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2024-04-10

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通用10篇)

篇1: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高等教育管理学思考题(2011年)

1.学习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意义何在?

2.高等学校的职能和管理体制是如何演变与发展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

4.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有哪些?本质特征是什么?

5.为什么说管理与服务的矛盾是高等教育管理两重性的一种反映?并举出一个案例加以具体说明。

6.弄清行政事务、学术事务、行政管理、学术管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等概念,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有何关系?为什么在学术管理中,除了学术权力之外,要加进行政权力?大学的学术事务如何决策?

7.简述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事业单位双重权力的矩阵结构?

8.为什么说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9.怎样理解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中的“以生为本”?

10.试述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请你谈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和教训。

11.查阅文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的完整表述,并谈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体会?

12.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与管理?

13.用斯沃特(SWTO)分析法,分析某单位发展战略?

14.试述高等教育体制的内涵,高等教育体制构成要素有哪些?

15.比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几种类型的利弊?你认为我国属于哪种类型?

16.谈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7.请谈谈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18.试述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与加强政府的管理辩证关系

19.试述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

20.简述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原则与主要任务。

21.你认为我国应建立什么样的现代大学制度?

22.谈谈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特点以及如何处理好教学与行政的关系?

23.如何在去行政化的背景下发挥高校管理干部的作用?

篇2: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管理学基础》是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和工商管理专科统设必修课和相关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就目前我国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认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无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新时期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开放教育开启的是混合学习的模式,其将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对于宣传终身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和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的管理学知识,教师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性质的分析

《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学的基础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要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方法和规律等。无论是什么规模的企业或者单位,要想?@得更好地发展均需以优秀的管理水平和基础为前提,而要想提高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素质,能够对企业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综合管理。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新时期开放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两点:一是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发展;二是要创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将非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管理学基础》是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专业和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新时期要加强《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必须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分析

1.教学理论基础

开放教育是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结合,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结合与创新。国内外从19世纪开始就对开放教育理论内容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不少关于开放教育的教学理论,如施?a森的交流理论(Theory of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s)、彼得斯的教学工业化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ization ofTeaching)以及莫尔的独立自主理论(Theory of Independence and Antimony)等。虽然各教学理论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强调开放教育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较高,需要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进行人才的培养。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学习需求更加重视,也能够实现全国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教学目标的建立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模式,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够从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从当地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而对于甘肃省定西来说,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的限制,教育资源比较欠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而开放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有助于提高当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推动本地的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案,开放教育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案必须要求能够坚持几大原则:第一,要求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创新个别学习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第二,要求能够转变教师的职能,以教师为主导,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第三,要求能够重视各种教学工具和材料的合理应用,包括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各种通信设备和硬件、软件的应用等;第四,重视集中学习和灵活学习的有效结合,适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第五,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终结评价为主,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放教育模式下需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和意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求能够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四、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教学的具体设计

1.合理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管理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基础性,其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及创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学生通过《管理学基础》学习必须要掌握管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现代管理的方法、管理职能以及管理的理论知识,等等;第二,要求学生必须要能够掌握管理学知识中的具体方法,包括人员分配的方法和规律、组织策划的方法以及计划措施等;第三,学生的情感目标要完成,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这对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合理设计教学程序

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的教学程序设计需要重视学生个别化发展和自主发展的重要性:第一,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教师均必须要花费至少两个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提高;第二,根据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将课型分为认知课、巩固课和应用课三种,并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第三,加强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第四,给学生至少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五,做好最后的复习教学工作,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设计学习资源和方法

开放教育为《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如视频资源、国内外经济管理案例资源以及各种网站资源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而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也必须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够切实保证《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以及自主学习等均是开放教育模式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管理学基础》课程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的设计。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等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3: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树立“管理是一门技术”的科学观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人们普遍认为管理与机械、建筑等理工类专业相比, 管理不重要。这种倾向思维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管理存在错误的或者说片面的认识。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管理是“纸上谈兵”, 很空很虚,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甚至有些人认为管理是不用学的, 不用在大学里系统地学习, 通过实践经验就能搞好管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管理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项技术。管理作为一门学科, 其综合性是很强的。它不同于人文学科, 单纯的理论研究, 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由于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管理中运用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等理工类学科的知识越来越多, 管理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比如, 运输路线的选择、库存控制模型、工厂仓库等据点的选址。这些都要运用数学、运筹学的知识, 都包含了很高的技术。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 是很难掌握和运用的。

明确大学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工作能力

几乎每一届的毕业生都会有“大学学的知识根本没用”、“老师讲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等类似的反馈信息。可能是受此影响, 一些职业院校在课程安排中也大幅度减少理论课程, 而取而代之以各种实操课程。对此, 我个人认为这是大家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差。职业院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没有错,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工作后就一定要用得着。后者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和功利主义。

职业院校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是对大学生人才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和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相结合的产物。大学生人才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深造, 读研读博, 理论研究的学者型;一类是终止学生生涯进入社会大舞台的参加工作型。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一流二流大学的学生相比, 大概更多的学生是要终止学生生涯参加工作。本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应较一般大学的课程增加实操课程相应减少少量的理论课程。但实操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不应过大。因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对职业院校参加工作型的学生而言。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1. 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而不是工作能

力。有一个道理是人尽皆知的, 帮助贫穷的人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大笔钱而是培养他挣钱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尤其是大学生。学生到了大学阶段, 基本的读写能力都已具备, 他们不是为了学习拼音和字词进入大学, 而是为了能力, 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为了各种各样的能力而进入大学, 大学只能也只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因为理论和知识是没有穷尽的, 作为老师我们很难传授给他们所有的知识, 甚至难以传授给他们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 今天最新最前沿的观点明天可能就是昨日黄花了,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我们只能传授给他们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 这样离开学校后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他们不会再措手不及, 能理解、接纳这些最新最前沿的理论。

2. 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理论却是很有限。

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千姿百态千差万别, 且三百六十五行隔行如隔山, 企业的实际状况也因此就更加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面对个性化的企业状况, 理论不可能满足每个企业对管理的个性化需求而只能是提供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理。把共性化的原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符合本企业个性化需要的个性化管理模式就成为顺理成章而且科学、可行的办法, 而这种个性化管理模式依赖于学习、创新能力。没有一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基本上是不可能能够运用共性化的理论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3. 正确理解、把握“职业技能”。

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培养计划是要求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因此很多学校都直接或间接地把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相挂钩。也就是说, 建议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至少一个和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 而在各种技能证书中, 以管理类专业为最多。单单一个物流管理专业就有物流师三个等级:采购师、供应链经理等。在一些人看来, 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 甚至一些人只要拥有这个证书就说明持证人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事实果真如此吗?

篇4: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当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深度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新旧学校管理文化在过渡转型期发生的冲撞与冲突,如何在新旧学校管理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稳定、有序、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何在常态教学管理环境下,使新课程改革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管理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学校的内涵提升式发展?我觉得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教学管理中就是坚持“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着眼于学生未来成才,立足于学生现实成功”,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从尊重生命的视角出发,确立我们的管理理念,创新我们的管理方法,尊重师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师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师生的人格养成,建立尊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作为学校领导者,要真正做到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持续的、双向的沟通,使教师和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管理魅力得到充分展现。

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新追求,实施“尊重的管理”,教育和引导师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学会忠诚守信、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我们的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关心师生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充分发现每个师生的独特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主动地为师生创造成长条件,提供发展空间,搭建展示平台,营造人文氛围,促进师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思考之二:坚持“科研兴校”为主驱动,是实现教育管理课题化的保证

学校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执教兴校的第一推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以科研带教学,以科研促教学。为此,我们着重强化三个方面工作。

1. 积极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提升内涵, 提升素质, 提升能力”为主题的全员读书活动,构建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形成“理论引领,领导带动,实践反思”三位一体的学习研究共同体。

学校领导干部、党员和教师带头学习,自主选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撰写一篇以上教育论文、体会文章、调研报告、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随笔。通过学习使教师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科研的基本方法,从而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研究、反思教学。我们通过制度、机制、活动、奖励等激励评价方法引导教师自主学习,把学习变成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变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我们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东光学报》、《东光教育》等载体开展“读书改变命运、好书伴我成长”等系列活动。通过读书,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素质。

2. 积极实施科研引领工程。学校以吉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过渡期教育的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提高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研究》和《整体构建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以长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中小学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微型课程研究》、《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方法创新的研究》为课题引领,以求实创新为基本点,深入落实学科课题研究和校本课题研究,做到人人都有小课题,把教、研、学纳入一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在科研目标、内容的层次化、具体化,科研途径方面的多样化、个性化,科研管理评价的系统化、科学化方面,积极实践和探索创新科研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科研体系。

3. 积极实施科研兴师工程。学校坚持“常规教学科研化,教学科研常态化”的方针,注重以科研打造学校品牌,注重以科研打造教育特色,注重以科研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注重以科研提升教育质量,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目标。

“十一五”以来,学校依托各种课题研究,教师素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科研成果丰硕。我校申报市级以上课题共40个,其中“小学生有效评价方式的研究”在长春市教科所组织的“十一五”优秀课题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我校14名教师在长春市教育局导学案大赛中获奖,学校40多篇课题研究成果分别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现代教育科学》、《长春教育》、《实践新课程》等杂志上发表。4人在长春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获论文三等奖;12人在吉林省第六届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5人被评为长春市科研骨干,15人被评为学科骨干,300多篇教师论文在各种科研成果征集中获奖,我校科研成果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得到推广和应用。我们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全体教师都有校本课题,60%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30%教师成为科研骨干,促进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思考之三:坚持“观念创新”的发展观,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动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工作,是教育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越是快速发展,越是对管理者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需要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效能管理,优化管理方法,重视科学管理手段,转变管理职能,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的管理平台,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管理工作。

只有坚持不懈地创新管理内涵,坚决摒弃学校管理中诸多因循守旧的思想和管理模式,才能使我们的管理永立前锋,才能不断开创学校管理的崭新局面。

1. 创新管理思路,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品牌。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认真挖掘和分析,从中提炼出对学校发展有特殊价值的资源因素,经过强化组合,凸显自身的教育优势,我们重点变以往单纯行政管理方式向科学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关注师生个体成就需要发展相结合,广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发展育人活动。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的特点,把握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寻求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构建学校管理和师生自我管理共同发展的管理工作新格局,把学校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拓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 创新管理形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采取正面灌输与思想疏导、一般教育与榜样示范、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学校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不断增强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原则,结合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健康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热情周到的服务。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除化解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给师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一些师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建构优秀的学校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不断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快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更新,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教育的平台,把学校管理的思想变为积极主动地正面宣传和传播的信息,努力开辟学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使师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达到“行”的效果。要采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简洁高效的管理,优化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职工的智力资源。要走出学校办教育,走出教育办教育,充分展示教师敬业奉献的职业风采,展示学校育人成才的精神风貌,宣传教育,推销教育,让家长支持学校,让社会理解教育。

4. 创新管理方法,实行“全员、全面、全程管理”。要求学校管理部门管到本部门所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要实行“全面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管理部门确立以实现办学质量的持续、全面提高为核心内涵的管理观念,将管理的视野延伸到各个部门承担的每项工作和每项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体现管理的全面性。要实行“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管理部门重视教学管理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使管理具有全程性,保证管理取得真正成效。与此同时,积极推行目标管理、效能管理等现代科学管理方法。要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组合成一个系统,用来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崇尚一流的校园文化氛围,一种议政充分民主、行动雷厉风行、监督及时有效的学校管理新模式。

篇5: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北师大广州特教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1)

特殊教育培智类学校的课程管理是培智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上世纪80、90年代,培智学校面对的基本上是单纯的“弱智”,采取的方式就是轻度的进行教育;中度的进行训练;重度的实施监护。而进入21世纪初叶,培智学校面对的除智障的,还有脑瘫、自闭和因先天基因造成智力障碍的,乃至多重性障碍。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规划组织等等如何进行?

今天,听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教授主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管理——以个别化课程管理为例》的讲座,明确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

1、课程管理首先要确定课程取向,课程的取向是内化的、专业化的。课程的取向决定整个课程的管理过程。

2、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校长管理的站位从“外在”的行政管理走向“内在”的专业化管理。

3、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管理理论与管理结构;课程实施管理,包含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监控、课程

评价等;课程管理角色及其责任;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走向个别化教育(IEP)

面对严重、多重障碍的学生个体差异越大,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出现“趋同”,采用更为“一致”的课程与教学形态,即个别化教育(课程与教学)

基于个别化教育(IEP)的课程管理由“四个部分+六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课程理念——育人为本

特殊教育课程理念相对与传统的课程理念,从“教书育人”到“育人为本”。“教育育人”是以课程为主,在课程实施中育人;而相对于“育人为本”则是以育人为主,课程是为育人服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从能力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来开展课程;从功能环境是以生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么去生活;从教育权利是以学生是否接受公正、质量与支持的教育。

第二环节:课程开发——课程组织+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的课程目前国家即将出台的有包含3个领域、18个次领域、98个项目、642个教学目标的广域课程。

第三环节:课程运作——IEP+班级计划

“IEP+班级计划”是从课程走向教学的桥梁,而这个桥梁能否顺利通行要注意5个关键点:

关键点1:学生如何学会673个教学目标,个别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有些目标在生长发育中自然会的,或者通过不同的多种学习方式渠道来完成(例如社区化教学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来完成部分的教学目标),其实只有部分目标是需要教学来完成的,所以需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就让他进入IEP。

关键点2:如何拟定IEP?

首先,进行教育诊断,对儿童进行诊断,找出目标; 然后,从课程标准中选取教学目标。目标选取可遵循3个原则:A、最近发展区的目标,0分暂时放下,4分不选,3分优先作目标;B、需求原则下的目标,那个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作为最先完成的目标之一;C、先备知识原则。

最后要注意IEP的关键要适合特定儿童的教育需求,数量不宜过多,考虑在20个左右。

关键点3:把握IEP几个重要关系,即:学生、课程、IEP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教育的诊断要把握匹配课程与学生的教育需求。先制定IEP,得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

标,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点4:如何形成班级教学计划?将多个儿童的IEP中的教学目标梳理后,整合到教学计划中,形成4—8个单元。汇集、梳理所有的教学目标,制定出集体教学计划,再分解成不同的教学单元。

关键点5:如何决定教学形式?教学的形式有单元+分科、单元+主题、单元+综合。而教学形式关键取决于学生。学生程度较好:分科教学7+5;学生程度差:主题教学(综合)。

第四环节:课程运作——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的应遵循3个步骤:

第一步:配置教学目标:A、按分科配置目标的则将目标分配进7+5。B、按主题配置目标的则将目标分配进主题中,然后将主题分成若干课题,配入若干教学目标。

第二步:展开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教学活动目标,采用主题词(关键词组)的方式表述。在每个目标下可以设置5个左右的关键词组。A、与学生需求与要求相关的目标;B、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的目标;C、与学生生活环境关联的目标;D、在不同主题或学科中展开教学活动目标。

第三步: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四个角度:A、教学主题与目标;B、教

学策略与资源;C、辅助治疗技术(如物理、作业、语言、心理等治疗);D、改变环境与支持(自然支持)。

教学设计的多种形式:集体教学(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学科补救教学、康复训练)。

第五环节:课程运作——教学活动实施

1、改变从“教”到“学”观念。

2、教学活动策略运用:动机策略运用、注意策略运用、认知活动运用、记忆策略运用

3、学与教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社区互动

第六环节:课程评估——教学成效评价+课程评价

1、课程评估观念:从水平评估到纵向评估(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2、处理好测评与基线、评估与成果线的关系。

3、以活动评估(活动前测评,活动后评估)和阶段评估(IEP目标前测和后测的比较)为主要评估形式。

篇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考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清华大学樊富珉版和马斯洛版)P22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P263、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

4、自我意识的结构P425、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途径与方法(能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P516、气质的分类P657、学习的动机分类及培养方法P848、大学生学习方法P879、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0、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

11、恋爱的三元素理论

篇7: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摘要:通过对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于其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渐渐成为现代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曾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各个高校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注重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从事未来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从而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非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技术能力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从很多普通高师院校开设的情况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表现为学校不够重视,不少高师院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仅限于是一门公共课,没有深入了解其在课程结构、学生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造成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定位不明确,课程开设具有极大的随意性。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技能,必须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试验。但由于实验设备匮乏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对于该门课程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认为是公共课,心理上首先不重视,而且对那些原理性的知识不感兴趣,也很难听懂,上理论课时精力不集中,或者看其他书籍,有的甚至干脆不来上课。另一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不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更不知道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要求,想当然地认为毕业后,教书上课即可,与这些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更何况一些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尚少,即使现在学会了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技能,毕业后到中小学还是用不上,需要时再学也不迟。

2、教学内容陈旧庞杂

近来,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严重老化,明显不适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现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各专业的内容设置千篇 一律,基本上是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知识范围“大而全”,多以介绍视听媒体为主,而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媒体的介绍,所占比重较少,陈旧的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材更为缺乏,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把最新的教育技术发展与运用成果展现给学生,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在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适应性,直接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的普及。

3、教师素养严重不足,教学方式僵化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强调对教学方法的更新,借助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无疑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但是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的老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难以将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讲深讲透,更多地只是介绍、运用媒体,至于媒体如何更好地与教学结合则无能为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对于师资的要求是复合型的人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合二为一,仅凭教师自己去顿悟,或自己去啃教育理论,无疑是艰难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大多数是采用集体授课,以讲课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佳。例如有的教师虽然用投影仪代替黑板书写,但其实有时效果还不如用黑板书好;有的教师整堂课播放教学录像,而运用插播教学法,将电视教学内容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则成为空谈,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

二、普通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措施

1、领导、教师、学生重视

领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应充分重视这门课程,按照实际要求,统一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定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辅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技术教学的氛围;在设备方面,需要及时更新与维护,以保证实验教学能顺利地进行。这样下来,我们发现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学生愿意学,积极性也高,其教育技术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能很快地适应工作。

2、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

(1)精选教材内容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眼前,放眼长远,有超前意识,有前瞻性、战略性考虑。要从普通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力求教学内容精练、简明、通俗易懂。

(2)简化课程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要重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某些不重要的内容要进行适当删减,或合并在一起进行原则性的叙述,以突出重点,使原有课程的复杂结构得到相应的简化。

(3)更新学科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在基础知识和技术上要不断更新,要体现学科知识的新发展,特别是着重体现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应用。要有更加广阔的适用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打下基础。

(4)重视教材建设

该课程的教材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教材建设,二是与之相配套的电子教材建设。目前全国范围内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可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一种作为文字教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人员进行编写。在编制教材和应用教材讲课时,应该有的放矢,力求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弹性。

3、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转变。

(1)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尽快掌握计算机技术,主动积极地进入多媒体、网络等领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另外,还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重视作为教育技术理论两大基石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根据各自的情况,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去进修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理论,请专家、名师开展讲座,聘请专家指导等促进教师的学习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得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既厚实,又能牢牢地粘在一起,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2)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搞好教学设计工作,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要多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的信息量。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应全部利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实行授课的多媒体化或网络化,只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对所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亲身领会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重视程度。

4、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组织管理

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评价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一方面是对本课程教学设计成果的检验,使教学设计工作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效果的检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评价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和实践技能评价相结合,完善评价过程和方法。除传统的作业、期末考试外,在评价环节中,还应添加实验方面的比重。实验主要是将平时的课堂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完成的质量作为评分的依据,原则上就是要降低期末笔试的比重,引导学生重视实验,促进学生加强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师要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组织管理,大力宣传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的业务培训,经常开展教育技术研讨活动,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抓好教育技术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建设,通过实际行动着力营造一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学校环境。

三、结束语

拥有纯熟的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因此,作为普通高师必须重视与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师范生都能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应用技能,为毕业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敢用、会用、想用、能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有录,俞树煜.关于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

[3]吴耀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12

[4]胡乡峰,高敏全.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8

篇8: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强调整合, 突出重点

现在国外管理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步入成熟阶段, 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教育体系。就国外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而言, 有三种典型的模式:整合模式 (integrating idea appoach) 、事业模式 (Institutional approach) 和职能模式 (Functional app roach) (王美萃, 2000) 。事业模式即按照各种特定行业 (即专业) 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以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为主, 主要用于培养对口于某一行业的基层管理干部。职能模式 (Functional approach) 即按照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 其主要内容以学习职能管理 (如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控制等) 的基础课程为主, 并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具体职能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方法。“整合模式” (integrat ing ideaapp roach) , 即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观念意识等制定课程设置方案, 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能力培养方案, 其主要内容以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为主, 不再强调专业技能与职能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经营环境, 识别核心问题, 制定战略目标, 研讨可行方案, 把握发展方向等综合而高层次的管理能力。

整合模式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而事业模式和职能模式则突出课程的重点。有的研究者 (王美萃, 2000) 认为应该以整合模式, 而不是事业模式和职能模式,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而言, 他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在国内, 很多管理者从基层做起, 然后慢慢发展, 逐步成为一个优秀的高层领导者, 在整个过程中, 他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 而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满足这种需求。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 事业模式和职能模式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管理者会直接面对基层工作人员, 面对他们的具体问题, 如果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 是无法得到基层职员的信任, 也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二,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行业分工越来越细, 拥有专业化的知识才能进行更好的管理。对一些成功的企业进行考察, 会发现很多高层领导具有技术背景。微软的比尔·盖茨在早期创建微软公司的时候对技术非常精通,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也是一个技术天才, 巨人集团的总裁史玉柱最初也是开发人员。孙健敏 (2001) 的研究还发现大部分的企业CEO都是专业技术出身, 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最初的技术领域是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作为管理者, 虽然不直接参与技术的开发, 但是他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才能够更加公正地对员工的表现做出评估, 对员工的困难也能更准确地把握, 从而和员工有更好的沟通。另外, 拥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 往往具有足够的敏锐性, 对行业的未来和发展有准确的把握, 为企业战略管理带来巨大的优势。

二、强化相关课程, 拓展知识面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以人为核心, 涉及到很多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也需要和其他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 但其中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心理学关注的最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 以个体的人, 或者人的一部分心理特征和行为作为研究单元;而社会学更为关注人所组成的群体, 关注群体结构、心理和行为等。

回顾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论对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何群群, 丁道群, 2007) 。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企业应该满足员工的高级需要, 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对员工给予薪酬上的奖励, 这种看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想。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中虽然对心理学家的一些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但过于简略和肤浅, 因此有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加入更为详细的心理学课程,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中。

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课程与心理学的某些分支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中都有人员测评的部分。人员测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 客观和定量的对个体进行描述。人员测评和人格心理学及其心理测量有直接的关联。特质理论的人格心理学家强调个体行为夸时间和夸情景的一致性, 这就为人员测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Burger, 2004)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下有较大的变动, 心理测评的作用就大打折扣。早期的心理测评工具也是由心理学家开发出来的, 如法国心理学家的智力测验和美国陆军甲种测验和陆军乙种测验 (金瑜, 2005) 。心理学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人员测评的变革。人员测评由最初关注个体

参考文献

[1]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孙健敏.美国企业CEO的成长经历分析.职业杂志, 2001.

[3]王美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前沿, 2000.

[4]何群群, 丁道群.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中国道家思想.心理学探新, 2007.

[5]金瑜.心理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思考题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课程改革 公共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的课程重点是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应用,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和专业品质。高等师范院校的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教材缺乏更新、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病,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确立公共心理学的专业地位,使教育改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其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教育能力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综合大学的主要标志,通过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是高师教育改革的最佳切入点。自我国2002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的招教考试后,教师的聘用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其中教育心理学内容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师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的资格证考试和招教考试,才能开始从事教师工作,因此高师院校开展公共心理学的必需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需要,又是学生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前提。纵观我国师范教育的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纲要为主,重点在于提供给高师学生扎实、系统的心理学概念和基础理论,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没有和学生未来的工作活动紧密联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指导意义,因此,改革普通心理学为框架体系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心理学教材内容偏于理论化,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许多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对这门功课充满期待,认为心理学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联系紧密,学起来一定轻松、有趣,实际学习中才发现,心理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单调,缺少实用性,学起来比较枯燥,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内容定位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简化了普通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对个体现象的思维规律进行了常识性的介绍,忽视了相应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理解学习心理学对自己今后工作的意义。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滞后。

我国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学长期受教学理念的束缚,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没有突破,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往往是说教、书本的原样展示,教学手段凝固和僵化。心理学教师高高在上,占据三尺讲台,面对底下数十甚至一二百学生的合并课堂,进行灌输式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倾听,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需要往往被教师疏忽,难以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关注,形成有效反馈,这种陈旧落伍的教学方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大障碍。

3.学习评定方式单一。

学习评定是高校教学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情况进行测量和评定,系统地组成学生的学生情况信息,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判定。当前的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依旧将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效果的唯一法宝,过多地纠缠在心理学名词的概念理解上,缺少实践性的问题处理,将人类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变成呆板的专业术语和背诵资料,产生出一大群不假思索、死记硬背、应付过关的学生群体,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对心理学知识产生更多的疏离感,学习兴趣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就敬而远之。

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1.修正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调查证明,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的综合发展决定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育核心,明确制定出合理的课程实现目标。首先,应通过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和了解青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他们的心理发育成长的过程,加强事业基础技能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扎实基础;其次,应从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奠定学生今后工作的坚实心理基础,着力培养师范学生作为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突出教育目标的师范性、适用性和当代性,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知识素养的和谐、健康发展。

2.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公共心理学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体系应缩小教育内容的范畴和外延,精练教学重点。如心理的生理基础这部分课程,内容相对晦涩难懂,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联系不多,难以体现出公共心理学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应科学合理地重新构建适于高师院校中小学、幼儿教师专业的心理学教学课程,从适用、发展的角度规划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常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技能和心理规律的探索,提高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发展,充分体现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意义。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结构构建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体系,而应将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精练的选择和提取,经整合后形成三大板块: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②青少年心理成长特点;③心理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这三大板块内容应包括、心理实验和测试、教育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测量和评价等内容,结合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和典型的心理学案例,与课程教学的实践目标相匹配,对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修正并加以完善,让学生乐学、易学、爱学,学以致用,教师教有所获。

3.优化教学手段。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应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和课程载体,改变以往单调、空洞、枯燥、脱离实践等现象,实现现代化的、生活化的、多元性质的教学改革,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教学材料,实现心理学科目的案例化、情境化、超文本化和网络化,熟练应用各种视频、图像、影视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充分启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

4.完善课程实施方式。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情境化教学和问题型教学的设置,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特定的教育背景、教学问题联系起来,借助各种形式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承载相应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学生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各种心理学教学案例、深刻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在特定环境和背景下应用的基本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当前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程实施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开放性和针对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凸显心理学教学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一些经典实验搬到教学课堂,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室操作、心理问卷、投射实验等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我探究,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心理学教学离不开基础性实验,是典型的实证学科,实验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心理实验教学阵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话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增强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同时,也可深入挖掘“微格教学”,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心理学的课堂实践中,选取教学内容中的典型部分,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分组轮流开展这一活动,使学生在各环节的实施、开展环节中体会到对心理知识的细化理解,同时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5.改换传统课程评价模式。

高校教师应研习国内外教学评价的最新成果,修正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评价模式,形成新型的双重评价模式,即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被称作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调节活动自身,促使目标顺利实现;总结性评价是结果评价,需要针对教育过程的结果做出评断,是全过程的检验,包括学生课上、课下的表现,问题的讨论、资料的查询、小组的协助学习、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教师将评价结果按一定比例综合,形成相对客观的综合评价系统,消除一次性考试结果带来的影响,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补漏拾遗,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辅导和学习帮助。双重评价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思维发展,将传统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和现代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高水准、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队伍,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应顺应时代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规范师范教育目标,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突出高师教育的时代性、师范性和应用性,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输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婧.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刍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4:81-84.

[2]金荣.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1:193-194.

[3]姚曙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92-93.

[4]姜淑梅.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构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105-107.

篇10: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材料与思考

很多教师都在谈生命教育的问题,我在这一方面曾经梳理了一些材料,拿出来反思、修改,也当做一次学习的感受。

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还是更加关注人的生命本身,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培养全人的立足点。学生的生命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的主题词,那么,生命的幸福来源于对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认识与体验,生命教育的立意即在于此。

学校都在寻求特色发展之路,特别是在课程开发领域,特色可谓层出不穷。那么,基于学科教学的学校教育研究怎么搞,特色是否能一夜之间产生呢?我们可以从实践的层面进行认识其有益的价值。现在,在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研究领域,特色主义的倾向正在由正常的追求走向极端地追捧,当然也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问题。学校的办学特色必须要建立,但是真正让这一特色具有很高的水准和深厚的底蕴,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积淀,而且,在某些情况之下,机遇往往大于努力,对教师和学校来说,机遇或许意味着能力或者意味着水平。“特色”与“个性”是目标,在不远的地方,有时可望而可及,但是需要寂寞地、耐心地、长时间地去努力。也许,特色有时对我们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立足学校、立足课堂去努力追求效用,就让特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吧。

一、指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珍惜生命存在

认识生命的基本现象,珍惜、关爱和呵护生命是教材的主体内容。认识生命要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入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设计让学生从“奇妙的我”开始来探讨自己身体的秘密,这是他们最容易接受,也是最感兴趣的事情。以此来培养学生珍爱自己的情感,对自己充满自信和兴趣。激起他们乐于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识。还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等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与作用。知道男、女身体的差别。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在教学中运用询问父母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调查学习。比如“身体里面的秘密”活动,通过学生询问父母等方式了解自己健康的皮肤、强壮的骨骼,然后说出自己所能做的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健康成长,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让学生通过了解心脏、肺、胃、肠等主要器官以及他们的作用,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兴趣,喜欢自己。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讲述自己掉牙的经历。通过学生遇到的正常的生理现象,来探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面对各种成长中的问题。

让学生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首先从呵护自己的身体做起,通过设计“做自己的守护者”让学生能够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增进学生对自身的关怀。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比如上学路上遇到的情况、一个人在家里时的情况等,让学生进行分辨,建立在任何情况之下,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样的生命意识。而“我的身体你不能碰”不仅是安全教育,更是一种对生命尊严和个体独立性的呵护。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危险是可以化解的,“生命的警钟”集中呈现给学生的就是在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危及到生命的一些危险。其中居家安全是学生最切实的安全教育内容,对学生来说,家里的的厨房危机四伏,而受到忽略的各种电器,饲养的宠物等,都可能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伤害。学生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公交车、轮船、飞机等,骑行或乘坐的安全常识让学生明确,以应对可能随时发生的伤害。而“防火自救”是学生的必然本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年龄的增长,让学生认识生命更为复杂与深刻的内涵。人的忧患意识正在远离我们的学生,事实上,就整个世界来说,天灾人祸是随时都可能到来的,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是会造成生命的巨大损失的。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由此更需要学生从小具有抗拒、躲避灾难的能力。“生存的考验”应以真实的情景带给学生更多的关于灾难和危险的场面,让学生从中寻求自护自救的方法,认识到在灾难面前,保护生命是第一选择。传递给学生的是应对灾难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惧怕这个世界。

随着学生跨入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正在增强,身体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掩藏不住的心事也在困扰着他们,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学生突然感觉到了有许多话无处可说,有许多问题无处可问,孤独感成了许多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感受。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来说,青春期教育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当前学生受各种传媒等因素的影响,普遍早熟,应当说,将青春期教育提前到小学高年级并持续到初中阶段是必要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初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应当从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涉及到拒绝不良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的侵袭。让学生建立为一生的健康负责的态度,以此来自觉抵制不良行为。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健康教育的前提。其中拒绝烟酒是中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但也是很多学生不断尝试、陷入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防艾滋病教育则是一个时代性的刻不容缓的话题,理应成为学生一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是本单元的起点。生活是美好的,但是并不处处都是阳光灿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保护自己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生活中的“陷阱”。也就是说,在更多地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不能回避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而是要深刻认识积极避免。“避开‘陷阱’”选择性侵害、网络诱惑、毒品诱惑三个方面让学生结合案例来辨析。对于各种侵害或者诱惑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的警惕性,远离他们;另一方面还要在侵害发生的时候,进行坚决地反抗,有效地保护自己。

二、帮助学生反思浓厚亲情,感恩生命关怀

“爱”是生命的主题,让学生认识爱,学会爱,进而对社会具有感恩的意识,不仅是让学生对社会有所回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情中体验到“爱”的时候,会使他们更加感觉生命的美好。“我是这样长大的”设计从妈妈对自己的哺育入手,模拟各种活动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使学生对妈妈更有一种依恋和感恩。而在“生命的关爱”中,在“我的爸爸妈妈”的活动中,涉及到的将是维持家庭生活的过程中父母的辛勤劳动,使学生在感动之余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谢谢爱我的人”引领学生的行为,如何“谢谢”他们?

泰戈尔说:“让生如夏花之烂漫,让死如秋叶之静美。” 对自己生命的了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但是,生命的过程是伴随着爱的过程展开的。生命是循环的,这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但这一过程是充满爱的,是美好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能避免学生对衰老、死亡等的恐惧。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存在观,了解人的正常的延续活动,生命之于人是来之不易的,既有生理上漫长的过程,又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由此让学生在学习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对父母、社会的感恩意识,以及对自己神圣的生命的珍惜。关于生命的循环,这是学生从幼年就不断问起的话题,家长、老师的回答始终是那么含糊。“明天的我(记得亲爱的人)”主题活动就是通过读物、故事、询问等活动,让学生搞清楚自己以及他人复杂、曲折的生命经历。活动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之情。通过访谈活动、搜集图片等资料,结合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是会慢慢衰老的,而且是会死去的,但是死去的人们会留在亲人的记忆之中。让学生明确人的生命的循环,懂得生、死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可怕,建立正常的生命认识观。

关爱和感恩不能止于亲人,要涉及更多的人。在沟通与交往中以爱心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必须的生存方式,同样地,人类生命现象会很复杂,如果面对残疾人或者生活上有巨大困难的人,学生该怎么办呢?“感恩生命”以及“学会行动”等活动引领学生来感受、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对其他的人充满爱心,热爱每一个生命体,同情与关怀需要帮助的人。对残疾人不歧视、不回避,与他们交朋友,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人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的,通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反思,明白我们面对着个体与群体等等各类关系,要生命愉悦、有意义,就要与他人或者外在的环境处理好关系。探究“爱”的价值与内涵,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以音像资料提示或者图片、文字资料等展示关于残疾人、身处绝境的人的境况,引发学生的情感,探讨如何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生命。

三、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美好,欣赏生命价值

生命的价值就是生命本身,让生命更美好就是生命价值的实现。什么样的生命是最美好的?虽然不可一言以概之,但是,本质来说,属于自己的生命是最美好的,也就是说,生命必须真实而自然地存在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得到生命的自然需求与精神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与控制是生命价值的基本形态之一。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处于生命之中最为灵动、敏感、好奇的儿童、少年时期,他们的生命体验更多地受感性的支配,更直接地感受生命的幸福与苦恼,而缺少理性的思维,但是,这种感性的印记会长久地留在他们的生命中,最终转化为对生活理性感悟。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学生需要更多地体会生命的丰富与美好,其中理应包括亲情的关爱、人际的和谐、个体的自由、求知的乐趣、付出的幸福、成长的感动、探索的艰辛、磨砺的充实、失败的酸涩。惟其如此,才是生命健康成长、才是生命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无论是探索、磨砺还是失败,都没有对生命的打击、冷落、禁锢,而只是生命个体置身自然生活世界的必要的体验。这些都是价值的体现,是生命的价值的要求。

“在生命世界中”和“生命的意义”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举行专题的寻找美丽生命活动,让学生自由地在生活中、文本中、其他的相关材料中,寻找生命的存在,感受大自然中美好的、丰富多彩的生命,然后通过观看音像资料、故事会、图片展示、远足踏青等活动,欣赏生命的神奇与美好。另一方面让学生思考、欣赏生命的价值。

人为什么而生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并不是小学生所能够完成的,但是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知道人生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去做是极为关键的,这也是让学生对生命充满期待的根本保障。应当说,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克服了学生对于生活的消极态度,能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让学生探讨“幸福”是什么,以此来规划自己精彩、幸福的生命存在。明白工作才是幸福的,劳动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于平淡中体味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意义”包括“幸福在哪里”、“他们都在工作中”、“我的生命最精彩”三个主题活动。关于“幸福在哪里”活动,让学生询问妈妈或爸爸“幸福是什么?”交流自己的询问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寻找生活中的幸福。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本身是快乐的,我们应当使生命更加美好追求幸福是生命的正常活动。关于“他们都在工作中”旨在让学生去调查人们是怎样工作的,了解工作的意义,不同岗位上的人们都在创造着财富和美好的生活。使学生明白工作是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是生命发展的途径。只有参与劳动,积极工作才能使生命得到成长和圆满的发展。关于“我的生命最精彩”活动则是让学生设想未来,我怎样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自己生命的方向,并且计划一下如何使这一愿望变为现实。开展“找回一个真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自己对于集体的作用,明白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信仰和人生的道德追求,都是权利的载体。使学生建立起整个人类社会主人的意识,每一个人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生命的价值并不渺小,组织学生写个人的生命宣言。

四、带领学生沉思精神存在,敬畏生命尊严

不可否认,人是为自己的生命的自然存在而生活的,但是也是一个精神的生命体。是的,作为一个人,不仅是物的化身,还具有生命的精神意识,人的精神就是人性的载体,人的生命是最复杂而且值得敬畏的。很多时候,可以忽略一个人肉体的存在,但是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他幸福与需要的满足却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情感、意识理应得到重视和开发。而这不仅是精神需要,而且是生命的尊严,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是高贵不可侵犯的,生命的本质是值得敬畏的。

虽然“人和其他高等哺乳动物之间,在各种心理才能上,是没有根本的差别的。”[7]人的生命就在于具有并且超越最原始的能力,具有自我认知和幸福感,人的生命理应得到敬畏。从这一点上来说,生命是可贵的而不是泛化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状态,但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状态,因为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状态。“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没有什么比永恒更能使他惊心动魄的了。因而,如若有人对丧失自己的生存、对沦于永恒悲惨的危险漠不关心,那根本不是自然的了。”[8]所以,我们说,生命是思考的、追问与反省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关注。生命是神圣的,是值得敬畏的,我们没有权利侵害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对生命一种真诚的敬畏,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最高境界,当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自杀、杀害父母等极端的行为,原因很多,但是他们无视生命的浅薄意识也是造成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生命教育的过程始终贯穿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要通过更多的案例和活动来激起学生对于生命的真爱。

“敬畏生命”包括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尊严(生命无价)”、“善待生命(我们有权利选择吗)”三个主题活动。通过案例、故事的引领,让学生思考生命存在的过程是丰富而美好的,但是生命只有一次,他很脆弱,珍爱生命是人的一种本质的价值追求。生命的尊严以典型的例子的引领为主,让学生意识到人的生命是应当得到尊重的启迪学生正确决定自己的人生观。尊重每一个人,包括尊重自己。让学生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热爱生命,给生命以关怀。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他是生命。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来思考和讨论生命的价值,进一步明确死亡的定义,认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生成正确的生命观。如何善待生命,让学生思考:由“安乐死”到人的自杀,我们有权利决定一个正常生命的结束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或者呈现给学生大量的当前学生自杀以及杀死父母的极端案例,探讨其中的缘由,思考其中的生命伦理价值,激发学生敬畏生命,懂得生命的无价。

五、促进学生追寻生命自由,激扬生命智慧

生命的本质是自由,外在的环境要提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同时,自由也是学生生命的发展与自我感受状态,是一种心理的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他们生命质量的体现,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是学生作为生理存在与精神存在的前提。小学中年级设计 “做自己真好”内容,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入手,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自觉克服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具有强烈自信心。由此而生成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个体生命意识,个体的责任感的培养也是本单元设计的重要领域。“今天真快乐”、“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会更好”等活动就是对此的良好阐释。具体活动包括:通过我的优点展示、才艺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是独特的,让学生寻找真实的自我,在自尊与自信中明白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模拟情景、提供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明白痛苦与困难是生命存在的组成部分,而且痛苦与困难对人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在此基础上,寻找方法战胜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生命的自主、主体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中我的一票来谈感想,使学生建立班级主人的意识,再进一步让学生就各种问题谈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我就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观点的决定者,要对自己负责。生成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并且充分展示出来。做快乐的自己,寻找生活的、学习的乐趣,生成为自己的一种积极、愉快的生存品质,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认识到生命的自由,体验到生命的智慧成长。人是具有精神存在价值生命体,在学生的生命教育中,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智慧人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层面。珍惜时间、反思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在法制的社会里遵纪守法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学生必须要建立的生命智慧意识。而这也是学生健康、积极地生活的前提和保障,是他们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充满智慧和诗意地生存是“智慧的人生”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学生思考时间的意义,珍惜时间与珍惜生命联系起来,规划自己的未来智慧生活;特别是读书计划、学习计划的设计应当遵循怎样的时间。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明白思考是学习、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学习成就智慧的人生,使生命更富有意义,会思考、想思考,也是对生命负责的一种表现,作为学生,要怎样进行思考,这是需要探究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智慧的人生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精神价值和智慧发展。并且以此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包括生活中的学习,学习中的思考等等内容的设计。同样,法律是整个人类社会一种集体生存智慧的体现,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守法对于人们的美好生活的重要,法律的社会包括:做遵纪守法的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等。

六、实现学生守望生命责任,关怀生命世界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不能仅仅为自然、为社会而生存,但是他要认识自然和社会、适应自然和社会,还要改造自然和社会。古罗马喜剧作家泰伦修有一句话:“我是人,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 人是有责任的生命体。可以设计“多彩的生命”、“为了未来的生命”等,帮助学生对于生命责任的实现。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生命的美好,才是生命教育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生命的良好途径。学生生活在生命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体都是鲜活的,在小学阶段,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在养小动物、栽培植物的过程中,用生命来感悟另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成长,从而生成对美好生命世界的由衷赞叹,以及对生命世界的向往。学生的生命关怀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人的身体自身,而是让学生探究生命的丰富多彩,了解生命、人类的由来,畅想未来生命以及地球以外的生命,建立一种广博的生命认识。事实上,学生也在思索、迷茫于这些问题之中,让他们对此展开探究,产生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其兴趣的关注点,从远古到未来,学生的思维在遨游于生命的多彩世界里,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这些单元的教学实施中还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性地学习。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不仅要学生意识到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而且还要为未来的美好幸福生活而积极努力,这一领域里的最大问题就是环境问题。生命教育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是就环境说环境,而是通过生命的更替、生命的需要来说环境,让学生建立环境是生命的保障的概念,自觉地维护环境。从生命保护的视角来看待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为人类的未来生存而思索。通过“生命能‘克隆’吗?”、“谁是生命的敌人”、“美丽的家园”三个主题活动。来促进学生对于生命世界的思考和感受。其中,“生命能‘克隆’吗?”通过试管婴儿的思索,“克隆”,生命就能长存吗?以及我们应该不应该“克隆”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争论,让学生由生命科学的发展来思考我们人类的未来,生命还需要依托什么而生存?“谁是生命的敌人”则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列举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分别探讨他们的危害。如:土地沙漠化、森林遭到滥砍乱伐、野生动物灭绝、人口剧增、饮用水短缺、渔业资源减少、河水严重污染、大量不当使用农药、地球气温上升、酸雨正在发展等。“美丽的家园”则是带领学生领会地球是孕育生命、关爱生命的美丽家园,这里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生命多彩绽放的空间,这里的文明就是人类生命智慧的结晶,如何呵护美丽的地球?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让学生以不同的小组来分别探讨,通过研究论证,来规划美好的地球未来。为人类未来的生命的生存做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对未来的思考不能仅仅限于自己的未来生活,而是以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来支配自己的理想,构建自己对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观点。本单元的设计首先从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入手,以“身属祖国”为题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国防教育,而不是国情教育。然后让学生将视野放之于整个人类社会视角,给予学生必要的国际理解教育,“同一片蓝天下”昭示的就是全人类的理解、沟通与合作。而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责任的。

上一篇:工商分局党员谈话提醒制度下一篇:RMAN备份与恢复之UNDO表空间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