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行政执法实施方案

2024-04-19

综合行政执法实施方案(精选6篇)

篇1:综合行政执法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的精神,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国家林业局XX年工作要点》关于“按照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的改革思路,积极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要求,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必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要求“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决定》提出“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管力量,改善执法监管条件,提高执法监管队伍素质”。当前,我国林业正处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时期,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依法查处行政案件,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尤其是执法体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以业务管理范围划分林业行政案件查处职责,多机构查处林业行政案件,执法权相对分散,如资源林政、森林公安、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等机构,以及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种苗站、濒管办、林业技术推广站等机构,都承担林业行政案件查处职责;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违反法定程序现象时有发生,执法责任制不够落实;有些行政执法机构的编制、经费等没有完全落实;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监督管理和执法职能没有完全分开,尚未形成规范有效的执法监督体系。由此,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执法机构重权轻责、权责脱节、职能交叉、人员臃肿以及有的执法人员执法不到位、滥用职权、执法扰民、以罚代刑、枉法裁判等问题。

为了解决林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更加适应建设林业“六大工程”,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XX〕1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56号)等文件精神,我局决定以创新林业行政执法机制为出发点,进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即选择部分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按不同形式将不同机构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具体职责相对集中,统一行使,探索和积累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的经验,为推动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二、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以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为重点,加强和规范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促进林业依法行政,以建立权威、高效、规范、廉洁的林业行政执法体制为目标,不断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整体水平。

(二)原则:试点工作按照“两个相对分开”(即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权责一致”、“精简、统一、效能”等基本原则进行,并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林业行政执法体制,不仅是深化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而且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针对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

2、坚持综合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以县(市)为单位,各试点单位要按照“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归并为一个”的改革精神,整合现有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的执法机构(单位),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林业行政执法机构。整合后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不再承担技术检验、检疫职能。由于各地情况的差异,试点单位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试点形式,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

3、坚持依法行政和法治原则。试点单位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要明确执法主体,对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明确执法职权,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保障,建立和完善林业行政案件查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健康有序地进行。

4、坚持开展试点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是林业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各方关系调整和理顺的一个过程。试点单位要明确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责,做好行政管理业务职责与行政案件查处职责的衔接工作。对林业行政管理业务活动中发现的林业行政案件,应及时交由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处理。要保持行政执法工作秩序稳定,不得影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的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也不得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产生混乱局面。

三、试点形式和要求

(一)此次试点工作以县(市)为单位。根据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区域的试点单位。经与试点单位所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协商,确定11个省、直辖市的21个县、市(单位)为试点单位。

(二)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关键在整合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执法机构。按照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从林业行政执法机构的现状出发,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可以选择三种形式组成:第一种形式是将现有的资源林政执法队伍明确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其他机构(单位)不再承担查处林业行政案件职责;第二种形式是将现有的森林公安队伍明确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其他机构(单位)不再承担查处林业行政案件职责;第三种形式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其他机构(单位)不再承担查处林业行政案件职责。每个试点单位只能进行一种形式试点。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将查处林业行政案件的职责统一交给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行使,但在依法做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时,处罚主体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人员,应当从符合条件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现有执法人员中选用。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是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关键。试点单位要根据《行政处罚法》、《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林业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林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门录用考核,严格标准,择优录用。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加强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优化执法队伍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执法能力,为开创林业依法行政的新局面提供保障。

(四)完善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完善规章制度,是规范执法行为的重要措施。试点单位要建立和健全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林业行政处罚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统计制度、“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同时要认真推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公示制,把执法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构成违法违纪行为的,要追究相应的法律、政纪责任。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林业行政处罚听证规则》和《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五)改善条件,强化执法手段。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是落实“严管林”的一支重要队伍,是林业依法治林、依法行政的重要力量。试点单位在明确或者新组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时,要按照机构设置的有关要求,报当地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根据《决定》关于“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的精神,要加大对执法工作的投入,高度重视林业行政执法的基本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保证行政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经费来源要争取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在试点期间,各省(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试点单位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试点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XX年12月底以前,试点单位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二)实施阶段。试点单位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时间暂定一年。

(三)总结阶段。争取XX年底以前完成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应当将试点情况包括试点形式、工作步骤、成效、问题和建议等,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国家林业局。

五、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是深化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国家林业局将加强对试点单位工作的指导。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做好相关协调工作。试点单位在试点工作中要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国家林业局反映。

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推进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对于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改革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开展好试点工作。

篇2:综合行政执法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在樟山镇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意见及《中共吉安市委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意见》及深化改革的12个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权力下放,进一步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理顺区、县(市)和中心镇两级政府的权责关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中心镇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激发中心镇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工作目标

根据樟山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结合其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担当能力等实际,按要求行使建设城管、国土规划、水利、交通的行政执法职权,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形成职权行使到位、队伍能力提升、执法行为规范、执法成效明显的工作新格局,促进樟山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执法职权

依法行使除限制人身自由外的下列首批行政处罚权,并履行与之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和监督检查权:

(一)行使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二)行使建设城管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行使城乡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违法建设(除规划部门已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且尚未作出决定、已批准的在建项目未按规划设计或许可条件建设、临时建筑到期后未经续批外)的行政处罚权;

(四)行使水利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未经批准擅自在河道、水库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五)行使乡、村公路施工活动的行政处罚权;

(六)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机构设置

樟山镇综合执法局负责实施综合执法工作,副科级建制,下设两违巡查中队、安全监察中队、市政管理执法中队。

五、相关规定

(一)明确行政执法主体。樟山镇政府为综合执法主体,综合执法局作为镇政府的职能机构,代表镇政府统一行使由镇政府承担的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权和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监督检查权。

(二)合理确定执法职权。依法行使的首批执法职权,经市政府组织清理确认,涉及城管、规划、土管、水利、交通5个区级行政机关的12项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和监督检查权(详见附件)。

(三)批次下放行政职权。行使经市政府清理确认并公布的行政执法职权的同时,今后确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新增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应当向上级政府提出申请,经区、市有关部门审核,报去、市政府确认并公布后,由樟山镇政府行使。

(四)配备合格执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编制数应与执法任务相适应,人员性质应为事业编制,确保在编在岗,并根据执法类别不同要求配备相关技术专业人员。人员在现有在编人员中双向选择调配,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

(五)落实执法办公场所。在确保正常办公场所的同时,充分考虑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依法暂扣物品、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等需要的场所和条件。

(六)添置配备执法装备。添置配备开展综合执法必需的装备设施,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市级机关现有检验检疫检测专业设施和专业技术平台,或者借助第三方机构技术力量,强化执法技术支撑。

(七)统一执法标志标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统一着装,佩戴统一执法标志。樟山镇综合执法局可参照城管服装标志和装备标识的式样,标识名称统一为“行政执法”。

(八)统一执法文书格式。综合参照市级行政执法部门的各类执法文书,编制统一的执法法律文书格式,使用吉州区樟山镇人民政府综合执法专用章”。

(九)申领颁发执法证件。在参加并通过吉州区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后,樟山镇在编在岗的行政执法人员统一申报领取《江西省行政执法证》,执法种类标注为:综合行政执法,执法区域标注为:吉州区樟山镇。

(十)使用统一运行平台。统一使用吉安市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分配独立的用户名,建立执法标准流程,细化自由裁量权,所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案件全程纳入行政电子监察。

(十一)明确分级管辖权限。在樟山镇行政区域内已明确实施的执法职权,原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在其范围内行使相关的执法职权。

(十二)推行执法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市级执法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及时抄报相关执法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情况。樟山镇综合执法局每月进行案件统计分析,根据执法案件类型,分别上报相关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备案。

(十三)确保执法经费到位。综合执法工作所需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由财政全额拨款。综合执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使用市财政部门规定的罚没票据。

(十四)确定法律救济途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樟山镇政府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向吉州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向吉州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十五)落实公安保障措施。派出所要支持和保障综合执法部门履行职责,对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试点组织领导。区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执法工作组负责组织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工作组由区政府法制办、政法委、法院、城管局、樟山镇等单位组成,组长单位为区政府法制办。

(二)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建立区级执法部门与樟山镇政府及综合执法局的工作协商和业务指导定期联系制度。区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对樟山镇综合执法局依法履行职责的活动予以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规范和促进综合执法行为,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三)强化队伍管理培训。加强对综合执法局所有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工作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坚持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推行行政指导,引导公众参与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切实强化对外宣传,注重引导舆论氛围,树立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四)规范监督制约措施。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配备法制监督机构,拟定执法程序,协调执法争议,负责案件审核。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综合执法局内部管理,建立政务公开、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等制度,依法、规范行使职权,并接受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附件:扩权强镇行政管理权限委托下放分工一览表

篇3: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研究

交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相当于血管对于人体, 交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 交通运输管理是否规范有序, 对一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交通运输执法, 又被称为交通行政, 是指又换国家交通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社会交通事务进行管理活动。交通行政主体是各级政府中的交通主管部门、被授权的组织以及委托授权的组织。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6 条关于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规定, 全国开始开展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的试点与推广, 试点工作重点在北京、重庆、广东开展, 北京的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 城管的这部分职能是从交通委划转的一部分。其次, 划转的职能不是一次性完全划转, 而是北京市政府根据社会交通事务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 就划转职能的内容开看, 主要涉及了违法占用道路的行政处罚权、非法从事出租车经营、小公共汽车和认了三轮车业务行为的行政处罚权以及有关停车方面的行政处罚权等, 其它的有关交通行政职权仍然由北京市交通委、区交通局及其所属的各公安交通支队行使。而重庆模式又与北京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重庆主要有一下特点 ( 1) 按照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权责一致和精简、统一的原则, 试点实行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 在市级将路政、运政、港航、征费稽查、高速公路五个方面的交通督促处罚职能进行整合。交由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承担。 ( 2) 对主城区与非主城区分别对待, 主城区进行了五项职能的整合, 非主城区进行了三项职能的整合。 ( 3) 市、区县两级交通综合大队尽管存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但是其职能划分具有相当的明确性。广东的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与重庆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广东市的主要特点是调整、归并统一领域内的职责及机构。

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权责划分不明

权责划分模棱两可的交通在交通运输执法领域比较明显, 国务院根据《行政处罚法》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但是这种情况没有将社会根源和城管的执法能力考虑在内, 这样尽可能多的把政府应负责解决的社会问题, 纳入到城管的职权范围内, 这种“物尽其用”的解读是不可取的。从维护交通运输秩序、保障旅客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的角度看, 这“一刀切” (1) 式的规划方式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暴力抗法的事件发生。还有就是在无证经营存在的前提下, 城管能否管得了。

( 二) 执法依据不明

对于城管这一个同一的行为主体, 各地政府的规定却各不相同, 虽然说在《立法法》上对于有关于法律、法规等规范新旧、层级之间的法律法规产生冲突的解决办法, 但是对于处于一线执法的城管执法队员来说, 未免要求过高。城管执法队员的素质一直是民众关注的重点, 在执法程序的掌握都出现问题的情况下, 何谈对冲突规制了然于胸, 运用到执法的实际过程中。

三、完善方法

( 一) 划分各执法主体的职权, 明确职责

城管在交通执法领域容易与公安交通执法部门冲突, 因而, 应当在法律的层面明确“到底谁管谁”的问题, 而不是交给城管执法局的“执法协调机构。” (2) 当需要部门间的联合行动或者共同管理时, 应当明确主管的部门, 并明确具体的配合部门, 实现真正的综合管理, 及时处理, 提高办事效率。交通运输执法依据过多地依赖于市发的规范性文件, 尤其是在职权扩张方面, 这些是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决定, 应当由法律或者法规规定。在现有的实践基础上, 有必要也是可以对现行的交通运输执法依据做一个统一的整理, 并出台一个汇编行的文件, 一次来规范交通行政执法的依据, 或者为交通行政执法确定一个比较确定的行为规范。

( 二) 提高城管交通执法人员的理论能力

城管执法者是一线的执法人员, 也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执法者, 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法治理念的贯彻落实。交通行政执法与其他的执法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涉及机动车辆和道路安全。这对执法的时效要求和安全要求要比其他执法领域高得多, 因而需要具备良好的法理学理论来支撑整个执法的过程, 以减少各种危险的发生。除此之外, 执法者就是服务的人, 而不是管理者, 在不违反执法理念的原则下, 应本着服务的态度来处理违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强制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3]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综合行政执法实施方案

关键词:农业;综合执法;执法水平

引言

2004年3月国务院国发[2004]10号文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印发,2004年11月农业部农政发[2004]4号农业部关于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2008年12月农业部农政发[2008]2号文件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印发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237个市(地)、2286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县级覆盖率达到应建比例的98.2%,农业综合执法县级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经过数年的发展,很多农村的执法大队通过强化综合执法队伍的管理和相应制度的建设,有效的提升了执法大队的业务能力,对于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农业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农业综合执法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法制观念薄弱,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因此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执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的主要措施分析

1.1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建设 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很多县市为了加强农业执法水平,对农业执法资源进行了整合,需要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相应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并明确综合执法大队的组织结构,形成农业综合执法的骨干力量。第二要明确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职能,一般而言目前综合执法大队的主要职能主要是负责农作物种子以及农药和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以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对植物新品种以及农村野生植物的保护。第三要完善执法手段,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保障执法机构的经费,这需要政府将其纳入财政经费预算,确保执法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执法手段,在执法过程杜绝暴力执法的问题。1.2 注重执法规范建设

为了保障农业综合执法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需要组织全体综合执法大队人员认真学习,提升综合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聘请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法律专家进行培训,还需要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规范制度,执法人员要通过培训进行上岗,在执法过程中要要进行亮证执法,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法律文件行使行政处罚权利。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三公,行政处罚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1.3 完善执法制度建设

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首先要建设投诉举报制度。在综合执法大队设立举报电话,综合大队的办公室需要配置专业人员受理投诉举报工作,并接待投诉举报人,并如实登记当事人的相关联系方式,当出现投诉或者举报之后,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将相关情况向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回报。然后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法机关效能建设的相关规定,并被直接服务的对象投诉,或者是违反了国家新规定的行风建设行为规范,存在明显的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严重影响到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形象是,都要给予责任追究,刑事案件交由司法机关处理。第三要建立备案制度,当综合执法大队出现行政处罚金额超过2000元或者以上的案件,则要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第四要建立报告制度,遇到重大以及突发性的农业安全时间要随时报告相关部门。

1.4 完善执法监督制度

有了综合执法大队,就要有相应的执法监督人员,因为目前综合执法大队还属于行政系统,其执法范围相对界限模糊,如果缺少了相应的监管,很容易造成执法存在问题,因此很多城市农村在建立综合执法大队的同时,还聘请专业的监督员,对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进行有效监督,这能够有效的促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将执法工作落实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执行。在提升执法水平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监督管理人员日常的监督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农资商品经销台账,是否出具信誉卡以及是否出现经营假劣伪冒农资产品,对辖区之内的农资门店定期进行监督,配合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展开农资市场整顿,特别是对高毒农药的整顿。

2 总结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规模化的发展,通过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执法组织来加强农村执法,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设立相应的执法机构的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制度,特别是监督制度,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农业执法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华兴,潘锦平.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势在必行[J]. 中国牧业通讯. 2010(01)

篇5:综合行政执法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综合行政执法行为,确保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切实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的意见》、《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省编委办公室〈关于做好相对集中行政罚权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参照《X县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综合行政执法,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X省人民政府的决定,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及其他实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的执法队伍(以下统称综合执法部门)集中行使相关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执法监督检查权。

在本县行政区域内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配合、稳步推进的原则。

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工作应当坚持分工科学、责权明确、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原则。

第四条 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县、乡镇两级建立健全协调保障机制,加强综合行政执法组织、协调、保障工作。

第五条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是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的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依法独立行使有关行政执法职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向各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派驻的执法中队,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执法权限内,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第六条 县国土资源、住建、商务、旅游、市场监管、粮食、人防、地震、环保、交通、农机、畜牧、水利、林业等涉及执法职能划转的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加强源头管理,依法履行日常监管、审查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和协调指导等职责,协助综合执法部门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县监察、机构编制、政府法制、财政等部门应当对全县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存在违纪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领导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七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运用规划指引、优化服务、矛盾调解等方式,对涉及面广、社会敏感度高的问题,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预防和控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减少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第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自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支持、配合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发现违法行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

第二章  职责和权限

第九条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依法集中行使下列行政处罚权:

(一)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二)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四)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扬尘污染、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和恶臭污染、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烟尘污染、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等的行政处罚权;

(五)工商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户外公共场所无照经营、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政处罚权;

(六)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侵占城市道路、违法停放车辆等的行政处罚权。对在道路上违章停放车辆,驾驶员不在现场或拒绝车辆移走的,可以将车辆拖至不妨碍交通或指定的地点;

(七)水务管理方面向城市河道倾倒废弃物和垃圾及违规取土、城市河道违法建筑物拆除等行政处罚权;

(八)食品监管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户外公共场所食品销售和餐饮摊点无证经营,以及违法回收贩卖药品等的行政处罚权;

(九)住房城乡建设(涉及资质管理、建筑节能管理、建筑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除外)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十)人防管理(涉密事项除外)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十一)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十二)防震减灾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十三)旅游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十四)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可以集中行使上述范围内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及相关行政强制权和执法监督检查权。民政、文化等领域需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已经市政府审核上报,待省政府批复后再予以实施。

为充分整合我县执法资源,将商务、粮食流通领域的行政执法权整合到市场监管局;将水务、畜牧、水产、林业(森林公安除外)、农业机械领域(农业机械道路交通执法除外)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行政执法权划转后,由市场监管局、农业局在限定行政区域内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及相关行政强制权和执法监督检查权。

第十条 集中后的行政处罚权及相关行政强制权的具体范围,由综合执法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事项清单,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合法性审查,报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后,在相关网站等载体上公布。

第十一条 职能划转后,相关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由综合执法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及相关的行政强制权。仍然行使的,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相关的行政强制一律无效,并依法追究该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未划转的行政执法权,仍由相关部门行使,综合执法部门不得越权行使。

第三章 执法规范

第十二条 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推进行政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流程,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提高执法水平。

第十三条 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经行政执法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证件后,方可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未取得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第十四条 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时,应当着统一服装,佩带统一标志标识,做到仪容严整、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行为规范。

综合行政执法服务窗口、执法车辆应当设置统一的标志标识。

第十五条 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在调查取证时,应当符合法定程序,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不得伪造、隐匿证据。

第十六条 县综合执法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经县有关部门核定,可以配置协管人员。

协管人员必须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不得从事具体行政执法工作,只能配合行政执法人员从事宣传教育、巡查、信息收集、违法行为劝阻等辅助性事务。

第十七条 县综合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时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县综合执法部门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对符合行政处罚听证条件的,县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县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第十八条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由县综合执法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九条 县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X省人民政府的授权实施行政强制。

第二十条 县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违法行为举报处理制度,并向社会公布统一的举报电话及其他联系方式。县综合执法部门收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核查,并将核查、处理情况告知举报人。县综合执法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一条 综合行政执法应当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拍卖款项,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

第四章 执法协作

第二十二条 县人民政府建立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县综合执法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执法协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管理与执法工作中的问题,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

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召开。

第二十三条  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合理划分职能部门与综合执法部门职责权限,相关部门执法职能划转后,要继续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源头监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依法履行政策制定、审查审批、监督管理、协调指导、违法行为事前事中巡查发现等职责,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加强与综合执法部门协调、配合;综合执法部门要有效承接、真正承担起各项处罚职能,主动加强与职能部门配合,依法履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相关职责。协作配合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可报县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研究解决。

第二十四条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街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做好巡查、发现、制止、整改等监管职责,确需采取强制手段的,以乡镇街区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的名义统筹协调辖区内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公安等部门派驻执法机构及镇街、经济开发区工作力量开展联合执法,构建起“网格化监管+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执法监管体系。同时,各乡镇街区、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要通过提升服务、加强调解等方式主动监管,对涉及面广、矛盾冲突多、社会敏感度高的问题,要及时预防控制,防止过度依赖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

第二十五条 县综合执法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综合行政执法范围以外的其他违法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相关部门在履行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等职责过程中,发现已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交综合执法部门。

综合执法部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移交的案件。对于移交的案件,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在作出受理决定后,应向移交单位书面反馈受理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按规定延期;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报请县人民政府决定,不得再行移交其他部门。

第二十六条 县综合执法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在互相移交案件时,移交的案件材料应当包括:

(一)涉嫌违法案件移交函;

(二)案源材料(包括现场检查记录、举报投诉材料等);

(三)初步证明违法行为的相关证明材料;

(四)其他需要移交的材料。

第二十七条 相关部门应当将与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有关的行政许可、征收、登记、备案、监督检查等管理信息,通过网络系统共享或者以其他适当的方式及时、定期抄告综合执法部门。

相关部门应当将与划转职能有关的上级主管部门文件及时抄告综合执法部门。

第二十八条 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将已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案件信息通过网络系统共享或者以其他适当的方式及时、定期抄告相关部门。

第二十九条 综合执法部门与相关部门应当互相通报、共享下列信息:

(一)综合执法部门行政处罚案件相关统计分析数据;

(二)涉及已划转行政处罚职能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等及其更新情况;

(三)依法共享在履职过程中收集、掌握、制作的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各类动态信息,包括监督检查记录、执法工作简报等。

相关部门因行业管理、统计分析、档案管理、上级督查考核等,需要综合执法部门提供相关行政处罚数据材料的,综合执法部门应当配合,并在规定期限内向相关部门提供。

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分析、研究相关信息,完善制度建设,运用综合管理手段,从源头上预防或者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第三十条 综合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的,相关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咨询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延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个工作日。

综合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行为,需要相关部门认定或者需要技术鉴定的,相关部门或者专业技术鉴定机构应当及时认定、鉴定。需要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或其专业技术机构进行认定、技术鉴定的,相关部门应当予以积极协助。认定、技术鉴定需要具有资质的专业评估、专业鉴定等中介机构提供的,由综合执法部门委托提供。

综合执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发现有重大治安、安全、社会稳定隐患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并向县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一条 相关部门应当协助综合执法部门,做好违法行为查处后的后续监管工作。

对于违法行为多发的领域和环节或涉及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执法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完善制度建设,运用综合管理手段,从源头上预防或者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第三十二条  对于涉及划转行政处罚事项的举报、投诉、信访,应当适用首问责任原则,由率先接到举报、投诉、信访的部门予以受理。但明确不属于本部门职能、并征得受移交方同意的,应当告知举报、投诉、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

由综合执法部门受理的举报、投诉、信访,综合执法部门应当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经初步核实未发现违法行为的,由综合执法部门直接答复举报人、投诉人或信访人;经核实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立案处理。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的举报、投诉、信访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经初步核实未发现违法行为的,由该部门直接答复举报人、投诉人或信访人;经核实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综合执法部门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举报、投诉、信

访,需要移送案件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涉及划转行政处罚事项的举报、投诉、信访,由最终办结部门负责向举报人、投诉人或信访人进行答复。

第三十三条 综合执法部门与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职能划转或调整的事项,共同订立执法协作文本,制定重点或专项联合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综合执法部门与相关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争议时,按照及时沟通、有利处置的原则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应当提请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协调解决;协调无法达成一致的,由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报县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十四条 综合执法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五条 综合执法部门、相关部门在综合执法工作中,拒不履行执法协作职责的,由监察部门责令改正,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执法监督

第三十六条 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应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并指导综合执法部门做好内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第三十七条 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健全执法考核制度和考评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对违法违规办案人员,严格依法追究责任,切实提高执法质量。

第三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综合执法部门或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有权向县监察部门投诉、检举、控告,监察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综合行政执法行为有权提出建议和批评。综合执法部门应当认真处理,及时纠正执法过程中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

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综合执法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执法保障

第四十条 综合执法部门及其人员依法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碍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职。

以暴力、威胁等方式阻碍执法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综合执法部门在开展行政执法工作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

第四十二条 综合行政执法所需装备和经费列入县级财政保障,县财政部门应及时予以拨付。

第七章 附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后,我县以前颁发的涉及综合行政执法活动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篇6:移动执法的综合方案

1.项目实施必要性

1.1提高安监执法效能的需要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程序包括执法检查、事故调查处理、行政处罚、听证、纠错等众多环节。按照执法流程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是确保依法执法和规范执法的基础,也是提高执法效率,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规范使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文书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活动的重要内容,全面准确把握执法文书使用的各项要素,确保执法文书的使用质量是对每个执法监察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研究如何使得安监执法人员能尽快的熟悉安全行政执法流程,掌握所监管领域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实现快速执法、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卫通移动执法终端及系统的应用可极大减少使用执法文书的差错率,缩短执法时间,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考核,做到执法有准备,检查有效率,事后有督促考核、有统计报表、有档案留存,有效地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效率。终端和系统可帮助领导及时掌握了解下级执法部门每位执法人员的工作情况、并快速查询和统计出相关的执法数据,有利于整体工作部署和决策,有利于各部门人员之间分工协作,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安监执法体系,有利于提高安监执法人员素质,减轻执法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质量。1.2规范安监执法行为的需要

安监局在近几年监管工作中,始终把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督促企业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监管工作中,经常发现由于执法人员政策理解差异、甚至某些政策法规相互冲突,造成不同执法人员对同一个案件执法结果不同,执法工作难以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安监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监管责任不明确的情况,不能按照“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督促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卫通移动执法及隐患排查系统可有效的规范执法人员的安全检查、行政执法各阶段的活动,实现将各级安监机构的行政执法行为置于统一的平台中,严格执法流程,集中执法调度,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方法,让每一位执法人员都能有效的、专业的开展执法监管,让每次执法行为都置于系统的严格控制中。

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17年,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支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确保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安监总局发布《安全监管部门及支撑机构工作条件建设标准配置标准》中也已明确要求每2名安全监管执法人员至少配备1台安监移动执法设备。

2.“安卫通”安监移动执法终端与企业隐患自查系统介绍

安卫通安监执法及企业自查终端是在总结各地安监执法和企业隐患排查经验以及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安科院)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监执法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能力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为目的,为满足各地区对安监执法及隐患排查需求而开发的一款专业、实用、高效、方便的移动执法和隐患排查治理设备。2.1系统组成及架构

本系统由安监部门移动执法终端、企业隐患自查终端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组成。

安科院隐患排查治理后台与安监部门、企业之间的工作流程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隐患排查后台与前端间的工作流程结构示意图

2.2系统功能

安卫通可实现安监执法计划制定、现场移动执法、政府核查、隐患排查、隐患整改、隐患上报、日常安全检查、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专项整治、案件办理及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并在企业分级分类的基础上对企业实现差异化监管,可有效协助执法人员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完成日常安监执法及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工作,切实提高政府安全监管及企业自身安全生产水平。1)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 a)政府用户功能

企业分级分类:分类分级管理是将不同类别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分出等级,以便安监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类分级,依级监管”。根据国家安监总局下发意见稿,将企业划分为20个大类,62个中类,151类企业。软件功能包括分级分类审核、分级结果公告等。

企业上报情况核查:对企业隐患上报的结果进行核查,以确保企业认真执行隐患排查工作。

隐患举报:社会公众通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进行事故隐患举报,举报内容可按设定的权限自动下载到指定移动执法终端。

监督检查计划:对各个执法人员分配监督检查计划。未按时上报隐患自查结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未及时整改、上报结果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的生产经营单位将自动置顶,接受监督检查。

执法审批:执法人员在现场发出执法申请,主管领导在办公室环境对其请求进行审批。

统计分析:可对企业自查信息、政府核查信息、隐患排查信息、企业分级分类信息、实时隐患数量、隐患发现率、隐患检查覆盖率、隐患整改完成率、共性突出问题等内容进行统计。

业绩考核:可将执法检查情况、上报核查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对安监执法人员进行定量考核。由系统根据被考核单位各项任务完成情况每季度进行绩效量化考核,并形成年终安全生产工作考核。

隐患排查上报:各级安监机构将本辖区的隐患排查情况上报上级安监机构。b)后台管理部分 用户管理:对安监用户、行业主管部门用户、企业用户进行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终端管理、日志管理等。

检查项管理:由安科院维护检查项知识库。

标准法规管理:由安科院维护标准法规知识库。

事故案例管理:由安科院维护事故案例知识库。

算法规则维护:各地政府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方的隐患排查标准,因此各地标准之间有所差异,本系统在企业分级分类、隐患检查及核查、隐患上报、业绩考核等都默认配置了统一的算法规则。因此系统设计之初,应充分考虑上述子系统的拓展性,应能根据各地情况匹配当地标准。2)移动执法终端

隐患排查:针对企业上报情况核查中发现未按时上报隐患自查结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安全隐患未及时整改、上报结果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的进行重点监督检查。检查时按照企业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检查项,安科院专家组已经梳理了151个行业的检查项。隐患排查时可按照检查项进行卡片式检查,自动记录检查时间、检查地点,生成电子检查档案。

整改复查:针对安全检查和企业上报隐患核查过程中查找出来的隐患,执法人员需要对企业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对相应隐患进行跟踪复查,直到隐患消除为止。对于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有不同的复查流程。

案件办理: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应当进行立案;对确需立即查处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先行调查取证,并在5日内补办立案手续。具体功能包括填写立案审批表,进行案件调查时生成询问笔录,进行勘验检查时生成勘验笔录,安监调查终结后填写案件处理呈批表,审查通过后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案件完成后进行结案,生成结案审批表。在行政处罚时,将根据不同的违法情况,自动对应法律法规条款,作为执法依据。安科院已经组织专家已经梳理了4000余部法律法规,并有专门的律师团队解决法律法规冲突问题。

文书打印:打印行政执法文书,执法文书模板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文书(式样)》(2010)要求,生成执法文书时内置样例可自动生成制式文书内容,提高文书填写效率。

状态提醒:对重要信息进行状态提醒,包括:零隐患企业提醒、整改复查提醒、企业分级分类提醒、检查企业列表提醒、行政处罚提醒、隐患举报提醒等。

法律法规学习:安科院组织专家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库,用于学习同隐患排查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用户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使用户可以更好的完成安全检查和隐患核查工作。

事故案例:安科院组织专家建立了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知识库,可供学习人员充分学习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完善安全管理,做好相应防范措施,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2.3 安卫通产品特色

1)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包含安监执法终端、企业自查终端、后台管理3部分,可便捷的建立企业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政府监察、核查等完整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2)规范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流程,实现现场快速执法

将安监执法和安监办理流程进行了提炼总结,使安监执法工作各阶段任务清晰、规范,可实现现场快速执法。3)准确匹配检查内容 系统可根据被检查企业的类型,自动准确的匹配该类企业需要重点检查的内容。

4)自动匹配地方法规标准

每项检查内容都有对应的法规依据,在匹配国家法规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可根据被查企业所属地区及企业类型,自动匹配地方法规标准。5)个性化检查项管理

各地方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检查重点,在系统提供检查项列表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包括但不限于检查项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等),且安科院专家提供复审确认,以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6)解决企业自身隐患整治难题

基于安科院丰富的隐患知识库及专家库资源,针对隐患可获取相应的隐患整改建议,并可获得安全生产行业专家专业的隐患诊断及整改建议。7)最新、最全的数据信息

以安科院为依托,梳理了25000多条隐患排查项内容、3000多个事故案例、4000多余部法规标准,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20个门类下151类企业,数据实时更新完善。基于安科院云数据服务系统,产品自动检测数据变化并基于wifi、3G等无线网络自动实时更新,确保移动端数据完整性和时效性。8)差异化监管

实现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重大危险源执行情况等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级,可有效实现差异化监管。9)定制专用三防终端 防水、防尘、防摔,防护等级为IP65,可适用于恶劣的工业环境,具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10)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国家专利一项(安监移动执法及隐患自查终端),软件著作权登记两项(安全监管移动执法终端软件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提供该产品的软件著作权证书、专利等材料。

分享到: 1 3.“安卫通”安监移动执法终端与系统设计方案

3.1系统总体架构

贵州省安监移动执法终端与系统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架构

各级安监机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进行检查计划制定、执法审批、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等操作。

各级安监机构可使用移动执法终端进行隐患排查、移动执法,执法文书可通过蓝牙打印机进行现场打印,执法过程、执法结果可通过3G上传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中,以供在办公室环境中进行进一步处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部署于安科院,由安科院负责软硬件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为全国的各级安监机构、行业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基于web的服务支持。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可通过企业自查终端进行日常隐患排查,检查过程、检查结果可通过3G上传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中,以供在办公室环境中进一步处理。

生产经营单位可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中将本季度的隐患自查情况上报至所属安监管理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

各级安监部门可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后台中将本辖区内的隐患排查情况上报上级安监部门。

3.2执法终端和系统主要的功能设计

安全生产监管移动执法终端及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如下。

1)制定各类执法计划的功能,如专项计划、全面计划、临时检查计划等; 2)现场快速移动执法,包含安全检查、企业上报核查列表、企业列表、检查项列表、法律法规自动匹配等;

3)违规违法行为案件完整的办理流程,包括立案审批、调查取证、案件报批、事前告知、陈述申辩及听证、复审确认、处罚执行、结案整理等模块,所有流程文书严格遵循最新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文书(式样)。

4)法律法规模块应包含检查内容、检查要求、检查依据和国家处罚依据。5)执法文书现场打印,可现场生成标准格式文书并连接便携式打印机打印; 6)现场检查及检查企业列表提醒;上报核查及核查企业提醒;整改复查及复查提醒;

7)企业管理、分级审核及审核提醒;隐患、行政处罚提醒;检查信息、核查隐患、隐患整改完成率等统计信息模块;

8)现场拍照、录音、录像取证;语音输入自动辨识生成文字;危险化学品查询;

9)事故案例学习与培训;

上一篇:工作证明多人华夏银行下一篇:兹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