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的保险特点

2024-05-01

工伤保险的保险特点(共9篇)

篇1:工伤保险的保险特点

1

建筑工程保险保障范围相当广泛。概括起来,保险人承保的保障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类:列明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雷电、水灾、暴雨、地陷、冰雹等,对于地震与洪水,由于其危险性大,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国际保险界一般将其列入特约可保责任另行协议加保;

2

列明的意外事故,主要有火灾、爆炸、空中运行物体坠落、原材料缺陷等引起的意外事故,以及工作人员在施工中的过失造成的间接损失;

3

盗窃及清理保险事故现场所需费用,也有保险人将此类风险另行承保的情况;

4

第三者责任;在建筑工程一切险中,未列入责任免除且不在上述风险责任范围的其他风险责任。

篇2:工伤保险的保险特点

1

在建筑工程保险中,除了财产保险中的例行责任免除,如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战争、罢工、核污染外,一般还有下列责任免除:错误设计引起的损失、费用或责任,其责任者在设计方,应由直接责任者负责,但如投保人有要求,亦可扩展承保该项风险责任;原材料缺陷如换置、修理或矫正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工艺不善造成的本身损失;保险标的的自然磨损和消耗。各种违约后果如罚金、耽误损失等;其他除外责任,如文件、账簿、票据、货币及有价证券、图表资料等的损失等。如果是一般建筑工程保险,除外责任还包括保险责任项上未列明而又不在上述除外责任范围内的其他风险责任。

[工程保险的种类特点与保险责任]

篇3:浅析网络保险的特点及优势

网络保险是指实现保险信息咨询、保险计划书设计、投保、缴费、核保、承保、保单信息查询、保权变更、续期缴费、理赔和给付等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网络保险无论从概念、市场还是到经营范围, 都有广阔的空间以待发展。

网络保险表现为通过互联网实现保险业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其具体程序为以下几步:保民浏览保险公司的网站, 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项目, 填写投保意向书、确定后提交, 通过网络银行转账系统或信用卡方式, 保费自动转入公司, 保单正式生效;经核保后, 保险公司同意承保, 并向客户确认, 则合同订立;客户则可以利用网上售后服务系统, 对整个签订合同、划交保费过程进行查询。

二、网络保险的特点

1、信息化

网络保险中所有的交易都是在网络上以数字化形式进行, 推动了保险交易从物理网络转向虚拟数字网络。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 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虚拟再现, 扩大了保险公司的服务空间, 形成了全天随时随地的服务模式。网络保险具有信息储量大、调查容易、吃力快捷和交流方便的特点。宽带、高速、广域和多媒体化的互联网络可以及时为客户提供大量高密度、多样化的专业信息, 减少投保人投保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2、经济化

服务的虚拟性决定了保险公司能够大大的节约代理手续费、管理费用、办公场地费用。网络把空间的制约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使保险公司突破了营销人员上门营销的地理限制。对投保人来说, 也可以因此节省大量的时间、交通成本等。并且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显著减低成本。

3、多样化

传统保险市场中, 险种严重趋同, 而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险种的多样化。保险人可根据消费者的网络反馈制定新产品的开发规划。这既有利于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 加强保险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又有利于保险产品档次提升, 形成险种优势, 实现保险行业规范化经营。同时, 投保人也可以运用网络在线申请定制针对自身的特别保单, 投保条件、可保范围、缴费方式、融资聚到等条款都依据个性制定。保险商品变成了别具风格的特色产品, 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4、交互化

网络保险可以保证保险人和投保人的交互式信息交流, 从保险产品设计、制作、定价到售后服务, 投保人都可参与其中。而且在投保后还轻松获得在线保单变更、报案、查询理赔状况、保单验真、续保、管理保单的服务。网络保险能够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三、网络保险的优势

1、降低经营成本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络销售保单, 可以省去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代理网点上的费用, 同时也可以免除支付给传统保险经纪人和保险代理人的佣金。对于保险机构而言, 尽管各保险公司通过网络获得的保费收入占比很小, 但是网络平台在信息咨询和产品宣传方面为投保者节省的成本正逐步体现出来。特别是非寿险公司, 电子商务提高了保单销售、管理和理赔的效率, 而网上销售可以直接减少销售费用, 非寿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平均占保费收入的12%~26%。电子商务使整个保险价值链的成本降低60%以上。

2、加快产品推出

新产品推出以后,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把产品的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上, 而潜在的投保人则可以马上就看到产品, 进行浏览、比较和选择, 投保人就可以自行主动地挑选适合自己的险种相关信息, 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 大大方便了投保人。同时, 这样也就节省了保险公司为了宣传新险种而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可以把新险种信息最快、最大限度的宣传到位。而且, 保险公司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开发新险种。

3、提高服务质量

网络技术可以大大的提高服务质量, 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更加全面, 而且通过网络保险也可以大大提高客户的反馈速度, 客户还可以匿名进行在线咨询。保险公司的服务和险种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公布, 也可以保证其服务的透明化和客户的自主化。在线理赔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快速实现。这样就更加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 刺激了保险需求。

四、发展网络保险的对策

1、更新观念

当前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比较淡薄, 保险知识缺乏, 对于网络保险这类新鲜事物更加无法适应。许多人还无法理解“看不到摸不着”的网络投保方式。从保险公司来看, 对网络保险的认识也并不清楚, 竞争意识不强, 没有充分意识到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网络保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政府应当大力支持, 制定优惠政策, 刺激网络保险的发展。

2、健全法规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政策, 尤其是网络保险业的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还存在欠缺, 相关法律法规很不完善, 急需建立适应网络保险发展的法律法规, 强化市场监管。当前应加快修改和完善《保险法》, 尽快出台《网络保险法》等相关法规, 以规范保险经营行为。并且要建立电子信息监管网络, 对内、外保险公司实行统一监管, 做到有法可依。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保险业和互联网的结合也应运而生, 网络保险逐渐被人们接受。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保险的定义和包含的程序, 接着针对网络保险的特点进行分析, 之后列举了对网络保险固有的优势, 并最终提出了目前发展我国网络保险的一些策略。

篇4:从数据看保险纠纷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保监会提供的有关消费者投诉的统计数据中发现目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问题。根据财产险和人身险的不同,保监会把常见的纠纷划分为了四类:保险合同纠纷,保险公司违法违规,保险中介违法违规和保险中介合同纠纷。从总体上来看,以2014年为例,保监会及各保监局接收的全部有效投诉事项中,涉及保险合同纠纷类投诉24058个,占投诉事项总量的80.37%;涉及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5686个,占比19.00%;涉及中介机构合同纠纷类投诉50个,占比0.17%;涉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类投诉140个,占比0.47%。我们可以看到,保险纠纷从比例上说涉及保险中介机构的其实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保险合同纠纷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纠纷。

如果把保险合同纠纷再打开来看的话,还可以细分为理赔/给付纠纷、承保纠纷、退保纠纷、保全纠纷和其他保险纠纷;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纠纷,还可以细分为销售违规、财务违规和其他违规。

下面我们以保监会网站上提供的2013年和2014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财产险和人身险两大类,来看这些保险纠纷的特点。

(一)财产险

在财产险类别中,保险合同纠纷占据了全部投诉案件的绝大部分,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93%和95%。其中最常见的纠纷是理赔/给付纠纷,2013年和2014年分别占合同纠纷投诉总量的75%和72%;承保纠纷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占比12%和18%,主要反映费率浮动争议、保费争议、营销扰民等问题。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中,主要是拒保交强险、交强险搭售商业险等问题。

从表1数据清晰可见财产险纠纷的最大特点:保险理赔/给付纠纷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的比重。换句话说,在财产险的购买环节,销售比较顺利,纠纷很少,但是一旦出了保险事故,理赔/给付就困难了。从财产险理赔/给付的实际情况来看,理赔/给付纠纷主要集中在保险责任认定争议、定损价格争议、定损理赔不及时、理赔程序繁琐、理赔材料不合理等问题。

(二)人身险

人身险产品涉及保险合同纠纷的投诉比重虽没有财产险同类纠纷那么显著,但在2013年和2014年也分别占到了所有投诉纠纷的64%和69%。其中最主要的三类纠纷是:退保纠纷、承保纠纷和理赔/给付纠纷。其中退保纠纷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占合同纠纷投诉总量的26%和28%,主要是对退保条件、手续及退保金额的争议;承保纠纷占比15%和19%,主要表现在投保程序不规范、销售人员未尽说明义务等。

人身险涉嫌保险公司违法违规类投诉中,各类销售违规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占违法违规投诉总量的34%和29%,其中大部分涉嫌欺诈误导,误导险种主要集中在分红险。

从表2数据可见,对于人身保险类产品,在购买环节出纠纷的机率很大,而且保险公司在销售人身保险产品时的销售违规现象比较严重。从统计情况来看,保险公司的销售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夸大保险产品收益、混淆保险与银行理财、储蓄概念,隐瞒免责条款、退保损失、利益不确定性、合同犹豫期、业务员夸大产品收益、代签名和代抄录风险提示语句等。但由于保险公司业务员一般都是在口头上对消费者进行宣传讲解,消费者无法提供录音证据或书面证明材料,发生争议时消费者与业务员各执一词,导致调查取证难度较大,很多该类投诉问题均无法查实。

篇5:出口信用保险的特点

出口信用保险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保险,它的主要特点是: l、不以盈利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

出口信用保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开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机构均开诚布公地宣称其经营目标是保护本国出口商的利益,为出口商扩大出口提供安全保障。以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的要求。但是,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并不意味着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不讲究经济效益。相反,出口信用活动中的高风险要求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严格控制风险,加强管理,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

2、风险高,控制难度大。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是出口商的收汇风险。造成出口商不能安全收汇的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

政治风险一般包括买方所在国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汇兑;买方所在国实行进口管制,买方的许可证被撤销;买方所在国或有关的第三国发生颁布延期支付命令;买方国战争、骚乱、暴动或其他非常事件等。

商业风险通常包括买方无力偿还债务或买方破产;买方收货后拖欠货款;货物出运后买方违约拒绝收货或拒绝付款等。除了上述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以外,由于出口商所在国与买方所在国分属不同的国家,彼此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以及经营作风、贸易习俗等方面相差甚大,由此造成买方违约的原因非常复杂。正因为如此,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不仅出险的概率大,而且很难控制。

3、政府参与的程度高。

由以上两个特点所决定,出口信用保险是由政府支持和参与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险种。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和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上鼎力相助。为了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国家出口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通过贷款、设立赔款准备金、票据贴现和再保险等方式,向出口信用保险注入大量的资金。

第二,规范经营和管理。许多国家在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开办伊始或办理过程中,颁布专门的法律或有关政令,对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目标和方针政策、财务核算办法、机构、人员的设置及归属等都有明确规定,以便使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符合本国利益,达到支持出口的目的。第三,参与重大经营决策。许多国家政府专门设立由有关政府部门,如外交、工业、贸易、中央银行、财政等官员参加的部际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批准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方针、地区政策和进行重大经营项目的决策。有一些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还需向国会提交年度财务报告并通过议会审批。

篇6:再保险会计业务核算的特点

1.再保险业务涉及分人业务和分出业务,针对不同的会计核算主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同一笔再保险业务,同时涉及分保分出人的核算和分保接受人的核算。

对于没有直接承保业务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因没有直接业务,只涉及分入业务和转分出业务,应统一核算盈亏;对于兼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一般将分入业务单独核算,而将分出业务与直接业务一并核算,以便考核经营业绩。

2.由于再保险业务资金结算的特点,需要进行摊回分保赔款和摊回分保费用的核算直接承保业务的资金结算是在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之间进行的。而再保险业务是保险人之间开展的业务,采用的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与原保险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发生赔款以及手续费、佣金、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相关税费的情况下,分保接受人不直接向保险受益人支付赔款、向保险代理人或寿险业务个人营销员支付手续费和佣金、与税务部门结算有关税费,而是事先由分保分出人支付赔款和有关税费,分保接受人按分保比例事后再与分保分出人结算应负担的份额。这样,就存在摊回分保赔款和摊回分保费用的核算问题。《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应将摊回分保赔款作为赔款支出项目的调整,将摊回分保费用作为手续费支出(佣金支出)、营业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的调整处理。

3.再保险业务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不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再保险业务,特别是分入业务,责任的终止时间较长,再保险业务应按业务年度结算损益,在非结算损益年度,收支差额全额作为长期责任准备金提存,不计入当期损益,并于次年转回,滚存到结算损益年度终了时结算损益。另外,再保险业务年度根据业务性质确定。

4.再保险业务不涉及手续费支出和佣金支出的核算由于再保险业务不是委托保险代理人进行的,而是在保险公司之间进行的,因此,分保接受人不涉及向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支付手续费或佣金的问题,相应地,也就不涉及手续费支出和佣金支出的核算。

5.再保险业务收支核算具有特殊性对于分保分出人而言,再保险业务的核算主要是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赔款、摊回分保费用、存入分保准备金、分保业务往来等内容,对于分保接受人而言,再保险业务的核算主要是分保费收入、分保赔款支出、分保费用支出、存出分保准备金、分保业务往来等内容。上述核算内容均根据分保分出人编制的分保账单进行。此外,对于分保接受人而言,再保险业务另一项主要核算内容是未决赔款准备金、长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

6.分保账单是分保分出人与分保接受人核算再保险业务的主要凭证。再保险是在保险公司之间进行的,再保险业务对保费、赔款等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依据分出公司提供的分保账单,分保账单是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始凭证。分保账单一般按季编制,账单中一般载明分保手续费、分保赔款、分保准备金、分保费等内容,根据账单中借贷方的差额确定是应收还是应付。

篇7:工伤保险的保险特点

邮政代理保险的发展特点及对策2007-02-06 12:27:0

2邮政代理保险的发展特点及对策

上世纪年代中期,人寿保险公司通过在银行基层网点代理销售专门的银行代理产品,拉开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帷幕。本文来源于网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首家推出银行代理产品,该业务的发展才得到了真正启动。此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迅猛,规模日渐壮大。当年,各大保险公司纷纷与包括邮政储蓄在内的各家银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初步竞争局势。××年,银行保险规模达亿元,占人身险的,成为人身保险的三大支柱之一。××年银行保险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年为%,一时间成为了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筹码。

而早在年,在广州等个别地市的邮政储蓄机构已经开始代理保险业务,但是一直未形成规模。当时,邮政保险无论是所占市场份额,还是公众认知度都非常低,几乎是处于一种被“忽略”的角色。但在××年的时候,邮政保险呈现出了一种“爆炸式”的发展态势:该邮政代理保费为亿元,约占全国市场总量的%,但却占到了银行保险的%;××年代收保费飙升至亿元,⒉××年的增长率分别高达%和.%。××年,邮政代理保险保费量达亿元,增长幅度为%。同年,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呈鲜明对比的是,邮政代理保险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也从的%上升至的%。邮政代理保险在三年的时间内,快速启动,规模迅速膨胀,充分显示了邮政代理保险的优势及良好的市场前景。

第一,中国邮政实力强大,网点众多,为保险分销提供了地利优势。我国邮政储蓄点多面广,全国邮政局、所达多处,邮政储蓄网点多个,有投递人员

多人。而邮政在城市郊区、中小城镇(县)、广大农村的网点显然要远远多过任何金融机构,这就使得邮政可以填补目前保险销售的空白点———农村,大大方便了农村居民购买保险。

第二,邮局配备技术先进。覆盖全国个省、区、市的邮政金融网开通了储蓄异地通存通取业务,全国大多数邮政中心局有完好的帐单类商函制作系统及自动分拣系统。所有这些都为保户在投保咨询、交纳保费、保单保全、转移和申请赔付、以及相关单据的及时投递等方面享受快速、准确、方便的服务建立了物质基础。

第三,用户对邮政及邮政储蓄的信任度高。邮政储蓄是依托于邮政大网,为千家万户提供储蓄服务的,由此决定的邮政储蓄安全性强、风险性小、服务面广的特点使人们对邮政储蓄的信任度成为了一种无形资产。据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的人群对在邮局购买保险表示认同,拓展邮局

渠道进行保险营销能够获得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

第四,高速运转的邮政代理保险系统。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代理保险规模,经国家邮政储汇局统一开发的邮政代理保险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该系统实现了与各家保险公司计算机系统的实时对接,实现了“现场投保,立即拿单”的一站式服务。充分体现了邮政储蓄高质的网络系统优势。

邮政代理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符合市场各方的长远利益,实现了保险、邮政和广大消费者的“三赢”。一是作为委托人的保险公司实现了市场范围的迅速扩大。邮储网点现成的经营场所、网络设备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保险业低成本扩张的基础,邮政积累多年的商业信誉为保险产品的销售带来便利,邮政部门的大客户很自然地被纳入保险公司的潜在客户群。二是文章来源于网作为代理人的邮政部门巩固了已有的市场竞争力。邮政部门把代理保险视为实施创

新战略的一部分,开发了市场增长较快的、风险相对较小的手续费收入来源,还可以通过推荐保险产品增强客户忠诚度,巩固邮企关系。三是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客户享受到了物美价廉的服务。一方面,邮储网点覆盖面广、信誉良好大大降低了客户的信息搜索成本。另一方面,邮保合作降低了保险业的经营成本,反过来使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调低保险费率,为客户提供了价格更为低廉的服务。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年一季度,继××年的微增后,银行保险不堪重负,出现了负增长。一季度,银行代理的保险费收入亿元,同比下降了%。同期,邮政代理寿险保费量达万元,同比下降了,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

认知管理不统一

邮政代理保险启动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各级管理阶层的认知缺乏。在储蓄余额增长的压力下,单一的储蓄型保险产品与储蓄业务产生了矛盾。“代理保险

业务发展将拉动储蓄业务下滑”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代理保险业务发展一直属于被动状态,邮储两项创收业务未能形成“两手抓”的局面。

业务发展的被动性,导致管理的不规范。邮保业务发展往往仅是通过“几个竞赛方案,几个硬性指标”进行,该项业务未能获得深入细化的发展。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由业务发展规模去决定了管理模式的成形,而并非利用正确的管理机制去引导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因此邮政代理保险业务发展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性的业务。

邮保合作过于单一

邮政与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仅停留在“追求保费收入,增加手续费”的合作层面上。为了争夺销售渠道,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邮政采取的“一对多”的协议合作方式。该种方式较为随意,与各家保险公司间合作不够深入,缺乏长期利益共享。二者无法通过优势互补,亦无法实现双方利益均衡,达到

共赢得预期目标。

产品没有吸引力

各保险公司虽有积极开发邮保产品,但都是分红型的两全保险,保险责任雷同、保险费及保险金额相近,缴费方式大多以五年期趸交为主。未能实现与储蓄产品互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由于产品基本雷同,不能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大大限制了银保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大量的趸交形式,易导致客户资源的过渡开采,业务容易大起大落,不利于市场的合理开发和培育。

营销机制不成熟

一、前台营销

由于储蓄前台的营销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培训,业务拓展方式不得当,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将保险与储蓄相比,盲目套用储蓄中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或是夸大了预期收益,模糊客户对邮保产品的认知,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长此下去,必将降低了邮政储

蓄的信用,过高的分红要求也给保险公司带来压力。

二、后台服务

邮政代理保险系统虽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运行,但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尚未健全,目前的保单保全、理赔等售后事宜,要么由客户直接到保险公司办理,要么经由储蓄前台通过银管员进行交接,客户感觉很不方便。

在客户维护方面,管理部门的服务机制未完善,对于原有客源的巩固和及新增客源的维护制度都不够完善,无法建立系统的代理保险管理模式。

目前,邮政代理保险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也可以说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如何保持邮政保险的发展成果,深层挖掘其发展潜力,促进邮保业务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几项工作势在必行:

一、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合作的积极性。

邮政代理保险是邮政储蓄的收入

增长点,是邮政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一方面管理者要转变经营意识,变被动配合为主动经营;另一方面,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克服短期行为。邮保产品虽具有投保容易、核保简便等特点,但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其推销的难度、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保险营销人员,因此,管理者在利益分配上应对首期业务坚持谁经办谁受益的原则,及时兑现佣金,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活代理保险市场。通过确立一系列的市场拓展目标,规划发展蓝图,依据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使邮政代理保险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在经营管理层面,加强对险种市场追踪,确立主打险种品牌,唱响品牌效应。同时,加强与保险公司间有关新产品开发、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多方面交流,站立主动性。

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储蓄与保险的结合,是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二者的高速发展为邮保合作奠

定了基础,同时,二者深入的发展要求既是邮保合作的必然趋势。邮政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益共享的关系。但就目前形势,绝大多数的邮政机构与保险公司签订的多是一年期的代理协议,难以保证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为谋求进一步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一套适合竞争的合作机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双方签订长期协议是必要的。

邮政与保险公司在追求业务增长,手续费提升的同时,应加强彼此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邮政、保险的合作还限于简单的代理销售模式,没有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合作关系不稳固,多家保险公司在竞争中,采取了手续费的攀比方式,使得保险公司的收益减少,同时给邮政储蓄前台管理带来混乱。资料显示,保险公司%的个人业务创造的内涵价值是%;%的团险的创造价值是%;%的银行保险业务创造的内涵价值是%,由于内涵价值低,很多寿险公

司已经开始退出或放弃银保市场,从而造成市场萎缩。事实表明,双方应摒除简单的业务代理模式,采用产品、技术的融合,直至资本、客户的融合,形成战略联盟的合作模式,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本质上增强邮政和保险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提高邮政代理保险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现在邮保代理的保险产品虽然名称多种多样,但均为同质的分红型产品,保险保障功能不强,属于储蓄的替代产品而非互补产品,成为制约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资金运用困难,保险公司的分红压力较大,在去年的利率调升后,分红型产品受到严重冲击。在接下来的升息周期中,考验更加严峻,产品压力将不断增加。因此,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是邮保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理财性质的行业,二者企业文

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邮政储蓄在人们心目中信誉度高,安全可靠,成为偏好稳健投资者的首选,而保险公司讲求个性展现、激励机制、活力激发、营销训练等,使得储蓄前台营业人员在销售保险产品时难度增加。只有二者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产品个性汇集了保险与储蓄的性质,才能占领保险市场或是金融市场的独特地位。

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分工合作方式,邮政部门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不仅要成为销售的渠道,而且可以进一步做好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了解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保险产品,愿意承担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有什么样的购买习惯和偏好等等。保险公司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保险产品开发策略应走出邮政代理险种单纯依靠保证收益率的高低来招徕客户的误区,大力开发保险型的家财险、短期健康险、意外险等产品,为客

户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和财务规划。我国经过连续次降息后,利率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长期性投资型家财险产品面临着较小的利率风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随着销售人员保险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也可以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改造后用于邮政代理销售,逐步形成系统性、可组合性的保险产品系列。

同时,做好保险条款人性化。一是改进保险条款的表达形式,柜台销售的产品要做到条款简明、投保便捷、易于上柜,同时又不易产生误解和争议。二是改进保单形式,部分短期人身险、家财险、责任险可以改变为卡式产品、册式产品或凭证式产品的形式销售,不仅满足客户的审美要求,而且方便客户的携带、保存和查阅。

四、健全灵活有效的营销管理机制。

(一)、加强对储蓄前台营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随着日后保险产品的不断

更新,对营业员的保险认知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营业员的业务培训是业务发展的基础。邮政和保险公司双方要共同加强对营业人员保险知识的培训,基本要求应获得保险代理人资格。另外,应加强法规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使银行代理人员熟悉代理保险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杜绝违规代理行为,并不断提高银行代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营销水平,保证合法、有效的代理资格。

(二)、利用目前的技术优势,系统管理分析客户信息,整合客户资源。管理层应做好客户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充分利用客户信息资料,推销保险新产品或是邮政新业务。

篇8:三峡工程保险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1992年4月3日, 全国人人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作为三峡工程建设项目法人 (业主) 。从1993年开始, 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就与保险公司开展了合作。2001年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对三峡建设者统一办理雇主责任保险, 包括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正式职工、合同工和临时工。2002年11月4日, 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和中国人保签订保额4.68亿元的合同, 保险范围包括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和截流后即将修筑的三期混凝土围堰工程。2002年12月29日, 中国人保为首席承保人、太平洋财险公司和平安财险公司参与共保三峡右岸大坝和电站厂房土建工程保险, 合同保险金额逾30亿元。在赔款支付方面, 从1993年到2002年7月底, 建筑工程保险共获赔付1 830.6万元, 平均赔付率 (赔付金额/保费支出) 为28.2%;施工设备保险赔付率 (1995年至2001年累计) 为33.4%;雇主责任保险赔付率 (2001年度) 为53.9%。其中永久船闸1995年开挖至今, 保险公司已为因塌方、暴雨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赔付564.49万元, 赔付率为40%。由此可以看出, 保险对三峡工程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有力地支持了三峡工程建设。

二、三峡工程保险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 业主集中投保。

在三峡左岸电站设备安装保险过程中, 由于被保险的设备绝大部分从国外进口, 其中14台进口机组分别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九个国家的十几个制造厂家, 设备的制造、运输、安装和调试均应达到当今国际水平。同时, 由于左岸电站设备安装任务和作业面相对集中, 存在多家施工单位和多项设备的作业交叉、干扰频繁, 最终需经系统联合调试, 造成安装施工作业的层面和界面责任难以划分。采用分项保险则会导致不同项目的安装工程险赔付责任难以划分。在电站设备进行安装的同时, 厂房及相邻坝段的土建施工也在进行, 两者又存在相互影响。而且, 对于同一设备, 出险原因可能涉及到制造运输、安装等多个环节或多个险种的赔付责任, 也存在交叉, 因此, 该项目采用不切标块, 以开口大保单方式由业主统一投保左岸电站全部设备安装工程险和高压电器设备运输险。

(二) 公开询价, 进行保险招标。

中国三峡总公司作为项目业主采取公开询价、专家评审、领导决标的方式进行投保, 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首先, 中国三峡总公司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三家保险公司总部发出了邀请报价通知书。在得到三家响应后, 邀请三家保险公司到三峡工地进行现场风险查勘并购买询价文件。中国三峡总公司对各保险公司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和澄清。各保险公司用20天时间作出建议书, 中国三峡总公司再组织评标议标, 最后以书面形式通知中标。中国三峡总公司邀请国务院三峡办、长江水利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国际达信保险顾问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总公司有关方面代表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小组, 专家评审小组依照“公正、公平”的原则, 采取定量打分、定型分析、记名投票, 最后形成了专家组的推荐意见。总公司领导充分尊重专家评审组的意见, 并将评审结果派人向中国保监会作了专题汇报, 以利保监会帮助政策把关。最后决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共保, 其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首席承保人, 三家共保比例是5:3:2, 中国人保占50%, 太平洋保险公司占30%, 平安保险公司占20%。

(三) 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

由于左岸电站设备安装和高压电器设备运输投保的金额大、风险因素高, 国内一家保险公司难以承保。为了有效地转移和分散风险, 又兼顾三峡工程已投保的左岸厂坝土建建筑工程险可能的交叉责任和三峡工程第三阶段工程投保项目以及左岸电站机组投产以后的财产险的竞争选择。因此, 由国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三家保险公司以共保的方式承保。共保方式确定首席承保人, 各共保人与投保人联合签署一张保单, 统一保险费率并以首席承保人建议书费率为准。明确首席承保人一家现场服务机构归口服务, 出险后按共保比例赔偿。

(四) 合理安排再保险。

按照我国保监会在2001年的规定, 保额的20%必须首先由中国再保险公司办理法定再保险。根据各家保险公司的各自资本金及准备金比例确定自留额。余下的保险金额需要在国际上进行再保险, 以化解风险。为了进一步落实和降低国际分保的保险费率, 由首席承保和三峡总公司共同选择首席国际再保险人, 并由首席国际再保险人牵头组织其他国际分保公司, 以层层分担和转移风险、落实责任, 首席承保人和中国三峡总公司 (含达信保险顾问公司) 组成联合工作小组, 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向国际再保险市场推荐被保险项目。

三、启示

(一) 有必要在工程建设中引入保险机制, 并为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

保险在三峡工程的应用说明了保险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方面, 工程项目可以获得保险人、再保险人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支出一定的费用, 使工程项目在遭受所投保的风险损失时, 能够及时获得风险保障, 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建成。因此, 要推行工程保险制度, 要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机制, 使项目的参与主体真正成为风险责任的承担者, 为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

(二) 对工程项目本身的保险实行以业主投保的投保方式。

国际建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建筑业市场是以一个业主主导的市场, 业主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要满足业主的需要, 就要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因自然风险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陷入停顿, 要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建成。在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属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存在着市场竞争无序, 业主的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例如:压低承包价、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与承包商签订不平等的条约等, 承包商为了节约开支, 会尽量减少投保计划。另外, 从世界工程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 在英国等发达工程保险市场, 在投保方式上, 逐渐由以往的以承包商投保为主向业主投保为主转变。因此, 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 对工程项目本身的保险实行以业主投保的投保方式, 可以避免漏保或重复保险;可以获得谈判的优势, 不仅会减少保费, 也能降低免赔额, 有利于业主控制投资;业主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情况, 决定是否需要增加保险或续保, 从而使工程建设获得较充分的保险保障;当发生索赔要求时, 由业主一家与保险公司谈判, 可以使索赔程序得以顺利进行, 业主就能迅速获得由保险公司支付的索赔款项, 及时地恢复施工。

(三) 积极寻求专家、风险顾问和中介组织的支持。

业主在进行保险安排时, 可以组织专家、风险顾问或保险中介人来协助投保, 为其选择合适的保险人和合理的保险方案服务。项目业主采取通过编制保险招标文件, 组织保险招标, 公开询价, 专家评审的方式进行投保, 可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 组织有关方面代表共同组成专家评审小组, 采取定量打分、定型分析、记名投票, 形成专家组的推荐意见, 便于进行保险决策。在进行再保险安排时, 也需要国内和国际的再保险人积极参与, 以便在更广的范围内分散和转移工程风险。

(四) 大型工程项目的保险需要共保、再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

在大型工程项目的保险活动中, 可以采取选择多家公司组成共保体来对工程项目进行承保, 通过确定首席承保人, 共保人与投保人联合签署一张保单的方式进行。同时, 在大型工程项目的承保中, 保险公司要十分重视再保险的安排, 以便降低承保风险。工程风险通过再保险、甚至不同层次的转再保险, 可以将风险在更多的承担主体、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分散。因为对于工程保险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 实际上是再保险主导了原保险。原保险人能否获得再保险人的支持以及再保险的安排, 是原保险人签发保单的重要前提。有了再保险人的支持, 可以扩大原保险人的承保能力, 增强业务开拓能力;减少保险责任准备金的提取;降低原保险人的财务风险;增加被保险人的信任, 为建设工程项目提供可靠的保险服务。

(五)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风险管理。

保险招标的方式对投保人有利, 保险公司会面临竞争压力, 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风险, 保险公司应重视风险管理。保险公司要在保前、保中和保后作好风险调查和评估, 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注重发挥保险的防灾防损职能, 切实防范自身的风险, 从而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风险保障。

摘要:从三峡工程的保险实践来看, 三峡工程形成了“业主集中投保、公开询价招标、多家公司共保、合理安排再保”的保险模式, 为在工程项目中推行保险制度, 加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 有必要引入保险机制, 并为工程保险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 对工程项目本身的保险实行以业主投保的投保方式, 积极寻求专家、风险顾问和中介组织的支持, 通过共保、再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 切实加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从而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

关键词:三峡工程,工程保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工程险欲从三峡走出去.http://www.sina.net产经网-中国商报, 2002-10-29.

篇9:工伤保险的保险特点

一、保险业务档案的利用特点

1、高利用率 因与业务活动密切相关,保险业务档案的利用程度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以某公司2001年到2006年档案的利用情况来看,保险业务档案累计利用35271卷(件)次、8646人次,累计利用率为125%,相当于库藏档案五年内全部被利用一遍。

2、利用频率的不均衡性 投保档案、理赔档案、保全档案仍然是档案利用的主要类别。这种不均衡性是由公司业务的性质所决定,核保、理赔两大业务环节必须依赖投保、理赔档案,使得这两类档案的利用频度较高。各项业务检查、审计、查实单证信息等更多地会用到保全档案,一些专项工作也会造成档案利用频度的增高。

3、非主题词检索 保险业务档案的形成特点决定了其检索方式是非主题词式的。保险业务栏案直接用办理业务时产生的作业号来与归档盒号相关联,采用模糊检索或定点检索。当利用者不能确定是否产生过该份档案时采用模糊检索,俗称按“户”查找,即用一个关联词如保险合同号、身份证号等去调出一堆相关联的档案,再从中进行筛选。当利用者非常确定需要查找的档案是曾经在业务系统里做过的某一笔业务时,则采用定点检索。所有在业务系统里做过的业务,会产生作业号,可以“按图索骥”,用业务系统里留下的相关作业号码查询对应的档案。

4、循环利用 业务办理结束后的单证经过归档转换为档案,作为凭证、契约存放在档案室,进入其非现行期。保险业务档案的非现行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档案的利用其角色会发生换位,档案在非现行期内可以连续、多次地发挥着现行期的作用。例如投保档案,在利用其办理保险合同补/换发、保险合同转移等新业务时,作为办理新业务的要约和凭证,需要将投保档案的全部或部分复印件附在新的业务凭证中,作为客户手中的新保险合同或新的业务档案的组成部分。在对办理过一次转移的保险合同再做保险合同补/换发业务的过程中,还需要重复上述环节的档案利用。通过对档案的循环利用。投保档案以新的角色出现,参加新一轮的业务活动,从非现行期转变为现行期,直至作为新一轮业务的凭证重新归档。档案的循环利用及档案实体角色的转换使档案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使投保资料的利用保持长盛不衰。

5、反复利用特点 一个保户的档案,会因该保户多次办理或办理多笔业务被核保人员反复利用。如保户投保A1险,发生理赔并产生理赔档案B1,当A1险续保时,核保人员要调用B1进行核保。客户再次发生理赔产生理赔档案B2,客户投保A2险或A1险续保时核保人员要调用B1、B2进行核保,核保人员需要掌握该保户的全面情况后才能提出正确的核保意见。一个客户多次投保、多次理赔时,核保人员对该客户的档案反复利用得越频繁。

6、实时利用 保险业务档案与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办理业务及各项检查随时需要利用档案,所以业务资料不能到年底集中归档,而是实行实时归档。保险业务档案的实时利用特点体现在档案形成与档案利用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比如公司要对理赔后的附加险在其续期缴费日前进行核保并根据核保结果向客户寄发要约变更确认书,理赔档案在结案一周内必须归档提供给核保人员进行核保。还有随时进行的各类检查、审计等,也要求提供最新的档案。

二、档案利用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1、档案库房不集中导致调档延时问题 保险档案实行市级分公司集中管理,但档案库房的集中设置还面临一些难题。一方面,集中管理的档案增长太快,需要建立多个库房;另一方面,受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不太容易在办公楼附近租到符合库房标准的、廉价的、连在一起的几个库房,实际情况往往是库房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几处。从2006年调档情况来看,在一处库房调档的有9335次,在第二处库房调档的有564卷(件)次。在两处之外的库房调档有125卷(件)次。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加,异地调档的数量还会增加。库房不集中增加了档案利用的难度,导致调档不便、调档过程变长、调档费用剧增以及被借阅档案运输安全等问题。在档案多处存放的情况下,对利用者的调档请求,档案人员先要判断档案的具体存放地点和库房,再与档案库管理人员联系,利用者往往要往返于几个库房之间才能将所需的档案调阅完毕,原本只需花几分钟的调档时间却因异地调档,花在电话联系、交通或等待档案从异地调回的时间可能会几小时或几天。从业务办理时效和公司长远的利益考虑,公司应将库房集中设置,档案实体集中一处存放。

2、库房不足导致的库藏秩序混乱和调档不畅问题良好的库藏秩序是保证快速调档的前提,而足够的存储空间是建立良好库藏秩序的条件。由于许多公司没有设立档案中心,档案库房建设缺乏统一领导和长远规划。出于对营业成本的考虑。公司一般不会空置许多房间作为档案用房,所以很难预留足够的存储空间,档案入库工作总是在被动地等待库房,档案装不下了东塞西放,正常的档案库藏秩序被打乱,档案的排架顺序变乱,一个序列的档案不能连续排架,而是在库房中填“空”被分置几处,甚至被分割成几段分别放在几个库房中首尾不相连。库房中的这些“断断续续”的档案,增加了档案查找难度和调档时间。为快速增长的寿险业务档案配置较大的存储空间是解决库藏秩序的关键所在。

3、不同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利用的制约 档案管理一般借助于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但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好的档案管理程序。档案工作是围绕着业务工作开展的,重业务、轻档案的思想同样反映在程序的开发上,档案程序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不经过档案人员的参与、把关便投入使用,档案管理程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达不到档案管理的要求,给档案利用造成一定的困难。二是档案管理程序不能与业务程序做到无缝连接。业务系统属于核心系统,档案系统属于外围系统,这两个系统一般分别由两个公司担当设计,无缝连接难以实现,造成某些关联的中断。业务系统里的组卷信息在数据转换到档案系统里后,类似于卷号这样的重要信息将消失,档案检索时也不能使用业务系统里诸如证件号、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姓名等信息,降低了查全率。三是使用多个档案管理系统,增加了检索时间和难度。随着业务系统的升级换代、公司业务的分化以及档案影像化,档案管理系统由一个增加到多个,由于技术平台的不同导致档案管理系统互不兼容,查询档案时需要进出多个档案管理系统,影响到档案的查询时效。

4、档案数字化后档案实体的利用问题 档案数字化后可以随时在自己的电脑上调阅档案的影像,既便利又快捷。但是因硬件和人力的限制,目前没有将全部档案扫描,有的档案即便在扫描范围之列,也仅扫描档案中的一部分,所以遇到为报销药费来保险公司开分割单、复印费用清单、收据等还需要调用理赔档案原件。此外,影像件的法律地位未被承认,诉讼、各项检查、审计、核对单证信息等均要以档案原件为依据,所以短期内档案实体依然需要妥善保管并提供利用。

上一篇:不给职工开证明 失业保险要赔偿等下一篇:城阳街道课外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