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2024-04-20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精选9篇)

篇1: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言,尽量多的让学生到讲台上去当小老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学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有的学生直接回答:“还没上够呢”。可以看出学生真正喜欢上了这位老师的课,喜欢上了数学。这就是翻转课堂的真正目的。中国未来的课程要翻转过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位老师利用翻转课堂讲课,最后课堂效果出乎他的预料,课堂讲授的内容多了很多,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翻转课堂现在还在学习探索的阶段,由于现阶段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多数学校还不能实现每人一个ipad,所以说,如何让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翻转课堂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实验小学桃花源小学应逐步渗透翻转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师资状况、设施配备,变通实施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理念必然是以后的发展趋势。实验小学一定要抢在最前面实施,这是一个亮点,做好了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好的典范。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可以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每节课安排15分钟内,让学生利用微视频课件学习,每个微视频课件的时间一般要10分钟内,然后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不讲,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就尝试进行翻转课堂。课上进行交流,反思,评价,反馈,20分钟。剩下20分钟进行大量练习,时间方面可自由安排。同时进行个别化辅导,同时也解决的学校教师没有较多时间辅导学生的问题。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家里有电脑,上课有ipad; 这些让学校提提供统一的多媒体,同样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随着科技水平提高,等到人手ipad之后,我们也就完全实现国家规定的翻转课堂的标准了。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了,但却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也有它的缺点,我们要根据实验小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翻转计划。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根,思考是数学教学的魂。所以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快乐地学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视频和课前检测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的是“渗透”数学思想,而不是“传授”数学思想。因为翻转课堂中的课前预习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提前录好的微课视频放在网站平台上的,孩子们可以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引导,先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做一些必要的操作和课前检测,而且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困惑和疑虑通过在线形式及时发送到自己班级的QQ群里,和同伴们进行及时地交流、讨论。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中提到的同伴教学法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学们之间进行互相探讨学习。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你的问题,我的疑问,在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提示帮助下,很快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依托于教师的思考能力,学生愿意思考是因为他们有质疑的意识,质疑的能力。而学生思考的动力源于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这就对教师有了一个全新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地钻研和思考,因为老师只有在全面深刻地领悟教材之后,才能更好地去驾驭教材,去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力。设计出独特高效的教学设计,课前检测。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重难点的突破处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此外老师更要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反馈信息,进一步思考,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学生的课堂活动方案,只要老师做足了功课,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加灵活自如,解答起学生的疑问来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此外老师还可以采用进一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

此外老师还要思考该从何处下手才能成功录制教学视频呢?以下十条原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原则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原则二:能够让学生易于理解;原则三: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原则四:能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原则五:让学生觉得老师就在身边;原则六:好的逻辑框架和结构;原则七:时间尽可能短一些;原则八:动起来;原则九:减少冗余信息干扰;原则十:保证技术上的规范;这十条原则不仅为我们的视频成功录制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我们的备课准备,老师的思考,视频的设计做出了具体要求。

翻转课堂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大多数都会因学生操作生疏,动作缓慢,而让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因为有了有目的、有方向的课前预习,对课堂上需要的动手操作环节就会不再那么生硬笨拙。而是变得灵活自如,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中,也就把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根植在了自己的头脑中,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想他们一定也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也就会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对数学的探索和研究。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通过交流,有认同也有碰撞,彼此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课堂是孩子们智慧生成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让过程形成技能,让技能生成智慧。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分层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好习惯。翻转课堂教学法采用的是在线提交作业形式,这就避免了有的学生懒于动脑抄袭作业的现象。一人一台电脑,在线提交作业,而且在提交的过程中还有提示,如果错了就可以通过电脑的温馨提示找到自己出错的原因,正确的答案又该是怎样的。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我在去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上的智慧课堂上见到过。在线提交,电脑阅卷,这就通过信息化真正实现了面批面改的效果,让孩子们感受到仿佛老师就在自己身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着指导。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学生身边的导师。这也就更加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不再是一个只靠双手的活了,它将会成为一个专业,将科学与教育艺术结合起来,去创造一个让所有孩子都能更有效地学习的优质课堂。以上就是我对翻转课堂教学法的一点学习感悟和心得。

篇2: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一、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第六册练习六第13题“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3: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触摸

备课时, 作为一名还算资深的语文教师, 看着再熟悉不过的课文, 脑海里却是有些茫然。因为脑海里有一根弦始终在微视频、质疑、翻转这些字眼上拨动, 始终难以静下心来。原本很熟悉的东西, 在“翻转”的模式下, 好像都找不到了, 抑或是找到了也拿不出手了。

课前的微视频我反复调整思路, 至少录制了四个版本;上课的教学思路我也是反复设计, 简化环节, 让自己务必把课堂充分交给学生。用学生自己的回答, 解决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生生互动;教师适当地引领诵读品味语言和情感点拨升华, 师生互动;重点问题, 师生共同探讨, 营造课堂探究的氛围;适当动手, 让学生在“诵读写一体”中, 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于是, 我的课堂整体思路就简化成了“回答质疑—共同探究—合作表达”的路子。上课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二“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反思

第一次接触翻转课堂这种形式, 从迷茫到渐渐地接受, 应该说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艰苦的不是课堂教学本身, 而是这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这次参加活动感受的点点滴滴, 我很希望可以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以这次翻转课堂活动为契机, 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习惯也做一个翻转。

下面的经验教训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借鉴。

1. 不要主观上排斥教学变革, 要敢于尝试, 更不要因客观限制而止步不前

这次讲课, 主观上对翻转课堂形式理解不够深刻, 又受限于客观条件。说实话一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甚至不知道和过去接触的一些课堂形式有什么区别。我想, 不仅是我, 甚至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也有一下子拐不过来的弯。如微视频里面究竟应该放些什么内容, 上课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着实困惑了我一段时间。

直到听了专家的指导, 才觉得有了些头绪。随之而来的, 就是发现现有的软硬件条件, 不能满足新的教学形式的要求。至少老师和学生的交流, 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 就有很多的阻碍。这些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完美地解决。

所以, 事实上, 我执教的这节翻转课, 还不是真正的翻转课堂, 除了我个人原因之外, 有很多地方也是受限于客观条件。希望以后教学条件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2. 形式的更新只是次要部分, 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仔细想来, 其实硬件环境还是次要的, 在准备课的过程中, 我深深地觉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自身的理论素养非常重要, 甚至在某些时候, 比教学经验、比其他教学相关内容都重要。没有大语文观, 不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语文思维, 不能随着教改的步伐而进步, 这样的教师有再长的教龄, 也只能是原地踏步。就拿我这节课来说, 经典的课文, 有那么多经典的示范课, 那么多经典的教学思路, 可在翻转课堂的形式下, 这些未必都适合。

过去擅长的, 现在不一定是优点;过去被贬低的, 此时未必不能闪烁光彩。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的视野一定要开阔, 兼收并蓄, 提高理论水平。语文教学的视野会随着教改的深入而开阔, 语文课才会随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而焕发新的光彩。

3. 一切课堂应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课堂

一节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课, 不能一味求深, 不能一味满足于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 这些帮助给了我很多思考。不同的老师, 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 即使面对同样的课文, 上起课来也是千姿百态。哪一种课好, 哪一种课是优秀的, 评价的标准, 不是挖掘得够不够深, 也不是教学手段够不够丰富, 更不是能不能在听课老师面前有更好的表演。评价一节课, 在众多的标准里, 最重要的一条, 应该是本堂课是不是立足于学情, 是不是从学生出发。要看学生是不是从这样的课堂上, 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结束语

上完课后, 很多专家、老师给了我中肯而有建设性的评价。其中一位老师评价我的课说, 上得很“清新”。我喜欢这个评价。我想, 是翻转课堂给了我这个机会, 在我的教学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我的教学, 就在这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被“翻转”了。

我在教后小结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发自内心地害怕自己为了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 支离破碎了课文, 云山雾罩了学生, 剥夺了学生感受语文、热爱语文的机会。所以, 这次翻转课堂的实验过程中, 我着重设计了从学生出发的教学目标形式, 在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基础上, 预设教学情境。很幸运且很开心,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 很适合构建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课堂, 真正把语文课还给了学生。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活动案例, 介绍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给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带来的压力和引发的思考, 也写出了一线教师的探索和感悟。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功能性地解决了“先学后教”思想下的“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它翻转的不仅仅是课堂形式, 更是教师的思维模式和整个被弱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不能仅停留在对模式的探索上, 而应该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翻转课堂需要进一步“本土化”, 结合大语文观, 为新一轮课改注入新的助推力量。

篇4:谈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创设环境;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00-01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心理需要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是以主动建构实现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和诱发者。学生获得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不是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取决于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发扬学问中的自由,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 寓教学于游戏中,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又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二、创设激励情境,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学生自主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三、合理利用小组合作

教学中,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还要适时调控正确集体规范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是非观,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完善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认识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会学习、会交往,能创新的人才重要性,努力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大胆实践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但学生喜欢、乐于参与,而且通过参与讨论,学生感受到了“只要乐于集体交往,一定能得到集体的认同,一旦遇到困难也会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因此学生逐渐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来解决,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当代教育呼唤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发展和完善自我。

篇5:对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一点体会

杨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课堂不断的受到冲击,数字故事、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层出不穷,这些基于数字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生机和变革。而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特性,一直走在变革之中。微课因为符合学生学习碎片化的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程的使用有利于分层教学 在新授课中我一直使这样的教学模式:“情景导入——出示目标——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演示、学生交流合作等方法根据学情来选择)——学生演示——评价反馈”的模式来进行授课。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为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差别很大而苦恼:有一小部分学生总能很快的完成课堂任务,但慢的学生可能才做了一点。这一现像在学习flash动画、ps图像处理,这些软件时更为明显。如果按照操作快学生的进度,操作慢的学生势必是什么都学不到的,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但如果按照慢学生度,这对快的那一小部分学生又似乎不太公平。这时微课程闯入了我的视线。制作几个小的微课程,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操作。即可以使用暂停边看边操作,还可以一边边不停的观察,直到掌握了为止。几节课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flash软件中《制作引导线动画》一课中,我设计了蝴蝶沿引导线飞行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本课的操作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我将这一任务分解:制作了煽动翅膀的蝴蝶元件微课和沿引导线飞行蝴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又录制了拓展任务——蝴蝶飞行的场景由远及近的微课。在上课时田横濮、徐敬尧等同学大约用了其他同学的三分之一时间就掌握了目标任务——创建引导线动画,之后他们又根据拓展任务的微课完成了场景的设置,而操作慢的同学还在完成第一个任务中。这样几位操作比较快的同学又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分别对场景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有的在场景中利用形状动画加入了太阳;有的利用帧帧动画加入了文字说明;有的利用运动动画加入了其他的小动物。经过几位同学的设计操作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小故事。而慢的同学也差不多完成了本课的目标任务——创建引导线动画。

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学生能行快掌握播放微课的技术,并有效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把教师从一遍遍的演示解读中解放出来。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因此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说在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微课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利于学生的分层学习。

二、微课+翻转课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翻转课堂类似于我们之前所说的课前预习。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这门课几乎不会布置学生课下的作业,课前预习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对于这门课有着很高的热情,几乎每节课学生都会提前很多时间到微机室准备上课。那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并通过观看微课基本掌握的操作技能。这样就把课堂中的自主学习部分拿到了课前进行,对于能力较好学生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他掌握本课的操作了,对于接受较慢的同学,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课上再花少许时间也能较快的掌握。在初三学生学习vb编程《变量》一课时,我分别用以往“情景导入——出示目标——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演示、学生交流合作等方法根据学情来选择)——学生演示——评价反馈”的模式上了一节;用“了解目标——自主学习——情景导入——任务驱动——学生演示(教师精讲)——评价反馈”模式上了一节。通过对两节课对比发现,后者比前者节约出了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部分的课堂时间完成由教师设计更有难度的任务。第一个模式学生完成了两个编程的设计和调试,第二个模式学生可以完成三至四个编程设计和调试,贾万鑫等几名同学不但完成了全部的编程设计,还对程序的界面进行了个性的设计,让程序看起更美观。如果说使用微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那么翻转课堂又让这分满足,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三、在微课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1、在课堂中微课视频在辅助教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使用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发有时自己制作的微课过于简单或是讲解上存在瑕疵,如果能有一批优秀的老师制作出一批优秀的微课。我想这些优秀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会更有意义。

2、微课视频对学生使用课本的能力有很大的冲击。在使用了微课一个学期后,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新操作技能时会不自觉的去寻找视频。在讲授flash动画按钮操作时,因为微课视频出现了点问题,我就提示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操作步骤来完成任务。但让我诧异的时,全班用了十五分钟,没能完成操作任务。课下跟学生交流时,学生说:“看惯了视频,一看课本就耐不下心来看,感觉字太多。”还有的学生说:“看视频时感觉每一步都很清楚。看课本,不是掉字,就是看错行,操作了大半天,就是不出正确的效果。”学生的话让我惊醒,微课视频虽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让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退化,却非我的本意了。看来在下学期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一问题,我要及时做出调整。

篇6: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上饶县董团乡大地中心小学吴剑飞

听了张春莉、刘劲苓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想自己的课堂,特别对课堂“生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传统课堂更大限度地禁锢了学生的“生成”。

传统课堂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统,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课堂上,教师先预设自己的教学流程,学生只需按照教师预计的教学流程一步步机械似的往下学,不允许有分歧,教师也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其他的想法,只要学生教条似、机械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故而出现了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这样的课堂好似工厂生产机械零件,学生只要按部就班似根据教师指令进行学习,师生简单、机械的互动,繁琐的抄写、背诵等事情,让学生苦不谌言,学习效率低下。

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更谈不上课堂有什么的“生成”了。

二、开放、民主的课堂可以让学生“生成”尽可能多。

1、“开放”的教学设计。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

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时练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但这些公式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测量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不可能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于是我提前让学生尽可能找到周围的长方体、正方体,观察它们分别有几个面,有哪几个面是要求计算的,通过实地测量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这样的课堂生成性的知识很多,许多孩子不仅更加深刻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而且连一些不规则图形及圆锥、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一些全都出乎我的预料之外。

2、民主的课堂使课堂更鲜活,“生成”性内容更加精彩。

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自由,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这样的课堂学生“生成”性内容会更加精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也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才能激发课堂动态生成。

笔者曾聆听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课。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合作、协商等方面,在华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幸福的。当然,那节课

上我们看到许多学生生成的东西,让我们观者叹为观止。

三、精彩的“生成”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班习惯的养成,要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等良好的习惯。相信只要学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自然而然他的课堂上学生生成比其他班级要更多。

篇7: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南昌市京山小学

赵宝平

内容提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将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实现生生、师生互动的多边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四、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日常教学经验谈点体会:

一、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将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吗?”问题一提出,每一位小朋友都活跃起来了,因为这一生活现象是同学们都熟悉的,所以他们争着来发表意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而为引出“面积”的意义教学起了个好头。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她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牌,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翻阅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这样通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接近整十整百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应该加上3。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就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进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很熟练的运用自己所学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学时我们应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我创设多次做数学的情境。课开始,创设了一个人人“做数学”的情境:让学生用分别学着“2、5、8、—、=”的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减法算式,并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同桌两人既分工又合作,一个用这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算式,另一个用笔记下所有的算式,以便汇报。即:28—5 25—8 58—2 52—8 85—2 82—5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左右两组算式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口算出左边三道题的结果。那么右边一组应该怎么计算呢?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让“做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课中“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你会算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象磁铁般吸引了学生,当学生发现有的题目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时,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被激活,就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又不能”的状态下,教师又提出:“25—8=?”这道题无法直接口算出,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沉浸在操作探究的兴奋之中,终于探索出六种计算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各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实现生生、师生互动的多边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很多时候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充分运用小组团体的力量,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一开始我在多媒体上演示一个五官不正的人头像引入,学生看了哈哈大笑。

师:笑什么?

生:这个人太难看了。生: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

生:老师,你画错了,应该把眼睛、鼻子调整一下。学生纷纷说出可笑之处。

师:如果让你调整一下,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 揭示:对称

接着我出示一幅只画了一半的图,让学生画出另一半,看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互相交流和体会“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从而揭示“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在小结环节我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信封里面有很多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只露出一个钝角,谁来接受这个挑战?

生:钝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直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直角三角形。

师:只露出一个锐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 生:锐角三角形

但少数几个学生举手,急着说:还可能是其他类型有三角形。我顺势将这些看法放到小组里面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相互交流,发现了还有可能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的认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小结过程中的单调和乏味性。

四、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平时的数学课中,我针对学生发言的具体情况,分别评价为:“你们小组的讨论很有见解。”“你们思考问题很有深度。”“你观察得很仔细,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谁能像××同学这样,把你的想法清楚地说给大家听?”„„这样的评价,比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再次,评价语言要尽量幽默生动、机智巧妙。课堂评价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上,其中有一道题的问题是:“这筐苹果有多重?”有个学生回答:“这筐苹果有50重。”教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笑着问:“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8岁。”“不,应该说你今年8大。”“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 120厘米。”“不,你身高大约120高。”“不能那么说„„”这个学生有些着急了。通过教师机智巧妙的引导,在幽默的对话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该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这样,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着新的评价,无论是指出缺点还是肯定优点,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把教师的教学机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水平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教学《直线的位置关系》中,一位学生在课堂小结中说到:我们今天学习到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它们是不相交就平行,此话立即招来其他学生的非议。

生1:我们今天研究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要求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友情提示?

生2:还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它就是重合。

生3:他讲得不够清楚,如果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就无法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你们的友情提醒中,我感受到大家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主动和思维的活跃。

„„

这样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课堂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平等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这种方式也使学生在问题面前更容易接受批评和自觉改正,建立起了平等、民主、宽容的评价氛围。

篇8: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现的一点思考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 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 就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教育力量,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差生, 他们由于成绩差, 长期被自卑所困扰, 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 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如何做到热爱学生?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如何倾听, 它不仅是一种交往技术, 同时也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下面的一则故事, 说明了倾听是何等的重要.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她4岁的儿子陪着她父亲一道去春游.儿子口渴了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两个苹果, 要儿子给外公一个.没想到儿子将苹果拿到手后, 在两个苹果上面分别咬了一口.见到孩子这样, 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 平常自己太疏于管教了.“妈妈!”孩子话刚出口, 看见妈妈狠狠地瞪着自己, 于是将要说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外公知道孩子这样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 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 笑容满面地问道:“乖孙子, 告诉外公, 你为什么将两个苹果都要咬上一口?”孩子两只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闪忽闪的, 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外公笑得更欢了.母亲的眼睛里隐隐闪烁着泪花.请问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了吗?让孩子把话说完,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你就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了.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专注、耐心地倾听每一名同学的发言, 你才能了解他们的困惑、了解他们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烦恼、了解他们的喜悦.

这里有一个数学教学案例: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米?教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 (解答) :R=18.84÷3.14÷2=3 (米) , S=18.84×3÷2=28.26 (平方米) .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1:说出了自己的解法, 但说不完整.老师则认为与自己的解题思路不同, 没有耐心听下去, 更没有进行启发, 便打断学生的发言, 另叫别的学生回答.

生2:求圆的面积, 应该用公式S=……这道题目生1做错了.

对生2的回答教师根本没加思考, 便问:“同意生2说法的, 请举手.” (全班举手, 教师默认) ……

案例中生1的解法真的错了吗?圆的面积一定要用公式S=……才能求出吗?将生1的解法稍进行变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解法是完全正确的.本案例中的教师却没有抓住这个教学细节没有让学生把话说完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积极性, 扼杀了一个数学天才的诞生.

2. 教师对“差生”的关爱就能获得更多学生的尊敬

教育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现象叫“第十名现象”, 讲的是学生考第十名并不是他考不到第五名, 他有很多精力是放在其他事物的发展上面的.走上社会之后, 学习能力与其他能力是并驾齐驱的, 这就使得他很容易获得成功.第十名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抑或说, 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些什么?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过分地仿效了他人的行为, 我们刻意强调了社会通行的标准, 所谓的时尚, 所谓的流行, 是有一种潮流趋势, 让我们迷失自己的心, 而趋同于统一的标准,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作为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念初一时, 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 但教师并没有放弃, 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大师;《尝试教育》成功的典范——聋哑女孩周婷婷和弱智却天才的指挥家——舟舟, 由于他们父亲的不放弃, 最终走向成功.

3. 教师艺术地表扬和批评更能发挥教育的神奇作用

表扬的力量对孩子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哪怕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能给孩子们的精神以极大的激励, 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表扬不是“好”“棒”的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公式.新课程下的表扬一度泛滥, 仿佛没有了批评.其实, 我们的教学, 表扬与批评缺一不可.作为教师既不要吝啬表扬, 也不要放弃批评;既要学会表扬, 又要学会批评.下面的案例就是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最好处理.我曾经聆听到一位高校著名学者所作的学术报告, 讲了一个班主任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偷盗”事件:说有一位女生在上学时偷吃了学校食堂里的黄瓜, 被工友师傅发现后整天心事不定, 担心班主任老师随时会大发雷霆.放学后, 所有学生都起身回家了, 她仍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这时班主任老师走到她身边微笑地说了一句:“你早上的黄瓜好吃吗?”这时学生的恐惧心理得到了释放, 并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一个微笑也许微不足道, 但在学生的世界里都是非同寻常, 教师的微笑中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宽容、期待、鼓励、赞赏……包含教师全部的爱, 它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笑是开启心扉的钥匙;笑是爱的体现;笑是生命活力的催化剂;微笑是对方的宽容和理解、启发和诱导, 也是含蓄的指责和批评.

二、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不竭源泉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1. 从日常生活中吸收数学营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添新鲜感, 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几何形体知识的初步认识”时, 先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 在你的家中有哪些不同的几何形体, 它们各有哪些特征.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在自己的家中有正方体、长方体、圆、圆柱体等不同物体, 这些物体恰恰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几种几何形体, 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加.又如, 一位教师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 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用一根直尺量出一个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吗?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大, 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解决, 把硬纸板在直尺上滚动一圈来测量.接着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还能用滚动的办法量出一个圆形水池的周长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状态, 迫使学生去追求别的办法解决问题, 以达到新的高一级的认知平衡.学生通过讨论认为可以用绳子绕水池一周, 绳子的长度就是水池的周长.接着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 (教师把用线系着的一个小石子在空中转动一圈) 谁又能量出老师手中的小石子转动时形成的圆的周长呢?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平衡立即被第三个问题所打破, 平衡状态又遭到了破坏, 破坏了的平衡状态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

2. 在教学中设计生活数学内容,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与学是苍白无力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数学融入生活, 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 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让学生回家设计自己家里电视机罩和洗衣机罩的制作方案, 并将所需面料的多少及预算的价钱以小报告的形式呈交上来.然后又结合所学圆柱、圆锥、球等立体图形, 布置了“建筑中的几何形体”和“创意组合图形”的画图作业.这样, 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并领略了数学的美.另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后, 就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修理一些松动的桌椅, 并回家和父母动手一起进行修理;教学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 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测量学校的绿化地, 并计算其面积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增长了数学见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捕捉细节, 让真实想法暴露.

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强, 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驱动, 这种内部动力就是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除了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之外,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促使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稳定与提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全面参与并容易获得成功, 使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兴趣.

1. 因人而异, 设计活动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创设不同的情景, 让层次不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从而强化学习兴趣, 激起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搭建“舞台”, 想方设法帮助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例如布置作业时, 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减少作业的数量和降低难度来让他们获得成功, 而优秀生可以让他们对题目质疑问难, 提出更多的解题思路.又如, 在研究“移多补少应用题”的“移动个数与什么有关”以及“移动个数与相差个数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时, 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索素材后, 对要不要使用材料, 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 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心理取向,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诱发探究的意识, 激活探究思维.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条件, 在参与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总而言之, 成功不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 更要为学习困难的同学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 学习在每名学生心里将不再是枯燥乏味, 而是充满了魅力.

2. 联系实际, 开展动手操作, 使学生主动地享受成功的喜悦

动手操作,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还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学问题, 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 一位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分别为5cm, 6cm, 7cm, 8cm, 10cm, 12cm的六根小木棒, 课堂上让学生从中任取三根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 观察并思考: (1) 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 (2) 有几组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不能?为什么? (3) 请猜想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4) 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此处理教材, 都让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与学生比较接近, 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 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 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 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再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 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体验, 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如:先数出200粒, 称一称, 重量为4克, 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 (克) , 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 (克) =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 教师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 算一算, 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 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 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 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过程, 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 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篇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或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如何通过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创新并不神秘,是人在灵感激活的瞬间产生的思维冲动和奇思异想。创新是人天生就有的,只不过被狭窄的生活空间、机械重复的模仿训练给扼杀了。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他们的思维就会产生很多的火花。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发现万物引力定律;瓦特因烧开水,发明了蒸汽机;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是发明者在实践中,因一些无意识刺激、激活了灵感所产生的。学生在一些偶然因素的刺激下,会产生很多成人也难以发现的思路。学生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教师去开发。教师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鲜活的场景和环境、多开展一些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实践,使其才智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例如在学生学完比例的应用后,我们开展了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创新精神使我十分惊讶,真是意想不到。

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关系到其前途和未来。在意志培养上,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重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游戏激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二是质疑激趣。譬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是探索激趣。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教师安排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寻找一些轴对称图形,像树叶等;课堂上,教师则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精美的对称图案,包括花朵、脸谱、剪纸、建筑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仅对所学知识掌握透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前提,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在宣布自己实践结论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学生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往往还能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我们就要让学生到课外去,到社会中去,把课堂上学习的的知识扩展延伸,去解决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上一篇:海祭诗歌组诗下一篇:做农活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