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上海市教育

2022-07-14

第一篇:十二五上海市教育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 2010-08 内容概览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部分)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上海教育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部分)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 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加强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增强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等信息网络的能力,提高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建设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部分)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

• 系统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架构,以泛在技术为支撑,逐步建设涵盖学校、社会、家庭及职场的学习型城市基础设施。实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上海学习网,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鼓励政府和行业建设专业性公共教育资源库,完善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更新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其技术先进性和网络管理水平。系统设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体系。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部分)

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 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 依托上海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网络,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发展相同步、与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与学习型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教育,形成更为积极的、开放的学习文化,加速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综合性政府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伦理和道德教育,强化舆论宣传,提倡文明上网,引导受教育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合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制,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部分)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 建设“上海学习网”(申学网)

• 融合各类学习网站、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个性化学习推荐、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使市民能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IPTV、数字电视、卫星等多个通道快速访问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泛在学习 1 / 11 需求。

 推进上海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 • 在上海教育资源库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分别建设免费的专业性公共教育网络资源库,鼓励社会积极参与教育资源网络的建设,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课外学习和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部分) 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加强上海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 建立支持泛在学习的电信级数据存储与数据流通中心,系统提供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信息监控,完善教育资源和软件的质量评测。建立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的技术和教师服务队伍,实现 “市、区、学校”的三级服务体系与保障机制。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成绩

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建成上海教育城域网  (二)、信息化环境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开始普及  (三)、教育资源逐步积累,初步建立上海教育资源库  (四)、通过实践与应用,教师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二、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

(二)、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方面有待加强 

(三)、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还存在脱节 

(四)、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亟待完善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终身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需求 

(二)、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挑战 

(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机遇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指导思想

 优化基础、提升服务、整合资源、推动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 建设目标

 结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理念,根据信息社会将从“e时代”(electronic era)向“u时代”(ubiquitous era)迈进发展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争取到“十二五”期末,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老师总在我身边”。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主要任务

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1.具体任务

– 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成果,结合上海市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以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系统为核心基础,以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可信共享、泛在 2 / 11 开放、绿色创新、持续发展为要求,建设统一的上海教育城域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环境;最终确保全部上海市教育单位能够高速互连,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快速移动办公;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在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基于上海教育城域网整合各学校信息资源,支持跨校共享,并逐步将学校教育资源有序地向全社会开放。 – 通过各类终端的建设,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设备都能够进行学习,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IPTV、数字电视、卫星等多个通道快速访问学习资源,并且在多种设备之间自由切换学习,从而满足个性化、自主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 2.建设项目

– 上海教育城域网;各种网络接入终端建设。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主要任务

 (二)、构筑共享共建的教育资源 • 1.具体任务

– 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通过“上海学习网”和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将重点关注用户应用,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学习和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提供优质资源。配合教育部金教工程,建立上海市教育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采集、汇聚、整合、挖掘、利用教育数据,加强教育监督与服务,支持教育管理和发展决策。通过跨校信息聚合产生更多可应用的校园资源,面向师生和全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从而帮助师生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使市民能有机会享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成果。 • 2.建设项目

– 上海学习网;教育资源库建设;上海市教育数据交换平台;高校优质资源共享项目。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主要任务 

(三)、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示范引领工程 • 1.具体任务

–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改革为目标,通过信息化发展推动教与学模式的变革,鼓励教师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教师能够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的基本工具之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教师间网络合作、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互动关系;以人为本、满足未来若干年内学生对信息素养形成和信息技术技能的获取的需要,探索和研究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鼓励各基层学校充分利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帮助广大师生提高信息素养,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与工作。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由可伸缩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终身学习资源库、多网合一的终身学习平台、以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系统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信息管理平台以及覆盖全市的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等构成,从而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满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等需求的多模式远程学习服务。 • 2.建设项目

– 电子书包项目;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职业教育综合门户提升项目;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主要任务

(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

3 / 11 • 注重提高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开设创新课程,培养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开展网络教研,实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让广大教师及时分享学科信息、教学成果和教研智慧,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

实施上海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组织建设,明晰信息化管理部门职能定位。 

(二)、制度保障

• 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和水平纳入教育机构的建设评估标准当中,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和教育信息化评估制度。 

(三)、人员保障

• 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建立一支经验丰富、高素质的技术和教师服务队伍,实现“市、区、学校”的三级服务体系与保障机制。 

(四)、经费保障

• 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要积极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采用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加快建设步伐。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教育资源库  建设目标:

• 十二五期间上海教育资源库建设将在现有上海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以构建丰富、开放、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为核心,建设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展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推广,形成中等规模的“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的上海终身教育资源库。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1、资源建设

– (1)在现有上海教育资源库基础上,建设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中等规模的上海终身教育资源库,到2015年资源库容量达到20T,资源总数超过50万条。

– (2)资源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等主要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库,形成各类资源主题。

– (3)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形成资源更新和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2、应用推广

– (1)建立教育资源库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机制

– (2)开展基于教育资源库的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型的应用推广 – (3)形成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和服务模式 •

3、软件平台建设

– (1)建成满足“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贡献”、支持学习者知识收集、共享、利用和拓展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学习者全方位使用资源。

4 / 11 – (2)建设多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教育资源库提供管理和应用的后台支撑。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4、基础架构建设

– (1)建立标准化、开放式的基础架构,实现资源库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

– (2)形成资源库基础架构的循环更新机制,建立以低碳、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运维管理体系

5、管理运行

– (1)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机制 – (2)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机制和服务推广机制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6、科学研究

– 依托资源库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申请和实施各类科研项目

– 对资源库建设的方法、技术、资源、推广、运行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并对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推广,保障上海教育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教育资源库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教育资源库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学习网(申学网)  建设目标

• 上海学习网(申学网)的建设目标是融合各类学习网站、学习平台及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个性化学习推荐、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使学习者能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IPTV、数字电视、卫星等多个通道快速访问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泛在学习需求。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学习网(申学网)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1、综合门户建设

利用Web 2.0技术,依托上海教育资源库以及上海教育系统内各类学习网站、学习平台,建成上海学习网(申学网)大门户,使得用户能通过互联网、无线网、IPTV、数字电视、卫星等多个通道无缝地快速访问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泛在学习需求;建成智能化自助式用户学习服务系统,为上海市教师、学生、家长及全体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周到服务。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学习网(申学网)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2、全网智能检索建设

– 建设全网智能垂直搜索引擎,有别于百度、google等通用搜索引擎,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对上海各类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检索,针对教育资源特定领域提供更加专业、具体和深入的、主题化的、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有效学习资源;建成基于内容的图像与视频检索系统,搜 5 / 11 索范围包括上海市教育系统各类教育资源,方便教师、学生、家长及全体市民对海量教育视频资源进行更快速、更全面、更准确的检索。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学习网(申学网)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3、在线互动学习与管理平台建设

– 建成百万级用户学习档案系统;建成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及全体市民的基于Web 2.0的分布式资源互动学习与管理平台;建成面向上海市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全体市民的在线学习社区;在SNS渐趋成熟、social computing被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全体市民提供各种个人网(Personal Web)教育工具与服务,尤其是可以为广大教师与研究人员提供个性化在线出版服务,为使用手机等手持设备的学习者提供移动学习地理定位服务,学习者可以随时找到附近能解答自己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其他学习者,开展虚拟协作学习或者面对面协作学习。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上海学习网(申学网)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 建设目标

• 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由可伸缩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终身学习资源库、多网合一的终身学习平台、以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系统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信息管理平台以及覆盖全市的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等构成,从而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满足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等需求的多模式远程学习服务。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1、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

– 建设基于电信级IDC,建立计算能力达2万并发,存储达100T,可同时提供百万级访问的市级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区级数据中心的无缝接口;基于SOA,有效连接和共享各分散教育机构、企业的资源,建立用于共享的公共教育信息服务的核心数据库和数据服务中心;建立互联网、移动、IPTV、数字电视、卫星等多个通道的高速互连互通。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2、建设终身学习资源库

– 采取“自建、共建、整合、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即市级机构自身建设、市级和区级部门共同合作建设以及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整理和加工,建设成内容覆盖正式和非正式教育类型,内容涉及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妇女教育、农村教育等多个方面,格式支持网络、卫星、手机、互动电视等多种学习通道的学习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此项工作将纳入上海教育资源库建设中,详见《上海教育资源库十二五规划建设》中的终身学习资源建设部分内容。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3、建设多网合一的终身学习平台

6 / 11 – 建成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支持泛在学习的终身学习平台。该平台将支持千万级用户访问,实现多网融合,积极发挥卫星、电视、互联网、移动网等信息技术载体的优势,形成多样化的资源传输模式。

4、建设以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系统为核心的终身学习信息管理平台 – 建设学分银行系统、学分互认系统以及终身学习信息统计管理系统,为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学分认证中心,依托终身学习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终身学习学分积累与转换,支持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5、信息化支持服务系统建设

– 针对基础设施和应用两个方面建立起面向全市的教育信息化监控平台,形成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软件质量评测系统。

– 逐步建成一个具有100个坐席,提供7*24小時服务,具备专业化水准与规范管理的市级终身学习呼叫中心。

6、建设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

– 积极推进市、区、街道三级机构终身教育信息化服务意识,完善“三级管理”制度,培养终身教育信息化服务队伍,构建多部门协作的服务网络,形成以“教育进社区,学习到家门”为目标的终身教育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满足用户不断扩充的应用支持服务需求。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库  建设原则

• “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 建设目标 •

(一)、成立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合作管理协调机构,共同开发并正式运行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 •

(二)、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合作编制优秀教学课例,每年不少于60节,三年不少于180节; •

(三)、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展示:按照统一的条件要求每地每年推荐选择3所以上数字化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在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上展示; •

(四)、千所学校网络结对,促进教育联动发展:计划三年内实现江、浙、沪两省一市千所学校的网络结对。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

1、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

– 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作为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的展示交流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对区域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制作并共享区域内优秀电化教育资源;发布最新的电化教育信息、政策法规;构建并健全区域内各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区域内优秀信息化学校展示和交流,学校间的联动沟通的展示,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的发布和报道;致力于大力推进区域内电化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加强区域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作用,更好的为广大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7 / 11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

2、合作编制优秀教学课例 –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合作开发优秀教学课例,免费提供给江、浙、沪中小学教师使用,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服务。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

3、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 江、浙、沪三省市按照统一的条件要求每年推荐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依托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进行呈现与共享,全面展示各省市数字化校园建设优秀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软硬件建设、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通过该项目建设,促进三省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并在长三角及全国范围内辐射典型案例学校的先进经验,从一定的高度引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

4、开展中小学校网络结对活动

– 立足促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依托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在江、浙、沪两省一市开展中小学校网络结对活动。采取1对

1、1对多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优势,借助信息化手段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输送至农村学校,在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广泛开展网络教研、互动评课、远程培训、网上听课、远程课堂教学等活动,通过网络化的教育帮扶和资源共享,切实推进两省一市区域内及区域间的教育均衡。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库  建设内容

5、其他专项活动 – 双百工程

» 长三角地区的二省一市,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睿智、大气、懂教育、善管理的校长或老师,也出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学校,将这些校长的治校经验或老师的教学经验以及特色学校的成果拍成系列专题片,作为教育改革的过程性资料保存下来。

– 优秀课件评比

» 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是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的平台,除吸引各种教育单位和机构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展示外,还积极吸收教师甚至学生的优秀教与学的课件,每年定期开展优质教学课件评比活动。促进教师甚至学生个人积极参与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创建优质教育资源的再生机制。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电子书包

 建设目标

8 / 11 •

采取引导和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共同探索和试点电子书包,采用“教育内容+ 移动终端+ 服务平台”的整体模式,建立电子书包运行体系,制定电子教材、移动终端的标准,研究电子书包的服务支持体系,并在实践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应用方面的突破。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电子书包

 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案

• 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一是资源的开放性,系统的教育资源可由不同的出版单位、学校、教师、学生共同产生和共享;二是终端的开放性,系统的移动终端除选择手持阅读器外,还可以根据未来发展选择其他形态的产品(如上网本、MID 等);三是运营的开放性,有志于移动教育产业的教育出版商、移动终端设备开发商、教育单位和部门,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均可加入“电子书包”实验室。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标准建设、服务平台研发、电子课本研发、试验学校建设、应用试点、完整应用推广方案的制定、应用推广、项目管理等。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思考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目标

• 十二五期间争取利用3-5年时间建成上海职业教育综合门户,以“职业教育信息专网”为核心,以职成教育在线为平台、依托本市各中职院校,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上海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网络覆盖无盲点,管理服务无盲区,服务对象标志化,数据服务集中共享,在线应用不断扩展”;营造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和管理的良好氛围,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内容 •

1、基础建设

– (1)构建中职城域网

» 通过光纤链路构建以上海各中职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为核心的上海中职城域网,实现各部门网络之间物理上的互联,为信息化专网应用搭建基础,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机制保证中职城域网为中职教育部门和师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 (2)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

» 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实现“网络覆盖无盲点,管理服务无盲区,服务对象标志化,数据服务集中共享,在线应用不断扩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内容 •

2、制度建设

– (1)完善信息化师资队伍培训制度

»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现有骨干教师培训管理系统,实现上海中职教师培训的统一管理,形成上海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档案数据库,实现中职教师个性化和专业化资源汇集共享、在线学习与区域培训评估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培训发展模式。

– (2)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

» 全面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开展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工作的管理人员。

9 / 11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内容 •

3、体系建设

– (1)建设上海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各项子系统,并依托有关单位建立上海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中心,开展软硬件拓展开发工作。

– (2)建设上海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 着力建设“教育与产业协作对话系统平台”、“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合作系统平台”、“改革创新成果展示系统平台”、“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技能大赛信息系统平台”、“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内容 •

3、体系建设

– (3)建设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体系 » 配合上海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建设一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提升上海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水平,推动学校精品特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推进“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健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提高上海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内容 •

3、体系建设

– (4)建设上海中职网上实训体系

» 建立虚拟实训体系,为上海已运作的80所中职实训中心提供一个在更广的范围内宣传推介自己的舞台和机会,网上实训中心可与实体实训中心形成良性互动,以弥补实体实训中心数量有限,受众面狭小的不足,发挥网上实训中心参与方式比较灵活,与实体实训中心相比受到限制较小的长处;在教学上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内容 •

3、体系建设

– (5)完善职业技能大赛信息管理体系

» 完善中职技能大赛信息系统体系以配合技能大赛的开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技能大赛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与专业教学实际结合,与就业岗位需求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立足面向全体学生,扩大比赛项目,优化比赛内容,规范比赛办法,提升比赛水平,注重加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职业教育综合门户  建设内容 •

4、网络建设

10 / 11 – (1)构建职业教育信息专项网络 » 初步搭建起集行政办公、资源共享、业务管理、互动交流、视频会议以及具有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远程教学等功能的职业教育综合网络和服务平台 – (2)改造并完善职业教育综合门户网站

» 把职成教育在线建设成一个集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发布、互动交流、校企合作、政务办公、在线学习等平台为一体的综合门户网站,并使之成为上海职业教育对外宣传和展示的窗口。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11 / 11

第二篇: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七日

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本市住房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住房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本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坚决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紧紧围绕“四个确保”的要求,把住房发展作为推进上海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在加强房地产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积极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本市确定的住房发展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住房市场继续较快发展,市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按照“三个为主”的住房市场发展原则,加强供需双向调节,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1.住宅建设投资稳步增长

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推动下,本市逐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住宅建设投资迅速回升。自2008年起,全市住宅建设投资平均每年增加15%。到2010年,住宅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住宅投资完成466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3%。

2.住房供应结构明显优化

本市在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控的同时,积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中小套型住房成交比例明显提高。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商品住房成交比例由2005年的10.3%提高至2009年的27.2%。加上保障性住房,“十一五”期末,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房的成交比例已达60%左右。二是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逐步增加。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由2006年的7∶3调整为2010年的4∶6,供应比例由2006年的8∶2逐步调整到2010年的6∶4。

3.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含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474万平方米,存量住房成交面积为8209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5%和3%。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由2005年的14.9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6.7平方米左右;住房成套率由2005年的93%提高到2010年的96%左右。

(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住房困难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本市在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同时,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困难。

1.不断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

突出廉租住房这一重点,着力解决最困难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基本实现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 “应保尽保”。在住房困难面积准入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先后5次调整收入和财产准入标准。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受益家庭户数大幅增加。到“十一五”期末,新增廉租受益家庭5.7万户,累计受益家庭达7.5万户,是“十五”期末的4倍。同时,不断完善房源筹措机制,多渠道筹措廉租实物配租房源,新增实物配租家庭1.06万户。

2.稳步启动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

积极推进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困难。一是从2007年下半年起,着手研究制订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2009年6月发布了《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二是加快推进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到2010年底,全市开工建设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超过1000万平方米。同时,狠抓规划落地,确保完成2008-2012年开工建设2000万平方米、30万套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目标。三是在总结徐汇、闵行两区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准入标准,完善运作机制,2010年8月已在市中心区和部分有条件的郊区全面推开。

3.大力推进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建设

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全力推进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先后两批规划建设31个有一定规模、交通方便、配套良好、多类型住宅混合的大型居住社区,第一批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宝山顾村、闵行浦江、浦东周康航、嘉定江桥、浦东三林、松江泗泾等8大基地已相继启动。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积极发挥市和区两方面积极性,加大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全市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开工建设3250万平方米,竣工2960万平方米,完成“搭桥”供应2985万平方米,满足上海世博会和市重大市政工程、重点旧区改造项目的动拆迁需要。

4.积极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为增加住房供应总量,调节租赁市场需求,有效缓解部分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阶段性居住困难,通过调研和总结相关产业园区、企业单位的经验,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单位租赁房建设和使用管理的试行意见》,引导单位利用自用土地建设单位租赁房,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市场化租赁房。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思路,着手起草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广泛征求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公众意见后,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具有上海特点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2010年9月《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坚持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旧区改造

加快推进旧区改造,既是上海重大的民生工作,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市领导高度重视,将加快旧区改造列入市委年度重大课题,组织开展研究,努力破解旧区改造 “瓶颈”,创新旧区改造机制,并选择5大重点旧区改造基地,指导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推动旧区改造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1.积极探索旧区改造新工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拆迁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2.5万户,并在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按照“过程全透明、结果全公开”的要求,分别建立了“事前两次征询”、“数砖头”加套型保底、增加就近安置、律师等第三方提前介入等新机制。二是先后制订了《关于贯彻国务院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会议精神加快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调整完善本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试点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文件,为加快推进旧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2.不断加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

坚持“拆、改、留、修”并举的原则,不断加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116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9710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至2010年4月,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建筑整治,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其间共完成621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

(四)加快住宅产业化,逐步提高房屋质量

“十一五”期间,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以下简称“四节一环保”)和提高住宅整体质量为目标,从优化户型设计、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和推进住宅全装修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住宅产业化推进机制和管理措施。

1.加大新建住宅节能减排推进力度

在新建住宅全面实施50%节能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住宅节能65%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TJ08-205-2008)的试点。并通过实施新建住宅建筑节能公示制度和出具《新建住宅质量保证书》、《新建住宅使用说明书》等举措,进一步充实住宅建筑节能、性能认定和信息公示等内容,加大节能减排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进力度。

2.建立住宅产业化推进和监管机制

抓住土地出让源头,将住宅全装修作为土地出让的条件,并通过示范项目,逐步形成节能省地型“四高”优秀小区创建平台。住宅产业化已从“点上示范”进入“面上推行”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市全装修住宅的面积约占新建商品住房总面积的20%,住宅整体质量明显提高。

3.提高住宅建设配套质量

“十一五”期间,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要求,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竣工面积达到同期住宅竣工面积的12%左右,为购房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针对居民的“开门七件事”,从创新建设和管理机制着手,明确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建设。

(五)管理机制日益完善,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住宅物业管理关系到民生、社会和谐,关系到广大居民居住质量和环境。“十一五”期间,面对物业管理存在的种种难题,积极转换观念,开拓思路,研究制定《上海市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7-2009年)》,明确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指导本市住宅物业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1.积极探索,建立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机制

从健全物业管理法规建设入手,创新制度、运作机制。建立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工作。逐步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订和建立了维修资金监管、物业行业“四查”和物业管理满意度测评等制度,着力提高住宅物业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指导,提高业主自我管理能力

结合《物权法》实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文件,明确业主委员会成立、维修资金使用、物业服务企业选聘规则和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增强业主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深化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强化街道、居民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组建、换届和日常运作的指导,形成了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组建业主委员会7155个,占符合成立业主大会条件住宅小区的83.62%。

3.转换管理模式,加大行业行政管理力度

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将物业企业资质和物业管理要求紧密挂钩,提高物业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初步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物业管理招投标项目789个,建筑面积达7006万平方米。创建962121物业服务平台,通过服务热线,全天候为居民提供服务,居民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从标准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三个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基层建设,提高基层物业行政管理能力,更好地推进属地化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化。

“十一五”期间,本市住房发展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受住宅用地供应不足的影响,住房供应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地价和房价上涨过快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抑制,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供应结构尚需继续优化;另一方面,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还刚启动,住房保障政策和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覆盖面急需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与住房市场的发展规模还不协调,与着力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有待于今后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住房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逐步恢复,世界经济也开始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基础还不稳定、发展还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将更加紧迫。“十二五”时期,中央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这个时期,是本市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住房发展方式、重点和结构实现新突破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的金融、经济发展与通胀控制双重压力,本市必须积极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百姓安居”的住房发展理念,把“十二五”住房发展放到全市发展的大局中进行科学谋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发展挑战,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围绕重点,聚焦突破,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面提升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开创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为此,要针对住房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相结合。一方面,积极采取双向调控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在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制度的同时,相继启动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十二五”期间,本市住房发展将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重点工作:

(一)突出发展重点,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改善民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住房是民生之要。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九届市委十三次全会的部署,抓住主题,把握主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本市住房发展的重点,加快推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举措,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保障责任。在继续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策聚焦,不断加大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和供应力度,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青年职工、引进人才、来沪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多实用、实惠的保障性住房,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快地惠及民生。

(二)服务百姓安居,进一步加大旧区改造力度

积极发挥世博后续效应,进一步突出旧区改造公益性质,把“以人为本、重在民生”作为旧区改造的根本目的,一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施阳光动迁,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社会各方参与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机制。坚持从居住条件最困难、安全隐患最严重、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地块入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继续加快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坚持“拆、改、留、修”并举,保护、保留、修缮和改造相结合,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因地制宜,不断加强旧住房综合改造,着力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三)加强市场调控,保持住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采取坚决措施,有效遏制地价、房价过快上涨,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深化完善“三个为主”的市场发展原则,严格执行中央一系列调控政策,积极支持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通过进一步调整商品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积极盘活存量住房,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住房市场秩序等举措,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供应和运行机制,积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更多市民通过市场有效解决自己的住房需求。

(四)狠抓节能环保,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紧紧抓住“十二五”住房建设特别是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发展的有利契机,将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绿色、环保、低碳等发展理念,提倡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其他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经验和做法,尽快转化为长效常态机制。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技优势,积极开发和推广低碳、节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并依托住宅产业现代化,切实转变住宅建设模式,走出一条质量好、性能高、污染少、能耗低、技术高、集约型的产业发展新路,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五)加强物业管理,全面提升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

建管并举,进一步深化物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居住物业管理,为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认真总结经验,按照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业主自我管理机制,提高业主自我管理能力;继续加强物业行业管理和行政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物业行业行政管理行为,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进一步理顺物业服务收费机制,形成“质价相符、按质论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物业服务顺利实施,全面提升广大市民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满意度。

三、“十二五”住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民生”的理念,按照“诚信、规范、透明、法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完善“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健康、稳定、持续、有序”的住房市场体系。按照九届市委十三次全会的部署,切实将推进住房保障、服务百姓安居作为本市住房发展的主线和首要任务,全面推进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为特征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举措,不断优化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居住问题;进一步加大住房市场的调控力度,引导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遏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积极发挥上海世博会后续效应,通过加快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推进节能环保和住宅产业化,增强房屋行政管理力度等措施,全面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市民的居住水平。让本市逐步发展成为规划合理、配套齐全、节能环保、服务完备、住有所居、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

(二)总体目标

“一个重点”: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举措,市、区联手,以区为主,严格落实政府责任制,着力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力度。

“两个加大”: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受益面,着力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比例,优先满足广大市民的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三个提高”:进一步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提高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和住宅产业化推进力度,提高住宅建设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住宅物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住宅物业综合管理水平。

四、“十二五”住房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1.具体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预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6200万平方米、约92万套(间),分别约占新建住宅总面积的50%和总套数的60%左右;包括“十一五”期间开工结转项目在内,预计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间)左右。

——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到“十二五”期末,预计新增租金配租廉租住房家庭及筹措实物配租房源7.5万(套)户,累计约15万(套)户。不断加大租金配租和实物配租的力度,确保实现符合条件的廉租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基本解决本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着力推进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预计新开工建设2000万平方米、新增32万套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其中,“十二五”前两年新开工建设1000万平方米、约16万套,确保完成2008-2012年的建设目标任务;“十二五”后三年,再新开工建设1000万平方米、约16万套。 “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供应达到预售标准的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2500万平方米、约40万套,明显改善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通过新建、配建、改建、收购和转化等方式,预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房)1000万平方米、约20万套(间)。规划期内,预计新增供应达到竣工交付标准的公共租赁住房900万平方米、约18万套(间)。有效缓解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的阶段性居住困难。

——进一步加快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建设。计划开工建设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3200万平方米、约40万套;“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增“搭桥”供应(施工进度达到±0.0)2500万平方米、约35万套。其中,市属大基地、就近安置房建设1700万平方米、“搭桥”供应1500万平方米、约18.75万套;区属项目共建设1500万平方米, “搭桥”供应1300万平方米、约16.25万套。

对上述发展目标,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本市的实际需求,适时适度优化完善。

2.主要任务

(1)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

合理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标准,适时调整租金补贴方式,根据租赁对象的收入情况,制定差额补贴办法,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充分发挥区和街道的作用,积极推行实物配租新机制,切实提高实物配租比例。通过配建、改造、收购、转化和代理经租等方式,大力筹措廉租适用房源,逐步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有效衔接。

(2)着力推进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供应,确保完成2008-2012年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继续放宽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准入标准,扩大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范围;进一步完善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轮候供应机制,在继续加大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力度的同时,抓紧实施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租售转换等供应新模式,多渠道解决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

(3)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房)运行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房)的建设和供应力度,有效缓解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的阶段性居住困难。一是坚持“市区联手、以区为主”和“只租不售”的要求,根据投融资渠道、房源的筹措方式,组建一批公共租赁住房专业运营机构,负责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资、经营和管理。二是积极采取集中新建、配建、改建、收购和转化等方式,建设和筹集房源。由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建设和筹集面向社会供应的公共租赁住房;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多渠道建设和筹集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公共租赁住房投资、经营和管理主体多元化。三是进一步贯彻《关于单位租赁房建设和使用管理的试行意见》,积极鼓励产业园区、大型企事业等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单位租赁房和市场化租赁房。

(4)加快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建设

以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建设和供应力度。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动迁”和“市、区分工协作,以区为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的配套政策,加快完善外环大市政配套,进一步提升市政、交通和公建的配套水平,尽力满足旧区改造动迁居民的安置需要。

在重点推进“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的同时,结合本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创新思路、开展探索试点,稳妥推进定区域、定对象、限房价、限交易的特定限价商品房建设和供应;有序实施特定区域“先租后售”保障性住房政策,以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区域功能,解决青年人才的阶段性住房困难,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

(二)积极推进旧区改造

1.具体发展目标

——加大旧区改造力度。在全面实施事前征询居民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中心城区完成350万平方米左右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动迁居民约15万户。基本完成长宁、静安、徐汇等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启动城中村和郊区城镇集中成片棚户简屋改造试点,并逐步推开,积极推进郊区国有农场危旧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宝山区顾村镇、金山区朱泾镇棚户简屋改造试点。

——继续扩大旧住房综合改造范围。预计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和维修5000万平方米。其中,旧住房成套改造90万平方米,直管公房全项目大修2000万平方米。进一步扩大旧住房综合改造范围,逐步对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实施综合维修。

——加快推进农民宅基地的置换。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符合宅基地置换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力争完成8.5万户农民、45平方公里的宅基地置换,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的战略空间。

2.主要任务

(1)抓紧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吸收本市在“十一五”旧区改造工作中形成并已被实践所证明的成功做法,研究制订并实施《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旧区改造;进一步完善居住房屋补偿安置政策,全面推行“数砖头”加套型保底补偿安置方法;进一步规范房屋征收行为,加强房屋征收管理,全面实行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结果公开制度,构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征收过程全透明,安置结果全公开。

(2)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地块的改造建设进度

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对杨浦、闸北、虹口、原黄浦、普陀等重点区的重点推进项目,加大旧区改造资金支持力度;对已启动但进展缓慢或停滞的项目,采取积极措施,督促开发单位启动改造;对没有按时启动的地块,依法启动土地使用权收回程序。同时,加快设立市、区两级政府旧区改造专项基金,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支持旧区改造。

(3)加大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建设力度

中心城区各区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挖掘潜力,建设就近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满足动迁居民的多元化选择需求,不断加快居民动迁安置进度。

(4)继续开展旧住房综合改造

进一步完善机制,提升综合改造标准和水平,并结合旧住房综合改造,研究拆落地改造、多层住房增设电梯等技术、政策、资金筹措等瓶颈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旧小区开展试点,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制订相关政策,支持市郊国有农场危旧房综合改造工作。

(三)进一步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1.具体发展目标

——保持住宅建设投资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住宅建设投资总额为49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5%左右。住宅建设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继续保持在20%左右。

——确保商品住房有效供应。预计新建商品住房6500万平方米(含按政策规定应配建的保障性住房),销售面积6000万平方米;切实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确保中小套型住房占新建住房(包括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不低于70%;进一步盘活存量住房交易,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2.主要任务

(1)优先满足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坚持以居住为主,更加突出鼓励自住性和改善性需求;坚持以市民消费为主,更加突出支持有本市户籍和居住证的市民首次购房需求;坚持以普通商品房为主,更加突出引导购买中小户型住房。加大土地、金融、税收等调控政策执行力度,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倡导梯度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2)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继续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消费。一方面,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力度,进一步改革完善土地出让方法,抑制住宅用地价格过快上涨。区位条件合适的住宅用地出让,要明确套数、套型面积等控制性指标,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另一方面,按照城乡一体化和郊区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结合旧区改造、城市功能布局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合理调整商品住房的布局,明确商品住房建设重点区域。

(3)继续发展存量住房市场

通过规范房地产中介行为,完善存量房交易网上备案管理,加强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等措施,积极发展存量住房市场,扩大存量房交易规模,力争使存量住房与市场化新建商品住房的成交面积比例从“十一五”期间的1∶0.9扩大为“十二五”期间的1∶0.8。

(4)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住房租赁管理制度,规范住房租赁行为,切实保护租赁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安全的住房租赁关系。另一方面,鼓励机构经营租赁住房的同时,完善户籍、教育和公积金等配套政策,促进居民住房租赁消费,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使“十二五”期间住房租赁面积和承租户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5)加大住房市场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经营全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实施房地产项目跟踪监测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和信用档案制度,将企业资质、诚信记录与土地招拍挂挂钩。进一步完善房屋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市场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提高对住房市场的监管能力。大力整顿和规范住房市场秩序,加大对囤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大力推进住宅节能和产业现代化

1.具体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大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全装修住宅和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的推进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装配式工业化住宅比例达到20%左右,新建商品住宅全装修比例达到60%左右,实施性能认定率达到30%以上。

——积极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进一步扩大“四节一环保”技术的集成应用。“十二五”期内,新建住宅全面实行建筑节能65%标准,每年创建40个“四节一环保”示范项目。

——重点推进大型居住社区的配套建设。“十二五”期间,在确保住宅建设与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前提下,继续以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建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创建“统筹规划、配套先行,先地下、后地上”的示范居住社区。

2.主要任务

(1)完善推进、监管机制,大力推进住宅全装修

在加强住宅全装修产业链建设的前提下,从土地出让、报建、设计和施工招标、设计审图、报监、竣工验收备案和交付使用许可等环节入手,完善住宅全装修推进和监管机制,切实提升住宅全装修质量。

(2)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具有上海特点的装配式工业化住宅体系

以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和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发展。推广住宅设计模数化和材料部品化,积极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和大型住宅产业联盟,并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激励措施,加快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工业化住宅体系和配套的部品体系。以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为重点,逐步扩大装配式工业化住宅体系的应用覆盖率。

(3)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四节一环保”技术的集成应用

加大应用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四节一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技术和标准体系,完善住宅新技术应用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住宅建筑节能65%标准,逐步开展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推广以节水型器具应用、人工水景观控制和雨水利用为重点的居住区节水措施。加大居住区配套公建集中建设力度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力度,进一步促进居住区节约用地。

(4)加快制度建设,提高新建住宅的性能和质量

在进一步强化开发企业、勘察、设计、审图、施工和监理等专业机构责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法人制和工程项目设计使用年限内的质量终身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分户验收和住宅性能认定制度,探索实施质量保证金或保险制度,为提升新建住宅的质量和性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5)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住宅配套能级

健全住宅配套建设管理制度,探索管理新模式。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理念,注重配套建设的系统性和功能性,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和“储备、计划、实施”的项目管理流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的住宅配套管理机制和市场化建设机制,以大型居住社区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新建住宅的配套建设,为入住市民提供设施更加齐全、服务更加完善、生活更加便捷的宜居环境。

(五)进一步加强住宅物业管理

1.具体发展目标

——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住宅物业管理体制,建立“质价相符、按质论价”的住宅物业服务收费价格机制。继续加大行政管理力度,提高行政监管效能,有效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广大业主的满意度。

——完善业主委员会组建和日常运作制度,加强业主委员会自身建设,提高业主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业主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物业管理。

——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十二五”期间,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面实施项目招投标。

——进一步拓展962121物业服务热线功能和服务范围。“十二五”期间,建立覆盖全市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平台,为全市城镇居民家庭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2.主要任务

(1)建立行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覆盖全行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小区)经理信用信息系统,将信用信息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小区)经理业绩考评、资质等级和执业资格评定、项目招投标和评优的依据。

(2)完善962121物业服务热线功能

构建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应急维修中心)、房管办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完善物业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功能,优化操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将热线作为受理物业服务投诉、反馈处置情况和接受居民监督的平台。

(3)建立“质价相符、按质论价”的住宅物业服务价格机制

建立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物业服务收费价格形成机制,将物业服务收费标准与服务内容、水平相挂钩,解决“同一小区同等服务、不同收费”问题,制定与物业服务等级对应的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建立物业服务价格与物业服务成本联动的调价机制,为业主大会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商确定物业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4)进一步提高业主自我管理能力

深化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加强居民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完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议事决策规则,规范业主自我管理行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相关的业务培训制度,提高业主自我管理能力。

五、“十二五”住房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确保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

1.优先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一是根据“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托轨道交通和比较完善的市政和商业服务设施,加快落实规划选址工作,抓紧制定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明确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比例,确保土地的优先供应。二是根据大型居住社区开发建设需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土地供给方式,参照土地“预审批”的办法,将“十二五”期间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所需的土地,提前安排落实到位,加快土地储备和前期开发。三是抓紧研究和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有偿使用办法,支持专业运营机构利用国有企业“退二进三”土地、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其它可利用的零星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有效降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成本。

2.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力度。一方面,根据住房市场运行情况,科学把握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优先满足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需要。另一方面,进一步改革完善土地出让评标方法,根据企业资质、诚信记录和规划设计方案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运用市场手段将中小套型住房建设和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作为住房用地“招拍挂”条件,增加中小套型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应。

(二)运用税收、金融等差别化政策,支持居民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

积极贯彻国家有关规定,在对现有的信贷和税收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有针对性地对首次购房、第二次购房中的改善性购房和投资投机性购房,制定并实行差别化的信贷、税收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个人购买普通住房、非普通住房的税收政策,支持和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逐步完善住房税收体制,在合理增加住房保有阶段的税赋的同时,相应减少流通环节税赋。

(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一是进一步强化商品住房项目跟踪调查制度,切实掌握商品住房项目的建设进度,督促开发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和上市销售,确保市场的正常供应。二是加大销售现场和合同网上备案的监测力度,进一步规范商品住房销售行为。在试点基础上,加快实施新建商品住房预售和存量住房交易资金监管,切实保护购房人的权益。三是探索建立将企业违法违规信用与其法定代表人、责任人个人信用关联纳入征信系统的制度,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加快健全住房保障运作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运行机制,按照“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原则,明确并落实区在房源建设、资金筹措、审核供应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一是抓紧完善本市住房保障工作体制、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按照“条块结合、协调配合”的原则,加快建立市、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和街道(镇乡)住房保障事务工作部门,形成健全的住房保障组织和事务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市住房状况信息中心,进一步提高管理能级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市、区紧密配合,加快建立全市联网的公共租赁住房服务信息平台,发布房源信息,提供租赁服务,并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在明确市、区职责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市、区配合、以区为主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四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基地动迁、居住社区规划、公交市政、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配套等方面,充分发挥所在区的作用,市、区联手,确保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抓紧研究,多渠道落实住房保障资金

一方面,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以及市、区(县)两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等渠道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另一方面,从本市住房保障体系着手,抓紧研究解决资金保障特别是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回购和租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筹措等资金筹集问题。一是抓紧研究制定住房保障资金市与区(县)共同分担办法,进一步健全保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二是探索采用中长期政策性低息贷款、中长期债券、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筹集融资渠道。近期,要抓紧研究运用住房公积金、社保和保险资金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融资办法。三是实施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机构、个人共同参与的投资经营新机制。

(六)加快完善住宅节能和产业现代化监管和激励机制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建筑节能条例,并认真总结经验,制订适合本市实际的促进住宅节能和产业现代化专项法规,明确具体要求和推进监管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行政和经济鼓励措施。研究土地利用、节能专项资金、公积金贷款和金融、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新建住房实施建筑节能和工业化住宅体系。三是加强新建住房的全过程监管,督促引导开发企业和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和产业现代化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高新建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

(七)进一步完善住宅物业综合管理机制

一是以实施新颁布的《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为契机,加快制定物业管理招投标、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等办法,修订《上海市商品住宅维修基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完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物业行业管理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业主委员会组建和换届改选办法,积极探索业主自我管理、引入专业中介机构参与管理和其他管理人代为管理等模式,建立住宅物业管理矛盾综合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区(县)、房管办三级管理网络,逐步建立管理信息收集、查询、实时监控、分析反馈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监管机制,通过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提高房屋管理水平和居住环境质量。

(八)加强基础管理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乡)三级网上办公平台,提高住房保障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健全信息比对渠道,完善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核对系统,提高受理审核的效率。二是加强基层住房保障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制度,规范窗口服务,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建立各级政府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工作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将监督检查、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列入区(县)政府目标责任管理和政绩考核范围。

第三篇:上海十二五规划

经过五年奋斗,上海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办好世博会的光荣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四个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纲要(草案)》根据市委《建议》,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把握“十二五”发展形势,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1、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考虑

上海“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个率先”,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和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四个率先”,是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力求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贯彻六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纲要(草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和35项具体指标。一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二是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城市文化更加繁荣、更具魅力。四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左右,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五是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七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提出上述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体现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要求,体现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这一根本目的,体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更加重视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更加重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更加重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2、“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出了13项主要任务。这里,从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从七个方面对经济建设进行了部署:

●迈向“四个中心”。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为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奠定坚实基础。●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上海科技教育资源和人才集中的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构筑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以郊区新城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突出信息化领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在政务、商务、生活等领域的渗透和运用,促进产业智能发展。●建设管理一流的现代都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把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安全、整洁、有序、高效、法治的城市现代化管理格局。●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从三个方面对社会建设进行了部署:

●创造安居乐业的人民生活。着力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安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形成“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提升教育、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发展基层民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注重矛盾源头预防,畅通民意表达和回应渠道,促进矛盾纠纷规范化、制度化解决。●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商旅文体联动发展,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部署:

●建设创新开放的新浦东。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在推进“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在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争当改革攻坚的排头兵。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营造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上海“十二五”规划名词部分指标

1、“三港”“三区”:指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以及依托三港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2、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是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三港”“三区”为主要载体,是国家允许上海率先开展创新突破,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航运支持政策和制度环境的一个试验平台。

3、主要地产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为保障城市供应安全,本市自2008年起建立了主要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制度。主要地产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生猪、家禽、鲜蛋、鲜奶、淡水养殖等产品。该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市主要地产农产品自给率、生产目标以及必须具备的生产能力。

4、规划工业区块:全市规划工业区块共104个,面积764.1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基地、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地块三类,其中工业基地类型的工业区块16个,工业园区类型的工业区块49个,城镇工业地块类型的工业区块39个,三者面积比例为28∶58∶14,显示出本市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主体、工业基地为亮点、城镇工业地块为补充的基本特点。

5、知识竞争力:指获取和配置知识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知识经济和社会财富的能力。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提出的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知识支持、经济产出等方面,并由相关的具体指标组成。

6、合同能源管理:指由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安装、节能量确认等节能服务,并从客户实施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取得回报的一种专业服务方式。

7、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的形象比喻。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就是通过建设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示范性基地,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8、“四旁”林:指村旁林、水旁林、路旁林、宅旁林。

9、林业“三防”体系:指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防治。

10、“5+3+1”郊区三级医院:“5”指在嘉定区嘉定新城、宝山区顾村镇、闵行区浦江镇、浦东新区曹路镇、浦东新区南汇新城新建5个三级医院项目;“3”指在崇明县、青浦区、奉贤区扩建升级3个三级医院项目;“1”指金山区区属三级医院迁建金山新城项目。

11、“四议两公开”:指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指:党支部会提议、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部分指标解释

1、居民消费率:衡量居民消费总体情况的重要指标,指居民最终消费占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率。

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增加值总和。

3、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国家和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指标,指主要劳动年龄的常住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比例。

4、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指在上海证券市场以股票、可转债、企业债券等方式,以及在银行间市场以国债、企业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额占国内融资总额的比例。

5、商品销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商品及出口商品的总额。

6、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计算公式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外贸商品进出口额)。

7、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指累计新增加的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不包括外商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

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创意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两大部分,其中,文化创意服务业包括媒体业、艺术业、休闲娱乐服务、广告、咨询及会展服务、网络信息业、设计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包括文化及创意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

9、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指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的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比例(按照常住人口计算)。

10、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指中心城范围内公共交通出行人次(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和出租车)与使用交通工具的出行总人次(不含步行)的比率。

11、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套(间)数: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动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总套(间)数。其中,廉租住房包括实物配租和货币配租的受益家庭户数,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动迁安置房包括筹措的房源套(间)数和新建设的达到预售标准套数。

12、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指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和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总和。

13、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指报告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单位生产总值之比相比基期的下降程度。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本地区消费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净调入电力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之和。

14、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反映工业园区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化利用水平,计算公式为: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园区已建成投产企业用地面积。

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指报告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相比基期的下降程度。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6、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指报告期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与常住人口之比相比基期的下降程度。

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占生活垃圾清运总量的比率。无害化处理指通过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工艺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第四篇:《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国资国企是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服务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深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增强上海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影响力、控制力,对实现上海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优化布局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优化布局,完善治理,创新机制,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上海国有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十一五”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现了“六个基本形成”目标:基本形成了“牢记使命、深化定位、联合委办、服务企业”的工作方针;基本形成了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的改革路径;基本形成了围绕主业上市融资发展和提升价值的发展新机制;基本形成了“出资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的国资监管全覆盖体制;基本形成了国资基础管理框架;基本形成了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中长期激励为重点的机制创新突破。

(一)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5年底至2010年底,全市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5316亿元增长到10960亿元,年均增长21.2%。2006-2010年,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900亿元,累计税收4100亿元,分别比“十五”规划同期增长146%、144.3%。

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节能建筑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完成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各项任务。

在应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及灾后援助都江堰建设、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等地区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出色完成了世博园区80%的建设任务、70%的设计任务、60%的项目管理,为上海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在重点行业、领域和大型企业集团的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前20个行业中的国有资产总额占本市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83.5%提高到2009年的91.4%。前10家大企业集团国资规模占出资企业国资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73.8%提高到2009年76.5%。

(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取得突破

2006-2010年,上海国有企业积极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各类重组涉及资产总额约2800亿元,资源进一步向具有主业突出的优势企业集聚。

(四)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 2006-2010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累计超过130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超过1500亿元,资本证券化率从13.6%提高到30.5%。

(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筹备建立了外部董事、外派监事“专业资格认定委员会”和候补人才库;研究制定了《市管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市管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荐产生了11家试点单位的35名外部董事;设立外部监事,由其与企业内部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并联合纪检监察、审计等各方监督力量开展工作。

(六)政企分开、国资监管全覆盖工作顺利推进

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原则和“责任有主体、行为有规范、问责有对象”的要求,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对市属经营性国资履行出资人职责,市国资委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分别采用出资监管和委托监管两种模式,原则上以出资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

“十一五”规划目标“13588”完成情况

一、 目标完成情况

1、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保持在一成以上

2005-2010年,全市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5316亿元增长到10960亿元,年均增长21.2%,其中,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从4045亿元增长到8230亿元,年均增长20.7%。

2、三成以上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中

截至2010年底,经营性国资证券化率达到30.5%

3、五成左右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聚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2009年底,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中国资总额占经营性国资比重65%(2005年为40%左右)。

4、八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在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

2009年底,国资委系统资产总额排名前列的久事、城投、上汽、电气、上实、申能、地产、光明、上港、百联、同盛、机场、建工、国盛、临港等15家企业的国有权益占41家出资企业国有权益总数的86.5%。

5、社会事业领域八成左右的市属企事业集团探索实施多元化改制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行推进,尚处于探索过程中

二、“十二五”改革发展的环境

(一)总体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内形势。

1、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上海国资国企加大调整和改造力度

国际金融危机、能源资源趋紧和环境气候变化促使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技术、新产业将带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产业和依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已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点。上海国资国企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趋势,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借助上海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加大调整和改造力度,抓住结构调整的主动权,着力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新的发展优势。

2、外向型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上海国资国企要更加注重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抬头,并日趋升温,这将影响未来世界贸易的增长。这些都将对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使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面对挑战和约束,上海国资国企必须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的步伐,在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的同时,要转变国有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支持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并购;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上,通过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抓住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机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努力形成全国性的企业,取得新的发展优势。

3、“四个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国资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后“世博”时代,上海将进一步加快建立完善符合上海发展定位和转型要求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形成相应的服务保障能力。在这些领域,上海国资要继续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精细化的运作管理方式,努力形成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逐步化解公益性国资运行压力。对于比较成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形成国有资本“投入—盘活—再投入”的滚动循环机制。同时,要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公益性国资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4、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国资国企的社会责任要求更加明确和规范

“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国资国企要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在推动社会公平和谐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国资国企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和制度;必须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加快做优做强主业,争取创造更好的业绩回报社会;必须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和社会风险评估、防范工作,加强国资国企监管的执行力,公开企业财务,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检查。同时,也要求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支持国资国企改革,降低国资行业调整退出成本和企业改革成本,确保社会稳定。

(二)阶段特征

“十二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将主要表现出如下阶段特征:一是国资结构调整进入纵深发展期,将从过去较多关注行业布局结构调整,转为国有资本行业布局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国有集团经营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等多项结构的调整;二是国有经济发展模式进入加速转型期,“十一五”靠资金、资源密集投入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续,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主线;三是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国资运营体系、集团管控模式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四是国资监管进入规范完善期。

三、“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

(一)指导思想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优化布局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5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更加注重上市发展和透明运作、更加注重依托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国资监管、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诉求,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国有资本证券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国资监管信息化,不断优化国资布局结构、集团经营结构、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经济增长结构,使上海国有企业成为市场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群体,使上海国资成为证券化程度高、盈利能力强的优质资产,使上海国资监管形成透明化程度高、监管能力强的出资人体制,从总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有经济稳步增长和功能提升,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国企改革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个规划纲要》提出的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市属产业类国资证券化率,力争90%以上的产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产业集团90%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自主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6%以上。形成2-3家充分发挥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集团,5-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集团,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

——法人治理建设,按照“资本人格化、治理规范化、激励市场化”的要求,根据上市公司治理指引,通过优化和细化法人治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和综合配套,更加注重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股东导向机制、规范运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使公司法人治理基本达到《公司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要求。

——国资监管体制,以出资人监管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管理向股权管理转变。结合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建立运作,建立适应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国资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委托监管内涵,提升国资监管全覆盖的有效性。

——国资布局调整,市国资委系统95%的国有资产集中到前20个大企业集团,集中到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加大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基本完成非主业资产的调整和有序退出。行业布局从70个行业收缩调整到50个左右,企业集团有效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次以内。

——履行社会责任,更加关注社会公众对国资国企的公共利益诉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社保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将履行社会责任落实至企业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经营等各环节。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体系和报告制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低碳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带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严格落实安全保障责任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结构

大力推进行业布局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支撑上海未来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安全、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更好地发挥国资在上海产业结构重构和城市功能提升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进一步优化国资行业布局

一是加快制造业结构升级,推动国资向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聚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纺织等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上海地方国资具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上汽、电气、上药、华谊、华虹、纺织等重点产业集团,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旅游、酒店、会展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知识含量、高产业带动力的高端服务业,提升服务业能级,提高服务经济在上海国资中的整体比重。三是聚焦功能性领域,增强服务和保障功能,继续在机场、港口、隧道、轨道交通、能源、水供应、农副产品保障等关系本市国计民生、城市安全的功能性领域和民生保障领域发挥战略性支撑作用。

2、进一步加快国资空间布局调整

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坚持“走出去”,推动国资国企优化地区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尤其要重视与长三角区域的联动发展。引导制造类企业进一步向开发区、园区等重大基地集中,引导服务型企业向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郊区功能性节点新城等重点区域集聚。结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及其各分园集聚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开放性、市场化联合重组

按照“重组是企业发展手段,重组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重组决策的主体是企业”的要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创新能力,鼓励国有企业跨国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企业集团重组联合,推动要素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流动,形成一批在上海注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吸引一批处于行业前列的研发机构、总部落户上海的公司,改造一批产业类集团,实现整体上市,促进国资、外资、民资多元融合、共同发展。

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开拓发展的能力。商贸流通、酒店旅游、建筑设计等服务业企业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竞争力。

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急需稀缺资源和关键技术领域对外合作力度,支撑主业发展,成为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集团。

推动市级创业类、产业类投资公司聚焦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合协作,共同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发展

坚持以资产证券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国有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增强本市经营性国资的流动性。“十二五”期间,全市经营性国资证券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培育20-30家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3-5家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跨国经营、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公司。前30家上市公司资产、盈利、市值占到上市公司总量的80%以上。 一方面,90%以上的产业集团实现核心资产上市或整体上市。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做强核心上市公司,推动上市公司业务领域向主业集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经营者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四)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坚持以公司法和市场化为基础,结合党委“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通过优化和细化法人治理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形成较为完善的股东导向机制、规范运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1、根据不同的公司类型和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分类设置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

产业类公司全面建立董事会,普遍实行外部董事制度;政府投资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设立监事会,并探索建立监事会审计与风险监控专门委员会。整体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资产经营公司参照国际投资银行等公司治理要求,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

2、以董事会建设为中心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一是落实董事会权责。明确市国资委与董事会的事权关系,将部分股东权利授予规范运作的董事会行使,形成股东导向机制。二是探索外派监事团队监督的新机制。按照“外派监事组成工作团队,每个团队由外派监事会主席和若干名外派监事组成,与企业内部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的要求,研究外派监事团队管理的新机制。三是依法落实职工董事、监事制度。职工董事和监事的人数和比例依法确定,并在章程中明确。建立职工董事、监事评议制度,职工董事、监事每年向职代会报告工作,接受职代会质询和评议。四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推进党管干部和股东提名董事会人选有机结合。五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评价指标,研究出台董事会评价指引,形成选派、监督、评价、考核的制度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管控能力建设

按照“主动管理、合理授权、资源共享”的要求,构建适应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管控体系和组织架构,实现企业战略控制协同化、资本价值最大化、经营活动最优化。

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根据集团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能够高效管理、发挥集团业务协同效应的三层次企业组织结构。二是逐步调整集团下属企业股权结构。产业集团要通过调整下属核心企业的股权结构,优化集团产权链,增强集团的管控能力,逐步改变当前“企业级次越低,股权越分散;企业级次越高,多元化程度越低”的状况。三是加大力度压缩集团管理层级。推动企业集团聚焦主业,减少管理层级,逐步实现组织扁平化,出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三级次以内。四是健全企业管控体系。通过强化企业整体战略,加强集团总部职能,优化管控模式,加强重点环节的管控等手段进一步健全企业管控体系。

(六)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一是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整合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加强研发管控,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研发,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临床研究、大型风电机组、百万千瓦等级核电设备、重大装备大型铸锻件关键技术、本体ABS新材料产业化、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智能电网、高温超导等方面形成重大产业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建立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管理、知识、技能、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研发团队的创新动力。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地方国有企业R&D投入占全市地方国有企业GDP比重继续高于全市水平,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形成3-5个新型产业研发战略联盟,完成3-5项原创性技术开发项目。

(七)加强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完善市场化遴选人才的机制,进一步加强产权代表、经营管理者、企业党群工作者、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企业领导人员后备人选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市领军人才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中央及市“千人计划”50名,高端人才、创新复合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规模。

(八)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以出资人监管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从资产管理向股权管理转变。按照“让企业紧贴市场,让政府远离企业”的要求,加快企业集团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实现转型改制。结合资产证券化和资本运作平台的建立运作,建立适应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国资管理体制,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

在出资人监管的基础上,依托市场力量,逐步形成行业主管部门、专业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切实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实现“市场监管优于政府监管”的目标。

继续加强国资战略、预算、评估、法制、财务监督、产权交易、信息化管理等基础管理体系建设。

(九)坚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十二五”期间,国资国企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一是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经营等各环节,并建立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二是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按照“标准化、系统化、透明化”的原则,制定上海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工作指引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明确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编制流程和披露的程序等。“十二五”期间,推动实行董事会授权试点的企业集团先行试点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并对外披露,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至所有出资监管企业。三是推动企业全面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完善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继续做好信访安保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五、“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规划落实。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衔接,分工落实。形成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基础,以相关专项规划、企业集团“十二五”规划和三年行动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各类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二是加强配套保障。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争取资金投入,优化国有资本支出结构,优先安排涉及企业转型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领域的支出和项目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国资国企涉及的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三是加强实施监督评估。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

黄浦区 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 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 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

闸北区 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 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 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 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 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 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 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四川北路地区;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青浦淀山湖——白鹤;奉贤南桥——奉城海湾;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完成竹南地块三合一项目建设以及塘东地块建设;加速软件园、民生路换乘枢纽、海事大学——铜山街、源深路南块、联洋山川置业地块、龙阳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块、南洋泾路地块等的开发;尽快落实行政文化中心10号地块上海国际美术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浦明路、东方路至居家桥路滨江和洋泾、塘桥地区中心建设。

北外滩地块,要与大连路——渔人码头总部研发休闲综合区、苏河湾文化传媒综合区一体发展,形成"我们单位"商务区的重要负重功能混合街区;做好长治路以北第三界面区域的开发规划和提篮桥历史风貌街区、扬子江码头、上海船厂浦西厂区地块的整体设计,形成通透的四维街区界面。

第二"我们单位"商务区,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为站前141公顷一期以及诸光路附近130公顷二期,在嘉金高速、青虹大道交汇处布置区域服务中心、大型会展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和三期150公顷。

白马塘、凤溪、赵巷地区的购物、休闲、政务、文化中心作为整个上海西片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要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相当规模,联系整个青松嘉地区;青浦工业园区功能整体转换,结合青浦枢纽地下城铁站、重固香花桥组合西核"我们单位"商务区,力争十三五期间形成方案,远期发展为西部地区地标林立的"我们单位"商务区。

白鹤、湖区规划抓紧编制;苏州河上游两岸优化规划要在2012年底出成果。华漕、九富、华新市场、七宝外环、长宁临空等组合城市服务功能集群要在十二五期间优化发展,与核心区一同提升,形成鲜活成功的城市功能拓展极。黄浦江两岸开发,包括浦东卢浦大桥以东的"会"园区主体,为文化会展和高尚居住、休闲商业中心;卢浦大桥至川杨河之间的190公顷土地,发展为耀华国际商务区;川杨河至中环线之间的280公顷,在济阳路枢纽和东方体育中心基础上,发展部分行政设施和外事设施,适当配置商业和居住功能。

三林滨江绿地,即卢恒路至中环线之间的区域,作低密度开发,发展为民俗文化旅游、"会"部分场馆保留体验的大型4平方公里城市绿肺。

浦西一侧,为黄浦、徐汇、卢湾三区牵头,开发中小型会展和酒店、科技研发总部、商业和高尚居住、游艇文化等一体的综合滨江区域。 该区段浦东浦西的城市设计、详控规划,应当在2011年底落实,2012年正式开始建设。

在三个主核心区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张江科学城、莘庄、真如、五角场四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当有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五角场副中心基本建成,张江、莘庄、真如副中心进入功能开发阶段。

中环线沿线的金桥、御桥、漕河泾开发区、长风长征、桃浦、大宁六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南站、浦江高科技园、江桥三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实现项目覆盖。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中外环地区现代服务业组合发展的总体形态。

市中心区的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汉中路——北广场)、四川北路——海宁路沿线、大田路——海防路、南京西路——威海路、建国东路——文庙、太平桥南块——老西门、天山虹古功能拓展(联建新村地块)、小闸镇——徐汇中

心地块,仍将作为市中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黄浦区必须切实消除传统市中心区的二元结构,对天津路——宁波路、黄河路——新闸路、大沽路北块、金陵东路——广东路沿线和丹凤楼、东街地区改造拿出切实的整体城市设计方案来,同时深化人民广场地区综合交通设计。 郊区新城建设,要重点推进嘉定、南桥的当前建设,和松江南区、临港北区的城市设计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调整,衔接区域战略目标的提升需求。

十二五和2017年阶段目标分解以前,川沙迪斯尼乐园地块只做其本身内循环配套和外围工程,附近建设项目一律实行紫线限定。

十二五末期分阶段目标达成以后,应优先启动以产业结构调整、4503和2028工程的具体落实操作方案,复兴岛——庆宁寺——定海桥——杨浦大桥地区要实行优先的用地考虑;大场、高桥、吴淞、吴泾地区要结合高起点定位目标实施具体城市设计。同时优化浦东铁路客站地区规划,适时进行召稼楼地区副中心研究。

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 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

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

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

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

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五个次要新城:南桥新城北起黄浦江(西渡),南起平庄公路,西至浦卫公路,东至浦星公路,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

金枫新城以南绕城高速为轴线,自亭林、朱泾至枫泾,另外包括一个吕巷

机场辅助区,规划为商贸、航空服务综合区,总体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杭州湾新城东起海湾森林公园,经过星火、海湾、漕泾、金山卫地区,规划向海湾围垦,形成产业、教育、休闲居住为一体的180平方公里带状城市;东滩-长横新城按照组团布局,规划为高尚居住、产业服务、论坛娱乐为主的区域,面积在120平方公里,不追求自体循环;城桥新城按照50平方公里,规划为崇明全岛的服务城市和启崇海地区中心城市。

上一篇:司法局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收费个人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