计算的,通过实地测量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这样的课堂生成性的知识很多,许多孩子不仅更加深刻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而且连一些不规则图形及圆锥、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一些全都出乎我的预料之外。

2、民主的课堂使课堂更鲜活,“生成”性内容更加精彩。

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自由,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这样的课堂学生“生成”性内容会更加精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也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才能激发课堂动态生成。

笔者曾聆听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课。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合作、协商等方面,在华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幸福的。当然,那节课

上我们看到许多学生生成的东西,让我们观者叹为观止。

三、精彩的“生成”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班习惯的养成,要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等良好的习惯。相信只要学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自然而然他的课堂上学生生成比其他班级要更多。

篇8:对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从小抓起,打下坚实基础

1.使用音乐教具。教师应尽量带学生到音乐教室上课,做到上音乐课有多媒体、钢琴或者电子琴等。这些辅助工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音准、音高,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歌唱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做法只会破坏音乐乐句的完整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发展学生对歌曲的形象思维,从动画或者mv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重视识谱 教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唱名学习 。让他们知道唱名(Dol Re Mi Fa Sol La Si),要经常性地进行模唱训练。如我会为学生举例子:有一座音乐城堡,城堡里有七层楼,里面住了七个小矮人,他们分别住在1、2、3、4、5、6、7层楼,人们都是这么呼唤它的,分别是Dol,Re,Mi,Fa,Sol,La,Si,为了和这七个小矮人做好朋友,现在洪老师教大家如何记住它们的名字:Dol(豆豆是老大 ),Re(墙角开花蕊 ),Mi(三楼有猫咪 ),Fa(四楼摆沙发),Sol(进门锁上锁),La(六楼啦啦啦),B-Si(顶楼笑嘻嘻),学生都记住了吗? 笔者用儿歌形式帮助孩子记忆并学会七个唱名,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3.掌握音乐 记号。从一年级开始 , 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教师应该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简单了解音乐符号。如顿音记号,教师可制作皇冠让学生带上,形象地告诉孩子,这个黑色的倒三角形就像一个小皇冠,戴上这顶皇冠应该跳一下,这就是皇冠的含义。顿音记号,要求唱得跳跃又有弹性,请学生在唱这个音时都戴上皇冠。又如遇到反复记号时:‖::‖,我通常都这样为学生打比喻: 一个门有两扇板, 两对门眼遥相见,小朋友们到这里,都得来回跑两遍。这样比喻之后,小朋友们很快记住音乐符号及含义,效果显著。

二、歌曲教学,融入音乐要素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的主要活动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唱歌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只唱会了歌曲,但是歌曲情感处理干巴巴,毫无感情。应该重视音乐情感在音乐中的体现。

1.歌曲情绪 。在中高年级教材中 ,不是简单地演唱 ,而是需要孩子理解整首歌曲的创作意图,加入感情地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四年级下册唱歌课《刘三姐》,歌曲本身的旋律委婉动听,一字多音的唱词贯穿全曲,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本首歌曲的学习并不困难,听过几遍就能很好地演唱,但是真正让孩子用感情演唱歌曲的话,他们会不知所措,因为更多的孩子不理解本首歌曲中旋律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是这么做的: 我首先向学生声情并茂地介绍刘三姐这个传奇人物, 让孩子们对刘三姐有最初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优美、婉转的歌声弹唱示范这首歌曲,然后用对比唱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 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应该用老师刚才表现的哪种情绪演唱呢? 如此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情绪应该是委婉动听的。最后引导大家一起想象自己身临大山中,对着美丽的风景一起有感情地唱起《唱山歌》。这么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理解,能体会到速度不应过快,应该中速演唱,很快就把一首歌曲诠释得更好。这样从情感表达和美感角度进行引导,让孩子真正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只有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旋律才会更动听。

2.音的高低 。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可以采用先学会唱词再学唱歌谱的方法,降低难度。这样能给孩子建立音高概念,虽然新课标对低年级教学不要求唱谱教学, 但是老师可以用琴弹奏,让学生用lu或者单音节进行旋律模唱,唱好唱准每一个音,不走调,从小建立音高概念。

3.重视节奏。节奏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忽略节奏,那么歌曲教学将黯然失色,应该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了解、感知拍号,看懂什么是2/4拍、3/4拍、4/4拍和6/8拍等。根据课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以上节奏,因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太久,可以用游戏、讲授、故事等方法穿插进行。例如,2/4拍教学可以教孩子们这样认识:出示节奏型:××│××│,让学生填入姓名,互相问好。│你好,欢欢│,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如3/4拍教学中,我加入读歌词节奏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3/4拍节奏特点,还要鼓励孩子边唱边打拍子,注意它们的强弱规律特点,控制乐句的速度。在教师示范朗读歌词时,应该按照歌曲节奏朗读,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歌曲大意,又能让学生对歌曲节奏有一定理解。

三、歌谱教学,实践感悟体验

唱谱是学习歌曲中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第一天起,要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唱谱。我们应该如何唱谱呢? 很多学生只唱音不唱节奏、节拍,更不用说其他音乐记号,这样的唱谱是把音符与其他符号割裂开来,把旋律与其他要素割裂开来,非常不正确。

1.打拍子唱谱 。很多孩子只唱谱不打拍 ,造成节拍、节奏混乱,唱谱应跟打拍子同步,一般可用脚或手打拍子。动作应是上下动,即打下去是正拍,弹上来是反拍,每个拍子打成下、上,即分拍。这样有利于学习半拍的概念,使附点、切分、弱起等节奏变得容易。有的孩子之所以总是搞不清楚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是因为只打拍点不打反拍。

2.唱出节拍 数。很多学生唱谱只唱音 ,不唱拍数 ,就很难搞清这个音到底多长。我的做法是超过一拍的音必须唱拍数,如2拍的Re就唱Re2,三拍就唱Re23,有几拍唱几拍,这样无论时值多长都容易区分。这是为高年级唱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碰到延音线节奏更容易搞清拍数,这对附点节奏也适用。例如:前附点节奏1.1就可以唱成Do 2Do,加入之前拍子的下上打法,很容易搞清附点节奏。

3.融入音乐记号。唱谱要加入乐谱中的各种记号。只是唱音符、唱节奏不够,音乐中有各种表情记号、力度记号等,唱谱应尽可能把各种记号唱进去,而不是等会唱歌曲了再考虑这些记号。告诉孩子们,跳音应唱得短些,重音应唱得强些,连音应唱得连贯。如《唱山歌》一课中,有出现v换气记号,很多学生刚开始不注意就直接忽略。其实很多时候是在音乐的乐句处换气,唱谱中加入合适的换气即意味着能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句子和段落。从低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注意换气, 因为歌唱是需要换气的,就像说话一样,也是需要换气的,并做出换气进行示范。在低端上课时,我把每一句逗号比喻成小蜗牛,每个小蜗牛的出现就是一个小乐句,这样比喻以后,学生就能做到每一句地吸气换气。

篇9:对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估算 估算方法 估算习惯 周长 面积 体积 容积

【中图分类号】G623.5

翻开学生的练习本,经常有这样的习题闯入眼帘。5.7×3.1=27.17 ,725+ 368=1253等。这些题算得正确吗?根本不用计算,我们也能立刻检验出来。第一道5.7×3.1=27.17,把5.7看做6,把3.1看做4,那么6和4 相乘得24,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道题的结果是不可能超过24的。同理,把5.7看做5,3.1看做3,那么,5与3相乘得15,也可断定这道题的结果应该大于15,所以,通过估算,我们可以确定此题的结果范围应该在15到24之间。再看第二道725+368=1253,经过估算,也可判断出结果是不会超过1200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就看不出来是错题呢?这说明学生或者是小数的意义没有掌握,或者是没有估算意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对各种数的认识。二是加强估算教学。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估算教学。

估算教学在数学教材中已有的明确的教学例题。老师一定会教的。那么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做题中就不运用呢?我调查过很多学生,他们嫌估算麻烦,觉得又要计算又要估算,多增加了一个步骤。那么,估算真的给学生添加了麻烦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实,估算只是口算的过程,分分钟就算得出来,谈不上麻烦。另外,我们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结果准确。我们想要结果增加准确率,就应该检验。再者,估算也是很好的一次计算训练。综上所述,我们应提倡学生要养成计算时要估算的习惯。

其实,估算除了能提高练习中计算的准确率,还有很多生活上的应用。比如,我们去买黄瓜,2.5元一斤,3斤7两,售货员收我们10元以上,那么如果运用估算就可以马上检验出结果有问题。小到生活中的买卖,大到工作中的数据,估算都可以是我们检验结果的一种便捷方法。估算除了可以检验结果外,有时还可以用估算解决一些不需要得出准确结果的实际问题,如:小明家去年养鸡收入765元,今年养鸡收入1852元,估计一下两年一共收入多少元?综上所述,估算对培养学生们的数感,提高观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价值。

掌握估算方法不难。可是,通过练习题发现学生们的估算能力为什么会如此欠缺呢。“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当然要从我们教师身上找原因。我个人认为是我们教师平时对估算重视不够或对估算的培养没有良方。那么,怎样提高估算能力呢?现在,我把关于估算教学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看得远

在教学一线,有些教师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对估算教学思考不深,只是把试卷作为教学导向。然而因为估算能力往往不会从习题中分割出来考量,在试卷中没有单独体现,所以,有些教师误以为考试不考,就不再在平时的练习中练习估算了。教师如此教学,学生自然就不会形成估算习惯。自然而然,学生计算时就有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错误了。如此这般,也影响了学生数感的形成。

二、练不松

有的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教师对数学教学思考过少,所以他们只在教材出现估算内容时与学生学习估算方法,而学过了这一内容后,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不再提估算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也是如此,题中要求明确说是“估算一下…”学生们才会估算,平时做题就不用估算了,这样就难以养成估算习惯。所以,建议老师在与学生学习估算内容后,就让学生在坚持计算时使用估算。刚开始让学生计算带着估算时,是感觉有些耽误时间,但慢慢来,老师持之以恒地带领,从一道题,两、三道题到多道题,学生逐渐能形成逢题就估的习惯,当估算运用得熟练了,就不会感觉浪费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用估算查到计算失误时,就真正感受到了估算的作用,体会到了成就感,就会乐于运用估算了。经过这样常抓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准确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视野宽

1、不仅要重视整数计算的估算,还要重视小数、分数计算的估算

记得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我们教师自己对教材也要有思考,也可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在估算方面,我在每学完一种数的运算,都要引导学生练习该种数的估算,即使书中并未提出要求。比如,在学完小数乘法后,我会教学小数乘法的估算。通常,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随意出示一道小数乘法题,举个例子:5.6×4.6。我问同学们: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并交流。在学生共同对结果范围达成共识后进行第二步,我再让学生计算此题,证实一下大家的估算。再进行第三步:你觉得做题时使用估算会有什么好处?这样通过这一道题,学生做小数乘法也知道要估算了,并基本掌握了估算方法。接下来就是训练了。我觉得,像5.6×4.6这样的多位数计算,估算显得更重要。因为这样题的结果是很难判断,所以估算可以为结果的计算增加准确率,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小数及小数乘法的理解。其实,不仅整数和小数计算时运用估算,其它的数,如分数等也可运用估算。

2、在教學周长,面积,体积,容积时,也可进行估算训练

这部分涉及两种估算,一种是对实际物体的某方面大小的判断,举个例子,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教师经常让学生计算手中某实际物体的体积。我建议大家在做此训练前可增加一个环节:让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个长方体物体的体积。这样,可以巩固学生对如立方分米等体积单位的感知。这就是我要提到的第一种估算:一种对大小的估算。另一种是对数字计算的估算,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对计算的估算。在教学中就运用以前的教学法,做题前或后,引导或提醒学生用估算方法检验一下结果。

估算是一种技能,要想掌握一种技能,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加训练。所以,我们不能脱离练习。

篇10: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郝新春

1.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实行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认识; 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 1 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层次分明。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第一层:解下列不等式:

1)4x2-4x>15,2)14-4x2≥x 3)x(x+2)<x(3-x)+1,4)-x2-2x+8≥0

第二层: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l)y=y=

2)y=

3)

第三层:已知不等式 kx2-2x+6k<0(k≠0)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求k的值;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的,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3、“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4、“分层次教学”的启示

分层次教学的目标,预习、课堂、作业、考核、辅导等层次化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些表面上看不见的因素影响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②层次分得过死,加重两极分化;③只重视部分优生,忽视全体学生;④学生层次分明,教师教法单一;⑤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⑥教学分层与考查不配套。此外,与班主任的协调,教师的责任心,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分层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上一篇:慈善义工工作队伍下一篇:那些痛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