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2024-05-26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精选十篇)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篇1

一、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 一) 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的过程, 在学校体育中, 是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指的是学生们在学校的时候, 所上的体育课, 然而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一生都会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般来说,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会开设体育这门课程, 在小学阶段, 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在中学阶段, 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方法, 那么在大学阶段则普遍实施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

( 二) 高校体育和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 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是在学校。高校体育也就作为了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生们在校园里面进行的最后的一个站, 学生们毕业之后, 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就比较少了。为了不让学生们忘记体育的重要性, 高校就应该要重视对学生们进行终身体育的思想灌入, 这样, 才能让学生们毕业之后任然记住要时刻的去锻炼。终身体育这个理念的提出使得各个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育了, 并且还着重的去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的观念,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我国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高校体育是学生们在学校之中所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学生们在这个阶段主要要学会锻炼的方法, 就算出身社会之后, 也会加强自我锻炼的意识, 从而不断的加强自己的体魄。

二、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所发挥的作用

(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学会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

我国的体育教学在不断的改革, 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我国现在高校的体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只是在运动的教学之中一统天下和对少数学生展示运动才华的课堂, 而是面向了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和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 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体育才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之中, 有了更多的选择,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体育活动, 这样既可以完成体育锻炼, 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进而在心里深深的树立起一个终身体育的思想, 学生们也会在体育运动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高校体育和小学、中学阶段的体育石油一定的区别的, 对学生在体育上面的培养是不一样的。高校体育不仅仅要让学生们掌握好运动的技巧和方法, 还要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运动, 加大学生们对体育知识的厚度, 让学生们能够自我就能很好的去锻炼。

(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不断的加强锻炼, 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影响终身体育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 高校应该要把体育教育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并且有利于学生们的未来的发展, 学生们树立起了终身体育这个观念之后, 是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的, 学生们或许也会在体育运动中, 培养出自己更多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之中, 老师的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对运动的讲解的态度和方法是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的, 在上体育课的时候, 老师应该要充分的去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自动的去参加体育的各种活动, 这样在无形的过程之中, 学生们在潜意识里面会慢慢的对体育感兴趣的。为什么说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那是因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系统合理安排的计划教学, 同时, 还着重的去教学生们一些运动锻炼的方法。瞎锻炼对一个人的健康是没有多么大的用处的, 锻炼是需要讲求方法的, 这样才能让锻炼发挥真正的作用。学生们走出社会之后, 拥有着科学的锻炼方法, 这样在一个人的终身的体育之中才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使得健身运动充满者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这个思想观念的形成。终身体育是每个人都需要保持的思想观念, 这对我国的发展来说, 是非常的重要的。高校的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 要讲求合理的方法, 让学生们对体育运动充满着兴趣, 只有学生们对运动感兴趣之后, 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起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观点。

总之, 终身体育是现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教育, 成为现在我们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的理论也在随之不断的发展, 高校应该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接受终身体育的基础, 同时也应该要让学生们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正确的观念, 本篇文章笔者主要对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郑国荣, 翁薇.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太极功夫扇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04.

[2]李子煊, 余其刚.浅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02.

[3]尹建业.浅论高校体育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内涵与方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3.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论文 篇2

1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两者之间的联系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主要特征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17-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健身意识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种新的情形下,面向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应当向何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及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为每个体育学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在探讨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时,有必要首先明确“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这是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

简单地说,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社会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通常是指在企业、机关、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体育。

由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在我国一般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同一层次上的概念。然而,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校作为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地应当被包括在社会体育之中。这并不是要否定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说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体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学校体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种概念,两者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实践也会影响社会体育发展。明确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与社会体育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前景时,应当把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几种主要类型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新世纪社会体育将会以多元的方式迅猛发展,从其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2.1健身型

健身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人们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参加者没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运动量,他们把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2娱乐型

娱乐型的体育活动是指参加者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调节情绪,获得欢乐而参加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因此,摆脱_丁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压,到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娱乐已成为现代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社会中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会逐渐增多,娱乐型的体育活动将作为社会体育的主要类型之一得到不断的发展。

2.3职业型

职业型的体育活动是指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种世界大赛的存在,决定了职业竞技运动的存在和发展。随着“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和竞技运动职业进程的加快,职业型竞技运动在我国未来社会中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构成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

3、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而高校体育又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则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从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角度展望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3.1培养学生的生涯健身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体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体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体育则是为社会培养体育人口的重要一环。经过高校体育的培养,使大多数学生养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不仅可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体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未来的高校体育将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体育教学中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运动项目,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以便使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3.2体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将使高校的体育环境发生根本性好转

高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导人将使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将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高校体育,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将在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个运动项目上有特长,做到“一专多能”。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就会在社会体育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开展。

3.3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之中,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

未来社会的高校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运动”、“会科学的运动”的i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3.4高校体育将在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竞技运动职业化的推进,社会体育客观上需要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人才,高校体育尤其是体育院校将会更多地担负起培养竞技运动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社会中,目前单纯运动学校和专业运动队的种种弊端,如教学质量低,文化学习效果差;管理水平不够,道德水准低下;没有文凭运动员退役后择业范围窄等将被克服,多种形式、多层次的高校竞技运动俱乐部或代表队将得到完善,竞技与教育相结合将成为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我国体育类院校已有开设社会体育教育学专业。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吴秀云,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

2.面向21世纪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臧连明福建体育科技1998年15-19

3.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田雨普,体育学刊,2007,6

4.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倪同云,体育科学1998年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篇4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中体育,初中体育,高校体育,衔接

1 终身体育的观念深入校园

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 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近20年来, 国际性的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热潮开始影响到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思潮在学校体育中也开始生根发芽[1]。国家教育部“体育和艺术2+1”工程, 以及连续几次课程教学改革也开始关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身体锻炼, 要求在校期间要着力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和能力”, 这无疑都体现了终身体育思想在中小学和高校校园的深入和发展。

2 初中、高中、高校体育的特点

2.1 初中体育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年龄多为11~15岁, 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 除了身高体重等指标迅速增加之外, 体内的各器官和组织也趋向成熟, 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增强。身体素质方面, 这一时期是人体速度、力量和耐力发展的敏感期, 体能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迅速增强, 这为学生学习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技能提供了身体的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学生身体处于急速发展期, 但心智和某些身体素质发展并没有同步跟上, 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需要在教学中区别对待, 加以引导。

加强各运动项目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基本技战术理论知识等的传授,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可行办法。初中生大量涉猎各类知识, 包括体育知识, 也是他们投入大量关注的项目, 体育教学也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体育课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的活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加强学生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因此体育课中要以实践为基础, 但决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初中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定型, 许多项目都是刚接触, 处于初步了解的阶段, 因此, 初中体育多位普及开展各项目,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运动项目。初中体育一般都会使学生多参与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田径等基础项目的学习, 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新兴时尚的项目引入校园, 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目的活动体验, 带领他们感受成就与成功, 在获得基础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也为形成个人爱好初步奠定基础。

2.2 高中体育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大部分基础的运动项目, 对大部分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也能从这些项目中体验到快乐, 这就为学生形成项目爱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之上, 许多高中学校根据项目和学生的特点都实施了模块 (选项) 教学, 许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专项学习。

高中阶段, 学生的身体仍然还处于发育的后阶段, 尤其是心智成熟趋于接近成人, 能够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 这对于学生参与体育的习惯、能力的培养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 高中阶段, 学生面临繁重的文化学习任务, 这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3 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树立主动体育的教学观念,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2], 体育课程不再是班级集体授课模式, 俱乐部模式、“三自主”模式、“选项教学”模式等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修习, 因此, 在普通的项目之外, 又有更多的项目被广大学生认同, 如跆拳道、轮滑、网球等。

高校体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社会体育的接轨, 大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现状, 不仅反映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 而且还关系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目标的实现[3]。社区体育开始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块新的阵地, 高校体育也赋予了体育教学新的社会化意义。

3 高中体育与初中体育的衔接

初中、高中教育同属于中等教育,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有些完全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同校, 教学资源和场地都一样。但是, 就体育学科来说, 初中与高中在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方式都有较大的差异, 但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

初中学段是小学学段的后续, 是高中学段的学前准备, 除了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提高之外, 初中学段都必须要在身体素质、运动基础、体育知识等内容上为高中的选项 (模块) 教学打好基础。因此,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项目的运动, 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尽可能地了解每个普通项目的特点, 体验每个项目的感受, 并奠定1~2个项目的运动技术方面的基础。

体育中考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1~2个运动项目的兴趣, 并为这一到两个项目打下基本的运动技术的基础。但有的学校将应试的目标作为体育教学唯一的目标,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节体育课都练习那几个中考项目, 学生经过3年的初中学习, 其它什么项目也没有接触, 相反, 由于长期练习这几个项目, 造成极大的抵触情绪, 毕业之后, 学生见到这几个项目就心烦, 这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 两个看似不同的阶段目标, 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完全可以找到锻炼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与体育中考的应试相互促进的优化途径。

4 高校体育与高中体育的衔接

学校体育教育表现出一定的学段性, 对于文化学科来说, 高中学习的是基础知识, 大学要学习更为专业的知识, 但体育学科却不完全是这样, 体育既是一门学科, 其实也是一项目标, 大学体育是高中体育基础知识的延伸。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 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从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部推行“体育与艺术2+1”项目的精神来看, 培养健康意识和发展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体育教育的核心, 应该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 高校体育课程应与高中体育课程保持高度一致性。按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大学教育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含普通高中、职中) —高等教育 (大专、本科、研究生) 教育制度中的中等教育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因而高中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这就要求两者之间尽可能保持紧密联系, 才能实现国家教育的长远目标。

通过这几年的选项 (模块) 教学模式的实施, 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有所提高, 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加强。就目前来看, 高校的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变革, 许多高中学生通过选项 (模块) 的学习, 毕业之后都能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继续学习, 高校也能通过体育社团、“俱乐部”、“三自主”等教学组织方式继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5 结语

高中体育是以发展身体为基础的初中体育和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的高校体育的中间阶段, 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一定要重视高中阶段的工作, 既要在初中体育身体的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身体的锻炼, 又要为高校体育分专项学习打下项目技术的基础, 为终身体育做好身体和技术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 2004, 1.

[2]谭玉霞, 王淑英.普通高校体育学分制的特点与现状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1, 4.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篇5

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接轨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

作 者:柴建华 穆红猛  作者单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8)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改革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篇6

【关键词】社区体育;高校体育生就业;社区体育指导员

On the Integration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Sports Majors and Community Sports Work

ZHAO Yang-yang

(Henan Wushu Administration Center, Zhengzhou, Henan 450033)

【Abstract】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public for sports participation,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ry to meet their needs by turning out community sports instructors needed by this age, which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 the society, the mas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Keywords】community sports, employment of college sports majors, community sports instructor

目前,高校体育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由于体育岗位的需求有限,而每年高校体育毕业生众多,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体育的需求也很迫切。针对这一时代机遇,笔者认为可把每年毕业的部分高校体育生分配到基层社区,使他们为群众体育贡献一份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高校体育生科学的指导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丰富余暇生活,沟通人际情感,为实现我国进入体育大国迈出重要的一步。

1 高校体育生的就业形势

高校体育生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有政府的体育官员,教练员及体育教师等,但这些岗位是有限的。许多高校体育生由于步入社会,找一份适合自身专业的工作很难,加之迫于生计等原因而被迫改行,这不得不是一种对国家和家长在培养学生体育成才路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高校体育生有较强的体育技术,加之在大学和训练期间通过大量的体育理论学习使之文化素质很高,与那些专业运动员相比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在传授技能时能恰当表达训练建议和制定科学正确的指导方针。若社会给予高校体育生一定的用武之地,高校体育生凭借自身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相信会全面施展自身的优点来造福社会体育事业的。

2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毕业生相融合的展望

2.1 基于社区居民对体育日趋增长的需求

社区不仅包括管理组织群众生活,也包括向群众提供一定的社会活动空间和服务群众。社区具有多重服务群众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工作。由于现在脑力劳动者增多,人们余暇时光充裕,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等原因使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群众在空闲时间看电视、玩电脑、下棋等让身体长期处于静止状态。长时间静止状态对人身体无益,生命在于运动。且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人们迫切需要定期放松自己以适应下一工作任务,而体育锻炼就能在娱乐中充分的放松身心。大多数人们现在已觉悟到体育的重要性,因此部分群众渴望体育锻炼,但受到许多制约因素使锻炼计划一直未能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经费问题,许多群众不愿意花钱去俱乐部健身;二是不懂得锻炼方法,这是许多群众目前正面临的问题。体育锻炼应做到因人而异,盲目的锻炼方法会伤害人体健康。社区体育指导员会依据每位群众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经验等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使群众高效率的锻炼。

2.2 基于建设体育大国的需要

我国要真正实现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的转变,群众参与率是关键。在经济发达国家,群众体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不仅如此,一些国外本民族的体育甚至面向全球化发展,跆拳道就是典型的一例。跆拳道的产生与中国武术历史相比很短暂,且在技击上与武术难分伯仲。中国武术仅拳种就有129种,每种拳种都是由许多技击动作演变而来。所以武术的技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此外,武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理念与跆拳道传达的文化相一致,都是以礼义为主要目标。跆拳道之所以比武术风靡全球在于跆拳道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来改良和以道馆、比赛为形式向群众普及和传播。中国主要是体校、武校来传播武术技能。武校体校的习练人群是儿童少年,其掌握快、身体素质好,使中国竞技武术发展很快,人才辈出,可群众武术由于外在一些局限性而发展速度落后于竞技武术。国家很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依次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等文件及在居民活动区为我国群众安装了锻炼器材等。着实有一定成效然而有些弊端也显露出来,比如上文提及的群众不懂得科学锻炼。社区体育指导员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体育项目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社区体育指导员可以根据群众对体育项目的喜好及个人的身体素质等来为群众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再加上社会以定期举行表演,比赛等为外在助动力,可提高我国群众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我国向体育大国的迈进。

2.3 基于儿童少年对体育的需求及为其树立终身体育观

儿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国一直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儿童少年成长的目标。儿童少年参加体育一般都在学校进行,社区体育的开展可以与学校体育相辅相成来共同促进儿童少年对体育的需求。社区体育很自然放松,使儿童少年享受到与学校体育不一样的休闲体育。再者,社区体育的设施便于儿童少年课外就近活动。此外,社区中会有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参与社区体育可以向儿童少年及其他人群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有助于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体育瑰宝。最后,社区体育项目活动多样,自我选择性强,可使儿童少年在通过自身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锻炼时热爱体育,这有利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使我国国民体质逐步上升。

2.4 基于对竞技体育提升的需要

体育若是一棵树的话,群众体育就是树根,竞技体育就是树叶。竞技体育发展再好若没有群众体育做支撑就如一个外表茂盛内无养分的树一样。每个群众都应有权利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再者,社区体育的发展可以间接促进竞技体育的提升:群众在锻炼中通过自身感悟来探讨锻炼方法可以间接促进体育科研的提升。再加之通过社区体育这个平台也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人才资源。在以社区为单位的体育练习中通过运动选材的方法可以挖掘出那些有运动天赋的儿童少年,使之从小接受专业体育训练,可以在培养优秀运动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有担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参加体育训练受伤机率大;二是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就业面狭窄。随着我国体育科研日益壮大,许多运动员受伤率会逐步减少,若运动员就业方面解决得当,许多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这能加快我国竞技体育的提升。从而在国际赛事上对间接提高我国综合实力,提高民族自信心等有很强的政治作用。

3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面临的问题

3.1 政府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定位

社区体育指导员属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在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职业,然而由于场地经费及工资待遇问题等使一些高校体育生不得不望而却步。因此,国家应及时制定社区体育指导员相应细则,以确保高校体育生工作时无后顾之忧。日本近年来人均身高明显提高,这与合理的营养与运动密切相关。从深层次来看,日本的群众体育管理得当。日本对体育的管理采取“官办民助”的方法,即由政府和财团供给发展基金靠民间体育组织来发展国内体育活动。中国社区体育也可以部分借鉴日本的发展模式。制约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主要是管理制度和经费问题,所以应首先由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与提供经费来扶持其起步,以社区体育为发展基地来发展群众体育。等社区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可适当放手。

3.2 高校体育教学应为社区体育需求量身定做

目前,高校体育生专业主要分: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这些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选修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然而,学生对社区体育群众的健身需求却有一定的盲目性。高校应根据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而在高校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使之为社区体育量身定做。如开展有关太极拳、健身柔力球等课程来使高校体育生教授社区中的中老年人群,这些项目锻炼时要求柔和缓慢符合中老年身体素质且又不只不觉中活动了身体各关节。总之,社区是个融不同人群的小社会,因此高校体育生应在大学期间充分为以后的就业扩展技术技能,使之学以致用。

4 结论

目前,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应根据这一历史机遇来培养出相应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使之为普及群众体育做贡献及解决体育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国家应不断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保险制度等多种社会保障条件,有关人员还应不断探讨体育场地、居民管理等问题,以达到通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指导,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体育的诸多价值。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 篇7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高校体育观念及体育理论的反应,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它制约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使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及未来跨世纪人才身体的、精神的需要得以实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效果,更对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教法的运用及教学过程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并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成效。

1转变旧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主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应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确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体育是高校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阶段性教育、教学,改革对一个阶段身体素质的刻意追求,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和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应把体育作为自己终身的需要,使体育教学的价值超出时代,具有终身意义。

2教学内容应着眼未来

2.1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性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学生对运动的选择自由度愈来愈大。因此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承受能力而选择。在加强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选择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对增强体质实用性较大、适于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如体育医疗、保健、康复养生等,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还应从学生的个人特点出发。如身体过胖需要减肥等,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需要,以及基础科学锻炼方法而设计。

2.2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高校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同时,还应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和养护的原理、方法,体质评价和医务监督的方法,以及适合自身特点的各种健身方法。这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建立满足学生终身需要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严格执行《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理论教学时数,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充分运用电化教学、生理实验、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

2.3 系统地形成生活中必需的各种运动技能及有关的体育知识(方法与手段、锻炼和养护等)的个人储备

使体育领域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科学实践知识成为每个人的财富,保障合理地形成生活中必需的体育能力和个人储备,并将其提高到必要的完善程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较大收获,步入社会后终身受益,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过程一样,也必需有计划地传授(教育者)和循序掌握(受教育者)一定的知识总和,系统充实和深入地领会知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受教育者掌握宽阔的体育知识,这就是有关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即正确的“体育观”、“健身观”,合理运用体育价值和规则等知识及其他有关的体育理论、体育方法和体育卫生、运动保健知识,并与体育锻炼实践相结合,就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形成生活中必要的体育能力。

3改革教学过程,为终身体育服务

3.1 掌握体育锻炼本领

学校是引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战略的前言阵地。掌握体育教学由传统的为学生打好身体基础,兼顾到使学生掌握几项体育技能,作为终身体育锻炼身体的手段。进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 掌握生理负荷调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仅要学会技能,而且还有掌握生理负荷的安排、测定与调控,在今后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出运动处方,使之终身受益。

3.3 建立体质测量与评价反馈系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体质与生活实际,使学生领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还要联系本校的实际,增强体育锻炼的责任感以及培养健身能力,其中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质的主要指标测量,其结果作为教学与指导身体锻炼的依据,同时,测量资料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既能使学生了解自己体质状况,又能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体育锻炼实践,同时学生看到提高的结果,能增强体育锻炼的信心与意识。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课虽然是以学生身体操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健身方法,也是从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教育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实践性的特点,《纲要》理论部分的比重偏低,现今高校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普遍贫乏,加上当前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封闭、呆板、单调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性”的学习习惯,只知道跟着教师模仿动作,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理论。体育教学后除了给学生留身体练习和巩固技能的练习作业外,还要让学生追加课堂笔记,把课上学习的内容、动作概念、体育锻炼方法,以及技术原理记录下来,使学生加深记忆,掌握理论知识。这样不但使运动技能得到了巩固,而且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还能在课外锻炼中指导自己。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环节。深刻体会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这段话的含义,认清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化判定终身体育中的战略意义。利用高校这一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设计、监督、评价,自我组织与管理,自我运用体育环境与条件,组织体育锻炼活动与竞赛,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等各种体育能力。同时,应力求扩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领域,充分发挥课外体育锻炼这一体系的功能,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多渠道地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爱好,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终身体育锻炼者。

3.5 优化身体发育,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完善和提高体育能力,增强并保持健康

把保障最佳的发展高校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由社会的实际需要所要求的。因为人的身体素质构成了人的身体素质构成了人的身体能力和质量基础,身体能力表现在体育活动中作为体育能力。这种能力将通过教学或自我学习过程的方式而获得,并不断完善。另外,这一任务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体育因素增强并保持健康,提高和锻炼机体对环境适应力和对环境不良作用的抵抗力,掌握科学、健康和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实现这个任务最可靠的保证。

4结语

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明确体育目标,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我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身体育锻炼身体的欲望。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自我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在智力上和体力上得到协调发展,使高校体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开创一个良好的体质环境。

摘要:终身体育是人类体育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着终身体育这一中心目标,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成为终身体育锻炼者。文章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学主导思想,调整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过程三个主要方面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 篇8

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的现实要求。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利用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使高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锻炼的风气,使广大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增强终身体育意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 我国学生的体质现状

据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自2000年以来,全国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3.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009年10月,我对常州大学城6所高校的500名学生进行了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一周活动3次以上的男生只有21.71%,女生只有11.20%;每次活动时间45分钟以上的男生为34.17%,女生为12.0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数和强度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要求。因此,如何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3.1 传统运动项目、时尚运动与民族运动项目协调开展。

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中,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倡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实际上依然没有改变传授型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普遍陈旧,无法跟上知识的更新换代,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加之评价方法不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高校应以实施阳光体育为契机,将体育教学内容由规定性向选择性发展,由传统性模式向现代体育模式的转化。随着现代的运动项目和娱乐性体育项目的不断涌现,轮滑、攀岩、瑜珈等时尚运动将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运动方式,因此,受到大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应成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项目既各具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因此,高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民族体育的特点,加以适当选用。

3.2 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高校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以内容丰富、参与面较广等特点,符合阳光体育本质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艺术节这种形式,进一步扩大阳光体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1)通过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展览,视频欣赏等形式,向广大大学生介绍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运动项目;(2)在艺术节期间增加集体性、趣味性的竞赛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3)通过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很好的宣传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乐在其中,不断丰富阳光体育的内容。

3.3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热情。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提供的信息量是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同时,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促使“阳光体育运动”更好地开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掀起全体学生健身运动的高潮,高校应积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计划,并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在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探索学生感兴趣、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热情,使上课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课堂外得以实现,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协会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协会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帮助学生社团、协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国家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课内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课程结构体系。”高校体育教学须“以学生为本”,围绕时尚体育,展开大学公体课程改革;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运动时间,科学、合理、有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应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掀起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中发[2007]7号.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6.

[3]苗秀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4.

[4]王冰.论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刍议课外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教学 篇9

1 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指的是学生在课外时间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包括学生本身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及方法,辅以自然力和卫生措施所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以及学校发动组织的运动竞赛、班级体育活动等活动,以不断巩固、提高学生在课内体育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及计划的限制,形式独特且极具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有鲜明的群众性,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均是根据本身实际需要情况,以增强自身体质、追求身心愉快、发挥自身专长为目的,自觉自愿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自觉性、适量性、针对性等特点,因而较之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显得更为独特,此外,更是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体育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等功能,在培育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及其身心发展需要,完成高校体育的任务,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体育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课外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2 . 1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体育教学课程的有力延伸,学生能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不断去验证并实践、运用课内体育教学课程中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运动水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由此引发的师资力量、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导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加之高校体育场所及设施方面的制约,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受限,影响到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应当而且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享受到生活体育方面教育,因此高校实施体育教学,不论是课内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或者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确保学生有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并非单指课内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还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力,将课外体育活动当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2 . 2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的延伸和有力补充

高校体育课的实践性极强,需要面向全体高校学生,依照体育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开展系统且具有连续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师传授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需要经由学生的认识、练习实践、再认识、再练习实践等诸多阶段之后,方可掌握、改进、提高、定型相应的技术动作,直至完全领会,熟练运用。而高校的课内体育教学毕竟有限,一般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要在这短短的课时之内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且要求学生能掌握领悟、运用自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及补充。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对其加以指导,使其领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技巧,以此来强身健体,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学生要熟练掌握体育技术,提高体育运动技巧,需要足够的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做保障,基于课内体育教学时间上的局限性,需要学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加练习,实现对体育知识及体育技术、运动技巧的复习与巩固。此外,大学生正处于身体蓬勃发展时期,需要足够的运动量、一定的锻炼次数,进行长期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课内体育教学课时虽说有一定的运动量,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大学生身体增长所需要的运动量。研究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的等级情况与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密切相关,每周进行5~6次体育活动,每次1h,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这就要求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实现人体各组织细胞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并使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地合成,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宽松的体育氛围及灵活的时间,缓解疲劳,恢复机能,增强体质,掌握技巧,提升体育机能,保持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3 如何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对高校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巧、保持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意义重大。然而当前诸多高校并未给予课外体育活动足够的重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内体育教学同等重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就完整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从而导致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关心不够、投入较少,开展力度低,缺乏计划性与组织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加之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上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高校日常体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性、组织性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学功能。

3 . 1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性与组织性

学生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难以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而更倾向于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计划性地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在充分了解本校及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关心、支持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组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力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及文件,有力地策划、组织、指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根据高校教育的特点,合理安排好现有场馆器材设施的使用,抓好学生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情趣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组织各类群体体育比赛,促使学生为在比赛中夺标,从而自发组织更多的群体体育练习,最终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并根据学校本身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取一两项运动进行长期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加以开展,形成本校的特色与传统,提升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使课外体育活动实现健康、长期、有序地发展。

3 . 2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

校园体育俱乐部能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和人才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是利用课余时间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培养学生对各有关体育项目的锻炼兴趣、丰富学生文体生活、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培育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学功能,需要充分发挥校园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广泛宣传、扩大影响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走到阳光下、走到操场上、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形成校园内外“阳光健身活动”的热潮。校园体育俱乐部不断健全自身的组织章程及活动,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体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提高技术水平,开展体育技术培训讲座,组织承办校、系的学生以及教职工等各项体育赛事,定期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或专项性体育比赛,对各项活动进行详细地反馈、总结、汇报,充分发挥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精神,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社会效益,建立其一定的制度,实施全面健身计划,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不断激励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10

一、终身体育的提出及其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法国人保罗·朗格良在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曼谷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提案以来, 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并成为当代国际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潮。同时保罗·朗格良对体育运动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高度评价, 强调提出把体育运动和终身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把体育运动与道德、智力、艺术和公民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终身体育的概念就相应产生。

终身体育, 概而言之, 是指一个人一生都要接收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 使其成为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这种连续性和广泛性特征, 给高校体育带来了新的理念。终身体育思想的实质就是:着眼于未来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强调体育教育不仅是学龄期人体发展的手段, 而且要为职后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终身体育活动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身体活动能力, 包括掌握一种以上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 (2) 具有基本的体育知识; (3) 从事体育锻炼、身体娱乐活动与体育欣赏能力; (4) 自我评价身体锻炼效果的能力。②

二、高校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青少年时期的体质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强弱, 也关系到祖国富强和民族兴旺。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 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的受教育过程, 而不是人生某一时期或阶段的教育内容。它要求人们把体育锻炼纳入自己一生的教育内容之中, 并通过体育教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手段。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时段也是学生形成终身意识、具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最重要的阶段。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现在”, 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未来”。

然而, 据调查, 我国大学生毕业离校后, 大部分都不再从事经常性体育活动, 特别是不再进行经常性的身体锻炼, 由于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环境的污染, 现代文明病与传染病的蔓延, 加之缺乏体育锻炼, 因而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特别是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与培养。高校体育教育应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工程, 进行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健康的生活, 这正是体育的社会价值所在。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确立, 高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将立足于长期效益的追求和探索, 并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和接收体育教育的时机,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形成自学、自控、自练的能力, 逐步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从而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长期以来, 高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阶段, 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 从而造成体育目标狭窄,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脱节, 缺乏延续性。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体育教育的思潮, 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是把人的一生的身体 (锻炼) 问题看成一个系统, 把学校体育看成人的一生身体发展 (锻炼) 的子系统。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 甚至终身。可以说现代体育教育不再仅是满足学生在校期间, 使身体得到锻炼, 增进健康, 而且要考虑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仍能坚持体育活动, 锻炼身体, 使学生终身都能从体育中受益。③为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要确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增强体质能力,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这样不仅能顺利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而且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扎实基础, 使之终身受益。

(二) 重视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

现代高校体育的最大问题之一是, 多数学生离开高校以后, 便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告别, 很多传授的运动技术、方法, 在一个人的体育生涯中仅是匆匆过客。为什么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学习, 一出校门, 便与体育再见呢?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所学内容繁杂而不实用;二是忽视了对体育兴趣与习惯培养。④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爱好和习惯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凡一个人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 并且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他才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执著地去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如此,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 变高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必须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放到首要位置, 才能保证终身体育的实现。

(三) 加强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就是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没有体育能力, 体育活动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为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和终身体育以达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 必须加强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而体育能力主要包括认识、实践、调节等方面的能力。 (1) 认识能力。对体育的目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具有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对各种体育竞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 实践能力。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 运用到锻炼实践中去, 用科学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和指导他人锻炼的能力。 (3) 调节能力。是指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具有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姿势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 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为此, 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在学生时代, 而且在进入社会的任何时候和各种条件下, 都能独立、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并具有良好运动习惯和较强的运动能力。

(四)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只强调国家与社会需要, 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绝对权威, 忽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围着老师转, 围着教材转,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 学生“身顺而心违”, 成为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容器, 课堂气氛沉闷, 严重地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培养及发展, 终身体育就是把学生作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会扼杀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生动的创造性。为此, 这就要求改革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高校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 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 重视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尽可能地为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应是:首先要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如何为全民健身运动和实现终身运动理念服务。既注重大学生近期效益, 又着眼于长期发展, 使大学生对体育价值有一个较高认识, 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启发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终身体育的要求, 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 加强学生体育能力,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注释

1席冲.终身体育理念的实现与高校体育的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7) 159-160.

2陈晓蓉, 朱保成.以终身体育为指导, 正确定位高校体育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2) 20-21.

3张志远.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94-96.

上一篇:健康档案卡下一篇:中国铝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