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2024-04-24

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医院“十一五”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自评报告

评估日期:2010.12.20 参加人员:医院领导、医务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

评估对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地点:×××会议室

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19人,其中初级125人,中级122人,高级59人,我院继续医学教育面对所有卫生技术人员,强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达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指标完成情况合格。为满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使卫生技术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频率和质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和提高。加强了重点传染病知识的培训,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公共课程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人禽流感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共有349人,合格率为90%,通过培训提高了卫生技术人员对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卫生人员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选派学科带头人及业务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引进新技术,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今年共派出进修人员3人,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5人。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急需完善改进的地方。一是有些工作仅停留在表面,落实不到位;二是我们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自学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需要。在今后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开拓性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自评总体合格。

×××

2010.12.20

篇2: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我中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卫生部、人事部、省卫生厅、人事厅有关继续医学教育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对继续医学教育认识程度有所提高

在如何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上,不断创新思路,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强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规范我市卫生监督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制度》,明确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目

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使我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三、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活动有所加强

为满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使卫生技术人员学有渠道、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频率和质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和提高。一是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二是为适应当前疾控工作需要,我们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先后选派专业技术人员21人次外出参加省、地、市专业培训学习,中心内部也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能,逐步提升服务水平。

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篇3: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以早期生物医学为主干的课程体系[1]。这种以生物科学为基础, 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 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 (数学、物理、化学) 、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 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指向集中, 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另一方面, 由于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养成, 表现出综合素质不高, 与环境不协调, 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

事实上, 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 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 而是自然科学 (生物科学) 和社会科学 (人文学) 相结合的一门科学。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 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现代医学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医学专业基础上, 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拓展学生原有知识结构, 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社会服务。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全球广泛兴起, 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制定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 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 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由此可见, 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过硬医术, 而且具备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医学生的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的医学人才。

医学文化是人们在医学社会实践中所涉及、所形成、所追求的物质方面的内容和精神方面的内容, 以及驱使人们进行医学社会实践的心理指向和意志动力[2]。医学所要面对的是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不仅要治疗人类各种疾病, 还要关注人类精神健康, 减轻人类生理、心理的痛苦。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了解社会需求, 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解决医疗问题。因此,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医学教育来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由以前简单的“治好病”向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等更高层次转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只有这样, 今天的医学生, 才能成为明天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3.1 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也强调,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 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 多方位、多渠道的信息源造就了现代大学生思想的多层次、多侧面, 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 但欠缺鉴别能力。要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待他们存在的问题, 要把时代变化带来的年轻人与上一代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上的差异与道德品质问题区别开。要以马列主义、以社会主义、以党的事业的要求为标准, 把同一件事情中正确的东西与错误的东西、积极的东西与消极的东西准确、合理区别出来。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大原则、大方向树立起来, 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要给学生创造接触马克思主义道理的经常性的、正面的途径, 做好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 避免工作中的偏差, 以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对青年学生加以引导,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造就素质过硬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队伍

教书育人者是否具备优良的素质, 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要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势在必行。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人才和挖掘校内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并举, 合理组建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队伍。要大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自身的人文修养, 倡导广大教师把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向学生充分揭示科学活动和科学事业中的人文规律, 从而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一致, 互补共进。

3.3 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及共同提高的人才观, 明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 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 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课程体系, 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 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评价体系。

3.4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圣地,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因子, 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和影响力量, 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学生的感性认知, 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激发灵感和直觉、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

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不仅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观念。校园制度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 尊重学生人格, 鼓励个性发展,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而形成的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对于培养大学生不怕困难、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 实事求是、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基础建设, 校园物态环境寓含着文化信息, 体现着高校的历史与价值理念,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人的心理性灵的调解具有长久性, 这是课堂即时教育所无法做到的, 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熏陶、感染, 从而约束其言谈举止、提升其道德观念, 达到化人育人目的[3]。大学校园文化常常还发挥着一种无形的、非限制性的道德或舆论范畴的约束作用, 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之不足。正是由于这种隐性的约束, 才能进一步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优化、人格得到美化、意志得到强化、情感得到深化。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 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 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要把他们吸引到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必须从实际出发, 用辨证的方法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特点, 始终把工作视点对准真实的生活, 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深造、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更加入情入理, 充满生活色彩, 富有生活气息。寻求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的结合点, 创新活动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感受、体会团队精神, 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加强对学校高水平科学文化成果和杰出校友成功事迹的宣传, 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 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3.5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这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医学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 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要创造各种机会, 提供必要条件,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 接触社会、服务大众, 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 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总之, 医学学科蕴涵丰富, 现代医学模式更需要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医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与人文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无论是时代的发展还是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要求, 都迫切要求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苗双虎.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2) :12-13.

[2]昝加禄.医学文化的基本含义及本质特征[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0) :109-110.

篇4: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医疗环境堪忧的状况下、部分病人及其家属因其不幸和悲伤,而把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据统计2014年59.79%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导致医疗从业人员身心俱疲,情绪消极,医患,医护,医管之间负性情绪相互传染,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压力巨大。为扭转局面我们在医学继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引入善意沟通,研究情绪管理,重塑善意沟通品质,提升善意沟通素养,养成善意沟通习惯,营造善意沟通环境,积极探索善意沟通艺术,探究医院内人际互动有效的沟通方式,创建善意沟通体系,提高沟通品质。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促进构建和谐快乐的医疗环境。

【关 键 词】善意沟通 同情 精神暴力 自我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由于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在急救紧急时刻要求我们表达准确简洁简练,可是与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又要耐心细致简单易懂,而工作量的超负荷,复杂多变的病情导致医务人员在言语表达沟通上的不灵活,引发不必要的纠纷矛盾。在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工作上,我们发挥医学继续教育平台作用,在每年我校专升本学员及在职卫技人员学分考核中加入心理理论,解决临床工作实际中的困难。善意沟通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善意沟通能够有助于我们人际关系中的创伤痊愈。

1.1、什么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1.2、医疗沟通不畅核心原因

医疗工作是需要群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的,以善意沟通的方式,从医患之间、医护之间、医管之间的三个维度达成理解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快乐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医疗环境中沟通不畅核心的原因是同情的蒙蔽产生隐蔽的暴力、自我防御乃至敌视。同情的蒙蔽是冷漠精神暴力的土壤,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引起更为严重的肢体冲突。

1.3、表达不畅蒙蔽了爱

卢森堡博士认为:绝大部分人际交流中的冲突,本质是彼此内心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冲突;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2.1.什么是善意沟通?

美国著名的卢森堡.马歇尔博士在1963年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缩写为NVC)”,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善意沟通等。

2.2、NVC实践基于以下关键假设:

1.所有人都有共同的需要;2.我们的世界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3.所有的行为都是满足需要的尝试;4.情感反映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5.所有人都拥有爱的能力;6.人类乐于给予;7.人类通过互助的关系来满足许多需要;8.选择是内在的;9.自我联系是通向平静的最直接途径。当我们的生活基于这些假设,自我联系以及和他人的联系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并变得容易。

2.3、善意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方面,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非暴力沟通"模式,为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用爱唤醒同情以情解决矛盾,处理冲突,用非暴力沟通在双方架起爱与尊重的桥梁。

2.4、善意沟通过程:1、什么是我的观察;2、我的感受如何;3、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善意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它适用于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在世界各地,善意沟通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善意沟通能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3.善意沟通实施步骤

3.1以班级为单位开始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这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可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以前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3.2閱读以章节细读与讨论相结合

我们组织专门的读书会,在学习群微信里上微课堂,使无法到场的人员身临其境感受同学思想的火花: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如果我不强调我与他人观念的不同,我就较容易接纳他们。”

上述书中的论点,帮助他们突破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惯性,无伤害地与人沟通交流,从而获得和谐、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3.3体会与升华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大家结合自己的切实体会,明了一个人在生病的脆弱时刻,既显得情绪化,也能轻易被感动,这两极化的反应,带来不同的后果。我们医护人员以细心、耐心和谅解的心照顾病人,理解家属这是职业需要。公众与医护人员的良好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单向的要求。善意沟通的模式契合情商的基本内容:1.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2.调节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3.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所以善意沟通也是一种情商学习,它将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善解人意和己意的人。

我们将大家的心得在群空间发布,并用微信号进行传播,许多病人也加入到讨论互动中来,诚恳地从患者角度检讨不合理的期望及对医生的误解,使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受感动,大家将感悟化为行动收获鼓励与赞美,改善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医患互动模式,品味到快乐工作的喜悦。

善意沟通扭转了日常沟通中的困局:相互指责,互相都觉得自己不被(对方)理解,情绪不愉快,但又无助于问题解决。在习得善意沟通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不仅有助于个体内心的安宁,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提升自我修为,建立内心深处和谐。在充满理解与关怀中医护人员闪现更多的人性的光辉,病人可以充分理解医疗工作的不易,群体的和谐共处,医疗工作环境得以的维护。善意沟通帮助临床医务工作人员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处理好与各方面关系,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享受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参考文献

篇5: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总结

一、建立并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我院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继续医学教育办公室,由专职人员负责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完善并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明确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使我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二、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1)继续健全继续医学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由专职人员负责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完善并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明确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研究和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开展方法;

(3)继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规范管理;

(4)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

三、继教医学教育管理,做好学分管理工作

根据我院情况,要求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华医网、好医生网等专业网站进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以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医德医风;不断增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按要求乡镇卫生院人员Ⅰ类学分≥5分,Ⅱ≥20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学分≥20分。

四、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1)今年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坚持“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注重质量和实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有计划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培训。

(3)农村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我辖区乡村医生的培训方式采取乡村两级培训管理,不定期召开村卫生室人员培训会。

五、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

(1)多宣传、多鼓励:医院科室负责人、专技人员都要有开展并参与院内继教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

(2)继教考核方面:科室开展继教项目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个人学分管理纳入个人的绩效考核。

篇6: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总结

2015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计划

2014年我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医改工作任务,按照省卫计委科教处、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继续医学教育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市级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现将我市2014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4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成效

(一)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4年,根据国家、省卫计委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完善了《**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市继续医学教育举办流程》等制度规定,明确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使我局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二)继续医学教育认识程度进一步提高

全年围绕如何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上,不断创新思路,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强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规范我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三)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活动质量进一步增强

1、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情况。为满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专业,以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本着使医护人员知识不断更新为目的,围绕现行岗位现职要求,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举办各类讲座等方式,不定期请上级专家教授专题讲课,安排本单位高职称医务人员开展业务讲座,选派相关人员外出进修深造,鼓励职工脱产、半脱产参加成人教育提高学历等活动,完成规定学分计划。截止12月22日,我市共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举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22项,组织市级、县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民营医疗机构人员共28000余人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与学习班,并将医改重大培训项目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2、切实做好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为建立、健全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卫技人员的服务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卫生保健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我市共设有7个省级批准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1个国家卫计委批准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2014年我市共选派54名带教老师到省级医院参加培训,较好的胜任和完成继教任务。

3、学分授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我市继续通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实行IC卡管理学分,根据《**省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要求各单位明确继教学分的授予途径和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培训和考核制度,并将继续教育学分的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执业注册相挂钩,对未完成年度继教学分任务的,不得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予受理执业注册和再注册,年度岗位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继教项目严格按照《**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文件》(**继委[2007]6号)要求和流程组织实施。

二、几点体会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毕业后教育之后的一种终身性的医学教育,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新世纪的医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医学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对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医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因此,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为重要。

1、卫生行政部门与卫生医疗机构切实充分了解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是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前提。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卫生医疗机构领导的重视是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关键。

3、广泛宣传,落实到位是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基础。

4、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5、加强素质建设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2014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问题与2015年工作重点。

我市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有些工作仅停留在表面,落实不到位;二是我们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自学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需要,三是少数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对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宣传力度不够,使辖区内的医护人员对继教工作了解不深。以上这些问题,除了客观上因科教工作管理的面宽,又因管理人员少外,重点还是需要加大工作责任心、加强工作力度等原因。

2015年,我们将针对不足,开拓性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努力把我市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贯彻落实落实继续医学教育考核与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年度评先考核、岗位聘任等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加大考核与兑现的力度。

2、继续认真做好一年一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的审验工作,严格学分授予和学分登记制度,杜绝人情分和虚假分。

3、认真完成好2015年国家级、省级批准的继教项目,加大家督力度,严格办班流程,4、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管理功能,实现网络化管理继教工作。

5、加强远程与面授教育管理相结合,丰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医护人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6、进一步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宣传力度,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影响力。

篇7:继续医学教育总结

工作总结分析报告

为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根据上级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要求及《略阳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培训的通知》精神,我办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严格组织落实,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及学习,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深化思想,充分认识,精心组织全体职工参与学习。对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尤为重要,而继续医学教育正是一条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为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我办不断创新思路,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强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充分利用例会及部分下班时间集中组织学习;由综合科牵头,各科室分别订阅相关医学专业技术教育杂志、期刊,鼓励全体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制定激励机制,使全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

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了较完备的督导体系。

为了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保证继续教育不流于形式,切实做到“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我办还专门建立了一整套可行的考核、评估制度。依据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资格确认标准,明确了我办继续教育对象,将每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备案存档,以此督促每位专业技术人员自觉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使我办的继续教育工作在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三、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认真完成结业考核。2011年7月,我办6名医学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先后分两次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参加了县人劳局组织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认真完成并顺利通过了《职业道德与创新》、《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的现场学习及考试。我办学员从中受益非浅,切实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同年9月,按照市、县通知要求,我办共6名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按各自专业聘任及职称评定实际,陆续登录“华医网”继续医学教育中心网站,完成要求的25学分远程在线学习和结业考试,通过率达100%。

篇8:医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全局,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医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医疗卫生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卫生人力资源、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医学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处理好改革与发展、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规范管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医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质量,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求,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

三、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运行

各级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积极协调,根据医学教育高成本的特点,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医学教育的生均拨款。中央财政从2008年开始,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医学本科生的生均拨款定额标准予以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在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将对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医学教育予以倾斜。教育部将把地方对医学教育的生均拨款情况作为审批医学类专业(指毕业生可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专业)的重要指标。学校要加大医学教育的教学经费投入,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特别要加大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改善实践环节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运行需要。附属医院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不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五、重视实践,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要认真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共同制订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类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估和认可制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为保障医学临床教学质量,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应使医学类专业在校生数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床位数之比达到1:1,毕业实习生生均实际管理病床不少于6张。在高等学校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及教学水平评估中,要加强对临床实践教学的考察,实践教学环节不合格的学校应削减医学教育招生计划。

高等学校要积极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在医疗卫生环境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有计划地安排医学生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进行社会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管理机构和队伍,完善临床教学工作协调制度和机制,保证教学秩序,及时研究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严格临床教学人员的聘任制度,明确临床教学人员的职责;完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实践教学大纲,提倡以临床二级学科为基础的宽口径临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的管理和考核。

六、建设队伍,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牢固确立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名师、名医为本科生授课。完善临床教师编制管理,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政策、完善制度促进临床医务人员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加强师德、医德建设,不断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大力宣传在教学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医学教育教师队伍。

七、实施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各医学院校在实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探索和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八、创新管理,建立统筹协调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其对医学教育的宏观指导与管理的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卫生需求为导向,促进医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建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切实加强高水平医学院建设。

承担教学工作是附属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把教学建设纳入附属医院发展的整体规划,促进附属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

巩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强医学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拔尖创新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

九、完善体系,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进一步明确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师培养的必需阶段,要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完善培训标准和培训基地标准,组织审定培训基地;研究制订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相关的人事管理、资金筹措等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有关高等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团组织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健全管理机构,规范基地的审定与管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培训质量。将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技术人员考核、聘任、晋升等人才管理制度相结合,保证卫生技术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认真研究和把握远程教育的特点,推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覆盖面。

十、统筹规划,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层次结构

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以卫生服务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引导,综合考虑医学教育资源等因素,确定总体规模,统筹规划各学科(专业)、各层次、各阶段医学教育,科学调控医学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严格控制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积极发展护理、药学等卫生职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国家和地区卫生人才需求状况、办学条件、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率等因素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计划。

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控制长学制医学教育。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并适应中国国情的医学学位体系。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研究加强中医药教育。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各阶段合理衔接的医学教育体系。

十一、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

高等学校增设医学类本科和专科专业,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教育部,教育部征求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意见后审批;增设医学相关类、药学类本科和专科专业,须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意见后批准,本科专业报教育部备案。严格控制中等教育医学类专业招生。职业技术学院原则上不新增医学类专业点,未经教育部批准的医学类专业一律停止招生。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

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医学类专业、医学相关类专业、药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只允许招收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其中自学考试不得举办医学类专业学历教育,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未经教育部批准不得举办医学类专业的学历教育。高等学校不得以联合办学形式在中等学校举办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试办初中毕业五年制医学教育必须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十二、强化措施,积极为农村培养适宜卫生人才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培养、培训卫生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大为农村培养适宜卫生人才力度,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服务。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省级政府安排高等医学院校面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培养卫生人才可以申请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地方政府与医学院校联合制定为农村乡(镇)、村卫生机构培养卫生人才方案,其中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考生,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按定向就业招生管理办法,适当降低录取分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制定规范和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医院和其他卫生机构,建立面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医学院校要积极组织支援农村的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拓宽在职、在岗培训渠道,提供培训机会。

十三、狠抓落实,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是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措施。高等学校要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建设为本地区服务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促进社区卫生人员转变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培训补偿机制,在5-10年内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完善社区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并将社区卫生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人才管理使用的重要依据。

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遴选和建设一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社区教学示范基地,鼓励条件较好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承担各种培训任务,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制一批高质量的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培训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上一篇:机关效能建设规章制度之一服务承诺制度下一篇:椎间孔镜指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