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2024-04-25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通用10篇)

篇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学校

——济宁市东阁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文化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近几年来济宁市东阁小学以育人为宗旨,积极构建学校文化大厦,让学校成为育人的有效载体。

一、加强科学管理,构建和谐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人文管理及学科文化内涵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和参与。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部门召开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了学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由校长负总责,形成了由教导处、少先队协同开展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管理格局,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人。我们以加强科学管理为抓手,构建和谐学校,全力办好人民满意学校。让全体教师明晰“科学管理”就是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人文化管理。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三个层面上的和谐:①成就教师的自我价值,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和谐;②实现学生成长的愿望,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要求每个教师扎实地做到以下12个字,3句话:即精细管理、精心教学、善待学生。

二、美化自然环境,奠定育人基础

近几年,济宁市东阁小学加大学校环境美化力度,力求绿中求美,美中求乐。目前,步入济宁市东阁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树冠如伞的两行龙爪槐,两侧是美丽的小花园。高大挺拔的青松矗立在花园的中央,青松的南侧矗立着石雕——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聚集会神的读书,青松的四周有四个小花坛,种植着艳丽的紫荆花、映山红、鸡冠花、月季等,花坛的四周环绕着青翠的小叶女贞。

学校的西南角是一个小花区,种植着广玉兰、迎春花,红叶石兰,金边黄杨。花丛中“爱护花木,从我做起”“育桃李千秋业,护花草公德心”的警句时时警醒学生。大叶女贞、合欢树矗立在学校东、南两侧,将学校置于绿树红花之中。

学校里见缝插绿,绿树成荫,散发着青草的芬香,学生们在绿草如茵的学校里吮吸着知识的甘泉,享受着环境的幽雅,心情舒畅!

三、建构精神文化,丰富文化内涵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学校大门附近挂着“让孩子安全回家”的温馨提示牌,教学楼上张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校训,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学校每一处都是宣传的阵地,从学校的橱窗、广播站、提示牌,到走廊的名人画像,到班级的黑板报、国旗、班训、《八荣八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图书阅览室的书刊、报纸,无处不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说,文化教育的图、文、声、像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唱响校歌,形成文化特色。学校创作了校歌《快乐学校适性发

展》,并将校歌录制成光盘,在全校传唱。学校要求每位师生都要会唱,并开展“校歌大家唱”比赛活动。师生通过读歌词,唱校歌,进一步了解学校、更加热爱学校。

四、丰富文化活动,净化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校文化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队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米迪老师的主题队会――《争做班级文明礼仪小标兵》,生动精彩,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使讲文明礼貌成了学生的自觉要求。

2、国旗下的讲话,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话语虽不多,但非常注重实效,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发挥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学校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10分钟,除了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外,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学校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

4、立足“合格+特长” 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近几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欢乐学校、绿色学校、平安学校、和谐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以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于课堂学校,延伸至课余校外,来着手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让学校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乐园。我们通过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感恩教育”、“创建安全文明学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拒绝管制刀具进学校”、“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节约从我做起”、“环保宣传”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学校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元旦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读书专题

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绿色环保宣传”、“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学校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学校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文化是一项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的工程,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努力思考。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学校,谱写学校文化新篇章,是我校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将会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再创佳绩。

济宁市东阁小学

2012年7月31日

篇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归州中学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十七大精神,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坚持教育事业与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积极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和谐教育,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单位创建质量和创建水平,结合上级部门的精神和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要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未成年人文明道德“十个一”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多彩的校园文化,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品格。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安全校园,提高办学水准,创办优质高效的教育。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创建体系,为归州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建目标

(一)创建总目标:以“全面深入,加强力度,寻找亮点,形成特点,争取创新”的基本策略,拓展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提升我校教职员工的全面素质,争创“县级文明单位”。

(二)创建具体目标:

1、班子建设好。领导班子以“三个代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成为文明建设的表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三讲”,继续保持廉洁奉公的节操;坚持团结协作,做到校务公开,增强透明度,进一步形成凝聚力;坚持民主作风,发挥出我校文明建设的核心作用。

2、党风建设好。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组织活动正常,形式创新,有战斗力,发挥党明显的政治核心作用。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率高。

3、师德建设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成效明显。以师德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倡导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和积极向上的风尚。

4、办学效益好。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继续开展特色教育,建设系列化校本教材;继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监督,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5、文化建设好。挖掘自身特色的人文资源,架构健康、和谐的人际生态。积极开展具有本园特色的节庆活动、主题活动等,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为基础,以完善规范制度为保障,以教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家园共育文化为切入口打造新星幼校园文化。

6、环境建设好。积极建设好四个环境:校内环境,做到整洁、优美而安全,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治安环境,通过综合治理,做到安全与秩序好;心理环境,做到民主、宽容与和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7、社会互动好。不断重组与优化家庭教育的各种资源,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拓展文明建设新资源,开展文明共建的活动。参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活动,支持社区教育工作。

三、组织建构

为加强文明单位的创建,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开展,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创建文明单位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孙阳俊 副组长:王昆林 谭远红

成 员:王 斌 龚俊波 向爱民 宋 诚 王恩华 李 锋 主要职责:

(1)负责创建工作的决策,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领导、安排工作组开展各项创建工作。

(3)负责确定先进集体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负责任的部门及个人给予批评。

领导小组下设各职能工作小组:

1、创建工作小组: 组 长:王昆林

副组长:谭远红 王 斌

成 员:龚俊波 向爱民 宋 诚 王恩华 李 锋

李国华 吴光胜 孙正珩 张其海 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1)在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规划执行学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自评工作。做好校园绿化及环境卫生的创建工作。

(3)负责协调、联系各部门对文明创建的齐抓共管,做好学校的综合治理及公共安全、卫生等相关创建工作。

(4)负责接待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评比;搞好与上级文明办和创建办公室的联络与沟通。积极做好创建的宣传动员工作,并编写宣传材料。

(5)负责学生素质教育,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

(6)负责整个创建材料的组织安排及收集、整理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多媒体影像宣传片的编辑工作。

2、创建监督检查组: 组 长:孙阳俊 副组长:王昆林

成 员:王 斌 龚俊波 向爱民 主要职责:(1)负责对处、室完成创建工作组交办任务的督办和检查。(2)拟订创建奖惩办法。

(3)对完不成任务的人员和部门,提出处罚建议。

四、创建任务与措施

(一)以人为本 规范管理

目标: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手段,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校管理之中,进行学校人事、考核、奖励、工资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在学校创新管理上下功夫。

措施:

1、制订出起点明确,发展目标适切的学校创建计划,并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规划愿景,共谋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创建思想、把创建工作真正纳入学校党政工作,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进一步规范学习制度,形成“讲学习”氛围。以全校性学习、班组学习、党团学习等形式系统的再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我校的规章制度,统一思想和认识,增强教职工的自觉性,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

3、评价讲科学,修改与完善我校的星级文明班级的创建要求,在自评、班级互评、校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建,提高每位教职工的内在素养。

4、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民主、保障教职工权利,拓宽民主渠道。使教职工对学校事务有更多了解和参与。加强民主监督,确保教职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更完善的教代会制度。

(二)文化建设 提升内涵

目标:注重挖掘自身特色的人文资源,架构健康、和谐的人际生态,积极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节庆活动、主题活动等,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为基础,以完善规范制度为保障,以教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家园共育文化为切入口打造新星幼校园文化。

措施:

1、坚持人文与自然的整合,建设环保生态、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形成以人为本、开放互动的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学校理念形象。不断完善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校务公开栏、身心健康栏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交流渠道,搭建互动平台,丰富信息流量,构建数字校园。使之能充分显示幼儿园的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让校园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2、坚持人本与科学的相融,建设人本民主、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积极倡导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新理念,坚持人本与科学的相融,建立以科学管理手段为途径,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的制度文化体系。

3、坚持师德与师风的并行,建设务实博爱、乐学创新的教师文化。挖掘办公室的教育内涵,着力打造催人奋进的办公室文化,使之成为师生温馨的家园。坚持“以人为本”的研训理念,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采用多元化的研训方式,立足“校本研训”,致力“行动研究”,落实“岗位成才”,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为其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4、坚持教育与服务的统一,建设目标同向、互助分享的合作文化。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的合力教育。以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合作研究、共同建构“研究共同体”。

5、坚持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共生,建设健康有益的艺术文化。进一步加强工会和团支部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发挥作用,继续开展好每年的“手拉手,心连心”等一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凝聚力工程”“送温暖工程”,关心教工疾苦等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精神文明活动深入人心,产生感召力,洋溢人文气息。

(三)以才养德 以德促才

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开展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成效明显。以师德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倡导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和积极向上的风尚。措施:

1、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在实施“法治教育”的同时,让每个教工都明确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义务和职责与教师行为的社会性、示范性和崇高性,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

2、积极开展凝聚力工程,夯实师德社会基础,以“事业凝聚人,感情感召人,政策温暖人”。关心重视党团员和青年教师的成长,组织专题讨论,演讲活动、党章学习和参观学习等,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丰富高尚师德内涵,不断提升教师社会公德的水准,内增凝聚力,外增竞争力。

3、加强校内培养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和“优秀班级、团队”评比机制。引导青年教师根据自身条件,找到合适自我发展的位臵,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做好跟踪记录,写好成长档案。精心营造“成功在归中,成才在归中,成名在归中”的育人氛围。

4、开展了创建温馨和谐团队系列活动,营造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文明团队氛围。确定创建文明团队的目标、措施和条件,制定了文明团队创建的方案。以现代化的宣传阵地,开展“团队建设网上行”的创建活动,宣传文明团队的建设,宏扬教师良好职业道德。

(四)追求卓越 彰显特色

目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继续开展特色教育,建设系列化校本教材;继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监督,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措施:

1、以教研组为单元开展各类实践探索、研讨活动,通过互评、互看、反思、观摩、培训,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问题。

2、加大学校教育科研力度,加强科研课题指导与管理,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确立有本校特色的重点发展性项目的课题使教师有所收获,各层面加强常规考核检查。关注教学,聚焦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教师艺术技能素质培养,认真组织好每次的创意培训及其它自培活动,培养特色优秀指导教师,研究、形成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

4、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教育活动,重视艺术教育队伍建设、场地建设、器材配备工作。

5、建立培训机制,以现场观摩、作品专集、成果展演、参赛评比等形式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成果。

(五)社区互动 共建文明

目标:不断重组与优化家庭教育的各种资源,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拓展文明建设新资源,开展文明共建的活动。参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活动,支持社区教育工作。

措施:

1、立足学校实际与社区联系制定共建工作计划,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各种共建活动。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开展共建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保证共建任务的落实。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团员联系手册,督促党团员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工作,每学期至少为社区力所能及地办3至5件实事,在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中发挥作用。

2、主动与社区多联系、多沟通、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文明建设:敬老爱幼,“志愿者服务队”,慰问演出等。

3、热情积极参与社区各类文明教育活动,主题教育,绿色环保爱我家园,共享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

(六)环境建设 安全和谐

目标:积极建设好四个环境:园内环境,做到整洁、优美而安全,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治安环境,通过综合治理,做到安全与秩序好;心理环境,做到民主、宽容与和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措施:

1、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周边环境巧妙设计,做到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师幼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2、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切实加强综合治理的措施。健全、确保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有预案、有网络、有检查、有落实,责任到人。

3、严格执行县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及上级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重点防范季节性传染病。设备定期检修,接送制度严格,带班责任加强,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愉悦的活动环境。

篇3:塑造学校文化创建和谐校园

一、提升道德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公民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一个学校师生的道德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扎实有效地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是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五爱立校,让德育穿越时空

我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充分挖掘学校长期积淀的德育资源,创造性地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把“五爱”作为学校至高的境界和孜孜以求的目标,这既是神圣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在平时,学校坚持不懈地抓好传统教育活动,从未间断过对师生的校史教育。最近,学校发动老师走访校友、家长和学生,编写了41课“五爱教育日”校本课程教材,每逢星期三晨会课,由班主任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学生进行系统宣讲;学校还建立了“五爱教师”“五爱少年”的评选制度,2008年学校评出了十位“五爱教师”,2009年“六一”又表彰了十位“五爱少年”,这些学生、教师都成为了全校师生身边学习的榜样。学校还针对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在学生中经常性开展富有时代气息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如五年级的“拍卖陶艺献爱心”、二年级的“爱心小天使在行动”、三年级的“小小感谢卡”、六年级的“我与名人同成长”等,无不体现了“关心别人、快乐自己”这一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

2. 回归生活,让生命绽放美丽

当前,社会、家庭乃至学校尚存在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倾向,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学生主动、自由、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从社会发展和师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师生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社会、理解生活。为此,从2000年起,学校又开拓性地开展了“共处德育”的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当前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的现状,学校及时聘请心理专家来校作心理辅导,通过互联网与我校赴四川震区支教的两位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们的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几年来,学校通过边行动边反思、边提炼边矫正的方式,成功地建构了“共处德育”的理念和方式,受到国内专家的关注和重视。

3. 活动历练,让心灵展翅飞翔

在德育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环节,让师生获得具体、直接的道德感受和体验,增强他们与社会的相融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地进入社会角色。近几年来,我校广泛组织动员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我校学生自发组织了“童言”文学社,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社长和工作人员,自己与有关儿童文学作家联系,邀请他们与同学们见面、讲座;自编《五爱少年》校报,积极参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文艺征文创作活动。我校文学社的活动及创作成果,获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的各种奖项,一批文学爱好者逐渐成长起来。受“童言”文学社的启发,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内涌现,像纸趣社团、厨艺社团、棋类社团、航模、车模社团、空竹社团、十字绣社团等校级社团就有十多个,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需求,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二、拓展课程文化,让课堂成为师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学校师生一起探究、合作、开发,把课改实践打造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1.“小班化”教育创新意

九年前,学校率先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索。教师们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小班化”教育。教师们以生为本,运用“阳光普照”的教育理念在“小班”中实施“阳光教育”。他们的目标是“课课洒满阳光、人人收获阳光、天天充满阳光”,也就是说通过“小班”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对学习充满自信,让所有学生的每一天都能收获知识、真理和向善的阳光。九年来,学校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小班化”教育一直坚持到现在。实践证明,“小班化”教育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了广大家长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2. 校本课程显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热爱家乡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出发,为了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弘扬民间文化,开发陶艺教育”的教育研究。十多年来,美术组的教师对无锡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等民间泥塑进行了系列整理、开发和教学,建立了校外教育活动基地,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丰富和发展了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自编并正式出版校本陶艺教材四套,出版有关著作、作品集两部,获得国家级奖项三项,学生陶艺作品分别在京、穗、湘三地四次展出,学校为此获得了教育部“成就未来”学术奖的殊荣。

3. 和谐教育谱华章

“和谐教育”在我校已进行了四轮为期21年的研究。20多年中,老师们经历了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和谐教育”的成功实践,促进了学生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鼓舞了学校教师的改革信心,激活了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精神。如今,学校的“和谐教育”研究已深入人心,不仅在无锡市,乃至全省、全国均有较大影响。2004年,学校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正是依靠科研兴校、强校的办学策略,才得以持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

三、发展教师文化,让智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源泉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发展学校文化的奠基工程。教师文化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校文化的主体。鉴于此,学校把“发展教师文化,重塑教师形象”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

1. 搭建学习平台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必须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培训、研究机制。为此,学校通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了一整套教师专业发展、研训一体化并促使全校老师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的有效路径。平时,学校经常采用名师引领、沙龙探究、校本论坛、自省反思、网络交流等形式,积极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学校的各种培训活动中去。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在市教研中心和北塘区教育局的指导和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支持、关心下,得到了迅速成长和发展,不仅被评为“优秀教研组”“五一文明岗”,2008年还被省教研室评为“省课改先进集体”。

2. 构筑成长舞台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学校要求教师们做到以德立教育人、师德风范感人、专长教风引人、情感丰富怡人。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共同体课堂”的研究和探讨,强调“课堂民主”“心理沟通”和“师生平等”,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处处凸显学生的本位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生的个性意识,抓住教学过程中前、中、后三个阶段,自觉地为自己确立三个课改标杆,也就是备课时立足两个要点,上课时做到“三个沟通”,课后做到“四个反思”。让校园、课堂处处浸润在关爱、宽松、自律、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氛围之中。

3. 强化校园管理

篇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切实抓好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校园文化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奇迹,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毫发未损,而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除桑枣中学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全因他们有一位居安思危的校长叶志平,他担任校领导后,不仅下决心对学校有危险的实验教学楼进行了彻底的加固,消除了隐患;更为重要的是,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几次紧急疏散演习,工作做得非常仔细,各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速度、到操场上的站立位置等,都事先固定好,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5·12地震发生时,所有学生都迅速趴在桌子下,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教室,2300多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就全部跑到操场,成功逃离险境。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告诉我们,加强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校园文化,应成为永恒的教育主题。

第一,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开展应常规化、制度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争年代,我们经常教育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意识,那时的人们,时刻准备着,随时准备应对一切,随时准备消灭一切来犯之敌。可到了和平年代,人们的这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逐渐淡薄了。其实,在和平年代,我们也应该培养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因为天灾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海啸、台风、火灾、泥石流、雷击等,各种各样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作为学校,我们应把这些灾难教育作为常规教育,形成制度,常抓不懈。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教育开始,让灾难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时刻引起师生的广泛关注,让人们在孩提时就逐渐懂得自然灾害等的常识。懂得珍爱生命,学会逃生、学会自救,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一旦灾难来临,才可能把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灾难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形式应多样化、普及化。近年来,洪水、雪灾、地震等灾难不断出现,造成了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我们和谐的生活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它也暴露出人们安全逃生、安全自救等各种安全知识的匮乏、安全意识的淡薄和对安全教育的麻木。作为学校,在抓常规管理的同时,安全教育管理要时刻不放松,让灾难教育等得到广泛普及。学校应制定和完善学校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经常开展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时刻贯穿生命教育、安全常识教育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经常性的演练和娱乐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遇到突发事件能机智勇敢,处变不惊,能有序、有效、及时地应对。同时,还可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教育手册、宣传资料、义务宣讲等多种方式。让灾难教育等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增强公民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让灾难教育等成为大众教育、常规教育,成为永恒的教育主题,打造平安校园。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5·12地震发生时,10岁的小女孩唐沁,尽管倒塌的校舍砸断了她的左腿,她却能忍住剧痛露出甜甜的微笑:聚源中学女学生高莹面对永远失去的双腿,也总是微笑着;年仅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被压在了废墟之下,能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他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爬出废墟后,并没有惊慌地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可也有一些学生,面对灾难,束手无策,失声痛哭。据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地震形成的人的恐惧心理主要是由人们对以往灾害性地震产生的房屋倒塌、人员丧生的恐怖情形的记忆,在一定的地震地面振动诱发下产生的,它起源于心理原因。俗话说“心病尚需心来治”,学校是学生接受健康心理教育和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等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让学生的心理疾病能有效得到诊治。据北京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表明: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少学校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门前冷落,无人问津,心灵信箱布满灰尘。探究其原因,与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有很大关系。这些学校,虽安排有心理教师,由于心理学等知识欠缺,也只是装装样子,应付检查而已。为解决学校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奇缺的现状,学校要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抽调部分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做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促进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更及时、更有效地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诊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和观念的转变,让他们能及早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主动去接受心理诊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庭和学校等仍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度的“题海战术”等课业负担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淡漠和缺失,他们有的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有的即使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全,但羞于情面,不愿意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或去医院去看心理门诊。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知识等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矫正意识,变无知为有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咨询。一是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等教育。如,语文课,要充分利用其思想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个性修养、健康心理和意识行为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生命意识和人性意识等。自然、科学、生物课,要通过介绍大自然、介绍各种生灵等,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同情和珍爱各种小生命。物理化学课,要教育学生认识各种药品的作用和危害,有效地利用它们造福人类,如此等等。各科教师密切配合,

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人性意识、健康心理和意识行为等教育。二是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学校是德育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要以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利用“国际禁毒日”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宣誓、签名等主题活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加强学生感恩意识和健康心理行为等教育;利用“植树节”等节日,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生灵,保护有益和珍稀动物等等。通过各种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人脑人心,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三是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家长学校等舆论阵地,调动家庭和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共筑学生心理健康等教育大堤。学生心理健康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携手。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力宣传,同时通过家长学校、社会团体、印发宣传资料的形式,让全社会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道德行为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众志成城、步调一致,共筑教育大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创建和谐校园。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资源。构建文明书香校园文化

蓥华镇中学初一女生邓清清,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5·12地震时,被压在废墟下的她竟然还打着手电筒看书呢。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有人这样说过,“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墙根也说“阅读使人充实”。可见,构建学校书香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现在的学生,酷爱各种流行歌曲、网络游戏,“追星族”(视流行歌星、影星、网络游戏高手为心中偶像)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经典名著,适当介绍其中的精彩部分,让他们事先对这些书籍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竞赛和读书讨论活动,交流阅读体会、介绍阅读方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去阅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二是开展文学等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拔几个写作能力强、书法绘画好的同学组成编辑组,成立班级读书社、文学社。组织全体学生交流自己收集、阅读到的精美文章或小知识,介绍自己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等,然后编辑成报,供学生阅读学习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阅读和查阅资料的习惯,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去阅览室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三是开展写读书笔记活动。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科普书籍等课外读物,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去阅读,写好读书心得体会,定期组织交流、讨论,从而激励学生自觉走进阅览室去阅读,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大脑,增长能力。

第二,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网络室的管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图书的管理、更新等工作,注重图书的质量。一是注重思想性。用时代感强、思想积极向上的作品,促进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二是注重知识和趣味性。有趣味,他们才爱看,有知识,他们看了才有收获。三是注重科学和创新性。科幻和传奇作品,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发明创造的动机和行为。四是注重时代和生活性。要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趣,既要贴近生活,又要有时代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图书、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加强其环境、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喜欢来,经常来,让这里成为他们的乐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转变观念,将学校教育资源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为师生服务,不仅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提高,更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加强学生阅读、实验操作、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文明、健康的书香校园。

篇5: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理解思路,明确责任,形成层层落实的创建机制。

三、安全教育落实到位。

四、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篇6: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改进工作方法,激发工作热情,更新工作技艺,提高教育质量,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二、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陈**刘**钟

*饶*

组员:李*袁**徐**李**艾**饶**

邓**刘*李**刘**黄**徐**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处,由李*任办公室主任。

篇7: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 打造和谐文明校园

作者:邱小关 文章来源:长乐中心小学 更新时间:11月13日 点击率:20

2012年11月12日下午三时,浈江区长乐中心小学张雪锋校长和邱小关副校长一行四人来到了在韶关技师学院,参加了“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专家评审会。邱副校长代表学校进行了“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工作汇报。专家们在听取汇报后,认真查阅了学校的创建挡案资料,在肯定学校取得成绩的同时,对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专家评审会,必将有效推动该校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篇8: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与时俱进、整体优化的发展态势。

1构建和谐校园是协调发展、提升质量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协调学校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和矛盾, 更好地满足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不但需要和谐的教育氛围, 也需要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支撑。全面发展是基础, 协调发展是中心, 和谐发展是根本, 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学校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提高, 使高校教育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和谐统一, 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的和谐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和谐统一, 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2构建和谐校园是安全有序、环境优美的需要。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否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这其中主要表现为学校内的“教育因素”和“非教育因素”, “课堂内”作为教书育人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 “课堂外”教学因素, 主要是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3构建和谐校园是创造活力、张扬特性的体现。创造活力是高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是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高校激励创造活力, 支持创新个性, 承认尊重和爱护师生的个性差异, 使学校每个成员的主动性, 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 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的事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积极支持创造个性, 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二、构建和谐校园应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立足点, 是和谐发展的本质和核心,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

1以学生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既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也要尊重的个性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独立见解的创新思想, 健康快乐的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就要关爱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1176061) 、湖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09C285)

2以学生为本, 体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主要标志是教育机会均等, 即入学机会均等、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在大学生中有一些特殊群体, 约占30%左右。这些特殊群体主要包括:特困生群体约22~25%、生理缺陷群体5%左右、心理障碍和情感严重受挫群体、“学生贵族”群体、“书呆子”群体、学业严重受挫群体。由于这些群体的学生一般自尊心都比较强, 比较敏感多虑, 在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应关心、爱护、不得歧视, 纳入重点教育对象, 建立档案, 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帮助, 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3以学生为本, 注重教书育人。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 还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既当传授知识的“经师”, 更做善于育人的“人师”。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真心诚意地接纳他们, 并积极地教育, 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才。

三、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长效机制构

1科学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就是要正确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的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制定好学校发展的目标, 规划好与发展相配套的方案, 制定与发展相适应的措施, 关注和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强调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性,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关键是教师。所以, 质量高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师资队伍建设, 既要重点培养, 又要超常规引进, 带领一批人, 培养一批人;同时要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和有利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 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动, 积极为构建和谐校园垫基铺石。

3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是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许多高校没能处理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支队伍的关系。解决好这些问题, 首先要尊重教育规律, 倾听教职工的心声, 吸收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其次, 加强校内管理, 完善民主决策, 改善办学条件。其三,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实行干部、教师职务聘任制;按绩效定效益, 公平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实现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 并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最终形成人与学校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全社会的支持, 更需要学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中, 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内民主制度, 完善高校党委的领导方式, 增强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校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把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系统工程不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

篇9: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校园环境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首先,校园文化有其特定对象,即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特点、学生需求来实施,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虽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但只能通过引导的方式,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校园文化有其特定空间,即以校园为主要环境。校园文化应当贴近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设施的作用,把硬件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点点滴滴的文化元素点缀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能脱离校园去另辟蹊径,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放在校外。

再次,校园文化有很强的传承性,即必须围绕校园精神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而不能朝秦暮楚。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除了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外,结合学校特点梳理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经过几届甚至几十届学生的努力方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最后,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涵盖了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与学校管理、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互为促进,而不能割裂开来,就文化而讲文化,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2.校园文化的功能

首先,熏陶功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就能够造就出什么样的学生。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校园文化的氛围。校园文化如同和煦的春风,弥漫在学校的每间教室、寝室,能够潜移默化同学们的心灵,教人积极向上,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进而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互帮互助、勤奋好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其次,规范功能。学校的规章制度,本身就具有纪律约束的作用,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班规等,使同学们在各个方面都感受到硬性约束的存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对这些制度进行细化,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由硬性规定转化成人性化引导、警示,更容易取得同学们的认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再次,导向作用。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方式,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形态。因此,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力量。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影响,学会选择正确的社会信息,可以化解一些不良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群体具有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大家朝着正确的成长道路前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最后,休闲作用。学校是学习之地,学习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必然费神费力,也正因如此,古人才有“头悬梁,锥刺骨”之说。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值好动爱玩之时,单凭纪律约束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校园文化则不同,它通过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如一条充满休闲情调的校园小路可以舒缓他们紧张的情绪,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英语角”可以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等。通过构建贴近学生、贴近教育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能够发挥持久的、有效的促进作用,让学习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二、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学校管理者普遍认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大学校园开始,并逐渐延伸到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各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不仅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文化味”,学校管理层本身的“以人为本”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学校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改善。硬件建设,包括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图书阅览设施、艺术设施、学生食宿设施、校园环境等,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园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一些学校在扩建、改建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功能区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元素更加显著,有人说,每个地方的学校都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再次,制度建设更具人性化。制度体系既是学校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在制定制度、实施制度的时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成长的原则,各项规定充满了人情味,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保护学生切身利益。

最后,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普遍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特别是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们搭建起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三、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缺乏特色。校园文化本应该是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而事实上却是千篇一律、千校一面,除了校园建筑各有不同之外,学校精神、制度体系、管理措施大多互相抄袭,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显著影响。

其次,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但有些学校就文化而建设文化,并且急功近利,不是让学生“唱主角”,而是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再次,重硬件设施,轻文化内涵。随着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校园建设,包括环境绿化、美化都有很大改善,但这些设施的实际利用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很多成为“面子工程”。例如,一些学校修建了高标准的足球场,但却不肯让学生在里面开展经常性的运动,只是在比赛时才能进入;修建了室内游泳馆,却并不对学生开放;建设了图书阅览室,却并没有多少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等。这些本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实际上却成了学校装饰“门面”的“摆设”。

最后,应试教育仍是“主流”。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受升学压力的制约,大部分中学并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放在突出位置,更多的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是围绕提高学生应试分数做文章,自觉不自觉地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旁门左道”,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难以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四、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首先,端正办学理念,把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放在重要位置。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作为育人之地,承载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努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树立为国效力的远大理想。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上升到百年立校的高度,思想上重视,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形成层层负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在环境建设方面,除了校园室外环境植草种花、绿化美化之外,还要重视教室、老师办公室、学校食堂、阅览室等室内场所的美化,做到简洁、雅致、美观,设施齐全,根据不同的场所安排相应的文化主题,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当然,文化内容的安排,应当紧紧围绕学校精神这个主题,通过艺术的形式、不经意的点缀,寓有形于无形之中,让校园文化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再次,着力构建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这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生群体特点以及当地文化氛围,总结提炼出学校精神,以简练的语言固定下来,并以此为主线,对学校精神进行诠释,让学生们明白每个词的来历、含义,形成大家的共识,这样有利于全校师生把思想统一到办学主旨上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校精神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线、学校管理的主线,同样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实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使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影响、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形成整体合力。

最后,丰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演讲赛、才艺展示、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形式,吸引学生们的参与。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要注重连续性;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牡丹江市光华小学)

篇10: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内容,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环境氛围,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促使高校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道路。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陛、有效途径。

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高校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关键性基地,也是文明集散的核心阵地。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核心阶段,高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点,注重对各专业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在无形中不断净化学生心灵,不断规范他们言行,逐渐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利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中不断受到熏陶,不断培养他们多方面素养,促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大批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促使高校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正确认识,优化完善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高校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思观念,全方位正确认识文明校园、和谐校园,要根据各方面情况,制定合理化的建设方案,科学创建校园文明,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在构建过程中,高校要注重管理制度的优化完善,这是因为校园文明创建和和谐校园建设都离不开重要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校园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要求,构建全新的管理制度,有效指导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以管理制度为基点,加大对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高校要根据各专业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完善已构建的校规校纪,从不同角度入手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比如,道德操守、宿舍管理,并制定出更加具体化、合理化的学生行为规范,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对策,促使学生行为准则明确化,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不同部门岗位工作人员在创建校园文明、建设和谐校园方面的职责,促使“权、责、利”清晰化,科学开展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方面的各项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师德建设。在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要采用多样化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比如,校园网站、媒体、校报校刊,促使全体师生全方位正确认识校园文明、和谐校园二者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明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在多样化实践中,不断发挥师生多样化作用,确保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根据校园文明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具体要求,加大对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定心中的信念,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恋爱观等,处理好“爱情、学业”二者?P系。高校要注重对专业教师的师德建设,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逐渐培养他们文明行为素养,不断规范他们日常行为,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好地创建校园文明,不断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步伐。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信息化平台。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人本”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位师生,注重对师生的人性化化管理。高校要围绕“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开展校园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不断调动师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化平台,全方位动态监督校园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借助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快建设步伐。

注重队伍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重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建设校园文明与和谐社会中,高校要从领导、全体教职工、学生干部人手,做好队伍建设工作,借助多方力量,多层次创建校园文明,科学构建和谐校园。高校领导者要准确根据校园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具体要求,制定合理化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具体内容,对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全面、系统化培训,学习最新理念、最新知识等基础上,优化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借助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专业技能。高校要随时动态观察班主任队伍思想动态变化,进行合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给予合理化帮助,借助《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管理与考核方法》等,全面、客观评价班级每位班主任,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高校要对专业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注重对学生班干部的培训,具备较高思想品德素养,良好的模范行为,不断影响班级其他学生,共同致力于校园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建设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显现。高校要根据各方面具体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优化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师德建设,注重队伍建设等。以此,科学开展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具体工作,不断加快和谐校园步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成长成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变高校教育现状,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率以及质量。

上一篇:深圳市人才引进业务申报下一篇:学象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