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4

前言

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部署是当前党中央及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决策,其中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做出了重要指示。隐患形成之前实现风险防控;事故发生之前积极消除隐患,以预控风险、关口前移、事故遏制为主要工作目标,通过各个行业的积极执行与探索,对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将此决策尽快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双重预防体系”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1.“双重预防体系”之间的关系

(1)“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以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为主要目标,使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强化推动安全生产源头管控,进一步实现安全事故的关口的“防御”与“前移”,纵深防御作为安全事故的防御源头,关口前移作为隐患治理的重要措施,两者之间珠联璧合。风险分级管控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且伴随周期性,要求企业能够构建自身风险数据库并对自身管理缺陷进行梳理,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要特征则是随机性较强且时间间隔不确定,对缺陷及隐患能够自行查验并进行彻底整改,以事故发生的前期预防为主要目的。

(2)风险管控失效是造成生产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而隐患排查失效又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依据,隐患排查治理是风险分级管控的主要手段。

(3)作为责任主体而言,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是一致的,都以企业为主体,都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实现过程都选择由政府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1]。风险管控是指对其生产过程的控制,而隐患排查则是对生产结果的控制。

2.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问题

(1)过于形式主义。

部分地区是由政府引导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因此,多以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为主,企业参与程度与积极性不高,体系建立过程中未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脱离实际,进而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除此之外,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借用”其他企业体系文件的企业不在少数,“双重预防体系”在安全生产中的贯彻落实常常以政府动员化或红头文件发放的形式实现,使企业对其缺乏积极的执行力,进而将基层工作停留在形式上[2]。究其根源是未对“双重预防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导致体系建设成为“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形式主义。

(2)缺乏一线员工参与。

部分企业“双重预防体系”的开展仅限于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未落实到基层,未对一线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双重预防体系”培训工作,进而导致体系建设成为“一本报告、一套文件”的空架子,对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

(3)缺乏风险辨识能力。

部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缺乏对风险管控的正确认知,风险辨识和分析能力较差,导致在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制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风险辨识是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核心,不准确、不全面的风险辨识对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影响极大。

(4)缺乏有效的执行标准。

企业员工由于在工作开展中缺乏标准性的参照物,对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和隐患排查依据仅凭自身经验进行,加之习惯性违章的存在,使得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体系无法持续运行,从而导致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3.优化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专业能力

形式主义出现在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中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首先对专业性团队的建立提出要求,分阶段、分批次对公司全员进行培训。针对公司管理层,重点培训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效果,进而提高安全生产的风险防范及隐患排查治理意识。针对一线员工,重点培训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管控措施制定及隐患排查治理等具体知识,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一线员工的风险辨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在潜力,真正让一线员工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2)强化管理力度 细化部门责任

企业为保障“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在工作中应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所拥有的权限及责任进行细化,制定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遵循“分级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部门负责、岗位负责”的基本原则,结合岗位安全责任制,将体系建设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各个员工身上,使每个员工清楚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与使命,进而使企业全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加强。

(3)加大监管力度 推动健康发展

为落实企业生产安全“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保证体系的顺利实施,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地区政府部门及安全管理行业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监管部门还应定期监督企业生产安全“双重预防体系”的实施情况,对监督管理结果进行定期总结、公布。以此为基础,政府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专题会、研讨会,以专家讲授、现场指导等方式对企业的生产安全现状及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科学合理的整改措施,促进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降低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监督企业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实际落实情况,确保不流于形式,虚有其表。督促企业将制度管理、安全培训、应急管理、日常巡检、外来施工及设备维保等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融入到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相结合,构建常态化机制,促进PDCA闭环管理的持续效果得到进一步完善。

(4)采用信息技术 提高数据搜集

首先,构建风险源数据库是完善风险管控体系的有力措施。新风险点、危险源的发现需要通过“双重预防体系”的合理有效运行,并结合企业实际对其信息进行深入挖掘,进而使数据库信息得到更新与充实。对风险管控标准性、合理性要求的提升,能够为之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准确的依据;以往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和同行业事故类比分析数据也为企业风险辨识与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企业安全生产原始信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立相对完善的风险源数据库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库,有助于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再次,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在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使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安全生产之间的有效信息得到共享,也有助于提高双方工作效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信息数据分析速度,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双重预防体系”监督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最后,企业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平台的合理运用,使其在日常安全管理中能够及时实现事故风险预警、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等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将企业的通信、监管、自动化操作进行有机结合,上传到平台中,使企业对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得以实现。

4.总结

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因是风险,安全事故发生的外因是隐患,而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正是掌握这一事故发生演变的规律而产生的。风险辨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分级管控是安全生产的难点;隐患排查是安全生产的关键;隐患治理是安全生产的重点。因此,做好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并有效实施,可以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职工行为安全能力和政府监督管理效能,有效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作为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治本之策。为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安全平稳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实践与思考,以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合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丁正彪.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276-277.

[2] 张明星,张明,张守森.油气管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化工管理,2017(08):266.

[3] 陈加忠.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2019(07):192.

[4]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阳市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J].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8(12):205-206.

[5] Strategy improvement for concurrent reachability and turn-based stochastic safety games[J].Krishnendu Chatterjee,Luca de Alfaro,Thomas A.Henzinger.Journal of Computer and System Sciences,2013(5).

[6] 马洪利.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安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N].中国矿业报,2015-08-20(007).

上一篇:沟通技巧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下一篇:新时期下《有机化学》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