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

2024-05-02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共7篇)

篇1: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

葛兰西的大众哲学思想论文

一、葛兰西的哲学思想的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们通过语言使自己与他人、与外界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哲学恰恰就包含在具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之中,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绝对自在,都必然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和所处语境相互交融。所以,要理解一个民族的哲学必须也同时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因为,前者是以后者为依托和底蕴的。而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传统往往会从该民族的语言习惯中流露出来。语言可以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折射,故哲学与文化史的内在交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语言中体现出来。正是基于这一点,葛兰西提出的哲学观包含在语言之中,包含在每个人的语言之中。对于常识和民间宗教,葛兰西认为,常识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留下了“常识”的沉淀,它既是哲学发展历史过程中保留至今的印迹,也是每一哲学精华思想的历史的有效性的凭证。它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不断地用科学思想和进入日常生活的哲学观点丰富着自身,是同时包含着新旧哲学思潮的一个相对僵硬的阶段。而宗教问题,“不是从忏悔意义上,而是从一种世界观和一种相应的行为准则之间的世俗意义的信仰统一上来注意”[1](P236),它是断片化的常识要素之一。由此可见,在葛兰西看来,哲学也就是哲学史。既然如此,那么常识和宗教作为历史发展的印迹,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该时期广泛存在的常识和宗教表示认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它们所包含的世界观的一种不自觉的、不加批判的接受。总之,在第一个层次中,葛兰西极力打破那种把哲学看作是“由特定范围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的智力活动”的陈旧观念,强调哲学以语言、常识、民间宗教的形式普遍地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如葛兰西所论述的:“在职业哲学家、哲学领域中的‘专家’与其余的人之间存在着不是‘质的’,而仅是‘量的’差别。”[1](P259)而这种量的区别指的是他们之间思考方式的不同:一种是零散的、不自觉的思考,一种是批判的、自觉的思考。因此,在证明了所有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各有一套哲学之后,葛兰西紧接着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即注意和批评的层次,也是职业哲学家所关注的层次。因为语言、常识和民间宗教虽都暗含着某种特定的世界观,但它毕竟是以一种零散的、不系统的、非批判的和偶发的方式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应该对这种世界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即哲学就是对宗教和常识的批判和克服。关于这一点,葛兰西在《狱中扎记》中这样论述:“它首先必须是对‘常识’的一种批判,尽管在最初它是把自身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这种综合的目的`必然是批判这些问题,证明它们的真正价值以及它们作为智识链条上已被替代的环节所具有的意义,并且确定新的当代的问题是什么,旧的问题现在应当怎样去分析。”[1](P241)因此,从葛兰西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提倡的哲学家的哲学不是局限于书斋里的纯粹理性的思辨、演绎,而是根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又超越于日常生活的。因为思想和行动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即使行动中所暗含的世界观只是外在胚胎状态,是偶然地和在瞬间表现出来的。所以,那种局限于哲学家头脑中的抽象思考是不能称为哲学的。真正的哲学不是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实践,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因此,人们往往把葛兰西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也是其哲学思想最具有意义的一点。这种思想和那种仅仅将实践单纯地归为认识论范畴来理解的观点相比较而言,显然是深刻的。

二、葛兰西的大众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意义

当然,葛兰西在强调哲学的实践性,强调思想和行动本身的一致性时,也看到在某些情况下,思想和行动之间存在着断裂。这种断裂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历史制度的更深刻的对立。因此,葛兰西在论述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时,更看重的是现实政治活动的意义。哲学与政治不可分割,对于一种世界观的选择和批判同样是一件政治性的事情。职业哲学家的哲学活动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日常现实生活的批判,更是要通过政治活动将一种新的世界观在人民大众中传播开来,从而提高全体民众的道德水平。即“批判地传布已发现的真理。把它们所谓‘社会化’,从而把它们变成实践活动的基础,变成人们协调一致和活动的要素,变成人们精神和道德的结构要素”。换句话说,是要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1](P235)。以此为据,葛兰西详细论述了实现“哲学的世界化”的途径,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政治社会理论,如“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政治国家”等。葛兰西认为要想使无产阶级大众获得真正的解放,首先必须通过政党构造本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然后通过有机知识分子构建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力图使这种意识形态为人民大众普遍接受,成为整个社会的世界观,从而在市民社会范围内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而推翻政治国家。只有这样,人民大众才能摆脱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统治,获得真正的自由。综上所述,葛兰西在对哲学概念重新阐述时,始终关注人民大众。因为人民大众是实践的主体,哲学要想实现自身改造世界的终极理想,就必须使哲学与人民大众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融为一体,为人民大众所内化。只有这样,哲学才不会流于现实生活表面,才会比单纯的理论教化更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因此,葛兰西通过实践哲学,不仅要解构暗含于常识、宗教中的旧世界观,更要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新的世界观,并通过政治运动(意识形态革命)达到真正改变世界,为人民大众构建一个合理化社会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也可以把葛兰西的哲学观称为“大众哲学观”。

篇2: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

关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研究曾经经历了引人注目的“葛兰西转向”,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文化意识形态不断在冲突中达成妥协的动态过程,而使文化研究特别是大众文化的`研究在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分天下之后,开辟出一种新的方法视野.以深深卷入争夺、赢得、丧失和抵制霸权的过程为背景,使我们重构大众文化研究当务之急的理论和政治问题有了可能.

作 者:陆扬 LU Yang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刊 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2006“”(1)分类号:G02关键词:葛兰西 文化“霸权” 大众文化

篇3:浅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哲学体系, 它在实践一元论的理论基础上, 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越。这种思想观点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十月革命取得空前的胜利, 而许多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 哲学家们提出是否应该学习与运用而又如何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葛兰西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一战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进行经验总结,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应运而生。

二、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本内容

1. 葛兰西的物质观

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提出, 人们不能从意识的角度去理解客观世界, 应该从人的能动活动的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客观世界。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写道, 实践哲学理论中所定义的物质概念, 既不能从自然科学中的浅显的表面意义来理解, 也不能从各种机械理论来理解, 而应当从物质内部蕴含的所有特性来理解, 探讨它与人类的关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没有实践的物质毫无意义, 没有物质的实践只是空谈。因此, 只有人类的不断实践活动, 才能真正的认识物质。只有将物质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葛兰西的这种物质理论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践。

2. 葛兰西的历史观

葛兰西认为, 历史是必然向前发展和变化的, 新社会必然取代旧社会, 新的制度必然取代旧的制度, 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历史产生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上, 它是辩证的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同时, 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特定的上层建筑, 特定的生产力决定特定的生产关系, 这都产生于历史社会中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这些特殊的历史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都必须以客观物质为基础, 以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前提, 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进行实践活动为目的。因此, 将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的实践的能动性相结合是葛兰西的历史观的理论总括。

3. 葛兰西的人性观

葛兰西提出人是什么?而人的本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葛兰西认为:人就是能动关系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人类可以分为个人、其他人和自然界三类。个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 个人是通过各种复杂的关系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 是依靠劳动进入到自然界的关系中的。个人与其他人、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能动的、意识的。个人是在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通过意识指导, 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实践,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得出, 葛兰西的人性观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 它是历史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人性哲学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4. 葛兰西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葛兰西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就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创造与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理论, 这种特殊的理论, 能够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 能够为社会实践提供方向和方法, 它是指导社会进步的最有效的理论工具。实践哲学理论是葛兰西的主要哲学贡献, 它的提出与产生, 能够发掘广大人民的潜力, 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创造和发展社会历史。

三、葛兰西实践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1. 要注重意识文化教育

意识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是发展变化的, 它是随着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过程而出现不同的意识文化。葛兰西指出:意识文化教育极其重要, 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 必须注重意识文化教育, 发展意识文化教育, 极大地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 才能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和政府要认真学习葛兰西的这种理论, 注重意识文化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文化教育,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和共产主义信念去占领思想和文化阵地。

2. 要重视人的社会实践

葛兰西高度重视社会实践, 实践对我们的改革作用重大。我们要自觉地同旧哲学划清界限, 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重视人的能动实践的巨大作用, 推动历史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人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 而实践活动给人的发展带来的成果是不可估量的。当今, 我国的改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 也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获得的。因此, 我们要努力积极的发展生产力, 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

3. 要发展实践创新

葛兰西所谓的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是无止境的。因此, 我们要重视实践创新, 实践的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灵魂。我们要实现小康社会, 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 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这样才能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与时俱进,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综上所述,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理论。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论证了人与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要在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葛兰西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鼻祖之一, 他在《狱中札记》中的实践哲学理论, 如他的物质观、历史观、人性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阐述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理论, 旨在揭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葛兰西,实践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A].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3]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2.

篇4:葛兰西的国家观点浅析

关键词:葛兰西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

葛兰西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总书记,因领导意共从事反法四斯斗争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总结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西方国家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狱中礼记》,对“市民社会”作了独特的理解和阐发。

一、葛兰西关于国家的观点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西方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古希腊,这一概念最早是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他所指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家,是相对于“野蛮社会”而言的“文明社会”。近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市民社会”的概念是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提出并最终奠定其内涵的,在他们看来,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即国家。黑格尔则进一步发展了“市民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公共的领域,而人们之所以组成市民社会,是为了通过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因此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的经济关系。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这种理解,但他颠倒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认为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正确地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并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但是,在葛兰西那里,市民社会并不属于基础结构领域,而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他正是从这一独特视角来理解市民社会的,这一论点也是其思想的一个根本点,他的全部思想都与这一论点有关。

(二)葛兰西的国家观点

在葛兰西那里,国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家是指政治社会,即“用以控制民众使之与一定类型的生产和经济相适应的专政或其他强制机构”,葛兰西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国家。在此意义上,他明确地区分了上层建筑的两个层面,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论述:“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的‘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阶层一方面相当于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行使的‘霸权’职能,另一方面相当于国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统治’或管辖职能。”在后面的论述中他明确指出:“对国家的基本认识离不开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因为人们可以说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即强制力量保障的霸权)。因此,在葛兰西看来,现代国家不應当仅仅被理解为政府的机构,而且也应当被理解为市民社会的机构,葛兰西的独到之处就是扩大了国家的范围,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结合体,即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在这里,政治社会主要是指国家的暴力专政机关,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权力机构;市民社会则主要是指民间的社会组织机构,代表社会舆论,它通过民间社会组织如政党、学校、教会、学术文化团体等,向人们传播本阶级的价值观体系,以获得大众的认同和忠诚。可见,在葛兰西那里,市民社会无论是和国家作为平行关系,还是作为构成国家的一个要素,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1]

二、葛兰西、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不同观点

马克思用科学唯物史观正确地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并把市民社会理解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它与政治国家以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相对应。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着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又受制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市民社会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物质生活领域,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国家则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政治生活领域,以政治活动为内容。他指出,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在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市民社会的成员纽成了国家;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促成了国家;市民社会的目的和任务呼唤着国家。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2]

像马克思一样,葛兰西也将社会分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两部分。前者指国家或政治,后者指各种私人组织或民间社团。与马克思不同的是,他将“市民社会”看成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目前我们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能够被称为‘市民社会’,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这种区分标志着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一个新的转向,即从经济领域的讨论转向了文化领域。葛兰西之所以将市民社会不再看成是经济基础,而是将它看成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当代西方,国家的的统治已经不仅仅是靠军队和暴力来维持,相反,它主要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渗透来取得其合法性地位的,取得国家的政权,只拿到了一部分国家,驾驭不了市民社会,是不道德的,是得不到人心的,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及时获得了政权,也维持不了多久。因而国家与市民社会交锋的领域也相应地从经济转向了文化意识形态。所以他认为市民社会和国家争夺的不再是经济自由权,而是所谓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因此葛兰西开了市民社会文化讨论的先河。

参考文献:

[1]李欣然.浅谈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J].哈尔并市委党校学报,2007.05

篇5: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

葛兰西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结构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过程中展开对市民社会论述的.,并从上层建筑角度定义市民社会,提出了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理论,成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内容、历史地位及其意义作简要的阐述.

作 者:欧阳成 OU Yang-cheng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怀化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年,卷(期):26(7)分类号:B031关键词:葛兰西 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

篇6: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

略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

本文具体分析了葛兰西市民社会和领导权理论的`内涵,指出葛兰西的这一理论既继承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传统,也是在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作 者:王雨辰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年,卷(期):“”(3)分类号:B507关键词:市民社会 文化领导权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篇7: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观

市民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 学界一致认为, 亚里士多德开启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先河, 最早界定了市民社会的概念, 在他看来, “共同的利益也会把他们聚集起来, 各自按自己应得的一份享有美好的生活, 仅仅为了生存自身, 人类也要生活在一起, 结成政治共同体”[1]。由此可见, 亚里士多德所探讨的“市民社会”集中于政治范畴, 是用来指代公民社会、政治社会的。[2]可见, 这里对市民社会的限定仍然等同于政治社会。与此相对, 黑格尔和马克思是在物质生产和经济的范畴中来定义市民社会的, 即是说“市民社会”也常常被引申为社会的财产关系, 经济关系[3]。

二、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 在《狱中札记》这本书中, 葛兰西指出“在俄国, 国家就是一切, 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的状态, 尚未开化;在西方, 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得当, 国家一旦动摇, 稳定的市民社会结构立即就会显现。国家不过是外在的壕沟, 背后是强大的堡垒和工事”[4]。如前所述, 在孕育市民社会的土壤还不成熟的东方国家中, 国家就是一切, 其本质特征就是暴力加强权, 政权的维持也以此为基础, 但由之而来的弊端是得不到社会的真正拥护和支持, 可见, 暴力革命是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保障。与此相对,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 国家政权的夺取依托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的转变, 强调了文化革命的首要地位, 这也是葛兰西理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之所在。[5]葛兰西鉴于对东西方革命形势分析以及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刻思考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著名公式。[6]并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 将“市民社会”与“国家”划分为一组对立的范畴, 将市民社会从经济领域中剥离出来, 并与政治社会相对立, 并明确指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革命的手段不应该侧重于暴力革命的形式, 而应该通过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获得而取得胜利”[7]。

三、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对我国的启示

(一) 重建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一致的公共领域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开创了新维度, 成功的从国家的控驭下分离出来, 并成功的转型为全新的社会整合方式, 呈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格局, 并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引入到市民社会理论中, 可以说,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理论话语, 准确地说是由阿伦特首先提出和哈贝马斯随后系统论述之后才彻底确立并获得了独立的学术语境的。[8]“公共领域”的主体是代表公众舆论的中坚力量, 公共领域可以说是追求私人利益的独立领域以及公众生活领域的集合体, 依靠舆论、社会团体, 使得公民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 合理有效地协调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 通过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和群体的分散力量, 将个人的利益诉求规范化和理性化。公共领域是凝聚和升华国家与分散的公众之间的中介力量, 弥补国家力量不足的调节多元化利益的缓冲空间, 实现了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是缓冲社会危机, 是建构价值共识的中介地带。

(二)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

另外,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凸显了公民意识内化法律等制度的有效性, 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1810年以后, 西方社会逐渐民主化。在法制化道路上, 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发挥着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能, 另一方面发挥着抑制少数阶层权利的职能。不可忽视的是, “但在我国由于市民社会和国家没有彻底分离, 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混淆在一起, 这既表现为公共权力对私人利益的侵犯, 对个人隐私权的不尊重, 又表现为用私人的角色来处理公共事务, 这就为裙带关系和以权谋私敞开了方便之门, 使规则成为虚设的东西”[9]。鉴于此, 应当建构和完善法治制度, 从而更好的发挥法治的本质, 既规则秩序化, 程序民主化, 形式平等化的, 与此同时, 避免规则虚设化。要言之, 通过不同的社会机制的相互协调与补充来保障社会的规则化和秩序化, 进而保障主体利益, 而公民意识的建立对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内化和支撑作用, 因而在美国深入人心的观念是“人不爱人, 社会爱人”就不足为奇了。如前所述, 在这种意义上, 更进一步凸显了其“文化领导权”所产生的公民意识这一理论视角的重要性。从改革开放伊始, 国家就充分借鉴国外对公民意识的强化教育, 大力宣扬培养“四有”新人和“四有”公民的重要性, 把公民意识培养列入其意识形态的修补工程, 这也说明了公民意识在新时期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 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3]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版.

[4]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雨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6]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雨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7]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版.

[8]张翀.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0.

[9]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

上一篇:拉外联感想下一篇:十岁生日致辞十岁生日致辞十岁生日致辞十岁生日致辞十岁生日致词尊敬的爷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