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2024-04-11

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精选4篇)

篇1: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这学期的古代散文鉴赏课上,有幸学到了《颜氏家训》这本著作,精读了《治家篇》与《止足篇》。在《治家篇》中,颜子推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家庭管理中教化与刑罚的问题;二是宁俭勿奢与俭而无吝问题;三是妇女问题与婚姻问题;四是爱书惜物问题;五是迷信问题。就我所感兴趣的家庭管理问题上,作者归纳的观点为:家庭教育重在感化,但也不放弃“刑戮之所攝”。感化是一种上行下效的过程。因此,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身正、事正、言行正。只有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即父慈则子孝,兄友则弟恭,夫义则妇顺。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反常现象:父母慈爱而子女忤逆,兄长友爱而弟弟骄横,丈夫仗义而妻子横暴,那些就是具有先天凶恶本性的人,只有使用刑罚杀戮来威慑,不是训导教化所能改变的了。因此,在治家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笞罚,如果“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因此“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我认为,治家之法也是贵在适度,不可失之偏颇。过于严苛,则容易使家人失和。如书中所说的那种封建家长的棍棒教育法,显然不足为训。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子女起到表率作用。要做到宽严有度,父母要有宽厚之心,要耐心细致的开导子女,惩罚措施只是一种底线。

而在阅读《颜氏家训》的过程中,有几处令人费解的地方特提出来讨论研究:如在《风操篇》中“嘗有甲設燕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很让人费解:为什么这件事成了一个笑柄?他们到底在笑谁? 这件事的笑点在哪里?若仔细地分析这个句子就会发现,之所以我们会觉得费解,是因为我们对句中“早晚”二字的理解不一致:在集解中,刘遂认为“此甲问乙子,乙将以何时可以枉过,乙子不悟,答以其父已往,遂成笑柄。”也就是说,刘遂认为此处的“早晚”就是“何时”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完全可以说得通。而林思进先生认为:“下云‘时以为笑’者,盖笑其不审早晚,不顾望而对,遽云已往,所谓‘陷于轻脱’,此耳。”那么,林思进先生对“早晚”的理解就是其最原始的含义即“早晨与晚上”,认为是乙子不审早晚,不看天色就回答甲父亲已经赴宴去了,答非所问,“陷于轻脱”,因而“时以为笑”。

相比之下,我更加倾向于刘遂的理解即认为“早晚”是“何时”的意思,因为在六朝、唐代时,“‘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辞”,即“早晚”常用作“何时”之意,如集解中引用的“洛阳伽蓝记璎珞寺:‘李澄问赵逸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逸曰: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且如杜甫的诗“春雨闇闇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与李白的诗“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凡此种种,可见当时“早晚”更加常用作“何时”之意。

此外还有一处:我们对《勉学篇》中的“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也很费解:曾子享年71岁,又何来“七十乃學”?难道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集解中,王利器先生列举到黄叔琳先生的观点:此处的“曾子”并非曾子本人,而是另有所指,因为“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非晚始学者。”而更有人认为此处的“曾子”其实就是在指代吕望,因为有“吕望年七十,始学读书,九十为文王作师。”为证。然而我认为不应该仅仅纠结考证历史上哪位人物七十乃学,而硬生生的生搬硬套给曾子,万一是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写“曾子七十乃學”时出现了笔误,那么后人生搬硬套的考证岂不可笑。而我认为,此处的“七十”实际上是指“十七”:从逻辑角度讲,曾子小孔子46岁,而要从游于孔子,显然是在其少年的时候;且古时“八岁入小学”,年十七已上始试,中律者得习为吏,可见当时十七岁已是入仕年龄,较之八岁,已迟九年,因而十七乃学在当时是属晚学,而不应该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而下文中有“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所以十七乃学与二十始受孝经、论语在当时的标准下均为晚学。因此由逻辑角度可见,曾子必是十七乃学无疑,那么为什么颜之推要写成“七十乃学”呢? 我认为,首先,从联系上下文的角度讲,文章中出现“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很容易发现“七十”、“五十”、“四十”、“二十”的规律:年龄呈又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因此我认为虽然事实上曾子是“十七乃学”,但是用“七十”可以使句子更加的整齐有序,更有说服力,是文章活用之法,不必深究;此外,在《阿房宫赋》中,“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在秦王位二十五年(此时尚不能罗致各诸侯妃子),称帝十二年,因此此处的“三十六年”也是不准确的,那么此处与“曾子七十乃学”有什么联系么?我认为,以此为例,这两个句子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夸张的程度: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三十六年”极言妃子未有幸见皇帝的时间之久,而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颜之推之所以用“曾子七十乃學”,也许是因为想要告诫子孙后代曾子在很大的年纪才开始学习,即使是这样,曾子最终也成为了一代著名学者,这样就达到了勉学的效果,这与《勉学篇》的主题相契合。因此“曾子七十乃學”与“三十六年”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夸张的笔法,达到了教育后代的效果。

李锐敏

篇2: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

抚蛮校尉

李应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历仕南梁、北齐、北周、隋四朝;全书分七卷共十二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姆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戒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

在开篇《序致》中颜之推说明了写这本家训的目的,“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将一生经验和心得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整顿门风,对子孙有所帮助。

《教子》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重视早期教育,他举例:“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仪,导习之矣。”强调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之中要处理好慈爱和严教的关系。“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像共叔之死,刘表家族倾覆,袁绍地裂兵亡就是前车之鉴,皆因溺爱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兄弟》该篇主要阐述了兄弟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相处。“夫有人民而后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可见兄弟之情是世间最深厚亲密的一种感情之一。“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行之与影。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二兄弟之间的关系疏远多是由妻子及仆婢的挑唆,所以兄弟之间应该谦恭而友爱。《后娶》篇中论述了后娶的妻子和前妻的子女产生矛盾,从而导致骨肉分离、家庭破碎。“假继惨虐孤遗,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不可胜数”: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孝闻。乃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可见后娶之事必须慎重考虑。同时他也论述了南北方婚嫁不同之处:“江左(江南)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终家事;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

篇3:颜氏家训的读书笔记

教子之感受一: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导也成才;智力低下的人,虽受教导也无事于补;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导就不会懂得事理。可古时候方仲永的例子告诉我们并非事事如此,智力好的人,如果不加倍学习,也会沦为普通人。

教子感受之二:

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和颜悦色。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就会认为理应如此。孩子骄横傲慢的习性已经养成,才想到要去管束制约,就算把他们鞭抽棍打致死,也难以再树立自己的威信。孔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儿要趁新到,教育儿子要及早。”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教子感受之三:

父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可以过分亲昵,骨肉之间的亲情之爱,不可以简单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从有地位的读书人往上数,父子都不同室居住,这就是使父子之间不过分亲昵的方法。至于长辈身体不适时,晚辈为他们按摩抓搔;长辈每天起床后,晚辈为他们整理卧具,这些都是讲究礼节的教育。

孔子弟子陈亢听到孔子疏远自己的儿子,感到高兴,这是什么缘故呢?”回答是:“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君子不亲自教授他的孩子。《诗经》里有讽刺君主的言辞,《礼记》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诫,《尚书》里有违礼作乱的事,《春秋》中有对行为的职责,《易经》里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父亲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解的,所以君子布亲自教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到21世纪,家庭教育在整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颜氏家训》清晰地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很多良好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

篇4:颜氏家训读书笔记感悟

这是我读《颜氏家训》的感慨。

《颜氏家训》是北齐颜之推所作。颜之推出身望族,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历经坎坷,社会的**和屡屡劫后余生让他洞明世事,明白使自己家族趋利避害,继续绵延的真谛,这也是他作此书的目的。在今天我们读来,不仅要崇德尊贤、勤奋求知,更应反思自身,正自身,正家风,培养孩子优良的操行。

《颜氏家训》这本书总共二十篇,其有关教育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教子》,《治家》,《慕贤》,《勉学》,《音辞》,《杂艺》等篇章。我最为欣赏的是《教子》篇,颜之推的每句话如醍醐灌顶,对我起到警醒作用。

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有害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首先要重视品德教育。坐而有姿,站而有样,对孩子我们从小就要严格,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现在教子有人强调尊重孩子天性,其实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就是溺爱。而颜氏教子刚柔相济,值得我们学习。颜氏认为,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一味溺爱,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和颜悦色。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就会认为理应如此。若一味顺从孩子,孩子骄横傲慢的习性已经养成,才想到要去管束制约,为时已晚。这一点是每一个家长要考虑重视的。家庭教育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颜氏家训》清晰地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很多良好的观点,我们可以借鉴。

慕贤篇云:“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不嫉妒但学习,吾日三省吾身,不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不嫉妒优于自己的人,在顺境和逆境中都保持一颗淡定自得的心足已。

为人处事当如是。

颜之推谆谆教导,学习不可一日放松,所以人生在世,终究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但学习要保持独立性,不要死读书。“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意思是凡采纳一个建议、办理一件事情,这就是得到别人的帮助,应该表明,不该窃取他人成果,当成自己的功劳。做人要有自主性,不能被他人左右,失去主见,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样。

对于世事政事,颜之推建议后人明哲保身又要勇于进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批判当时士大夫存在的不学无术,理论脱离实际,毫无自身修养、败坏世风的三大弊端,但同时又告诉后人不要受别人影响做好自己就好,这一点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不仇官不仇富不欺穷,颜之推对后人心态的指导可谓一针见血。人活世上,不就是活个心安吗?

反观现实,高官巨富有之,但能快乐淡定的有几人?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颜氏家训》这部书洞明世事,对人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能触动人的心灵。我深有感触,就对个人的影响来说,颜氏家训让读者找到心灵的归宿。

上一篇:2上音乐教案下一篇:驯龙高手观后感九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