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2024-05-12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通用8篇)

篇1: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学校进行课改已经一年了,我感触颇多。课型有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等各个教学环节学生们互相学习、主动交流,你争我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原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创立了适合提高学生目标达成度的自主学习模式。

相比之下,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够活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致学生惰性十足依赖心强失去了个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他们,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创新能力。这将是我以后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

我们的教学改革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也正是这一朴素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想”的新课程理念。他们的实践集中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教学过程正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看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手段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正是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精神饱满、自信专注。

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充分反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有了自己主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打独斗”,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课堂学习成为知识生成能力,知识生发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所。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教师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上,一次一次品味着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幸福。不管是一题多解还是演示创意,不管是演绎延伸还是总结归纳,学生总能让教师吃惊地感到:“我们的学生真厉害!

课改的这种学习方式,较好地完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全班一般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上完全有学生自己做主,学生充分发挥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非常独特、新颖而且学生乐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认真思考,怎样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做,才能把课改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篇2: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一、我国高校法律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法律教学虽然是倾向于理论教学,但是各高校的理论教学还是有许多不一样。我国各高校法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不明确,并且对英语的重视度不高,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在法律中存在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法律专业的教学中,教育部和司法部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对英语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并且法律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低,理论老师没有解决实际案例的经历,而实践老师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好,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各高校法律的教材不统一,并且都力求面面俱到,但是都涉及的很浅,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能力;高校的法律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对媒体设备的使用程度较低,英语的练习还不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总的来说,当前的法律教学系统还不够完善,缺少趣味性,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影响。

二、当前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法律教学一直受到教育部的重视,近些年,法律教学经过几次改革,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

(一) 法律实践教学范围的界定不够科学

法律教学中有些内容不属于实践教学,例如课堂讨论、物证技术实验、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法律实物的训练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所述的不属于实践教学的内容是由于其不具备实践教学的特性,社会实践中还不存在这些内容,还不属于教学内容。而且,法律教学中本属于实践教学的内容没有被实践老师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二) 已开设的实践课程形式化比较严重

当下法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高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呼喊高于实践行动,要想实现实践教学目标,还必须将实践性的课程落实到实处,真实行动起来。就像模拟法庭,学生自己分配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证人、律师等角色,活动的内容都是事先定好的,学生只需背台词,演习的成分比较高,最开始的时候学生热情高涨,但是多次之后,学生就没有多少兴趣了。毕业设计比模拟法庭真实度高,弥补一些不足,但是学生的实习时间是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比较短,而且学生的实习是在毕业设计的压力下进行的,实习指导不及时,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形式化严重。

(三)法律教学的相关配套制度、措施不到位

法律教学队伍不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就像没有律师执照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一样,缺少说服力,教学效果不高;学生在实践技能学习中,教师的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比如法律谈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演讲与口才的基本素质,而大部分法学院系培养计划中缺少这样的专业训练手段;而且学校的法律设施还要更换升级,增加资金投入等。

三、提高法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专业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学生培养方案是学科教学的基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按照该文件进行的。培养综合型法律人才是各高校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程安排时注重体现实践教学这一目的,明确实践教学在法律教学中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实践类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授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一类是实践课程,从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提出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但是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法律理论知识的教授,都还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善,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效果的展示。必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法律从业者。

(三)加强法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法律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需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同时要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高校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师资格证,同时还应该具备律师资格证,学校在引进法律教师时亦应该注意这一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的重视,同时是对社会负责任,因此,作为法律教师要有一定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专心钻研本专业法律知识,并且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走出去深造本专业知识,定期组织一些专业培训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另外,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法律专业人士到高校之中,与之进行实践经验交流,以丰富高校教师所欠缺的社会经验知识,以此打造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以保证高校长期发展的动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形式有多种形式, 比如课堂、辩论和社会实践等。每种形式都有其利弊,作为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形式的优势,以此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另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模拟开展一些实践课堂,诸如模拟法庭、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形式,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学习兴趣,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诊所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诊断式教学方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位著名的法律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方法,其看到了当时美国学校法律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仿效医学院医生指导实习生的教学方式,法律教师作为一名律师的角色教学生学会通过法律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后来这种方式逐渐被教育者们所认同,并因此也称之为诊所式教法。 另外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当代高校的各门课堂之中,案例教学法都是常用的一种方式,选择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将其引入到课堂之中,以更好的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制定配套的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措施

篇3: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1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的现状

1.1 忽视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2002年, 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下简称《纲要》) , 对体育课程的理念与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对具体的课程构建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地规定, 这就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同时《纲要》指出: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 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 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 (每学期约4学时) , 扩大体育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并没有严格的遵守《纲要》的规定。有的存在应付和走形式的现象, 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是在风雨天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没有计划性, 无法发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作用。这种随意性与无计划性体现了对体育理论教学的不重视。

1.2 体育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不明确

目前, 经过改革, 体育实践课程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在终生体育思想的指导下, 以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等为改革方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已经成为体育实践课的共识。相比之下, 体育理论则显得有些盲目。高校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 哪些理论知识应该作为重点内容, 哪些理论知识只需要理解和接受, 对学生进行的引导与渗透具体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程度等, 还并没有十分明确。

1.3 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与手段陈旧

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思想影响, 体育理论教学存在着以竞技体育的运动技术理论为主导的现象, 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对中小学体育理论知识的重复, 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要。体育理论的教学的方法也局限于老师上面讲、学生坐着听的传统模式, 不仅形式单一, 而且照本宣科, 内容枯燥,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致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无法到到期应有的效果。还有很多高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采用的是几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的形式, 人数过多, 使得体育理论教师不好把握课堂情况。

1.4 体育理论教学考核制度亟需创新

考试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情况的测验和评价, 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但是在体育考试中上, 很少会考理论性的知识, 大多数高校只有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考试, 即使有理论内容考核的也大多是开卷或简单的口试, 考试形式化, 起不到现实效果, 也很难让教师与学生引起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

2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的突破方向

针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2.1 提高师生对体育理论教学的认识

体育理论对体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这一点是广大师生都不应该忽视的。首先体育理论课是对体育教学实践的补充讲解。虽然有些体育理论知识可以在室外课中结合体育实践来进行讲解, 但是毕竟课时有限, 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因为边讲边练而顾此失彼。相反, 如果能在在体育理论课对动作技术进行深度剖析、详细阐述, 不仅会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还有助于在体育实践课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其次可以通过体育理论课增加学生对某项体育项目的了解, 例如了解该项目的发展历史、运动特点、竞赛规则、技术要领等等, 提高他们相关的的体育知识, 从而激发对体育的兴趣。

2.2 明确体育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 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 来设置合理的理论教学目标及其指导思想, 在“终生体育”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来对体育理论课的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安排, 突出重点, 以促进体育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为目标。

2.3 改革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手段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体育已成为人们减压的范式之一。近些年来, 休闲体育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首先应该改变以往以竞技体育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模式, 增加一些休闲体育的教学内容, 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体育内容, 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其次, 要改变老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 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设备, 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手段, 力图将更新、更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其自觉进行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此外, 还可以组织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及相关讲座, 于课上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

2.4 创新体育理论教学的考核制度

考核的存在能够引起师生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首先, 应该把体育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师教学考核的一部分, 而不能将其作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存在。要对体育教师对理论课的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进行考核, 并通过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其次, 要加强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进行考核, 可以采取学期制, 把考核成绩计入体育课总成绩中或者单列体育理论课考试成绩, 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开卷, 也可以是闭卷或其他方式。

总之, 体育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对此引起重视, 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重视体育理论教学的创新, 让学生喜欢上体育理论课,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体育理论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并与体育实践教学一起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让学生最终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与健康的生活态度。

摘要: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 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得到了增强, 但是, 与体育实践教学相比, 体育理论课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勇.普通高校增加理论课教学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

[2]刘月晨, 付玉坤.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改革的几点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 2000 (1) .

[3]任林峰.素质教育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6) .

篇4: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反思

【关键词】教学督导;反思;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39-01

教学督导是高校内部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有教学督导机构。 “督”就是监督、检查,“导”就是指导、引导。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就是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组织、实施、管理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确保教学质量。无疑,教学督导制度对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许多院校在这项制度的建设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以及认识上和理念上的偏差,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正常职能的发挥。本文拟就教学督导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1 教学督导的职能和作用

现代督导理论认为,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教学督导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桥梁作用:教学督导人员深入课堂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及时发现教学组织管理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和管理职能部门反馈信息,提供咨询,提出建议。同时,督导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对各教学一线单位的成绩做出一定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改进工作的依据,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

1.2 督促引导作用:与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机关不同,督导人员可以长时间的深入教学一线,一方面,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倡导良好的教风。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督导,全面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管理,规劝和纠正违纪现象,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3 评价作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困难而复杂的问题。由于督导人员在身份等方面的客观性、旁观性以及权威性,使得他们的评价结果相对较容易为人们接受,因而常常作为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为许多高校采纳。

2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中常见的典型问题

我国的教学督导制度,是从西方引进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教学督导制度无论从督导理论还是督导实践体系上,都还很不成熟。在教学督导理论的研究中西方特色的印痕较重,适应我国教育国情的研究比较少,整个教学督导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不成熟、不全面,尤其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督导实践体系研究。因而在具体的督导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运行机制不明确,制度不健全: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教学督导队伍,并制定有相关“督导条例”,但由于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而且教学督导人员的责、权、利等关系问题没有明确定位,或者定位不准确,使得督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2 督导职能过于宽泛:关于督导职能的范围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一些高校从一开始就从制度上明确了督导的全方位职能,要上管政策、下管对策,既管领导,又管教师学生,等等。由于督导职能严重超宽超限,造成事实上的越位,因而在实践中或困难重重,或难以为继。

2.3 督导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许多高校在选聘督导人员时,都注重从已经离退休的老教授或管理干部中选择。这种方式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考虑到精力、体力和知识更新和督导工作的特殊要求等等因素,清一色的退休老教授组成的督导人员队伍结构仍存在不少先天的缺陷。

2.4 督导方式简单粗糙: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机关的配合外,还需要教职员工的充分信任。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在有些高校中,往往是以“找问题”、“查漏洞”的方式来开展督导工作,只“督”不“导”,这种工作方式,一方面容易与行政机关职责不分,出现越权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极易引起教职员工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使得督导工作无法发挥其效能。

3 加强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等等。健全的教学督导制度必须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督导人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特别是提高督导人员在教学监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督导的功能。

3.2 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由于教学督导涉及高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督导人员应当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修养,能够把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具备先进的管理思想,善于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与问题;拥有民主意识和公平公正的作风,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因而,这就要求教学督导人员在总体上应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是教学研究专家、学科专业教授和教学管理专家的“三统一”。

此外,应加强对督导人员的培训。可采取定期培训、发放资料、外出交流考察等方式,帮助他们熟悉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有关教育理论及管理制度,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使督导工作更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

3.3 改进完善督导方式:督导工作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督导方式。要改变过去以“督”为主的工作方式,加强“导”的力度,在“导”字上下功夫。督导人员要彻底改变把督导工作的内容单纯看成主要是挑刺、找毛病的观念,而应是通过检查、督促,着力于正面指导和引导,通过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所形成的锐利目光,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通过组织示范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教,真正促进被督导者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行以引导、倡导、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前瞻型督导”、“榜样式督导”,有效提高被督导对象内因的变化,变“要我变”为“我要变”,全面提高教学督导效益。

3.4 加强督导自身评价:督导机构作为整个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开展的好坏也应和其它部门一样纳入学校的考评体系之中,应探索恰当的方法手段对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督导质量效益进行评价。只有将教学督导工作置于监督之下,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才能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促使教学督导工作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丽竹.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探析.《三峡大学学报》,2007.6

[2] 胡亮,周小冬,庞康利.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职业圈》,2007年第21期

篇5:高校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一)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拥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业解惑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不高,要想提高教学水平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除了专业知识外,高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探索真理、热爱工作、尊重学生、不断学习等。虽然这些方面不像专业理论知识那样,可以看到直接的教学效果,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一点一滴融汇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自主学习包括专业前沿理论学习和教学创新理论学习两个内容。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改革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对教学大纲的把握

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特点、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是一门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准确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是对教学大纲的准确把握,并在教学中贯彻执行,以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服务。

(三)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预测、教学方法、互动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教学设计是综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的预期性教学规划,能为教学进行奠定基础。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之前的估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即时进行调整,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气氛、互动等,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调控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一样,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革新一方面得益于教师前沿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将二者结合起来,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理论发展,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一)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但所需周期长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是教师自己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如难点的处理、重点的把握、有效调动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等。但由于教学周期长,一门课通常一学年只开设一两次,因此通过教师经验的累积来提高教学能力,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缺乏教学经验,急需提高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更是一个瓶颈。

(二)教师自主学习和创新,但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与积累教学经验相比,教师主动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在提高教学能力方面更为积极有效。但高校教师主观上并不愿意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上,而更倾向于将精力更多放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上,这主要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首先,教学考核以量化为主,且量化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教学质量。教学考核通常包括常规项、专家督导、学生评价三项内容,主要涉及课时、教学资料、新开课、指导学生、督导组专家打分、学生打分等项目。就常规项而言,例如教学设计,只要有就可以,至于是否反复修改,是认真设计还是敷衍塞责,往往不能够在得分上有所区别。专家督导组的、意见非常重要,但通常所占比重较小,且很难在每一学期涉及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中期,学生在教务网上给任课教师打分,形成学生评价。一方面,学生评价表并不因为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强;另一方面,这容易形成为提高学生评分而迁就学生或威吓学生的趋势,不利于学风师德建设。

其次,职称评定侧重于科研,对教学的重视不够。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明显倾向于科研,如发表多少篇核心论文,完成哪个级别的科研课题,这些往往成为晋升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只是涉及课时、课数等基本情况,且门槛较低。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高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对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职称较低但同时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长此以往,大学会越来越像科研机构,教学质量下降,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参加培训和交流,但系统性和广泛性有待提高

接受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培训,是迅速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捷径。而和同行进行交流,则更直接且具有相互性,还可以分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但是培训往往是短期的,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大学的校级培训,对于非主流专业而言,针对性也不够好。通过学术会议进行交流需要一定的费用,机会也有限。培训和交流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对提升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

表面看来,教学能力是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综合反映,但其根源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教师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踏实工作,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把教学工作做好。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忠诚感和使命感,这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工作考核方面。首先,应扭转考核指标千篇 一律的局面,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注意对考核内容的覆盖性,尤其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真实反映教学水平。其次,增加督导专家人数和专家评价成绩的比重,并按教师专业分类,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可比性。再次,适当降低学生评教权重,对教师承担课程进行学科分类,编制适合学科特点的评教问卷。

职称评定方面。加强研究型教学考核比重,引导鼓励教师将科研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先进理念引入教学,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激励机制方面。以精神激励为主,通过建立教学示范、课程改革、评优评奖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教师评奖评优活动中,适当优先考虑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三)提供多方面的培训交流机会

高校应以教研室、学院、学校为单位,提供三个层次的培训,其中教研室培训主要集中于专业领域和具体的课程教学,学院和学校的培训则应更宏观和高端一些,以此为横轴,以培训时间为纵轴,形成一个立体的三层培训体系,并辅助其他外部培训课程,如国家级精品课培训。对于非本校举办的学术交流会,高校应大力支持教师参会,尤其是没有科研课题经费作支持的青年教师。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各级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

篇6: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班级

四年级

学科

数学

教师姓名

李珍

课题

条形统计图

日期

2016.11.28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难点:制统计图时如何分配条形统计图的位置和确定表示数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对本课的总体评价

优点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活动,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不足

序号

不足之处

原因

改进措施

1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看到家长紧张

教师引入一些轻松活动元素加入课堂带动气氛。

2

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回答问题

时间不够

多给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多说。

对一些问题的反思

1.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达到了哪些目标?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为什么?

答:学生学习效果良好。教学目标全部达成。

2. 您的教学实施过程和设计思路相匹配吗?如果没有,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匹配。

关键环节的`提炼

针对本节课的某些环节或事情写出您的一些思考,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某个问题引发了您的一些思考,或者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请详细描述。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用统计表、象形图等方法。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

(2)分析数据。

师:刚才这几组同学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象形图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象形图没有数据,要知道每种天气的天数还需要去数,条形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便于比较,又能直接得到数据。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篇7: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摘 要:采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观察工具(ASUOI)修改版”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系统观察的研究工具,对某高校8名体育教师教学录像进行行为观察,分类统计其教学行为数据,并结合对被观察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教师教学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在教学理念。结果发现,教师教学行为主要集中在教学指导、传授与督促练习等两个方面,却很少关注情感交流、引发思考等教育环节。据此,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教学目标单一、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体育教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NKZXC1108)。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受思想支配表现出来的组织、言行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教学行为表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此外,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领域。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呈现从关注教学整体过程(比如: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环境的影响等整体环节)到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本身的趋势。研究趋向深入课堂教学,直接观察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行为,以直观得到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教练员)究竟做什么,通过其教学行为表现来推断其主体思维过程及教学理念,进而反思并改进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随之改进,然而教师教学理念是否与当前的教育观相符,却难以度量。本研究以系统观察方式对个案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对获得的教师教学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其行为方式与教学理念的联系。依据研究结果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改进,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引导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小样本个案研究,选择了某普通高校为研究范围,该校学生众多,拥有30多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体育课专任教师,符合当前我国普通大学教育的现实情况。选取该校8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具有长期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其中6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2人为本科学历;3人为副教授,5人为讲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观察工具( ASUOI)修改版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系统观察的研究工具。ASUOI源自于Tharp and Galliamor(1976)开发的10个行为条目,最先是用来观察篮球教练训练活动的.行为,其后经逐渐扩增、修订成为完善的系统观察工具,也适用于观察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此工具观察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所有观察到的教学行为都能被合理地归纳、编码,显示出此工具具备良好的适用性。

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本研究将以13个行为项目为基础,其项目内容可分成以下3类。(1)指导行为:练习前指导、练习中指导、练习后指导、提问、肢体协助、正确动作示范、错误动作示范;(2)情感互动行为:鼓励、责备、催促;(3)管理行为:指示、安静和管理。

1.3研究过程

1.3.1 教师教学行为的系统观察、拍摄

本研究于10月到11月,使用系统观察法对8位教师各进行2次观察,每次45 min。并在事先征求教师意见的前提下对教师的教学实况进行拍摄,拍摄时尽量不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活动,随后,再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见表2)。

1.3.2教师教学行为数据的记录

对另外3位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将其作为观察员,对拍摄到的教学实录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采用分时记录的方式对8位教师的课堂录像进行记录,并对3位观察者的观察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对于某事件分类不一致时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确定。经检验,3位观察员的一致性即观察事件一致次数/观察事件总次数×100%达到了91. 34%,可以认为观察结果可信、有效。

1.3.3对被观察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

观察数据统计结束后,对被观察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前对研究的结果使用与研究的隐私性进行说明,排除访谈对象的心理顾虑,然后,就教学中出现的行为统计结果进行询问,了解他们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1.3.4数据分析

以描述统计方式分别计算出每一个行为条目的次数、教学行为的总数、各类行为的百分比,以及每分钟的行为数,用来描述8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并与对教师进行访谈的结果相印证,以分析其教学理念的特征。

2研究结果

本研究用ASUOI观察8位体育教师各2次(每次45 min),共计16次640 min的教学活动,发现体育教师出现的教学行为总数为2 697次,各行为项目的总数、百分比、RPM如表3所示。

由表3发现,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总数依次是指导类行为、管理类行为、情感互动类行为,其大致比例为7:2:1,其中以指导类行为为主,约占行为总数的2/3,平均每20s就出现一次。情感互动类行为出现次数大约是管理类行为出现次数的一半,占所有教学行为的12%,平均每2 min出现1次。

在所有出现的教学行为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练习中指导、正确示范、指示,约占所有行为总数的70%。排名后几位的是:其他行为、练习后指导、催促、提问等,总共不到10%。三种不同时机(事前、当场与事后指导)的指导行为中,又以当场指导使用最多,其他二者使用较少,尤其是事后指导最小;而包含“事前指导、当场指导、事后指导、问问题、肢体协助、正确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示范”在内的7种“指导类行为”的使用,占据了所有教学行为的绝大多数,大大多于“非指导类行为”的使用。其次,包含鼓励与责备的反馈行为使用共占11. 19%,其中,赞美行为约占7.45%,而鼓励与责备之比约为2:1。再则,包含指示与管理的管理类行为合计共占21. 24%,二者以指示的使用居多(见表4)。

3分析与讨论

从上述各项目的教学行为统计中可以直观得出,上课过程中,指导(含事前、当场与事后指导)行为是教师们上课的主要行为方式,再辅以正确动作示范作讲解,以指示、命令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练习中进行指导,教学反馈则采用多鼓励、少责备的方式。

3.1教师最常使用的行为与教学理念反思

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最常使用的行为是“当场指导、正确动作示范与指示”,高达所有教学行为的70%,可知,教师主要教学行为集中在传授技术动作,讲解练习要点与动作要领,而且通过正确示范、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可以理解和模仿,能够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提醒,相应地表明教师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运动技术学习。极小比重出现的练习后指导、提问等关注情感、心理、思维的教学行为表明,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目标相对单一。

3.2教师指导时机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三种同时机的“指导”中,教师最常使用当场指导,占所有行为总数的26. 29%,远大于练习前指导的5.45%和练习后指导的1. 04%。说明教师习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及时发现指出并协助改正其错误,却忽视了练习前的思维引导与兴趣激发,形成了灌输多启发少的情况。练习后指导不仅仅是对运动技术学习的集中反馈,更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判。二者的缺失也表明,教师包办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环节还有待改进。

3.3教学反馈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整个教学反馈行为的使用显示出鼓励多与责备,大概比例是2:1,教师比较喜欢用赞扬的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那些认真练习的同学会更容易受到教师的鼓励与称赞。教师较少采用责备的方式给予负面反馈。从教师访谈及反馈行为统计结果来看,教学反馈以鼓励为主,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4 管理行为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篇8: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反思

一、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双语教学在我国各普通高校得到迅速推进和发展。自2001年至2005年期间,有关双语教学的论文只有300余篇[2],而从2005年至2011年,以“双语教学”为关键词的论文超过8000篇,说明双语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实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对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加速教材更新,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一些相关院校大量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3]。但是,由于教育部将双语教学开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状态数据10项指标之一的严峻态势,引发一些普通高等学校出现急于求成、不重实效、流于形式的双语教学现象,双语教学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因此,双语教学是否应当在普通高校大面积推广遭到了质疑[4]。由于中国本身不是双语国家, 语言环境并不是中英并重,因此双语教学在中国遭遇一定的尴尬和困惑是发展的必然现象。如何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院校里,存在双语专业教学和双语课程教学两种现象。就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初衷而言,双语专业教学无疑更具有实效性,但是对双语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双语教师梯队的建设情况、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程度要求更高,开展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中国不是双语国家,双语师资梯队建设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仅为应付评估而开设的某一课程的双语教学,仅仅取决于承担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外文水平,无需搞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各高校里更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单门课程的双语教学,由于缺乏双语教学的继承性和延伸性,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也终成泡影。师资状况是双语课程能否开设的瓶颈。即使是单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实际授课中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一些专业课教师外文水平有限,但却勉为其难地承担着双语教学的重担,他们要花几倍的时间去备课,但到了课堂上仍然无法应对课堂的情境,只能将想说的话都写在课件上,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有些教师中国特色口音浓重,学生听不懂,于是课堂上完全没有办法互动,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与此同时,现行的普通高校选课制度对双语教学质量的冲击也是不可忽略的。由于选课体系的高自由度,导致对选择双语课程的学生英语水平没有底线要求,因此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难以因材施教。在一些地方院校,有一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无法应对双语授课的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学形式很容易出现偏离,不知不觉双语专业课程很容易转化成专业英语课程,导致双语教学和普通教学方式相比,在知识的信息量和传授水平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能以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攫取双语教学的噱头吗?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双语教学实至名归呢?

三、改进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开设进程适当放缓

各高校不应过度夸大教育部政策的导向,尤其是地方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生源状况,做好充分的调研,对什么样的专业和课程可以设置双语教学进行慎重的思考和实际评估[5]。双语教学应该是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提升自身文化理念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举措,但是对于那些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或某些专业, 对双语教学应持谨慎态度,双语教学应该缓行,更不可一味求大求全。

(二)提高双语教学师资状况

要想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抓起。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专业精深,还要英语好,能流利地运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和引进双语教学人才。为双语教学教师多创造出国(境)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法充分优化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具备充足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双语教学模式。

(三)实施一课两制,因材施教

对于生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学校,可以考虑一门课程兼具国语授课和双语授课两种模式。完善选课体系,对于选修双语课程的学生要进行外文素质的遴选, 做到因材施教。另外,与国语授课相比,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的授课时数,让学生有充分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对于能够入选双语课程的学生,应有计划地逐年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强化其对目的语言的应用。只有注重双语教学的连贯性和延伸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国际型人才。

(四)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很多。各学校或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良,不能搞“拿来主义”。不能用生硬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对象相割裂,这样只能导致教育的错位。2008年康淑敏提出,应根据双语课程的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形成由低到高的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即汉语铺垫式、英语引入式、英汉融合式和全英语浸泡式[6]。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适用于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现状,可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引领到英文授课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

(五)开展对双语教学的科学性研究

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虽然遍地开花,但是在诸多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中,真正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多数文章都是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发表自己在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展望。近几年,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的科学性调查研究虽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依然很少。甚至我们目前对于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考核还缺乏科学合理的界定指标[7,8,9]。这主要是由于被调研的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从而导致双语教学研究有自身的局限性。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调研的随机群体数量、调研指标的细化、合理引入统计学方法来排除主观性的东西,提高调查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双语教学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反映双语教学现状的利与弊,从而为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基础,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初衷。

上一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下一篇:注重金融培训过程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