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2022-09-07

第一篇: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搬照抄,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材料二因为毛泽东晚年犯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思想有正确和错误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思想的错误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 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是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是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是中间阶级的错误观点,现阶段国内矛盾的重点依然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怎样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强国家口岸管理和检验检疫工作。

要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注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优化结构,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导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转移到我国,吸引外资加快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符合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优化投资环境,规范招商引资行为,纠正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变相给予优惠政策和层层下达分解指标的做法。

要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引导和协调,避免企业在境外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办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稳步推进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第一 , 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 就是清楚地向世人表明了党的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 , 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 ; 是以先进理论 , 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 ;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建立的工人阶级政党。 第二 , 说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则 进一步强调了党的广泛的群众性。我们党从来就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 同时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首先,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必须始终坚持我们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自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人阶级的队伍在壮大,工人阶级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也在不断增强;

其次,要积极稳妥地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党在全社会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二) 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三)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

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

五)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

(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第二篇:课题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课题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劳动、身体等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家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入WTO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的信息化潮流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 Internet 的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全球一体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信息素质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愈来愈显得重要,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给学生“学习的革命”,也传播非健康资讯,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来指导自己

三、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收集国内外科研机构有关的成果与发展动态,把握课题研究的任务,围绕重点,既注重理论研究,又紧抓实践研究;既注重自我纵向研究,又积极横向汲取他校已有的成功经验;既注重科学研究,又重视成果推广,并在推广、运用中发现不足,及时矫正、深化、完善研究成果。 (1)实验法:分别在低、中、高段年级用科学方法抽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个案研究法:整理典型个案实录,作出分析评点,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3)调查法:问卷、座谈、采访、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及研究效果;(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5)观察法: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被研究对象的心理有关方面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7)课堂渗透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的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 网络对农村城镇小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农村城镇小学生热衷网络游戏的原因,特别是游戏成瘾的原因;

2、 研究农村城镇小学如何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3、 研究符合西部农村城镇小学的网络教育模式,尤其是构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的联动机制。

4、摘引和创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资源,并科学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将研究第

一、二方面的内容,研究的难点将是第二方面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将学生心理教育纳入了常规教学管理之中,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全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自觉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基本构建起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这个育人机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由学校牵头,成立“社区工作站”这一专门教育机构,联系相关单位、街道、家长代表参与,建立社区学生图书室、学生专用网吧等教育阵地,分享学校课题组建立的心理健康专题网页、学校“绿色网吧”等主要教育资源。经过三年来的大力推动,联动育人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都十分重视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十分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课题组已经形成教师论文集一本共50余篇,学生征文集三本1027篇,课例光盘二张,专题讲座光盘、教育个案光盘各一张。

4、从实验的直接效果看,实验班级的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从网络中学习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同时,他们乐观、积极,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5、课题组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心灵驿站”即二小课题试验网站,网站内容日趋丰富,登录浏览人数超过10000大关。

6、课题组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到荔枝、喜神等农村学校作专题讲座2场,听众2000余人,而且效果良好,反响强烈。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以后的研究方向

1、参研人员虽然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可是,他们的理论素养还不够高,缺少总结提炼,不能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理论。

2、目前的研究仅仅针对本校实验年级,而本地的黑网吧到处都是,网吧老板只顾赚钱,未成年上网极为普遍,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正面效果。

3、由于我们属于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硬件设施还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我们学校有6000多名小学生,目前只有3间多媒体教室,200台电脑,还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4、本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几乎为零,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缺少对口培训和指导,或多或少制约了课题的研究深度和成果的形成我们的研究工作不会停止,一方面,本课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会不断地去探索;另一方面,将已有成果转化为教育的武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推广运用,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生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鲍东明《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高估不可小视》.中国教育报黄希庭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读本)新华出版社江琦著《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高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少先队研究〉

第三篇: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1.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3.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

4.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5.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a.提出干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仍是过渡性方案 ▲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国务院组成人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

(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省、市、县(区):五年;乡镇:三年;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我国公务员的定义: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人员)

2.制度: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第一阶段.1984-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第二阶段.1993-96年:在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

注:

(1)1982-86年,草拟《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2)1986-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上,分别将建立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从事制度改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范围与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1.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对象: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

2.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家局+派出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注:凡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不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3.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党的机关、一些群众组织

4.不属于实施范围的单位: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新华通讯社)、学会、协会、其他培训机构

5.国家公务员义务共八项: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公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公正廉洁,克已奉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6.国家公务员权利共八项: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依照规定辞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1.录用的前提条件:a.职位出现空缺;b.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2.录用的职务范围: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全是非领导职务)

注:从政府机关以外选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属录用的范围。

3.录用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七个步骤——发布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考试;录用体检;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试用;培训

▲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民主公开的原则;注重实绩的原则;依法考核的原则

2.内容:德、勤、能、绩

3.标准:划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

4.方法:平时考核+年度考核

5.程序:准备、进行考核、反馈与运用考核的结果

6.考核结果的使用:a.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或连续五年称职以上的,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级;b.连续二年优秀或连续三年称职以上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7.有关规定:

a.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不得被评优秀

b.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不称职或不确定等次

c.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当年:不称职

d.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当年:不称职;第

二、第三年: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1.原则:a.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的原则;b.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c.奖励及时、注重时效的原则

2.种类: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程序:评定、审批、实施

4.权限:

嘉奖、记三等功: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二等功:地级以上政府批准

一等功:省、直辖市以上

荣誉称号:国务院

▲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1.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第四篇:政府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精选)

政府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历经五次机构改革,已经由原来的适应计划经济的政府逐渐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从历次改革的经验看,改革能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一、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改革,还是各省、市、县乡的改革,能取得全面成功

,都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措施得力分不开。就拿山西省的改革来说,从改革进行动员部署到中间召开推进工作会议,再到改革的总结,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省委省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各市县都要把机构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力求积极稳妥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而且省委、省政府还组织了专门的督查组五次深入各市、县、乡对机构改革进行督查,与此对应,各市、县也组织了督查组进行督查。有的市在市级领导班子中进一步明确分工,包县区、包部门抓机构改革,有的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书记签订责任状,在此基础上,各县、各部门一把手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委市政府定期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通报。1994年山西省机构改革时许多市县仅仅是出台了改革方案后就再未进展,使得机构改革留于形式,改革成效大打折扣,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市县领导重视不够。

二、配套政策完善,措施得当有力。在机构改革文件出台的同时,其他配套政策必须相应出台,才能使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制度保障。山西省在2000年机构改革时,在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出台的同时,人员定岗、学习培训、人员分流、于部选拔、干部审计、资产处置、档案管理、事权划分、改革纪律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出同时出台,使得机构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政策可循。单是在人员分流安置方面,许多市县都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积极可行的政策,如宁武县围绕发展旅游和煤炭产业,将大批干部分流到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减轻了财政负担;黎城县组织干部到农村搞调整产业结构等。但在改革中,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是一味照抄照搬上级或其他地方的人员分流政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可行方案,致使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因得不到妥善安置而成为遗留问题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三、准备工作扎实,宣传发动充分。无论是中央的改革,还是各省的改革,在机构改革前开展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准备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能使改革顺利推进并全面完成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改革前,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对机构、编制、职能和人员的情况进行充分全面的调查,做到底子清、政策明,才能使改革有得放矢,不出差错。在改革正式开展前,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层层发动,在改革的每个阶段,都进行周密的部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保证整个改革过程思想不乱、工作不断、社会稳定都极为重要。请支持原创网站wenmi114.com

四、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在改革过程中人员定岗这个环节,如果措施不当就极容易引起上访和社会不稳定。实行竞争上岗就是这一环节一个很好的办法。山西省在2000年的机构改革中,各部门都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岗位,制定了公开、公平、择优的竞争上岗方案,并且都坚持“阳光作业”,使定岗后上岗的人员大家服气,自己在工作中也有了压力,未上岗的人员也毫无怨言,而且那些群众公认的、工作能力强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和领导岗位,对工作本身也是一种促进。竞争机制的引入还有力地推进了干部选拔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设。从改革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那些出现群众上访告状的单位都是没有采用竞争方法定岗或竞争上岗中操作不公平不公开造成的,如果严格按要求进行竞争上岗,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些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五篇: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考

按照“大部制”改革要求,全国各地正在启动实施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这也是深化市县级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是从体制机制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唯一途径,是解决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做大做强占国土总面积93%的县域经济重点出路。市县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关联着县域经济,连接着城市与农村,既承载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担,又面临着城市经济冲击。为了做好这次县级政府改革,根据区域错综复杂的客观条件,有效增强市县政府执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正确定位政府职能、设置政府机构,近期笔者深入县级一些部门和单位作了专题调研,就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思考。

一、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背景和机构设置状况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制自秦大一统二千多年来,县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其设置始终保持了相对稳定,在地方政权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石”。县级政权组织上承省市,下管基层乡镇,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理论与实践的载体,担负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任,直接组织、宣传、践行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政权作用的发挥直接体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县级政权的责任已经延伸到广大农村群众,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需要办的事情越来越多,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转型和各类社会矛盾凸显期,县级政权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省(市)、乡镇的关系,合理的界定其职能,建立精干、廉洁、高效的县级政权组织,直接关乎着生产力的发展,关乎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盼。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

以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例,笔者调查了解到,县级政府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调整与改革,始终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目前县政府组成部门24个,分别是政府办、监察局、发计局、经贸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审计局、财政局、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城乡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水土保持局、交通局、文化文物体育局、卫生局、计生局、统计局、扶贫开发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其中,监察局与县纪委机关合署,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由市级垂直管理。县政府直属机构6个,分别是粮食局、信访局、乡企局、广电局、畜牧局、安监局,经济组织1个(县供销社)。同时,国税、地税、工商、质监、药监、电信、供电、金融等部门由省、市垂直管理。现在随着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职能定位更加合理,行政资源配置日趋科学,行政效能大大提高,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县级人民政府的满意度得到普遍提高。

二、县级政府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通过不断转变县级政府职能,加强县级政府自身建设,有效推动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进程。但随着新形势发展和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县级政府机构在实际运行中,与中、省已实施的“大部制”改革要求、与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是:

(一)垂直管理部门过多,县级政府职能不断被弱化。从财政管理体制看,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但由于承担县级税收征管任务的国税、地税部门上划省级垂直管理,县级政府无权安排税收计划,造成县级税收工作被动执行来自上级安排的局面,不利于提高县级政府组织税务征收的积极性。从人事管理制度看,垂直管理使得“双重领导”体制被打破,县级政府对上划部门的管理职能受到限制,担负守护耕地、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等工作主要领导责任的县级政府“一把手”,却对履行其相关职能的部门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形成了县级政府对部门监管上的“真空”,出现了“看得见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看不见”的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滋生腐败。

(二)机构设置重叠交叉,政府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县级一些政府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工作上多头管理,遇到责任相互推,碰到好处互不让。据了解,移民搬迁工作,发计局管生态移民、扶贫局管扶贫移民、民政局管因灾移民,上面的项目、资金可以说是撒了“胡椒面”,不利于县级政府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财力为群众办大事、办实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行政许可在卫生局,执法监督在药监局,看似谁都管,实则无人管,出现了许可与监管“两张皮”现象;生产环节的质量技术规范工作,各行业、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监督执法标准和执法队伍,造成了“政出多门、重复执法”的恶果。

(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县级一些政府部门思想不解放,思维不超前,官老爷思想严重,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揽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整体转为行业管理或事业单位的机构,有的还在不同程度上违法行使着行政执法职能;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对企事业单位不是主动服务,而是使用粗暴简单的行政命令直接干预企事业发展。

(四)内设机构设置不够合理,部门机构运转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县级政府可分配使用的行政编制过少,部门难以做到“因事设立内设机构”,形成了下边一个内设机构要承担上级部门几个内设机构乃至几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导致部门职能交叉、运转不畅和忙闲不均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诸如卫生局等政府工作部门内部组建或挂靠了一些协会、学会、工会组织,其重大事项和活动基本由主管部门决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行业代表性,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进展十分缓慢,一定程度影响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

(五)人事编制管理权缺失,造成行政效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县级政府在机构管理上,因受条条框框的制约,对那些在经济发展中职能弱化的部门想撤撤不掉,想强化的无法加强;只能是有想法、没办法,不利用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由于受历史和客观等诸多因素影响,县级政府一些组成部门“退居二线”的领导不上班,转任为主任科员,系统(局)党委(支部)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一大堆按有关规定设置的干部,大量占用了部门行政编制,导致许多部门“官多兵少”或编制饱和,这种台帐上编制已满,实际上干事的却没有编制的“特殊问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思路与对策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要取得新成效,必须坚持“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在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结合历次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规划,稳步实施,抓重点、攻难点,大力推进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以实现在职能转变中创新县级政府管理方式,在深化职能定位中解放生产力,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中发展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具体应着力做好五个方面:

(一)理顺上下管理关系,合理配置事权财权。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涉及省(市)与县事权、财权的配置。可适度加快“强县扩权”改革步伐,推进“省直管县”体制,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调控权和经济管理权。在新体制下,省和市在投资上要将原来“归口”下达项目资金计划,逐步改为“切块”下达给县级政府,以给予县级政府一定的资金分配调控权;将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和直接为市场经济营造软环境和服务的机构管理权适度下放到县,赋予县级政府协调工商、质监、药监、税务、电信、供电、银行等中、省、市垂直管理部门的权力,促使这些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对列入县级政府组成部门的国土、环保,要按照权责对等的要求,下划县级政府管理;为防止“强县扩权”后出现新的地方保护、重复建设的抬头,可通过中省巡视制、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目标责任制考核等手段,加大对县级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管理。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县级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在改革中,应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将县级政府的主要职能界定为“培育市场经济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搞好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稳定”,将职责重点放到在县域内培育主导产业、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宏观调控等方面上来,以逐步提高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在研究县级政府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域面积、城镇化程度和地域差异等因素,充分尊重采纳县级政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意见,不搞“一刀切”,做到制定的改革方案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对可由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工作职能,坚决下放给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走市场化和社会化道路。

(三)科学整合行政资源,实行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整合机构,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上。可以考虑把县一级政府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设机构,主要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如公安、财政、审计等,实行上下对口;另一类是非必设机构,可不与省市对口设置,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把职能相同或比较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归并成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的较大机构,如大安全监管体制、大农业服务体系、大交通管理体制和住房—城乡建设体系等,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着力解决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

(四)有效规范机构设置,合理配备编制数额。改革时可结合省、市两级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设置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县级政府部门内设机构,进一步将行政编制直接分配到部门内设机构,达到机构与编制、编制与岗位、岗位与人员相一致、相统一,实现机构与编制精细化管理,做到人员、岗位、编制的一一对应,使那些“退居二线”不上班的“领导”、转任为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和以各种理由不上班“一族”无“市场”,这样既达到上下级部门间纵向一致,又达到各县区间横向统一,以便于上级机关对下级部门的管理和考核。

(五)积极统筹协调,集中开展配套改革。改革是有成本的,推进县级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必须财政兜底,建立多层次、多途径分流富余人员的财政补偿机制。要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合理使用党政人才,把政策性分流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还应对部门设置的纪检、工会和党组织,考虑按党政分设的要求,划归相应口管理,不占用部门行政编制。同时,还要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进行,以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让富余分流人员积极投身到社会化、市场化的公益服务中去,以降低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最终达到配套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