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医学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5

临床医生医学继续教育论文 篇1:

转变教学理念 重视临床教学 提升学生素质

摘要:临床医学教学在医学生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提升临床教师素质、改革临床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并遵循循证教学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加强医学生的医学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合新世纪需要的高质量医学人才。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循证教学;医学生;心理素质

临床医学教学阶段是医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践过程。临床医学教学是医学院校在校教育的终末环节,也是实际临床操作以及继续教育的起点,是从医学生向执业医生过渡的最关键的阶段[1],是将一个医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的最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高等医学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临床技能的培养模式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要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和临床医学教学顺利进行,需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 注重提升临床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高水平的临床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由附属医院临床医生来承担,相对于院校基础教学的教师来说,其教学科学理论功底较为薄弱,教学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高学历的年轻临床教师不断加入,其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尚待加强,临床带教经验不足的缺陷日渐突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临床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要确保临床教学质量和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当务之急是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整体水平。首先,强化基础教育理论培训,开设医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帮助临床教师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培养临床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让学生更多地感受优秀教师同时也是专业医生的人格魅力。再次,加强临床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培训,如选送年轻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优秀教师的教学听课和教育专题讲座,开设临床教学研讨会或师资培训班,组织相关教学竞赛等,从而全面提高临床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注重改革临床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对临床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第一,针对本专业的特点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病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PBL强调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教学则是学生围绕病例自主推理,最后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达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形式多样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课堂上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满堂灌输式”授课方式转变为“启发研讨式”教学;通过临床实习时临床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帮助医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践中感受知识转化的重要性,同时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第三,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就不可能有卓越的医学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医学作为一门直接面对患者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爱,加强医学人文科学建设也是适应世界医学发展的需要。第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从西方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到东方的“医王”孙思邈,无一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临床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努力使医学生成为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三、注重遵循循证教学理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与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2,3]。它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学,是以最佳证据为依据的临床科研方法学,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总结临床文献的方法学。循证医学代表了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循证教学要求教师一是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具体运用到指导教学的决策中;二是及时更新、充实知识,了解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优化知识结构;三是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找寻与循证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四是明确培养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五是应用多元化评估手段,科学、正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循证教学强化了临床教师的循证医学理念,改变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学习能力;同时其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为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和规范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注重提高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实际临床医学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基础知识理论教育或以基础性操作技能作为教育重点,而应大力提倡和加强以锻炼、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为目标的综合能力培养工作。比如可以综合应用以问题为中心(PBL)、交互式和讨论式等授课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临床教学实践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现有的知识,又要着力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最终形成自己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也可以实施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并开放实验室让优秀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创新,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渐养成敢于突破传统、权威观点的思维模式,大胆质疑自己认为错误或有疑问的结论及观点,并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最后得出新结论,探索性实验实际上就是创新过程的开始[4]。在临床教学中提倡和引导学生注重从科学研究中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加强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注重加强医学生的医学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使其养成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要提高学生应变适应能力,冷静思考,敏锐观察;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只有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医学生,才能发挥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5],通过理论学习、医学实践、自我反省、慎行自律、示范引领的方法,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习惯,这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总之,随着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临床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主动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明确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整好医学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临床医学教育作为医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经验、技术,改变过去单纯把医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偏见,并需要临床教研室和教师不断改革和探索,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以适应21世纪新形势下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亚萍,梁莉,邓声莉,等临床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61—62.

[2] Brody H,Miller F G,Bogdan L E.Evidence-based medicine:watching out for its friends[J].Perspect Biol Med,2005,

48(4):570—584.

[3] 陈进,李静,李幼平. 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3,3(4):273—276.

[4]赵善民,何显教,黄丽娟,等.在医学生 中培养创新能力应加强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0):1591—1592.

[5]魏冬捷,周亚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1):135—137.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

作者:赵文英

临床医生医学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现就深化临床医学(含口腔、中医等,以下同)人才培养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医教协同,深化改革,强化标准,加强建设,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

近期任务,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三、主要举措

(一)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卫生计生行业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机制。国家和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根据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需要,研究提出全国和本地区不同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规划、计划;国家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根据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及结构,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或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现有培养规模的地区和高等医学院校,调减招生规模。加强对医学院校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缩小区域、院校和学科专业之间培养水平的差距。大力支持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人才培养。

2. 深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格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过渡期内,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举办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等专业,加强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各地和高等医学院校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3. 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入学前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相关本科学历报名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2015年起,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入硕士生学习阶段时,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生招生计划及管理;在招生计划管理上,对招生单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予以积极支持。

4. 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或高等医学院校,组织开展“5+3+X”(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改革创新八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5. 推进临床医学高职(专科)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建立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学生到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实践,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临床医学高职(专科)教育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

(二)建立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师

1.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及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考核,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积极扩大全科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的培训规模。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确保培训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并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临床医师,可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并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 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积极研究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培训对象、专科设置、培训标准、培训基地、培训师资、考核监督、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统一制度安排,并做好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衔接,完善政策、稳步推进,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到2020年,基本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符合条件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师均接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3. 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作为过渡期的补充措施,面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培养高职(专科)起点的“3+2”执业助理医师,提高基层适用人才教育培训层次,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三)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1. 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通过适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全体卫生计生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全体卫生计生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

2. 优化继续教育实施方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教学资源,发挥卫生计生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将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与网络、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加快课件、教材开发,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便捷性。

3. 强化继续教育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集成各类优势资源,探索完善多元筹资机制,构建专业覆盖广泛、区域布局合理、满足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人员培训需求的继续教育基地体系。鼓励优秀卫生计生人才承担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加强项目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培养,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全科医学师资,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有关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和卫生计生系统内部的医学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宏观规划、政策保障、工作指导和检查评估。各级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积极推进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与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等医学院校。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各阶段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和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基地标准,逐步规范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加快认定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对达到基地标准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及实习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优先认定。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优先支持高等医学院校增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高等医学院校,积极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

(三)健全投入机制。统筹利用政府、学校、医院、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健全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各地要根据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奖助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奖助力度。政府对按规划建设设置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基地可根据培训考核情况向其发放适当生活补助。

(四)强化激励措施。积极推动完善医疗技术劳务价格、人事分配等相关政策,改善医生职业发展前景,多途径切实提高卫生计生岗位吸引力。完善基层和急需紧缺专业岗位卫生计生人才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向全科医生和到中西部农村地区就业的人员倾斜。通过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措施,吸引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面向农村地区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时间可计入基层服务时间。

教育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4年6月30日

临床医生医学继续教育论文 篇3:

骨科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技巧培养

[摘           要]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环节,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及医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缓解医患矛盾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骨科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骨科临床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良的方法,以提高本专业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技巧,改善医患关系,使患者及家属能更好地理解骨科疾病诊疗过程,配合治疗,减少医患纠纷,更好地实现临床实习效果。

[关    键   词]  医患沟通 ;骨科 ;临床实习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及职业精神已成为临床医师核心职业能力必备要求,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医学教育界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6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良好、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临床技能。构建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和谐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的基础[1]。

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围绕患者疾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通过各具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指引诊疗患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2]。

当前医患矛盾频发,有社会的因素,如舆论的不良导向、医改还不够完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等,也有医患双方的因素。良好、有效的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最直接的方式,能够促进医师和患者及家属的关系更加融洽,拉近医患的心理距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医疗效率,有时甚至可以弥补医疗技术的缺陷,促进医疗行为的圆满完成,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和身体康复的目的。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医学生走向社会、服务患者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临床教师除了要教授实习生临床知识、训练其操作技能外,还应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为其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骨科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具有疾病种类繁多、致残率及手术风险高、有创诊疗操作多、康复功能锻炼要求高等临床特点,这对骨科医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骨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更具迫切性和现实性。

一、骨科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临床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要注重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强调治疗的整体性。医学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科学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3]。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使医学生明白: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整体,医患沟通的过程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同理心的过程。“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患者有对疾病及治疗的知情权,医生有告知的义务。通过沟通能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 、增强信心,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就医心理准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也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医学生应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和技能目标中“具有与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和准确获取患者病史信息的能力”。因此,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既是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教学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4]。加强医患沟通,有利于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减少医患矛盾,提升整个医疗过程的体验,有利于疾病的诊疗,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有利于医院和个人的持续发展。

(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

医学生在接触临床实习以前,除临床见习外,与患者接触机会较少,学校教学又缺乏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和锻炼。进入临床实习后,大多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陌生的医疗工作环境,并不全面的医疗理论和技术,往往不能从患者的角度去看待疾病以及由疾病引发的心理变化,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无所适从,实习生常常会发生胆怯、焦虑、恐惧心理,加之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如语言的技巧、恰当的行为、耐心的倾听等,过多地依赖上级医生,有时更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勇气,常出现零沟通或不当沟通,给以后的临床诊疗活动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临床实习的效果。调查研究发现,骨科实习医师在医患沟通方面普遍存在负面经历[5],绝大部分实习医师认为自己并不擅长沟通,主要表现在重询问轻倾听、临床经验不足、医学信息解释不清楚,不知如何及时应对已存在的医患矛盾、过度依赖上级医师等,这将影响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另外,当代医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仅把医学视为一门专业技术,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对人文素养、同理心、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导致在临床实习中缺乏沟通的意识、技巧,缺少人文关怀,出现医患沟通不良。

(三)缺乏患者信任

由于目前医疗体制不完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市场经济物化冲击、医疗环境趋于紧张,加上医患双方信息、知识的不对等,网络化、信息化渠道增加,网络上对医学知识片面、非专业的表述与传播;相关媒体对医疗行业的不实报道甚至误导,使患者对医疗行业以及疾病的相关发展变化存在误解,医患双方的信任与理解日趋下降,也是导致在诊疗过程中双方沟通不畅的重要原因。年轻的骨科临床实习医生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和医患沟通技巧欠缺,和患者交流时难免有心理负担,容易使用“生、冷、硬”的专业性语言,造成医学信息表达不清楚、不全面,常引起医患沟通不当,引发矛盾。主要表现为:(1)不予沟通或零沟通;(2)不能及时沟通;(3)沟通中语言简单粗暴专业用语太多,内容表达不清,解释内容前后不一;(4)未能从实际出发,任意夸大疗效或对预后估计不足[6]。研究表明,约80%的医患矛盾是由不良的医患沟通导致[7]。相对医生而言,患者及其家属由于不了解疾病的自然过程和手术流程,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心理,对治疗和康复的预期值过高,百度自网络或者道听途说的杂乱、片面的疾病知识,使实习生与患方沟通时往往处于不利局势,难以全面详尽地介绍疾病的诊疗情况,告知风险及可能的预后,也不能较好地解答患方提出的疑问,造成患方对诊疗过程产生怀疑,挫伤了实习生的自信心。当前有失偏颇的社会舆论导向容易使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尤其不信任低年资医师,这些無形中加剧了医患间的紧张关系,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纠纷[8]。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角色逐渐发生改变,从“被医治”逐渐转向“参与医治”。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甚至主动参与制定医疗诊治活动。骨科临床医患沟通时,医方实际上处于非常主动、有利的位置,医务人员只要凭借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与患方进行务实、耐心细致的沟通,即可取得患方的最大信任与配合。医患沟通是医护对患方身心照顾的直接表现、良好的医患沟通能有效地引导患者及其家庭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合理的预期,拥有面对疾病或死亡的正确态度,较大程度地减少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为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奠定了基础[9]。由于医患沟通理念和技术水平的缺乏,使骨科临床实习生在思想上存在逃避意识,不愿意同患方过多地接触和交流。这些现象在病情急、临床操作多、技术能力要求高的骨科实习过程中十分普遍。

二、改观目前骨科临床教学状况的策略

(一)提高医学生的自身修养

首先,临床医学生应注重医德的培养,医患沟通首先要求医务人员有良好的医德风范和职业操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沟通服务理念是解决医患沟通矛盾的根本途径,我们常说医乃仁术,医德的培养应贯穿医学生教育的一生。“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不仅仅要从本质上提高医德医风,还要学会与患者进行真诚的沟通,“要治疗疾病,更要助病人心安”,使患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医护人员的温暖,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更好地治愈疾病[10]。

其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临床诊疗活动的基石。初进临床工作的年轻医师,特别是实习医生必须掌握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常规,熟悉骨科常用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只有接诊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技能,才能合理分析病情,提出诊断依据,进而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这就要求临床骨科实习生要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动手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医患沟通。

另外,新医学模式下扩大了人们对医学受益的认知范围,凸显了关注心理因素、社会功能对患者健康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切实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待患者如亲人,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培養“家人感”氛围,最大限度取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医生了解更多疾病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同时也能给患者带来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抗病精神。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在生理上能保持内分泌的适度平衡和机体机能的协调,有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

(二)加强医患沟通理论及技巧培训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时,应进行相关系统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养、医患沟通技巧、医生职业道德、医疗法律、法规制度和医疗纠纷防范处置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实习医生接受医学人文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提高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际沟通能力。医学教育者应在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重视人文理论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从医的使命感,树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医患沟通理念,提高医患沟通的技能,尽早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11]。

我们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除完善的理论课程外,特别注重实际案例课培训,使医学生在实际医患纠纷的产生及后期处理的真实案例中得到启发。培训中设置针对不同患者、不同情况下的各种医患沟通情境,力争在实践中培养年轻医师的沟通能力。通过“慕课”教育、积极联合C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育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医患沟通过程中沟通技巧非常重要,它包含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多方面信息互动,全方位地影响患者就医心理。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是本科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之一[12]。实习医生应做到积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基本技巧,牢记尊重、自主、有利及不伤害的四大原则,在临床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产生说话语气生硬、语言表达不清、使用不恰当语句、缺乏耐心等问题,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13],从而获得患者信任,消除医疗纠纷隐患,同时也有助于后续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言传身教,重视培养实习医师的医患沟通技能

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是提高医学生综合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4]。骨科临床实习中,应重视带教教师的示范作用,选用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进行过良好培训的临床医师带教。在带教过程中,既要注意医疗技术的传授,又要注重医患沟通的培养,以身作则,示范性地传授沟通的技巧。在采集病史、日常查房、进行医患沟通谈话、病情告知、术前谈话等不同场合,尽可能让实习医师在一旁聆听体会,临床教师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专业技能和沟通技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使实习生能活学活用,自然而然地提升医患沟通技能。临床教师还应积极为医学生提供与患者及家属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病房,积极进行医患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确保获得正确、完整的医疗信息。当实习医生发现患者对诊疗产生疑惑或不解时,要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马上与之沟通或与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降低医疗风险[15]。这种主动沟通方式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非常有效的。

医学生要养成耐心倾听患者倾诉的习惯,这不仅是尊重患者的体现,更是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治疗预期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还应注重医患沟通中小细节的培养,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任何时候都让患者体会到关心、关注,用真诚换取患者的理解,用耐心换取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就医的舒适感,尽量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如通过叙家常、了解爱好、认老乡、共同认识的人等方面加深两者的关系,进一步取得患者的认可。治疗中多与患者沟通,要在治疗方案上与患者取得共识、达成一致,尽量避免发生误解和产生矛盾[16]。期间多用关怀性的语言和动作,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一位患者都会喜欢一个诚实、热情、负责、认真的管床医生,比如可以和患者沟通:自己是实习医生,医学知识及实践技能都欠缺,但我是协助管床医生,是连接患者和主治医生的纽带,您的问题我会及时向上级医生反映。我会认真负责我这级医生的工作,取得患者的认同及信任,以主动热情的服务、善解人意的诊疗用语及细致入微的诊疗行为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满意,从而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改善医患关系[17]。

总之,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应多方位、多角度贯穿于骨科临床实习每个环节。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不仅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高尚的人文素养、灵活的沟通技巧,更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骨科医学实习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有利于提高理论学习效果,激发医学生对医疗事业的责任心,塑造崇高的职业道德观,提升自身的个人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8]。在医患沟通这条道路上,医学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鄢雪鹏,万雪,唐文静,等.医学生医惠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7-69.

[2]朱婉儿.医患沟通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5.

[3]付佳,徐琪,李彦林,等.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习 生中的重要性[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4):45-47.

[4]王磊,刘倩,曹晓燕.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46-47.

[5]顾宏林,詹世强,昌耘冰,等.骨科年轻医师医患溝通现况分析和培训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5):661-664.

[6]任世祥,海涌.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巧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410-412.

[7]闫雅鑫,刘新春,罗爱静,等.“五习惯”医患沟通继续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J].循证医学,2018,18(3):167-172,180

[8]张国梁,刘瑞,包毅敏,等.骨科临床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S2):270-272.

[9]周庆,桑爱民,高建林.患者就医期间心理归因偏差与 伦理责任缺失探析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9,40(21):35-37,58.

[10]杨文山,赵灿,肖立宁,等.浅谈“医者仁心”[J].中国卫生 产业,2019,16(14):197-198.

[11]罗正,张泽华,候天勇.医学实际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1):175-176.

[12]孙宝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王卫莲.心理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及探讨[J].中国卫 生产业,2019,16(32):66-67,70.

[14]肖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8):185-186.

[15]张玉梅,崔艳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01-602.

[16]陈秀丽,刘诗卉,陈伟,等.医患沟通艺术:更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J].中国医院2019,23(7):40-41.

[17]凌芳,丁旭锋,唐颖雯.充分的医患沟通是减少医患矛盾的关键[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8):189-190.

[18]章惺惺,高晓,林才.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医患沟通 技能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9,25(20):185-187.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周忠锋

上一篇: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论文下一篇:课程体系改革下的农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