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2024-04-09

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精选8篇)

篇1: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本学期伊始,临床医学系在系领导的关怀领导下,在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大学生学术系列讲座活动。从10月8日到11月15日,本次系列活动一共举办了各类主题讲座13讲,每周一讲;讲座专家阵容强大,邀请了全校12位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都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和研究前沿,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成就;12位老师中,包括医学博士廖有祥,使同学们得以一睹博士风采;各位老师的讲座都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

讲座内容涵盖临床专业的热点和经典问题,比如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的邝爱玲老师向同学讲授了儿童内科的相关知识;神经内科主任华力明老师讲解自己对脑梗塞、脑出血等脑中风的治疗方法,与同学们分享对周围神经病、颅内感染、肌肉疾病的心得,讲座采取老师主讲与学生提问相结合、讨论互动的形式。主讲老师讲得精彩、听讲同学问得积极,讲座的会场气氛都非常热烈。

讲座的重点既注重在医学各领域有所深入和提升,向同学们介绍了医学领域的最新探索和研究成果,同时,讲座立足普及和沟通,比如:我们邀请科系主任李晓毛老师谈论医学生在学医过程中将面对的问题,以及我们医学生所必备的奉献精神,系列讲座为我校研究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的平台,也为学生相互交流开辟了一个窗口。学术讲座增进了广大医学生的医学知识,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并提高了其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我校研究生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

学术系列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第一场讲座到最后一场讲座,同学们听讲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很多讲座座无虚席。系列讲座在研究生中间也逐渐成为一个“品牌”;大家在老师讲完后纷纷提问,有的在结束后还与老师热烈讨论。据会后调查,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讲座很好,希望讲座能够继续举行。讲座教师、各院系辅导员老师、教务秘书老师等都对系列讲座做出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为提高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和学术修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2011年12月

篇2: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医学是科学的,医学也是技术的,医学更是人文的。面对沉甸甸生命托付,人文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人文精神却是万万不能的!著名医学人文学家王一方教授来到我校与你分享他的心得,欢迎你的到来!

讲题: 当代医学的精神理路

时间:2008年10月24日9:00

地点:新教601教室

主讲人简介:

王一方:男,资深医学编辑,医学人文(医学哲学与医学史)学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编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与哲学》杂志(人文社会版)编委会副主任,人文社科版编委;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委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著有《敬畏生命 ——医学人文对话录》(江苏人民出版社);《医学人文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人的医学》(中国科普创作基金资助项目,江苏教育出版社)连续三年在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开设“医学人文”专栏。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学史”课程开发、主讲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全国医学人文师资班”、博士生班讲座教授。

篇3: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一、研究方法

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然科学类系列杂志共67种, 通过逐个搜索期刊官网搜寻到编委会名单29份;通过中国知网, 以篇名“编委会”+文献来源“期刊名”为检索式, 共检索到8种期刊的编委会名单;最后通过查询与本刊有交换关系的纸质版期刊, 获得编委会名单5份, 共有42种期刊纳入研究。所有期刊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来源于万方数据企业知识服务平台, 由于最近一年的数据为2014年, 因此编委会规模与主要引证指标的相关性仅对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 如有2015或2016年举行过编委会换届的则以换届前名单为准。《中国学校卫生》编委会成员所发表文章和个刊评价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 检索日期为2016年4月15日。由于文献被引的高峰期是在发表2年之后, 因此对2013和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将上述所有数据导入SPSS13.0和WPS表格中进行处理。

二、编委会规模及与主要引证指标的相关性

42种科技期刊中编委会人数最少40人, 最多219人, 平均 (84.76±38.87) 人。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期刊编委会人数与影响因子呈正相关 (r=0.355, p=0.026) , 但与总被引频次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r=0.046, p=0.783) 、与篇均被引频次相关也无统计学意义 (r=0.215, P=0.189) 。

三、《中国学校卫生》编委会论文贡献

《中国学校卫生》第七届编委会共60人, 任期为2007—2015年。其中有36位编委在2013或 (和) 2014年以不同作者排位在本刊发表过文章;两年共发表文章164篇, 人均4.56篇。164篇文章共被引590次, 篇均被引3.60次;共被下载26482次, 篇均下载161.48次。2013—2014年, 本刊共发表文章1463篇, 篇均被引1.16次, 篇均下载93.90次。此两项指标全刊平均水平均低于有编委参与贡献的论文水平。

四、编委高被引情况

2013年《中国学校卫生》被引Top10的论文中, 有编委参与的文章5篇, 分别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马冠生编委的述评文章《我国学生营养状况及相关营养改善政策》 (被引21次)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陶芳标执行总编辑的《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编制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被引19次)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平民编委的《江苏省青少年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18次)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副总编辑的《中国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被引17次) 和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勇副总编辑的述评文章《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与管理对策》 (被引17次) ;被下载Top10的论文中, 有编委参与的文章2篇, 分别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副总编辑的《中国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被下载1772次)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陶芳标执行总编辑的《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编制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被下载1388次) 。

2014年本刊被引Top10的论文中, 有编委参与的文章2篇, 分别是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陶芳标执行总编辑的《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评价》 (被引9次)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郝加虎编委和陶芳标执行总编辑的《高职大学生情绪症状与睡眠质量相关性分析》;被下载Top10的论文中, 有编委参与的文章0篇。

五、讨论

当前, 多数期刊编辑部已经意识到依靠专家、学者办刊的重要性。编委会作为一本杂志的灵魂和支柱, 对期刊学术水平和综合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编委会的任务包括根据学科发展动向和读者的需要, 决定期刊的总体设计和导向, 研究解决期刊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承担组稿、审稿、定稿工作, 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关心编辑部建设和编辑人员的成长, 培养发展审稿和作者队伍;加强期刊与国内外的联系,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扩大期刊在本学科的影响。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则建议编委会一般以50人左右为宜 (不包括外籍编委) [6]。朱大明对随机抽取的100种期刊调查显示, 编委会规模在30~70人的占大多数 (63%) , 并且发现期刊的学术质量、地位和影响力与编委会规模不呈正比[5]。本次对预防医学类期刊的调查显示, 编委会规模平均为 (84.76±38.87) 人, 说明预防医学类期刊编委会规模普遍较大。究其原因, 预防医学是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 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 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7], 研究方向包括营养学、儿少卫生、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 在当前学科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的现状下, 学者研究领域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吸纳各个领域的专家进入编委会也是工作的实际需要, 有利于约稿和审稿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中, 预防医学类期刊编委会规模与影响因子呈正相关, 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种:一是各期刊的编委们确实为杂志的约稿、组稿、撰稿、审稿、扩大影响力等工作付出了努力。如本刊的定稿会制度, 定期召集部分编委对可能存在学术问题的稿件进行集中讨论和审理, 对严格把握用稿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 各位编委在会上还就当前各自领域的学科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交流, 对于提高编辑部初审稿件水平和下一步的约稿和组稿工作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另外一种可能是学术质量较高的期刊会更重视编委会的组建和维护工作, 从而吸纳更多的成员进入。

为探讨上述两种可能性, 笔者继续对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的《中国学校卫生》编委会成员的论文贡献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任期的其中两年, 有60%的编委曾经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且编委所发文章的篇均被引和下载量均高于期刊平均水平。另外, 发文量最多的前5位编委均有文章为高被引论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本刊编委对杂志的支持度较高, 贡献了较多高质量的论文, 这得益于本刊编辑部多年来一直注重和编委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位编委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进展, 及时进行约稿和组稿;同时也说明编委确实可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 编委作为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对科研信息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 对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有着前瞻性的掌握, 容易撰写或组织到优秀的稿件[8]。本刊上述高被引论文的其中两篇即为与编委约的述评文章,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提示编委会应酌情多吸引在科研领域较为活跃的专业人员, 当然, 其对杂志发展的热心程度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会规模普遍较大, 编委会成员的论文贡献确实可对期刊引证指标的良性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各刊如何在当前编委会规模下充分发挥编委的应有作用, 促进期刊学术质量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 将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另外, 本文仅从发文方面对编委贡献进行实证研究, 下一步需结合编委组稿、审稿、定稿等方面的职责开展定量研究, 以获得更为可靠的资料, 为科技期刊编委会的规模和功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科技期刊编委会规模是组建编委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具体问题, 本文对42种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会规模和主要引证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并以《中国学校卫生》为例, 探讨编委在发文量和被引方面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提升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 期刊编委会规模与影响因子呈正相关, 编委会成员的论文贡献确实可对期刊引证指标的良性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当前编委会规模下充分发挥编委的应有作用, 促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 将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编委会,学术期刊,人数规模,学术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宁.科技期刊编委会的定位与功能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18) :94-96.

[2]朱晓文.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 2013 (6) :564-566.

[3]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7) :975-977.

[4]钟昭会, 李燕.高校学报编委会有效发挥作用的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 2011 (6) :121-124.

[5]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人数规模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1) :33-38.

[6]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dpf Oadlw Ux Gfyyo Ssm Y2Rjv Ochb Ss KPSXAWs_Yybtn XPRj94Sd MN6c I7y Z Ed3TM5d9pa Xyd ORDkg PArc Hu9r R1lel-b Er YORPk8kcl VEB7.

[7]预防医学[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q d Ou Co YACumaic Dsb9uwa CWy Bg64B8tla3utf Llr LGys5w Uf XFR Sx2cn9Utb CDoak BVk G1Os Ia GTn1YCRPn Xc UXJozw ENTTGn la T5r Tvv3.

篇4: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欢迎词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医学同仁及朋友们:

你们好!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初夏,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对××市人民医院的一片盛情,这种缘于医学科学崇高的关爱,也增添了我们投身医学研究,献身医学科学的信心和勇气。作为××省基本现代化医院、省首家二级甲等医院,省首届“十佳”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我们很荣幸能够承办这次××市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在临床神经外科有着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果的著名专家xx---------xx专家xx为大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们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用我们的热烈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各位专家将会给本次会议带来国内外临床神经外科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家通过这次难得的交流对话的平台,可以就医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困惑求教于专家学者,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多视角畅谈,零距离接触。本次大会的演讲内容涉及神经外科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其中。。。。。。。。为此,各位专家尽管事务繁忙,仍然冒着天气的炎热,怀着一份责任与使命,进行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承办方,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无限的敬佩!

我国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突破。多个研究选题走在了世界前列,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我们有必要加以不断重视,在研究形式和研究内容上大胆走创新之路,才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新成果。今天这次××市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受到了省有关学术机构、××市卫生局领导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兄弟单位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各级领导要求我们承办方,要精心策划,科学组织,热情服务,确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要求我们,要以研究推进工作,以工作带动研究,加快临床神经外科建设与改革的速度,加大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力度,从而赢得患者更大的满意度,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做贡献,为该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做人民满意的科研型医务工作者,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和带动本地区在临床神经外科医学上的研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文 章来源 莲

篇5: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扬歧黄之术,论医技典范

一、背景

针对学校将于十月下旬开展科技学术方面的课题申报,我临床医学院学术部将开设一个科技与学术培训班。开发同学们在学术和科技方面的潜力并加以塑造,为其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毕业论文等做铺垫,与此同时,营造学院的学术学习氛围。为此,我临床医学院学术部与科创部将于十月中旬将对有条件进入培训班的同学们进行论文培训。

二、内容及意义

本次论文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对标书和学术性论文的写作方式、选题、查阅文献、格式等进行培训,培养同学们在标书和中医药类参赛等论文方面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为大家提供探讨、发表并展示优秀论文的平台。

此次论文培训将会给同学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专业培训机会,为同学们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为我学院选拔出优秀的学术型潜力学生。同时,给我院同学提供一个更好地交流平台,加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

三、活动可行性分析

1、写论文的能力是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2、邀请专门的老师亲自进行指导,同学们(针对于大

二、大三)会更有积极性;

3、本次活动将长期为同学们提供写论文的路径,比如,同学们可以对研究论文中遇到的难题提出问题,我们将邀学长等进行探讨,对于有创意和好的问题还有奖励,对同学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4、对于同学们来说,需要这样专门的组织和机会;

四、活动要素:

1、授课老师:

2、课程时间:2012年10月20日开始,每周六上午授课,上到12月1日结束。

3、授课地点:一般大的教室

4、举办单位:

主办:临床医学院学生会

承办:临床医学院学生会学术部、科创部

5、学员:

温江校区临床医学院大三,大二的同学(选定的大约120人)

五、课程亮点:

1、有专业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并且有经验的优秀学长为大家答疑交流;

2、培训可持续性强,能持续有效提高大家的论文写作水平督促大家学好专业知识;

3、每周都将评选优秀论文,最后还有论文和标书大拼堂。

六、活动负责人员:

负责老师:金思宇和张赛

借设备申请教室:郭倩倩和彭鹏

宣讲人员:全体人员

现场布置:付凌云、贾娟、崔秋霞 设备调试:熊圣玺

秩序维持人员:刘磊、林望超

突发状况预备人员:王洪亮、邓吕玉、盛学青

备注:在培训期间我们将会将本部门的干事分成六组,每两位干事负责一个组,主要负责联系、监督、收论文和笔记等工作

七、班级规章(细则)

1、学员选拔条件: 1)意愿很强

2)成绩优异(专业课成绩)

3)参加学术性组织或发表学术性、科技类论文或者参与过编辑。

2、人数(总共120):2010级:60人(每班10人)2011级:50人(每班5人)2012级:11人(每班1人)

3、分组:

第一组:10七中医+11七中医+11七中西,20人盛学青和彭鹏负责; 第二组:10中医1+11中医1+11定向1,20人 王洪亮和王婷负责; 第三组:10中医2+11中医2+11定向2,20人 周文熙和金思宇负责; 第四组:10中西1+11中西1+11中西2,20人刘磊和崔秋霞负责

第五组:10中西2+11中西3+12中西1、2,七中西,七中医2,定向1,20人 邓吕玉和林望超负责;

第六组:10中西3班+11中医3班+12中医1、2、3,七中医1,定向2,李斯炽班,21人熊圣玺和贾娟负责

4、班级制度:

1、不能迟到早退;(只有一次请假机会,超过两次就没有评优资格,超过三次取消培训资格)

2、上课期间不能接打电话、吃零食、睡觉等;

3、用同一个本子认真做好笔记和完成作业;(态度端正,字迹清晰)

4、对老师要尊重,同学之间要团结友好;

5、每位负责的组长和干事要尽职尽责,公平公正;

6、顺利结业的同学会颁发结业证(综合素质3分)

7、保持上课教室的清洁;

5、培训内容:

1、第一堂课:论文的结构解析和查阅文献;

2、第二堂课:评讲同学们的论文,精析写论文的重点技能;

3、第三堂课:老师自己安排;

4、第四堂课:讲解标书的基本知识;

5、第五堂课:精析标书的写作技巧;

6、第六堂课:老师自己安排;

7、第七堂课:论文、标书大拼堂;

6、课程时间安排1、10月11晚跟各班学委开会,并把相关要求简略的讲述了一遍;

2、10月16日收集并确定人员名单;

3、10月16、17日确定策划,并申请好教室,通知相关学员; 4、10月18日制作老师的x展架和横幅; 5、10月18日申请授课教室;

6、10月19日做一张关于老师的ppt; 7、10月20日正式开课;

8、每隔一个星期都将会再次为大家进行培训,每次授课之后都将会布置写一篇论文,我们部门干事会抽查论文写作情况和收课堂笔记。9、10月26日收集第一次论文培训的作业,抽查笔记;

10、10月27日举办第二次论文课堂,讲解论文并且精析论文技巧; 11、11月2日收集论文;

12、11月3日进行第三次论文讲堂; 13、11月10日进行标书的格式培训; 14、11月16日收集标书;

15、11月17日进行标书的校订和精析; 16、11月23日第二次收集标书; 17、11月24日第三次标书授课;

18、12月1日论文、标书大拼堂活动;

在本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将会有一个论文大比拼,由获得最优秀论文的同学将自己觉得写的好的论文与PPT结合起来为大家演讲,最终的优胜者会有一定的奖励。。

大拼堂活动流程及奖项设置: 时间:11月30日晚6:00 地点:a--31

4参赛人员:科技与学术培训班的学员

观众:临床医学院的全体同学均可(培训班学员必须到)嘉宾:。。。。。待定

准备工作:11月30日布置教室、维持秩序、主持人、现场突发情况预备方案、设备调试人员、照相(本部门安排一名干事,并且保存好)、通讯稿、相关资料的发放等; 流程:

流程一:主讲老师作总结;

流程二:进入ppt和论文、ppt(可以附上制作过程中的照片)和标书的讲演 流程三:每讲一篇老师都对其进行点评,同时对同学打分; 流程四:讲演结束,由嘉宾和老师对学员颁奖;

流程五:拍照留念,培训班的学员一起唱一首歌慰问老师。奖项设置:

两个一级学员(100元,综合素质5分)三个二级学员(50元,综合素质3分)五个优秀学员(综合素质2分)评分细则:

1、考勤(20)

2、论文质量(50)

3、课上提问的积极性(15)

4、态度和笔记抽查情况(10)

5、同学们的评价(5)此项规则为:同一组中只要有超过5位差评即扣除该项分数;

八、培训结束后:

12月15日将拍好的照片洗20张出来,在一、二食堂展出,还有好的论文和标书等。做我们的成果展,一并把老师的x展架展出。

十、活动预期效果

1、同学们可以熟练地掌握写论文的技巧,增长专业知识;

2、我院可以有为同学们提供论文讲解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平台;

3、让更多喜欢学术的人才聚在一起,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

4、收集采纳优秀论文和标书,为我院的学术进步做铺垫;

十一、活动应急预案

1、提前借麦克风,以防多媒体罢工;

2、为预防晕倒、受伤或踩踏事件,备两名壮汉和邦迪先;

3、如果老师生病了,就只有推迟了;

4、如果资金不足就只有简约点了;

篇6: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在中医院校, 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渐壮大相比较,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则逐步萎缩, 给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7]。而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 学科的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 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保障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促进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设置的意义及其研究生培养特点

1.1 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学术学位的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不仅有赖于高水平临床执业医师的培养, 更有赖于医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及临床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两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依托。

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创新研究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 即培养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 注重中医临床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培养, 注重中医临床理论和临床诊疗的科学探索及从诊疗、保健方面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开发与创新研究。简而言之, 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与研究素养不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考核指标, 更是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导师队伍水平乃至整个医学院校综合学术实力的直接检验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有机整合中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资源, 有利于改善学科结构, 有利于跨学科学术交流, 催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学术学位, 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 是深化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是增加学科学术活力的需要, 也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2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其培养有明显的中医气息。中医背景下的临床医学, 与中医学息息相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有中医学的学习经历, 研究生阶段又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 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 研究生指导教师虽从西医院校获得学位, 但在中医院校从事科教研工作多年, 对中医理论体系也具备一定的熟悉度, 这些都给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打上了深刻的中医烙印。

其培养不能脱离中医临床实践。从西医西药的发展模式来看, 借助于发达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 其基础研究往往是先行于临床实践, 且独立于临床实践之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则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的, 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孕育离不开中医临床的土壤, 两者难以分割。对中医学来说, 某一理论不能被自然科学证明, 其概念模型不能在实验室中复制并不重要, 关键是该理论所表达的信息有何临床指导价值, 以及如何临床运用。因此, 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应紧贴中医临床, 应设置一定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和规范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培训要求。

其培养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本质和核心。中医临床医学是技能学科, 也是经验科学, 但不能仅仅理解为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地“思考”, 学会对临床现象信息的认知、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因此, 其研究生培养改革措施须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来开展, 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0年获准新增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是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的中医院校。作为该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示范单位之一, 其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项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二级学科, 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名, 招收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5名。

研究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培养特点, 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围绕“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为核心进行了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2.1 注重学科内涵建设, 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学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主体。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必要支持。

构建学科体系。通过专家论证, 凝练学科方向, 形成学科特色, 形成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通过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遴选, 强化学科师资队伍力量, 制定并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 强调导师“三导”职责即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实施导师指导问责制, 导师是研究生临床和科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在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须由导师承担相应责任;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 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

构建学术平台, 强化学科队伍。整合优势资源, 培养以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学术交流促学术的发展创新, 促进研究生导师学术知识结构紧跟学术前沿动态更新, 活跃学科学术氛围, 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学术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三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共取得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7项, 可支配项目经费达166.3万, 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 经费25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 教学论文4篇。

2.2 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 建立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培训和考核制度

研究生培养确立了“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以学科专业教研室、临床科室和实验室为培养载体, 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轮训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辅, 涵括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习内容;编写出版了研究生选修教材《现代中医内科研究》。

修订和完善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方法、医疗、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德育、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教研室 (研究室) ,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准备工作;第二、三学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

制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卫生部普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 包含了思想品德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专业临床要求等方面, 建立了合理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 实施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轮科考核与阶段考核、毕业技能考核相结合, 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注重科研能力培训和考核。制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管理办法 (试行) 》, 针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科研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 让研究生熟悉或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质量保证以及专项实验技术, 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相关科研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动态跟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实施能力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查阅文献与综述报告情况、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情况、实验课操作能力以及研究进展及论文发表情况考核。

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研究生临床轮训管理规定》等, 汇编成册, 利于规范管理。

2.3 创新学术环境建设, 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科研探索精神, 除了需要在直接参与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 更需要一种氛围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创新学术环境建设, 是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及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专业, 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做到 “定期、系列、优质”, 如每月一次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列学术沙龙, 肿瘤学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科专业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 主办或承办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近三年各临床医学专业共组织举办院内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共30场, 省级专科学术年会4场, 如《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高研班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4场, 如《麻醉科主任困难气道处理培训交流会》、《全国小儿麻醉暨第三届中美小儿麻醉暨南方麻醉学术交流会》等, 为专科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视野宽阔、气氛浓厚的学术平台, 以学科学术建设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研究生自主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主办, 各年级研究生或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团体承办的方式, 定期就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 如“在读博士生发表SCI论文经验谈”、“博士生出国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 邀请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院内外专家、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或临床上有突出成绩的在读或毕业研究生前来交流, 活跃了学科学术氛围, 强化了研究生理论探索、自主创新意识, 也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讨论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交流活动, 借助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学术资源开阔学术视野, 促进跨学科培养和学术创新;鼓励研究生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如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于2012年7月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3 讨论

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是新生学科专业, 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 其在跨学科学术交流、学术资源优化与共享、学科建设发展空间上享有很大的优势, 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植根于中医药的大环境, 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其相近之处, 两者均涵括了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则不同, 前者注重临床实践技能, 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科医生, 而后者注重科研素养, 为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高素质师资和科研人员。

该研究以探索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线, 围绕学科内涵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术平台建设等要素, 注重和突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和科研技能培训制度, 形成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和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以临床和科研实践带动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始终围绕实践开展, 坚持边研究, 边实践, 边总结,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 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效益, 在实践中完善提高, 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提升, 有利于保证各项培养改革措施按计划实施。

目前该研究项目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在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各二级学科中全面应用, 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完善, 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逐年提高, 专业思想日益牢固, 专业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掌握得到了提高, 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 2014年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看好。

摘要:研究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以“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为核心, 围绕学科内涵建设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与研究生临床、科研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构建学术平台与创新学术环境建设等要素, 进行了构建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智宏.北大校长许智宏公开回应考研争议[EB/OL].http://www.cnedu.cn/news/2005/12/ta27193105418121500-23952.html, 2005-12-18.

[2]曾玉燕.武大校长:硕士培养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EB/OL].http://news.sohu.com/20080308/n255599083.shtml, 2008-03-08.

[3]张继明.为“学术型研究生”辩—兼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1 (6) :30-33.

[4]杨一华, 陈正勤.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华夏医学, 2013, 3 (26) :598-600.

[5]许为青.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4) :140.

[6]耿有权, 彭维娜, 彭志越.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6) :29-34.

篇7: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目前, 正值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已步入快速和规范的阶段, 为不断提升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整体水平, 为临床医学工作者搭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与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将于2010年9月9-11日在上海光大国际大酒店召开“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暨2010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

大会内容主要有一个主题报告和六个专题分论坛。主题报告仍以“临床医学工程与数字医学的融合与发展”为主线, 特邀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作精彩演讲。主题报告人有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彭明辰、德国卫生部高级官员Guenter Siegemund、台湾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林康平和ECRI总裁Jeffrey C.Lerner, Ph.D.。六个专题分论坛分别为“医疗设备应用安全及质量管理论坛”、“医疗设备维修及售后服务论坛”、“医用耗材的使用安全和风险控制论坛”、“医学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坛”、“医院电子病历 (EMR) 与区域卫生信息化论坛”和“数字化医院及数字化手术室论坛”。

会议期间, 还将举办“第四次国际临床工程师技术资质培训与技术水平考试”及“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工程师”、“优秀售后服务供应商”等颁奖仪式。

篇8:临床医学系系列学术讲座小结

会议由新疆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副院长主持并致开幕辞。新疆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王小燕、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吾甫尔、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张强、吉尔吉斯共和国医疗卫生系统国家议员马吗托夫·巴哈提古乐参会并致辞,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斌、《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医疗保险经费委员会副主席卡里科夫·阿克别克、巴基斯坦医学科学院院长库雷希·阿尔塔夫·胡赛因、阿拉木图市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巴提尔别克夫·马拉特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专题学术讲座。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亚三个国家医疗领域的数十位外国嘉宾, 除上述介绍以外的还包括:吉尔吉斯共和国卫生部医疗管理委员会主管托合提尔巴也娃·阿乐马希, 吉尔吉斯共和国加乐巴提州医疗保险办公室主任苏然巴也娃·季乐都孜, 伊斯兰堡希法国际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主管尼亚齐·萨阿德哈米德, 巴基斯坦华侨协会副主席可汗·阿不都·拉黑姆, 阿拉木图市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阿布迪尔马诺夫·卡纳特, 阿拉木图市国立医学院附属医院采购中心总经理哈依鲁尔拉耶夫·卡里姆。参会的其他人员达到了300余人。

此次盛会期间, 中亚地区的外国嘉宾对现场的交流讲座做了精心的准备, 会务组聘请了高水平的同声翻译, 使得会议达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得到了参会领导、外国嘉宾和会员们的高度评价。

会后外国嘉宾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和对新疆医学工程水平的由衷称赞, 他们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加深与我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 不断推进医疗设备各领域的技术创新, 共同努力建立长效机制, 利用这一平台优势, 吸引更多国家参与, 促使中亚地区国家在医疗领域进行沟通合作交流活动常态化, 共同促进中亚各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此次学术会议, 新疆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将身处祖国内陆地处偏远水平落后的劣势地位, 成功转变成为中亚地区国际医学工程领域交流中心, 开创了中亚地区国际间医疗设备领域合作交流的先河, 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 大大提高了新疆医学工程学科在国内的影响力, 使其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本次中亚国际高峰论坛是医学工程领域的各国专家和医疗机构进一步沟通、深入合作的开始, 它的成功召开已经成为中亚地区医疗领域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为中亚各国在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维护保养、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多个方面展开全面的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借助这一平台, 可促使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与中亚各国加深理解和合作, 积极开拓中亚地区市场, 提高我国医疗设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这一平台, 积极与卫生、教育等多部门合作, 可为今后建设中亚区域医疗中心, 建立中亚地区李时珍学院等多个合作项目打开交流之门。

上一篇:五5班学生评语定稿下一篇:地铁监理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