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本科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临床医学本科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医学本科教学具有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模式。要让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的交叉设置,在专业评价方式的坚持多样性和开放性。

第一篇:临床医学本科论文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学者倡导的“健康中国,健康人文”,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医学生是未来临床实践的主力军,而临床本科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转换身份成为医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是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然而,我国“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在医学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就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展开探讨,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临床医学生;人文关怀;临床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醫科大学临床医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JX10216002)

[作者简介] 汤卓颖(199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临床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张宏秀(1966—),女,山西运城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优生优育与妇女病防治研究。

我国学者倡导的“健康中国,健康人文”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1]。前者是指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继而从全人群、全社会以及全球角度去看待公共卫生问题,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教育观。后者是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既要看到“病”,也要看到“人”,处理生理问题要用自然科学角度、处理心理问题要用人文科学角度、处理社会问题要用社会科学角度。要想做到上述种种,将人文关怀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就必须打通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壁垒,将二者紧密结合,倡导医学人文主义。

一、人文关怀的起源和内涵

中国的人文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其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人间正道的存在。西方的人文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应尊重、释放人的天性。虽两者存在不同,但关注的重点都是人[2]。人文关怀,亦称人性关怀、关怀照护,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尊重、关心、爱护三个方面突显人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学行为中存在于医务工作者与就诊者之间的人文关怀,其主体是就诊者。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这样说过“医生手握三样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吴阶平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他曾说过“身为医生,首先要学会如何说话。”由此可见,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话语”犹如他的手术刀一样锋利,可以救人,亦能伤人于无形。然而,在现实的医疗实践中,医生要想掌握好“语言”这门技艺,让患者听着“舒心”,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客气话”就能做到的。只有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生的语言中,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使得患者感受到医生的仁爱之心。

二、融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提倡医学人文关怀已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学者孙新红[3]认为,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并从不同维度提出了医学最为迫切的六个方面的整合,而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医务工作者和就诊者的关系已逐渐变成了相互平等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疾病的处理、治疗与康复过程更是需要两者的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这意味着医生要从单纯的看“病”转变为看“病人”。在国外,医学人文关怀的培养往往开始于医学教育的早期,直至毕业后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贯穿全程。然而,在我国,尽管多数医学院校已逐步开设各种医学人文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还是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

目前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医患关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医疗工作者也成了公众非议、质疑的对象[4]。这与我国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薄弱不无关系。首先,由于我国的临床医学生几乎都出身于理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其次,由于我国在医学教育中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欠缺,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很难将所获知识内化为稳定的素质或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导致了人文素质的“后天营养不良”。韩鹏[5]等研究表明,医疗纠纷不断升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因素之一就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缺乏人文关怀,并由此认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全面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姜春燕[6]通过剖析自己身边发生的一起医患纠纷认识到:减少医患纠纷、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关键在于一个“情”字。丁朝黎[7]等研究也发现,通过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可能缓和医患关系。

本科实习阶段是临床医学生接触患者,为患者健康和生命服务,完成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临床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观的重要时期。临床实习学生是未来临床实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应该让人文关怀渗透到医学临床教学中,从而提高临床医学生人文素养。

三、融入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人文关怀教学模式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是指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始终从人文角度出发,首先为学生讲述人文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刻使用关心爱护的方法让临床医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再让其进行角色转变,从而给予患者较佳的服务。李凤[8]在40名本科护生的实习中采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发现,使用人文关怀模式教学具有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在给予患者较好护理服务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值得推广。

人文关怀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可以让临床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这样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拘束感,让其更快地融入医疗大家庭中。临床医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后,再进行角色转换,让其以人文关怀的态度为患者服务,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还能让患者体会到人文关怀,实现“双赢”。通过使用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还能够发挥“移情”和“共情”的效果,使学生更加理解患者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爱心,促进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床边教学模式可提高人文关怀能力

有研究[9]指出,“床边教学”对临床教学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然而,近几十年来,“床边教学”的“核心体”逐渐由患者转变成了病历,临床病例研讨与患者渐行渐远,教学查房场所渐渐远离了床边,病人和家属也渐渐成为临床教学的局外人。“床边教学”模式需要临床带教老师在病床旁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同时通过带教老师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来显示医疗工作者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素养,这使得该教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熏陶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床边教学”,以实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

要最大化发挥“床边教学”的医学人文熏陶作用,实现临床资源利用最大化,需要我们重视“床边教学”。首先,医院管理层要为带教老师和临床医学生提供“床边教学”的客观条件。其次,带教老师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教书育人的带教意识,发挥模范作用。最后,临床医学生要正确认识并通过教学查房来加强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

(三)人文关怀结合PBL教学模式可提升人文素养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它通过问题的提出,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有研究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模式能够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并且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0,11 ]。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临床情境中思考问题,另外,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临床基本知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PBL教学模式在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当中的应用,对于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实践技能的提高、对于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学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将人文关怀与PBL教学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提升人文素养。

(四)言传身教法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价值

临床带教老师是临床医学生走进临床的启蒙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临床医学生的成长。因此,带教老师可以发挥典范作用,在日常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法教导学生,如何用心灵感受、用耳朵倾听、用嘴巴交流、用眼睛观察、用手操作、用大脑思考。这就要求临床教师不仅要具备卓越的医术,更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带教老师应该认识到,临床教学的目标不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当启发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只见病不见病人。身为临床教师要具有主动学习、补充人文知识、缺什么补什么、不断给自己“充电”的意识,从而发挥其表率作用。

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交流过程中,临床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乱讲、不胡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临床医学生尊重就诊者、理解就诊者、关爱就诊者,把就诊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就诊者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价值。

(五)其他

人文理念的树立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应该体现在临床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医院在教学之余,可以适时安排开展一些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临床专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报告,通过专家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从而抛砖引玉,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目的。

领导层和管理层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为临床医学生提供实践情境和锻炼的机会,这可以让临床医学生早些接触社会,对于帮助临床医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以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开展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服务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关爱他人和社会,从而让临床医学生充分体验到各种不同场合下的人文关怀。

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因此,应该建设良好的医院网络环境以及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医院文化环境。网络给临床医学生提供信息的容量是巨大的,因此,引导临床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使网络成为人文关怀的有利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浓厚的人文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也是一种提升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医院应结合本院历史文化对医院进行整體规划,以达到“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的境界,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人文关怀的常态化、经常化需要有制度来保障,才能使其长久有效地进行下去。从制度上对临床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临床医学生能够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建立对临床医学生人文关怀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使人文关怀有内容、有行动、有效果、有反馈。所谓“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医院管理者可以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临床教师和临床医学生对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视程度。考核应摒弃以往传统的考核形式,既要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又能对临床医学生的人文水平给予评价。

四、结语

综上,从床边教学法、PBL教学法和言传身教法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无论我们在临床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拯救生命的诚意,往往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临床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如何,与我们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临床教学期间,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临床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良好的责任心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努力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理念紧密结合,从而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醫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所以,身为“白衣天使”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做到:病人来了,热心接;病人说话,耐心听;病人的症状,细心观;病人的护理,悉心做;病人走了,温馨送。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特鲁多的名言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妍婕,段志光.基于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健康人文层级结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7):840-844.

[2]夏媛媛,顾加栋.中西方人文医学思想的发展与比较[J].医学与哲学,2020,41(16):15-19.

[3]孙新红.人文关怀:医学整合的诉求[J].医学与哲学,2017,38(9):64-67.

[4]胡南.新时代医患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1):20-23.

[5]韩鹏,陈校云,张铁山,等.国内外人文关怀与医患关系相关问题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68-771.

[6]姜春燕,李敏,陈海平.加强医学人文关怀,用“情”改善医患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4):86-88.

[7]丁朝黎,何小军.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12-13+23.

[8]李凤.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0):94-95.

[9]Lichstein PR.Returning to the bedside:notes from a clinical educator[J].N C Med J,2015,76(3):174-179.

[10]季慧,赵洁,张宏秀.PBL教学提高医学生团队合作和核心竞争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487-489.

[11]周波,袁海虹.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及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4):120-123.

O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TANG Zhuo-yinga, CHEN Li-lingb, ZHANG Hong-xiua

(a.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b. Teaching Office of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clinical teaching

作者:汤卓颖 陈丽灵 张宏秀

第二篇:“3+2”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医学本科教学具有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模式。要让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的交叉设置,在专业评价方式的坚持多样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管理创新

医学泰斗William Osier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医学是在床边而不是在课堂里学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河南大学临床医学教育经过近五年时间的调研与论证,在2007年出台了临床教学改革方案,实行临床医学院“3+2”教学模式。新的临床教学模式运行四年来,取得了一定效果。并针对存在问题,在大量调研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学院实际情况及临床教学实际,我们及时对原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一、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尽早接触临床”,甚至提出大学生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学期、第一周就要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树立终身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了解病人与医生角色,知道怎样当一个好医生;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第二学年第三学期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内容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增加了对医生工作场所、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课前布置预习,展示课堂目标,强调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自学。课堂讲授时,采用PBL教学法,以病例分析的形式讲解,使每一名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病例分析,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注重学生参与意识,不仅应用在课堂教学上,而且要应用在临床教学实践中,以免临床教学脱离病床而移到教室。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医学教师应当为医学生提供担当医生角色的环境,提供学习过程中较敏感、有深度的建设性意见,让学生提问、思考、分析和动手操作等等,从医生、病人和社会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水平。如见习产前检查时,教员先在孕妇身上做示教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检查,教师在一旁指导,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做“腹部四步触诊法”,确定胎方位,听胎心音,就重点、难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听胎心音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这样,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切实体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要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多学、勤练。长期以来,由于存在本科五年制联系管理,但教学脱钩,学生在基础阶段接触实践较少,不可能安排到医院见习,在病人身上进行训练,只能利用实训室医学模型进行仿真教学和训练,很难他们能得到规范化的训练。毕竟临床思维是医生通过问诊、体检和辅助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过程。良好临床思维方式的形成除需要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笔者对连续2年通过临床医学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局限,缺乏临床医学综合分析及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要重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临床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师资培训,学习观摩,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科学地建立起一套操作性比较强的“训练模式”,王承党提出了“四步法”临床思维训练模式,即收集临床资料一总结病历特征一诊断思维(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病情判断)治疗思维,首先,根据初步诊断,选择合的检查手段;其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第三,正确评价治疗效果。虽然他是针对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出的训练模式,但对于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的成教学生笔者认为更适合。

三、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学科渗透

为改革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联系脱节的现状,实现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的多种形式的紧密联系、相互渗透,通过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应用基础医学理论分析解释临床的一般现象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和工作打下较扎实的医学基础。首先,临床药理、临床病理、临床免疫与临床课程交叉教学。将“临床病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3门课程安排在“诊断学”之后与“内科学”和“外科学”总论同时进行。其次,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的渗透针对过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联系不密切的问题,改革为基础医学课程紧密联系临床,联系的方式多样,有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教师联组教学、既在基础医学院中教学又到教学医院进行床边教学。结合临床讲授基础医学,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基础医学理论分析解释一般的临床现象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学习与临床工作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三,基地教学与早期临床实践。基地教学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是教学计划中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早期接触临床的重要教学形式,它不同于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基于基教学实践需要,我校院选择了淮河医院、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基地教学医院,先在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为期10周的基地教学。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增加了感性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基础医学阶段的学习,为学生能力培养打下了感性的知识基础。

四、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和开放性

评价可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质的评价方法,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和谐发展,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相衔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根据考核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建立医学生学习评价档案。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仅仅依靠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而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即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在建立教师、学生、患者等多要素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同学互评,患者参评,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公正、客观的他人评价对评价主体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反思,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检查自己的优缺点,克服缺点。多种评价方式共同参与、交互作用,使评价更为科学、准确和客观,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过程。

五、临床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为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效率,使临床老师的授课能力得到了提高。要作好一名优秀的临床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诊断和处理能力,单纯地提高授课效率是远远不够。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要带教一、二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认真和带好二方面,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认真带教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医生的。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要做好一名临床教师,除做好自己医疗和科研的工作外,还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培养下一代医生,才能使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次,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要求任何一名临床医生都必须不断学习和钻研,这样才能在医学界立于不败之地,对临床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只有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须是一名好医生。

总之,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迅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和获得的快捷、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临床教研室和教员不断改革和摸索,以最大程度地应对挑战,认真负责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为培养新一代名医而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梯业等.浅谈临床教学模式发展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4(10).

[2]金建明.对成人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3]林建荣.以培养实践为主线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2011(2).

[4]王颖菊.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2).

作者简介:李秀岭(1981—),山东济宁人,硕士,河南大学淮河临床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学生管理。

作者:李秀岭

第三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探讨

摘要:在全国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很多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还比较薄弱。重点介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查找制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临床医学 本科生 科研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已成为全国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漫长的工作,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从本科阶段做起,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之后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社会现状,科研能力的提升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如何进行科研实践提出几点意见,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及学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现状

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参与的都是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很少,即使是创新性实验大多数也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完成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完成某项未知事物的本质过程,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自己如何去设计和完成某项实验,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在国内很多医学院校都有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很多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但由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老师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本科生开展的科研实践活动效果并不是很好。制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自身对本科生科研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科研意识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很多医学院校继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的讲授到实习与见习。学生没有科研意识,不知道什么是科研,同时教学过程脱离科研。主要原因学校在在学安排和教学改革中没有有机地把科研结合到实践教学中。很多医学院校资源有限,只能保持正常验证性实验的完成,没有为本科生设立独立的科研场所,学校自身的科研场所对本科生有所限定,致使学生没有接触科研的机会,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没有科研的意识和兴趣,越来越远离科研。总之,在日常的本科教育过程中,从学校到老师应该灌输学生的科研意识形态,尤其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让其早了解科研接触科研,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实践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2.认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重视的更多是临床,而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意识形态主要受传统的思想和环境影响,传统的思想临床医学专业只要能看病、看好病就够了,環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开展的科目比较多,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去参与和完成科研工作让学生感觉意义不大,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也限制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更多的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临床医学专业很多课程都是实践型学科,很多理论都来自科研实验,所以把科学前沿的知识带到课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学校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挑战杯”“临床技能大赛”“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而为从思想上提高科研意识。

3.培养机制不健全

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体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医学院校逐步提高和改善了本科生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实践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科研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开放政策比较局限;课外活动要求严格且占有的时间较多,导致学生自主時间相对较少;有的学校科研环境较差,教师科研活动受限致学生参与科研较少;重点在于教师上课过程中科研引导较少,导致学生没有科研意思等诸多因素。

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日新月异,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领域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

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科研与实践。科学研究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相关知识,这种新的知识带动新的想法,怎样运用现在的实验条件和自身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重要手段。

1.培养高质量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定位一所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的水平定位在于学术立校,科研实力的提高在高校改革中十分重要,其中重要的在于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是一所医学院校专业水平的标志,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良好的品德,还要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综合性人才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不只看他具备多少医学知识,重在看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知识渊博、医术精湛,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这样不但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这也要求大多数同学要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所以早期科研可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的科研实践可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这样能更好地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时代也赋予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更多的使命,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也广泛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对象的选择、培养内容的设计以及培养的具体实施,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努力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养。

1.重视培养目标的选择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重要的是培养对象的选择,如何选择培养对象,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科研,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在教学计划内应明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切实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多数为五年制,大一的学生,兴趣和热情高,但基础薄弱;大五的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所以大二到大四的学生是我们重点选择对象。学生的选择是雙向的,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初塞,之后根据老师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最后形成各个不同的科研小组,这样的选择毕竟是少数的学生参与,摸索出培养模式后形成良好的氛围,把更多的人吸收进来,把这种模式在年级上传承下去,为以后在更大范围实施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2.培养内容的设置

组织课题组所有成员宣布整个科研计划任务,内容集中在指导老师的专业领域内,把学生分组分工,每周定期开展研究的进展报告,讨论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教师先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学生第一步完成文献的查阅,之后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撰写相关研究的综述。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的课题,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分析。整个预实验的要求要向正式实验一样,预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撰写论文。整个流程完成之后,最终确定学生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自选课题、老师给学生定制课题和学生参与老师研究课题。

3.培养的具体实施

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后,让学生以研究的相关内容积极申报校级课题、市级课题和省级课题。学生研究的课题老师要把好每一关,从课题的申报、实验的实施、数据的统计和论文的撰写,实验所用经费由老师支撑。严格按照课题申请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展中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实验结束后,每一课题组至少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投到各级杂志准备公开发表。申报课题完成后,至少要求发表两篇学术论文,课题在所申请的部门验收结题报告,之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在不同学年的科研指导过程中,课题组导师要组织不同年级的本科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这样无论在科研还是学习生活中,都有利于科研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减轻指导老师的工作压力,也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实践的培养与指导,并逐渐形成滚动延续运行机制。

四、讨论与展望

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多种因素的结合,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目标。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要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内容、奖惩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其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要以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为基础,大力提倡和鼓励在校本科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课题,科学合理设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资金保障体系。加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实践平台,不断改善科研条件,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实验室管理和开放实行导师和小组责任制,确保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指导教师要定期给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强化。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申报专利,转化成果。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建立科研小组、建立健全的科研奖励、建立科研基金会、建立校外科研场所、建立科研成果发布平台,激励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医学教育已进入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本科生必经之路,早期着手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

在全国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但国内很多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还比较薄弱。很多院校本科生的知识起点低、科研意识差、不具备科研能力,教师只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不安排科研相关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实验没有设计论证、没有开题报告、不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只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学生没有创造性思维。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中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困难,很难通过实验获取知识。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认为我们是当医生的,所以对科研没有意识和兴趣,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进入临床课学习,经常到医院见习,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及精力顾及课外科研;大五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更不可能参与课外科研。

总之,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科研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本科生教育与科研结合的先决条件。科学构建起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广泛培养全校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兴趣,积极推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全新模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从根本上解决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馬会浩,鲁选文,于姣姣.普通医学院校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项目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2012,(10):1075-1078.

[2]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改革措施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1,(05):375.

[3]陈新景,何俊华.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79-81.

[4]彭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10):216-217.

[5]姜海英,金清华.日本医学本科课程体系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4):155-156.

[6]吕威力,刑雪松,曾亮.指导医学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信息,2011,(04):1873.

作者:万朋 高俊涛 吕士杰 金清

上一篇:英文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销售客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