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忠诚的范文

2024-04-08

双重忠诚的范文(精选8篇)

篇1:双重忠诚的范文

塔洋助教中心 姓名: 家长签名: 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的方法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

一、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的方法

方法:则要在关键词前加上两个连用的否定词,如“没有……不”、“不得不”、“不……不”、“不能不”、“不是不”、“不会不”、“不要不”、“没有一个不”、“不可能不”、“非……不可”等双重否定词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dě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

2、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1、表示判断 “是”用“谁也不能否认”。例如:这是伟大的奇观。

双重否定: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伟大的奇观。

2、表示非常肯定 “一定” “必须”用 “非……不可” “不能不”。例如: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双重否定:我非去图书馆看书不可。

3、表示不情愿、不得已 “只能” “只好” “只得”用 “不得不”。例:a、他们一家三口被生活所迫,只好给地主打长活。双重否定:他们一家三口被生活所迫,不得不给地主打长活。

4、表示全部“全” “全都” “全部”用 “没有……不” “无不”。b、我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都感到自豪。

双重否定:我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感到自豪。

5、表示推测“会” “可能” “能” “应该”用 “不可能不” “不会不”。

例如: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双重否定:你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练习题一: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意思不变。

1、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2、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3、我只好把书还给他。

4、楚王只好向晏子赔不是。

5、我们确实需要努力了。

6、燕子飞过大海,肯定非常辛苦、艰难。

7、爹妈都不在家,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8、在共产党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9、我只好把书还给他。

10、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1、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12、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13、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4、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15、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16、、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

17、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每日都要读它。

18、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9、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

20、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

21、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我不能不去图书馆看书。

1、这次活动的经过你很清楚。(这次活动的经过你不是不清楚。)

2、班上的这些小事,总得有个同学负责。(班上的这些小事,不能没有个同学负责。)

3、校园里月季花开得很美。(校园里月季花开得不能说不美。)

4、在南极考察队友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南极考察队友面前,什么困难都不能不克服。)

5、我决心把这道题目解出来。(我不能不把这道题目解出来。)

6、这件是你应该办好。(这件事你不能不办好。)

7、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星期天,我们必须不能不去看排球赛。

10、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自豪。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不会不感到无比自豪。

14、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高兴。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一个人不高兴。

15、我知道这件事非常重要,只是实在没有时间来处理。我不是不知道这件是非常重要,只是实在没有时间来处理。16.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要讲一点文明。

17.这次活动的经过你很清楚。18.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看。

19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都同意。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没有一个不同意。

20.学校里只给每一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

.学校里只给每一人发一张票,这不能叫人不为难。

21.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红四团的战士不得不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22我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23对少先队员来说,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对少先队员来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4.大家一致通过了新班规.大家没有一个不通过了新班规.25这些灯全亮了.这些灯没有一个不亮的.26.他丧失双亲之后,只能去寻找好心人来收养他.他丧失双亲之后,不得不去寻找好心人来收养他.27.受生活所迫,他一天只能去打两份工.受生活所迫,他一天不得不去打两份工.28.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都同意。

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没有一个不同意。

二、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方法: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改写成肯定句时,要注意这些双重否定词的细微差别。如:“不得不”带有“无奈、勉强、不情愿”等语义,改写成肯定句时,通常加上“只能”或“只好”等词。而“不能不”“不要不”“ 非……不可”等语气强烈,改写时可以加上“必须”“肯定”或“当然”等词。

练习:把双重否定句转换成肯定句。

1、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没有一个不同意.2、说起地道战,谁也不能不承认是个奇迹。

3、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绕太阳运行的。

4、他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5、我不得不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7、幼儿园没有一个小朋友不都喜欢王老师。

8、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

8、未来的社会不可能不是“多元”的社会。

9、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

10、你若是想在这个世界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

11、我不得不告诉你事情的原委。

12、没有谁不惧怕他的威严。

13、他不会不同情我的。

14、没有什么不可以。

15、他的话不无道理。

16、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他的精彩表演所打动。

17、他无非是想多捞点退休金罢了。

18、我虽然年轻,但未必不是你的对手。

2: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不能不在“弯弯腰”保结行动中的带头作用.3:这次活动的经过你不是不清楚.4:这首歌他不可能不会唱,一定是太紧张才不敢唱的.5这种坏习惯非改掉

7.地里的田鼠太多,蜜蜂的活动不得不受到影响。

8、老师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干的。

9猫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他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1、这回非要亲眼瞧瞧师傅的绝活不可。

12、谁也不能否认刷子李有一手绝活。

13、曹小三不得不承认师傅的技术高超。

14、谁也不能否认刷子李有一手绝活。所有人都认为刷子李有一手绝活。

15、我并不是不喜欢吃鱼------我喜欢吃鱼

16、我并不是不想让你知道------我想让你知道

17、这件事情不是不合常理的-------这件事情是合常理的

18、我并非不想去那里--------我是想去那里的

19、我不是什么都没想过的---------我有想过 20、这件事我不得不做。

可。

21、我不得不佩服曾老师。我佩服曾老师。

23、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所有人都佩服他。

24、我无法不原谅他。我原谅他了。

25、她的话未必没有道理。她的话有道理。

篇2:双重忠诚的范文

——银座家居东营店 谢海涛

看完《忠诚与背叛》,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随时具有生命危险的白色恐怖下,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我为那个时代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所感动。

影片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许许多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因为叛徒的告密,死在了敌人残酷无情的屠刀之下,在严峻的形势下,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叛变者有之,腐化堕落者也存在。为了维护党的纪律,纯洁党员队伍,加强党内监督,成为当务之急。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的杨匏安等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捍卫了党的纯洁性。在战争时期党的纯洁性如此重要,在和平年代,党内的不纯洁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虽然党性不纯的现象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党的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根基,如果不加注意,发展下去会亡党。习近平近期也在《求实》发文说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要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从培养吸收新党员入手,让每个想 入党的同志明确为什么要入党,因为,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思想上入党的根本问题,是激励人们入党的主观原因,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和行为,是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因此,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入党的目标不正确、意志不坚定,即使入了党,也难免会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迷失方向,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不仅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而且毁了自己。正是因为正确的入党动机对于个人成长、对于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端正入党动机便成为个人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而党也把端正入党动机、从思想上入党作为对每一名党员的要求。

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有自己的自洁系统,那就是纪律委员会。如果把党比作我们的人体,我们党员就是细胞,纪委就是免疫系统,只有纪委充分发挥作用时,才能保护好好党员不被腐化,出现问题的党员被及时清理出组织,时刻保持党的健康。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的理想也是我们的愿望。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将要面对种种困难,腐败、邪恶、贪婪是一块块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绊脚石,为了扫除障碍,就是要有铁一样的纪律,用以防止贪污、腐化的恶习滋生。无论是谁,只要是触犯了党的纪律,都要受到纪律监查委员会的严惩,这样才能纯净党的队伍,使我们的党得到健康发展。对刘青山、张子善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江泽民专门指出:“当年,我们党果断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对党 员、干部进城后注意反腐倡廉、拒腐防变起了很大的警戒作用。”

当前,由于党长期执政,危机感下降,手里有人民赋予的权力,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对立的行为,必然为人民群众所不认可,被人民群众所唾弃。

鉴往思今,我们的革命先烈不惜用鲜血与生命来捍卫党,冒着生命危险努力为党工作,如今我们的条件如此优越,没有任何理由不发奋进取,干好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信念,不断砥砺自己,拒腐防变,自觉抵抗社会中各种糖衣炮弹的袭击,不做党和人民的背叛者。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奋发的工作,将先烈们播下的精神火种接过来,让它发出耀眼的光芒。

篇3:双重忠诚的范文

(1)The boss at last got a chance to visit the village where he used to work,which he had been dreaming of for 20 years.

定语从句1________定语从句2

老板终于得到机会去访问他工作过的村庄,他一直梦想了20年。

(2)America has more than fifty states,

美国有50多个州。其中之一的肯塔基州是林肯出生的地方。

有时,这种双重定语从句可以一个短语加上一个定语从句,构成双重定语。如:

She has a dream

定语1为介词短语作定语,定语2为定语从句,修饰dream。

有时,这种双重定语的定语从句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如:

She has a dream

定语1为介词短语作定语,one为dream的同位语,定语2为定语从句,修饰one。

从上我们可看到,句子出现双重的定语从句的现象,无疑在更丰富地表达意思的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句子的难度,尤其对于英语初学者而言,因此我们不可忽视这种想象。那么,英语中除了“双重定语从句”,还有那些“双重结构”呢?每种双重结构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双重宾语

指有些动词短语,短语本身含有一个宾语,加上短语的宾语构成双重宾语。这种动词短语往往可演变成两种不同的被动语态形式,或两种不同的定语从句,使得句子较难理解,加深学生解题的难度。

(1)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被动1:Full use should be made of 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被动2: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2)We should be clearly aware of 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or:We should be clearly aware of 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避免出错的方法:

1. 找准主词,理清句子结构;

2. 谨防使用被动语态时,遗漏相应的介词。

如:W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is that many natural resources can’t be produced again.(×)

What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s that many natural resources can’t be produced again.(√)

You can take whichever measure you consider it is the best.(×)

You can take whichever measure you consider is the best.(√)

(把it删去,因为它与measure的成分重叠。我们可把you consider看作插入语,即,whichever measure is the best,you consider。)

这种短语常见的如下:

make use of...

pay attention to...

make the most of...

attach importance to...

devote one’s life to...

fix one’s eyes/mind/attention on...

双重宾语转变成的被动形式,是指有两种被动形式,有别于以下第二点所指的双重被动。请看这两种类型的主、被动形式:

(1)双重被动:

The rules in the library allows readers to take the book out of the library.

被动:The book is allowed to be taken out of the library.

(2)双重宾语的被动: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被动1:Full use should be made of 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被动2:Presently-existent 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二、双重被动句

指除谓语动词用被动外,再加上被动的动词不定式,即构成了双重被动句。注意双重被动句的主语既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又是后面谓语动词动作的对象。

(1)The books are not allowed to be taken out of the reading room.

这些书不准带出去阅览室。

(2)His brother is said to have been born abroad.

他弟弟据说是在国外出生的。

三、双重疑问句

指一个句子中包含两个问句,一主一从,但实际上只表达一个疑问的句子。常使用以下结构:

此结构又称复杂疑问句,常用来征询对某一疑点看法、判断、认识、猜测和请求。表疑问的插入语可位于句中或句末。作题时要防止插入语干扰对句子结构的整体理解。

(1)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greatest dangers of smoking?你认为抽烟最大的危害是些什么?

(2)When will the meeting be held,do you think?你认为会议什么时候召开?

四、双重否定句

指一个句子中除谓语动词否定外,还存在另一个否定概念,即为双重否定句。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或表示委婉口吻,实际含肯定意义。

(1)You can’t mak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Man can’t live without air and water.人离开空气和水就不能活。

(3)Don’t touch anything unless your teacher tells you to.未经老师许可,不要动任何东西。

(4)There is nobody but knows this matter.此事无人不知。

注意谚语和现代英语中常使用省略式,如:

(1)No pains,no gains.不劳而获。

(2)No investigation,no right to speak.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五、双重所有格

英语中把of短浯和’s所有格结合在一起所表示的所有关系称作“双重所有格”。在“双重所有格”中,of之前所修饰的名词通常指整体中的部分和一个。在“双重所有格”中,of之后只能用于有生命的名词。

使用“双重所有格”应注意几个问题:

1. 在“双重所有格”中,of前的名词是非限定的,可受不定冠词、数量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的修饰。

(1)Miss Smith is a friend of Mary’s mother’s.史密斯小姐是玛丽母亲的一个朋友。

(2)Three students of the teacher’s have been praised.老师的三个学生受到表扬。

(3)Which daughter of Mr Brown’s did he marry?他娶了布朗先生的哪个女儿?

2. 如受指示代词的修饰,可使句子披上一层感情色彩。

(1)That little girl of your brother’s is really lovely.你哥哥家的那个小女儿真可爱。

(2)I love those articles of my classmates.我喜欢我们班同学的那些文章。

3. 在“双重所有格”中,of前的名词不能是专有名词,也不能受到定冠词的修饰。

She is Mary of Mrs Brown’s.(×)

She is Mrs Brown’s Mary.(√)

Mary is the daughter of Mrs Brown’s.(×)

Mary is the daughter of Mrs Brown.(√)

篇4:双重忠诚的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双重效应;双重目标

一、数字出版的双重效应

1.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已经立体化地覆盖和席卷了几乎所有的生产与生活领域

从产品环节看,电子书、有声书、涂鸦书等各种形式的产品,统合了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往往一种数字出版产品就能辐射几乎所有的人群。以近两年表现十分活跃的有声书为例:中老年人的“养生听书”、年轻人的“驾驶听书”、学生群体的“考试听书”、婴幼儿的“启蒙听书”、家庭主妇的“烹饪听书”、都市白领的“健身听书”、旅游爱好者的“旅行听书”等,通过手机APP或者其他终端实现了不同内容、不同场景、不同设备的全统合、全融合。有机构统计,2015年我国有声阅读市场规模已达16.6亿元,2016年该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2亿元。

从读者环节看,VR技术统合了视听内容的虚拟与现实场景;Kindle等电子阅读器统合了电子书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读者的所有碎片化时间与集约化时间几乎被开发殆尽。以医生的一个工作日为例,他可以在上班途中实现“驾驶听书”;可以在研究病例时,通过“信息可视化”技术学习电子期刊中的案例;可以在休闲时,参加“科幻自出版”期刊的编写。他任何时候都可以借助手机终端上网、交流、学习,从他身上能够看到,数字阅读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社会主体力量几乎全部被囊括其中。

从出版环节看,自出版模式统合了生产者、编辑者、传播者的角色分工;众筹出版统合了资本、内容、营销渠道等生产要素。出版单位也都处在一种不能不追求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这个过程还参差不齐,很不平衡,但都在加快走向数字出版的步伐。

2.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的正面效应

从产品的传播看,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的跨时空传播、即时传播的本质特征,使得同一个信息可以瞬间跨越千山万水传到世界各个角落。这就大大地延伸了出版物内容辐射的半径,扩大了阅读的人群。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付费服务,都是服务对象的超级扩张。

从读者方面看,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得以极大地提升,个人获取的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甚至是几何级数的拓展。计算機和与网络相捆绑、相连接的智能手机事实上成为天字第一号“百科全书辞典”,或曰“万能辞典”。以眼、耳、鼻为代表的人体器官都得以前所未有地延伸与扩张。

从产业发展看,产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张,2015年数字出版规模已达4400多亿元人民币,数字阅读已达93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有利于出版产业乃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的负面效应

读者个人视、听、写、触等器官功能被充分开发,意味着读者的这些器官经常处在一种全方位开放、全方位使用、全方位劳作的状态,难有闲暇时间得以缓冲。读者更多的是对屏幕的反射性思维,而不是反刍性思维;更多的是对问题的一种马铃薯式的反应,而不是一种有内在关联的系统性思维;更多的是对百度、谷歌的依赖性查找,而不是将相关内容有秩序地存储在记忆的深处,成为思想系统的有机构成。以致读者被各种信息所“围猎”,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进而只愿意和可能消费各种信息,而不愿意去较深入地思考问题,更发怵于生产有价值的信息。一本再好的书读了十五分钟,便不再愿意认真地读下去,读完它。接收终端碎片化信息的瞬间转移,加上所谓的轻松、便捷的链接,已经使读者的注意力很难固定在一个问题上,由此出现了注意力分散、稀释和丢失的现象。与其说网络终端为读者服务,不如说读者已被服务终端所奴役;与其说读者不断接受新信息,不如说读者的头脑正在成为芜杂资讯的跑马场。

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经历了以技术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三个阶段,这是一种明显的进步,但这种以读者为中心,仍然是基于经济学的考虑,而非社会学或文化学方面的考虑。具体表现为,过度强调服务读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需求,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走的是一条依靠作者与出版商结合,内容与技术结合,产品与渠道结合来实现盈利的路子,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挖掘产业链末端的读者消费潜力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上。再具体一点说:强势的技术型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和规模优势,高歌猛进,抢占数字出版市场,迎合读者需求,包括人性弱点的需求,以获取经济效益;大型文化传媒企业有的像经营娱乐业一样经营出版业,出版或成为赢利工具;不少弱势的传统出版单位在企业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无力引领数字出版、落实其社会责任。

二、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

1.由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双重效应导出的两个结论

就其跨越式提升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信息传播拓展强大的空间和市场,为出版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了巨大的翅膀而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义无反顾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包括数字阅读产业等,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先进的出版生产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更是21世纪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竞争、文化抗争的必然选择。

就其对读者学习器官和思维能力的损害,过度传播、过度消费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而言,我们则必须坚定不移地、义无反顾地把数字出版产业、数字阅读产业置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高举出版文化理性的旗帜,追求“内容为王”“思想为王”的境界。

2.过度传播背后是出版文化理性的先天不足

在过度传播的背后,我们能够发现,这些过度传播的技术公司在数字出版方面的技术超强、能力超强,他们是由技术走向出版的,是他们把整个出版界导入了数字出版的轨道,功不可没。但是他们在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在出版文化理性方面的先天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就生产创造而言,这些技术公司更易于生产制造那些低思想含量、低文化含量、高娱乐含量、高庸俗含量的内容,而畏难生产高思想含量、深文化含量的内容;就生产创造和传播而言,更愿意在传播方面大用其力、大用其心,而在内容生产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而这正昭示着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nlc202309090910

3.与过度传播对接的主要是中青年编辑的过度信息消费,他们大多数人处于双缺失状态

面对转企改制造成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出版社虽然也很努力,但多数还没有形成应对和解决出版快节奏与精品出版矛盾的思路与机制。就中青年编辑个体来讲,处在两个效益关系不好处理的尴尬之中,处在编校质量奖惩的持续压力之下。总的来看,其编辑出版的基本功不到位,或者说其出版文化理性处在一种弱势状态。一位老资格的出版社社长对笔者讲:虽然编校质量很重要,但中青年编辑思想、文化、学识的基本功普遍比较弱、比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形势下,出版社和包括中青年编辑在内的出版人,还不得不面对呼啸而来、裹挟而去的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的大潮,很快将自己置身其中。客观地讲,传统出版社和传统出版人对于数字出版,是仓促应战的,是被动进入的。从出版社方面看,确定专人负责数字出版,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或机构,采用网络营销,存储性保护电子版书稿资源,争取数字出版项目,获取转型升级的支持等,有一定成绩,但总的看,多数没有深刻领会数字出版的时代意义,没有对数字出版做出比较科学完备的、可行的顶层设计,更没有拿出系统设计与逐步推进的战略。与出版社的这种状况相联系,多数中青年编辑,在数字出版的进入上也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极不完整,甚至环节断裂的态势,有很大的盲目性。

4.中青年编辑的双重缺失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两方面的原因

从事新型数字出版的人群,就内容和技术而言,更偏爱技术,就深刻内容和娱乐内容、通俗内容而言,对娱乐内容、通俗内容更驾轻就熟,首先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中相对缺少出版文化理性这个板块;而出版社的中青年编辑在数字出版技术方面处于支离破碎、环节短缺的状态,就是因为学校教育,包括编辑的出版专业教育目前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一定专业课的基础上,出版文化的综合课程严重缺位,这成为垃圾出版物对冲和遮盖精品出版物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的技术教育,新老媒体技术融合的技术业务教育也明显地不完整、不规范、不到位、不科学。所以才出现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现象,使得数字出版难以产生整体上提升出版生产力,整体上打造出版繁荣的效果。这里既有管理部门有所作为但作为不够的问题,也有高等院数字出版的双重效应及相关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校思想上高度重视,但把握上尚需时日的问题。其次,社会的行业培养也更多地注重思想导向性与技术的基础性、常规性,这是必要的,但缺乏出版文化的系统输入、数字技术的完整培训,不能不说是一个软肋。

5.数字出版人才的双重培养目标

一重目标是,在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上,设置出版文化(理性)综合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中。要有专兼职教师队伍,要有相对稳定的教材教辅,要有相应的考核评分制度。具体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六性、四力、四仪。六性为:文学的感性、史学的智性、哲学的悟性、艺术的灵性、科学的理性、伦理的哲性;四力为:判断力、亲和力、文稿统摄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四仪为:注意仪表、彼此尊重、倡导承诺、谈吐诙谐。

又一重目标是,设置科学的、规范的、实用的、完整的数字出版技术课程。由有关部门牵头,可在这些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材和课程,包括实践部分,确定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要有相应的考核评分制度。具体讲,教材及其课程应该是包括编辑出版一揽子业务在内的解决方案。应该借助教学技术手段进行选题策划、作者遴选、书稿统筹、编辑加工、协同把关等一系列内容的业务完成。学生接受了此番教育培养,毕业后到了出版单位,相當多的内容能用得上、用得好,能尽快适应其业务方面的个性化差别,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性评价。

总之,从学校方面讲,不要把过多的责任推给社会,努力克服目前在数字出版教学方面书出多门的矛盾,同时从科研的角度对过度传播、过度消费的问题提出缓解方案。从社会方面看,也不要把学校教育过于理想化,要做好双重目标培养的对接工作。

篇5:双重忠诚的范文

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因素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做好影响企业忠诚度的分析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建立培养忠诚度的体系。

1.工作分析及工作设计工作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做好工作分析的工作或在工作设计上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导致工作重叠、职责混淆、工作缺乏效率、管理分配不平衡,久而久之,员工对工作及工作所带来的外在都失去了动力,也就逐步丢掉其忠诚度。

2.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影响。所谓员工关系管理[/url],是指与员工在组织中的职位变动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晋升、调动、降职、辞职、辞退、退休以及纪律处分等方面。员工关系管理工作不完善,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会降低,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一部份员工可能会对自己在企业内部的发展前景感到失望,从而大大减小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做出对企业不利的行为。

3.绩效管理、薪酬工作的影响。如果薪酬制度没有结合员工个体情况、工作环境等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薪酬体系不完善,企业的薪酬低于同行业同样的岗位,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如果企业不及时调整或修改薪酬制度,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更别谈对企业的忠诚度问题。

4.心理契约的影响。心理契约是指员工与企业双方在心理上对彼此有更多的期望,如员工希望组织公正公平地对待自己、给自己充分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给自己可能的支持和关怀,而企业则希望员工更多的投入、敬业、超额的努力乃至奉献。这种双向的希望通常是非文字性的,也很难量化,是双方向心的期待。研究表明,企业和员工双方能否就这些双向希望达成(通常是内隐的)契约并高质量地履行契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忠诚度质量。

5.内源性动机的影响。出于内源性动机工作的员工,看重的是工作本身,诸如寻求挑战性的工作、为工作和组织多做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如果员工对工作本身缺乏兴趣,即使工作再有挑战性,再有成就感,也无法激起员工更好的做好工作,其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就受到一定影响。

6.外源性动机的影响。外源性动机,是指那种不是工作本身引起而是由与工作并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引发的动机。例如:有人为了提薪而努力工作,或者是为避免受到惩罚而完成工作指标,这是为了外部物质利益或为了免受外部的批评而做的工作,并不是对工作本身发生兴趣。出于外源性动机工作的员工更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诸如工资、奖金、表扬、地位等等。

7.其他原因的影响。如看不到提升的机会、人际关系上的矛盾特别是与直接上级或高层领导的矛盾、企业文化不利于自己的个性发展、感觉自己在企业中没有得到公平对待、缺少工作保障、工作压力大、个人生活问题等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构建企业忠诚度培养体系的方法

企业不能被动地等待员工主动忠诚,应从员工入职时就要按照既定程序或方法,有意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忠诚度。

1.企业要有主动培养员工对企业忠诚的意识。企业应按照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所需,建立一整套培养忠诚度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依靠各项制度来支撑。同时,企业的各层级领导也应具备有意识的培养意识,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的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特别是员工的直接领导。

2.做好工作分析和工作设计工作。工作说明书应内容清楚、责权明确。在界定工作时,应尽量使用专业的词语来描述工作的目的和范围、责任权限的程度和类型、技能的要求,并且能随企业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可以尝试建立工作特性模型和工作设计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及时对员工工作内容、任职资格等作出适合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整。为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度,可以采用工作丰富化和自主性工作团队,引入员工参与管理等方式。

3.加强与完善员工关系管理。在涉及员工关系中的晋升、调动、降职、辞职、辞退、纪律处分等工作时,要尽可能的避免由此带来对相当部份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可以考虑利用下列各种机会来培养和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

诚:

一是利用好新员工加盟企业的时机。可以根据员工的具体岗位设计一套推荐方案,在新员工熟悉环境的同时,让其他员工第一时间了解他的详细情况。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快地消除新员工的局促感,在感受得到老员工、新环境认同的同时,建立对他们的认同感。

二是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现代企业都有严密的内部分工、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些约束性的内容应该在出台之前充分征求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确定了其合理性之后,才可能得到员工的认可;即便没有采纳员工的意见,也应该通过公开场合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才能变“要员工去做”为“员工要去做”,并令员工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

三是决策或评价公正、公平、公开。员工对于自己的能力水平、岗位工作、工资收入、奖惩情况、地位作用等方面是非常敏感的,管理者在做这些方面的决策或评价时一定要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以事实说话,依数据评价,以德以理服人,这样才能得到员工对于结果的认同,从而培养出一种彼此尊重、信任、理解、包容、团结互助、通力合作、身心愉悦的和谐氛围。

四是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员工而言,在自己职位上能够发挥出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业务是企业对其认可与否的表现之一;反过来,员工也将这种认可程度作为自己对企业认同感高低的基础。因此,适时地将最困难、最光荣的重要工作交给员工,尽最大努力支持员工,安抚和鼓励员工的失败,充分给予发言的权利等手段,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五是要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给员工机会展示才华,是令员工感受自身价值的途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做出成绩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奖励。员工有了成功的经验,有助于他们树立工作的信心,同时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六是为员工提供交往、交流的机会。定期组织晚餐会、舞会、体育比赛等类似社交活动,可以给员工提供发展个人关系、职业关系的场合和机会。丰富多彩的企业社交活动,在促进员工内部相互认同的同时,也会获得员工的赞同,从而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

4.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管理[/url]与薪酬体系。为保证薪酬体系的客观公正性,企业要尽可能做好薪酬调查和工作分析工作,这样制定出的薪酬体系较能符合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实际情况,员工也就明白本人处在什么岗位,应拿什么工资,如要拿更高的工资,应该怎么做。如宽带薪酬、股权计划、利润分成分享等,是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增强员工忠诚度采用的一些新的薪酬体系。

5.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互补。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动机是互补的,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发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通过表扬与批评,促使员工去追求符合企业要求的目标,从而实现企业对其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另一方面,要引导员工对其所从事的某项工作发生内在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的工作。

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种外部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动机,影响员工行为。常见的激励方式包括物质奖励、福利、晋升、表扬、批评、惩罚等等。这些激励方式都是外附性的,是附加于工作以外的。另一方面,企业力图促进员工的成就感,激励人们把注意力聚焦在工作内部。工作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内部激励。相对来说,内部激励较难控制。

6.建立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共同愿景。建立共同愿景可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一是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个人愿景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种愿望,共同愿景由个人愿景汇集而成,即企业的共同愿景必须构筑在个人愿景之上,但同时,共同愿景又不同于个人愿景,它应该高于个人愿景。二是培育组织价值观念。组织的价值观是一种价值取向化,这种价值取向首先需要得到组织最高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和大力提倡,即存在一个引导和培育的问题;其次还需要注意这种价值取向的惯性作用。

三是培养使命感。使命感的培养需要组织的管理者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和培养工作。例如使用一些简练、明了、有激励性的文字加以表达,让员工在想起来或读起来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企业有意识培养员工忠诚度的措施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循环的过程,随着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以及员工个体因素,其培养体系也需要不断的修正。正如“木桶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员工忠诚度管理的整体

篇6:争做党的忠诚卫士演讲稿[范文]

我演讲的题目是《党的忠诚卫士要“五省”》

提到忠诚,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谈忠诚?是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年代,新旧思想激荡交错,各种诱惑不断涌现,忠诚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种种诱惑,广大纪检干部却恪守为人、为官的准则,始终保持朴素的本质,用行动维护着党的尊严和共产党人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说到忠诚,一名名优秀的纪检楷模在我的脑海里涌现出来:用生命抒写青春的纪检干部汤杨,剑胆琴心的纪检卫士盖起章,危难之中铸忠诚的“硬骨头”何祥君,身患绝症扎根巴中的工作标兵王瑛……,他们用生命唱响了一曲曲最忠诚的凯歌,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贴心人”的铮铮誓言。

正人先正已,己不正何以正人?楷模们的典型事迹无不时时刻刻在昭示着我们:作为党的忠诚卫士,首先必须要自己站得正、立得牢,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作风,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对此我认为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还要坚持做到:“五省“。

一要省德。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以德治国务必以德从政,以德从政务必修身律己,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必须要坚持以廉为先,虽难以做到出淤泥而分毫不染,但当视廉如一面明镜、常照自身之污洁;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虽难以做到事事让群众满意,但当奉百姓为父母,满腔热情地对待他们;必须坚持一身正气,虽难以做到荡尽天下不幸事,但当以反腐为己任,努力做到无怨无悔、无私无畏。

二要省勤。业精于勤,荒于嬉,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必须坚持常学常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业务水平,必须坚持以事业为重,时刻把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装在心上,兢兢业业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去完成本职工作,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三要省行。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对自己已经做的事必须要经常自我解剖,明白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些做得还不够好,从而不断弥补不足完善自我;对正在做、将要做的事必须前思后想,是否对得起党和人民,是否对得起父母妻儿,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而尽量促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制度规范,合乎法纪原则,合乎党性要求。

四要省谨。常言道:小心驶得万年船,作为一名纪检干部严谨求实不单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业绩,更是为了对同志负责。因为,纪检工作马虎从事极有可能影响一个干部的清白,甚至影响其一生。对于纪检机关来说处理人只是一种无奈的最后选择,保护和教育干部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必须坚持的工作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必须把握的工作原则。纪检干部只有抱着对党、对干部高度负责的精神,谨慎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一丝不苟,准确无误,客观公正,才能既不放过不该放过的人,也不会冤枉不该冤枉的人。

五要省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一名纪检干部,交朋友可以不问贫富贵贱,但不可不看德行志趣,社会是个万花筒,稍有不慎就可能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纪检干部交友不慎的误入歧途的事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固然纪检干部也是人,在人生道路上也需要有人帮助,有人理解,但必须头脑清醒,不能被表象所蒙蔽,不被名利冲昏了头。

省德、省行、省勤、省谨、省交,这既是我想让自己努力做到的,也是想与大家共勉的。

党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忠诚,忠诚就意味着奉献付出,意味着无名无利。成就面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这个称号,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最高的褒奖和最厚重的信任!

篇7:双重忠诚的范文

今年5月底,国内媒体纷纷披露了一条消息,就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宋寒松关于“渎职个案平均损失是贪污的17倍”这个惊人结论。他们把贪污贿赂的犯罪和渎职侵权的犯罪做了一个比较,把所有办案涉及的金额除以案件数量,把每个案件造成的损失都统计了出来,结果,贪污犯罪个案平均损失是15万元,渎职

侵权犯罪个案平均损失是258万元,是贪污犯罪个案平均损失的17倍。这个结果一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大家在惊叹渎职侵权这种“不揣腰包的腐败”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时,有教授指出,这种现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因,就是一些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度还不理想。

何谓公务员的忠诚度?我以为应当是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的程度。因为公务员是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理所当然地要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这是公务员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情怀。应该肯定,我们公务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对国家和人民赤胆忠心者是大多数,但也确有不少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渎职侵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都说明,公务员的忠诚问题确实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公务员是否履行法定义务、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大事。因此,培养公务员的忠诚精神,在今天是非常具有其现实意义的。

公务员的忠诚当从何而来呢?窃以为,应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对法律法规和纪律的敬畏。遵纪守法是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公务员坚持法律至上,使权力服从于法律,实际上就是坚持人民意志至上,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渎职侵权、贪赃枉法,就会给人民、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务员只有对法律和纪律心存敬畏,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履职,才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二是来自对人民的热爱。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充满对人民的热爱,才会满腔热情地为人民工作,积极主动地为民排忧解难,为民造福谋利。三是来自对职业的崇敬。公务员职业是崇高的,为国家管理事务,为人民履职,能够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追求。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公务员不但有稳定可靠的收入,而且还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公务员只有首先崇敬自己的职业,才谈得上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四是来自有序的竞争机制。就是要适度打破公务员“铁饭碗”终身制,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增强公务员的职业危机意识,“逼”着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尽忠”。这种公务员忠诚精神的培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也是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的有效选择。

当然,公务员忠诚度的高低,也与其道德自律紧密相联。正如刻在德国哲学家康德墓碑上的那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心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如果每个公务员都能坦然地仰视心空,心底无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谨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就算得上是真正的忠诚了。

谈谈公务员的忠诚度问题

2008-01-09 | 访问次数:473 | 编辑:enablesite | 【大 中 小】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制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华晓晨

Dzj

8222986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公务员忠诚度”的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认识和理解这一新概念,笔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就教于有识之士。

我们知道,“忠诚”这个词的基本涵义就是对人或者对事尽心尽力;“度” 这个词的基本涵义则是计量长短或者表明程度。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就有了衡量人的态度和行为标尺的涵义。实际上,对人的态度和人的行为给以准确恰当的度量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将“忠诚”和“度”两个概念组合起来用,赋予其评价标尺的作用。譬如。这个人忠诚度很高。这个企业的职工有很高的忠诚度等。所以,“忠诚度”概念的提出既有现实生活的基础也有一定的实践评价意义,但这种评价只能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尺度。

公务员的忠诚度,我同意必须与其职务责任联系起来,通过公务员履行职责来体现的观点。在我国,公务员是掌握国家机器的特殊人群,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依靠,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他们理应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认为,我国“公务员忠诚度”的概念应当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在本质上说,主要有理想信念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职业操守与责任心问题、学识品德修养和能力水平问题等。具体说:首先,公务员必须树立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强信念。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公务员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导,贯彻中国共产党制订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勤勉工作。理想信念问题是个根本立场和根本态度问题,是公务员忠诚度的根本内容。无数的革命先辈之所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就因为他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而发生渎职、侵权、受贿、贪污等犯罪行为的公务员无一不是共产主义理想发生动摇,信念出现问题。其次,公务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也是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公务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公务员应当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民谋利益,统一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能否牢记和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公务员忠诚度的核心内容。第三,公务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由于公务员的职业具有特殊性,即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并依据这种权力支配公共资源,因此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操守大都由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提出并固化。这些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的范畴,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有“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的义务。但是,文件无论规定的多么细,终归不能涵盖公务员所有的履职行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公务员能否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则直接影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可以说,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责任心和荣辱观都展现着公务员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忠诚程度。因此,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责任心和荣辱观是公务员忠诚度的重要内容。第四,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十分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公务员的学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决定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关乎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些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足、依法行政意识不强都会导致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损害,甚至陷入职务犯罪的泥潭。从最高检察院公布的去年渎职犯罪的案件和数据分析看,有些公务员对渎职侵权犯罪认知度不高,有的竟存在“只要钱没有揣进自己腰包,做什么都不算犯罪”的糊涂认识。可见,公务员的学识修养和能力水平应当成为公务员忠诚度的必要内容。

笔者认为,“公务员忠诚度”概念的提出,既是公务员管理理论发展问题,又是公务员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对公务员忠诚度的内涵作上述理解,对公务员忠诚度的辩识和维护可以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和实践的手段。

过去,我们党虽然没有使用过“公务员忠诚度”或者“干部忠诚度”的概念,但就其概念所蕴涵的内容而言。帮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革命信念、教育广大干部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革命和建设的本领,要求广大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甘当人民公仆,不断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所谓公务员忠诚度的本质内容都融会于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政策和革命实践之中。对广大干部、公务员进行革命理想、革命理论、革命宗旨、革命操守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体现最充分的是党对广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一方面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提高干部,一方面开办了十几所培训干部的学校。著名的有1931年创办的瑞金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抗战时期,党中央更加重视干部的培训与学习,在延安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和行政学院等一大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如果不把干部教育工作看得特别重要,把它放到全党教育工作的第一等地位,就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并且规定,干部教育的范围应以业务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理论教育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一百余万干部受到不同类型的培训教育,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各类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仅1955年全国就有近140万干部参加了各类学校的正规培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1982年10月颁发了“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的意见”。1984年12月批转了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报告”。2004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机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此期间,中央先后制订了三个全国干部培训五年规划,并先后成立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这些学院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共同构成了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06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大规模培训干部,通过教育培训,达到“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一步弘扬,广大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领显著增强”的目的。总之,党在不同时期的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在维系广大干部、公务员持久地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遵守党纪国法,保持高尚操守,勤勉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做好所谓“公务员忠诚度”的维系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要抓好公务员法的全面落实。公务员法是我国五十多年来机关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这部法律规定了公务员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公务员的管理,加强了对公务员的依法监督,保障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公务员潜能开发和发挥才干的法制环境,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善于治国理政公务员队伍的制度保证。第二、要抓好中共中央颁发的《2006年——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贯彻落实。这两个文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培训的任务、内容、形式、目标和要求,有利于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特别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贯彻民主集中制,决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有效防止官僚主义的发生,切实做到党要管党。

第四、要认真抓好监督机制建设,将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置于群众监督、媒体监督行政监督和党组织监督之下,有效防止应作为而不作为或者渎职侵权等违法乱纪乃至犯罪情事的发生。

第五、要抓好执法制度建设,坚决做到执纪必严,违法必纠。对个别公务员违纪违法行为及时惩处,有利于警醒和戒止广大公务员不良行为的发生。

当然,维系和提升公务员忠诚度的有效措施还有很多,决不止于上述工作。但是,上述五条在相当程度上融会了我们党几十年管理干部的经验和教训,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笔者在这里给以特别强调。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公务员忠诚度就个体而言永远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性,无论我们的法制建设多么完备,管理措施多么有力,总会有个别腐败分子产生,瑕不掩玉,我国公务员队伍对党、国家、人民的事业与利益的忠诚度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篇8:大学变革的双重逻辑

一、大学的逻辑与学科的逻辑

学科是大学的基础性结构与核心构件, 为大学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大学是学科的组织外壳, 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护。学科是大学的核心技术, 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没有学科, 无所谓大学;没有大学, 也无所谓学科。大学是学科组织化的结果, 学科又是作为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大学为存在的根据, 大学以学科为发展的基础。学科系统构成了大学的主干, 大学系统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家”。“系、研究所和学院等等机构都是因应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这些学术基层组织和结构的存在理由就是学科及其发展。”[1]尽管如此, 学科与大学也并非是完全等同, 二者更不能相互替代。学科的归学科, 大学的归大学。学科与大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学科的逻辑与大学的逻辑和而不同。一方面学科的逻辑主导着大学, 甚至决定着大学的逻辑, 另一方面学科的逻辑又与大学的逻辑相背离, 大学的逻辑有时会要求重塑学科。

学科的逻辑主要是一种知识与组织分化的逻辑。无论是从心理学的层面还是从社会学的层面, 也无论是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层面, 学科的逻辑都是分裂主义的。在心理学的认知论的层面上, 研究对象的精细化符合人类求知和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在社会学的层面上, 研究领域或知识分支的具体化也符合学科组织专门化的要求;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 作为一种人类知识生产的根本性制度, 学科分化越细, 学科组织越小, 学科内部同行间的认同越强烈, 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也就越低。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 知识就是权力, 知识的分化与专门化既可以造就更多的学科专家, 也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专家主义的需要。基于学科分裂主义的逻辑, 今天大学里的知识分化与组织建制的分化已经是一股难以阻挡的潮流。如华勒斯坦所言——1945年以后, 在大学里, 新学科开始层出不穷, 并且都获得了适当的制度化基础:大学里新的研究规划甚至新的系, 新的学术团体, 新创办的期刊, 以及图书馆制定的新的分类目录[2]。“无论是英美模式:大学—学院—学系, 还是德国模式:大学一学部一研究所 (讲座制) , 都是建立在学科分化基础上的。英美模式中, 学系就‘是一个围绕某一学科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的机构’, 每一学系代表一门学科, 新学科的增加就意味着学系乃至学院的增加。”而在德国, “大学的研究所通常范围更小, 常常代表的是某些分支学科的领域”[3]。20世纪60年代以来, 伴随知识分支与学科组织的不断分化, 以系科主义为基础的学科制度化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以反对系科主义为宗旨的跨学科研究在西方大学里蓬勃兴起。

以知识和组织的分化为基础, 大学主要以高深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为目的, 强调多科主义。“大学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的学院和系别, 各种学科的学科活动经由近似的职业圈子, 并为划一的标准化业绩指标所推动。”[4]33早期的大学虽然也有单科性质的, 但后世的大学一般都是多科性的。无论是教育还是研究, 大学的逻辑都是多科主义的, “综合性”是对于现代大学组织的误解和想像。无论是在知识的层面还是在组织的层面, 还没有哪所大学真的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性”要求学科的融通和知识的系统, 要求组织跨越学科的边界, 学科跨越组织的边界, 而今天的现实是, 学科以组织为边界, 组织以学科为边界;现代大学的根基仍然是学科的分化而非综合, 现代大学仍然是基于多学科主义的分科大学或多科性大学, 而绝非基于学科汇聚或整合的综合性大学。今天所谓的综合性大学只不过是拥有更多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因此, 今天大学的逻辑仍然是多科性而非综合性。

综合性也许是现代大学的理想, 但多科性却是现代大学的现实。当然, 现实也是理想得以产生的必要土壤。多科性是综合性的基础, 没有多科性就不可能有综合性。另外,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大学多科主义的逻辑也有其相对合理性。从教育方面来看, 由于分科的不可避免性, 学生的培养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诸种知识, 只有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从研究方面看, 知识本身虽然应该是一个整体, 但是大学需要分设不同的院系和一门门的学科, 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探索的需要, 绝不存在一个万能的学院和学科。“学者们不可能像医师和建筑师那样独立开业, 他们需要一种行会”[5],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 他们需要在一个多科性的大学里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大学按学科设置系别和学院是一种必要的组织设计。”[4]35学科是大学进行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单位, 只有以学科为基础, 大学才能实现高深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目的。

总之, 学科的逻辑是大学逻辑的合理内核。学科的逻辑也是大学组织变革的逻辑基础。没有知识的分化与分支学科的组织化就没有大学的产生, 也更不会有对于多学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大学区别于古代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分科制度与多学科性。

在人类历史上, 传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与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曾是古代高等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 但中世纪以来, 大学的合法性基础逐渐由普遍知识转向专门的高深学问。普遍主义为专门化所代替, 一门门的专业性学科成为了大学的象征。在大学里系统性是知识生产的理想, 专门性是知识系统化的必要步骤。在从专门化走向系统化的过程中, 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天整体性的知识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大学所生产与传播的一定是具体的知识, 即某一门学科的知识。

知识的分化与学科的分裂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与知识的增长, 但也造成了大学的“涣散”和“肢解”, 阻碍了现代大学的发展与变革。学科分裂主义的逻辑导致了大学组织建制的过度分化与专门化, 损害了知识的整体性与大学的整合性以及人的全面性。“今天的大学制度原本脱胎于19世纪下半叶涌现出来的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工与既得利益分配体系。虽然西方大学教育正在从分科制度向跨学科制度转型, 但是一个仍处于知识生产初级阶段的社会的大学教育或许还要继续在分科制度下蹒跚前行。这样, 一方面是学科划分的努力, 另一方面是开启人类心智的努力。这两方面的努力相互冲突, 构成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6]

由此可见, 学科的逻辑与大学的理想间的矛盾是“大学变革的逻辑”的主要矛盾。学科的分裂主义逻辑虽然满足了大学对于多学科性的需求, 为大学的综合性奠定了基础;但过度的学科制度化也阻碍了大学对于知识整合的追求, 以学科的分裂主义逻辑为基础的系科主义倾向也妨碍了现代大学从多科性向整合性、从分科大学向跨学科大学的转型。

二、基于大学, 重构学科

知识的分化由来已久, 但学科的存在并不久远。尽管如此, 自古典时代伊始学科的含义已有根本的改变。在时间的顺序上, 可以说先有学科后有大学, 大学是学科组织化的结果。古典时代, 学科是高深学问的具体化, 以学科作为基础, 大学才成为生产与传播高深学问的制度性场所。在近代大学里, 学科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获得合法建制的一种制度形式。现代以降, 由于科研职能重要性的凸显, 学科规训成为高深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如果说在古典大学和近代大学里, 学科还是镶嵌在大学当中, 那么在现代大学里这种关系已被倒转过来, 大学开始镶嵌在学科当中。如果说在过去学科是大学的学科, 那么今天只能说大学是学科的大学。过去是离开大学无所谓学科, 今天是离开学科无所谓大学。一流学科成为了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概言之, 在今天学科与大学已经成为高深学问这枚硬币的两面。学科标识着高深学问的类型, 大学标识着高深学问的产地。历史上, 学科规训了大学, 大学也重塑了学科。在学科的规训下, 大学形成了追求自治与自由的精神气质;经过大学的重塑, 学科也经由知识的分支转变为了一种高深学问生产与传播的制度性安排。简言之, 学科规训下的大学成为了分科的大学;分科大学里的学科也成为了制度化的学科。

大学从起源上看无疑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 大学身上具有典型的欧洲“血统”。在某种意义上, 大学也是欧洲文明对于整个世界的最大贡献, 是欧洲对于世界的最大“出口”。历史上, 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活动, 大学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与非洲, 最终以巴黎大学为“范本”的西方大学模式逐渐传遍世界, 成为今日世界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今天的世界上, 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 无论是基督教世界还是伊斯兰世界, 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形式均已逐渐地衰微, “虽然有一些非西方大学模式存在, 但只有埃及的伊斯兰教的爱资哈尔大学 (AlAzhar) 幸存至今”。“毫不夸张地说, 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模式。”[7]今天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全面凯旋, 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分享的高等教育的新传统。今日之世界只有一种大学, 那就是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的创新, 不仅是东方文明中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无法与现在的大学相提并论, 即便是西方文明中的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与现在的大学也无内在的联系。因为, 无论是理智上还是制度上二者之间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人类历史上, 大学是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也是今天唯一在人类社会中通用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西方的大学谱系中, 无论是英国大学、美国大学还是法国大学、德国大学, 彼此之间只有具体模式的差异, 而无实质的不同。“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学术界继承了极其不同的智识传统、极其不同的组织安排和极其不同的工作风格。圈内人甚至可以把两个表面上等同的大学区分开来, 如区分出牛津和剑桥。但是这些只是在同一主题上的变动而已。不管在哪个国家, 如果把大学象牙塔的生活与外界的生活相比较, 上述差异就是微不足道的了。”[4]34今日的世界, 大学已如此普遍, 甚至已经成为人类理性的神话, 人们无法想像还有其他任何机构可以替代大学。由于对大学模式的迷思, 这也就注定现代大学的变革仍然只能是修修补补, 而无法改弦更张, 重起炉灶。因此, 所谓的重构大学只能是大学的一次深度转型, 而不可能是大学的“重来一次”。人类的理性尚不足以对大学推倒重来。

与大学只有一种相比, 学科却是多样的。今日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哪所大学, 均由多种学科组成, 纯粹单科性质的大学已不存在, 多科性已是大学的标准类型。虽然多科性符合大学多科主义的逻辑, 但多科性绝非大学的理想。无论基于自由知识、普遍知识还是高深知识, 大学的理想都是要对人类知识的整体进行探究。学科分裂主义的逻辑虽然满足了大学对于多科性的需要, 但也限制或阻碍了大学的整合性。按照波耶尔 (Boyer, 1994) 的理论:大学正在兴起和发展第四种学术领域, 即学术的整合, 其定义为“从不同的学科和广泛的知识背景出发, 在知识和范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同时打破原有知识体系的僵化分割, 为新学科的成长和知识的应用提供交汇点”。“根据组织结构原理, 组织功能的发展, 必然要求组织结构发生适应性变革。大学学术组织功能的发展, 即知识整合功能的出现, 必然要求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革。”[8]今天学术整合的逻辑与学科分裂的逻辑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在分科大学里高深知识的生产遵循着分析与专门化的逻辑;学术的整合不但需要学科的汇聚, 而且需要大学组织结构的调整。只有在一种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的框架内, 通过学科组织结构的重构才可能实现学术的整合。除此之外, 所谓“一种大学, 多种学科”, 绝不仅意味着学科数量的多少, 而且意味着学科旨趣的差异与变迁。“诸科学的领域分崩离析。它们的方法论各异其趋。今天, 诸科学花样繁多的分裂状态, 仅赖各大学及其各系科之间的技术性组织以维持统一, 由这些系科的实践目的捏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但是, 与此相反, 诸科学的根本在其本质 (存在) 的基地上萎缩了。”[9]今天在分科大学里传统的学科制度已经面临重重危机, 为了能够重构大学, 首先必须要重构学科。

当然, 学科的重构并非要完全拆除学科边界上的篱笆, 而是要超越系科主义在学科建设中划地为牢式的消极影响。重构后的学科将逐渐淡化领地的概念, 强化将学科作为一种理解方式, 多学科共同分享人类知识的盛宴。在传统学科向跨学科或超学科范式转变的过程中, 学术共同体一定要淡化学科的组织边界, 强化学术团队与视角融合, 直面现实问题而不问学科的归属。总之, 今天大学的转型首先要“基于大学, 重构学科”, 传统学科向跨学科或超学科的转型是分科大学向跨学科大学或整合性大学变革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基于大学, 重构学科”然后才有可能“基于学科, 重构大学”。

三、基于学科, 重构大学

大学的发展绝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作为一种组织其本身也在经历着某种质的转变, 即从一种大学范式向另一种大学范式的革命性变化。当前现代大学变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从学科范式到跨学科或超学科范式的转变。只有打破了传统学科制度中分裂主义的逻辑, 以整合性代替分析性, 以整体主义代替原子主义, 大学的重构才有可能。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到近代大学的兴起, 从近代大学的建立到现代大学的繁荣,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的转型或重构已发生过多次。纵观历史上大学的每一次转型或重构, 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大学职能的变化。每一次变革的过程中大学原有的组织结构虽然也有调整, 但是作为大学制度根基的系科结构较少发生根本性变动。自中世纪以来, 大学一直是分科大学, 一直坚持多科主义。经过近代大学的过渡, 基于分裂主义逻辑的系科制更是成为现代大学组织结构的主干。系科中心主义成为现代大学挥之不去的梦魇。今天传统的学科制度开始面临跨学科研究的挑战, 分科的大学也开始面临着向跨学科大学变革的危机。从分科大学到跨学科大学的转型也就意味着需要以跨学科研究为基础重构现代大学。作为对分科大学的一种超越, 重构后的大学无论从组织上还是从制度上都必须是跨学科或超学科的。世界上的问题绝不是按着学者或学科的分类组织起来的, 只有在一个跨学科大学里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的整合。

跨学科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在西方, 特别是美国, 为了解决某些超越了单一学科的复杂问题, 各种跨学科研究机构纷纷成立, 相关文献大大增加, 并涌现了大量的交叉、横断和边缘性学科。这一时期美国各大学 (如宾州大学) 纷纷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协调中心。当时各种不同的组织机构尤其是各种基金会也都热心支持跨学科研究。因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一度被称为“跨学科研究的时代”。但由于受到传统学科制度的阻碍, 加之传统学科组织文化的惯性, 跨学科研究在分科大学里面临合法性危机, 根本无法建制化, 最终没有能够取得预期成果。不过, 以问题为切入点的跨学科研究的失败并没有扑灭跨学科研究的热情。很多跨学科研究者调转枪口开始反思传统的学科制度, 试图以传统学科制度的重构为切入点重新复兴跨学科研究事业。毕竟大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均已证实, 跨学科研究代表了大学发展的方向。“跨学科研究已是一种确定的科学做法, 而单纯的多学科研究正在逐渐失去意义。”[10]通过对于传统学科制度的反思和批判, 今天在大学里跨学科研究已经不仅意味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思维方式, 而且意味着一种学科组织和大学制度的创新。传统学科组织与分科大学制度的重构已经被提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议事日程的顶端。因为如果没有学科组织和大学制度的创新, 跨学科研究就没有前途。没有学科组织和大学制度的变革, 没有从传统学科到跨学科学科, 从传统大学到跨学科大学的转型, 跨学科研究将行之不远。因为如果分科大学没有能够转变为跨学科大学, 在传统学科制度的巨大压力下, 新增的跨学科机构或跨学科项目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在传统学科制度的框架下, 所谓的跨学科研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只是在大学里增添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和相应的系科。这样非但不能缓解学科制度化的危机, 而且很可能会加剧学科制度化的危机。“当前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需要更大的组织系统支撑, ‘要重组大学的学系结构和学术会议的协会组织’, 要重构19世纪以来‘预设了学科分类合法地位’的现代大学体制——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学系结构。二是需要更大的制度系统支撑, 由于大学跨学科研究常常发生于虚实结构之间, 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不足的制度存量’。”[11]面对跨学科研究的制度困境, “基于学科, 重构大学”的关键就是要保障学科组织与大学制度间的匹配性。分科的大学制度为传统学科组织的运行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跨学科研究则只有在跨学科的大学里才能够生根发芽。

为了能够解决跨学科研究制度存量不足的问题, 大学必须要从分科大学向跨学科大学变革, 从多科性大学向整合性大学变革。今天, 跨学科大学或整合性大学模式的提出绝非凭空想像。跨学科大学的出现与跨学科研究范式在大学里的普及密切相关。如前所述, 大学重构的前提是学科的重构。大学变革的基础是学科的转型。学科制度与大学制度密切相关。跨学科研究以跨学科大学为基础, 跨学科大学同样必须以跨学科学科为基础。没有跨学科学科的普及就没有跨学科大学的诞生。在学科制度化危机的今天, 跨学科研究已是大势所趋, 基于跨学科研究重构现代大学也是众望所归。大学从分科走向跨学科既反映了学科组织从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辩证逻辑, 也反映了大学组织变革从科层化再到去科层化的内在需要, 符合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根据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跨学科大学在本质上是对于大学里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活动的一种制度化安排, 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在大学里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交易成本。在跨学科大学的制度框架下, “跨学科组织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了大学内部跨学科研究的进行, 使各学科的教师都有机会与可能发起跨学科的合作, 减少彼此之间寻找合作者的盲目性和学校管理部门协调跨学科研究的成本, 同时可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设备等资源的共享。”[12]在从分科大学向跨学科大学变革的过程中, 专门化的、组织化的跨学科研究与教学机构的普遍建立只是一个必要的过渡。跨学科研究机构不应成为传统系科或学院的附属机构, 而应成为大学的主流。跨学科研究的目的绝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和满足政府或产业界的需求。这些都只是大学变革的外因。跨学科大学是分科大学制度、传统学科组织以及高深知识演进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分科大学到跨学科大学是现代大学变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韩水法.大学制度与学科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3) .

[2][美]华勒斯坦, 等.开放社会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14, 51.

[3]段丹.基于矩阵结构的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12, 14.

[4][英]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 它指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5][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203.

[6]汪丁丁.跨学科教育文集[C].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256.

[7][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

[8]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32.

[9][德]海德格尔.人, 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5.

[10][西班牙]费兰.费雷尔.有关教育研究趋势的一些想法[J].教育展望, 2000 (03) :158.

[11]周朝成.加州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结构与制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03)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重忠诚的范文】相关文章:

忠诚的理解范文05-22

伦敦的双重生活05-04

用美镌刻的忠诚范文06-19

忠诚履范文05-15

铸忠诚范文05-15

奉献忠诚范文05-16

监狱忠诚范文05-16

忠诚文化范文05-18

忠诚履职范文05-18

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09-10

上一篇:版机械设备租赁合同下一篇:赴印尼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就业前景好 印尼本地汉语中心办结业礼中文抢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