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主要问题论文

2022-07-03

摘要:史蒂芬·哈格德(StephenHaggard),在线学习(E-Learning)咨询专家,服务对象包括英国教育部、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以及英美两国的多个在线学习商业品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府机构主要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府机构主要问题论文 篇1:

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管理问题与政治问题

[摘要]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主要问题,然而现有行政体制改革更多的是单纯的“效率导向”,忽略了行政体制改革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政治性,使得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简单化,改革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从实质上来说,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问题。然而,传统的流程再造问题仅仅是围绕效率展开的,而行政体制改革同时面对基于效率的管理问题和基于复杂政治利益的政治问题。本文基于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基本视角剖析了行政改革的实质,深入分析了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管理问题与政治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管理与政治两个维度的对行政机构和行政流程设置的基本评估和解决范式。

[关键词]流程再造;行政体制;政府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最为重要和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尽管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主要体现在以往的改革更侧重于加快政府运作效率等方面,过度地强调“效率导向”,而对所涉及的复杂政治问题考虑不充分、准备亦不充分,从而造成一些现实困难,已经严重制约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进展。[1][2]

具体而言,这些困难体现在三个层面:(1)改革的合法性问题,主要体现为改革配套不够或考虑不周,导致原有法律体系无法适应新的改革,造成改革后的政府行为缺乏行政合法性问题[3][4];(2)改革系统性不足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考虑和利益补偿机制,人为造成改革的内外阻力过大;(3)改革实施的可持续性问题,由于缺乏对改革短期和长期进程的平衡,短时期压缩的编制和减少的流程又会很快再反弹。以上不足均是因仅将行政体制改革视为一个单纯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的管理问题,而没有从研究和方案设计之初就系统考虑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特殊性问题。[5]由于传统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更多地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核心目标,而行政体制改革还需考虑利益平衡、政治后果、社会影响等复杂的政治问题。这是行政体制改革与传统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最大的不同,也是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最大难点。

本文旨在揭示行政体制改革与传统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异同,并着重提出并试图解决三个基本问题: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行政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各自是什么,所面对的核心难点是什么?在管理与政治二维视角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解决改革难点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和原则来进行?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以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为视角

(一)传统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

所谓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顾名思义是指对组织的基本静态结构和动态工作流程进行重构的过程。其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界兴起的针对大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的系统理念和方法,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改变原有僵化的科层体系,以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顾客的需要[6][7],而逐渐演变为对于一般组织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

从传统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原则而言,核心目的是通过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让组织在市场上(或者其它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自身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核心原则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改变僵化科层结构、提高组织响应速度。其中,效率是传统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核心导向。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对行政体系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

从形式来看,行政体制改革与传统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形式上高度相似,实际上就是对行政体系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问题。当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原有政府组织架构和行政流程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因此必须主动或非主动进行适应性变革。主要表现为政府组织机构设置不协调(机构冗余和冲突)和行政流程冗长(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而对政府发挥自身应有的公共职能产生影响,进而引发面对公民服务诉求时的响应缓慢和不作为。

从组织角度看,冗余的政府机构设置将产生三个问题:(1)事权缺位,对于多部门负责又缺乏有效寻租价值的事项,往往导致多部门都不负责;(2)部门冲突,对于多个部门负责但能够带来额外利益的事项,往往导致部门冲突;(3)冗余流程出现,集中体现在审批事项需要经过多个部门,而其中仅有少数部门与审批事项有密切的直接联系。这些都会降低效率和增加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

从工作流程角度,过长、冗余的行政流程则将产生以下三个问题:(1)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冗余流程必然带来高额的社会交易成本,从而抑制微观社会经济主体的活性和基本社会经济活动;(2)影响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和公民本质上是一种稳定的“缴税-公共服务”的二元契约关系,这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石。政府业务流程过长且冗余,将无法有效回应公民的基本诉求,而单方面地违反公民与政府的契约关系。(3)影响公民对政府的基本信任。冗长的行政流程和低效的服务能力必然引发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动摇政府的公信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政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进行相应自身部门设置和工作流程的变革。

(三)行政体制改革又是高度特殊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

行政体制改革本质上是对行政体系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但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在现实中难以推进,是因为其自身的特殊属性,面临着特殊的问题。这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最大的难点(如表1所示)。

1.改革牵扯范围巨大、影响广泛。传统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主要针对的是商业企业或一部分的社会组织,所面对的环境相对有限,变革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例如,企业调整自身部门结构,基本不会影响外部竞争性市场,外部环境相对于其变革而言多是外生的、静态的。而行政体制改革无论从地域还是从人数来讲都牵扯广泛。如果将行政体系也视为一种就业组织,那么行政体系是最大的单一就业群体,其改革动辄涉及上千万人,影响极为巨大。此外,行政体制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由于改革改变的是遍布全国的公权体系,因此对行政体系的变革会改变社会的基本运行机制和方式,所以行政体制改革本身也会塑造和改变社会环境。这就使得在分析行政体制变革的时候,无法单纯的沿用传统的方式假定外部环境和其他要素不变,然后逐个单一的将各个问题分开来考虑再统筹分析的基本方法。

2.改革牵扯利益巨大。任何公共权力的存在总是与利益相关,不是保护利益,就是调整利益。所以,无论是调整行政部门设置还是变革行政流程,总会牵扯到复杂的利益。而且,行政体制改革调整的是整个国家公权网络,所以牵扯的利益极为巨大和广泛。

3.改革阻力巨大。任何组织变革都会面对组织内外的阻力,而行政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阻力更为巨大。这一方面来自于既得利益的直接相关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整个社会中个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心理。

4.改革风险远较一般组织变革更大。这种风险体现在作为整个制度层面的变革失败和作为变革发起和实施者的个体失败。从组织或者制度失败的角度看,行政体制改革如果由于各种因素出现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必然会对整个社会发展、政府体制等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就作为发起者个体而言,由于变革本身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改革中部分失去既得利益的群体必然会怨恨这些改革的设计和发起者。特别是改革一旦失败,这种怨恨就会集中爆发。但是,如果不改革,即便整个体制失败了,失败后果和责任可能更多会归结到体制上,不会由个体承担。因此,对于个体而言,改革的风险确实巨大。

5.行政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行政体制改革实际上会与一些基本的意识形态问题高度相关。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它必然涉及一些基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定位问题,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以及政府的执政依据等。这些原则性的问题和诠释,都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

表1行政体制改革与传统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的比较

传统的组织变革

与流程再造行政体制改革对象一般规模组织,如商业组织、社会组织等行政体系范围组织内部,范围不大一个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巨大变革原因不适应竞争需求,流程冗余,效率低下行政体系庞大,流程漫长,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变革目标高效精简的组织,提高快速应对和反应能力高效精简的政府部门,快速的行政流程,及时为公民提供服务变革阻力内部存在变革阻力,阻力相对较小原有行政体制既得利益,不确定性,阻力较大变革动力竞争压力,效率压力,生存压力公民需求,社会压力,政治合法性需求变革的决策

和发起者组织内部的决策者政府决策者、公民推动 变革原则单一效率原则多元要素考虑,基于效率和复杂利益关系的多重原则变革的风险变革失败,组织失去竞争机会变革失败,行政体制愈加僵化,无法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政府信任度下降,失去执政合法性其他因素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市场机遇,相似竞争对手行为整个政治体系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公民观念等影响二、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政治问题与管理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行政体制改革与传统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最大的不同是后者更多的是一个纯粹意义的管理问题,很少考虑效率以外的东西;而行政体制改革不仅是单纯地提高效率的管理问题,而且还面对大量的效率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这些效率之外的问题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改革中的政治问题。

(一)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管理问题

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管理问题主要是将职能交叉、流程冗长冲突、繁琐等制约效率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设置问题予以优化解决。核心是提高组织效率和执行力。从以往改革来看,之前的改革往往过于强调减少部门数量、合并相似职能部门、精简人员、强行压缩行政时间等方式为主要改革形态,其中核心思想都是提升效率。以往改革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效率的管理问题。

(二)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政治问题

行政体制改革中面临的政治问题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四个层面: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型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重新界定问题;其次是改革的合法性问题,既包括政治上的合法性(对于政治行为的认同特别是观念上的认同,这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也包括法学意义上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法律的配套性和自洽性上);第三是平衡各方面利益和降低政治阻力,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第四是谨慎选择改革优先序和推进战略以实现改革的长期稳步可持续。以上层面又可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

1.政府职能转型以及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问题。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定位、职能改变和重新界定以及与其他社会中主体的关系的调整,不仅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便于管理的需要,而且该问题也是行政体制改革中最为核心的政治问题。因为政府职能转型以及与其他社会主体关系的重新界定,实际上是重新划分政府和其他主体的权力边界、重塑权力关系。这是社会治理中最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并与新的意识形态构建互为表里。

2.意识形态问题。在调整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权力关系的同时,实际上也塑造了关于“政府是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的”,“政府拥有什么样的权力”等一系列新的观念集合。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必然会对原有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构建了新的意识形态。在改革行政体制时,必须充分考虑改革会对整个意识形态体系产生何种影响、是否与之前的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以及如何引导或者适应的问题。从某种意义而言,意识形态问题可被认为是行政体制改革中虽然隐含然而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问题。此外,意识形态问题既关系到政治上对改革的认同,也关系到维护改革稳定,减少改革阻力。

3.改革的法律合法性与配套问题。行政体制改革最终要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新的法律关系和契约关系。所以,它必须要法律形式为最终形态和固化手段,失去法律体系支撑的行政体制改革往往无法深入和持久。合法性问题将影响改革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4.利益调整与再平衡问题。行政体制在调整政府结构与流程以及与企业、社会的关系时,必然引发与权力相关的各种利益的重新组织和分配,而利益问题往往是阻碍行政体制改革能否深入的最大的现实阻力。既得利益者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阻碍深入推进改革。

5.社会稳定问题。一旦改革开始并推进至中后期,往往会产生大批的改革失意者和利益受损者,这就产生了一个相当大的社会不稳定群体。从理论来看,顺利推进的改革应该是帕累托改进的(没有人利益受损),或者至少是部分希克斯改进的(受损者可以得到利益补偿),从现实中也证实了这一点。特别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考虑的因素。因此,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中,必须要考虑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和救济问题。

6.局部效率与整个体系效率的提升问题。行政体制改革不仅应该考虑局部行政流程的效率,还应该考虑整体行政体系流程的效率,甚至包括整个“政治-社会”系统的效率改善。现实中往往是,局部审批效率虽然加快然而整体的流程并没有加快多少。这一点既与改革的配套措施相关,也与能否深入持续推进改革避免改革反复高度相关。

7.改革的优先序、范围以及短期与长期的平衡问题。行政体制改革总体上是要实现长期、持续且有序的推进,不能仅追求短期速成而导致长期的不可持续。因此,在改革压力下,如何选择改革范围、确定改革优先序,并制定好短期改善与长期改善的平衡,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问题。

由此可见,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考虑以上政治问题。如果为了短期速成,而不考虑这些要素,必然会重新陷入到越改越多,越改越繁的历史循环中。

(三)通过三种改革比较深入理解行政体制改革的“管理-政治”二重性问题

深刻理解行政体制改革中管理与政治的二重性,还需进一步比较传统组织变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三类改革的定位与差别。传统组织变革主要是为了优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政治体制改革更多的是考虑政治价值、公民权利、公平与正义、政治合法性等纯政治问题,相对而言较少考虑效率问题,更不允许为了效率问题而牺牲这些政治原则;行政体制改革既有政治体制改革中关于政治合法性的考虑,也有提高组织行政效率的考虑,所以行政体制改革处于政治体制改革与传统组织变革之间,同时关注管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图1描述了这种结构关系,揭示了行政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二重性问题。具体而言,在伦理和价值层面,行政体制改革上接政治体制改革,而在工具层面,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借鉴传统组织变革的理论方法。

三、基于“管理-政治”二维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思路与路径

问题分析旨在提出解决的办法。认识到行政体制改革中同时具有管理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多重复杂性,就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的设计中进行充分的考虑。这要求将原有的单纯一维管理思维变为考虑管理与政治原则二维思维。

传统以效率为中心的考虑是简单的一维思维。即只考虑行政部门是否冗余,是否有效率,如果效率有问题,或者职能类同即进行合并或者精简。

图3展示了单一效率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示意图,即将所有部门和流程按照效率高和效率低进行划分,对于效率低的部门和流程给予合并然后形成效率高的部门。如上所述,这种单一效率导向的改革并未充分考虑行政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产生了诸多问题,且已经后续潜力不大。

而在考虑到改革中的管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后,对部门设置、流程的精简就需要同时考虑效率原则与政治原则。我们按照效率导向和部门的政治利益将所有部门进行划分。部门的政治利益包括部门存在是否具有政治意义,对于社会稳定或者体制稳健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改革的稳定实施是否具有积极意义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改革开放后设置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这样巧妙的政治设置,极大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在进行了效率原则和政治原则的综合考虑后,所有的行政部门均可以划分在四个象限中:

象限一,“低效率-低政治价值”:部门明显既无效率,又没有存在的价值。

象限二,“低效率-高政治价值”:部门虽然其行政效率很低,但是由于其具有某些政治功能或者象征意义,或者具有历史传统等。

象限三,“高效率-低政治价值”:部门虽然效率很高,但是其存在意义不明显。

象限四,“高效率-高政治价值”:部门效率高,同时也具有独立存在的政治价值。

从以上四个象限可以看出,象限一中是典型的需要改革的行政部门,而象限四中是典型的最佳的行政部门,亦是改革的目标。

具有了四个象限后,同时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改革路径,所谓改革路径,总体而言,就是逐渐将除了第四象限以外的所有部门逐步转变形成同时具有高度政治价值和高效率的部门。

这种过程同时就产生了六条路径:

路径1:对于“低效率-低政治价值”的部门直接进行撤裁;

路径2:对于“低效率-低政治价值”的部门通过合并为“低效率-高政治价值”的部门,这种构建合并往往是为了确保改革的稳定性。

路径3:对于“低效率-低政治价值”的部门通过合并等方式变为“高效率-低政治价值”的部门,但是实际上这条路径在现实中往往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没有存在价值的部门效率无论效率高低都没有保留的意义。在图中用虚线箭头给予体现。

路径4:对于“低效率-高政治价值”的部门通过合并等方式变为“高效率-高政治价值”的部门。

路径5:对于“高效率-低政治价值”的部门通过合并等方式变为“高效率-高政治价值”部门。

路径6:对于“高效率-低政治价值”的部门给予直接撤裁。

以上仅仅是二维导向改革策略的最简单的示例。由于行政体制改革中涉及到的政治问题很复杂多样,所以在现实中可能有更复杂的考虑和改革路径。然而,仅从上述的路径图来看,对当前行政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不能只将所有目光和改革依据仅仅停留在部门效率是否高,职能是否交叉重叠上,而不考虑部门存在的政治意义、政治价值以及合并撤裁所导致的各种政治风险。当然,最终的改革目标是争取每一个部门都既是高效率又是具有高政治价值的,然而实现的路径是多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需要谨慎地通过各种平衡手段来减少改革的冲击,要认识到改革中是存在多元路径和选择的。

四、结论

(一)回顾和总结

1.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对行政体系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然而,行政体制改革是面临着提高效率和涉及平衡政治利益以及提高政治合法性等复杂政治问题的特殊的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

2.行政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管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不一致。管理问题主要是如何优化组织结构,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政治问题主要是在改革中会面临影响意识形态,政治利益平衡,提高改革合法性,转变政府职能和与公民的关系等问题。

3.考虑到“政治-管理”的二重性后,行政体制改革就不能单纯以效率为中心,而是必须充分考虑到政治平衡、政治影响、政治博弈等政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改革流于形式,难以持续和反弹等问题。

(二)改革的借鉴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行政体制改革的管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核心目的是说明在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中,提高效率虽然是重要的改革目标,但决不应当是唯一的改革目标。理论和现实都证明,行政体制改革远不是单一提升效率那么简单,单纯提升效率的改革往往会面临比较大的反弹和后续乏力。因此,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中,必须要谨慎的评估和考虑各种政治问题,在各种方案中进行取舍和平衡。此外,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大胆谨慎地推进其他体系的改革,以适应和促进政府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最终提高公民对政府的满意。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张树平,曹立红.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中政府仿企业化问题浅析[J].探索,2001(4).

[2]张康之.论公共行政从“效率导向”向“公正导向”的转变[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3]孙建军,丁友良.效率与公平统一: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赵蕾.效率与民主: 行政发展的价值博弈——兼论我国行政改革的观念选择与进路前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5]柴生秦.公共行政的历程:从效率到服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6]Peppard J..Broadening Visions of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Omega, 1996(3).

[7]Kettinger. W.J., Teng, J.T.C.& Guha, S.Business Process Change: A Study of Methodologies,Techniques, and Tools.MIS Quarterly, 1997 (1).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北京100089)

(责任编辑于晖)

作者:何哲

政府机构主要问题论文 篇2:

在线学习的关键:促进公平和隐性能力的培养

摘 要:史蒂芬·哈格德(Stephen Haggard),在线学习(E-Learning)咨询专家,服务对象包括英国教育部、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以及英美两国的多个在线学习商业品牌。在2001-2006年期间曾担任英国开放大学课程计划执行主任,主导其课程计划的改革;曾任BBC和英国开放大学E-Learning合作项目策划,主持和参与了涉及政府机构、中小学、高校以及企业的多个重要E-learning项目。

曾受英国政府部门委托,史蒂芬·哈格德为大学MOOC编写MOOC政策框架,并密切参与这个话题。当前参加的项目包括21世纪微软学习框架;网上学习项目“非洲数字日记”(African Digital Diaries);开放大学、伦敦大学以及霍特大学课程学习技术领导的课程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青岛会议上,史蒂芬·哈格德做了题为“慕课及其他在线学习的创新方法”的主题演讲。由教育部教育管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的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学者对史蒂芬·哈格德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史蒂芬阐述了对慕课的看法,并对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认为作为在线教育的未来趋势应该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并为贫困地区的人提供帮助,以缩小贫富差距。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慕课;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尊敬的史蒂芬·哈格德先生,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本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青岛会议中,哪些观点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史蒂芬·哈格德: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的发言中指出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也将会支持教育信息化在全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建设,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申明,代表了国际教育信息化事业将获得来自中国的支持,这符合了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也将随之产生重大影响。

中心:中国教育部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大学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建设与发展,您认为,在慕课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史蒂芬·哈格德:我认为在慕课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开放其中的数据和结果。关于慕课的优势、弊病等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慕课的作用,必须以完全开放、透明的方式发布所有的数据,以便教育组织能够获得并有助于研究该问题的细节。那些开发了最成功的慕课的西方高校,都是以一种极度开放与即时的方式呈现相关数据:多少人退课、多少人参加、多少人完成、有哪些负面评论、有哪些正面评论等,这些数据都会公开呈现给研究团队。这就是成功的慕课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让数据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即公开他们所切实做到的事情。当然,选择哪些内容进行公开,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

中心:关于慕课的完成率过低的问题,常被人们诟病,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史蒂芬·哈格德:我认为并不需要将其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要知道慕课是自由的,人们可以加入也可以离开,就像一片沙滩,海滩上的人可以自由地随便转转,当然也可以离开。人们加入一门慕课,假设只上了一半的课,但他认为自己获得了想学的内容,即使离开,这也是成功。在我看来,人们不需要对完成度或者退出率太过担心,这并不是衡量慕课质量的重要标准。

中心:很多学者都在探讨慕课未来的走向,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大学是否可以对慕课的学分进行认证,据我们所知,已经有大学开始考虑并实施特定内容的学分认证了。如果对慕课的学分认证,您认为应该考虑哪些主要的问题?

史蒂芬·哈格德: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包括慕课的学分认证应该由谁来进行,同伴还是教师?学分认证的参考依据是完成度、参与度、加入的活动还是关键对话?学分认证是否能够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是由同伴来进行的认证,当一位学习者完成一项慕课的作业时,其他几位同伴学习者根据规则手册所列出的标准对该作业进行评估。只有当学习者评估完其他同伴作业之后,才能得到自己的评估结果,进而完成相应课程,并获到证书证明其所完成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评估质量的保障,也让这个过程成为学习体验的一部分,而且操作起来并不难。

其中问题在于,学分认证的价值是什么?这牵涉到一些政策方面的问题。高校是否会愿意认可慕课的学分价值?慕课虽然能够提供传统的教学,但高校为了不被慕课取代,维护自身课程的价值,必然会抗拒慕课的学分认证。

中心:由于学习者、政府、高校、教师等不同人的立场和角度并不相同,他们在参与慕课建设时,出发点各不相同,诉求也不一样,甚至会出现矛盾。您认为在慕课的发展中,应该如何平衡政府目标、教师目标和高校目标?

史蒂芬·哈格德:确实,不同群体在发展慕课方面有不同的目标。政府希望能促进慕课在创新、开放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应用;高校希望向更多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以促进各种类型的学习和能力发展,传播其教育方法和实践;教师则可能在寻求机会,促进自身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技能的增长。他们都有不同的目标,并且相互冲突,很难达成平衡,最好的方式是让其充分发展,开放讨论。

在中国,很多措施都是由政府来实施的,教师和大学往往是以国家政府的决策为指导。而在西方,政府只提供很少的基础性政策,高校具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在做出决策前,高校必须慎重考虑,例如如何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如何实现其对公众的使命?如何试验新方式和新结构?他们需要有非常明晰的规划,并且拥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去按照其设想来开发慕课。

中心:随着当前慕课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让我们对学习者数据有了更多认识,慕课似乎可以为如何更好地设计课程提供依据。慕课有可能会转变成另一种模式吗?您认为未来慕课最可能会在哪些方面有一些改进和创新,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史蒂芬·哈格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慕课可以收集学习者数据,进而进行学习分析。但问题在于,学习分析依然还是一门非常不成熟的科学,人们实际上并不知道怎样去做。往往问题不在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而是拥有太多的数据,却不知道如何解读。此外,对慕课而言,也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事件。在教育层面,慕课对知识进行简单转化,借助刺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但在深度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即使已经开始进行学习分析方面的尝试,但并不能使其更具意义。因此,我不认为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领域,倒不如跳过这一步而进行其他的创新。

另外,我认为慕课并不是一门成熟的技术,暂时也不会有很大的转变。在第一门慕课问世之后的这几年,慕课的确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目前慕课能够很好地传递特定的教育使命、以很低的成本影响巨大的范围、向很多学生传播学习内容,在这些方面慕课已经取得很好的成功。未来慕课可能会变得更好看、用户友好、能够处理挑战或更为可靠。慕课可以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需要怎样让更多没有接触过的的人去接触慕课,怎样让这种形式的学习被更多的人接受。我认为这是慕课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而不是创新。

因此,慕课并不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慕课其实类似于二十年前西方组织所使用的远程教育。人们根本不必对慕课的出现过于激动,他们十分普通,只是发生在更高的层级,拥有更多的教师和更多的学生。慕课这么火,是因为营销和推广做得好,但在教育层面没有任何的创新之处。我认为最大的创新是在学习技术的创新,而不是慕课的创新。我们必须讨论的是,技术是否能帮助我们提升自信、能力与品质,例如坚韧力、领导力、合作力,这些才是最振奋人心的研究。慕课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未来教师需要做的一部分教育,可以在慕课上开展,尤其是入门知识的教授。学校可以要求新入学的学生在参加正式的课程之前完成一些慕课的学习,这能够帮助他们进入更好的状态,也会非常有效率。但这并不是创新,只是一种更便宜、更灵活的方式。

中心:您认为慕课在促进教育公平和终生学习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史蒂芬·哈格德:我将要做的报告对慕课的这个理念进行了反思。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慕课是否有用?目前为止,慕课服务的是世界上有优势的精英阶层,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慕课能为那些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的人们做些什么?能改变贫困的村庄吗?能使他们所在的非洲贫困乡村变得更好吗?我与我的朋友、家人一起在一个非洲非常贫困的村庄的学校做志愿者,我在那个村庄呆了六年。对那个村庄的人们而言,慕课有用吗?以该村庄中的汉森为例,他接受过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村庄里没有医生,人们如果生病了,就会死去。他想改变这种状况,希望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那个村庄里有能联网的电脑,可以接触到许多公共健康相关的慕课。问题是他是否应该参与那些基础健康护理的慕课?是否有适合他的慕课?这对他是否是件好事情?我已经厌烦了学校领导和各国教育部官员问我,“慕课有用吗”。我想要问的是:“慕课对贫困地区的人们有用吗”,我希望能够改善当前的状况。

中心: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您认为人们应该最需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史蒂芬·哈格德:我所工作的西方市场,目前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最大挑战是就业能力( employability)。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和平台,能传递基本知识,帮助人们能更好地读与写。用信息技术教授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主题。但目前信息技术还尚未显示出来的是,能够如何借助技术培养就业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自我、展现自我、拥有批判性思维、与上司合作等能力。我们可以考虑,什么样的慕课能够影响到工作场景中的员工们?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主要是员工的创新力和可能性方面存在挑战,而非缺乏特定的知识技能。教育信息化能够作为方案之一,帮助人们应对接下来十年的挑战,帮助员工挑战困境,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决策力,并且能够应对冲突。

中心:除了您上述提到的这个可能会很有前景的发展领域,您认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还有其他的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吗?

史蒂芬·哈格德: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发现的阶段,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其中一种应用方式是运用类似电影阿凡达那样的感观环境。我的同事正在开发面部控制的软件,能用程序控制面部表情,模拟一个真实环境中的角色。该人物角色与你是同样的长相,但可以在程序里表现不同的面部表情。人们在这个模拟平台可以进行对话、争论,可以做出发火或者为难的表情。目前,人们正在运用技术平台进行非常复杂的人类的表现和品质方面的尝试。我认为这可能会是个很有前景的领域。我们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增强人们的能力和效率,处理与他们教育相关的个人情绪问题,通常这些情绪问题应该是在家由父母来处理。

另外,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是,人们对技术支持的学习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学习者很难接受技术支持的学习的价值。从逻辑角度来看学习过程,面对面的交流教学显然很重要,这是无法跳过的一步。那么技术如何支持学习,这需要弄清楚信息技术的正确角色,然而这个问题却一直被低估。我认为这也是整个行业所面对的挑战。

中心:谢谢您对我们的建议和分享,作为资深的在线学习专家,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现在正在参加的研究项目或计划吗?

史蒂芬·哈格德:目前我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一个是“21世纪技能”,是指基于性格特点的品质,包括坚持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领导力、混乱情况下的工作力、同理心等。我参与了微软和苹果公司的关于“21世纪技能”的项目,已经开始着手去做。比如进取心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发现这样的品质,如何建立好关于进取心的固定概念,然后再去开展与运用信息技术对这个品质进行培训,这将会很有意思。

另一个领域是视频资料在教育的运用。我正在研究如何自动化地处理视频,继而能确定视频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这是值得关注的,因为视频有利于学习者的参与,也会激发学习者更强的动机。然而教师并不愿意在教育中使用视频,因为他们觉得找到最适合的视频很困难,也常常缺乏权限去下载和使用。

最后一个是一种质量不高、价格便宜的低功率老式手机,在非洲的一些地区或者农村地区使用,利用简单应用软件传递教育内容。非洲有太多的孩子接受的学校教育并不理想,如果有种方式让他们可以使用能负担得起的手机去改进学习,会非常振奋人心。这种挑战并不是在教学法或学习技术方面,而是传递手段、成本、商业模式方面的挑战。我认为以上这几个研究领域对我们的教育领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并且让人激动。

中心:在仁川会议和青岛会议上,优质学习和优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优质学习和优质教育的看法和理解吗?

史蒂芬·哈格德:很开心能有机会讨论优质教育和优质学习。我发现中国的在线学习社区上,免费的学习常被作为优质的学习,却并没有人真正质疑过这个词的准确涵义。优质、高质量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似乎缺乏充分的批判性讨论。当我看着屏幕上的学习流程时,发现参与性方面总是有所不足,人们未被要求去以批判性的逻辑和质疑的方式思考,未被要求与同伴进行合作性的讨论,也没有被要求去评判所看到的东西,没有提供反馈或其他选择的机会。我完全没有看到高质量的学习。在中国的环境下对质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参加、完成、分数等,未能完全体现质量的定义。

在我看来,优质教育指的是能够让你适应生活中持续不断变化的教育。生活与职业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那么优质教育能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和所在社区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是我所理解的优质教育。人们能够适时改变并适应批评,敢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回应。

中心:您所关注的数字化学习与优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史蒂芬·哈格德:有许多事情不只是可以在纸上实现,数字化方式是一个不同的平台,能够帮助人们做到许多不同的事情,也可以被运用得很好。但是我认为挑战主要是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数字化技术。举个例子,数字化技术在阅读方面就运用得很好,在数字化的设备上显示文本时,学习者必须参与其中、回答问题、分享答案和进行讨论。你会发现数字化的平台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展现了数字化软件的潜能。但是人们同样也可以在纸上进行阅读,用笔回答、讨论、总结。我并不赞同数字化技术的过度使用,不能简单地让数字化技术成为闪烁的纸张。太多的情况是,学校分发了大量设备供学生使用,学生坐在教室里看着屏幕,这与用纸笔相比没有任何改变。教师在电子板上写字,学生就抄下来。因此,目前许多案例只是在技术层面上使用了数字化设备,但并没有转化为数字化教育。

教育上的每一个转变都建立在多个层面上,如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的改变,不可能只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件事,就能完成整体改变,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中心:目前有一些教学模式的尝试,例如翻转课堂、运用开放教育资源进行混合式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对于这些教学模式的实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是否可以给予一些建议?

史蒂芬·哈格德:的确是有很多教学模式,比如数字化环境中最受关注的一些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揭示了数字化学习过程的发生,人们据此十分激动地认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我看来,我们没有必要认为应该要多使用某一种模式而少用另一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不同的优势。重要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持续不断地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人们应该拥有使用不同模式学习课程的自由,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不太理想时,应该与他们进行沟通、提供指导;有时学习者需要去参加一些论坛的讨论,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某些时候学习者能在建立自由联系的情况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找到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的原因会十分有效。

我认为没有哪种单一的方式会是万能的,但是创造性地、灵活地、动态地讨论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很有必要。比如想要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怎样的学习环境适合在你的教室里进行教学,这些持续的讨论都会对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教育上的失败,往往就是由于在一个系统中采用一种单一的方式,而且不管是否得到正确的成果,人们都会去做。

中心:现在存在的一种状况是,教师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知道怎么使用视频、投影、社交媒体,但却不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新媒体。这种情况的发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应该如何进行改善?

史蒂芬·哈格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教师常常回归到传统教学形式。他们会尝试一些事情,但往往是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推力,比如处于家长和考试要求,教师才那样去做。几年之后,又回归到原来的方式。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是,不使用这些新媒体就是不对的吗?为什么一定要使用这些新媒体新技术?我觉得有趣的是这被默认为一种不对的行为。

中心: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但是不否认有一些老师却是为了自己的便利,而不愿意使用新的方式去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您怎么看?

史蒂芬·哈格德:没错,但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会感到疲惫、消沉、沮丧和低落。这些是我们不曾关注的事实。无论老师们是用信息技术还是纸笔,这一事实都不会改变。很多国家的情况是,他们的薪水低,不受重视,甚至还被作为所有社会问题的责任者。在我工作过的学校,我看到有些孩子们吃不饱,无家可归,回家只能看见父母无休止的争吵。要求这样的小孩在教室里学习,如果做得不好,那么老师需要负起责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无形中给了老师巨大的压力。因而,教师们更愿意回归到安全妥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坐下,闭嘴,听我说’。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问题,处于如此低的社会地位,拿着低薪水,缺乏安全感,看到这些政府都无法妥善处理的受社会政治问题影响的小孩出现在我的课堂,我不认为我会有改革的动力,更不会说出,‘噢,太棒了! 我去年培训时学习使用了这个强大的软件。来吧,孩子们我们一起享受愉快的课堂吧。’

老师对现状感到失望,而人们却期待技术是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老师们给予人们重要的反馈和信号,这个信息蕴含在整个信息技术和教育产业,在此次会议上人们反复讨论,真是令人害怕。人们觉得‘信息技术是可以改变教育的奇迹’,‘信息技术是让孩子们打破国际交流障碍充实自己的魔法。’这不是真相。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师处于艰难的社会地位,许多可怕的事物压在老师的头上,不能指望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所有的问题。问题会反复出现,直到老师有权利掌控周围环境,否则他们不会去使用创新性的方法。

中心:从您的话语中,我们感觉出您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质疑和关切,那您认为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教育问题呢?您认为对教育体制会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史蒂芬·哈格德:我认为教育的真正问题都是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任何能改善当下问题的措施,解决的都只是一时的问题。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很有风险,因为应用信息技术的理想状态是所有问题必然会有解决办法。然而,教育面对的挑战并没有解决方案,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整个社会、每位家长、每位老师,甚至是每个学校的清洁工和政治家都在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可能会让社会前进或者后退。这取决于你出生的家庭、思维方式和所处的社会。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种全能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在于它看起来能够促成变革。引入信息技术,用某种软件来作为测试的新方式,看起来似乎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

事实上信息技术有时候会使问题更为严重,因为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在文化、技术以及社会地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人群。看看那些分析信息化学习效果的文献综述,会发现处于社会边缘化的人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表现更差,而社会地位更高的人表现得更好。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高,造成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问题可能会越严重。信息技术并不是答案所在。现在最危险的是,那些受到信息技术产业支持的政客看到的是背后的大合同和金钱,所以努力推广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我们必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培训教师队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但也需要机构改革、考试改革、评价改革、课程改革、资金结构改革等。仅仅改变一件事情难以推动教育的变革。

教师、结果、课程、评价、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忘记的因素。许多学生无法学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条件过于糟糕,这些学生会成为课堂上的破坏分子。技术正在拉大学生间的差距。所以各个方面来说,信息技术都是一个危险因素而不是解决方法。

中心:非常感谢您的分享和提醒,希望未来有机会进一步合作。最后,您觉得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话题?您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吗?

史蒂芬·哈格德:我非常欢迎中国的研究者或实践者与我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或共同研究。令我振奋的是,中国政府的高级决策层,正在积极推动全球范围内教育技术的发展,这将会带来非常好的进展。我乐于能够与你们进行这些方面的交流。

目前欧洲学者在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个人能力的培养方面,如独立思考、质疑教师、提出否定、组织意见、批判性思考,而不仅仅只是阅读相关的资料。

目前为止,信息技术拉大了贫富差距。中国从官方的高度努力发展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如果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能够证实信息技术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会非常了不起。但在目前的报告还没有具体的数据,只有已开展的项目数量、开展的行动、颁布的政策,但却缺乏具体数据,所以也无法准确判断。

在英国,每次信息技术投入到一个学校时,要有一系列分析和评估的流程,报告成本、失败的课程、损坏的机器、衡量学生学习的措施。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们能一起研究一个关于西部地区以信息技术为引导的学校,精确完整地描述所有的情况,诚实、全面地报告问题或进行批判。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可能会有点困难,但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

(编辑:王晓明)

作者:金慧 刘迪

政府机构主要问题论文 篇3:

我国外资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式

摘 要:融资租赁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占行业绝大数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信用风险这两大主要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在我国的发展,发展状况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对称。于是,一些解决方式的提出并实施将对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起到良好作用,高效的推动客户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关键词:外资融资租赁;融资难成本高;信用风险

一、行业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它作为现代服务领域的朝阳行业,由于其融资又融物的特性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银行信贷,股票,债券,基金一同被称作金融业的五大支柱,一跃成为仅次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形式。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成立,由于法律的不健全,行业的不成熟,企业风险意识不强,曾在九十年代遭受了沉重打击,租金难以收回,行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近几年都以翻番的注册企业数在发展。据《2015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约4508家,比上年底的2202家增加2306家行业注册资金约合人民币1.5165万亿元,较上年底6611亿元增加8554亿元,合同余额约4.44万亿元,较上年的3.2万亿增加1.24万亿元,涨幅为38.8%。然而不足5%的渗透率较欧美发达国家15%-30%渗透率而言,仍然有较大距离,但正因为此,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融资租赁的主要作用

(一)通过资本投资增加及产业升级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困难,一些好的项目难以实施,而且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融资租赁具备其他金融工具所有的動员储蓄,增加经济发展过程所需投入的功能。所以,我们可以讲它增加了一条投资渠道,构成了我国社会私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了我国的投资规模。融资租赁开辟的这个新的投资领域,可以有效的拉动投资需求,扩大出口需求,推动总需求的增长,并且推动技术的发展及设备的快速更新,加快资本、商品的快速流通,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融资租赁业还可以带来大量的资金、设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降低失业率,提高税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需求,创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这种稳定的就业机会可以给人们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使人们敢于消费和投资,这些消费方式和投资领域反过来又促进了租赁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和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与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融资租赁业都有快速稳定的发展,融资租赁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趋于一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获取资金可以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来获得,由于发行债券股票对公司有严格要求,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企业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获取资金,所以一般中小企业会选择向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的需求。然而银行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成本较大型企业而言较高,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的风险,制定了一些措施来降低坏账的发生率,且需要满足的各项信用指标对中小企业而言难以达标,向中小企业放贷所收到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受益相对较低,这种不对称性导致银行性金融机构不太倾向与对中小企业授信。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成熟,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老百姓投资渠道匮乏,只是简单把资金存入银行,缺乏安全的民间融资机构。融资租赁的出租人对承租人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高,主要考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以及承租人的信用等级等因素,而这些信息相比之下是比较容易获得的。融资租赁公司对租赁设备留有所有权,不像银行那样过度注重企业的财务和经营能力以及担保状况,不过分依赖企业信用历史和信用评级,而是以使用租赁设备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保障,更加关注设备租金的收回问题,在承租企业不能支付租金时可随时收回设备,对企业设定的资信标准的门槛较低。这正好可以规避中小企业产权不清,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数据不真、资料不全、信息失真、经营风险较大等弊端,使一些具备较高管理水平的企业能够融资成功。融资租赁集融资与融物于一身,信用审查手续简便,仅限于项目本身,大大节省了时间,使企业能够迅速获得所需资产,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抓住市场机会,只需少量资金就可以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然后边生产边还租金,大大缓解了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的技术改革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没有建立健全的普遍适用的层次化金融融资体系。在直接融资方面,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若想要发行股票债券等工具,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由于融资租赁公司项目租期普遍比较长,租金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到达的,从而使得资金状况相对不稳定,所以,我国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大多没有相关条件,从而面临直接融资的困难;而且融资租赁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小,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即银行的短期贷款来获得资金,成本也较高,不利于外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在短时间内,融资难的问题并不能够彻底得到解决。从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自身来看,自身资金实力不雄厚,再加上融资渠道相对来说较狭窄,造成其面临融资困难。我们知道金融租赁公司归银监会监管,银监会将它归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从而给予其较多的融资通道。然而我国外资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归商务部监管,商务部在我国不属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从而无法在融资问题上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因此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难成本高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二)面临的信用风险问题

上世纪90年代,融资租赁业务的急剧扩张,风险管理缺失,导致大量信用风险的发生,曾一度导致行业的停滞。承租人的欠租现象非常严重,要么就是出租设备被承租人非法变卖要么作为银行抵押物,这通常导致了出租方的所有权无法确认,从而造成许多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甚至面临破产困境。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融资租赁项目政府部门担保无效的判例使公司损失加大。相当一部分融资租赁公司无法筹集到资金开展新业务,而将主要精力浪费在了对欠租的追讨上。而且融资租赁相关立法的滞后,缺乏对融资租赁业务模式中各方权利与义务的明确界定,也使外资融资租赁企业的合法权益无法获得保障,在催租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收回拖欠租金。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融资租赁业务信用风险爆发,行业出现巨大危机。

四、对策

(一)资产证券化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租赁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租金)为支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并将租赁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的过程。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基本过程可描述如下,由融资租赁公司将预期可获取的稳定的现金收入的租赁资产,组成一个规模可观的“资产池”,然后将这个“资产池”销售给专门操作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SPV),由SPV以预期的租金收入为保证,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和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筹集资金。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它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一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前,我国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尚处在探索阶段,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都不完善,仅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做了相关规定, 而针对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却是空白。而且实务中的成功案例也不多,第一单是2005年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的 4.86亿“远东首期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优先级受益凭证,它的成功案例标志着我国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开端,然而之后的发展却非常缓慢,一般只有金融或国有背景的大型融资租赁公司才有这个实力,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实力小,难以实施。所以,我们需要在总结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和提高监管质量,促进这种融资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

(二)国家政策优惠

当前我国政府会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的状况,提供贴息贷款的扶持,促进其结构改造和产业升级,然而融资租赁行业却没有相关的信贷优惠政策。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一直是高成本的运行,然而真正为此买单的却是那些力图进行产业升级改造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数量,占据了我们国家企业数量的绝大多数。所以说怎样使这些企业得到良好发展,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相关政府机构应根据市场和技术改造的需要,制定出相关的产业和地区的名单,对这些产业和地区进行融资租赁的业务提供一定的信贷优惠。融资租赁公司主要是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所以有时候面对政府的一些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融资租赁公司不得不强制执行,而通常这些中小企业有资产规模小,信誉差的特点,所以,融资租赁公司不得不承受着更大的风险,这也给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防控带来了难度。所以,政府应该对融资租赁公司以必要的资金补贴及税收支持,从而使融资租赁公司一旦发生租金拖欠等风险问题,还能进行正常运转。政府还应适度放宽对融资租赁公司的外债资格审查,增加资金紧张但发展前景较好企业外债额度,尽早对融资租赁公司海外融资进行解缚。

(三)建立安全定向的理财子公司

随着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的不断下滑,民众投资意识的不断加强,而股市最近又不尽如人意,因此理财公司这种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然而很多理财公司的安全性也是一大诟病。公司破产,跑路现象时有发生,也使想要投资的民众望而却步。融资租赁公司的职员很多都是有银行背景的人士,一般有较强风险管控意识。因此,其建立的理财子公司投资标的物是实务资产,安全性强,较适合民众投资。融资租赁股市通过建立这种理财公司,可以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来获取资金,从而有利于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继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租前租后尽职调查

签订租赁合同前需承租人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以及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租赁物的特征,做好技术落后风险及使用寿命缩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规范融资租赁合同,完善可行性分析报告;信用风险的后期管理,特别要注意租金收回的管理。而且我们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企业通常会备三份财务报表:一份提供给公司董事、一份提供给税务部门、一份提供给银行或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往往提供给融资租赁公司的,都是经过了美化的,不能真正的反映承租人的风险点,而且财务报表只是反映企业过去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今后的发展,因此,用心去分析企业内在信息从而达到企业预测才是最关键的,才是融资租赁公司应该具备的特性。对于一个公司的尽职调查,不仅仅要从他们的报表中的数字来判断出风险因素,还要通过一些实地的考察,譬如去企业中与不同层次人员进行交流以及对厂房、设备的使用情况的询问,多角度、全方面的去了解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风险出现的苗头。

(五)签署风险规避合同

融资租赁公司在对合同签署前,全面的了解业务的风险点,在法律的框架下制定出租人风险规避合同。我们需要合理设计融资租赁合同,在法律基础上保证出租人利益,对风险转移条款、所有权使用权条款、抵押担保条款、管辖权条款、产品结构、付款节奏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要备齐所有权凭证,证明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归属。制定信用风险转移措施,如担保和保险等,而且合理的产品结構是基础。

(六)建立健全的租赁物二手市场信息系统

当承租人发生违约,出租人回收租赁物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融资租赁行业的租赁物一般为大型设备,这些设备主要是为承租人所使用的,出租人是不使用的,所以当承租人违约后,归还的租赁物若没有良好的二手市场出卖渠道,这些租赁物会导致融资租赁公司本金受损,严重影响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建立租赁物二手市场信息系统,或者出租人在同厂商签订的购买合同中加入承租人违约租赁物回购协议事项。

五、总结

以上所讲的融资租赁行业的问题是从融资与融物方面涉及的两大主要问题,当然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方面的问题,譬如租赁物登记制度和取回权制度的不完善等等,这需要法律工作者们不断的完善。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融资租赁业在中小企业中进行推广,使中小企业对整个行业有充分了解与认同。高校也应该开设更多融资租赁专业课程,使更多专业人才能进入这个行业,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继续创造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奇迹!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建中 融资租赁理论与业务创新研究 中南大学 2009

[2] 刘清源 我国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山东财经大学 2014

[3] 韦佳 中国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分析 华东政法大学 2013

[4] 宋皓 论融资租赁合同出租人权利保护 郑州大学 2013

[5] 王卫东 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 朱建波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海大学 2007

[7] 韩琪 我国融资租赁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辽宁大学 2015

[8] 史燕平 融资租赁原理和实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9] 周倩 我国融资租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10] 张小川 基于融资租赁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安徽大学 2014

[11] 吕利红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研究 河南大学 2013

[12] 李喆 融资租赁项目风险分析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4

[13] 刘百川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作者:徐亮 陈千里

上一篇:管理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环境地质矿产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