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4-05-16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通用12篇)

篇1: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王勋

【摘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会计人才,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技术应用学科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之中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始凭证,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

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历其境”的真实感。是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曾庆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学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2(3)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期刊论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31)

4.刘艳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期刊论文]-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2)

5.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期刊论文]-教育探索 2006(6)

选自《沈阳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篇2: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作者:王丽萍来源:中国校外教育时间:2010-3-18 9:42:00点击:23

4[摘要] 2009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提高教育质量,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传统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真实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新问题。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一、目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布置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与经济等;其他65%布置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摸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加剧。

(二)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未从职业本质出发,而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从而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同时,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一直是知识添加型,我们课程改革的处方就是添汤加料。这种增加新课、改革老课的做法,使课程设置越改越多,原先的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增添了专业课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呼应等新问题。另外,课程体系中也未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影响学生潜力的发挥,从而影响其人生的自信。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三)重理论、轻实践现场仍较普遍。

我国会计专业从课程设置上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个结构庞大的学科体系,强调学科的完整与系统,导致在课程编排上出现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倾向,使职教课程失去特色。结合我国自身的教学体会,我们目前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65%以上,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在毕业前夕做模拟实习,最后半年的时间到单位实习。在校的模拟实习达不到真正的实习效果,好的学生能够从前到后的做上一遍,而有的学生就。

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通常将学生推向社会,虽说要求学生开具实习证明和实

习单位意见,但假证明,假意见现象普遍。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能

提高吗?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

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通常理论学习能力不

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目前现状的思路

为解决上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必须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课

程改革应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动手

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力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和认识水平相对较弱。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

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

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须要

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的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

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

核,采取卷面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组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答应学生以

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

业时获得“双证”。

(三)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我认为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作为职业院校,首

先要进行会计职业分类,制定出会计职业标准,并在对会计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出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媒体,然后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考核体系实施

培训、考核,使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此

应改变以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方法,建立以行业和系统合作编

制校本课程的制度,吸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进入课程编委会参与课程的编制,这

样所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具体设想是:以零基法来设计课程,不

以原有的课程体系作为根据和基础,一切从零为起点去考虑,推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宽

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实质是学习套件,即在学习的单元库中,根据特定的目的、学习者特定的需求选出合适的学习单元。不同的模块之间是可以自由组合的。模

块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同时在会计课程编制过程中

应增加会计人员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等,每一分析的结果都与课程中一定的目标相对应,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

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突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过程

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求,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手、眼、脑并用,是教学面向生产实践。作为会计专业,实践课至少占1/2。同时应将理论

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

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以达到看不出某节

课究竟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

机结合,这就要求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

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随

着科技进步,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根据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

标,我们需要重新整合并设置专业课,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

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

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财政部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初步会计师考试

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课程

体系,必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构想职教论坛2004,(7)

[2]闵清.中国教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

国教育创新2009,(4)

篇3: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目前高等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目前有些高等院校在日常会计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多为填鸭式的方式,课上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手段多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学生要记录大量的课堂笔记,很少给学生参与和思考的机会,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所做的课件一般只是书本理论内容的简单罗列,别无新意。

(二)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

目前有些高等院校在教师讲解完理论内容后也会安排实训课程,但实训内容比较单一,所用的实训材料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出入较大,所用的原始票据多为事先印制好的内容,学生学完实训课程后,对于真实的原始票据仍然不认识,缺乏对业务内容的判断力,不知道如何根据取得的原始票据进行业务处理。实训材料包括的业务比较少,一般为一个月的业务,所学内容不具连续性。由于某些高等院校办学设施的限制,没有大规模的机房,会计实训大多采用手工记账的形式,但现在多数企业均采用会计电算化,学生实训时的业务处理和记账形式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三)教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目前有些高等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学历要求很高,一般不要求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很多教师多为刚毕业的学生,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使这些教师授课时只能按照书本讲解,授课内容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提出来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根本不知如何回答。教师如果不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处理技巧、工作岗位的设置和工作职责等,又怎么能教会学生,学生对于这样的授课内容自然不会喜欢,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教师授课任务较重或忙于评职称、搞科研,很多教师无暇到企业实习。

(四)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有些高等院校在日常会计教学中仍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设置的课程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等,除了设置大量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外,还设置了涉及工商、税务、金融、外语等多方面的课程。但在课程设置和授课中对于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少或几乎没有。

二、高等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时要转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参与式教学法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演示教学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教学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讲解有关账簿的内容,讲解完理论内容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填制或打印好的账簿让学生看,让学生对账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登记账簿,效果会更好。分组讨论法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在给定讨论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展开讨论,每个学生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将各种观点汇总,得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案例分析法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选用案例时,最好是某个企业真实的案例,所用的材料最好来自企业,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各司其职地完成各自的工作,比如在沙盘模拟实训教学中,学生先被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内再进一步分为财务总监、生产总监、销售总监等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努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分工和工作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目前有些高校的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实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高校应改变原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做得比较好,有些经验可供参考。校企合作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讲解完理论内容后,学校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并有老师带队跟班,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也可以把学生在实习单位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反馈给授课教师,教师以后在授课时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学生经过到企业锻炼、实习,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工作岗位的分工及工作内容会比较熟悉,即使就业时所去的单位与实习单位不同,也会很快适应。另外,学生实习后就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以后老师上课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引进“双师型”教师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高等院校可以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计划,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少安排些授课任务,保证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学习。同时要积极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能定期送老师到企业学习或跟随学生到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为了考核教师在实习单位的学习情况,可以在教师实习后,让教师汇报实习心得,举行实践教学展示等,对于表现好的教师要给予奖励。另外,在引进教师时可以适当放宽学历标准,让一些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

(四)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即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讲解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职业能力是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一般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会计专业能力是指对发生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此能力,目前高校对此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设置了多门专业课程,比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会计等课程。关键能力是指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由于会计工作的完成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果会计人员缺乏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目前高校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很少,以后可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锻炼、表现的机会,增加一些需要学生团队合作完成的课程和职业规划培训课程等。

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会计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改革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但高等院校只要勇于探索和实践,就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本科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刍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

[2]张瞳光.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构建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0 (6) .

篇4: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会计专业 教学模式改革

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从职业院校毕业后踏入社会的会计专业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以职业能力和就业目标为中心。不论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上,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多关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所教的内容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符合,是否能够在学生的择业中有所帮助。很多院校会计教学方法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任课教师负责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负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内容严重趋向于理论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给会计专业的发展和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如下所述。

1.教学目标滞后

专科院校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专科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是专一的,而本科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是普遍化的。但是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某些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学教育没有实现对学生“专一化”的培训,即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培训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目标的特点。

2.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发展不相符

高等职业院校对会计专业的教育并不缺乏有关会计内容的专用型教学资料,但是并不能与真正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因为大多数的会计教学资料缺乏对会计概念、理论、制度规则等的阐述,甚至在对会计理论的分析上条理不清晰,存在重复的内容。这样必将导致院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3.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的内容上,一直坚持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符合的原则。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大都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内容上,主要是税法、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以及财务报表分析这四门课程。目前,某些高等职业院校引进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是对教学体系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但是从整个会计教学体系来看,内容上依然偏重注于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培训目标不相符。

二、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问题改革的思考

1.改革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会计教学能否与会计从业相符合。对学生的会计教育要与学生将来就业的工作内容相一致。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要与社会上的行业企业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了解企业在发展上需要哪些人才,借鉴和分析各个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帮助高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上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教学目标。

2.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让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会计专业课程上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个教学内容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将重复、多余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删除,将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入其中。比如税法的内容与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某些理论内容相一致,因此应该对税法中重复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简化,并且这一课程应该放在基础会计以及财务会计课程之后。

3.教学内容要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相符合

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将活动型的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定时的实训,然后逐步将综合实习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这一课程体系由两个内容组成,即综合性的会计模拟实习以及会计社会实践。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让活动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彻底落实,体现高职特色。

参考文献:

[1]于长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杨烨.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

篇5: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作者:刘秀忠 雷传平任旭芳 刘丽秋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3期

篇6: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来源:http://

成都许博士早教中心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既为理工类专业后继课程提供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学习高等数学,学生能够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获得严格的逻辑训练和抽象的思维训练,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家华罗庚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好,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而无趣的学习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负担.而且我们知道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不齐并且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因此他们一接触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就会觉得很难,听不懂,时间长了就会对此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注重上好高等数学的第一节课,第一次课上教师应系统地介绍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高等数学与中学阶段数学的区别、高等数学应该怎么学等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高等数学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好高等数学.第二,教师在讲数学概念、定理的同时,可适时插入一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例.例如想象三角函数中的正弦曲线,就像茫茫大草原上,疾风吹动后而泛起的绿色波涛具有节奏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草低”和“见牛羊”的地方,正是曲线上的峰谷之处,不仅有和谐美,而且有神秘美.二、应用直观教学

对于高职数学,应该尽量减少繁琐而又难以起到启发思维的逻辑证明.教师要尽量运用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将高等数学抽象的概念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定积分概念中求曲边梯形面积,我们所采用的是局部“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如果我们直接来讲曲边梯形的面积,学生听起来有点抽象,而且很容易厌烦,那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讲,我们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面,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三、与专业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教学首位,教师应让学生更多了解数学在后续专业课当中的一些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和实际问题,满足就业上岗后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参照了职业资格标准,并且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所需有所不同.我认为在不影响高等数学课程连贯性情况下,将那些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将那些与该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对曲线的凹凸、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及变力做功、液体的压力等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涉及很少,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些内容上花较多的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今后工作中常接触的单利、复利、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知识上.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强调高等数学为专业学习服务,促使高等数学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四、应用现代技术教学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定积分的定义,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一下,这样既比黑板上画图省时间,又能形象地将定积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展现给学生.这种方式既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引入数学实验

篇7: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等数学教育 创新 渗透 发展 改革

论文摘要:为了让高等数学课程教育对于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有着较大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起到积极作用。文章以社会需要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对当前高等数学课程教育进行分析;把创新和渗透教育放在首位,阐述大学数学教育动态发展和希望;以教会学生将杂乱整理有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寻求各种物质运动统一的简洁数学表达为目标,对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的元素在新的领域中的学术、人文精神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支持发展和创新。而高等数学教育又灌以新的内涵,其目标是使得培养的对象在社会、科技等领域能有更多的发展和创造,于是给高等数学教学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文章以社会需要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对当前高等数学课程教育进行分析;把创新和渗透教育放在首位,阐述大学数学教育动态发展和希望;以教会学生将杂乱整理有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寻求各种物质运动统一的简洁数学表达为目标,对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一、新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更是一新纪元的开始,在这个时代,知识是生产力,经济将依赖于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于是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随之发生了变化。必然对人类文化、伦理、观念提出严峻挑战;对学科发展和大学教育产生较大影响。高等数学面临挑战与改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求教育者探寻一种能够让受教育对象在获得课程本身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构建更加适应社会竞争需要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发展思想和创新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大学教育,在改革动力驱使下,已经是整合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现代自然科学及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智力人才的要求。坚持人文精神、科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核心。

对于高等数学教育,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各门学科数量化的趋势更促进了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结合,在这种背景下,数学本身的统一性除了应体现于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还反映在连续与离散、线性与非线性、定量与定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发展,从理工到社会人文对高等数学的要求有了普遍提高。课程本身从微积分到概率统计,从连续与离散、线性与非线性、定量与定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高等数学体系,但是为了新的形式的需要,还必须在数学实验和模型处理等方面有所突破。这样就为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赋予了新的内容----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应当适当增加基础知识内容,加强数学建模和创新发展,更多的通过教学体现数学的人文内涵,永远忠实提高教育者认识和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及抽象模式的知识能力,同时培养理性思维和审美情操。

三、高等数学教育与学生需要和社会结合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要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社会中立足发展,在学校里首先必须有意识的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与能力,大学只是他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台阶,教师应当合适的知识载体不断提高与引导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启发他们选择、吸取和整理知识与信息的能力,高等数学正是这样的载体,必须清楚认识到打好数学基础意味着初步掌握了一种现代科学语言工具,也学到了一种理性思维模式。大学数学教育也应该与高中数学一样突出反映抽取事物“形、数”属性的敏锐意识以及利用抽象模式和结构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

四、充分体现高等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当认识到新时代环境下的数学教育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要充分认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进步,我们的努力目标是:教会学生将杂乱整理有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寻求各种物质运动统一的简洁数学表达,这对于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有着较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的创新的动力。

大学高等数学知识体系及思想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各领域的高新技术。因此作为大学公共课的数学尤其显得重要,那么今后的高等数学教育应该与学生专业的需要结合,以数学应用性思想为导向,在搞好学生基础的同时,加大学生所学专业中数学的应用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五版

[2]顾美玲,大学数学理论与方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篇8: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课程体系建设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之一,是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

目前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高校同层次、同专业的课程,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照搬和浓缩,忽视了成人教育社会性和非正规性的教育特征,较少考虑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

(2)课程体系缺乏实用性

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过分强调以学历为目标导向,与实际联系不密切,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既与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也与各类成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成人在职学习的需要不相适应。

(3)课程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主要表现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比例不当;必修课程一统天下,选修课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重理论课,轻实践课,课程结构重点不突出,灵活性差,针对成人学生特点不突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们从本校开设的成人教育会计专业问卷调研入手,研究如何合理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一、用人单位对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需求

以会计学专业对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小微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调研显示,86%用人单位强调对毕业生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同时,约75%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会计毕业生应具备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实务能力和综合会计业务能力。表明用人单位对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强调的是基本知识、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

本校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主要开设了大学英语、网页设计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统计学、经济学、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审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文献检索等主要理论课程。针对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用人单位依然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实务性知识的教育与训练。比如,会计学原理、经济法、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等课程被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是实用的理论课程(见下图),而有些课程,用人单位认可度很低,如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同时,对毕业生知识能力满意度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会计专业知识不扎实和会计专业技能不熟练的问题,这也反映了用人单位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知识技能所需,确是毕业生所缺。

二、会计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现状特征

为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比较,我们进行了本校成人教育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调研。同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一样,对学生的调研也深入具体课程。大学英语、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受到了40%至50%学生的认可,而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经济学、统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也得到了30%至40%学生的认可。

我们对课程学习对职业能力提高情况也作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约73%会计专业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学习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尽管如此,仍有70%以上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中应多增加对提高职业技能有益的内容。

三、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一)拓展模块结构,更新课程体系

依据社会需要的客观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构建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模块课程的多元化,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向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根据分析研究,我们在原来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必修课模块的基础上,重新拓展课程体系构架(见下图)

拓展后的课程体系由三大模块构成,即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其中基础课模块重点教授外语、计算机、人文综合素质类课程,培养学生一般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专业必修课程模块除了主要传授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尤其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模块则根据成人教育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开设课程,以满足学生提升与拓展的需要。

(二)针对成人教育学生特点,按需设计专业选修课模块

我们着重研究了专升本和高起本两个层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架。成人教育学生具有多元化。例如,从入学角度考虑,专升本的学生,有些学生专科修读的会计专业,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另一些学生是其他专业专科毕业,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基础。如果从毕业去向考虑,除了提升业务能力外,有的学生想拓展就业领域,转岗到银行、证券、会计事务所等其他单位工作,有的甚至想考研,继续深造。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对“零基础”的学生,主要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管理学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先修课,帮助学生补习专科阶段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对有基础的学生,主要开设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证券投资学、金融会计、财政学、政府与非银联组织会计、外贸会计等课程,以提升和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对于高起本的学生,入学基础基本相同,经过本科基础课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实际工作情况,这里我们主要开设了战略管理、证券投资学、财政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国际经济法、国际结算、人力资源管理、物流概论、管政府与非银联组织会计等课程。

四、依托课程规范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一)明确的教学大纲

课程模块设定后,它的有效实施最终要依托于各门课程的规范建设,而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规范教学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基本要求,并要求教学大纲撰写要注重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二)有针对性的教材

要重视实践教材建设,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既要抓实践教材的编写,也要抓实践教材的选用,尽可能使用符合成人教育特点、实践性强的教材。这是一项需长期坚持,并且要不断更新的工作,成人教育教材建设的积极开展将不断推动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强调实践环节

我们在专业课模块中,增加了实训教学的课时数,这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我们从以往仅注重综合毕业实践环节,将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为梯度渐进式。首先,从课程入手,根据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侧重性,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于教学中,强化实训。其次,增加小课题实践环节。最后,综合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

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及素质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落实到课程改革上,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人才。

摘要:通过会计专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问卷调研分析,提出根据成教学生特点,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并从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有效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应用技能型

参考文献

[1]王慧.基于行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术学院学报,2014,13(4):62-63.

篇9: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85-01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内容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时间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多是“短、”“平”、“快”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设置专业,社会当前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学校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等人才培养周期结束后,随着市场需求和经济技术的变化、发展,原来供不应求的专业可能转为供大于求。

(二)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创新

“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大量存在。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工学结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工”和“学”相分离的情况,授课时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实践课时又因理论课程没有完全掌握、消化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如此以来,在教学中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都很难实现。

(三)专业教育不够实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一味追求面面俱到,致使学生学得多而杂,难以消化,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的使用上也过于落后,如计算机等更新换代比较快的课程,教材却一成不变,早就落后于时代了,缺乏实用性。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就目前而言,较多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程度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上。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而言,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技能的比重失衡,学生常常是拥有几个证书,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工作。”[1]这就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和“浅层次、表面化、油水不溶”的“两层皮”现象。

(五)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特征,对师资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看,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知识技能失衡;知识结构老化,更新不足等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补充教师数量的同时,要立足长远,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促进教师队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第三,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传播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准确表达和慎密思考的能力、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能力、独立完成教研任务的能力,以及细致、全面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第四,要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双师型”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知识权威的代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二是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三是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2]

(二)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首先,高职院校要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积极寻求合作项目,扩大合作空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真环境、真需求、真项目、真实践、真能力”原则,组织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可以从企业获得真实而又鲜活的项目。再次,学校教师可兼职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项目经理,企业技能人员可兼职学校实践课程的实训教师。最后,要把企业的用人考核体系及培训模式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融为一体。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有机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就是在现有相对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深入行业和企业调研,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认真分析,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重新组合、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到的诸多因素,使之服从、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由此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2.一方面要调整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和进行实习、实训的时间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密切对接,学生每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也即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1]

二是建立和完善由通识教育课程、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构成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以往教师理论传授与学生实习、实训相分离的做法,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在真是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综合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在参与生产实践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4]

(四)教材要定位科学,贴近现实。首先,教材中的案例最好是本土化的,一定要贴近现实,有时代感,让学生学习时感觉真实可信,容易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其次,高职教材的内容必须与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紧密相连,尤其是专业实训教材在内容上要衔接和对照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习理论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快掌握实践技能。再次,教材要融入与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相关的知识。制定教学评价标准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制定一整套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要覆盖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全过程,由自我评价和校外评价两部分组成。自我评价包括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师自评、互评制度等;校外评价包括评估机构的测评、对顶岗实习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信息测评等。

参考文献:

[1]齐现伟,辛全仓,杨辉,郝璇,董林.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2010年全国职教通信与信息技术学术年会议论文集,2010.

篇10: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成人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作 者:王殿祥 张彤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G72 关键词: 

篇11: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要求实际操作性很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在最终的考核中采取的方法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考核目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础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许多院校教学当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都非常重视,但在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的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考核。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考核方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课程众多,比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等。

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在众多院校的考核方式中都是以传统的试卷模式出现的,试卷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导游词创作等题型。虽然这些题型能够涵盖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看到学生们对导游基础中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际的导游讲解中如何去讲解这些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单纯的运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并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

(一)命题突出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在设置考试内容中应合理组织。

一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导游基础》了解黄山景区的概况,《导游实务》中要掌握讲解黄山景区的讲解技巧,要掌握在黄山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在《旅行社管理》中应该掌握如何管理旅行社日常事务,如何培养讲解水平高,投诉率低的团队。

虽然不同的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但在考试命题应互相沟通,力争使每门课程命题时从专业的整体体系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一门课程出发。

(二)考试方法应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面对导游为主的旅行社中的岗位群,这些岗位都要求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在注重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 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

以《导游实务》为例,试卷考试与情景模拟。

模拟现场:由学生现场组织某一景点的知识进行导游词讲解,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不同的游客人群,比如:老年团,儿童团,教师团等等。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游客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年团在语速上放慢,儿童团语气上轻快而且讲解要易懂,教师团必要措辞要书面化。

2、实地调查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每一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本地区的出入境报告,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3、方案设计

以《旅游景区开发》为例,当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后,应该如何开发,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可以分组给出几个地区,由学生完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考核方式中都包含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这样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是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

这种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鼓励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认真批复学生平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平时成绩应高一点,做到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一些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弊端的出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前景展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专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其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努力通过专业考试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

(一)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考试改革,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民间外交大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篇12: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杨敏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 永川 420160)

Discussion on Teaching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Yang min(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ongqing , Ya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收稿日期:2011-3-19 作者简介:杨敏(1981-),男,四川阆中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通讯地址及邮编:重庆市永川区兴龙大道1999号 402160 联系电话:*** E-mail: 99879733@qq.com论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

中文摘要: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教学设计核心理念为理论基础,提出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方法和要求。

中文关键词: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Discussion on Teaching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Abstract: The teaching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personnel training.In this paper, the core concept of teaching desig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put forward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design of unit teaching ideas,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Teaching Design

教学标准资料是一个系统,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案等三个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其核心是能力体系和课程体系,属于第一层子系统,课程标准是宏观的课程教学规范,其核心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等,属于第二层子系统,教学设计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是能力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案,属于第三层子系统。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直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角色,因此,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1教学设计核心理念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及教学条件等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思路,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1系统观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包含教学主客体(教师和学生)要素、教学条件(一体化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要素、课程信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要素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职业精神、典型企业文化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从系统整体上考虑各个要素,才能做出逻辑关系严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

1.2能力观

高职学生的能力是社会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就是训练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过程。知识不能转化能力,能力是训练出来。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任务引领,实现理论、实践、考核三位一体化。

1.3主体观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导演”作用,示范和指导学生按照项目或任务载体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起到“演员”作用,模仿教师操作,领悟要领,反复训练。显而易见,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表面看仅仅是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分析,更是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

1.4发展观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地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体现高端呢?如何区别中职学生?要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中,不仅训练工作过程中各环节必需的技能,还需训练学生的领悟能力,要让学生感悟,触类旁通,大胆尝试和创新。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环节。

2.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脉络,是课程单元设计的基础。通常以“说课”方式进行课程的第一堂课教学,一般包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案等五部分。

2.1 课程地位和作用

课程地位和作用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所反映的专业能力体系和所对应的知识体系,得出本课程的性质以及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可分解或整合,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一一对应。素质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及工作过程要求的素质。

2.3 教学内容组织

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指根据工作过程或能力逻辑关系,以项目+任务方式为主线,融入理论,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可分解或组合。一种方式是以能力目标为主线,以每个能力目标为模块设计单项训练任务,同时设计综合能力训练项目,文科类专业可做课程设计,理科类专业可做项目设计,例如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的《市场调研实务》课程,最终设计某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课程设计,学生按市场调研和分析流程逐一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实现了培养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最终设计某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按开发管理系统的流程逐一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任务,实现了培养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另一种方式是整门课程设计成一个大型项目,将项目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就是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教学结束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管理系统开发的大型项目,将项目分解成登录界面设计、基本信息维护界面、资产入库界面、资产出库界面及资产异动界面等五个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就是如何实施任务的过程。

2.4 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对象等要素直接决定着教学方法,不能评价哪种教学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学生能快乐学习、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就是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要的原则是: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5 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方案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考核标准及教学设计,要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理念,以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在教学过程的单项训练任务中,检验学生是否达单元教学目标;终结性考核以以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为主的知识和能力融合性考核,也可单独考核知识和能力。

3.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常指编制课程单元教学方案,是将课程整体设计如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包括单 元教学目标、教学载体、教学过程及工作任务单。

3.1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一致,以单元能力目标为主线,设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如果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比较具体,就将课程教学目标作为单元教学目标。反之,如果课程教学能力目标比较宏观,则需要对课程教学技能目标做进一步分解,将分解的子技能目标作为单元教学技能目标。

3.2 单元教学载体设计

单元教学直接训练学生的能力,以任务导向,以载体为支撑。因此,单元教学的载体应选取职业岗位中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消费者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学校所在城市的商品房的目标顾客的购买行为分析作为载体。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登录窗口程序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以学校的教务系统登录窗口的程序设计为载体。

3.3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单元教学的主体,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角色及活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一体化教学,则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应由导入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训练工作任务等三大环节构成。

导入工作任务指分析载体,提出本堂课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实施工作任务指按照工作步骤的逻辑顺序完成工作任务。关键在于紧紧围绕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应详细编写实施工作任务的步骤、内容和要求。内容以知识要点形式编写。

训练工作任务指完成实施工作任务后,学生自行反复训练的工作任务,一般由教师配套编写工作任务单和课程设计指导书。

3.4 工作任务单设计

工作任务单是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单元教学训练有机结合,在单元教学过程中配套的训练学生能力的方案,是单元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深化,不能代替单元教学设计。其核心要素是工作要求、工作流程、考核标准。

工作要求:结合企业(行业)标准,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规范。

工作流程: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注重工作任务训练过程中各环节的深入分析,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感悟,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考核标准:检验完成工作任务预期目标的标准,也是检验单元教学过程的预期目标的标准。通常是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性考核标准。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考核、技能考核及素质考核等,考核标准要量化、可操作,才能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3.5 课程设计指导书设计

课程设计指导书是完成各教学单元后,实施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可作为终结性能力考核的依据,一般包括项目背景、工作任务、工作过程、成果标准等要素。

项目背景: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准确、精炼描述项目背景信息,才能明确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以工作任务贯穿整个过程中,工作任务对应的能力训练,工作任务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的实施流程。整个项目是一个系统,每个工作任务就是子系统,对于项目系 统来说,依次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就是工作过程。对于任务子系统来说,完成单个任务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

成果检验:综合能力训练和成果表现是课程设计的特点,是高职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调研报告、策划方案、艺术作品、机械零件、工程预算报告等都属于课程设计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检验都依赖于单元教学标准。

上一篇:近年高校火灾统计下一篇:美好的清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