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街道慈善机构发展的体会思考

2024-04-23

对街道慈善机构发展的体会思考(共4篇)

篇1:对街道慈善机构发展的体会思考

扶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社会小康生活全面普及的同时,我们的服务对象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只针对孤老残困人员和单一的扶弱济困、解决温饱的水平上,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广大居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慈善工作的开展是漫长和艰巨的,慈善工作也应该逐步完善和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s0100

xx慈善会是中华慈善总会首个街道一级团体会员,多年来xx慈善会在街道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动员社会热心人士和吸纳单位,为辖内弱势群体筹款解困,把慈善工作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在诸多领域已颇有成就,多次被评为先进社区荣誉称号,慈善会的工作在xx街已经深入民心、家喻户晓。目前,社区福利事业正在尝试着服务形式的全面转型。在全国来讲不敢说是首创,也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看到这些骄人的成绩,除了自豪之外,还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转型时期的将会呈现出的崭新问题,如何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将会直接影响到福利事业发展。按照目前的情况,我想谈谈谨为本人的几点感想与见解。

一、继续扩大慈善机构网络。继续环绕在中华慈善总会的主导下,以民政为依托开展工作。以街道为主体的慈善机构的特殊性出发,社会支持网络显然比较狭窄。我们必须真正建立起社会性、开放性的慈善事业机构,而且机构成员的构成社会覆盖面逐步扩大。

机构建设的运筹中,首先应该进一步扩大慈善事业机构成员的社会覆盖面,吸收海内外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以及更多的党政、工商、宗教、民政、工会、妇联、青年等各界人士参与,使慈善事业机构真正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参与众多的,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不同层次的慈善团体,切实加强对慈善事业的管理与指导,使慈善机构成为协调政府和民间发展慈善事业,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为社会最困难的、最需要帮助的人办实事办好事的权威组织。

二、强化慈善机构的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项事业也离不开管理,要发展慈善事业,有效地动员与筹备社会慈善款,有效地资助最需要的人,保证捐款人与受助人的利益,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建立一种现代的、科学的运作与管理机制,使捐款与用款制度化势在必行。

首先,要强化工作指导,立足实际,制订慈善事业的近期和长期规划。发展慈善事业应该加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其次,要强化协调,将慈善活动纳入统一的行为管理之中。目前我国慈善活动较为活跃。如共青团组织的“希望工程”;工会的“送温暖活动”;还有诸如“一助

一、手拉手”包括我们街的“光明行动”等等,此些慈善活动已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尚不能协调一致,形成更为强大的社会效应,零散的慈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是否考虑采取措施尽快将这一系列慈善纳入统一管理,形成网络,并强化工作由政府指导协调。

三、加强慈善机构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建设。就当前的社会慈善事业捐款来说,就有显而易见的两个问题:第一是救急性、临时性,碰到事情才去想解决的办法。第二是尚没有一个制度使捐款人了解自己的捐款是否真正帮助了受助人。这样,就使许多愿意捐款的人对捐款没有信心,影响了热心人对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作为“中介”的慈善机构,如何更加有效地筹措社会慈善款物,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就务必加强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建设,努力建立一种科~作与管理机制,在善款的募捐、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建立和完善一套规章制度。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公众自愿投身慈善事业中,踊跃捐赠救助款物,将款物送到最需要的民众手中,建立“交待”与监督制度,将所有筹措情况和支出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有专业的审计机关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审计和监督。使机构组织在一个规范、系统、透明化的环境下有条不紊地运作。

四、寻求法律保护,走出条自己的路子。法律的调控与保护是一切事业的健康发展的前提。加强慈善机构立法也是慈善机构得以实施与发展的依据和保证。然而,我国在公益事业立法发面的薄弱与空缺给很多公益组织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如何切实为慈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使其不要完全依赖资助、捐赠、捐助。要使慈善组织逐步发展依靠资助、捐赠、捐助和创办慈善实体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认定市场形势的同时,寻求相关的法规保护下,尝试一些低风险的投资。确保了一部分资金固定收入,又满足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根据xx街“一中两特三少四多”的特点,以发展工艺特色市场为龙头,积极发展特色专业市唱—xx陶瓷玉石工艺街,它汇聚了全国各地客商经营陶瓷、玉石、工艺品,被称为“东南亚最大的陶瓷玉石工艺品聚散地”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优势,为慈善机构探讨摸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篇2:对街道慈善机构发展的体会思考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呈现管理模式社会化、出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和管理的格局,一些慈善组织经常出现善款使用效率低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现象。而且目前我国各种慈善机构执行不同的会计规范,向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差别很大,并且慈善机构的财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这将造成慈善组织之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

本文通过针对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比如慈善组织会计理论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政府管制力度不够、匮乏竞争和生存意识、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忽视等方面的缺陷,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相关会计理论、慈善组织完善相关的制度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强化第三方审计、改进会计信息发布渠道等。

篇3:对街道慈善机构发展的体会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 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 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慈善捐赠的监督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公益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公益机构的监督机制, 主要是通过法律规范来确立的。法律规范是否全面、科学、严谨, 直接关系到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公益机构接受监督的状况好坏。

目前, 中国在有关慈善事业的登记管理方面, 正在建立一整套初步的法制化的规范体系。中国政府在试图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 这些法规中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表现, 就是慈善公益机构财务规范的缺失, 这给慈善公益机构的运作带来许多困难。

1.2 政府监督体系呈现多元化状态

从制度的执行成本来看, 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最高。目前, 我国政府的监督主体, 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 不可避免会出现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混乱状况, 导致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当监管成本大于监管收益时, 监管行为本身就变成了不划算的事情。因此, 为了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益, 在监管体系中, 政府的角色应该从行政直接干预转变为采用经济、法律手段的间接干预。

1.3公众评价与监督网络薄弱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老百姓的公民权利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公众的民主意识有了较大增强, 但是与时代发展要求, 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尽管我国的相关法律, 对于社会监督作了法律上的保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公众主动地对公益机构进行监督的行为还相当少;而当他们的监督权被公益机构拒绝时, 维权行为则更少。

1.4 慈善组织内部的监督和自律机制不力

慈善组织本身的自律和监督机制是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也是监督体系的第一道防线。但是,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的监督和自律机制还十分薄弱, 透明度也非常低.例如, 我国的红十字会名义上是社会团体,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与国家机构并无区别。因为它是按事业单位管理, 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 至于它有哪些自律的章程和监督的法规, 基本上是未知数, 这方面需要借鉴国外慈善机构的运作模式。

2. 对国内慈善捐赠监督管理的思考

针对我国慈善机构的监管及其运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我国慈善机构的监管, 应当借鉴国外经验, 进一步加以完善。

所谓“机制”, 就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系统和法规制度的有机结合。如果一个慈善机构投资行为无人负责、财务管理无人监督、审计无人执行, 那么这个工作系统就不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系统;为了确保一个科学的工作系统真正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 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法律和法规保障。鉴此, 笔者认为, 我国慈善机构的监管, 应当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2.1 借助国外经验, 完善管理机构

综合美、英等国的经验, 慈善机构监管的一个基本的核心思想, 就是:中央规划、护航, 地方、民众监督。按照这一基本思想各省、市地方政府,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 省市慈善机构的设置, 可以仿照中央建制。但是, 在钱、物的流向和支配的问题上, 这两级机构通常都只有执行法规的权利, 没有独立立法的权力。

2) 委任省市首席法官、首席财管专家和首席审计专家各一人, 作为本级政府的特派代表 (但不属于慈善机构的负责人) , 分别负责捐赠钱物的监督、管理和审计工作, 。

3) 利用电视、电台和报纸, 加大力度, 提高广大群众的监管意识。在各省市都造就一支具有千百万之众的监管大军。

4) 各个慈善机构的各种账目, 必须在网上公开。

2.2 完善配套措施, 强化监管力度

设立的监管机构再科学, 建立的法规制度再合理, 没有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和监管力度, 仍然无济于事。那么, 完善的配套措施和监管力度的形成, 中央政府是关键, 地方政府是重点。

根据上述分析, 为了确保捐赠钱物的流向合理、收益对象准确, 中央和地方政府还须齐心协力完善捐赠钱物监管的配套措施, 以强化监管力度。

关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只要采取如下措施, 捐赠钱物的监管效果, 必将大为改观。

第一, 加强对过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例如, 税务机关应从税法的角度对公益性非营利的组织进行严格的界定;一方面对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收入, 享受税收优惠, 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单位与个人也应给予所得税的优惠;另方面对公益性非营利的组织, 巧立名目把捐赠资金作为奖金或工资支出行为, 应按偷税行为给予处罚。

第二, 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监督主体地位, 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 政府主要审查和监督慈善机构的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 它们的资金来源、招募手段、投资方向, 使用途经是否符合这些机构或组织的设立宗旨。

第三, 大力宣传社会慈善事业, 在建立和健全慈善事业的监督体系的过程中, 要唤醒广大公众的慈善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让越来越多的人具有“善心”、“爱心”和“同情心”, 让更多的有心人加入到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监督的队伍中来。在这方面, 传媒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第四, 根据美国基金会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在其慈善事业监督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的这一范例。国家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挖掘并发展一批高素质的、完备的慈善自律评价组织。因为这种监督和评估组织不仅对慈善公益机构的工作绩效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还能为社会公众选择有效的公益机构进行捐赠提供信息。

摘要:根据笔者对国外慈善机构的发展、监管及其运作状况的研究, 和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地区大地震后各级政府对于慈善捐赠监管和运作情况的剖析, 本文分析了我国慈善机构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国外慈善机构,监管,建议

参考文献

篇4:对街道慈善机构发展的体会思考

【关键词】民间;慈善;资金

一、我国民间慈善资金来源以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民间慈善机构尴尬的身份地位限制了民间慈善资金的来源及其发展

中国的慈善事业目前定位尚不清晰,是民间事业还是政府管理的事业,迄今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共识,建议政府通过立法明确慈善事业的定位,打破垄断,推进民间慈善力量发展,让更多热衷慈善事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民间要申请成立公募基金会,首先需要找到业务主管部门。如果是自上而下举办的话,可控性会比较强。因此,我国现有的公募基金会大多都是有官方背景的,是业务部门自己自上而下举办的基金会。造成了现有的民间慈善机构或背着“黑孩子”的身份,或从事着“衙门官僚化”的事情。

(1)民间慈善资金的市场化程度低

因为法律环境问题,民间慈善没有办法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地位进行市场运作,慈善资金对政府依赖性较强。虽然我国很多企业都有捐赠行为,但正如前民政部慈善司司长、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亦证实,许多慈善机构因为找不到“婆家”,不得不长期处于地下运作状态。能找到的,也不能独立运作,难以真正走市场化的路子,就难以筹集大规模的慈善资金。

(2)影响慈善资金发展的政策限制较多

按照我国慈善基金管理规定,要求“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即存入银行的现金要到帐才行,由于这一条规定,几位热心公益的商人——曹德旺、陈发树和陈光标们试图用“股权和有价证券等”的行善之路被堵。再如李连杰曾提到的:“中国公募基金非常少,而且规定,公募的金额每年70%必须放出,只有10%允许投资,而且一定要赚钱,否则法人要自掏腰包。只有20%留存增值。”大大限制了公募基金的善款增长方式。

2. 资金筹集使用效率较低而且不透明

(1)慈善资金缺乏专业管理

慈善机构其重点应该是将慈善资金通过一定的管理和运作而达到远比慈善资金本身价值还要多的目的。在我国民间慈善机构运行的过程中,却基本上都做不到透明,缺少政府以外的监管规定,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民间慈善机构的法律监管制度不健全,而另一方面则是民间慈善机构的资金本身内部缺乏专业的管理,从而导致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达不到慈善机构本应该达到的效果。

(2)资金使用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民间慈善机构的成立与发展一般都是有公众参与的,虽然注重公众的普及性,但是恰恰是因为这个问题,导致了专业性的缺失。所以,要想加强慈善资金的管理,首先就要加强慈善机构资金管理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民间慈善机构资金使用的效率。

二、促进民间慈善资金管理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民间慈善机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应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民间慈善机构的相关部门提出一些参考。

1.开放性举措是拯救民间慈善资金发展的契机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的不断崛起。2008年汶川地震,民间慈善组织初露锋芒,随后的玉树地震、映秀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处处可以看到民间慈善组织的身影。只是由于政策的限制,民间慈善组织很少有能够获得合法身份的机会。民政部应该放开民间慈善组织注册,民间慈善组织不再需要挂靠单位,这将给中国慈善开放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拯救危机中的中国慈善。

现有民间慈善组织身份的困境源于政府与民间角色的错位,政府的大包大揽不仅垄断了民间社会的职能,也增加了慈善的成本。在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清晰界定自己的角色,不要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而慈善回归民间无疑会给慈善事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慈善事业也将渐渐淡化“官办”的色彩,迎来一个真正的破茧成蝶的机会。

2.完善立法、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是民间慈善资金健康发展的保证

中国自古就不缺乏慈善行为,倾囊相助者备受尊敬。但近几年来,从“万元餐费”、“郭美美”事件,“壹基金”身份尴尬,再到对陈光标善举的质疑,一次次的将中国慈善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的民间慈善陷入了民众的非议,因此加大、开放民众对民间慈善机构的资金的监管是应对危机必然之举。只有对慈善事业进行立法,对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机构进行体制改革,使其成为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组织,才能够摆脱信任危机。

民间慈善机构作为民间组织,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财务公开、财务收支报告、资质等级评定等制度,否则会招致被公开违规行为、被评不良等级、不予年审甚至丧失资格等法律后果。政府只需完善慈善法律,并通过登记、备案、年审等手段即可对其监督。

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由具有合法资质、公信度好的中立第三方,对慈善机构定期进行资质、财务状况、信用等级评估并予以公布,使各慈善机构对捐款的使用去向保持高度透明。

3.培育民众的宽容和理解环境是民间慈善资金筹集发展的不竭源泉

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建设的标志和体现。当前,我们还要对一种针对慈善的苛刻文化环境加以警惕。倘若将当下民间慈善资金发展不畅乃至中国慈善事业的停滞不前全部归因于政府不能“与时俱进”,则难免失于片面。所以,王振耀认为,要解决民间慈善机构的生存困境,除借鉴财税杠杆、放宽准入等国外成功模式外,关键在于尽快在社会中“达成共识”,即对慈善者捐资的宽容,对“超常”捐资行为的善意,创造一个对富人这一慈善主力群体产生“善意压力”的社会环境,才能健康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

三、结语

上一篇:3+2篮球赛决赛通讯稿下一篇:孟连县幼儿园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