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层镇”十二五“继续教育自查报告

2024-04-27

白层镇”十二五“继续教育自查报告(精选4篇)

篇1:白层镇”十二五“继续教育自查报告

贞丰县白层镇“十二五”继续教育工程

自查报告

自 “十二五”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以来,我镇及时认真组织各中小学校长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和传达县局的会议精神,并按照《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评估验收标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现将我镇“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镇现有在职教职工170人,本科49人,大专101人,中专20人。学历合格率100﹪。在校小学生1466人,中学生542人,幼儿园152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指南和行动指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成立“十二五”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我镇的“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能顺利通过上级各部门的评估验收,为此特设立了“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办公室在中心校,郭怀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组 长: 姚贵友(白层镇人民政府镇长)副组长:何 艳(白层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成 员:郭怀能(白层镇中心校校长、中学校长)

赵智立(白层镇中心小学校长)

王铁建(白层镇坝桥小学校长)

王伦光(白层镇平袍小学校长)

吕相奇(白层镇新田小学校长)

王建宏(白层镇诗湾河小学校长)

卢雄鹰(白层镇那郎小学校长)

三、工作举措

(一)夯实培训,不走过场

“一德四新”(即“一德”指师德教育;“四新”指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是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2011年以来,我镇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学科教师岗位培训为重点。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学习均在240学时以上,校本培训学时均在120学时以上;教师参加中、短、长 “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班主任培训、普通话等培训,履盖率达100%。

1、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我镇教师每期的必修课程。一是以教材《教师心理与自我调适》自学与辅导相结合为主,激发教师端正心态正确对等工作和生活;二是以学校道德讲堂为载体,组织全镇教职工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三是开辟廉政文化专栏,启发教师做廉洁人。全镇教师在参与师德教育活动中研讨、反思,接受群众教育,使我镇师德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全员培训

我镇全员培训,以“四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科性质和学员需求,在接受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培训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技能,训练教师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基本功等。本着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

3、学科培训

各中小学校定期开展以《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教师教学智慧》等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四新”知识理念集中培训。

4、自主培训

培训形式变了,在培训内容上,让教师自己选择培训课程、时间、内容、方式、课程等,进行个性化学习;在教学方式上,由过去的单一灌输变为学员合作参与,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员的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思想松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不主动。

2、教师培训时大部分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3、各中小学校监管的力度不够到位。

4、各中小学由于分管此项工作的人员经常换人,导致资料收集难度大,不够完整。

5、骨干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管理还不够,如何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仍需要加强。

今后打算:

1、争取“国培计划”参与数量;各中小学校利用领导班子外出参加学习带回来的优秀成果、理念,在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研究。

2、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3、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贞丰县白层镇中心校 2015年10月22日

篇2:白层镇”十二五“继续教育自查报告

组 长:韦兴进 副组长:罗 华

组 员:余 洪

齐明坤

韦修坤

肖成森 组长职责: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负总责。对教师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出总体要求,负责做好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人员的调配,对继续教育检查验收负总责。副组长职责:

对继续教育工程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小组制定教师继续教育高中方案、计划、规章制度,传达上级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文件精神直接指导开展全体教师的各种培训工作,组织对各阶段继续教育工作督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推进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取得的成绩,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积极支持配合继续教育检查验收工作,负责完成教师培训并提供相关资料。组员职责:

1、对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继续教育的收集与整理,按上级要求做到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2、安排每学年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辅导教师的管理工作。执行培训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培训质量。

3、组织继续教育工作的各种考试、考评等考务工作。

4、按时填写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档案。执行继续教育等级制度,做好有关工作,保证培训质量。

5、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考核工作。

6、完成组长、副组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校本研训领导小组 组 长:韦兴进 副组长:罗 华

组 员:余 洪

齐明坤

韦修坤

肖成森 陆泽武

学科教研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为目的。根据县局的实施方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学科教研组(数学科)活动计划。

二、基本原则:

1、普及、优化并重原则。

2、以校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求实创新原则。

三、活动内容与要求:

1、组建学科教研活动小组: 组 长:韦兴进 副组长:罗 华

组 员:余 洪

齐明坤

韦修坤

肖成森 陆泽武

2、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工作实际每学期进行自修,积极进行自学活动。认真写好学习笔记,使学习笔记有收藏价值、利用价值。本学期每位成员要完成自学笔记。

3、教研组每月至少要开展2次教研活动。

4、规定性作业:

①每位教研组成员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论文。②每学期编写一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③案设计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的听课记录。④教学案例2篇。⑤教学反思2篇。⑥教学随笔2篇。

5、每学期期末,自检自查教师,形成书面总结。

6、做好各项活动的记录。

7、校本教研活动的相关资料由专人整理、保存、建立档案。

四、考核评估:

学校将以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教研组成员的自学笔记,听课记录进行检查,严格执行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评估办法》。

五、保障措施:

①学校为教研组的成员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消费给予报销。②学校保障课题组成员的学习、活动的必须用品。③对评估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规划

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深入总结 “十一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主要目标

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教育家精神、有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配置均衡、充满活力、善于从事素质教育并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从2011年起至2015年止,五年时间使每位教师进行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

三、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小学、幼儿园教师。

四、主要任务

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一)教师全员培训

1、师德培训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培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做到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目标,以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为主要内容,树立新的价值观、质量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鼓励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新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4、新方法

要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体验式等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力、知识建构力及学习实践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创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5、新技能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专项教师培训

1、班主任培训计划

扎实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每年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任务。

2、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计划。在普及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级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小学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比例应达到80%以上。

3、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计划。

对新任教师不少于120学时的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此项培训学时不计入继续教育工程培训360总学时中,实行单独登记。

(三)学历提高培训

在职为主,脱产为辅。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训、对口提升的要求,推进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到2015年,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专科以上的不低于80%。

五、“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重点工作

(一)青年教师成长实施计划

1、培训重点对象是教龄0—5年,年龄30岁以下的中小学青年教师。2、0-1年教龄的新教师通过培训,使其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初步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常规,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3、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通过培训,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加深对本学科教学规律的认识,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使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青年教师的培训,按照初级教师职务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学科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等内容进行培训。

(二)骨干教师培养,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将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链”,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共同发展。完善名师、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继续以县、镇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为平台,拓宽各个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促进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

实行骨干教师目标管理。建立骨干教师信息库制定名师、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鼓励骨干教师自主设计发展规划。

(三)抓研训模式变革,进一步提高研训工作实效 实施“校本研修项目”,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学校课程教学改革,针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研训效能。积极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校本化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将新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融入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五环节中的有效应用。

(四)抓全员继续教育,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需求 “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新技能”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实施分层、分类、满足教师不同需求的培训计划。在课程开发、培训方式、内容要求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进行。

六、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加强统筹管理,增加经费投入,明确政策导向,完善监督保障体系,为全镇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并摆在工作的优先位置,切实加强对继教工程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篇3:白层镇”十二五“继续教育自查报告

一、“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

(一)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

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实施中央修购计划、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划等多项计划,推动了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下,全国各省(市)投入专项建设和运行费用近80 亿元,极大改善了高校实验教学条件。

1. 实验室空间得到拓展。 2009—2010 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实验室28156 个, 实验室面积2785.67 万平方米, 生均实验室面积1.79 平方米。2012—2013 学年这3 项数据分别为29964 个、3102.26 万平方米、1.76 平方米。 实验室数量增长了6.4%,实验室面积增长了11.4%。

2. 实验教学队伍不断壮大。 2009—2010 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队伍人数为19.5 万人,2012—2013 学年为20.83 万人,增长了6.8%。 专任人员和兼任人员比例接近1∶1。 实验室专任人员包括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 专任人员按学历结构分析, 博士占16.04% 、 硕士占40.83% 、 学士占29.74%、其他学历占13.39%。

3. 实验仪器设备值大幅增长。 2009—2010 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共有800 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395.51 万台件、总值1535.79 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9890.58 元。 2012—2013 学年这3 项数据分别为1792.47 万台件、总值2214.65 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12561.73 元。 可以看出,设备总数增长了28.4%,总金额增长了44.2%,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27%。

4. 实验室承载能力扩大。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增了4.4 万项实验项目, 支撑了6.1 万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117 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校竞赛项目,学生获奖项目达到10 万项。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带动下,2012—2013 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开设实验项目121.04 万项, 其中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实验项目107 万项, 占总项目数的88.75%。 (见表1)

数据来源:武晓峰,高晓杰.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

(二)加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托。 2012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从组织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专兼职实践队伍建设、实践资源开放共享以及学生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对各地各高校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之后,教育部又先后颁布了《关于做好部属高校2013 年“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公布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 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实践基地建设的要求。 据统计,2011 年至2013 年, 教育部公布了833 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在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带动下,各地各高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1. 实践教学得到有效保障。 根据2014 年486 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库显示,累计建有58169 个基地,每次可接纳学生数266 多万人,当年实际接纳学生230 万人次。 如果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数估计, 平均36.82%的在校生有机会到实践基地参加各类实习。 (见表2)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14)。

2. 实践教学份量大幅增长。 根据2014 年494 所高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实践(含实验)教学的学分占到24.44%,基本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的目标。 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学分份量达到了26.97%, 多于其他本科院校,体现了办学定位的应用性、实用性特征。(见表3)

3.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煅炼。 依托大量实践教育基地,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更加贴近实际,大量选题多是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实践课题。 根据2014 年489 所本科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 当年累计有1485410 个毕业综合训练课题,其中在实验、实习、工程训练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完成的课题数1067972个,约占71.9%。 (见表4)

(三)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财政部、教育部从2008 年起设立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央级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 2012 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分为 “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大类。 同时成立了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指导全国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14)。

数据来源: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14)。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共有117 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 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该计划, 中央、地方和高校对近8 万个项目进行了资助, 覆盖12 个学科门类,投入经费近14 亿元,参与学生近22 万人。以2012 年和2013 年为例, 参与项目的学生数共计为196827 人,创新项目数45004 个,创业项目8323 个,投入经费约10.32 亿元,无论从参与学校和学生的覆盖面,还是地方政府财力支持,都掀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高潮。 (见表5)

在国家系列政策推动下,各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项目,积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组织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创建800 多平方米的 “全球创业创新实验室”,形成了融创业诊断、创业模拟、创业研究和创业苗圃“3+1”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①。又如,南京理工大学自2011 年起,科研训练成为必修课,覆盖了所有在校本科生,每年完成1300 个训练项目。学校新增教学经费也主要用于实践创新教学中,学生的一个科研训练项目最高可获得2 万元的自主,方程式赛车竞赛项目一年最多可获得支持近30 万元。 由于学校重视创新创业体系构建,学生在历届挑战杯比赛屡获佳奖②。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9/141624.html;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9/201301/147379.html;关于公布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10/201404/166879.html。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2012 年8 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创业基础》作为高校必修课。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9 个方面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指南。 在国家系列政策推动下,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 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为了配合课程实施,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创业基础》示范教材,对700 多所高校的2000 余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1600余名创业指导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组织编写修订一批创业教育优秀教材,目前已有《创业基础》《创业学概论》等6 种创业教育类教材入选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遴选建设了“创业管理”“创业人生”等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2. 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 一是课堂教学主导的创新创业模式。二是以竞赛创业教育带动的综合教育模式。 三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专门培训。

3.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助。 以湖北省为例:2014年湖北全省在校大学生申报省财政扶持创业项目856 个, 其中191 项获得660 万元省财政资金扶持;据统计, 湖北已有82 所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园区273 个,进驻项目2000 多个③。

4. 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 据统计,2010—2013 年, 国家大学科技园固定资产净值从8.21 亿元增长到53.72 亿元。 (见图1)截至2013 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总产值为144.61 亿元, 总收入为262.06 亿元,净利润总额达到17.12 亿元。(见图2)2010—2013年, 在国家科技园孵化企业数量由6617 个增加至8204 个。 累计孵化出的企业由2010 年的4363 个增加为2013 年的6515 个。 (见图3)

5. 利用大学科技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 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等优势,各高校积极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 如,2009 年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了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成为吉林省第一批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 依托高技术产区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创业环境, 学校于2011 年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就业实习基地, 对全省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与实践服务。

数据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1—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数据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数据来源:《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0—20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五)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推动了各高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

1. 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建设。 为了给大学生就业创业者提供指导, 部分高校建立了创业者协会、创新创业中心,一些高校还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教学机构, 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根据对11 所“985 工程”高校、30 所 “211 工程”高校、71 所其他本科院校、60 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抽样调查,以上95%的本科院校有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其中“985 工程”高校拥有独立就业指导中心的比例达到100%。 75%的高职高专院校设有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

2. 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服务。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各高校普遍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部分“985 工程”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达到两门以上。这些课程在帮助学生设计就业规划、培养学生求职技巧、引导学生开展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2014 年部分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显示,2014—2015 学年累计建设14258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51 所抽样统计),累计478886人次接受了素质教育拓展活动(475 所抽样), 累计1548530 人次接受了大学生职业资质培训(454 所抽样), 累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教育指导课程数5446 个(472 所抽样统计)。 如果按照2014 年统计的464 所①学校的在校本科生数600 万人计算,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一次培训,每3 个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加一次素质教育拓展活动。

(六)深化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

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离不开灵活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管理。 2014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2015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再次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国家积极鼓励推行弹性学制得到了各高校的积极呼应。高校实施的学分制改革集中体现在如下4 个方面。

1. 压缩教学计划总学分, 为学生自主学习腾出时间和空间。据2013 年24 所高校的数据统计显示,各高校平均学分为170 学分,其中,“985 工程”高校的总学分平均为164 学分,“211 工程”高校的总学分和普通本科高校的总学分平均水平均为173 个学分。

2. 增加选修课学分,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根据2013 年24 所高校数据统计显示,各校选修课学分平均为40.93 个学分。 其中“985 工程”高校的选修课学分为44.27 学分,“211 工程” 高校选修课学分为46.25 学分, 普通高校选修课学分为32.28 学分。 从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看,平均为24.75%,但不同类型院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985 工程” 高校( 平均为27.68% ), “211 工程” 高校(平均为27.02%),普通高校(平均为19.55%)。

3. 继续强化弹性学制, 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权。2013 年9 月,山东大学公布了2013 年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根据管理规定,从2013 年起山东大学将实行学分制管理及弹性修业年限制度。学生可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提前一年或推迟两年毕业(不含因病休学时间)。

4. 推进按学分收费改革,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性。如2013 年4 日,山东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 《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收费改革试点的意见》,自2013 年9 月1 日起,首批选择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大学等7 所高校进行学分制收费改革试点。

(七)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

“十二五”期间,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国家实施了“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系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 积极引进校外优质资源,建立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新机制,助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 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该计划于2012 年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 计划包括 “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等10 个子计划。 计划实施以来,参与高校近350 所、科研院所近120 家,正式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协议的共有40 所高校和46 家科研院所。这些参与单位将中国科学院优质资源引入高校人才培养,带动和促进了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教学科研方面的深度融合。

2. 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共同实施,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参与试点的有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208 所高校,上海大众、三一重工等6000 余家企业, 以及21 个行业部门和7 个行业协会, 覆盖1257 个本科专业点和514 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 累计参与计划学生近25 万人。 推动626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高校累计投入专项经费约22亿元,签约企业投入约4.2 亿元、派出兼职教师1.1 万人、参与开设课程4000 余门,企业接受高校教师挂职学习近5000 人, 有效地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深度融合。

3. 实施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计划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实施。 目标是经过10 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法律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已有66 所高校建设了58 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 个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2 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实施人员互聘“双千计划”,391 位高校骨干教师、420 位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入选, 形成了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法律人才新机制。

4. 实施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计划由教育部和中宣部共同组织实施,目标是通过高校与新闻媒体合作, 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精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已遴选建设30 个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10 个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31 个地方党委宣传部门、4 个中央新闻单位, 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模式与全国39所高校签署协议共建新闻学院,实施高校教师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的“千人计划”,已有400 余名高校骨干教师和新闻单位从业人员进入这一计划,促进了业界与学界共同培养人才。

5. 实施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计划由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 自2014年实施以来,已确定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 所,改革试点项目140 项,覆盖在校生约9 万人。其中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43 项, 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 项, 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7 项。

6. 实施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计划由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实施,分批进行立项建设。自2012 年批准第一批试点高校以来,教育部已批准125 所高校开展178 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覆盖在校生超20 万人。 会同卫计委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合格医生培养制度。联合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批准中西部22 省的63所高等医学院校招收免费本科生2.6 万余人,涉及临床医学、中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和藏医学5 个专业。

二、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尽管起步晚,但由于政府力推,发展快、规模大,短短数年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遍及全国高校。特别是在2015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谋篇布局,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出9 个方面的意见, 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对比中央要求,结合前阶段改革,我们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仍存在诸多不足,一些深层问题亟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创新创业教育应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风向标

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应当处于什么地位,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 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必须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纵观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史,一个国家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其重要标志是这个国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并以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同时,高等教育本身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仅以高等教育职能发展为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职能,其产生是具有先后顺序的。 每一次新职能的出现,都带来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和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而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必然伴随经济中心转移以及大国地位崛起。 而这种转移都离不开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高等教育自身创新和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引领,其中典型案例如美国“硅谷”的崛起,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密不可分。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看,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在一种后发赶超的背景下向西方国家模仿学习借鉴。 如今,高等教育许多所谓“现代制度”仍带有明显西方烙印。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行列并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特别是当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已经走在了国际竞争的前沿,高等教育成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体系。这种体系单靠过去一味地模仿显然不合时宜,完全抛弃世界发潮流固步自封更不可取。 相反,它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进行深层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乃至文化创新,进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潮流的高等教育制度。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逻辑,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

2.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就教育本质而言,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把每个人内在心智诱导出来并向善的方面发展。我国古代《学记》开宗明义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主张。 就大学而言,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也是化民成俗的教化之地。中国先贤们早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探索高深学问达到修养之至善境界,这与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美德”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保存知识,更在于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在于大学能够创造一种氛围和环境, 让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欲望得到极致发挥,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对于大学教育这种理解认识,中西方教育家们有着同样的看法和理解。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驱,柏林大学曾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而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典范,但是人们更应该记住的是,支撑这一制度背后的思想基础则是其创始人洪堡提出“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理念,即科学研究不仅具有功利价值,而且具有育人的价值并且是其本体意义。 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揭示了科学研究是大学存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在现代大学,随着大学职能不断丰富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成为大学发展必不可少的职能。大学人才培养手段已经从传统课堂教学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领着整体教育教学改革。

就中国国情而言,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训练的传统一直是大学所强调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 所有这些要求,都把学生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从一种具体教育形式上升到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期待,这种期待饱含着国家急切改变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薄弱的强烈愿望。

3.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十二五”期间,围绕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题,中央采取了“本科工程”、教学评估、政策文件指导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但是,也应看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深层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矛盾。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处于多重矛盾相互叠加交织时期。 一方面,除了中小学应试教育留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天生缺陷之外,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计划思维依然具有很强的历史惯性,过于僵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过于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启发,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够彻底导致高等教育封闭办学等。这些不足多年来已经成为制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 “顽疾”。 另一方面,在这些矛盾还未得到有效破解之前,高等教育又叠加着规模扩张与资源短缺带来的质量下滑的危险,特别是在就业竞争加剧,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尤其在“钱学森之问”提出来后,这种关注进一步升温到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 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危机意识。在自我反省之后,人们已经意识到靠过去单一的工程或单项计划已经无法解决这一质量危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思想指导和教育观念转变,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 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揽子解决。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回应了社会普遍关切的话题,直接指向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为薄弱的环节, 抓住了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受社会诟病的短板,撬动了高等教育整体系统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系统全面深入改革

回顾前一阶段改革可以看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创新性实验项目”到调整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再到专业综合改革等,每一次新的措施出台都伴随着对创新创业教育新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从总体上说,高校更多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一项具体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客观上存在着零敲碎打的情况,系统性、整体性以及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如何克服这些不足,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向深入,是下一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应克服创新创业教育的工程化项目化思维。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情况看,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一些误区:或以为开几门课程、组织几个竞赛就能立竿见影,或以为设立几个科研项目就希望学生出科研成果,或以为大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开个公司企业,或者急于设立创新创业专业,甚至最好有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或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从实施效果看,这种通病带来的结果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相互割裂。 突出表现在:一是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割裂。 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局限于课程、局限于某些具体的项目活动,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课外活动,游离于教学计划之外。 二是理论与实践割裂。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真刀真枪”实战训练,理论学习多,实践操作少,课堂上谈创新,纸上谈创业。三是校内与校外割裂。创新创业局限于校内,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不足,行业企业参与少,成果转化意识不够。 四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割裂。 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对活跃,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冷清,跨学科跨本研创新创业活动组织则更少。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过程割裂。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不高,精力投入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水平上不去。 六是管理部门割裂。 学校不同部门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不同部门之间活动的目的、任务、要求不同,难以从整体上形成合力。 之所以出现这些不足,从思想根源上说,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高校还没有完全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还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改革方向,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从短期看这种项目化思维会起到一定效果,但从长远看却无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训练、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培训以及创业实战等进行系统化训练。 所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克服这种短视行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制度上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相互融合的长效机制。

2.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改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整体教育改革,包含了从观念转变、制度变革以及实践活动开展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其主导思想应当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改革方向, 立足于长远,从制度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系统改革。

一是要深入推进学期制度改革。学期制度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一般意义而言,学期制度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特点,又要兼顾所处地区的气候因素、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模式实施长期制。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少数高校开始推行多学期制改革,开启了学期制改革的“破冰之旅”。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学期制改革行列。但是,比起世界其他国家,中国高校学期设置普遍较长。这种长期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系统地教学, 但其最大不足就是教学安排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实践。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学期设置则相对灵活,并且一般都有夏季学期,便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工作经验,甚至边学习边创业。 所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之间灵活变换。如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科学生有四年制与五年制两种类型,其中五年制与四年制最大区别就是五年制学生的学期安排化整为零,前后累计一年时间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形成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之间的“三明治”复合教学安排。再从国内高校学期制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看,多学期制的最大利好是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传统课堂解放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腾出了时间和空间。 就此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涉及对现有的教学制度重新安排,学期制度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就教育本质而言,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创新欲望和创造潜能。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其核心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品质、批判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养成。所有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学校营造一种自主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是实现创新的先决条件。 学分制改革从本质上说就是营造这样一种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挖掘其学习潜能和兴趣。这种学习自由包括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和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的自由。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开始漫长的学分制改革探索,但是由于计划思维习惯、现有资源条件约束和教育思想观念束缚,学分制改革进程十分缓慢,至今仍然受到多方面制约,突出表现在:①学生毕业学分要求高。 根据本课题组抽样调查,高校平均学分为170 学分, 学分较高的学校基本都超过了180 学分。 显然,这样高的学分要求即便实行学分制,也往往流于形式, 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②选修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较低,学生自主选择有限。 根据课题抽样调查,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平均水平为22.10%,多数不会超过30%。 而在国外高校,这种情况恰恰相反。 这样的选修比例,即便学生有时间选择,其选择范围也极其有限。 ③弹性学制的现实制约。 弹性学制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标志,具体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学业进程,提前或延迟毕业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是,由于受到资源制约、毕业生用人制度以及传统文化影响,执行起来并不理想。 根据课题组对2004—201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统计,普通本专科生的毕业率一直保持在96%~98%之间,学生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毕业。 所以,学分制改革种种迹象说明,尽管高校学分制改革有30 多年,但是一些根本性制度并没有突破,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计划经济的统一模式,这种模式便于批量生产,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高校连这项最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无法突破, 恐怕创新创业都将大打折扣。从这一意义上说,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持续推进学分制改革。

三是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也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从不同评价主体区分, 教育评价有政府对于学校的评估、学校自我评估、学校对于教师工作评价、教师对于学生学业评价等各种类型。 就学生学业评价而言,中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学习,重统一标准、轻多样发展,重知识积累、轻综合能力评价。 其结果是,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 尽管多年来一直呼吁改革教学方法,但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还是非常传统的模式。 从表面上看,中国大学生学习量远远大于国外学生,但实际上中国学生课业负担、难度和挑战性远远不如国外大学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之所以这种评价机制难于改变,个中原因除了传统文化因素之外,恐怕还在于这种学业评价省事,教师无需花太多时间精力。 而教师之所以不愿花太多时间精力, 除教师自身师德修养之外,根本症结在于学校对于教师评价出现偏差。这种偏差突出表现为: 学校对教师工作评价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数量、轻质量等不足。而学校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评价机制,除受各种各样排行榜影响之外,归根结底在于原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 政府对于高校的管理更习惯借助于看得见、见效快的行政干预,客观上导致外部的各类评估过分依赖于可量化的科研排名指标,忽视不可量化的人才培养度量。 所以,无论从宏观,抑或是中观,还是微观,高校所有评价或已偏离了大学的核心价值。 当大学所有评价导向偏离其基本职能,动摇人才培养这一根基时,大学同样也会出现类似金融危机一样的教育质量危机。 这种危机如果不及时加以扼制,提高质量可能就是一句空话,更遑论创新创业。所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开教育评价这一死结,需要克服一切功利的短视行为,真正树立起创新、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改革现有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让大学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三)以科研管理改革为切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在一所现代大学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始终是大学的双子星座,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一方面高质量人才培养往往需要高水平科研支撑;另一方面,当一所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决定大学发展水平的不仅仅是科研硬实力,更取决于人才培养这一软实力。 反之, 当大学科研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时,大学科研水平最终也会受到侵害。大学人才培养与科研这种关系说明, 大学教学改革离不开科研管理改革,大学科研管理改革对于教学改革也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更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但在以往教学改革中, 往往局限于学科内部、局限于教学改革自身。 就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而言,表面上看是人才培养问题,但从内在逻辑看,则是大学科研问题。举个例子说,“十二五”期间,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 但是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科研客观上也存在着科研力量分散,集成创新能力不强,重大攻关机制不足,以及重大科研成果薄弱等缺点。高校基础研究优势明显,但是应用研究,特别是开发试验发展研究仍然是高校科技活动的短板。显然,这种短板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所带来的最为直接影响就是,高校教师科研的社会需求导向不足,高校与社会行业部门联系衔接不紧,人才培养滞后于一线的生产、制造和管理。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与束缚。 所以,推进创新创业就不能就事论事,必须追根溯源,突破以往教学改革的局限性, 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入手,从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一体化综合改革入手,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向深入。就当前而言,应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着重解决高校科研的社会需求和问题导向不足的问题。

一是要深化管理拨款机制改革。改革政府为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学校教师主动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找课题找项目,政府给予配套支持。

二是推动高校内部科研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突破以学科导向设置研究机构的局限,按照社会需要和问题导向组织高校科研机构。要改变高校科研机构的行政化趋向,打破科研行政壁垒,鼓励跨学科交叉设置科研机构。

三是建立科研机构定期评估机制。 根据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定期评估科研成效,及时调整、裁撤、合并一些不必要的考核机构,建立能上能下、灵活开放的科研运行机制,最大限度释放科研活力。

四是要深化教师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要突破单纯以论文、课题的单一考核方式,制定多元化科研考核机制, 推动教师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主动瞄准社会急需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攻关,从源头上解决教师与实际制造、生产、管理一线的脱节问题。

五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依托科技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从市场需求分析、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项目融资、成果技术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完整的服务链。

第二,要深度推进教学与科研融合,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元素积累。

一是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要改革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式,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对科研成果的鉴定,不仅要考察科研产出,而且要参考科研的人才培养绩效。 凡国家面上科学基金项目,都要预留部分研究经费支持和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国家各类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对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开放。

二是建立符合规律的教学工作评价机制。进一步改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制度,避免简单化地把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理解为课堂教学, 建立包含课堂教学、课外创新活动指导、指导毕业论文、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工作量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

三是建立科学的教师聘用制度。 制定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 引导高校师资队伍从单纯的“学术型”向“应用型”“双师型”和“实践型”多样发展,最大限度解决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问题。

四是建立教学与科研融合机制。要进一步巩固教授上课制度,鼓励和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教学并成为教学队伍的主体力量,及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 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应用性与时效性。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及时引入科研内容来改造和设计实验项目,以科研方法为主线来重新设计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五是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教育信息化倒逼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倡导小班授课研讨式、复合式、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与精神。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五年来,围绕提高质量这一高等教育核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计划,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此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立德树人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等层面,论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学期制度、学分制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整体系统改革。反思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对于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创新创业教育

注释

1上海交通大学整体布局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简报〔2015〕第24期.http://www.moe.edu.cn/jyb_xwfb/s3165/201506/t20150612_190336.html。

2南理工学生创新解决“上天入地”难题获挑战杯.http://www.js.xinhuanet.com/2015-11/23/c_1117232882.htm。

3湖北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82所高校建创业基地.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507/t20150723_195194.html。

篇4:白层镇”十二五“继续教育自查报告

“十二五”以来将“微型课题研究”摆在了重要位置,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操作“微课”却从未见系统流程。“微课”作为能够体现教研与科研的衔接性, 最能体现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的课题形式, 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思考、研究。以下就“微课”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基本特点、基本流程四方面进行介绍。

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 对策即研究, 收获即成果。

把研究中的感悟、体会写成“随笔”“反思”, 既是收获也是成果。“微课”《如何扼治“非法执教”的研究》, 通过研究找到对策。“问题即课题”:科研就是不能回避问题, 而是帮助校长、教师解决烦恼。“对策即研究”:这是一个典型的找对策的课题。又如《把学校敬老文化抓实策略的研究》, 各校都抓敬老, 但是否到位?敬老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再如《“堆雪人”, 增加学校快乐因子的研究》, 中小学生的应试压力都比较重, 多给学生注入点快乐能不能减压降低焦虑?至于减、降到什么程度, 做起来才能知道。

基本价值

引领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 教中研, 研中教, 让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如:班级管理、成绩。

1.班级管理。“微课”:“收费提速”《魏书生方法的应用》。班级一收费就乱哄哄, 好长时间收不完, 通过几个组竞赛的方式, 最后2分钟左右就搞定。

2.成绩。“微课”:“教案研究”。成绩与备课直接相关, 现有的“教案”早已五花八门, 拿点课件、学案、什么都不拿也一样上课, 已到了有些失控的自由状态。不是说这样完全不好, 而是希望各学科通过立“微课”认真思考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立题:《英语/物理/数学课备出实效、高效教案的研究》《如何贯彻落实“精品课”的研究与实践》《如何把落实科研的“四个突显”融入“精品课”中的研究》等。科研课题走进教案, 才能走进课堂。“四个突显”是:目标、难点、过程、反思突显, 教案中四处突显科研, 走进课堂也就水到渠成。

基本特点

真 (事) 、小 (事) 、实 (事) 、灵活、短时。

例如, 排座位、纠错字、写“说明书” (魏书生方法的应用) 、制作课件、导课、自主学习、上好早班会、做好眼操、习惯、心态、感恩、观课议课等。《怎样观课议课》《有效观课议课》是2010年朋友送给我的两本书, 看完后发现它们是教研的最高境界, 许多内容、观点已踩进科研, 各校如能落实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如果落实它有难度, 可立“微课”去研究, 立题:《落实“有效观课议课”的研究》。科研的成果是创新, 可以用创新的方式去研究。如用“宏观认识”……“微观操作”……

小课题的特点是“小”, 要求“做透”, 解决问题。建议以“问题即课题”为第一方向, 就校内急需解决且一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立项;以“成绩即推广”为第二方向, 就学校工作中的亮点立项, 总结上升到规律后推广, 走出教育科研的第四个阶段, “认定推广”。“微课”要求计划清晰, 小步跑, 紧着干, 有冲刺力。

基本流程

1.开题:申请表、写方案/计划。

2.过程:研究手册 (小课的“随笔”“体会”“感悟”。会议记录等繁杂的内容几乎都可以记载在上边。解题时可将其所有的内容分类汇成一张表, 与论文或结题报告一起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创新成果进行展示) 、例会 (频度自定) 、制表 (制表的人是引领课题提供技术的人, 应由科研室承担。填表的人是实验教师, 通过填表得到提升。表是目标达成度的测试, “课研”需要技术保障) 。

3.结题: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成果拿出展示。资料的整理可按内容分、特点分、或阶段分等。

4.推广:“微课”更重视推广, 能推得出去的一定是出色地完成了解题任务的课题。

四月初, 区教委及进修校联合组织了走出去学习活动, 发现教育科研的专职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还不理想, 但各区学校的创新、校本课却处处可见。如果采用科研的方法比如立“微课”, 把这些创新、校本课踏实、深化, 即提升了教育, 又让辛勤参与其中的教师们拿到了科研证书, “人格、荣誉”双重保障, 一举两得。

例如, 有一所小学, 把48个好习惯刷在墙上, 让墙壁说明, 这是一种宣传形式上的创新, 但48个好习惯是不是一下子都能落到实处?有专家说好习惯要重复50遍, 坚持21天, 就能形成。小学六年, 共12个学期, 如果根据学年特点每学期只选推出4个, 用专家的说法试一试, 立“微型科研”课题《“四个”好习惯养的研究与实践》, 做实、做透一个学期, 然后总结推广, 不愁其他。这是不是科研提升深化教研的一个好方法呢? (教育工作科研化应是学校教育工作最理想的状态。)

上一篇:幼儿园保教实习下一篇:2022长篇小说《双城记》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