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应用于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中,并且有着极其优秀的应用优势。医学影像科技是确保医学影像检测成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石,而影像诊断的成果又为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以及指导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像医学应用于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影像医学应用于临床医学论文 篇1:

临床医学中影像医学作用与价值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像医学也取得了不断突破,并在临床医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影像医学 临床作用 价值

影像医学是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进行检查的一门科学,如放射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神经系统学科等,。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医学技术包括线片、造影技术、电脑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将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做如下阐述。

一、影像医学常用的检查方法

常规线成像常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非数字化线摄影、计算机线摄影技术、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等阶段。影像接收器使用屏胶结构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的出现,板、平板接收器取代了传统的屏胶结构,数字化线成像技术成为线成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这是将常规线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目前常用于关节、肝肾胰脾及诸多软组织的检查,其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对微小病变敏感等优势。年世界上第一台扫描仪设计成功,年螺旋扫描仪出现,随着技术的革新,多层螺旋不断更新。造影技术造影影像技术包括血管性造影技术及非血管性造影技术。非血管造影技术自从线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不久就被应用于疾病诊断,钡剂的发明与应用,促使影像医学实现了功能与结构的结合,如消化道钡剂检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碘剂被发明并应用于影像医学,实现了血管性造影技术,再随着技术的革新,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出现,具有很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甚至可以将血管结构动态地显示出来。磁共振成像技术技术能够将人体各解剖组织及相关的关系清晰显示出来,对病灶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效果,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检测图像清晰,对人体无辐射,安全可靠,目前在临床医学多种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融合成像技术世纪,诸多影像医学新理念、新思维模式形成,如将或技术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田技术同机融合。

脑磁图属于一种无创的脑功能影像检测成像技术,其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叠加整合后,能够对大脑的解剖及功能学进行准确定位,还可以实时反映大脑功能的瞬时变化,且具有灵敏度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促进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可对微小病变、功能及代谢异常疾病进行准确诊断,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其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如相比于常规胸部线筛查而言,螺旋筛查能够准确、敏感地发现早期肺癌,使得重度吸烟患者因肺癌而造成的死亡率降低近两成。又如随着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多层技术的应用,血管栓塞性疾病可在早期被准确诊断,且诊断简单、快速、可行性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肿瘤分期及评价疗效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可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变化。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使得恶性肿瘤的分期取得了更为准确的判斷依据,如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在早期发现病灶内由于胞膜完整性改变或组织细胞数量增加所致的水分子弥散受限,为肿瘤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早期准确的判断依据如葡萄糖代谢成像对肿瘤的入分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功能与分子影像学能够在肿瘤形态变化之前测量病灶内部的水分子弥散情况,反映肿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及细胞膜完整性是否发生变化,还可对肿瘤的灌注参数进行测量,间接反映微血管的密度及通透性是否发生改变,甚至还可以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代谢物的变化,为肿瘤的疗效评价提供参考。获得诊疗证据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完整、详实的诊断依据,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如血管造影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斑块、钙化及心肌桥的诊断具有巨大的优势。冠状动脉软斑块属于不稳定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无法将其直接显示出来,而血管造影可对的极小软斑块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可以实现心脏功能及心肌灌注显像分析,获得心功能参数及心肌毛细血管水平的灌注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证据。促进诊疗模式变革随着影像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影像诊断及治疗技术发生了不断革新,诊疗模式也因此发生率较大改变,如复合手术室、多学科协助相继出现。目前,影像诊断室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密切,临床诊疗已离不开影像检查资料,影像诊断资料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影像设备的实时成像特点促使临床治疗的视野延伸到普通外科器械,甚至药物所不能触及的领域,从而使微创医学不断发展。诊疗技术微创化是临床医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外周血管介人、心脏介人等微创治疗技术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影像医学促进临床医学诊疗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所以说,影像医学对诊疗模式的变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医学影像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诊断技术、造影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发展,为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影像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影像医学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振中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王胜先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3]袁立华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医疗

[4]未迪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和价值中国社区医师

作者:赵常伦

影像医学应用于临床医学论文 篇2:

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中,并且有着极其优秀的应用优势。医学影像科技是确保医学影像检测成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石,而影像诊断的成果又为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以及指导方向。不论是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影像检查结果方面,都需要根据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以及先进的影像技术,为医院影像诊断结论提出合理的依据,不断提升医院的诊疗质量和医院治疗技术水平。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讨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性;关系

引言

医学影像技术其中包含很多种类型,种类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其自身所具备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在诊断不同患者时所应用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在临床中也有着很大的使用价值,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引进和使用。医学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互补、彼此制约的关系,作为医疗领域的新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影像技术与诊断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相依赖性。

1 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

1.1超声诊断技术

临床中的超声波检查技术可以包括各种超声波类型,超声波类型主要包括了A、B、D、M、V型超声波检查技术,而各种种类的超声波在扫描身体时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人体的各个部位所适用的超声波类型也有所不同。超声波诊断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使用超声波来扫描身体上可能会出现疾病的部位,同时利用接收器对身体组织及脏器所发送来的信息加以接收,并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图形,医生就能够把所获得的图像与人体正常组织脏器的图像相对比,并由此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类型。超声波检查技术的精确度、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极高,而且整个扫描的流程耗时也比较短,因此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诊断率。

1.2X线诊断技术

X线检查技术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超声波检查技术,它主要是使用激光X线对病人的全身进行照射并数字化扫描,同时把光信息利用数据转换器变为电信号,同时在电脑中产生相应的图像,X线诊断技术同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X线检查技术在临床上具有相当广阔的使用范围,但由于检查的结果比较易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体的厚度、密度等,这些因素若差异过高将会为诊断结果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且对于鉴别人体软组织来说其能力水平有限。目前X线检查在临床中使用比较多的是在骨科的检查处理中,可以将骨折的位置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方便医师剖析其结构、严重程度等。

1.3CT诊断技术

CT设备通常是由计算机系统、扫描系统、图像显示系统以及存储系统等几个部分所构成,其工作原理指的是对病人疑似存在疾病的身体部位实施深度扫描,同时收集有关数据,同时将其变换为能够产生图像的电信号,而运用图像重建技术可以将其变换为二维图形或三维图像,同时储存患者的病理图像。CT检查技术具备了较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其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可以弥补传统X线检查技术的不足,使患者存在疾病部位及其状况可以比较容易直接地表现出来。而CT检查技术又可以包括CT心脏图像、CT灌注成像、CT血管造影等,可以被应用于临床的不同各科。

2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2.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性

学影像技术具备诊断医学影像以及设备管理维护的能力。超声诊断技术、MRI技术、CT诊断技术、X线诊断技术、心血管造影等都在医学影像技术的范围内。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中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较多,但是影像诊断方面的人才却比较稀少,一方面,是医学院中这类人才本身就比较少,而且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关于医学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诊断目标和培养目标也都因此而发生了变化,许多学校都更重视于培训医用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人员,而忽视了对影像诊断学人员的培训,从而导致我国医学影像诊断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熟练掌握医学成像技术与医学诊断的专业人员、具备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能力的临床专业人员,是医学机构改革中亟需的重要人才。所以,医学院校就应该在当前医改的重大背景下,从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到课程体系变革和发展,以提高医生对医疗工作人员的影像诊断能力和影像技能综合训练,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需要,实现人员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学诊断与影像技术的相关性,实现综合课程体系的设置,提高诊断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水平。

2.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随着医學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影像诊断可以为影像技术提供科学的指导并拓展其工作层面,并且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必须要配备高质量、先进的影像技术,只有提高影像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才能够保证影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不同的影像技术有着不同的成像原理,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之间的专业性也各不相同,经过CT、超声、MRI等技术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后发现,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有着各自的优势。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对最终的影像诊断结果做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出不同医学影像技术之间的优势与劣势。目前的医学影像技术已实现在各个医院全面覆盖,逐步扩大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其地位也逐渐被提高。针对于病情比较危急的患者,通过常规医学影像检查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明确其病变的位置,有助于后续更好的治疗。要想使医学影像诊断的真实性与准确率进一步提高,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影像技术之间的特异性以及差异性,保障患者在诊疗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痛苦程度,帮助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影像诊断的不断发展,影像诊断还可以为影像技术提供科学的指导,但是如果影像技术存在问题,将会导致影响诊断的结果以及后续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因此,在保证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使医学影像技术变得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影像技术的操作要求以及知识差异,这就需要在诊断的过程中根据影像技术的不同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保证临床诊断的效果。(1)CT检查技术:其主要应用与骨骼肌肉系统诊断、心脑血管系统诊断、肿瘤疾病诊断、妇科诊断、寄生虫诊断方面的应用、(2)MRI技术:MRI技术在临床神经系统、骨骼系统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鉴别能力比较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软组织疾病。

2.3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对于专业医师的水平要求比较严格。首先,医师必须要详细了解并掌握MRI技术、CT技术、超聲波技术等常规放射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医生还需要认真熟悉和理解相关的基础医学、电子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再次,在治疗病变的过程中医师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影像检查技术和其功能;最后,不同的影像学技术专业的主要技术以及发展趋势都要所有涉猎。与此同时,还需要在临床治疗以及诊断的过程中积极与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配合,以此来保证影像技术与诊断的准确率。除此以外,医学影像技术要想发展迅速,还需要定期为医师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医师的技术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真实、准确的医学影像诊断需要临床医师具有专业的影像诊断知识与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了解影像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原理,在诊断的过程中确定影像设备的应用范围,为后期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保障。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影像治疗医生给出更专业的治疗信息,为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主要是利用影像技术观察与分析身体各个方面的信号,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总结与归纳所收集到的信息,从而获得正确、客观的影像检查结论,为患者临床判断和处理问题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医学影像检查制度和影像技术之间有着彼此相互制约、互动影响的关系,影像技术人员以及诊断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以此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以及诊断技术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诊断水平,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功能与价值充分发挥。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检查应用中,应该根据各种技术手段的优点合理布局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不但要增加检查范围和检测内容,而且要提高诊断效果和技术,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还增加了对患者自身生态指标的了解,便于临床检查处理,增强影像学检查的疗效与精确度,有利于在医疗体制改革现代化的背景下提高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扎西桑姆,卢海燕.医学影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1,42(05):150-152.

[2]石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3):190-191.

[3]冯梓峻,黎星阳,张君伟,王朝俭.CBCT三维重建影像解析二维图像技术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06):108-109.

作者:王丽爽

影像医学应用于临床医学论文 篇3:

外科临床考核中的住院医师型标准化病人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医学教学及考评方式的改革实践,分析了不同类型标准化病人(SP)应用于客观标准化考核的差异,探讨了住院医师作为SP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说明住院医师作为SP是提高医学教学及考核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并对此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住院医生;客观结构化考核;医学教育;医学考评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61

我院自2005年以来,在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外科学考试中采用客观结构化考核(OSCE)。考生通过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进行实际临床操作,并经历多个考站的测试,最终得到较为客观的临床技能评价。为配合考核的顺利进行,我们分别选择了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生三批次共85人进行了SP培训,并建立了53种外科疾病的SP素材库。但由于学生毕业离校等原因,我们培训的SP逐年流失,而每年培训新的SP又代价昂贵、周期长,为此,我们对能否采用工作稳定,且临床经验、知识更为丰富的住院医师进行SP培训,建立稳定的SP库,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探索。

1.SP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SP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又称为模拟病人(simulate patients),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症状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系统化培养,合格的SP能够按照规范化的病例脚本,逼真地表现出病人的各种主诉和症状,供受训医师进行接待、问诊和体格检查等各种练习[1]。SP的应用在1968年由Barrows首先报道。1990年Stillman首次将SP应用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评估,为SP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但需要逼真地扮演真实的患者,保证为每一位被评估者提供相同一致的病例,还应客观地对被评估者的操作表现给予评分,最后给予考核人员信息反馈,指出该考生的优点、遗漏或错误之处。由于SP可以提供临床教学中具有针对性的病例,同时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解决了以往临床教学中碰到的诸多问题,该技术随之被西方各国的医学院校广泛应用于OSCE中,并已成为医学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2]。

2.国内SP现状及医学生型SP存在的问题

SP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后,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又将OSCE引入。此后,OSCE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测试,已成为临床医学重要的教学及考核手段。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医疗法规的出台,患者的法律权利受到进一步重视,加之全社会的医患关系正处于一个较为紧张的状态,目前相当多的患者不愿意配合医学生的实习教学活动,使得临床教学常常陷入尴尬境地。而且,通过患者进行临床教学,现实中一旦引发医疗纠纷,可能成为医院的棘手问题,因此,为了减少各种麻烦,教学的重要性往往会让步退位,使医学生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临床技能训练。而SP教学可提供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并完全回避了临床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问题,同时还极大地缓解了因医学院校大量扩招导致的临床教学资源紧缺。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SP的来源主要是在校高年级医学生和社会非医学专业人员。招募非医学专业人员进行SP培训,应由专业的培训机构以及专业的团队来实施,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SP考核合格后,还受到工作报酬、工作满足感等多种因素的制。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国内医学院校大多选择了临床高年级医学生作为SP的培训对象,并遵循以下原则进行SP的选择和培训。实践证明,选择高年级医学生作为SP的来源,相比招募社会非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有疾病认知较深、易于培训、易于组织管理等优势。

但是,通过将高年级医学生扮演的SP应用于研究生和长学制医学生的多站式考核,我们发现医学生型SP的培训和使用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2.1 高年级医学生通常较快面临毕业就业问题,而作为军事院校,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留校或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的仅占少数,因此,通过培训,一名成熟的SP只能担任1-2年的工作,往往刚刚培训成熟的SP,尚未参加OSCE便毕业离校,使我们不得不每年招募新SP并进行长时间培训,以补充SP的流失,大大增加了工作强度和费用。

2.2 高年级医学生处于临床实习阶段,仍缺乏临床实践经历,虽然经过一系列培训可表演部分疾病表现,但毕竟缺少经验的积累,其扮演SP模拟相似度较低,难以逼真地展现所有体征,同时,由于平时缺少对于临床资料的收集,学生扮演的SP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对于疾病的客观表现,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只能通过事先录制的声音或多媒体资料进行补充。

2.3 高年级医学生忙于临床实习工作,本身又要参加很多考核,难以集中精力投入SP工作中。SP的参与态度、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引起OSCE考生对于考核成绩公平性的担忧。

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完全依赖于医学生,难以保证SP建设的完整和稳定性,OSCE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也将受到影响。

3.住院医师型SP的探讨

由于医学生型SP制度的局限性和不足,大量来自于临床一线的住院医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可成为SP招募重要甚至首选的来源。住院医生中包括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刚刚开始独立进行临床工作,在各科室进行轮转的低年资住院医生和已经确定科室,开始深入接触本专业知识的高年资住院医生。目前,国外医学院校已普遍采用择优选拔低年资住院医生作为SP来源的方法,住院医生专业的多样性和工作较小的流动性保证了SP素材库建设的全面和稳定。此外,我们认为,住院医生作为SP的来源,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3.1 住院医生已经经过了临床实习的锻炼,虽然临床工作年限不长,但大多已经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基本熟练掌握了临床常规技能,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和牢固,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经验,能够迅速地接受和理解各种SP病例,通过短期培训后即能很好地胜任SP的工作。

3.2 在SP应用于学生的练习和考核时,住院医生能够更好地随机应变,在模拟病人的过程中,住院医生充当被检者、评估者和反馈者,看到学生错误的手法、生硬的问诊方法等缺陷,在考核后能够及时产生反馈,有利于医学生体会真实患者的心情,进一步提高自身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习惯,且对于考核中出现的错误印象深刻,有力增强了自身素质。

3.3 由于大部分住院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都作为医学生的带教老师,交流机会多,这种非考核时的相互学习与指导,使医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了课外,SP的桥梁作用更好地得到了发挥,使大量的问题能够在师生间交流,从而形成互动式的良性教学模式。

3.4 进行非医学专业人员或医学生型SP的培训,不仅需要大量时间及人力,而且需要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这一部分的花费占据了整个教学考评支出的很大比例,导致OSCE整体成本的提高。由于住院医生有接受临床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同时参与临床教学也是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因此,选取住院医生作为SP,可以在保证SP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培训、考核成本的支出。

综上所述,医师型SP的出现,是在继承了群众型和医学生型SP的医学教育及考核模式基础上的深化与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院已开始逐步进行SP主体由高年级医学生向住院医生的过渡,住院医生型SP是否能真正显示出其相对与其他类型SP的巨大优势和应用价值,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教学考核中作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路中,戚丽,李贵新,等.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5):482-483.

[2] Lurie SJ,Mooney CJ,et al.Further challenges in measuring communication skills:accounting for actor effects in standardised patient assessments.Med Educ,2008,42(7):662-8.

[3] 杨耀防,夏修龙.标准化病人应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4,(4):27-28.

作者:冯 睿 黄 轩 杨 超 崔雅菲 魏小龙 刘超乾 李 甲 王志农 景在平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中义务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基层就业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