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4-04-15

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精选8篇)

篇1: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方案

一、背景分析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推动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转变,成为普及和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均已取得了可喜成绩。总体看来,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从重视教育教学转向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重视应用建设;更加重视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取得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建设以及从业人员信息化素质的提高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面应用时期,东莞市各镇街都积极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全面推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科学化的建设进程。

(二)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硬件建设基本完成。我镇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9年,1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投入,目前,全镇公办中小学(包括职中)拥有计算机教室43间、计算机3900余台、多媒体网络教室375间、校园网16个。据统计我镇公办中小学(包括职中)的生机比为7∶1。全镇公民办中小学(30所)信息技术开课率达到100%。“校校通”工程的高质高效的实施保障了我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城域网基本完成。我镇公办中小学接入市教育城域网起步于2001年年底。2005年底全镇中小学校园网全部接入市教育城域网。2007年镇教育网建成,链接于某某镇政府网。2001至2010年,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了,完成了各应用系统的平移,积累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全镇公办15所中小学、职中1所,民办14所中小学分别通过光纤或ADSL方式接入市镇教育网。

3、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意识已经提高。多年来,通过不断开展集体备课、网上教学、网上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选、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等活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使教与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现时,每月就有10万多人次浏览某某教育网。某某教育网在全市、全镇网站点击率名列前茅。教学环境的变化,促使教师信息化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0年根据需要将投入5万元改 2

版“某某镇教育信息网”和新建“某某镇教育博客”、“某某镇教科研网”、“某某镇同步课堂网”。

(三)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某某镇教育信息化仍然处在爬坡阶段。“十二五”时期是我镇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应用”的关键时期,是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攻坚阶段,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水平不高,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中长期建设机制。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政策、制度尚不健全。

2、重硬件、轻软件,重工程、轻应用。全镇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配备2003年已经全部到位,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使得现有的网络建设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城域网,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在整个建设中只重视工程实施,不重视实际应用。

3、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孤岛”严重。现时,各校校园网已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全部接入某某教育网。但各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部分学校在建校园网时购臵了一些的资源库系统和管理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系统、校讯通系统等 3

等,但是各校各系统之间孤立运行,缺少有效整合。

4、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我镇《关于进一步推进某某镇数字化的若干意见》(朗府„2009‟49号)精神,紧紧围绕某某教育发展规划的工作重点,树立服务于全镇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着力提高全镇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面向全镇教育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动我镇教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设备闲臵。

2、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而且还包括教育信息资源、课程、人员队伍等多方面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统一思想,分步实施,量力而行,4

坚持稳步发展、全面推进,才能有效推进我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3、应用为主、示范带动。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目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以试点学校带动全镇的工作思路,扎实有效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4、经济有效,先进便捷。具体建设和项目实施中,在性能价格比方面,充分体现系统的实用性,既要采用先进技术,又要尽可能节省经费。各项技术参数应综合考虑、合理配臵,避免出现瓶颈和投资浪费。

三、发展目标

某某镇“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和服务某某镇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总目标,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方针,以教育城域网络优化改造为基础,以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核心,以规章制度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全镇教育信息化进程,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依托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建设目标。

1、优化一个专用网络;

2、建立一个数据中心;

3、开发一个应用平台;

4、培养一支人才队伍;

5、建立一套规章 5

制度。

四、主要目标

根据某某镇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某某镇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任务为基础建设、应用平台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设备优化升级改造和教育数据中心的建立;应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发一个集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学生教师管理、教学资源、资产设备管理、网站集群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基础建设

1、教育信息化设备优化和升级改造。对本镇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学校的当前网络性能、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指导和配合服务商完成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优化。现有网络基础建设水平不能完全支撑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要求,对其从硬件设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改进、升级和完善。

2、某某镇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某某镇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将其建设为教育资源中心、信息中心、数据中心以及网络管理中心。肩负本地区的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实现本地区的资源共享。对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规划,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作为全镇教育信息化各业务系统搭建的基 6

础,避免信息的隔离、冗余和不一致。

(二)应用建设

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围绕全镇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的主体业务,加快开发各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互动、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具体包括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教师培训管理系统、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监控安防系统等应用系统和软件平台,使信息技术及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

(三)软环境建设

1、队伍建设。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第一支队伍是管理层面的队伍,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挖掘教育信息化的功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第二支队伍是技术层面的队伍,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充分保障教育城域网和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第三支队伍是应用层面的队伍,通过对应用人员的培训,不断深化城域网的应用,不断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上的作用。

2、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以“保障运行、推进应用”为着眼点,制订和完善一系列操作性强、约束力大、规范具体的制度,7

建立符合本镇特点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和评估考核体系,为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行与深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实施步骤与计划

根据“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共同建设,分步实施,以用促建”的指导思想,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分四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实施(2010年)

主要任务:优化改造教育信息化设备;构建数据中心,装载学籍信息和教师信息数据;开始教师档案管理系统,网站集群管理系统开发的调研准备工作;协助完成监控安防建设;组织召开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论坛;第一期师资培训(技术队伍)。

第二阶段:重点推进阶段(2011-2012年)

主要任务:完成教师档案管理系统、网站集群、教师研修平台开发;教学资源系统、电子图书系统开发;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开发;完成第二期师资培训(管理队伍)。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2014年)

主要任务:全镇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开发;第三期师资培训(应用队伍)。

第四阶段:完善推广阶段(2015年)

主要任务:逐步完善前三阶段工程内容,并组织召开教育信息 8

化工作总结会,总结整理某某镇教育信息化成果和经验。

七、政策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教育办、镇信息办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处室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领导、相关专家参加的某某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各类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总体规划工作。

镇教育办、镇信息办及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镇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管理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本镇重大教育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组织镇教育信息化专家小组研究本镇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协调制定有关共性技术和应用标准,起草、制订我镇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计划、技术方案、管理办法等。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相应领导机构,按照总体规划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并指定负责实施单位;各中小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并有专人负责。

(二)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镇教师培训中心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逐步在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 9 的考核力度。加强调查研究,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项目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为重点,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流通顺畅、规范、有序。建立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注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为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先进教育信息化理念和前沿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

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政策,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开发利用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同时重视高素质的维护、管理人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配备标准,努力创造条件,为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在青少年中加强信息安全法规教育与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信息安全意识。

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全镇将全面展开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100%的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力争到2012年,每所学校至少具有2名专业专职的信息技术人才。

(四)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检查和指导,10

并建立评估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建立教育信息化规划实施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适时交流、调整和指导。通过现场交流、经验总结等形式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建立激励机制,抓好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示范、实验、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开展积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篇2: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地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组,对镇属各部门、各行政村及企业、农户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以推进××镇信息化建设步伐。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机构设置

近年来,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目前成立了××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直通车领导小组,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材料负责人,政府信息直通车明确ab角互补制。定岗定责,指定专人负责对远程教育网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定大学生村官为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负责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二)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

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石坪、向阳3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全镇共有互联网用户121户,全部使用adsl宽带上网。

镇政府办公区共有电脑18台,其中上网机12台,使用光纤接入。党政办公室配备多功能打印机一台。以上所有计算机设备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浏览器;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软件。在办公室指定计算机安装有××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及××县应急通讯系统。

镇属各单位配置情况:计生站专用电脑1台。民政所专用电脑1台,惠普hplaserjet1020plus打印机一台,佳能eos400d数码相机一台。统计站专用电脑1台,富士施乐打印机一台。文化站计划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预计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配置6台电脑),一个中心机房,现在已完成电子阅览室装修、办公桌椅安装和网线布线工作。镇属四个行政村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石坪村、向阳村、高发村四个村民委员会均配置电脑一台,除高发村外,其他三个村已开通远程教育专线。

(三)制度建设

目前,××镇建立健全了《××镇涉密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制度》、《××镇信息直通车来电管理制度》。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下半年依托云南省数字乡村网建设了××镇数字乡村网,下设××村、石坪村、向阳村、高发村四个网站,全面介绍了××镇镇情及49个自然村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下半年依托××县公共信息门户网站建立××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现有××时讯、领导干部公示、科学发展在××、重大事件听证等8个栏目,每月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按步骤公开应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外,开通了政府信息直通车96128专线电话及联络员手机,随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限时回复。

目前,镇内各部门应用的系统还包括:镇计生站使用的云南省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离线录入系统,镇组织办党统系统,镇民政所城镇农村低保、五保户统计系统。

自6月开通了××村、石坪村、向阳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来,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利用网络学习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镇政府远程教育网络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及平台,利用每周例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项目,做好移动短

号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讲清楚短号业务的优惠,帮村民算清账,动员村民使用,以帮助农民节省话费开支。移动信息终端使用客户中“移动惠农网”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让农户尽量使用移动惠农信息终端和产品,提高移动信息终端及产品的普及率,以促进农业信息的传播。,我镇获得信息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篇3: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是全力推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工作要有序推进,首先要解决教师应用的问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就是要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化应用“扎根”。今年活动要重点解决3个问题:一要保证一定规模。首先要造声势,将更多教师动员起来,不动起来是不可能达到“普遍用、经常用、广泛用”的要求的;二要解决激励提升的问题。老师参与进来以后,要激励他们更有积极性,去提升“晒课”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活动共享平台要生动灵活,要成为大家更好地交流、学习、讨论甚至交朋结友等多方面的平台。

二是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只有网络学习空间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也不是简单地做个演示文稿,要和网络学习空间结合起来。要利用多种途径,跟现场教学、跟实景实况通过信息化手段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深化应用。

三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注意引导总结,形成适用于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典型的应用模式或案例。我们鼓励大家去创造,但不是说每个创造都是等价值的,有些创造价值更大,有些创造可能是失败的。电教系统有责任总结大家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上升成为可推广的模式和政策,要善于做这种工作,不断发现和提升,将好的“点”变成“线”,再变成“面”。

四是继续组织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主要是拓展应用。项目虽然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只要教学点还存在,我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要努力拓展应用、丰富应用、提升应用质量。特别对于美术、音乐、英语等缺得比较多的课程,要加大工作力度,重在实际效果。

五是全力配合召开好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大家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把好的东西发掘出来,选择鲜活的、精彩的、有特色的成果去展览 ; 而且不光要研究自己的,还要研究别人在干什么、别人会展览什么。

篇4: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日,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规划》指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五大主要任务。一是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包括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融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二是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包括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三是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包括提升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四是推进农业政务管理迈上新台阶,包括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五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包括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篇5: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征求意见稿)

一、当前形势 发布单位:中央电教馆

(一)“十一五”期间,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协作与发展;探索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实践“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给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摆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还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确定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这就是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这也为我国今后十年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确定了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以《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信息化如何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服务和保障为重点,在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决策性的宏观研究,加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育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实效研究,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基础性、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服务性作用。

二、指导思想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布局下,以增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均衡为发展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规律、模式和方法,为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三、基本思路

(五)立足全局,统筹规划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从国家重要决策部署中寻求规划的着力点,从教育与其他领域关系中找准工作结合点,以服务教育部全局工作为重点,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紧密结合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关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前沿理论和成果,统筹规划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六)突出重点,协作攻关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以满足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包括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要求为重点,兼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整体发展需求,围绕国家和社会真正关心的问题,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对面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性、实践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开展协作攻关研究。

(七)持续发展,不断深入

“十二五”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要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注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应用研究,更要鼓励优秀课题更好地持续、深入地开展,使得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研究和新一轮的课题研究实现良性的循环,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改革的服务功能。

(八)规范方法,提高质量

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以优秀的科研项目培育优秀的科研队伍。提倡课题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鼓励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以方法创新谋取成果创新,以方法严谨性保障成果的有效性。

(九)广泛合作,和谐发展

充分调动和发挥高等院校专家、学校教师、电教系统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积极作用,形成“广泛参与、紧密合作、和谐发展、各方受益”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机制,构建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谐发展环境。

四、主要目标

(十)紧密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关注国际教育信息技术的新进展,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和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十一)围绕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

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区域间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十二)总结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经验和规律,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用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十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联合高校、企业等不同力量,共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创新,促进高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建设,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基本任务

(十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加强国际视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等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统筹协调,重点做好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调查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数据调查和分析研究,为国家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十五)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服务

开展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研究,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服务。

(十六)为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服务

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大力开展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作推进发展研究,重点做好整体推进信息化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促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服务。

(十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服务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建设、环境构建、资源建设、应用实践等方面研究。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做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解决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有新的突破;重视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科研课题成果转化,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服务。(十八)探索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发挥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和研究队伍的整体优势和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的优势,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建设,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创新性、实用性和影响力,构建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结构体系和支撑机制。

六、重点内容

(十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研究。(二十)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支持服务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研究;教育基础信息库建设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运营研究;信息化人才建设研究;教育信息化与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研究。

(二十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

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研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发展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和区域教育信息化协作研究。(二十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的标准与评价研究;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民族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研究;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二十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实践研究;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的协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多维互动式学习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农村地区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十四)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研究;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有效转化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二十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

继续开展信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二十六)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

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开展“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开展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应用研究;“数字化

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学校机制建设与发展研究。(二十七)高新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开展自主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教学网络建设与应用研究;新一代互联网和传感物联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高新信息技术产品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绩效和实证推广研究,推进新技术开发和在教育教学中整合应用研究。

(二十八)中外教育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继续开展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开展中外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中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比较研究。

七、机制建设

(二十九)加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组织管理

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由管理微观向管理宏观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善于应用综合手段管理转变,切实做好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完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保障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进一步完善“中央电教馆、省级电教馆、课题学校(单位)”三级管理体制。(三十)建设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领域高素质研究队伍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队伍建设,重视基层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人员的培训服务体系,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队伍。(三十一)加强专家咨询、科学民主决策的研究体系

在教育信息技术宏观与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等方面,积极组织并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咨询论证。调动并依托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队伍,建立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骨干专家队伍,保障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三十二)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交流协作网络平台

在进一步完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数据库系统,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交流协作网络平台的构建,为课题研究的协作和资源的整合提供保障,通过交流和协作,进一步凝聚整体实力,共同促进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上质量、上水平,提高课题协作研究和整体实施的效率、质量。

(三十三)构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及基础理论研究,为政府部门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争取政府部门的事业发展经费和课题项目经

费支持。

积极开拓和尝试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运行机制和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教育信息技术科研经费,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优质企业的大力支持,建立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基金,保障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三十四)加强国际合作

篇6:茂兰镇“十二五”规划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为全面客观的评价茂兰镇“十二五”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云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茂兰镇“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县政办发„2015‟15号)要求,在充分调研和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就“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项目立镇、产业富镇、生态秀镇”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建设目标实现情况。2014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38亿元,完成目标的85%;农业生产总值达

农家书屋建设。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已完成15个村镇村公路建设,通达率达100%,通畅率4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95%,建设硬板路61.2公里。完成15个村农网改造工程,农村通电率达99.9%。建设人畜饮水75件,解决3830户1.7万人10628头大牲畜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1.农田水利项目。“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先后对等村损毁严重的水渠进行了维修。完成了茂兰村大丙边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500亩,忙卓村土地占补平衡项目正在实施,已完成土地整理1500亩。准备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1个,总投资100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75件,涉及96个组5所学校,铺设管道592.3公里,共解决1.7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大以中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建成“爱心水窖”590口,建设三面光沟8条75公里。总投资1.66亿元的大转水水库烟草骨干水源工程项目于2012年顺利启动,建成后的有效灌溉面积为3.5万亩。已完成15个村的农网改造。2011年以来共建成烤房1311座,其中密集型烤房319座,普通小烤房992座,实施烟水工程8件。新建烟水管道38公里,修复烟路85公里,建成蓄水池125个,可蓄水14500立方米

2.交通设施项目。“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所有村(社区)的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体系,2011年来,先后开工建设了牛圈箐、马

四、后山、拨还河、安乐、岭磨共40公里通畅公路,通畅率达40%。现有村组路230条1020公里,通达率达95%。共建设硬板路36条61.2公里,189720平方米,总投资1517.76万元。全镇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3.城镇建设项目。科学合理规划布局集镇建设,投资49万元,启动实施茂兰小城镇总体规划、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4.3平方公里地形图补测绘修编;按照“打通三个口、建设三条街、带动三片区”的思路,加大集镇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启动了总投资500万元的茂兰小集镇改扩建工程,完成了650米主街道改扩建工程,780米老街道(原茶马古道)恢复建设,集镇亮化工程有效实施,逐步改善了主街道的路灯、绿化行道树、下水道、垃圾池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集镇整体面貌,进一步增强了集镇中心区的吸附力,实现了扩容提质的总体目标。

4.社会事业项目。“十二五”期间共建成人畜饮水安全工程75件,解决3830户1.7万人和10628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投资415万元完成了镇综合文化站、镇为民服务大厅、茂兰敬老院项目建设,投资114万元完成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新建校舍30372平方米。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工程,累计投资641.1万元,受益学生达1.5万人。

+咖啡产业全面推广。全镇共发展澳洲坚果+咖啡种植10222亩。龙胆草种植快速发展。全镇龙胆草种植面积7693亩,产量达227吨,产值达116万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500人,实现打工收入6550余万元。

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兑现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草原承包、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农村低保五保补贴等各类涉农资金4330.63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151.5万元,其他支农资金3179.16万,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镇政府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全体干部集中学习制度、政府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干部职工考核制度,实行机关效能全员量化考核,健全考勤、值班制度,促使机关干部作风再深入,工作再扎实。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结。同时,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15个行政村服务型党组织综合为民服务平台的管理,干部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优的服务质量,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到2014年-6筑面积1454平方米,有医护人员30名,其中医治人员9人,病房6间,病床38张,在建项目680平方米。全镇15个村(社区)均设立了村卫生室。

3.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稳定。积极开展“平安茂兰”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重视信访稳控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一批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以“六五”普法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4.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以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共开展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达365场次,参训人数达15000人次。加强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尽力帮助需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篇7:白龙镇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镇狠抓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在合肥市2008年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白龙镇被评为三县发展十快乡镇。

(一)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到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1亿元,比“十五”末增87%,其中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6.6亿元,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2 亿元,比“十一五”末增 210%;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比“十五”末增120%;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比“十五”末增180%。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成绩。实施长王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1.38亿元,建成别墅式住房925套,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对田、水、路、林、村、房进行综合整治,形成沟、渠、路、涵、闸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净增耕地1631亩(其中“退耕还宅”净增耕地1034亩)。项目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8000亩,与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定合同。其中引进现代牧业肥东牧场,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流转土地2383亩,一期项目已完工,奶牛存栏量1.2万头,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规模达2万头的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合肥青龙厂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园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一、二、三期工程相继完工,高科技动态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

观。在纪念园周边,大力发展鲜枣产业,2000亩标准化温室大棚已经建成,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绿色生态”一项重要内容。成功举办了“2009合肥〃白龙首届鲜枣文化旅游节”,同时推出“白龙一日游”旅游线路。

实施省级第一、二批土地置换项目,新增耕地约1360亩。积极申报并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现代牧业为核心,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园,进一步改善约十万亩基本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一事一议”,筹集资金,争取项目,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做好白龙镇小城镇建设规划,涵盖传统集镇改造,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大力开展“清洁家园”、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和传染病卫生防疫活动,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促进农村消费,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村两委换届顺利完成,为扩大基层民主政治,推进全镇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村务公开、廉勤委建设等工作均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教育依法治理通过上级验收,“六普”即将启动。18门以下小轮窑关闭淘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预计2010年底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各类企业实现了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目标,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大信访”格局已经形成,各部门有效配合,齐抓共管,妥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深化,成立综治工作中心,增强社会治安整治力量,大力推动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家庭建设。农村教育资源不断整合,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校安工程得到落实,招聘20名校园保安,全部持证上岗。大力推进民生工程,青龙敬老院“515”工程顺利完工,投资200多万元,增加床位近300个。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60岁以上农民实现了“老有所养”。新农合、村级卫生室、水库移民、低保五保、残疾人保障、农业保险、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其他民生工程都得到了很好落实,完成了预定任务。

回顾“十一五”,我镇仍然存在一些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工业经济仍不能起到支撑作用;新农村建设有待进一步推广,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投入需进一步增加。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产值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250%;地方财政收入0.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比“十一五”末增100%;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200%。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三、“十二五”规划战略措施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力。

1、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基本农田地力和产出能力,新建标准农田5万亩。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5亿元。

2、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扩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种植,提高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培育蔬菜和牧草两大优势产业。依托省会合肥市场建成50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依托现代牧业建成50000亩牧草基地。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3、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新农村10个新居点规划,合理引导农民居住向新社区集中。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全面开展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建成13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广大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5、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积极、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不断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十二五”期间,转出农业劳动力1万人。

6、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中的比重,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产品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存量,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加强重点产业和行业技术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

7、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在农村建立连锁“农家店”,构筑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服务业,繁荣农村和城镇消费市场。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进入市场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二)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大推动力量。“十二五”期间,立足于把白龙镇建设成为商贸旅游兴旺、轻型工业发达的经济重镇,进一步突出工业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依靠独特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把白龙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和农家乐旅游中心,成为区域性枢纽镇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1、优先发展白龙镇工业聚集区。抓住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凭借交通区位、自然资源、配套政策等方面有利条件,促进白龙镇工业聚集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双庙下道口交通便捷、吞吐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15年,培育和扶持3-4个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

到2015年,全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户,工业总投资达10亿元。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响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抓住国家通镇、通村公路建设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对各项资金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点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分步分阶段实施,发挥村组作用,推进镇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实现镇村公路全部达到水泥路建设标准,村组80%以上公路达到水泥路建设标准,形成“网络全镇、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慨、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农户实现安全卫生用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继续做好病险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抗旱水源工程。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建好一个中心集镇(白龙中心镇),四个小集镇(双庙、费集、青龙厂、肖凤),逐个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逐步实施改造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白龙镇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农村有线电视开通率达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力争到2015年农户上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幼托、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5%和97%。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到2015年,镇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镇50%以上村有文化

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30%以上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体育生活,达到全民健身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服务水平,使镇村医疗服务机构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医务人员,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控制传染病,传染病疫情网络覆盖达到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卫生环境。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提高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篇8: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类比推演认识方程

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逻辑关系或是数量关系,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方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用字母表示、代替数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类比推演。

儿歌是孩子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数蛤蟆”就是其中之一。在认识方程的教学时,教师刚一提及数蛤蟆,大多数听课的学生就开始数了起来,而且兴趣盎然。过了一会儿,当教师提出质疑“青蛙的眼睛和腿与青蛙的数量有什么关系或规律”时,学生迅速列出了一组数据,并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教师给出的青蛙数量代号得出了“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只嘴”的数量关系。当教师把代替数值的字母a换成x时,“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只嘴”的推论就水到渠成了。在得出上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一些数量关系问题的解析就变得轻松得多。比如:妈妈比淘气大26岁,如果用字母n来表示淘气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应该怎么表示呢?这个问题在没有进行前面的学习时,大多数学生一时半刻也转不过弯来,不过如果经过了数蛤蟆的儿歌练习作为“热身”,情形就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几乎大多数学生可以立刻说出26+n的算式来。其他诸如“1张桌子4条腿,a张桌子有条4×a腿”、“买1本故事书需要a元,买8本故事书需要8×a元”之类简单问题也几乎张口即来。

二、联系学习实际进行教学,深化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加强知识的应用

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方程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字母替代数值的方式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明确方程的应用价值和范围。

比如教师可以用最常见的正方形周长公式来作文章。先让学生计算边长分别为10、20、50的正方形的周长,然后用a取代边长的数值,学生根据思维惯性就会得出4×a的结论。再出示一些类似问题,比如“用火柴摆三角形,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摆2个三角形需要6根火柴,摆a个三角形需要?根火柴?”学生不仅在应用知识过程中提高了技能,而且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认清等量关系

等量关系是方程式的基础,只有认清等量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方程式,并对方程式进行解析。说明等量关系最直观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天平演示,但是天平的使用有诸多限制,比如只能称量细小的物体、太远看不清刻度等。这些问题在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后得到了很大改观,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广泛应用,为教学课堂的信息呈现和数量关系解析提供相对较完美的解决手段。

教师在讲解方程的等量关系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来进行剖析和说明。在学生理解了等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轻易地列出方程式。比如我们想以鸡鸭鹅来说明等量关系,就可以使用Power Point软件的绘图功能,绘制一个“天平”,再从网上下载鸡鸭鹅的图片。然后通过不同数量的鸡鸭鹅在不同位置上的摆放,分别显示等量与非等量的数量关系。而鸡鸭鹅三种动物则可以用三个不同的字母来代替,正好让学生进一步对方程中字母的意义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通过在大屏幕上投影显示的信息呈现方式,既可以让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楚地观察鸡鸭鹅数量位置变换的过程,解决使用天平距离太远就无法看清的弊端,又能让学生清晰地看懂天平上的数量关系,进而对方程和等量关系有更明确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接着使用投影屏幕呈现图片“天平上的樱桃和砝码”,学生通过观察会迅速发现樱桃与砝码之间的关系,并列出等式10克=樱桃+2克。此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提示:我们如果把樱桃换成“x”,怎么列示?于是学生得到方程:10=x+2(10克=x克+2克)。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心得体会下一篇:从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看合理用药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