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奖惩制度

2024-04-13

双重预防体系奖惩制度(共5篇)

篇1:双重预防体系奖惩制度

**煤矿双重预防体系考核奖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一系列安全管理文件、标准要求,强化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双重预防体系”)规范建设和责任落实,实现持续改进,确保风险受控和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是矿“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的基本要求,作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的考核依据。

第三条 安监处是公司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制定,根据监督检查情况,定期对各部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运行考核,提出考核意见,并负责定期统计汇总考核情况上报月度考核例会。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矿各部门双重预防体系奖惩考核。

第二章 体系建立与考核

第五条 各部门要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办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责任体系》、《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要求及规定,规范各部门“双重预防体系”。未按要求规范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并形成文件资料的,给予责任部门负责人100元考核。

第三章 培训教育与考核

第十条 各部门要强化“双重预防体系”的教育培训,将其纳入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落实风险辨识评估报告、专项辨识评估、岗位告知卡三类培训,形成规范的教育培训资料并留档。未落实“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类安全教育培训的,给予责任负责人100元考核。

第十一条 各部门实施的培训教育要确保效果,使职工掌握本岗位风险点名称、风险等级、主要危险源辨识方法和管控措施,掌握本岗位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等。检查发现岗位人员未掌握的,每人次对责任人考核20元,联责责任单位负责人10元。

第十二条 各纪、各部门负责人要掌握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要求,掌握本层级管控的风险点、危险源情况、管控措施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类别、频次及要求。各级负责人及岗位人员不了解的,每人次考核20元。

第十三条 “双重预防体系”教育培训要纳入教育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双重预防体系”未纳入教育培训计划的,给予责任部门负责人100元考核。

第十四条 各部门要建立教育培训效果检测机制,开展闭卷考 的合理性和符合性。员工未能充分参与、危险源辨识不到位的,未能掌握风险点、危险源及管控措施的,给予责任部门负责人每人次20元考核。

第十九条 风险评估要结合矿制度要求,进行定性、定量评估,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原则判定评估级别。充分考虑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风险评估不合理的,给予责任部门负责人100元考核。

第二十条 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时要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五个方面充分考虑,确保风险有效受控,不可接受风险应补充制定管控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风险管控措施存在明显不到位的,给予责任部门负责人100元考核。

第五章 隐患排查治理与考核

第二十一条 各部门要按照矿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部门隐患排查计划等相关规定。未按要求建立的,给予责任部门负责人100元考核。

第二十二条 各部门隐患排查治理要对照现有隐患治理措施,进行分层次、定频次、逐项检查,留存各层级检查记录,确保效果。存在明显问题的,给予责任部门每项100元考核。

第二十三条 隐患排查发现的问题要遵循闭环管理原则,按照

次性奖励500元。奖励金额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后执行。第六章 持续改进与考核

第三十条 矿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双防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系统性评审并保存评审记录,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和公布,充分调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良好的单位或部室给予奖励1000元,对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或运行不正常、滞后的单位或部室给予罚款1000元。

篇2:双重预防体系奖惩制度

编制:_______

审核: _______

批准: _______

莒州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 双重预防体系奖惩考核制度

1、目的

为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莒州集团有限公司“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培训考核与奖励、惩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特制订本制度。

2、考核方式与频次

(1)考核分为现金考核和绩效考核两种方式。现金考核参照考核细则;绩效考核每次最低为工资的2%。

(2)本奖惩考核每月考核一次。

3、考核依据

3.1“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按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培训计划对相关人员进行检查考核。

3.2“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按照隐患排查计划定期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检查考核。

3.3“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负责对公司级进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与奖惩,重大安全责任事项的考核报总经理审批。

3.4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绩效考核,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

4、实施细则

4.1一般规定 4.1.1公司年终总结时,由各部门按照考核情况推荐,安全管理提出奖励建议,报总经理批准,给予奖励。

4.1.2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有特殊贡献者,由部门推荐,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审议,总经理批准给予奖励。

4.1.3发生安全事故后,由公司“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确定负责人,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对责任部门、责任人、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4.1.4所罚款项由被罚部门或个人按公司有关规定到财务部门缴纳,不得摊入生产成本。

4.1.5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事求是进行奖励,并接受全员监督。

4.1.6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编制、修订本制度,公司“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4.2奖励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按其功绩大小,分别给予精神表扬或物质奖励。

4.2.1认真执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管理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年终总结被评为优秀的部门和个人,各奖励1000元和800元。

4.2.2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部门和个人,每半年至少汇总一次,经相关职能部门评估后,根据综合评审等级给予50-1000元的奖励。4.2.3由于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爆炸、人身伤亡、装置停产、主要设备损坏以及有其他显著成绩着,奖励500元。

4.2.4为保证安全生产,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经有关部门审查,确有较大价值,列为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实施后,经实践考核有效者,奖励50元到500元。

4.2.5对改善劳动条件,消除尘、毒和噪音危害,预防职业病发生,对环境保护贡献较大的技术改进项目的主要成员,奖励50-500元。

4.2.6在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临危不惧,奋勇抢救,保护公司财产和人身安全,避免事故扩大,措施得力,成绩突出者,奖励200元到5000元。

4.2.7及时制止违章和误操作并转危为安者,奖励100元到500元。

4.2.8举报事故经确认属实者,奖励50元。

4.2.9公司级培训考试成绩95分及以上者,奖励2%工资,补考成绩不算在内。

4.3处罚

处罚分为口头教育、警告检讨、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口头教育:情节较轻,工作未做到位,施以口头教育。警告检讨:对于所属范围内的工作犯有一定的过失,情节中等,要对所犯的过失进行反思检讨。经济处罚:施以经济罚款,没收奖金收入等。

刑事处罚: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按照国家法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4.3.1发生因工伤亡事故的处罚

4.3.1.1发生死亡或重伤事故,处以500元到20000元的罚款,对责任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部门经理予以责令检讨,责任人予以停职检查、解除劳动合同。

4.3.1.2发生轻伤事故,要对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给予警告,责任人予以责令检讨,并分别处以100元到500元的罚款。

4.3.1.3对于较大、重大未遂事故,要对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给予警告、通报批评。

4.3.2违章违纪处罚

4.3.2.1对在生产作业中,不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的职工和管理人员,予以警告、通报批评、责令检讨,并处以30元的罚款。

4.3.2.2在生产作业中,未按本岗位操作规程操作,给予责令检讨、停职检查、解除劳动合同、并分别处以30元到500元的罚款。

4.3.2.3对生产区内机动车辆超速行驶,违章驾驶或违章乘车者,未造成事故者,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并处以50元罚款。

4.3.2.4对车间内安全通道不畅通的责任部门,给予警告处分,并处以100元的罚款。

4.3.2.5对不按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工作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责令检讨,停职检查,并处以50元到1000元的罚款。4.3.2.6除上述情况外,对其它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可参照奖惩细则酌情处罚。

4.3.3存在事故隐患的处罚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部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酌情给予处罚。

4.3.3.1各种生产设备、仪器、仪表和生产场地的防护装置、安全装置、指示信号装置要齐全可靠,对不符合要求的相关部门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处分。

4.3.3.2经检查认定为事故隐患,在接到《隐患整改通知书》后,对在限期内能消除而不消除的;本部门不能消除,但应制定临时安全措施而不制定的;本部门不能消除,但应提出上报而未提出上报的部门,给予责令检讨、停职检查、解除劳动合同,并处以500元的罚款。

4.3.4加重处罚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加重处罚,具体加重程度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处罚方式包括对当事人罚款,停职检查、解除劳动合同。

4.3.4.1违章指挥,造成因工重伤、轻伤及重大未遂事故的给予责任人处罚方式包括对当事人罚款,停职检查、解除劳动合同。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4.3.5公司级考试成绩80分以下算不及格,60分以下罚2%工资。

篇3:建双重预防体系提升管控能力

政府引导强化风险管控

谋划部署

莱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始终将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牢牢抓在手上。2016年4月, 莱州市在深入学习、全面把握《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后, 紧密结合全市实际, 按照“政府引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 研究制定了《莱州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莱安〔2016〕18号) , 提出利用三年时间, 在全市各行业企业全部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市镇无缝对接、标准化信息化共同支撑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并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安排、创建方法步骤、部门工作分工。

为加强组织领导, 莱州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副组长, 安全监管、国土、经信、财政等18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形成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牵头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考核通报和跟踪督办等工作, 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活动开展以来, 莱州市先后5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调度工作进度情况, 研究解决重点问题, 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 要求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 全面排查、明确落实每处安全风险属地管理和专项安全监管责任, 强化风险管控技术、制度、管理措施, 将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示范引领

为加快推进全市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莱州市按照“典型引领、重点突破,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 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材、机械等行业筛选确立了39家安全风险管控标杆示范企业,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实施重点培养。具体来说, 莱州市共聘请了7家中介机构和22名专家对企业开展对口指导, 主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要求, 从企业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 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风险点, 并针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 指导企业确定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 将每个风险点按照风险等级逐级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制定和采取具体严密的安全管控措施。

在此基础上, 莱州市认真总结、提炼标杆企业经验做法, 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通过分行业组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 组织同类企业负责人到示范企业实地观摩、现场培训, 引导企业按照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要求, 全面分析、预想、排查、研判、管控各类安全风险点,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先后从年度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划拨160万元用于扶持重点行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排查梳理

为彻底解决部分行业领域突出存在的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监管责任, 有效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莱州市结合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审批、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 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建立健全了安全监管责任和安全问题隐患两类工作台账。

一方面, 莱州市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 逐一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职责范围的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政府领导责任, 并逐一落实了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实名制责任体系。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建立了1万3 418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责任台账, 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名制、网格化监管模式。另一方面, 莱州市积极组织力量持续排查梳理各行业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 对排查出的风险, 按照等级进行逐一登记, 建立了相应台账, 并及时记录排查治理情况, 对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动态、规范管理, 实现了风险管控的常态化、长效化。此外, 为切实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 莱州市还专门绘制了《安全生产风险源图集》, 分级标明了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装置、安全问题集中区域等风险源位置, 并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联系方式, 有效强化了各类风险的防控。

“面”“点”“线”结合排查整治隐患

为了让风险管控落到实处, 使风险管控真正“挺”在隐患之前, 莱州市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基础上, 采取了“面、点、线”相结合方式, 在全市持续组织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 从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

“面”上抓查改

莱州市通过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规范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制度。同时,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 采取“企业自查自纠、专家诊断检查、镇街定期巡查、部门执法督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行业企业持续进行了拉网式、滚动式排查, 从严整治各类隐患苗头。对检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 坚持当场整改、当天整改, 对于整改难度较大的, 则严格做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时限、整改资金和应急救援“五落实”, 并建立整改、验收和复查的隐患治理闭合机制。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实行市政府安委会挂牌督办。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组织检查组171个, 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6万家次, 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2 571处。其中, 对23处重点隐患实施了安委会挂牌督办, 逐一落实了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单位。

“点”上抓专项整治

莱州市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 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 组织了17个镇街和26个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分别制定了本辖区、本行业专项监管执法检查计划, 并将所有监管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 采取包区域、包行业、包企业的方式, 着重对基础薄弱、隐患突出、事故易发的领域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持续深化安全专项整治, 突出抓好了矿山、危化品、涉氨制冷、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消防、民爆器材、渔业生产、特种设备、烟花爆竹、农业机械、旅游、油气管线、学校等14个重点领域, 将执法检查范围覆盖到了每个企业、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台设备, 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督导整改, 不间断督促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全力推动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落实到位, 确保了安全整治效果, 不断改善了安全生产状况。同时, 为保障夏季汛期等重点时期安全稳定, 莱州市针对季节和行业安全特点,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向地下矿山、重点危化品企业、港口和客运站、烟花爆竹批发企业、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点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派驻了安全督导员, 落实督导责任, 实行全天候蹲点驻守防控, 有效强化了重点部位管控力度。

“线”上抓打非治违

为从严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全面提高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水平, 莱州市在全市持续开展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在行动中, 莱州市组织各类执法力量, 采取了日常执法、暗查暗访和跟踪执法等多种方式, 从严打击矿山非法开采、海上非法采砂和“三无”渔船、非法承揽转包建筑工程等重点非法违法行为, 并严格做到“五个一律”:即凡是发现企业不开展隐患自查自纠的, 一律依法关闭;凡是发现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 一律顶格处罚;凡是发现企业自查自改后仍存在重大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的, 一律停产整顿;凡是经停产整顿到期仍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 一律关闭取缔;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长期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 一律关闭, 依法吊销企业相关证照。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依法打击非法违法、纠正违规违章行为7 600多起, 责令停产整顿企业68家、关闭企业122家。通过高强度的执法检查、高密度的执法频次, 在全市持续营造了高压严打态势, 有效规范了安全生产秩序。

多策并用保障责任落实

为切实抓好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莱州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 健全完善了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3个责任体系。

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三个责任”体系, 莱州市着力构建了事前问责和事后追究相结合的一体化责任追究机制。2016年以来, 莱州市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 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全生产工作约谈制度》《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办法》《安全生产举报管理办法》《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办法》《建立健全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的意见》等6个规范性文件, 明确了工作原则、适用范围、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 健全了科学规范、配套衔接和务实管用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 为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事后问责机制, 切实强化各级安全管理责任, 莱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问责制度》, 在全市探索推行了安全生产“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问责措施, 对镇街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重大隐患、不执行上级整改和监察指令, 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等情况将依照规定严肃问责。建立问责制度以来, 不仅有效促进了全市上下自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动力, 也切实增强了各级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落实

莱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一岗双责”, 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分工》, 实行了市委常委包镇街、市政府分管领导包行业的领导干部督查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组织市镇两级领导干部每月深入矿山井下、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督导各行业领域加快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治理,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016年8月, 莱州市重新调整充实了安委会及专业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 建立了以市长为主任, 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市委办主任等党委领导和市政府各副市长为副主任, 46个部门为成员的安委会组织机构, 下设了19个专业领导小组, 建立了综合协调、联席会议、联合执法、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 有效强化了重点行业领域监督管理职能。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范围及职责分工, 对各类企业实行分层分级监管, 消除了安全监管盲区。通过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有效促进了安全责任落地生根, 构建了横向到边分工负责, 纵向到底分级监管, 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考核奖惩

为顺利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开展, 莱州市健全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镇街、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的基础上, 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头戏”, 研究制定了专项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 纳入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 并充分发挥考核的“方向标”和“指挥棒”作用, 加大考核权重和考核力度, 在百分制考核体系中,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权重占到60分。同时, 莱州市建立了每月督导调度和工作通报机制, 定期对各单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督导检查, 每次督查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分的重要依据。

此外, 莱州市还建立健全了激励约束机制, 加大奖惩力度, 对提前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10万~3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存在工作被动应付、推进措施不得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重大隐患不上报、督办隐患久拖未改等问题的单位, 在年终考核时予以加重扣分, 并取消安全生产评先评优资格;对因隐患排查治理不深入、不彻底,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 实行“一票否决”, 并依法依规从严追究责任。

篇4:双重预防体系题库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精准监管、()、科学预防。

2、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

3、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和()的组合。

4、()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6、“()”和“()”这两个工作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两个子环节。

7、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8、2017年1月18日公布,5月1日正式实施的《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制度,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

9、风险伴随的()、()、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10、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11.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场所、()、以及在特定部位、()、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部位等总称。

12.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13.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和()。

14、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

15、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和严重性 的组合。

16、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17、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18、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和(或)()和(或)()的组合。

19、风险辨识是识别()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0、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

21、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划分等级。风险分级的目的是为()。

22、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级别最高,企业原5级划分标准可参照进行调整。

23、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⑶()。

24、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和()。

25、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治理和()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26、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治理目标、()、()、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

27、根据《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03号)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整顿,可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28、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场所、()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等总称。

29、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30、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和()。

3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3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应当全部或局部(),并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隐患。

二、选择题

1、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2、企业要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标准和清单。A.考核依据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C.领导带班

3、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的核心。A.检查 B.领导 C.风险分级管控

4、危险源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A.物理实体 B.车间 C.班组

危险源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A.危险源B.作业行为C.隐患

6、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二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B.高空作业C.动火作业

7、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A.班前会B.班后会C.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8、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A.红色 B.黑色C.白色

9、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工程控制措施包括()A.班前会教育B.消除或减弱危害C.操作规程

10、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应急控制包括()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B.班前会C.班后会

11.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B.必要性、实用性、安全性C.安全性、必要性、可靠性 D.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

12.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

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13.风险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和()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A.基层单位、责任人 B.所在单位、责任人 C.责任单位、责任人 D.各级单位、责任人

14.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

A.效果验证 B.效果验证与更新 C.效果评价 D.效果验证与评价

15.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可以不考虑的因素为:()A.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底蕴C.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 D.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16、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17、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的核心。A.检查 B.领导 C.风险分级管控

18、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二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B.高空作业C.动火作业

19、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

A.班前会B.班后会C.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20、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应急控制包括()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B.班前会C.班后会

21、()是风险管控的基础。()

(A)风险分析(B)风险评价(C)排查风险点(D)风险分级

22、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A)人的因素、物的因素(B)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C)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D)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

23、()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

(A)企业(B)中介机构(C)安监部门(D)主要负责人 24、1级风险(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

(A)无需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B)必须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

(C)制定整改计划后,可以继续作业。(D)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25、各企业的风险评价准则具体内容应。()(A)统一(B)同行业应统一(C)由各部门自己确定,无需统一(D)与企业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

26、山东省省风险分级暂定为“()”四级 A、红、橙、黄、蓝 B、红、橙、黄、绿 C、红、黄、蓝、绿 D、红、黄、蓝、绿

27、()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A)事故控制(B)风险管理(C)隐患排查(D)安全培训

28、工作危害分析法能够全面地分析出()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A)作业活动(B)设备设施(C)安全设施(D)工艺操作

29、当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得出企业风险的危险性分值大于()时,属于显著危险,需要整改。()(A)70(B)160(C)320(D)50 30、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属于()机制。(A)职业健康安全管理(B)双重预防(C)标准化运行(D)安全管理

31、公司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32、公司针对各科风险点制定()标准和清单。A、考核依据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C、领导带班制度

33、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两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

B、高空作业

C、动火作业

34、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

A、班前会 B、班后会 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或风险矩阵法

35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可以不考虑的因素为()。A、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底蕴 C、本单位安全管理标准

36、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37、危险源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A、物理实体 B、车间 C、班组

三、判断题

1、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

策。

()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3、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

者的组

合。

()

4、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5、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6、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可以不负责管控。()

7、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主要包括:应急控制、个体防护控制、管理(行政)控制、工程控制四个方面。()

8、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9、应急控制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10、以生产工艺过程为主线进行危险源识别可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

1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

12.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13.风险矩阵分析法(LS)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均是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1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小,说明被评价系统的危险性越大。()

15.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17、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18、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19、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20、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小。()。

21、危险源一定会演变成事故隐患。()

22、企业应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23、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由以风险为重点向以事故为重点的转变。()

24、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风险即可,无须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25、属地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备案的“一企一册”中的1、2级风险点作为重大风险点进行管控()26、5级风险(蓝色风险):绝对安全。()27、3级风险(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无需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28、企业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自认为可以,无需验证。()

29、“两体系”建设属于企业安全科的职责,与企业其他人员无关。()

30、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

31、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个行业、企业事故案例、经验教训。()

3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少,说明被评价系统危险性越大。()

33、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34、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不必管控,但必须落实具体措施。()

35、公布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36、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等。()

37、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时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Ⅰ、Ⅱ、Ⅲ级。()

四、问答题:(10

分)

风险分级管控中工程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答:

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险源?

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哪些措施?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程序和内容主要分哪几步?

篇5:双重预防体系名次解释

1、风险

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2、危险源

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3、危险源又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4、风险点

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5、风险评价

是指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风险分级

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7、风险分级管控

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8、风险控制措施

是指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9、风险信息

是指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10、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11、风险点划分原则: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12、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13、企业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14、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15、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

16、事故隐患

是指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7、隐患排查

是指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18、隐患治理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19、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20、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1、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

22、事故隐患的分类: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23、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设备设施; ——场所环境;

——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及应急设施; ——供配电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辅助动力系统; ——现场其他方面。

24、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安全生产投入; ——应急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相关方安全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25、隐患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26、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27、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28、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29、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30、对于重大事故隐患,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31、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32、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

3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改进内容: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34、风险分级管控更新要求: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35、重大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36、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37、隐患排查的效果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38、隐患排查治理更新要求: ——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

——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上一篇: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下一篇:五无班级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