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2024-05-03

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共8篇)

篇1: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摘要:至网络爆出“郭美美事件”后,与近年来快速扩大的捐赠规模相比,国内慈善事业信息公开的步伐明显落后。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着实害苦了需要帮助的同胞。本文由此事件为引,探讨社会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

关键字:“郭美美事件” 中国红十字会 玉树地震 民间慈善组织 政府 管理体制

一、“郭美美事件”、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

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因为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博主“郭美美Baby”年仅20岁,新浪微博的认证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遂被网友发现,被指炫富。“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这便是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

在汶川大地震面前,国人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友爱,社会各界纷纷向受灾民众伸出了援手,这期间的慈善捐款也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汶川地震大大激活了全社会的慈善要素,“全社会正形成一个拉力,把慈善组织拉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但是据当时一位民办NGO负责人刘某透露,各级政府纷纷致电要求数千家民办NGO将救灾筹款交由红十字会统一支配管理,“剥夺了我们对筹款的使用权,事后也没有明确告知筹款的具体去向,这让我们非常被动,甚至在企业和公众面前丧失了信任基础。”这种做法几乎全部民办NGO不同意,但政府坚持要求。这次声势浩大的“拉锯战”最终以民间NGO落败告终。“最有力的理由是绝大多数民办NGO组织没有合法身份,因此不能筹款。”

随后的玉树地震虽然是大家始料不及的,但是社会各界仍是慷慨解囊,但是据一位民政局的官员说“玉树地震的时候,民间慈善基金会所收到的捐款是非常多的,但是,应用的数额、范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导致钱用不到刀刃上。玉树地震时,灾民最需要的是医疗用品和食物,而很多民间慈善基金会随意发放“慰问金”,送来卫生不合格的衣物。“这会导致灾民抢‘慰问金’,传播瘟疫,这不是捣乱吗?”玉树地震后,青海省财政厅紧急下发了《关于加强玉树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通过任何渠道接收的各类救灾捐赠资金,必须自接收捐赠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全部汇缴至省财政厅设立的“青海省财政厅玉树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专户”统一管理,逾期不转入的视同违规处理。此举立刻引起了很多民间慈善基金会的强烈反弹。其中一位民间慈善机构负责人直言“这就使民间慈善基金会变成了善款中转站,我们的机构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很多企业的捐款是要求我们提供善款去向和相关证明的,政府的介入使很多企业不再信任和支持我们了。”

二、我国民间慈善机构的处境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NGO这个概念,NGO也被成为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它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较长历史和“半官方”特色,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组织,通常被称为“官办社会组织”或“官办NGO”。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NGO,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被称为“民办社会组织”或 “民办NGO”。在我国,官办NGO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它们的政府背景表现出极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意志。民办NGO更多的表现出‘草根精神’,甚至因为‘民间’的定位而一度被政府视为‘对立者’。

在汶川事件中政府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是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举步维

艰,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当然,这并不包括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官办NGO”红十字应该是没有压力的,甚至我们都无从知道是哪个部门直接管辖,部门的相互推诿,闪烁其词,让民众的心伤了又伤。我们再来看一看民办NGO的处境,1998年,我国将社会组织按照主体特点和功能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三大类,并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按规定,所有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都需要两个部门的批准:一个是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审核,另一个是登记主管部门的登记审核。其中,业务审核最为重要,相当于同意‘挂靠’,对业务主管单位的范围限定也是十分严格的,“仅指与社会组织业务范围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或者政府授权的单位”,而业务主管部门主要对社会团体负责,包括财务、人事、活动范围等具体事务的管理和监督等。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制度缺口,什么样的单位算得上“相关”,这算不算一个可以互相推诿责任的合理借口呢?如是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入口,众多的民间慈善机构又是何去何从的呢。有些无法在民政局注册的社会组织选择在工商部门登记为企业,这就意味着要缴纳5.5%的企业所得税,这对于本就没有利润来源的民间慈善是个沉重的负担。而绝大多数民办NGO干脆不登记注册,当“黑户”。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基金会2600多个。而据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估计,在中国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可能超过300万个,且年均增长率在8%至10%。这意味着,近九成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

三、政府与NGO关系 上述数据着实引人深思,政府这相关规定和某些做法透露出对于民间慈善组织的某种打压和抑制的意味,这并不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政府和NGO关系的实质其实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不应是对立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关系。社会组织应该在一个政治宽松的大环境下自由竞争,独立自主的充分发挥社会的特有优势作用,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与政府一同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共同打造和谐社会。这里有存在“官办NGO”和民办“民办NGO”的问题,政府在两者的态度上一定要公正严明,不可徇私,中国红十字会近来的表现不尽人意,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信任危机,不仅损坏了政府的权威性,挫伤了民众的慈善热情,更伤害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诚然,揪住郭美美是对慈善事业,对捐款人的伤害,但是这次事件让我们深深感觉到官办NGO改革迫在眉睫,一些民间NGO在夹缝中苦苦挣扎,他们为了将慈善之火延续,力求做得公开透明,挑不出错,难得不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吗?

现如今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我国的社会组织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整个社会组织体系发展不够完善,立法不够健全,体制不健全,官员责任感不足,监督机制落后。而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尽心却也忧心,面对中国这样的国情,今后又应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呢?是全部放开,大力推进民间NGO发展,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走官办NGO转型民营化的模式,还是坚持官办NGO,在此基础上去行政化。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政府应该把握现在的契机,大刀阔斧的改革,挽回民众的信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以下是对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关系问题解决的一些思考:

1、政府把握时机,积极主动的与社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规范。

2、推进立法建设的进程,将社会组织审批、审核制度纳入法律范围,保护合法权益。

3、对于有困难的社会组织,政府要及时、积极地给以政策或其它方面的支持。

4、完善监督机制,将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合力,力争社会组织运营的公开化、透明化、权威化。

篇2: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发酵,最终把不可一世的传媒大帝国——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双双逼到危机的漩涡中心,且事件的影响仍在不断蔓延、扩大。一个是媒体巨头,几个是政界领袖,从这个问题上看,我们将不得不想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到顶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

“拥有报纸等于拥有权利。”这是默多克集团的一句至理名言,虽然说这句话出自一个商人之口总令人在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从中嗅到一股铜臭味。但另一方面,从实质上看,这句话确有他说的对的地方。媒体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作为社会的“第四等级”,作为一个所谓的“无冕之王”对社会上一切权利具有监督的作用能力。掌握报纸,控制了媒体,就能操纵舆论,就能制约权利。于是,我们不难想象“窃听门”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了。瞎买那就让我们再一同回顾一下“窃听门”事件的来龙去脉。

提起“窃听门”事件其实是个老问题。早在2005年底,《世界新闻报》就被发现涉嫌窃听皇室成员,并入侵威廉王子的语音信箱,事件牵涉到该报记者克里文.古德曼和私人侦探格里恩.穆尔卡,此事导致当时的报社总编安迪.库尔森辞职,但库尔森本人拒绝承认事先知情;到2010年,不断有新的类似事件被曝光,范围涉及皇室、政坛人物、文体明星等等,且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此事并非如默多克集团所一直一口咬定的,系个别操守不佳记者、编辑的个人行为,而是普遍的、见怪不怪的常态。

默多克是从1952年继承父亲在澳大利亚的4家报纸,开始其构筑新闻帝国的生涯的。59年来,新闻集团通过并购,控制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的众多大报、小报、收费电视台、商业网站和出版机构。在默多克的推动下,不仅《世界新闻报》、《太阳报》这样的小报把“小报文化”发扬光大。

英国的政党、政客他们看到小报在人数多、选票也多的英国市井阶层有强大影响力,因此对默多克的主动示好报以热烈迎合,近年来,许多政党、政客都对默多克的小报着意接纳,甚至出现竞相讨好的事情。此次以“受害者”面目出现的前首相布朗,曾几何时与默多克打得火热;“窃听门”事发后成为抨击默多克急先锋的工党领袖米利班德,1、2个月前还是新闻集团的座上客;如今极力与默多克撇清,并在议会上公开谴责新闻集团“逾越道德底线”,阻挠其收购天空台的首相卡梅伦,不但将“窃听门”的关键人物库尔森长期聘为公关顾问,且直到6月中旬还与默多克父子有“通家之好”。

政界之所以结纳默多克,一是默多克系传媒对底层读者有极大影响力可以帮助自己征服广大底层选票;二是默多克系传媒垄断舆论,便于政治家制造声势;当然,默多克集团也有意主动“凑合”,希望借助政界的力量,成为自己扩张新闻帝国的助推器。

但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次窃听事件突破了社会忍耐的底线。在读者们看来,大人物们的隐私本就该相对“透明”,偷窥一下倒也情有可原,然而默多克窃听的对象不但有社会名人,也有地铁爆炸案受害者、伊拉克阵亡士兵家属等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不择手段地窃听,就不但涉及隐私的侵犯,更有乘人之危的嫌疑,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正因如此,在短短几天里,默多克系小报、以致整个新闻集团成了英国底层读者唾弃的对象,政客与之沾边非但不能沾光,还会受到连累,看客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仅是观众,也随时可能成为被围观的“裸形”;政治家们突然发现,默多克系之于市井票仓不但不再是吸附剂,反倒可能成为包袱,甚至有把自己拉下水的危险,于是政坛便开始和默多克拉开距离。

默多克事件的概况大致如此,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外,媒体与政府的角逐中基本上是媒体略胜一筹。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已经让政府觉得头痛,使政界领袖竞相主动与媒体巨头搞好关系。然而,反观国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从传统上看,国内的媒体只是政府的喉舌,在传达指示方面起重要作用。公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上面说什么,下面就听什么。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以及当今多种传播方式的不断涌现。媒体的监督能力似乎略有提高。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上传视频,微博上传照片,记录事件等方式,将一些消息迅速传播开来。然而这养的监督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些政府控制媒体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诸如网上的一些无法输入的敏感词等等,并且,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我们并不能完全依靠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而对于这方面还是要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

综上,我们分析了当今国内外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的形势,在我看来,媒体与政府应该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媒体需要政府来保护并捍卫其发言权,同时要保护它的合法性,而政府需要媒体的舆论导向。政府要监督媒体工作的合法性,媒体要监督政府工作,时时向民众展示出来。这样的相互监督的关系,才是媒体与政府之间最应有的关系.10级新闻7班

赵鸿宇

篇3: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作为三次分配的一种方式, 慈善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国家社会通过慈善事业对普通民众的救助和帮助, 可以减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财政压力和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对捐赠方来说, 可以满足捐赠者自己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也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声誉和社会形象, 实现经济利益;而对受赠者来说, 可以通过慈善事业提供的钱物或者服务等满足自己的生存生活需要, 因此慈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机制, 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力图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我国慈善机构现状

(一) 慈善机构数量

截止2012年底为止, 全国共有基金会3029个, 其中:公募基金会1316个, 非公募基金会1686个, 涉外基金会8个, 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19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99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305.7亿元。

(二) 企业和个人慈善事业参与度

我国每年接受社会捐赠额度逐年递增, 所捐赠额度约占我国GDP 0.5%左右, 相比较于美国的5%左右有较大差距。中国企业逾1000万家, 有过捐赠记录的尚未达10万家, 参与度不足1%, 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为全国人口的3%。

(三) 我国慈善机构现行政策

1. 登记注册机制

我国2004年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基金会按照募捐的地域范围, 分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

根据这一登记机制, 我国的公募基金会的登记注册及日常管理, 都需要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制。

2. 减税免税机制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予以扣除。随后我国民政部出具了114个可以开具免税发票的慈善机构, 这些慈善机构全为在国家民政部注册, 由相关民政部门管理, 但是民间慈善机构并没有能够获得这政策允许。

3. 外部监督机制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民政部门、业务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为社会团体的官方监督部门, 《基金会管理办法》则规定基金会还应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三、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对我国慈善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探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可以办的, 应该由市场去办;社会组织可以办好的, 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只有市场和社会组织做不了或做不好的, 政府才应插手。而对于慈善事业方面, 我国政府存在管制过严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事实表明, 市场和社会组织有能力办好慈善事业, 因此笔者认为应对我国慈善事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以下将对我国现行政策的分析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 对我国目前慈善机构的分析

通过对我国目前慈善机构的分析, 可以发现我国的慈善事业主要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我国的慈善事业仍是政府主导, 在相关制度和政策方面并没有放开, 这种由政府主导慈善事业的机制在慈善机构发展初期有很强的积极作用, 可以合理高效的运用善款, 切实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种机制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所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行政审批过于严格

我国实行的双重管理体制, 我国的民间机构一出生就带上了官方的烙印, 不能保证民间慈善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 也就极大的抑制了民间慈善机构发展的自主性。

2. 国有慈善事业垄断严重, 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随着慈善机构的发展, 其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 但是只有少数由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具有减免税资格, 这就严重局限了民众的选择范围, 无形中为民间慈善事业设置了进入壁垒。

3. 监督不到, 公信力差, 缺乏市场活力

由于慈善机构是由政府主导, 政府监督,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舞弊和腐败, 而监督机构的混杂, 互相推诿责任的出现, 使得很难对慈善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 而政府管理、政府监督难免使得出具的财务报告和调查报告缺乏公信力, 而民间慈善机构的缺乏和过高的税收门槛使民众对慈善机构没有别的选择, 这就难免会抑制民众的参与热情, 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 我国慈善事业市场化的途径

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可以发现在完全市场的环境下, 民众已经实现“用脚投票”, 这一现象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提升全社会公共福利。因此, 笔者建议对我国的慈善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 变政府主导为社会主导, 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活力, 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1.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实行慈善机构注册制度

由于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 严重抑制了我国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 打破慈善事业垄断, 本文建议我国的慈善机构实行注册制度, 即在规定部门进行注册之后, 独立按照其章程运营。其募捐的善款由其独立支配和运用在其慈善项目里。

2. 打破慈善事业垄断, 建立完善的税收减免制度

免税优惠的认证问题是所有民间公募性基金会面对的问题, 因此建议国家税务和相关部门明确意见, 打破公益机构的属地化管理模式, 这对吸收民间资金, 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3. 将监督工作交由市场进行, 引入第三方独立的外部监督机构

目前为止, 我国慈善机构的监督主体是政府有关部门, 这就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舞弊现象, 我国民间频频质疑各慈善机构就是由于政府与慈善机构有一定的捆绑性, 其声明缺乏公信力。因此, 应该引入独立于政府和慈善机构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由联合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负责对慈善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设立一整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并定期出具审计调查报告和财务报告, 向公众披露慈善机构的运行情况。对于违规的慈善机构向民政部门予以反映, 由民政部门对该机构进行处罚或撤销。

四、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 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 其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关键点。笔者认为慈善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可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去行政化”, 转变政府职能, 由政府管理改为在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监督;二是加快推动慈善立法, 建立健全与慈善机构运营有关的各项法规, 为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政府在对慈善机构的审批等方面简政放权, 将慈善事业交还给市场;三是大力推进民间慈善力量的发展, 打破慈善事业垄断, 改变以往民间慈善事业是“没妈的孩子”, 对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和民间慈善机构在政策上同等对待, 从而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繁荣, 在维护社会稳定, 保证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 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机制会更加完善, 慈善机构的发展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得到提高, 慈善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琴.我国慈善机构监督机制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民政, 2008 (07) .

篇4: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关键词:慈善机构;慈善事业;政府;市场

一、慈善机构意义概述

作为三次分配的一种方式,慈善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国家社会通过慈善事业对普通民众的救助和帮助,可以减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财政压力和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对捐赠方来说,可以满足捐赠者自己的社會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声誉和社会形象,实现经济利益;而对受赠者来说,可以通过慈善事业提供的钱物或者服务等满足自己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慈善事业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机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力图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我国慈善机构现状

(一)慈善机构数量

截止2012年底为止,全国共有基金会3029个,其中:公募基金会1316个,非公募基金会1686个,涉外基金会8个,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19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99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305.7亿元。

(二)企业和个人慈善事业参与度

我国每年接受社会捐赠额度逐年递增,所捐赠额度约占我国GDP 0.5%左右,相比较于美国的5% 左右有较大差距。中国企业逾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尚未达10万家,参与度不足1%,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为全国人口的3%。

(三)我国慈善机构现行政策

1. 登记注册机制

我国2004年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基金会按照募捐的地域范围,分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

根据这一登记机制,我国的公募基金会的登记注册及日常管理,都需要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制。

2. 减税免税机制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予以扣除。随后我国民政部出具了114个可以开具免税发票的慈善机构,这些慈善机构全为在国家民政部注册,由相关民政部门管理,但是民间慈善机构并没有能够获得这政策允许。

3. 外部监督机制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民政部门、业务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为社会团体的官方监督部门,《基金会管理办法》则规定基金会还应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

三、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对我国慈善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探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可以办的,应该由市场去办;社会组织可以办好的,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只有市场和社会组织做不了或做不好的,政府才应插手。而对于慈善事业方面,我国政府存在管制过严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事实表明,市场和社会组织有能力办好慈善事业,因此笔者认为应对我国慈善事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以下将对我国现行政策的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对我国目前慈善机构的分析

通过对我国目前慈善机构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慈善事业主要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我国的慈善事业仍是政府主导,在相关制度和政策方面并没有放开,这种由政府主导慈善事业的机制在慈善机构发展初期有很强的积极作用,可以合理高效的运用善款,切实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机制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行政审批过于严格

我国实行的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的民间机构一出生就带上了官方的烙印,不能保证民间慈善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也就极大的抑制了民间慈善机构发展的自主性。

2. 国有慈善事业垄断严重,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随着慈善机构的发展,其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但是只有少数由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具有减免税资格,这就严重局限了民众的选择范围,无形中为民间慈善事业设置了进入壁垒。

3. 监督不到,公信力差,缺乏市场活力

由于慈善机构是由政府主导,政府监督,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舞弊和腐败,而监督机构的混杂,互相推诿责任的出现,使得很难对慈善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而政府管理、政府监督难免使得出具的财务报告和调查报告缺乏公信力,而民间慈善机构的缺乏和过高的税收门槛使民众对慈善机构没有别的选择,这就难免会抑制民众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慈善事业市场化的途径

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可以发现在完全市场的环境下,民众已经实现“用脚投票”,这一现象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社会公共福利。因此,笔者建议对我国的慈善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变政府主导为社会主导,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活力,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1.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慈善机构注册制度

由于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严重抑制了我国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打破慈善事业垄断,本文建议我国的慈善机构实行注册制度,即在规定部门进行注册之后,独立按照其章程运营。其募捐的善款由其独立支配和运用在其慈善项目里。

2. 打破慈善事业垄断,建立完善的税收减免制度

免税优惠的认证问题是所有民间公募性基金会面对的问题,因此建议国家税务和相关部门明确意见,打破公益机构的属地化管理模式,这对吸收民间资金,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3. 将监督工作交由市场进行,引入第三方独立的外部监督机构

目前为止,我国慈善机构的监督主体是政府有关部门,这就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舞弊现象,我国民间频频质疑各慈善机构就是由于政府与慈善机构有一定的捆绑性,其声明缺乏公信力。因此,应该引入独立于政府和慈善机构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由联合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负责对慈善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设立一整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并定期出具审计调查报告和财务报告,向公众披露慈善机构的运行情况。对于违规的慈善机构向民政部门予以反映,由民政部门对该机构进行处罚或撤销。

四、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其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关键点。笔者认为慈善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可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去行政化”,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管理改为在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监督;二是加快推动慈善立法,建立健全与慈善机构运营有关的各项法规,为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在对慈善机构的审批等方面简政放权,将慈善事业交还给市场;三是大力推进民间慈善力量的发展,打破慈善事业垄断,改变以往民间慈善事业是“没妈的孩子”,对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和民间慈善机构在政策上同等对待,从而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繁荣,在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机制会更加完善,慈善机构的发展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得到提高,慈善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琴.我国慈善机构监督机制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民政,2008(07).

[2]王茜,丁可宁.企业公民蓝皮书:我国企业慈善发展滞后[ED/OL].新华网,2009-07-12.

篇5: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文科类)

课程名称: 公共行政 专业班级: M11行政管理 学生学号:1121125040 1121125016 1121125027 1121125028 学生姓名: 史达余、唐雄、顾家伟、陈康 所属院部: 龙蟠学院 指导教师: 刘霆

2012——2013学年 第 二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践报告书写要求

实践报告原则上要求学生手写,要求书写工整。若因课程特点需打印的,要遵照以下字体、字号、间距等的具体要求。纸张一律采用A4的纸张。

实践报告书写说明

实践报告中一至四项内容为必填项,包括实践目的和要求;实践环境与条件;实践内容;实践报告。各院部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实践具体要求增加项目。

填写注意事项

(1)细致观察,及时、准确、如实记录。(2)准确说明,层次清晰。

(3)尽量采用专用术语来说明事物。

(4)外文、符号、公式要准确,应使用统一规定的名词和符号。(5)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一经发现,以零分论处。

实践报告批改说明

实践报告的批改要及时、认真、仔细,一律用红色笔批改。实践报告的批改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标准由各院部自行制定。

实践报告装订要求

实践报告批改完毕后,任课老师将每门课程的每个实践项目的实践报告以自然班为单位、按学号升序排列,装订成册,并附上一份该门课程的实践大纲。

实践项目名称:从政府行政职能的角度分析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实践学时: 8个学时

同组学生姓名:

史达余 唐雄 顾家伟 陈康 实践地点: 课外

实践日期:5月7日—5月21日 实践成绩: 批改教师: 批改时间: 指导教师评阅: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此次机构改革的背景、目的及本质。

二、实践环境与条件

课外利用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及网络资源,作为实践报告的主要资料来源

三、实践内容

中国政府历次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政府行政职能涵义,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四、实践报告(附件)从政府行政职能角度分析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自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开始流行,而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也开始产生,“东亚经济奇迹”也证明政府引导型经济对后发展国家是最明智的选择。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滞后的政府决策显然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速度,70年代的美国经济滞胀以及后来的“东亚经济危机”,增强了人们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自由主义的观念。由此可见,政府职能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以绝对多数通过《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至此,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序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鬼火和政策的行政职能划入交通运输部,不再保留铁道部,实行全路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动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机链接,优化布局结构,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优质服务。2.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3.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单设的食品安全办公室,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的安全质量水平。4.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5.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设立高层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来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以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6.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更好地统筹推进能源发展和改革,强化能源监督管理,促进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这次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针对现有机构职能存在的问题,从六个方面明确了职能转变的方向、原则和重点。其中包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投资项目审批和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上项目、做投资要更多由企业自主决策;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进职能下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公众倍感担忧,而现行机制中分别承担着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农业、质检、工商等多个机构也是疲于应对。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有利于提高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水平。除了食品安全领域,这次机构改革还涉及铁路、卫生和计划生育、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其中,为实现政企分开,铁道部被撤消,其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则承担铁道部其它行政职责,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这有利于铁路运作的市场化。这些体现了政府的管制和维持职能。

而为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将现有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这也是针对目前南海问题等社会焦点问题,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政府保卫职能。

篇6: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探讨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 完善社会功能,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社会工作机构是政府寻求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和约束的新方式。

以社区青少年为例, 社区青少年是近年来出现在社区中的一个特殊的没有单位归属的青少年亚群体。与其他青少年相比较, 社区青少年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失管”——失去单位、学校以及共青团组织等正式社会组织的管理。更何况社区青少年中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通过一个新的组织载体来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管理、教育和约束。

2. 社会工作机构是政府解决弱势群体面临问题的新方式。

从社会工作的定义可以看出,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 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3. 社会工作机构是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需要。

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能够弥补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局限和小足, 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1)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职业更加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及需求, 因而能够根据案主的需要来开展工作; (2) 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应用的有效性和服务的成效。 (3)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一个中介, 将政府的使命传达给服务对象, 同时也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权威性向政府反映服务对象需求, 促使政府制定或修改相应的社会政策。

二、政府在社会工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1.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使命和发展方向是由政府来确定的。社会工作机构的使命在于统筹社会工作的开展, 参与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政策, 维护社会和谐。其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目前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 机构的整体方向由政府操控, 某些细则如社工的招牌也由政府组织推动开展。2.社会工作机构工作领域的拓展也取决于政府的推动。社工机构发展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在其工作领域的扩大和工作内容的拓展, 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推动。政府在这个方面起到决策的作用, 推动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推行促进了社会工作机构领域的拓展。3.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支持也来自于政府。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二是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财政支持。三是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支持与协助。

三、怎样才能让社会工作机构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笔者做了以下的对策分析:1.建立与政府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政府的支持。在中国内地, 社工机构发展空间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 社工机构运作所需的资源还将依赖于政府。另一方面, 又要保证社工机构的独立自主性。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发生变化, 让社团自主运作, 政府退出其强势角色, 推动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二是推进社工机构的专业性发展, 进一步提高其服务功效, 增强社工机构独立运作的可能性;二是拓宽社工机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 从而有助于机构的独立运作。2.加强专业化运作与内涵发展。社工机构在专业社工岗位不足的情况下, 对现有义工和社会工作人员应采用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形式, 使之逐步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只有拥有了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专业化的项目才能开展起来。另外, 社工机构在项目运作上要宏微并济。既要注重扩大规模, 又要把项目做精做好, 规模效应与精品案例双管齐下, 在项目运作上更加凸显专业特色。社工机构在策划开展活动时, 要在具体的案例上下工夫, 争取做出一批精品案例。3.加大宣传以提高社会工作的公众知晓度。在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提供优质的有特色的服务以吸引公众的前提下, 社工机构应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 使社会工作深入人心, 形成人人关心和支持社会工作的良好公众舆论, 使社会工作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受人尊重的阳光行业。

在处理好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上, 和政府形成一种“伙伴关系”进行合作, 同时保持机构的自我独立性。在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契机之下, 借助资源寻求对策, 使社会工作机构能真正发挥作用, 服务人民。同时带动社会工作整个行业的发展, 使得社工理念深入人心。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政府与作为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工作机构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 在社会工作服务方面, 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互补的“伙伴关系”。同时, 社会机构应该借助政府的支持与自身力量, 把握时机寻求对策, 争取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群.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的“伙伴关系”[J].中国社会导刊, 2007 (18) :62

[2]费显政.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学派述评与比较[J].国外社会科学, 2006 (3) :15

篇7: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自贸区成立以来,推行了多样化的创新政策,积极推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13年,自贸区推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列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外商投资项目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准入措施;制定有关进口税收政策。2014年,出台《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税收服务的通知》,便捷优质高效地改进了税收政策。2015年,降低了自贸区创新发展投资准入门槛。2016年,改革深化到金融方面,实施了若干金融创新的措施。

在中国公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上,李克强总理表示,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应量。这种方法需要财政政府的局构空间,而我国的赤字目前已经达到2.1%,如果再擅自行动,就会发生像一些国家一样经济下降、失业率升高,原有的社会福利也无法保障的现象,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二种选择,就是坚持不扩大赤字,稳中求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重点在深处着力、精准发力、扩大开放、引领市场预期四个方面。从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国家提出简政放权,既要精简机构,更要转变政府职能。“两只手”里面,看不见的是市场的手,看不见的是政府的手。很多时候,政府的手从“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令企业者不堪重负。因此,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积极发挥市场在晋级中的调节作用,中国经济才会有长足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作用,这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并改革中国政府与国内市场的关系。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正是积极发挥市场资源调节作用的一大重要改革试验措施。以往在政府介入市场管理的情况中,中国政府在管制经济的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在形式上,我国常用的介入手段有货币补贴、进入壁垒、固定价格、干预替代品、行政命令和窗口指导。而如今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干预较小的区域,通过签订自贸协定,给予优惠的关税政策,取消大部分准入限制,促进开放投资,实现资源和劳务的自由流动。上海自贸区开放了金融、航运、专业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六大领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上海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数据表明,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仅2013年9月-2014年一年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提升2.69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月同比增长率提高了6.73个百分点。从此短期效应看来,上海自贸区政策、大力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特殊区域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向新常态发展的过程中。以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改变GDP增长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主动抢占时机发展自由贸易区,更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判断国际形势的变化、把握国内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带动了中国各地自贸区的申报潮。在已公布的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有26个地区已经明确提出要申报自贸区,除广西凭祥沿边自贸区,长沙的文化创意自由贸易区国家试点以外,只有贵州、三系和甘肃三个地区尚未申报。自贸区申报进展中,厦门、重庆、苏州和广东是最有望建立下一批自由贸易区的城市。

上海自贸区发展虽然已经取得成就,但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宏观调控的定位与监管思路的创新、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以及自贸区建设与金融改革的协同等等。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下,自贸区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寻租问题,外企、国企与名企竞争问题和管制的低效问题等。发达的东部比西部内陆更具有建立自贸区条件和优势,倘若东部自贸区的相继建立,又会扩大东西部的差距,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初衷背道而驰。

政府是否能协调上海自贸区的建立给沿海经济带来的又一轮的冲击波,拉动周边城市进一步发展。而沿海地区已经是我国的高度发展的地区,经过这一轮发展之后会加重东西方的贫富差距。面对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带来的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如何协调,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市场经济允许市场主体根据自身情况调节经济决定机制的体制,管制市场经济是政府的重要只能之一。为了上海自贸区以及今后各地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应慎重决策,在市场上做好如下几点:

(1)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只要市场存在失灵情况,政府的管制就不可能取消,但政府的管制是需要掌握良好平衡点,出台真正谋求公共福利的管制措施。在自贸区的建设中,政府要做到有效率、透明公开、落到实处,才能使自贸区建设顺利进行。

(2)严格进行自贸区建设中的审核和绩效评定。从产业寻租环节来看,自贸区中资本流动更加自由,政府、企业可以寻租的环节也就更少。但是自贸区建立存在大量的政策改进和资本流动,不得掉以轻心。严格对自贸区的审核,实施政府在自贸区建立过程中的监督权,对各地区政府建设自贸区的申请中,要杜绝跟风现象,因地制宜地发展。

(3)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区域之间的平衡。改善西部地区自由贸易条件,与周边邻国积极签订自贸协定,根据“一带一路”政策积极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视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平衡时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目标之一。西南地区自贸区的建设能为国家战略建设能为国家战略注入新的动力。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也要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服务。自贸区的发展,既是对外拉动经济合作,也是对内拉动经济增长。我们期望通过自贸区平台能使中国市场经济发挥更大的效应,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动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刘华.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论述及实践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08(04)

[2]孙蓉.保险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J].保险研究.2008(05)

[3]梁洪学.“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与“看得见的手”的行动——兼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江汉论坛.2010(11)

[4]张素芳.从政府主导转换为市场主导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J].江汉论坛.2010(08)

[5]胡晓雨.我国国有企业破产制度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篇8:从慈善机构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

1 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含义

机制是指某一事物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分配与激励机制是指特定企业或组织关于资源分配和激励的制度构造、制度功能和相互关系。即,企业或组织如何科学地将其资源在其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与用于激励的问题。分配与激励机制本身是以制度为载体的,是制度内在的逻辑。因此,分配与激励机制本身处于静止状态。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发动需要一个启动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企业或组织成员的行为。成员行为将使分配与激励机制启动,进入运转状态,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反过来说,分配与激励机制就是成员行为的指南,它引导着企业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与企业或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企业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强。可见,分配和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是以企业或组织成员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分配与激励机制对具体成员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则依该成员的行为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符合企业或组织提倡的成员行为,分配与激励机制将发生积极的作用;对于不符合企业或组织提倡的成员行为,或者对企业或组织不利的行为,分配与激励机制将起到约束该成员的作用。因此,从分配与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来看,对于激励对象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即激励或者约束。它就像双刃剑一样,在激励企业或组织成员的同时,也存在约束企业或组织成员行为的可能。这是分配与激励机制所固有的属性。从这一意义上看,分配与激励机制可以作如下理解:即,分配与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分配制度的设计达到对企业或组织成员激励或者约束效果的内在机理。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就是指通过对资产评估机构所拥有的资源的分配制度设计,达到对资产评估机构的成员激励或者约束的效果,从而使资产评估机构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提供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评估服务的内在机理。

2 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特点

2.1 从资产评估机构的社会作用看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特点

评估是指专业人员基于委托关系,根据特定目的,对约定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和判断并提供专业意见的市场服务行为,包括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资产评估机构是指依法登记设立的从事评估业务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评估机构承接业务应当以评估机构名义统一受理并订立相应合同。专业人员是指依法取得资格、经过执业注册,接受委托从事评估的注册评估师。可见,从社会地位看,资产评估机构是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之一;从社会作用看,资产评估机构是为了满足资产市场化的要求,以第三者的身份,按照独立、客观、诚信、公正的原则对资产进行价值评定的中介组织。其价值评定的偏高或偏低都将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除了资产评估机构本身的赢利目的以外,首先应当满足评估当事人和社会对资产评估机构的基本要求。即独立、客观、诚信、公正的价值追求应当是作为专门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资产评估机构理所当然的价值目标,是不能自由取舍的。而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的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价值导向中也当然应当包括上述社会所要求的独立、客观、诚信、公正等基本价值追求。这是由资产评估机构的社会作用所决定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所固有的价值导向。

2.2 从资产评估机构的赢利目的看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特点

除了上述资产评估机构所具有的社会作用以外,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应当有其自身的利益。尽管有人至今仍然否认资产评估机构赢利性的特征。但客观上看,作为一个独立地提供中介服务,并对该服务结果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机构,如果不具备赢利的特征,那么其生存的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或者说,要使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存在,就必须承认它的赢利性。这一点,自资产评估机构从原有的国家政府机关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出来,作为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存在以来更加明显。事实上,无论承认与否,资产评估机构具有赢利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正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具有赢利性的特点,也才使资产评估机构在组织形式上的选择有了多种可能性。或者说,资产评估机构组织形式的可选性本身是由其具有赢利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从资产评估机构的赢利目的看,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与其他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同。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价值导向应当着重于机构本身的赢利与发展。与其他赢利性企业相同,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应当分对象、分层次的考虑激励问题。按照激励对象来区分,资产评估机构成员可以分为合伙人或股东(以下称为“出资人”)、一般注册评估师、普通工作人员三类,分别实行不同的激励机制;原则上,对出资人的激励主要通过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合伙协议或公司章程来确认。因此,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选择主要是从对出资人的分配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展开的。

3 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分配与激励机制设计

组织形式的选择,是指以自己的名义接受委托,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法律上的主体有权利,也有义务确定其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法律对主体内部关系和主体外部关系进行强制性规定后形成的几种企业组织模式。它是产权结构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组织形式不同,其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当事人所涉及的权利义务就不相同,而这些权利义务的配置本身也构成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一部分。从实践看,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组织形式的选择对分配与激励机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首先与其选择的组织形式有关。

3.1 现有法律框架下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选择

依我国现行法规,资产评估机构可以采取的组织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四大类。这些组织形式,从理论上讲,资产评估机构都有机会选择。从实践看,外国资产评估机构也有选择上述各种组织形式的实践。如英国的资产评估分为两类:一是政府管理下的资产评估;二是民间自律性资产评估。前者服务于征税目的,特别是为房地产征税服务;后者则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部门的独立、客观、公正的社会中介组织,其组织形式是合伙或有限责任制,也有少量独资形式。在美国,大量的资产评估公司是民间机构,一般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股份一般不公开。可见,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的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当然,由于权利义务配置和分配与激励机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意味着组织形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分配与激励机制的选择,尤其是对资产评估机构的出资人的分配和激励机制的选择。因此,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用于自身的组织形式是每一个资产评估机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2 不同组织形式下的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差异分析

组织形式实质上是产权结构在现实中的表现。如果把组织形式所代表的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所包含的责任形式作为资源分配的方式。那么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就是由法律规定的,不是由当事人自愿选择的。当事人能做的只是选择哪一种的问题,这是由市场主体组织形式法定原则所决定的。以下将以资产评估机构对外的信用度、出资人对债权人的责任、出资人的退出成本、出资人的剩余财产分配权、出资人的机构控制权等资源分配的差异作出比较分析。

3.2.1 股份有限公司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是公司信用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资产评估机构的对外信用度比较高,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有利于扩大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规模。出资人仅以其认购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故对出资人而言,风险是可预测的,出资人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又因原则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得自由转让,故出资人退出机制相对灵活,退出成本较低。但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般处于相分离的状态,因此,很有可能发生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综合起来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对债权人的保护,还是对出资人的保护都相对比较对等和均衡,是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但是,就我国目前资产评估机构的实际规模与发展情况看,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并不一定适用。原因有二:第一,我国资产评估机构正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规模相对偏小,很多评估机构不能达到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的准入门槛的要求。第二,目前我国资评估机构的责任意识不强,事实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因资产评估而被诉诸法律的情形。因此,花500万元人民币注册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意义并不大。但是,随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和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责任意识的增强,资产评估机构利用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可能性很大。毕竟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大大降低出资人的风险,而且可以不受发展规模的限制。

3.2.2 有限责任公司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有限责任公司是依照《公司法》设立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由于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较低,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的对外信用取决于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而出资人则仍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又依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合性质明显加重,股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大多数事项在公司章程中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规定,相对比较灵活。如既可以规定对股权的转让不设任何限制,也可以对股权转让设定一个较严格的限制。这一点可以由资产评估机构的出资人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从而自主决定退出机制和退出成本的问题。另外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一般都参与经营,因此出资人剩余财产权与实际控制权相对比较统一,可以促使出资人或控制人相对谨慎的处理评估业务,以减少或避免风险。但另一方面,由于股东仅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又可能使其在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和评估机构的管理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这一点对债权人相对不利。但有限责任公司的准入门槛较低,是比较适用我国当前资产评估机构采用的组织形式之一。

3.2.3 合伙制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合伙又可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是指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是指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共同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或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企业。从有限合伙的发展历史看,有限合伙的功能主要在于使拥有技术的人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从而完成互利互惠的合作。资产评估机构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对物质资本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显然不适用采用有限合伙形式。普通合伙企业则不同,其合伙人均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对外的信用相对较高,同时也可以促使合伙人在执行评估业务的过程中尽最大的谨慎,严格按照评估的标准和程序担任,以减少风险,保证评估业务的独立、客观、公正的进行。又,普通合伙中,所有普通合伙人都参与经营活动,其剩余分配权与控制权高度统一,这也促使合伙人在执行业务中保持高度的谨慎,并可以保持资产评估业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见采用合伙制的资产评估机构既能满足出资人的赢利要求,同时又能够与资产评估机构所应有的社会作用的需求相一致。不仅能够保护债权人利益,而且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比较适用于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只是由于合伙人需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退出机制和退出成本相对较高。但从合伙人一般均是注册评估师的角度看,一般很少会在中途改行做其他行业,因此这一点对选择合伙这一组织形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另外,在普通合伙中还有一种被称为特殊的普通合伙的组织形式。它与普通合伙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特殊的责任形式。即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对合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显然,在特殊的普通合伙中,加重了部分合伙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则引起的责任。这恰恰与资产评估业务中仅由部分注册评估师执行某一项具体业务的情形相一致。合伙企业法也规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适用于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可见,对于一般的资产评估机构而言,特殊的普通合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可以作为资产评估机构选择组织形式的首选对象。

3.2.4 个人独资企业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企业财产归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因其仅有个人出资,虽然该出资人对其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但个人财力毕竟有限,不能与普通合伙的对外信用相比。同时,因属个人出资,且不能再追加出资人,因此也间接的堵塞了其他注册评估师转换为合伙人的路径,使其规模必然偏小,在市场中竞争力较弱,从长远看,个人独资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生命力不会太长。因此,除非是刚开始从事资产评估业务,一般不建议采用个人独资的组织形式。

3.3 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选定

从选择组织形式的角度看,由于法律已经明确地提供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因此,资产评估机构不存在重新界定组织形式中的分配模式的问题,而只能根据自身的价值偏好来选定其中适用自身发展的组织形式。从资产评估机构的社会作用和赢利目的双重价值考虑,如上所述,显然合伙制,尤其是普通合伙中的特殊普通合伙比较适用于资产评估机构,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总之,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应当根据出资人当事人的具体价值需求做出适当的选择。我们现有法律框架也已经为此提供了尽可能的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形式的选定只是资产评估机构的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基础条件,作为资产评估机构的整体的分配与激励机制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广奇.美国投资银行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与激励约束机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5):5-6.

上一篇:基片温度对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玻璃基TiO2薄膜结构与亲水性的影响下一篇:骨骼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