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井镇十二五扶贫规划

2024-04-08

瓢井镇十二五扶贫规划(精选6篇)

篇1:瓢井镇十二五扶贫规划

白龙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镇狠抓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在合肥市2008年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白龙镇被评为三县发展十快乡镇。

(一)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到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1亿元,比“十五”末增87%,其中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6.6亿元,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2 亿元,比“十一五”末增 210%;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比“十五”末增120%;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比“十五”末增180%。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成绩。实施长王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1.38亿元,建成别墅式住房925套,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形成沟、渠、路、涵、闸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净增耕地1631亩(其中“退耕还宅”净增耕地1034亩)。项目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8000亩,与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定合同。其中引进现代牧业肥东牧场,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流转土地2383亩,一期项目已完工,奶牛存栏量1.2万头,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规模达2万头的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合肥青龙厂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园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一、二、三期工程相继完工,高科技动态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

观。在纪念园周边,大力发展鲜枣产业,2000亩标准化温室大棚已经建成,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绿色生态”一项重要内容。成功举办了“2009合肥〃白龙首届鲜枣文化旅游节”,同时推出“白龙一日游”旅游线路。

实施省级第一、二批土地置换项目,新增耕地约1360亩。积极申报并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现代牧业为核心,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园,进一步改善约十万亩基本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一事一议”,筹集资金,争取项目,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做好白龙镇小城镇建设规划,涵盖传统集镇改造,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大力开展“清洁家园”、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卫生防疫活动,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促进农村消费,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村两委换届顺利完成,为扩大基层民主政治,推进全镇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村务公开、廉勤委建设等工作均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教育依法治理通过上级验收,“六普”即将启动。18门以下小轮窑关闭淘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2010年底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各类企业实现了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目标,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大信访”格局已经形成,各部门有效配合,齐抓共管,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深化,成立综治工作中心,增强社会治安整治力量,大力推动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建设。农村教育资源不断整合,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校安工程得到落实,招聘20名校园保安,全部持证上岗。大力推进民生工程,青龙敬老院“515”工程顺利完工,投资200多万元,增加床位近300个。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60岁以上农民实现了“老有所养”。新农合、村级卫生室、水库移民、低保五保、残疾人保障、农业保险、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其他民生工程都得到了很好落实,完成了预定任务。

回顾“十一五”,我镇仍然存在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工业经济仍不能起到支撑作用;新农村建设有待进一步推广,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投入需进一步增加。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产值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250%;地方财政收入0.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200%。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三、“十二五”规划战略措施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力。

1、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基本农田地力和产出能力,新建标准农田5万亩。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5亿元。

2、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扩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种植,提高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培育蔬菜和牧草两大优势产业。依托省会合肥市场建成50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依托现代牧业建成50000亩牧草基地。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3、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新农村10个新居点规划,合理引导农民居住向新社区集中。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建成13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广大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5、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积极、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不断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十二五”期间,转出农业劳动力1万人。

6、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中的比重,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产品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存量,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加强重点产业和行业技术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

7、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在农村建立连锁“农家店”,构筑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服务业,繁荣农村和城镇消费市场。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二)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大推动力量。“十二五”期间,立足于把白龙镇建设成为商贸旅游兴旺、轻型工业发达的经济重镇,进一步突出工业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依靠独特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把白龙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和农家乐旅游中心,成为区域性枢纽镇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1、优先发展白龙镇工业聚集区。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凭借交通区位、自然资源、配套政策等方面有利条件,促进白龙镇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双庙下道口交通便捷、吞吐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15年,培育和扶持3-4个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

到2015年,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户,工业总投资达10亿元。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响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抓住国家通镇、通村公路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点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分步分阶段实施,发挥村组作用,推进镇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实现镇村公路全部达到水泥路建设标准,村组80%以上公路达到水泥路建设标准,形成“网络全镇、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慨、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农户实现安全卫生用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继续做好病险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抗旱水源工程。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建好一个中心集镇(白龙中心镇),四个小集镇(双庙、费集、青龙厂、肖凤),逐个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逐步实施改造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白龙镇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农村有线电视开通率达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力争到2015年农户上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幼托、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5%和97%。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到2015年,镇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镇50%以上村有文化

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30%以上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达到全民健身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服务水平,使镇村医疗服务机构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医务人员,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控制传染病,传染病疫情网络覆盖达到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卫生环境。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提高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肥东县白龙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一日

篇2:瓢井镇十二五扶贫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我县推进跨越式发展,加速实现“率先从中部市县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镇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镇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此,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以服务“大黄竹建设”为中心工作,结合我镇的实际,对今后五年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机遇,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黄竹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统筹规划全镇发展布局,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全镇各村的实际,进行分类指 1

导,努力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信息服务力度,加强中介组织和运输队伍建设,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4、坚持开放原则。加大我镇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情况推介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外商进来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特别是引进农副产品项目,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经济总量明显扩大,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年均增长%。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城镇化建设

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扩建现有农贸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和功能,启动石料、优质水资源的开发以及老市场改造、老公社商贸小区开发,加快打造高速路餐饮物流区建设,完成昌兴新街开发和信服街改造项目以及行政办公大楼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推进“大黄竹”建设

通过投资商规划设计和投入资金对白塘水库周边进行整体开发,建设旅游度假酒店和别墅区、休闲体育、湿地公园等

项目,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与老城区改造、新行政办公区域建设等同步开展,稳步推进“大黄竹”建设。

(三)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扶持农民和引进外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快引进农产品加工冷藏项目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引领农户自觉参与产业结构调整。

2、扩大养殖业。

以政府引导为主,利用扶贫资金,一是发挥现有鱼塘水库优势,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逐步形成我镇淡水养殖龙头基地;二是以“沼气+养猪”、“公司+农户”等形式引导农户发展家禽家畜养殖,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区域养殖规模;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多方向、多层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抓早抓实“双冬”工作。

争取资金对渠道、拦水坝、引水渡槽等水毁水利设施进行修复,积极配合做好农田整治项目,将冬种瓜菜抓出亮点、抓出品牌,逐年提高冬种产值。

4、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培训”工程,每年计划举办就业培训班2期,培训农民400人,并加强与就业局、扶贫办以及相关企业、工厂的联系,力争每年向外劳务输出200人以上。

(四)加强基层干部培训

“十二五”期间,以新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瓜菜种

植技术、热作种植技术等为主要内容,每年开展专项培训班2期以上,培训村干部100人次以上;每年组织镇领导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书记(主任)到经济发达市县文明生态村示范点和瓜菜示范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一次以上,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致富能力。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强镇优村”工程,全镇计划创建溪边等文明生态村共个。文明生态村做到道路便化、造林绿化、村路亮化、庭院净化和整体美化,建有体育运动场所、文化室和宣传栏,并配建沼气池和无害化户厕。

(六)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指标任务

围绕每年的下达指标,以保持低生育水平为出发点,完成各项计生工作任务,出生率控制在14‰以下,性别比控制在113以内,法定生育率在95%以上。

(七)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彻底解决农村“行路难、喝水难”问题,重点抓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加强乡村道路建设,争取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解决农村安全卫生饮水问题和乡村道路问题。

五、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把规划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由党政一把亲自挂帅,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形成了级级有人管,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解放思想,提高发展创新意识。

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开放、求实、奋进的新观念和发展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思维想问题、办事情,用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用市场机制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大力扶持和鼓励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3、健全机制,强化督促检查。

全面深入群众和基层进行调研,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定期检查、评比奖罚等各项工作机制,成立专门检查监督队伍,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对成绩突出的者进行大力宣传和表扬,对弄虚作假、虚以应付者及时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

中共黄竹镇委 黄竹镇人民政府

篇3:瓢井镇十二五扶贫规划

今年和当前的工作做好了,就为下步的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要做好“十二五”的扶贫工作,还必须做好“四个转变”。

一、在扶贫目标上要由解决温饱向富民发家转变

一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二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差距扩大的趋势。

“十二五”是实现十年纲要目标打基础的关键五年,就我市而言,“十二五”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个重点。一个中心就是抓好100个扶贫村的整村推进工作,确保扶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逐步建立覆盖全体低收入贫困农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两个重点,一是扶贫,扶贫开发,扶贫是基础,开发是根本。扶贫就是要改善生存条件、生产条件和发展条件,帮助扶贫对象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二是开发,开发就是要发展脱贫产业,创造致富机会,帮助扶贫对象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

二、在扶贫方式上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一是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土地、林木、水面、特色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扶贫村实行“村企对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断挖掘农业内部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以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力资源,特别是贫困农民自我脱贫致富能力的开发。以农民技能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农业生产、致富项目的发展要继续依托“雨露计划”等平台,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努力做到培训一个、转移一个,转移一个、脱贫一家,使培训收到实效,让贫困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政府主导为主与社会广泛参与并重。政府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上进一步强化领导作用,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来抓,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搭建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与贫困农民“三位一体”的帮扶格局,切实增强扶贫村的“造血”功能。

三是实施整村推进与城乡统筹发展并重。要抓住我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地区的有利机遇,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工作来抓,以新农村建设为有力抓手,将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村庄整治、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培育村组主导产业,作为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真正实现扶贫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开发重点上要由分散单一向综合推进转变

一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基础问题。基础设施是扶贫开发的基础,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确定的100个重点扶贫村,大多数都是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差、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村。我们要下大力气做好道路、水电、通讯、学校、卫生所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切实做好贫困地区水库、小型灌溉渠道、泵站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二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环境面貌落后这一突出问题。生存环境的贫困是贫困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脏、乱、差”也是农民迫切希望得到改观的民生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更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高度重视扶贫村环境整治工作,要以“一大四小”、农村清洁工程、国省道沿线环境整治等为抓手,在抓好乡镇等面上环境整治的同时,要针对贫困地区长期积聚的卫生死角、面源污染、卫生陋习等问题,认真落实全市环境整治各项政策措施,开展集中整治,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制度,使扶贫村环境得到全面改观,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滞后这一核心问题。产业的发展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也是核心环节。要解决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坚持做好。第一,要因地制宜。主导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扶贫村的实际,将传统产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相结合,实现培植壮大。第二,抓典型示范。继续抓好产业示范建设,认真总结“十一五”经验,切实抓出成效。第三,要狠抓龙头。搞好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四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技能缺乏这一关键问题。贫困是素质低的表现,素质低是贫困的根本原因。农民就业无技能、外出就业无门路、在家务农缺技术,这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收入的主要障碍。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这里强调“三个结合”:第一,要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第二,要将培训与转移相结合;第三,要将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要继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扶贫、科技扶贫等方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工作,提高贫困农民从事种养业的能力与水平,实现农业内部的就业增收。

四、在帮扶模式上要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共参转变

一是要发挥政府主导功能。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组织领导、政策引领作用,切实做到“三个到位”。第一,思想认识要到位;第二,责任落实要到位;第三,资金管理要到位。要加强扶贫项目的全程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实行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投入效益“三公开”,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确保发挥资金效益,确保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二是要健全社会帮扶机制。社会力量是实施扶贫开发的主力军。第一,要扎实开展市直部门定点帮扶;第二,要大力实施“百龙带百业”工程;第三,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继续强化和提高。首先,要有“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有“我要参与”的引导机制;其三,要充分整合现有社会帮扶力量。除了扶贫系统的工作外,“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将“小指头”凝聚成为“大拳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

篇4:瓢井镇十二五扶贫规划

一、脱贫攻坚工程评价

(一)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增加。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118元,是2008年的1.24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二)贫困户、经济薄弱村脱贫状况良好。截至2010年,全省449.6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有362.38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80.6%; 2010年全省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8.5亿元,帮助35万贫困农户落实了帮扶措施,123.83万人实现脱贫,苏中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苏北地区2011年底基本实现脱贫目标,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经济薄弱村方面,通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集体经营(资源承包、资产承包)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效果。101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中有604个村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三)各项脱贫措施富有成效。

1.产业化开发。通过产业化开发带动贫困户就业与增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高效农业(包括大棚种植和畜禽养殖)项目的推进,各地将脱贫产业项目与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相结合,建立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二是通过标准厂房的建设,获取资金收益,并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三是通过发展“三来一加”等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以沭阳县的“安阳工艺”为例,该公司已经在胡集、塘沟、十字等8个乡镇、社区设立28个加工点。每个加工点月均产值近百万元,可以带动农户月增收10万元。

2.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定向投资回馈收益。例如滨海县在正红小额贷款公司注资450万元,通过委托理财,每年向滨海县4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回馈收益1万元。二是通过集体经营的方式获得盈利,主要包括农田、水域等资源的承包,固定资产租赁等。三是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的租金。

3.小额贷款与资金互助提供金融支持。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和扶贫互助资金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经营服务项目的资金困难。以沭阳县万匹乡扶贫发展互助资金会为例,该资金互助组织现有入股会员462户,互助资金134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15万元,会员入股119万元(其中306户贫困户入股资金27.8万元),农户借款132万元,借款农户316户,共有138户建档立卡户因此而脱贫。

4.提供社会帮扶服务。一是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二是妇联采取的针对妇女儿童的帮扶。除此以外,各地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他弱势群体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帮扶。

5.劳动力培训。一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二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培训;三是结合“三来一加”等项目的技能培训。以沭阳县为例,该县出台了《沭阳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实施意见》,择优确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实行划片到乡、包干到校、责任到人,乡镇与培训学校“捆绑式”考核,建立乡镇贫困劳动力培训目标保证金制度;以短期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就地办班和进县经济开发区企业就业为主,受培训农民的就业率达97%。

6.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覆盖率的提高和临时性求助的增加等,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得贫困户暂时脱离了贫困。以新沂市为例,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万8千多户,3万7千多人,补偿标准为210元/月;农村五保户4667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补助38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2300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脱贫攻坚工程在提高农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脱贫与返贫并存、边缘经济薄弱村现象日益显现、贫困户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小额信贷政策标准与需求存在差异、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来源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保政策体系对贫困户的特殊政策不完善、扶贫主体单一“等、靠、要”现象突出等。

二、“十二五”扶贫新思路

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江苏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贫困的标准逐步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变化,这就需要调整扶贫观念,采取新的扶贫策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扶贫。

(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江苏省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转变成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及相对收入扩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扶贫视角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扶贫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群体脱离贫困陷阱,而是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扶贫对象也不仅仅要考虑绝对贫困户,而且还要考虑低收入者,即所谓的相对贫困群体。

(二)从开发式扶贫到发展式扶贫。江苏省脱贫攻坚项目采取开发式扶贫的策略,这对消除绝对贫困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期,扶贫的重点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以后,新一轮的扶贫方式应转向发展式扶贫,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对扶贫对象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对不同贫困农户采取不同发展策略,从而保证扶贫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二是在宏观上,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模式,如苏北地区,可以采取以整村推进、产业带动等为主的开发式扶贫的模式,对于苏中以及苏南的点贫困问题,可以通过贫困农户单独能力建设与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扶贫,从而保障扶贫工作高效与持续发展。

nlc202309032048

(三)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各国反贫困经验表明,在扶贫的过程中,政府并非唯一的行动者,贫困人口、市场组织、民间组织等都是反贫困中不可或缺的行动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反贫困主体组合,通过不同方式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多管齐下,使贫困现象得到显著改善。

新的扶贫模式应该由传统的政府主导向政府带动、其他组织辅助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

(四)从外部推动到能力建设。政府扶贫措施的核心就是要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使得贫困户能够脱离贫困陷阱。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应将重心从外部推动转变到能力建设中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培养贫困群体的劳动技能,使这部分群体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帮扶资金直接投入与金融支持相结合。财政帮扶资金直接投入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有效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但过于依赖财政资金直接支持,使得脱贫主体的资金使用成本为零,容易造成资金使用的盲目性与低效率性。因此,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有必要合理规范使用财政资金,采取帮扶资金直接投入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办法。

(六)社会保障与发展式扶贫相结合。脱贫攻坚项目只是针对于那些能够通过产业带动、能力培训、金融支持而脱贫的农村贫困群体。而对于那些没法通过上述途径脱贫的贫困户来说,则需要社会保障来解决其贫困问题。因此,在下一轮的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社会保障要与发展式扶贫相结合。

三、政策建议

江苏省实施的脱贫攻坚工程消除了绝对贫困。如何帮扶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众奔小康成为下一阶段扶贫的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扶贫工作上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要更加注重造血功能的培育,更加注重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内在动力与活力。要强化县级责任,建立政府扶持以县为主、上级政府奖励相结合的扶贫新体制。

(一)实行贫困户分类管理。一是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残疾、无法自救的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教育、卫生保障体系,实行救济式扶贫。二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资金等资本、社会因素致贫的具有发展潜力贫困户,实行开发式扶贫,即加强贫困户的能力建设。不但扶持生产,更注重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坚持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等有效做法。三是对贫困户进行合理划分基础上,确定选择开发式扶贫还是救济式扶贫方式,工作重心采取贫困村公共服务和培育贫困家庭的发展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有效促进脱贫。

(二)划定相对贫困线。在相对贫困线的划定方面,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收入少于平均收入的1/2或者1/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群体。从最近开展的“百村万户”的调查显示,灌南县农村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户数占23.8%,人口占18.4%;新沂市农村人均收入在2500—3000元之间占15.4%,在3000—3500元之间占7.3%,约占23%的人群属于相对贫困群体;楚州区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占比为0.77%,2500—4000元占比为35.32%;海安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占比为4.15%,7000元以下占比为21.76%。建议相对贫困线的划定应该采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比重相结合”的方式,经济薄弱地区以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为相对贫困线,其他地区以农村总人口的15%—20%的最低收入群体定义为贫困群体。

(三)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加强金融支持的扶贫力度。一是提高扶贫贷款发放的额度。对于大户贷款的额度,从原来的5万元提至8—10万元,不断增强大户的带动性,但要严格控制比例,大户带动额度不应超过25%;对于贫困户,将原来最高的贷款额度从1万元提至2万元。二是资金互助合作社在资金筹集上,上级财政适当增加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启动资金;在运营管理上,要保证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封闭性,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

(四)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主要通过实行教育救助、提高医疗救助标准、临时救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等方式;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采取适当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对低收入户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等个人缴费给予适当补贴的办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我省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由于多方原因,我省农村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帮扶工作进入新阶段,可考虑将“治本”措施放到相对优先的位置。通过帮扶政策资金与相关用于“三农”政策资金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资金合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那些经济薄弱村,政策力度可以更大些。从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其收入提高。

(六)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项目。一是开发式扶贫应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并扶持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经营融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化体系之中。二是开发式扶贫项目应采用体现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

(七)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与项目相结合。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注重参与式培训,强调“从干中学”;二是注重与产业相结合,突出“产业带动”;三是针对贫困妇女等特殊群体开展扶贫培训。

(八)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分配与使用财政资金可以确保扶贫工作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合理分配启动资金与奖补资金;二是优化帮扶资金使用模式。优化各参与主体的责任配置,特别是县级政府承担更大责任,有利于激发其内在动力,避免出现道德风险,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主体承担的出资份额要与其能力相适应,既要体现帮扶的导向,又要保持适度的压力。专项帮扶资金要与相关用于“三农”的投入进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好帮扶资金的使用与其他相关资金各自为战、“两张皮”的问题。

(九)建立多元化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积极强化低收入户的主体作用,支持引导其他组织参与扶贫,形成多元化扶贫模式。要采取必要措施,激发低收入户的发展热情和意愿,激活内生动力;对非盈利性的扶贫组织,政府应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并加强沟通,共同扶贫;鼓励引导营利性组织在市场机制框架内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成效明显的可给予适当的表彰和鼓励;支持特殊组织的扶贫,如妇女扶贫等,可加强与相关组织的合作,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等。

责任编辑:洪峰

篇5:八达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2010年11月10日

2006年以来,我镇以构建“富裕八达,平安八达,文明八达,和谐八达”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农业强镇、科教兴镇、文化名镇”四大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继续深入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以“项目攻坚年”、“企业服务年”和“城镇建设管理年”活动为载体,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两大重点,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八达建设步伐,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粮食总产量由6300吨提高到7240吨;畜牧业创历史新高,小家禽由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基地养殖的转变,并由5年前的16万多羽提高到现在的19万多羽,同比增加20%,生猪出栏由20065头提高到21885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68元提高到2830元,同比增长51.5%。较好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在2008年全县“双文明”验收评比工作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牢固树立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把农业种到市场上去”的思想,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重点,按照培育壮大畜牧、生态林业,积极发展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一是农技推广取得新发展。共计投入资金125万元,着力抓好县城周边示范带建设,加大良种良法普及推广力度,以点扩面,入,积极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稳定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五年来,我镇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后续产业、新兴产业为主的梯次推进的格局。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五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实施凝聚力工程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道路交通、水利、供电、文化教育和办公场地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一是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按照力争实现屯屯通路的要求,主动对接、抢抓机遇,协助县交通部门完成了土黄那汪至广南县底先村、县城至周帮、水泥厂至文雅、旺子至唐家湾、修建夜蒿至罗兰等23条通屯公路,共完成屯级道路116公里,村屯道路硬化18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通达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通过走“上级补助、部门帮扶、群众投工投劳”的路子,协助县水利部门等大力实施广西大石山区人饮工程,投资320万元的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共有29处,受益人口达5960人。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多方协调,配合县电业公司完成4个屯的农网改造,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四是积极争取县教育部门等的支持帮扶,改善办学条件。完成新宏校点维修、旺子小学道路硬化、木呈小学场地硬化、解决周帮小学的校舍等,完成了十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五是完成广东对口帮扶“整村推进”木呈示范村工程建设及唐家湾灾后重建工作,打造了木独、羊角老、岩怀、伟么、那龙、八门、驮牛厂等易地安臵点的建设,全面完成周帮村和坡皿村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第二批、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工作。稳步推进木呈村平浪移民点的基础建设,完成了人畜饮水的修建工程,拉通了生活用电。六是积极实施农村茅草房、危房改造工程和沼气池的建设。完成了964户茅草房改造和519户危房改造。同时完成970座沼气池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建成沼气后,群众“以气代柴”,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七是协助县水利部门完成龙英、花贡、下伟芒、周帮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八是我镇综合楼建设项目是我县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该项目主体工程为5层楼框架结构,建筑面积

23、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五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促进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主动亲商、扶商、安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搭建招商平台,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招商软硬环境,筑巢引凤,另一方面动员全镇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镇引进了诚信红砖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祥升水电物资有限公司矿产资源勘探、城东加油站、冶炼加工厂、保健食品加工厂、诚兴大型物流停车场、集成综合商贸项目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我镇,境内固资产投资总量达1亿多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20余人,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我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和“一年典型引进、三年分片推进、五年整体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1、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我镇把抓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找出“点上突破,面上开花,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下大力气抓了老街、唐家湾、宏达、新红、木独、驮牛厂、伟么等点的树典型和建设工作,我镇主动和建设、发改、扶贫等有关部门对接,从规划抓起,严把质量关,用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抓这些点的建设。一是以产业为抓手,建设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镇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转变群众的观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为抓手,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区水产畜牧局的帮扶下,新达村成立了养母猪协会并由20户农户组成的母猪养殖示范小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猪种、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式和配套建沼气池、粪便发酵池等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发展饲养母猪产业。母猪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了新达群众增收目标,新达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远远高

13个村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户户通。国土整理项目已完成98%,项目的实施很好的改善了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

4、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以规范。2008年实现“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10年学习型党组织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为促进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整治平安建设

(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五年来,镇政府认真落实区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能繁母猪补贴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综合直补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计生工作由黄牌警告变为计生先进镇,切实有效的开展“创区优”和“诚信计生”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8‰以内,各项计生指标均在95%以上。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发展。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和“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计免”、“降消”工作力度,“计免”和“降消”工作通过上级检查验收和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高度重视普九工作,倾全镇之力打好“普九”攻坚战,“普九”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完成全镇居民二代证证换证工作。完成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录入工作。全面开展了第六次人国人口普查。成功举办两届新农村杯气排球比赛,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等,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开展了各种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大学生和困难干部职工捐款捐物。通过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增强了全镇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更有助于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八)廉政建设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的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

程。以新达、红星、八达、花贡、那卡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以坝林、坝弄、土黄、木呈辐射面村建设千亩林果生态区;以周帮、旺子、坡皿、龙保为辐射面建设生态养殖区;以那卡为中心,以红星、新达为辐射面建成新型农家乐、休闲庄等乡村旅游区;以新达为中心,以那卡、红星、土黄为辐射面打造“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全力打造坝林村农贸市场。继续做好万寿新区、花贡小区等县城建设一带规划区的征地拆迁工作,为县城建设和工业发展服务。依托汇农生态养殖场、新达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标准、规模化,新建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10000只标准化肉鸡养殖园5个,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3个,实现养殖业经济收入的翻番。

2、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集中连片面积在300-500亩规模以上的林果区式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发展农村经济并适度经营采摘休闲旅游项目;品牌建设上,积极利用县镇科技资源和县政府即将组建的区域农技推广站,围绕“汇农”和“新达”两大品牌各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1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搞好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以新达村为中心的设施果蔬园区和公路沿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解决项目区内人畜饮水水及灌溉供应。从市县两级积极争取资金、设备,推广林下养殖,完成新达、那卡、红星的无公害果蔬生产设施的全覆盖;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水果、茶叶等技术及各类林果储存和深加工技术,提高林果附加值。

(二)围绕县城建设规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构建农家乐、休闲山庄乡村生态旅游。结合我镇天时地利优势,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星散分布的农业科技观光

机制,进一步发展农村客运,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努力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同时做好红星至土黄段及土黄至洛里支线二级公路建设相关协调服务工作;七是积极配合县移民部门做好威后电站等后期扶持资金项目,并监督群众做好资金的使用。

2、完善农村卫生管护长效机制。健全村级卫生保洁工作机制,在全镇形成主要路段专人专职保洁、各村属地管理维护的新格局。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3、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完善和落实 “新农村建设百分考核制”、“农村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议事规则,所有村务工作的开展均按民主议事程序履行,并上报备案;农村财务管理全部实现范化、公开化;注重村干部素质工程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利用农村网络文化站的教育作用,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到先进乡镇学习致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五)办好民心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办好民心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问需于民,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解决的群众身上,把农村合作医疗、小额保险、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补贴、科技下乡、助残抚恤、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

2、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计生工作,确保人口出生率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二是抓好国防教育,为国防事业提供合格的兵源,同时继续做好民兵训练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文教卫生工作,让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制教育,完善医疗条件,杜绝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四是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大“五六”普法力度,提高

篇6:瓢井镇十二五扶贫规划

“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是我镇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冲刺阶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根据《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为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更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我镇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同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班子会议、联席会议研究商讨,成立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抽调专门人员进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研究制定,并召集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企业代表、各站办所负责人共同商议,立足桃洪镇实际,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献言献策,同时,向社会各界人士发放调查问卷,群策群力,广泛征求意见。

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2015年底,全镇区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亿元,年均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达13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总产值达78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68亿元,年均增长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亿元,年均增长13%;完成财税总收入3。42亿元,年均增长22%;农村可支配收入6595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8922元,年均增长10%。成功创建并保持全国文明村镇、市平安乡镇等荣誉称号。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功能配套,交通、住房、排污、供水、电力、绿化等6大类26项工程完成序时任务,“八路四桥一网”和“三市场”、“四小区”建设按年度计划有序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工业经济取得实效。全镇各类工业企业发展至2306家,其中规模企业48家,工业税收达到1。93亿元。农业农村发展有劲。立足粮食、蔬菜、百合、金银花、生猪五大产业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全镇粮播总面积达到5。6万亩,总产2。7万吨;蔬菜基地复种指数1。4万亩,总产值8000余万元;出栏生猪11。4万头、牛0。75万头、羊0。7万只、家禽54万羽、水产品总产量482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万余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6万余人,新农合参合人数5。2万余人。全镇50个村(社区)均建好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平台,15个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政务大厅。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8‰以内。民生实事工程、基层文明建设等有序推进。

三、“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思路

总体思路: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必须站位要高、视野要宽。要牢牢立足服务全局战略,深入分析把握全局形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使命;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发展,既要做五年规划,还要着眼十年甚至更长期的远景目标;既要接服务全局的“天线”,又要接符合实际的“地气”,真正做到高起点、切实际的规划。

“十三五”时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四个突出、五大提升”战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做大规模工业,扶强微小企业,做强农业产业,建设美好农村,提质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社会事业,提升保障能力,奋力开创桃洪改革发展新局面。

发展战略:

1。做大工业上规模。举全镇之力,舞活工业龙头,做大规模工业,激活整个经济,提升发展水平。以园区建设为平台,突出把中药材加工、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鞋、电子制造等原有优势产业的规模做大,培养壮大骨干工业企业。

2。做强农业夯基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致力蔬菜生产保质保量,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致力形成双季稻、蔬菜、辣椒、油茶、生猪等支柱特色产业,并形成规模上档次。

3。做活三产增效益。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加大星级宾馆、星级旅游接待场所的培育力度,构建完整的旅游接待体系,加大旅游接待场所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4。提质扩容绘蓝图。城镇化建设注重桃洪宜居特色。要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做好征地工作,全力推进“八路四桥一网”和“三市场”、“四小区”建设,打造现代化宜居城镇。

5。保障民生促和谐。把创建“和谐桃洪”作为重要抓手,创新维稳工作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增强机制的执行力,着力解决土地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等影响我镇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致力为推动发展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加大力度、创新载体、强化措施,使全镇和谐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末的2020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节点,对照县委提出的“四个突出、五大提升”战略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强农业,建设美好农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以上,力争田园化程度达到60%。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年度粮播面积5。5万亩,年度总产2。4万吨左右,土地有序流转力争完成1万亩。每年恢复和发展城郊专业化蔬菜基地300亩,力争期末发展到4500亩。提高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机总动力达到2万千瓦,总值达到6千万元。完成天福片、南松片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完成石子冲、和平等9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六都寨水库桃洪镇罐区3万余亩耕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口山塘水库扩升及新建任务,完成13处病除水闸除险加固任务,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油茶产业布局,未来5年完成5000亩面积,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力争纳入中央财政补贴。全力推进屠宰场搬迁工程,保护饮水安全。

2。做大规模工业,扶强微小企业

抓住火车站建设竣工提升区位优势的契机,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依托城东南工业园及大健康产业园,招大引强,形成以中药材加工、电子制造、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带动效应。加大扶持中小微企业培育壮大力度,从政策扶持、服务支持、破解融资难题等角度着手,进一步优化微小企业发展环境,加大中小微企业申报规模企业培育力度。

3。体质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全力推进“八路四桥一网”和“三市场”、“四小区”建设。加大渡改桥及危桥改造建设力度,消除水上交通隐患。推进农村公共汽车招呼站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村级公路的安保设施投入,提高村级公路的运行安全。合力布局城区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城网送电线路。改造城中3。5KW变电站,新建1座110千伏变电站和2座220千伏变电站。全面完成农网改造项目,力争部分村纳入电气化改造项目。全面完成智能计量改造。

4。强化社会事业,提升保障能力

上一篇:德育教案“争做文明小学生”下一篇: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整治学习心得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