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方法论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哲学方法的自觉或者不自觉运用,从而发现哲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哲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生活哲学,人们通过借鉴哲学家的哲学生活,领悟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真理为生活向导,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哲学生活的创造者。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践哲学方法论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实践哲学方法论论文 篇1:

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探讨

摘 要:“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再认识来探究实践哲学的起源与发展,由此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发展,以及如何看待其与儒家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方法论

从字面意义理解实践哲学,这是一种体现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哲学或是应用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特意为自己的哲学理论命名为“实践哲学”,而是叫作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学者普遍认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处处闪耀着实践哲学的光芒,这不仅是对西方史上的实践哲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是把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来应用。

1 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再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阐释,可谓众说纷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词典》中,“实践”一般是指行动、活动。而按照马克思的含义则指自由的、普遍的、创造和自我创造的活动,以此来创造和改造人类世界及人自身;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由于有了实践人才区别于一切其他生物。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实践”下明确的定义,但其著作中处处都闪烁着“实践”光芒的描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鲜明的特征。动物的各项行为至多是本能,人的活动包含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等,人懂得深入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人类建造的东西不只是实用,还讲求美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从理论上是不可验证的,必须通过实践,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才能得到证明。

由此看来,“实践”应该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自由的、有意识地改造自身或世界的以及能够检验自身合理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始终是人,这是毫无疑问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始终是立足于人类社会,亦立足于人化自然。既是体现对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对自然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应该属于一种新的方法论范式,即有所区别于传统的作为思辨的西方哲学,但是不能只把这种新的方法论范式局限于通过阶级斗争这种革命化方式来改造世界。因为实践哲学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以及不断发展的,相比传统的西方实践哲学而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更具有一种灵活性,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作出调整。

2 实践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以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类活动领域的学说。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也有涉及关于“实践”的内容。“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强调人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着力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关于人自身的问题。柏拉图把实践哲学的思想运用到城邦的治理,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城邦的“善”如何成为可能,城邦的“正义”来源于每个人恰如其分的履行本职能。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领域划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实践更多的是关注政治和伦理方面的人的行为,由免于劳动的人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他指出,实践和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求知和求好两大方面:探求更多的知识是理论的本性,让一切变得更好则是实践的本性。要求得知识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去改变事物则需要实际的行动。实践科学与理论科学相比,除了提供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世界成为人们希望其成为的那个样子。康德通过实践理性以自由意志为道德立法,并且以道德律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尽管康德划分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会导致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不一定有知识。但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实践哲学中对德性的追求这种终极目的。马克思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以一种超哲学的思维通过对世界的革命改造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他把“实践”概念更替为“劳动”概念,并通过异化劳动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和劳动产品是如何的分离,以及资本家是如何对工人进行剥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相比以往的西方实践哲学而言,具有了划时代的革命性创新,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对实践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实践问题被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深入研究。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卢卡奇把“实践总体性”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科尔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种以革命实践为基本逻辑的主体—客体辩证法;弗洛姆所主张的以实践为本质的人本主义;萨特的“实践人学辩证法”等。阿尔都塞指出,“实践”一般指的是我们通过运用人力,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把生产资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他进一步把“实践”细分成四种形式,即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理论的实践。其中,经济实践是这四种实践类型中占决定性地位的。阿尔都塞既重视物质生产这种经济实践,同时又强调不能忽视政治、意识形态和理论等实践,从多方面兼顾“实践”的整体性,他的实践观似乎更接近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尽管诸多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对马克思的“实践”给出了多种解读,但是这些新解读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哲学的理解和发展,不再仅限于传统西方实践哲学的单一维度方向,而是往多维度方向延伸。

3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中国的新进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方法论范式,在中国更是成为一种现代主流的方法论范式,其不可避免地与儒家学说产生了碰撞。《礼记·大学》中,……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体现了一种“学以致用”的实践哲学思想。儒学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亦是表达一种为人处世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实用主义”的韵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带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现代哲学,所以其实践哲学也是带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欧阳康指出,实践哲学不是对所有实践的一般地、简单地反映和再现。而是对不合理的实践进行批判,同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身,使其更加科学。当两种不同质的哲学方法论碰撞在一起,是予以融合或兼容,抑或是保持各自的张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和问题。

同样作为实践哲学,同样应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两种哲学方法论都旨在引导人们通往理想的美好生活。如在儒家哲学看来是一种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我们亦注意应保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独立性,保持其一定的张力,不应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儒学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能够以自身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中国传统的平等观和大同社会理想。现今,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学术界、理论界都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具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则需要借鉴吸收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成果,以更好地指导中国当前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新的范式相比儒家思想的优越性所在。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一样特别重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实践目的与人的价值追求、实践动力与意志品质、实践情感与人性提升等复合关系特别关注。而且这种实践哲学是具有多维度的,即对生产实践与生活样式、科技实践与社会进步、交往实践与文化传播、宗教实践与人性教化、道德实践与人生追求等方面都涉及。更重要的,这种方法论是把实践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在结合起来,并且以此作为新进程的发展目标。

4 結论

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式的理论体系或方法论,而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批判性的动态哲学方法,这是一种发展着的、具有科学性的哲学新范式。通过这种新范式的方法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依据,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新范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英]汤姆·博托莫尔.马克思主义思想词典[J].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467.

[2]徐长福.劳动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生产化——从亚里士多德传统解读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学术研究,2003,(11):48.

[3]王文锦.礼记译解(下)[J].中华书局,2001:895.

作者:谢超

实践哲学方法论论文 篇2:

哲学方法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

摘要:本文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哲学方法的自觉或者不自觉运用,从而发现哲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哲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生活哲学,人们通过借鉴哲学家的哲学生活,领悟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真理为生活向导,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哲学生活的创造者。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生活;生活哲学

生活中,当我们夸赞一个人很智慧的时候,我们会夸他很哲学。在我们聊到哲学的时候,它总是有一种超越了凡俗的憧憬在里面。比如,一个人说了某句很有哲理的话时、当他对一件事看得很通透时、当他对于所历经的痛苦能够很客观的面对时……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很“哲学”。当我们在聊哲学的时候,我们很少注意到“哲学”是一门学科,哲学越来越成为了一种主观上的一种东西。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一个人很有哲学,跟他的处事方式,处事态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哲学变得越来越脱离生活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他拉回到生活里,所以,我试图在哲学方法论中寻找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一 哲学方法论

(一)哲学方法论是什么

哲学方法论就是研究处于方法层次

体系最高层次的、具有高度朴实性的一般方法之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体系。[1]

(二)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内容

首先,哲学方法论有从哲学原理中直接引出的一般性的方法;其次,是对不同的特殊方法中概括出的一般方法;第三,是运用广泛的意义普遍的理性方法;第四,一些带有创新性的方法论。[2]

二 哲学方法论在现实生活的运用

(一)哲学能帮助我们养成科学的处事态度

哲学原理讲求從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社会上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听到某个不知道哪里听来的消息不管真假就急忙去宣传。导致我们对某个谣言信以为真,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喜欢把书中的不知道哪里听来的理论刻板的实施,因为不知变通,导致结果与期待相差甚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对于老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很多同学表示当时都听懂了,课后作业看一眼觉得很简单就总是推三阻四的不愿意动手完成,最后在考试的时候则急得抓耳挠腮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懂得并将这样普遍的哲学原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就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哲学能帮助我们寻求科学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运用到许多的方法。比如,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反馈方法等,这些方法本身是对特殊方法概括总结出来的一般方法。目前,人工智能运用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广,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那么,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处,更加默契的配合,不仅需要将已有的方法论进行融合交叉使用,也需要我们去探求更加合理相处、配合方法。如何让不同的方法互相借力帮助,自然算得上是一种哲学。

(三)哲学能使我们理性的处理问题

所谓理性方法,一般有比较、分类和类比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经常用到,比如在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货比三家,我们会对同一类型的商品进行细致的对比,像成分表啊,知名度啊等,当在这一类商品中确定了某个商品之后,我们会在不同的商店比对价格,最终我们能够选择性价比更加合适的东西。有归纳、演绎和二者结合的方法,分析、综合和分析综合结合的方法,当我们决心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要做某个产品的推广文案,我们可以通过对同类商品推广方案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实用的经验,再通过演绎推理对自己的产品方案进行敲定,通过将归纳分析与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缺陷,帮助我们提升自信心,让我们对未知有应对的勇气。当然,这样的方法并不单单是用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是经常遇到——谚语中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样的道理。还有抽象、具体及抽象具体相统一的方法,若是把这个方法适用在生活中,它算得上是对分析综合的生活。我们知道,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汉字是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的抽象描述(以象形文字为例),每一个抽象的描述会有相应的具体的事物与之相对,比如日就是指的太阳,此外我们会对已经抽象的描述进行抽象,比如,我们会把一切的具体的事物抽象为“物质”进行表述。可以说,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似没有哲学,我们却时时刻刻都在运用这哲学的方法,受哲学方法论的影响。正是这些方法论的运用,让我们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清晰的解决。

(四)哲学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勇于创新

对于一个国家也好对于一个企业也罢,想要变强,不被世界抛弃不被时代抛弃,不可避免的就是要有创新的精神,只有用于创新,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一个企业也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那么想要创新,就不能够墨守陈规,不知道变通,但又不能够胡乱的改变,这就需要借助创新型的方法,比如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对待问题保留怀疑的态度,在思考解决方案时敢于做头脑风暴,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用于对假说进行探索。当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能够更加全面的、客观的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们总能借助经验搭建的台阶,帮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三 哲学方法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运用哲学方法论丰富人的生活哲学

当我们对一个很有智慧的人进行评价时,我们通常会夸赞这个人很哲学,像个哲学家。这是因为,哲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智慧的代名词。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过着一种至简的生活,他以他生活方式传递他自己的哲学理念,他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生活哲学。美国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再他的《哲学实践》中着重阐述了“哲学生活”,他希望通过将哲学以具体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使哲学摒弃孤傲,走进生活。[3]然而大哲学家的生活并不能完全代表生活哲学,因为每个人生而与众不同,每一个自己思考如何生活的人,都算得上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具有那种生活观念,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成为人的过程。哲学方法论在生活中的娴熟使用,不仅能够帮助人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也能够使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升华人的心灵状态。

(二) 掌握哲学方法论提升生活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哲学不断的像生活领域的渗入,贴近生活的哲学理论也出现的应接不暇,它的表达形式越来越多样。我们知道哲学是一种智慧,哲学方法论更多的是对这些智慧的总结,以方法论的形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之所以是爱智慧的,在于它不同寻常的思考模式,比如我们熟悉的康德哲学,主要职能便是批判。哲学方法论具体总结了思维上的一些方法帮助人们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怀疑方法,对于他人告知的信息,不管是权威专家也好,还是我们信任的长辈也罢,我们时刻保持这样一种怀疑的心态,然后去尝试它证明它而不是盲目相信它,会让我们避免掉入陷阱中;此外还有逆向思维方法,外推方法,科学问题科学回答的方法等等,只有我们更加的认真生活,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并热情积极的去改变它,使它变得更好,生活的幸福感就会越强。哲学方法论的问题思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帮我们快速冷静,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我们的行事效率。

四 哲学方法论对现实生活的引导意义

哲学方法使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確认识基础上的,使以哲学理论知识为前提的,没有哲学理论知识就不会有哲学方法。但是哲学并不会真正成为普适性的理论成为人的行为指导标杆,哲学家也难以成为他人的人生导师,学习哲学是因为哲学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方式。当今社会,许多人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造成了心灵上的困扰,[4]被困在某个思维角落中难以自己走出了,学习哲学可以充实人的大脑,温暖人的心灵,给与每一个灵魂困顿的人指引一条明路,至于心灵的迷惘。

现实生活是每个人成为人的地方,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本身算得上是一个人的哲学生活的塑造。有些人一生浑浑噩噩不知自己将要到哪里,仅仅是随波逐流的活着,或者是被生活催促着向前一步一步的艰难蠕动。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生活哲学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实验,去打造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给后人启发的。因为生活哲学从来都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更迭新思想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哲学方法论是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哲学方法,让理论知识参与生活实践,使哲学在生活种更加有力量有分量,让哲学更加贴近生活。哲学方法论不仅有助于人们学习已有的哲学方法,还能够帮助人借助已有的方法创新出新的方法。同时,哲学方法论还能成为主客体之间连接的桥梁,哲学方法使对它的客体知识的总结,也使主体思想与客体之间的融入。此外,哲学方法论能够帮助人们自觉有效的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帮助人进行科学思维,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5]。最后,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真理,获得真理的途径,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哲学方法,我们就总能距离真理更近一些,发现新的科学的理论等等。

哲学想要不被时代抛弃,需要把哲学理论知识汇总成为哲学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人更方便的学习它借鉴它。曾几何时,我们总是听到有人质问:“哲学有什么用?”通过对哲学方法论的了解,我们就能深刻的认识到,这所谓的无用的哲学,其实处处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当真是所谓大用无用,处处有用。因此,学习掌握哲学方法论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相当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哲学方法论论纲 刘冠军 理论学刊/J/ 2001年11月

[2] 哲学方法论论纲 刘冠军 理论学刊/J/ 2001年11月

[3] 旁学铨 生活哲学:当代哲学的一种可能路向/J/ 哲学分析 2016年12月

[4] 赵天翊 陈嫣 哲学研究与方法论/J/ 哲学分析 2020.02

[5] 杨世宏 刘冠军 本质层次性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J/哲学研究 2002.03

作者:耿继红

实践哲学方法论论文 篇3:

马克思实践哲学探微

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学术界大多把它定位在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其实它是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从形成过程看,它是理论化了的实践世界观,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实质内容看,它是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的理论内容;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现代哲学而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等。唯有把它作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才能真正达到“总的结果”应有的理论高度,才能真正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实践性;整体性;多维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斯大林把其放在社会历史观上,认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所作的天才的表述”,即所谓的“唯物史观经典表述”。自此,我国学界沿袭此观点。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总的结果”“只是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而不是他的哲学社会历史观”。那么,“总的结果”究竟是什么?马克思生前未明确指明,但在《序言》里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的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显然,能指导哲学领域的研究和批判的“总的结果”,其理论高度超出了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学理论,从其形成过程、实质内容和本质属性来看,它只能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

一、“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

“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过程。实践是劳动、社会生产、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改造自然的活动、科学实验等的总概括。实践世界观就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这里是指实践世界观理论的研究与建构以至于形成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总的结果”是实践世界观理论化的结果。

第一阶段:实践世界观探究的开始。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让他深思的是:议会即国家为什么要对一个捡枯枝的贫苦农民进行惩罚?由此他怀疑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这给批判思维规定了实践方向,顺此深入便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此时的批判把他引上了实践哲学研究之路,1844年1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12月中)的发表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开始的标志。

第二阶段: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到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提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之后,就在《手稿》中对实践作哲学直观,试探其世界观意蕴,审视实践与人类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一切奴役关系、普遍的人的解放与劳动有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世界历史、自然界都与人的劳动及其结果有关。“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此时他超越了经济学家“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的观点,初步直观到实践与人、社会、世界历史、自然界和理论等的关系。

《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深入探索。马克思用自己“现在所达到的成果”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再叙述“对现代哲学和社会学的肯定的见解”。此时以实践为武器反对思辨哲学,获得了比以前更深刻的认识:“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就不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就如同把“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这里,他进一步说明了实践与人、历史、社会、自然界、理论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定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开始构想实践哲学关于以实践为直接源头的人类世界图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确认实践世界观维度并提出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什么是实践?马克思给出规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结果等元素蕴涵在实践范畴之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的“抽象性”,都因脱离实践。《提纲》共11条,对实践世界观在认识论、宗教观、人学、社会历史观、社会学、世界图景、哲学观等方面的体现,一一点破,确认了实践哲学即“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尤其是提出了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他确信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哲学基本范畴。恩格斯说:《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已初见端倪。

第三阶段: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初步展开到形成“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作初步展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个“概括”将是取代思辨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段叙述是对实践哲学基本命题的展开,从这些带有设想性的用语来看:“从……出发来阐述……把……理解为……然后……描述……阐明……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这种展开是初步的,主要是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规定基本思路,是“总的结果”的基本框架。关于“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的观点,“可能”一词表明,还处于探讨之中。

《哲学的贫困》(写于1847年上半年)形成了实践世界观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1859年马克思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概述。”这主要是:“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并不是永恒的规律,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生产方式——编者注)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这些概述初步揭示了实践哲学基本命题的科学内涵,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定了基调,是“总的结果”的雏形。

第四阶段:实践哲学一般原理的验证到“总的结果”的表述。1848—1859年,经过十多年的社会革命和理论斗争的检验,证明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是正确的。这里略举三个例子。其一,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高涨,1872年在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说:“不管最近25年(前11年——引者注)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个“一般原理”就是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的:“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845年春我在布鲁塞尔再次见到马克思时,他已经把这个思想考虑成熟。”这里的“一般原理”或“基本思想”都是“总的结果”的内容。其二,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85年第三版序言里,恩格斯说:“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重大的历史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在这里也是马克思用以理解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历史的钥匙。在这部著作中,他用这段历史检验了他的这个规律;即使已经过了33年(前8年——引者注),我们还是不能不说,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这里的“历史运动规律”也是“总的结果”的内容。其三,在185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恩格斯说:“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政治经济学批判》——引者注)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这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在内的历史观,其“要点”是“总的结果”的内容。马克思就是运用实践哲学一般原理,从“经济生活条件”人手,成功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同时证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总之,马克患为求得人类解放,长期参加革命活动,研究和运用实践哲学,批判旧哲学,改造旧世界。十多年来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的检验,使他确信所获得的“总的结果”是科学的正确的,是该完整、准确、严密地表述出来的时候了。于是,他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下了那段脍炙人口的“总的结果”。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发表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正式形成的标志。

上述对“总的结果”形成过程的考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关键,规定了实践哲学的基本范畴,提出了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它既是此前对实践世界观维度作哲学直观的总结,又是此后对实践哲学一般原理进行构建的开始,即对实践哲学基本命题的展开,进而形成、验证和表述实践哲学一般原理,主要的是认识和构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等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它们对历史发展的意义。整个过程马克思是始终从实践与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关系中研究和创立实践哲学的,又是从政治、历史、经济等多方面来验证实践哲学的。总之,“总的结果”是实践世界观理论化的结果,其理论范畴超出了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学理论。

二、“总的结果”的实质内容

为了便于理解和叙述,这里很有必要引“总的结果”的原文:“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读一读就会感到这个“总的结果”就是《形态》中论述“历史观”的那段话的基本思路、基本框架的扩展、充实和精致化,融入了《贫困》中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叙述得更加全面、系统、完整和严密。马克思在《形态》中就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历史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人类史是自然史的延续和发展,因而包含着自然史,自然界也就在人类社会中,这点在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尤为明显。所以,它字面上似乎是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实质上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蕴涵着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等实质内容。

第一,实践哲学的世界图景:以实践为交集的人类世界。这是实践哲学一般原理的总体内容。哲学首先就是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看法,构成一幅世界图景。马克思就在“总的结果”里勾画了一个实践哲学的世界图景:以“物质生产”即实践为交集的“感性世界”,即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人类世界。这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都有本质区别,不是从主体方面也不是从客体方面去看世界,而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一实践去看世界,这样所看到的必然是含有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精神、自然界、历史、人、社会等的世界。换言之,由于物质生产既是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又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是人的思想与对象的关系,而历史就是这些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实践哲学的世界图景就是交融于“物质实践”的人、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统一体,它是物质的、运动的和不断展示其新貌的人类世界。

第二,人类世界的直接源头与本原:实践与物质。这是实践哲学一般原理的核心内容。其一,人类世界的直接源头是实践,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因为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打交道,人们面对的自然界是实践改造着的自然界,生产力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驾驭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时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是人们运用一定生产力谋得生活资料的实践方式,意识是人们对实践及其产生的一切关系的反映,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化自然和社会等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发源地就在于物质生产之中。一句话,实践生产了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和整体结构等等,所以,应从实践去理解人类世界的人、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等。其二,人类世界的本原是寓于实践之内的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实践哲学所言的世界本原是人类世界的、与实践相联系的物质,绝不是思辨哲学所言的那种先于人类、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实体之类。人类世界的直接源头实践归根结底是物质本原在物质世界进化到人类世界这一至今最高层次所表现的基本形式,这样的实践和物质都不可能有任何的先验性或形上学性。可见,实践哲学从实践去理解人类世界的物质本原,既符合逻辑,又有现实性。其三,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是以实践为直接源头进而以物质为本原的人类世界的本体论。传统上的本体论所追求的是人类出现之前的那个自然界的本体,是脱离实践的、思辨的东西,对人类世界毫无意义,因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当然,实践更不可能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的,没有实践,则无所谓物质、本体。对于人类世界来讲,自然界较之于社会具有先在性,但只有实践及与其相关的物质才具有本体论意义,这是毫无疑义的。

第三,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运动规律和发展动力:矛盾关系。这是实践哲学一般原理的主要内容。人类世界是以实践为交集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统一体,由于实践自身的矛盾性,人类世界就有多维多层次的内在联系、运动规律和发展动力:一是根源上的派生关系:生产力派生出相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派生出相应的上层建筑,物质派生出相应的意识。二是性质上的决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三是影响上的反作用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四是整体上的连带关系:有一定的生产力必有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由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现实的经济基础必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五是矛盾运动及动力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适合与不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世界向前发展。六是人类世界的进化关系: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相应地,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同时也是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在内的整个历史的运动和发展。这些多维多层次的内在联系可归纳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物质与意识等矛盾关系。

第四,人类世界的发展趋势: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这是实践哲学一般原理的重要内容。人类世界向何处去?这是实践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以实践为源头的人类世界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在这样规律的作用下人类世界必然是辩证发展的,表现为现实的在实践不断改进物质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消除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人等的对抗,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上述对“总的结果”的实质的考察,也让我们看到:“总的结果”以实践范畴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构筑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等方面的实质内容,这些实质内容是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所不能及的。

三、“总的结果”的本质属性

考察“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内容,还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彻底变革,是全新的“现代哲学”,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等本质属性。为了便于阐明问题,这里有必要结合斯大林的观点来加以论述。

第一,实践哲学具有实践性,摈弃先验性。斯大林为什么会把“总的结果”放在哲学社会历史观上?原因之一就是以为自然界是先在的,人类世界的源头在自然界,不可能在“物质生产之中”,所以,斯大林就没有把实践当做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范畴来对待,或没有把实践当做人类世界的直接源头来看待。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它没有摈弃传统哲学的形上学性的思维方式,从无到有、从自然界到社会,最终归结于一个“与人分隔开来”的抽象的本原。说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研究社会历史”,这样一来,斯大林就把马克思早已摈弃掉的先验性重新捡回来,这是一种倒退的做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使思辨哲学“失去生存环境”的现代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历史、自然、社会、人和思维等,以实践性彻底地摈弃了传统哲学的先验性,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第二,实践哲学具有整体性,摈弃片面性。斯大林为什么会把“总的结果”放在哲学社会历史观上?原因之二就是以为马克思之前已有自然观唯物主义、缺的是历史观唯物主义,把马克思哲学定位在补缺补漏上。所以,在斯大林看来,“总的结果”充其量是社会领域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唯物主义只是哲学的思想方向,有相同的唯物主义思想方向的各种哲学,它们的出发点、立脚点、归宿点以及关于世界的图景、本原、状态、前途等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方向,这一点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相一致的,但是,不能与它们划等号,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实践哲学继承了旧哲学唯物主义思想方向,但它是新创立的关于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斯大林把“总的结果”仅仅定位于社会领域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定位于对旧哲学唯物主义的补缺补漏上,这是一种无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整体性的片面做法,就犹如盲人摸象一样,在不总观大象全貌的前提下,把耳朵当扇子,把大腿当柱子。它对我国学界影响很深很久,要消除诸如此类现象,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整体性,既要分辨出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层位,又要认清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统一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才不会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第三,实践哲学具有多维性,摈弃单一性。斯大林为什么会把“总的结果”放在哲学社会历史观上?原因之三就是没有看到实践哲学的多维性,只持社会历史观这一维。实际上,“总的结果”犹如一面透镜,既有聚焦的作用,又有发散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实践世界观把自然、社会、历史、人和思维等聚焦在“总的结果”里形成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又通过实践世界观把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运用于自然、社会、历史、人和思维等各领域,成为实践哲学的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人学、认识论等。总之,实践哲学无论是抽象概括,还是具体运用,都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决不能抓住其中一维如“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就断定是该维的“总的结果”。斯大林把“总的结果”称之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天才的表述”,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没有脱离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范畴,因为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就包含于“总的结果”之中。但问题是斯大林把“总的结果”仅仅定位在社会历史观这一维,否弃了实践哲学一般原理的自然观、社会学、人学、认识论等维度,这是错误的做法。

综上所述,从形成过程看,“总的结果”是实践世界观理论化的结果,其范畴(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超出了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从实质内容看,它是实践哲学世界观,其内涵(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的理论内容)是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所不能及的;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现代哲学,其属性(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是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也就是说,“总的结果”本身的理论范畴、内涵和属性规定着它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是实践哲学一般原理,而不是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唯有把它看做是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才能真正达到“总的结果”应有的理论高度,才能真正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本文得到厦门大学985工程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项目的资助)

[责任编辑:蔡永明]

作者:陈宣明

上一篇:旅游产品附加值论文下一篇:传播学发展趋势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