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2024-04-29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精选6篇)

篇1: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法:实施强制措施禁止“夜袭”

2011-07-01 01:59:34 来源: 新京报(北京)转发到微博(52)

有14805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6月30日,行政强制法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审议终获通过。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不得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地方不得自设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本报讯 旨在规范行政机关强制权力运行的行政强制法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审议,昨日获得通过,该法明年1月1日起施行。

节假日不得实施“强执”

行政强制法对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为规范强制执行的行为,强制法禁止“夜袭”,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

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如果行政机关违反上述规定,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公民遇侵害时可获救济

行政强制法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受到行政强制权侵害时,规定了救济途径。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在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行政强制执法明确10步骤

1、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2、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3、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4、通知当事人到场

5、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6、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7、制作现场笔录

8、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9、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历次审议变化

二审 2007年 应严格约束限制人身自由

二审时,有常委委员提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有更严格的程序约束。对此,草案增加规定,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目的已经达到或者条件已经消失,应当立即解除。

查封、扣押财物是两种基本的行政强制措施,为防止行政机关任意扩大查封、扣押的范围,草案增加规定,查封、扣押的物品限于涉案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财物。

针对现实中因为行政机关未及时通知、催告当事人履行缴纳罚款或者有关税费的义务,出现“滚雪球”式罚单,滞纳金远高出罚款数额的情况,草案增加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三审 2009年 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针对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主体庞杂,有的地方和部门将行政强制权委托给社会组织和不具备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有的甚至雇用临时人员执法的问题,草案增加规定,“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正式执法人员实施,其他人员不得实施。” 为防止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侵害公民、企业合法权益的情况,草案增加规定“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强制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恢复原状,返还已被执行的财产;不能返还原物的,按市场价折价赔偿。”

在行政强制法颁布之前,行政强制实践中存在着“散”和“乱”的问题。行政强制的设定主体比较散,法律可以设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中央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也可以设定,甚至少量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也设定。

四审 2011年 地方不得设行政强制措施

草案规定,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和冻结存款、汇款以外的行政强制措施。

为防止行政机关滥用代履行,草案对代履行的范围进行了限制,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为严控行政强制权,草案规定,“延长查封、扣押的决定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延长冻结的决定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五审 2011年 申请法院强执案留探索空间

针对行政强制措施种类的最后一种“其他行政强制措施”这一兜底条款范围太大,为防止被滥用,草案规定,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冻结存款、汇款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为保障公民对行政强制设定和实施提出异议,草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强制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申请法院强执的案件,到底由法院还是行政机关实施?尚处于改革探索中。将“行政机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裁定执行的,由法院执行”这一规定删除。

【解读】

行政强制法出台过程之艰难,在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并不多见。此前审议次数最多的法律当属物权法,该法经过了八次审议,在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此外,监督法的出台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酝酿至2006年通过,耗时长达20年,在2002年正式进入审议程序后,四年经过三次审议获得通过。行政强制法的审议时间相当长,该法2005年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早在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即开始了起草工作。

一审时有人反对立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应松年表示,强制法的核心是规范行政强制权,既需要承认强制的正当性,但又要看到行政强制权很严厉,用得不好会伤人,而且伤害很大,所以一定要慎重。

一审草案正式进入审议后,当时行政法学界对于该法顺利出台很乐观,不料遇到较多争议,这些争议既包括立法部门内部的意见分歧,也有行政部门“扩权”的诉求与规范、制约权力的立法目的之间的矛盾。

立法部门内部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行政强制法的认识上,有的人认为该法是规范行政强制权力运行的,支持立法,有的人则认为该法是给行政权力赋权,因而反对立法或另寻适当的时机立法。

当时陈建生等多位委员皆提出,公民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再强调给予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权力,恐怕会引起很多矛盾,建议立法缓一缓。

而行政机关则希望获取更多的行政强制权力,比如当时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增加“强制进入生产经营场所”,交通部提出增加“强制进入运输工具”,安监总局提出“对场所、设备、设施等责令停止作业、使用”等。

四审对必要性达成共识

一审后,该法即因各种分歧而进入漫长的立法过程。根据立法法规定,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法律案将终止审议,在2007年和2009年的两次审议,都属于避免该法律案成为“废案”的审议。不过这两次审议中,各方分歧在逐步的减少,直至今年4月的第四次审议,立法部门内部基本上对立法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

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对于公民而言,要防止强制措施对其权益的过度侵犯,对于行政机关而言,这些强制措施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行政管理的手段。

如何平衡“公民权”和“行政权”的任务,则交给了立法部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乔晓阳所言,行政权强大,公民权弱小,需要通过立法规范行政权、制约行政权,保护公民权。这种平衡贯穿着强制法12年的立法过程。(本文来源:新京报作者: 杨华云)责任编辑:NN036

篇2: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一、《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但应当

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三、《产品质量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二款规定: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项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四、《商标法》第五十五条第(四)项规定: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

五、《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九条第(四)、(五)、(六)项规定: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无照经营行为查处取缔时,可以查阅、复制、查封、扣押与无照经营行为有关的合同、票据、帐簿以及其他资料;查封、扣押专门用于从事无照经营活动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查封有证据表明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场所。

六、《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四条第一款

(二)、(四)项、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检查投机倒把行为人的财物,其中用于投机倒把的可以扣留;查阅、复制、扣留与投机倒把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帐册、单据、记录、文件、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对投机倒把行为人的托运物资,经县级以上工商局局长批

准,可以扣留。

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从事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

八、《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物品,予以查封

或者扣押。

九、《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对未取得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擅自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活动的,应当予以查封、取缔。

十、《宁夏回族自治区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四)项规定: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商品和财物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和财物的来源和数量,并有权以书面形式责令其暂停销售,接受检查;发现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商品和财物可能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督检查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封存扣留;收集证据时,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的措施。

篇3:关于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探讨

一、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特点

(一)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时限性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具有时限要求, 必须在法定的期限内进行。强制措施在行政相对人具有需要强制情形时方可实施。如果行政相对人已经改正对社会治安有所侵害的行为, 行政强制措施则不需要执行。

(二)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强制性

行政强制措施, 顾名思义是以强制为主, 不容反抗的行政执法行为。虽然法律的执行都存在强制性, 但是行政强制措施实施更具有不可抗拒的威严性[1]。公安行政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以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做出相应处罚, 遭到不配合时可以采取强制的措施。如公安机关对拒不缴纳罚款的被处罚人将其依法被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变卖抵缴罚款, 确保公安决定的实现和执法权威。

(三)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权限性

公安行政机关对行为相对人做出相应的处罚仅仅是对行为相对人某一违法行为所涉及的权益进行限时限制, 并未为对行政相对人的这项权益进行剥夺, 所以公安行政的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限制具有限制性。

(四)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可诉性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超出法律范围侵害到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行为相对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国家法律应对行为相对人的权益予以保护。鉴于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上述特性,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必须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 方能依法行政, 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二、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法律规定的不规范性

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在立法过程中存在法律漏洞及不规范现象, 法律规定过于笼统, 导致公安行政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无法把握强制的度, 容易让行政相对人钻法律空子或者行政警察严惩过当[2]。如“砸窗查酒驾”, 这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形象和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 行政相对人的不配合导致警民冲突

公安行政人员在执行强制执法行为时会发生行政相对人不配合的现象, 导致执法无法顺利进行或者警民冲突大打出手,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不仅会影响公安形象而且容易使警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也不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三) 对于执法过当的警察惩罚制度不够严格

强制执法过程中因为有强大的法律作保障, 很多警察不够严于律己, 滥用职权, 忽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发生执法过当的行为, 严重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对于执法过当的警察惩罚制度不够严格, 为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罔顾法纪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既侵害公民法益, 又损害公安形象, 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三、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执行对策

(一) 严格缜密规范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法规

对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缜密的规范, 立法人员要深入解析警察与执法对象之间可能发生的状况, 并针对每一种状况进行模拟, 制定出最合适的法律法规, 能够既对行政相对人有震慑作用又适合警察开展工作, 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提供有利的保障, 更加促进社会和谐。

(二) 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

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受到行政相对人的反抗甚至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是行政相对人法律知识的不健全或缺失, 使之曲解公安警察的执法意图, 认为公安执法就是损害公民的权益。我国立法机关及执法机关有义务为公民普及法律知识, 向公民阐述公安机关存在的价值, 不在于规制, 而在于有效的引导公民行使正确的权利, 履行必要的义务[3], 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不仅可以让警察的执法行为更容易, 更会减少违反行为, 维护警民和谐。

(三) 加大力度惩治警察的执法过当行为

部分警察具有特权思想, 自我认知过于偏激, 随意过度处罚, 完全忽略了法度, 加之现行法规中对执法过当警察的惩罚规定不完善也不够严厉, 这更使警察的侵权行为肆无忌惮。所以在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中, 要明确规定出警察的职权范围, 制定明确的责任规范, 对违法违纪警察进行严惩, 从严治警, 并为行政相对人维权提供绿色通道, 最大程度上保护公民的权益。

四、结语

行政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责完成法定任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但是这项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需要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以及公民组织共同的努力找出措施中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弥补和改正, 更好的促使公安机关依法强制, 更好的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更好的保护合法权益。

摘要:公安机关为了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民法益, 实践中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成为必然性, 但强制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面临“强制”的度的把握, 这不仅需要基层公安民警提高执法能力, 同时也需要立法机关对法律进行相应的完善。本文将从公安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的特点入手, 对其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公安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实施

参考文献

[1]金怡.公安行政强制措施法律适用探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2 (5) :74-79.

[2]刘婷婷.论公安行政强制措施之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篇4: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关键词】限制人身自由 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 重塑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限制人身自由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行政强制法》属于指引行政主体行使行政强制行为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在其中并未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作更为详细的规定。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主体主要涉及四类:公安机关、海关、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践中,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措施实施时,其主体也不尽相同。虽然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已经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措施实施主体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笔者认为对于这几类主体的规定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的合法性论证

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使本质是一种行政权的行使。“行政权是一种人类所无法摒弃的权力,在国家权力来源问题上,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权力神授和人民主权。”行政法学界的普遍观点认为行政权来源于人民,“构成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人民是那个国家中一切权力的源泉”,除了人民之外不存在“储藏社会的根本权力的宝库”,“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源泉,”“首要的权力不管来自何处,只能归于人民。”

在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途径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立法将自己的权力让给国家,形成行政权,由国家代为行使,同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行使来监督与有效控制行政权,包括宪法在内的所有法律构成了行政权的现实来源。宪法是规定人民与政府关系的法律,因而也是行政权最直接的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限制人身自由是对公民行动自由的限制,非在特殊情况下如不采取此种措施不足以制止危险的发生或者不足以维持或恢复原有的秩序情况下不得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一旦实施错误就有可能造成对公民人身、对公民人格尊严不可恢复的后果。因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明文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能制定法律,即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且绝对禁止授权立法。

公安机关、海关、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资格,都在有关法律文件中得以确认,从该层面看符合法理精神。但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主体具有合理性。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的合理性论证

1.公安机关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的合理性论证

即便是法律所确认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要是限制了他人的人身自由,都是对公民身体权的一种伤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是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的重要的治安行政职责,是国家及其民主职能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赋予了公安机关依法行使他人人身自由的逮捕权,公安机关拥有了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合法地位、拥有的人力以及长久以来在公众心中的角色认定,将行政强制措施中的限制人身自由权力让渡给公安机关能够体现效率原则,符合合理性要求。

2.海关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的合理性论证

海关因国家的需要而设立,这种具体的国家需要,决定了海关的基本职能,确定了国家设立海关所要发挥的作用。海关法的制定与完善,正是围绕着将海关基本职能具体化、规范化进行的。因此,海关法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制定这部法律的宗旨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在海关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是国家机关,由法律赋予了海关能够代表国家行使其职权范围内的权力;海关监管进出关境,海关的工作职责与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直接有关,是为国把关,是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维护者;海关是监督管理机关。海关的任务主要有五项,其中重要的一项即查缉走私,通过这些任务的执行,保护国家关税,维护进出关境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国家利益。所以在海关法中确定,海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监管进出境的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这些任务都是与海关性质相符合的,正是海关所要发挥的职能作用。因此,赋予海关在监管国家进出关境时依法实施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符合合理性要求。

3.卫生行政部门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的合理性论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将限制人身自由,维护社会治安的权力赋予公安机关。换言之,虽然在相关的法律中规定了紧急状态下,卫生行政部门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权力,此两类主体对该行政行为的实施并不符合行政法中的效率原则。原因有二:一是,无论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他们天然的职责并非维护社会秩序,而笔者认为不论是在何种原因下的限制人身自由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维护社会秩序,也因此,此二类主体长久地行使该权力的相应设施(包括人力、物力与财力)不符合效率原则;二是,在实践操作中,即使涉及诸如2003年SARS之例,作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该做好的事是尽到统筹与协调者的职责,作为卫生医疗机构应该做好的事是尽到治病救人的职责,再分一丝精力去考虑如何隔离,派什么人、派多少人去具体实施隔离,将大大地分化集一力而救人的能力。因此,作为卫生医疗机构与人民政府,在实践中有参与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不合理。

重塑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

1.继续赋予公安机关、海关以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法律资格

我国的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是行政执行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机关,它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过程中,继续维持公安机关的主体地位既符合行政合法性原则,也符合行政合理性原则。我国的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通过法定任务的执行,保护国家关税,维护进出关境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国家利益。在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过程中,继续维持海关的主体地位既符合行政合法性原则,也符合行政合理性原则。

2.取消卫生行政部门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实施权

卫生行政部门是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各类机构的总称。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就应当着力于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有序发展。对于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权的主体资格,建议立法机关通过修法活动,将其主体资格取消,在涉及到原本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的该行为,统一由公安机关来实施。

参考文献:

[1]胡建淼.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31;240;241.

[2]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联邦党人文集[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53;367;370;373.

[3]谢庆奎.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52.

[4]王涛.论政府职能转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

[6]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至第九条.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一条至第七条.

[8]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条.

篇5: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作为工商部门查处经济违法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法律武器,目前被基层执法人员广泛运用。工商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主要有_种:扣押、查封、责令暂停销售、责令暂停有关经营活动。执法人员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把握以下_个问题:

一、从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看,一般情况下

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三审草案)》也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才有权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二、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暂扣许可证或者执照均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首先,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中,第三十二条至第三十四条专门针对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措施,第三十五条至第四十条专门针对扣押、查封措施,从中可以看出先行登记保存证据与行政强制措施存在区别。且工商总局法规司编著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使用手册》(____年版)第__页也提出:“在使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时不要与《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相混淆。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所采取的证据保存措施,一般不视为行政强制措施,而行政强制措施必须有其他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才能实施。”其次,《行政处罚法》第八条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因此,暂扣许可证或者执照也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而是行政处罚的一个罚种。

三、责令暂停销售不等同于责令停止销售,责令暂停有关经营活动不等同于责令停止有关经营活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使用手册》第__页指出:“《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五条、第九条中的‘责令停止销售’是否属于行政强制措施尚有争议,因而不宜使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同样地,笔者认为工商部门依照《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规定责令当事人停止销售,或者依照《禁止传销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个体工商户验照办法》等规定责令当事人停止有关经营活动时,也不宜使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

四、在《行政处罚案件有关事项审批表》和《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中,必须写明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法规依据,包括条、款、项,而不能笼统地写为“依据《xx法》的有关规定”。

五、对于“扣押”、“查封”的提法,有的法律法规表述为“扣留”、“封存”,两种不同的提法导致一些办案人员在适用时产生困惑。为此,工商总局在《关于行政强制文书使用有关事项问题的答复》(工商法字[____]第___号)中指出:“扣留(封存)与扣押(查封),都是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违法行为嫌疑人的财物所采取的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并无区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四)项关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查封、扣押(包括封存、扣留,下同)的,决定查封、扣押”的规定,也对此予以确认。

六、有的法律法规规定扣押、查封有一定的期限,如对无照经营行为的扣押、查封期限不得超过__日,案情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工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__日;对传销活动的扣押、查封期限不得超过__日,可以延长__日。扣押、查封需要延期的,应当在到期之前办理延期审批手续。

七、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在《食品安全法》施行后,工商部门不能再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对违法从事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财物和场所实施扣押、查封措施,而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法》。《特别规定》所规定的扣押、查封措施仅适用于药品等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产品。

为了让广大执法办案人员系统地掌握工商部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笔者进行了分类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责令暂停销售: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第(三)项。

二、责令暂停有关经营活动:

《直销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

三、扣押物品: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

四、扣押、查封财物:

(一)《产品质量法》第十八条第二款;

(二)《商标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

(三)《反垄断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

(四)《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

(五)《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四)项;

(六)《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九条第(五)项;

(七)《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第十条第一款第(四)项;

(八)《工业产品生产 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九)《直销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

(十)《禁止传销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四)、(五)项;

(十一)《国务院关于加[:http://]强

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五条第(三)项;

(十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四)项。

五、查封场所:

(一)《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五)项;

(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

(四)《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九条第(六)项;

(五)《禁止传销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

(六)《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五条第(四)项;

篇6:实施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执法机关为保证具体行政行为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种保证措施,现行的法律法规授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办经济违章违法案件中可采取的强制措施较为复杂,且大部分分散于各专门法律法规中,在实际办案中因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同,使用的强制措施的名称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采取强制措施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文字表述上可分为先行登记保存、扣押、扣留、封存、查封、责令暂停销售等。从适用对象上看,包括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合同,发票、账册、单据、证照及经营场所等。下面就有关适用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简单看法,仅供各位参考。

一、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依据

1、先行登记保存。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办案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有效的执法手段。从严格意义上讲先行登记保存只是取证措施,并非强制措施,但因其也具有扣留封存的性质,因此本文将其归入行政强制措施之列。其法律依据有:(1)《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做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2)《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二十三条:办案机关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2、扣留(扣押)封存财务。扣留(封存)属于在查办案件中运用的一项重要的执法手段,由于它所针对的对象多数是涉及到当事人的财物,它的实施必然会给当事人的权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当事人对这些财物所行使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法律法规对扣留、封存措施的实施都作了严格规定,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依法进行,严禁滥用,具体包括:(1)《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条例》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投机倒把活动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检查投机倒把行为人的财物,其中用于投机倒把的可以扣留;……查阅、复制、扣留与投机倒把活动有关的合同、发票、账册、单据、记录、文件、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第七条第一款:对投机倒把行为人的托运物资,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可以扣留,有关运输部门应当协助办理。(2)《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九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无照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取缔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与无照经营行为有关的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资料

(五)查封扣押专门用于无照经营行为的工具,设备原材料、产品(商品)等财物,(六)查封有证据表明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场所。(3)《河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第二十八条: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三)扣留从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载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及其他有关材料,(五)对有可能被转移,调换,隐匿、销毁的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账册可以进行封存、扣留。(4)《河北省商品市场监督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查处违章违法行为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扣留、封存、暂停支付等行政强制措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已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驶下列职权:

(四)检查与侵权活动有关的物品,对有证据证明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物品,可以查封或扣押。(6)《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第四项及第二款: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产品的原辅材料,生产工具,可以查封可扣押,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对涉嫌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驶前款规定的职权。(7)《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8)《禁止传销条例》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四)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涉嫌传销的有关合同、票据、账簿等资料;

(五)查封、扣押涉嫌专门用于传销的产品(商品)、工具、设备、原材料等财物;

(六)查封涉嫌传销的经营场所;(9)《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65条:公司登记机关对需要认定的营业执照可以临时扣留,扣留的期限不得超过10天。(10)《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第二十四条: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阻碍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经营单位有前款规定行为的,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该经营单位予以处罚,直至责令停产停业、予以查封并吊销其营业执照。

3、责令暂停销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第三项:检查与本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4、冻结银行存款。因《商业银行法》有明确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个人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和单位存款的规定。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目前尚无此权力。

二、实施扣留封存等强制措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要合法。首先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合法主体,不是任何部门任何机构都能采取强制措施,如《禁止传销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涉嫌传销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作为实施强制措施的主体只能是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作为县局的派出机构――各工商所及局内设的各股室则无权实施强制措施。其次,实施人员的身份必须合法,即应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国家公务人员组织具体实施,不具有行政执法身份的人不能实施。

2、证据要充分。由于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当事人不服行政强制措施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讼诉,因此在实施时必须及时准确地收取相关的证据,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强制措施,如《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由此不难看出,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措施的前提条件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该前提条件,就不能采取该措施,那么要采取“先行登记保存”这一手段就必须收集“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的相关证据。再比如,《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九条第六项规定“

(六)查封有证据表明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场所”,在办案过程中办案人员就应当收集当人“存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相关证据,不能仅凭经验或感情用事。

上一篇:爱英语就大声说出来英语教学反思下一篇:研大医学:政治考研 中国近现代史纲复习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