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的特点

2024-05-11

各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的特点(精选5篇)

篇1:各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的特点

德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评介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就是工伤保险制度中促进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笔者从管理、经济、法律、技术、心理5个方面具体分析德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的.具体特点,其中,对管理方面的上层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监督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配置、企业内部的劳动安全机构及其人员配备进行了研讨;以经济途径为重点从工伤保险费的征收与支出两方面进行了评介;在安全技术方面着重对管理内容即监督事故的隐患、咨询、进行职业病预防、监测与调查、产品安全标准鉴定等进行了介绍;简述了心理方面所开展的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以及相关法律手段.综合分析了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的形成和运作方式,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作 者:周慧文 ZHOU Hui-wen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工伤保险研究所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15(5)分类号:X91关键词:工伤保险 事故预防机制 德国

篇2:如何预防施工工伤事故

1 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在:(1)身体健康状况有缺陷,例如身体有疾病,易紧张、烦躁、疲劳、冲动、兴奋等,或智商过低,应变和判断能力差;(2)错误行为,例如嗜酒、追逐打闹、意外滑倒、无意碰撞、误入危险区域等;(3)违纪违章,例如做事粗心大意、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不懂装懂、不履行安全措施、安全检查不认真、不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碰运气、图省事、玩忽职守、特殊工种无证上岗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绝大多数工伤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所以在施工工伤事故的预防控制中,一定要抓住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关健因素。要抓好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教育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教育工作,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检查工作,建立标准化作业制度,经培训后持证上岗等,以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2 预防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设备、装置有缺陷,例如设备陈旧、安全装置不全或失灵、技术性能降低、刚度不够、结构不良,磨损、老化、失灵、腐蚀、物理和化学性能均达不到规定等。(2)施工场所的缺陷,例如工作面狭窄、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交通道路不畅、机械车辆拥挤等。(3)物质及环境具有危险源,例如物品易燃、毒性、机械振动、冲击、旋转、抛飞、剪切、电器漏电、电线短路、火花、电弧、超负荷、过热、爆炸、绝缘不良、电器无漏电保护、高压带电作业等。环境方面有:台风、雷电、高温、桩井有害气体,焊接烟雾、噪声、粉尘、高压气体、火源等。这些有害因素都会导致施工人员在不能满足安全操作规程要求时发生工伤事故。

因此,在施工安全控制中应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断绝危险源。例如:施工机械设备必须安全可靠,不使用不合格设备、装置,并保证设备、装置正常运作所需的正常维修;超过使用寿命的设备一定要及时报废;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以消除施工场所的不安全隐患;实行三级配电三级保护措施;现场必须设安全防火通道和必需的消防设施;检查防雷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装置是否符合要求;下井前要检查井内是否含有有害气体,并采取必要的通风措施;个人防护等措施是否符合要求,这些都能有效地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产生的危险源。

3 严禁不按工程建设法定程序办事

很多恶性事故都是因为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造成的:或者没有进行地质勘察;或者无设计图纸;或者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者严重违规操作规程等。因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职责,明确重点,加大对施工安全检查监督力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工程质量,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任务明确,措施有力,责任到人,抓好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并强化对执行法定建设程序的监管力度,依法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的行为;切实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培训,积极推行工程监理,认真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对违反强制性技术标准和有关质量法律、法规的各责任主体应依法严肃查处。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建设工程安全大检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整改单位和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对重大安全隐患随时进行监控,随时整改,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已竣工程也要认真做好排查工作和进行结构可靠性检测,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工程的使用安全。

4 认真落实安全预防措施

从上面各种诱发工伤事故因素分析,我们完全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认真落实预防措施。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劳务施工队伍。凡参与工程分包的队伍,要加强其资质审查和从业人员的考核。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地建立或健全其建设系统人员培训机制,并建立准入制度。凡进入施工工地的所有人员,必须先接受培训教育,一律持证上岗。这一做法应成为主管部门对施工企业考核、资质年检和升级的重要指标。

篇3:校园伤害事故特点与预防

一、校园伤害事故特点

校园伤害事故基本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校园伤害事故何时、何地发生,发生的对象都是无法预知的、令人猝不及防的,存在不可预知性。

2.纠纷性。校园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就涉及利益纠纷,多以因学生权益受到侵害而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纠纷居多,最典型的纠纷是经济赔偿问题。

3.紧迫性。校园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应急处理,以降低对学校及伤害对象的损害。

4.放射性。校园伤害事故容易引起新闻媒体、一般民众及教育部门等关注,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社会关注既有典型的法律意义,又有对“受害”一方当事人的同情,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可能是因其难以回避的角色和身份,因此,学校必须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处理。

二、常见校园伤害事故分类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列举了12种学校学生受伤害的情形: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

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5.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6.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7.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8.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9.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10.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11.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12.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三、校园伤害事故预防

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校园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不幸,同时,对学校将造成不良的影响,学校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事故发生的防范上,制定科学、合理、详细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各处室和教师在校期间各个方面、各个时间段,甚至各个场合的安全工作职责,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特别要重视制定好门卫、食品卫生、楼道疏散、设施设备管理、女宿舍楼管理等各类安全制度和有关家长安全教育监管方面的制度,使安全教育与管理制度有效覆盖到学生校内校外的各个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

2.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安全事故重在预防,学校和监护人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团队会等载体,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生活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定期开展防震等演练活动,根据季节特点开展预防传染病、防火、防溺水、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安全教活动育,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门管理,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校园,推广使用电子监控、自动报警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防范。

3.重视活动安全管理。要根据学生身心状况开展活动,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不要开展超乎学生耐力的高强度、高密度的体育锻炼活动,以防事故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对体质特殊或有疾病的儿童给予适当的照顾。大型活动、外出活动要准备充分。组织大型活动、外出活动时,一定要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要对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责任人及应急措施等做好充分计划和安排。要尽可能地配备足够的教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4.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教育法》规定:“如果明知校舍或其他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为此,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学校校舍、电器、用水、教学仪器、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及校园周边环境,保证学生的饮水、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和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内传播流行,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和体育活动的安全等。发现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时,一定要及时维修和整改,对危险场所或尚未消除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场地要设置警示标牌、采取有效安全保卫措施,绝不让学生因有安全隐患的危险设施设备而发生伤害事故。及时化解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的矛盾,预防矛盾激化,防止诱发校园伤害。另外,对校内及学校周边的精神疾病患者,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

5.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对学生严、宽结合,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歧视学生。加强教师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指导,预防校园性侵害,教师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让学生离开课堂,放学后不得留学生,不能在宿舍等相对封闭的空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或辅导。

6.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由于学校公用经费一般比较紧张,在大的伤害事故发生时无法赔偿。因此,要做好校方责任险、学生平安险等工作,即使伤害事故发生了,也可由保险公司负责部分赔偿,降低学校的赔偿份额,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篇4:浅谈企业工伤事故的调查和预防

一、工伤事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工伤事故调查的现状, 一些企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 对国家《条例》和《规定》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轻伤事故调查工作不重视。有些企业对轻伤事故不认真调查, 不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不注意事故隐患防范措施的制定, 仅仅满足于经济处罚;事故结案后不向企业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劳动、工会等部门上报备案材料。

2.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对重伤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不扎实。

(1) 企业主管部门对重伤事故调查工作不认真, 帮助企业瞒报工伤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重伤事故由伤者或家属直接举报的占有相当比例。

(2) 工伤事故的调查水平较低;调查报告的格式不符合要求;对事故的分析强调客观;帮助事故责任者推卸责任, 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罚偏轻。

二、克服上述问题的对策

以上所分析的种种问题, 反映了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的有关人员, 对国家《条例》和《规定》等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学习不够, 理解不透, 法制意识淡薄。面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如果加以妥善解决, 则有利于我们准确地分析事故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 科学地制定事故防范措施, 保证国家《条例》和《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扎扎实实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1.规范与完善工伤事故调查程序。

(1) 企业发生重伤以上等级的事故, 要按《条例》和《规定》的要求, 在24小时之内上报主管部门和地方有关执法机关, 要对延报、瞒报工伤事故以及没有按时结案的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严肃处理。

(2) 要重视事故现场的保护, 防止少数人有意破坏事故现场;找准事故发生的原因, 以免事故责任人推卸责任;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参加调查人员在接到企业工伤事故报告后, 要迅速赶赴事故发生地点, 尽早进行现场勘查, 找出事故发生的真实原因。

(3) 在事故调查过程中, 应尽早做好有关人员的谈话记录, 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事故调查报告要求内容详细, 项目齐全, 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工伤事故发生的全过程。

(4) 收集物证要细致, 要对有关零部件及材料取样留存;对有关的制度、台账和记录要详细记载;必要时, 对关键资料进行原件收存或复印存档。

(5) 建立健全事故台账, 对每一起工伤事故都要按《规定》的要求, 建立一套完整的事故台账。

2.提高工伤事故调查人员的素质。

参加调查工伤事故的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如:劳动部门参加事故调查的人员要有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员证。

安全执法机关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对工伤事故的调查水平。重伤以上等级的工伤事故, 尽可能邀请对口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调查, 其调查组成员不少于3人。

3.有关执法机关要加强硬件的投入, 即为工伤事故调查人员配备或提供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防护用品和专业器材, 保证工伤事故的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4.事故调查组应将与事故有关的物样送请有关专业检测检验单位进行检测、化验, 为调查组分析事故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5, 工伤事故的调查报告应符合规范化要求。调查报告的要素不能缺少, 事故过程叙述要详细;事故原因分析要准确;处理意见要恰当;防范措施的建议要有针对性。

6.加强事故案例分析, 及时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要定期组织工伤事故案例研讨, 分析工伤事故发生原因, 探讨工伤事故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督促和帮助企业及时修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企业主管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 吸取事故教训, 对本行业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制度定期修改完善, 及时指导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7.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执法机关要把事故调查报告中所提出的防范措施建议纳入对事故单位安全检查与考核的内容。

综上所述, 加大工伤事故预防的工作力度, 可以极大地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障企业职工家属生活幸福, 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工伤事故的调查与预防, 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工伤事故调查是事故预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杜绝同类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工伤事故调查的最终目的。

篇5:各国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的特点

关键词:危害识别技术;工伤事故;预防

河南油田现有员工3万余人,活动范围覆盖国内16个省区、国外7个国家,是一个以原油生产为主,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有企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等典型的高危行业特点。因此健康、安全与环境(以下简称HSE)管理工作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有效遏制工伤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确保生产安全有效运转,改善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HSE管理首要探讨和必须解决的管理课题。HSE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核心是不断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因此,危害识别技术对提高企业HSE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危害识别工作一是体现风险管理的思想,使企业管理上档次,二是为HSE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基础,也是企业履行法规要求和HSE承诺的需要。

一、危害识别技术要点分析及控制要求

1策划准备技术要求

策划准备是危害识别的计划管理环节,关键有三点:一是危害识别必须服务于HSE管理,应策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目的、范围、时间及各级人员工作责任等;二是尽可能详细收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列出清单,如: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人员(岗位)、物料、环境因素、法规制度目录;三是开展危害识别方法、危害分类标准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危害意识和技能,确保相关人员正确开展岗位危害识别工作。

2危害辨识技术要求

危害辨识是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和输入环节,目的是全面识别危害,关键有四点:一是选择适合的识别方法,既满足评价目的和对象需要,又能保证员工正确运用。一般采用经验分析(询问交流、现场观察、查阅记录等)与系统方法相结合(如活动、操作、检维修选用JHA,设备物料适用SCL、装置系统选用FMEA方法等);二是坚持动态识别与定期识别相结合,危害识别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是采用统一识别表单,按照危害因素分类标准,辨识并登记与各项活动有关的危害因素(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特征等),重点分析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四是坚持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内容范围应覆盖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活动过程,包括法规要求及相关方活动的危害等。

3风险评价技术要求

在危害识别的基础上,依据法规标准要求,选择、建立适宜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和分级的过程。关键有三点:(1)风险度矩阵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适宜于企业自主评价的半定量评价分级方法,通过对风险的可能性L(1~5)、严重性s(1~5)进行判别赋值,计算风险度并分级(风险度R=严重性S×可能性L)。(2)坚持群众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即:员工识别评价、各级组织集体审核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审核、评价机构专业评价相结合,系统、科学评价业务活动过程风险。(3)分级筛选建立危害因素清单,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对识别的危害因素应按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条件、管理缺陷进行归类,按风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分级报告和备案。

二、河南油田危害识别的应用探索

1开展初始状态评估,为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初始状态评估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分析企业HSE现状及管理状况,为建立HSE体系、制定方针目标提供基础依据,核心是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因此,油田HSE体系建立时,用了3个月时间,开展初始状态评审工作:辨识、获取适用的HSE法律法规要求,评价法规符合性;全面识别油田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HSE危害因素,评价并确定存在的重大及不可容许的风险;调查油田HSE管理状况,包括组织机构状况是否合理、HSE有关规章规程是否完善、以往事故事件及职业病“四不放过”处理情况等。

2建立危害识别制度,实施隐患项目分级治理

建立危害识别与隐患治理机制,理顺职责、程序,明确管理要求,规范工作流程:按照“人、机、环、管”四要素,每年定期开展全员危害识别,基层识别出的隐患,首先由基层评价筛选和治理,基层治理不了的,上报二级单位,由二级单位评价筛选和治理;二级单位治理不了的,上报油田组织安全评价、立项治理。

3开展全员危害识别,动态辨识存在的各类风险

按照安全风险大小将油田二级单位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安全风险单位。规定重大、较大安全风险单位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员危害识别;一般安全风险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员危害识别。对非常规的业务活动、工作环境和操作条件(特殊作业,新探区作业,恶劣气候条件下作业等)和工艺技术、施工项目、设備装置、环境条件等发生变更时,及时进行动态危害识别。目的是识别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和环境不安全因素。使每位员工对本岗位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4实施风险评价分级,制定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运用风险度矩阵,判定可能性L和严重性S,计算风险度,把风险划分为不可容许、重大、中等、可容许、可忽略5个等级。对不可允许风险(R≥20),进行停产治理;对中等以上风险(R≥9),进行限期治理,并落实防范措施;对一般风险,制定防范措施,从管理措施上加强预防。对管理缺陷、环境不良,主要采取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的办法进行解决;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定期举办“三违”学习,班实施针对性学习教育;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实行限期整改和分级治理。

三、危害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不到位,员工防范危害意识、技能较低

主要表现:未按要求组织专业培训,识别人员对于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等常用方法不熟练;各单位对危害识别的理念、方法、技巧缺乏系统了解和实践经验,组织的培训效果不理想;缺少开展危害识别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对基层岗位如何开展危害识别缺乏有效的指导。

2认识不到位,危害识别缺乏主动性

主要表现:对危害识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危害识别的范围广、涉及单位多、工作量大,对危害识别存在畏难、抵触情况;存在恐惧心态,认为找出自己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后,可能影响单位荣誉或害怕领导追究自己的责任,避实就轻,不愿意将危害识别出来;风险控制措施不落实,在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

评价后,装订成册放在资料盒中备查,便认为完成了任务。

3识别不完整,不能有效识别风险

主要表现:识别范围不全,遗漏重大风险,如只注重作业活动、工作场所等的识别,忽视对法规及相关方危害因素识别等;方法运用不当,不能有效识别危害,如只用]HA(工作危害分析),不会使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无法对关键装置等设备方面深层次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风险度计算不客观,对管理提供错误导向,如可能性和严重性取值偏高偏低,导致与实际不符,真正风险找不出来,个别非重大风险侵占计划、资金。

4危害识别与日常HSE工作脱节

主要表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方针目标、隐患治理计划时没有考虑危害识别的结果,危害识别与HSE管理策划存在“两张皮”现象,危害识别不能融入日常HSE工作中,在实施特殊作业、项目施工等直接作业活动时危害识别不到位,直接作业环节风险事件无法根除。

四、持续改进危害识别的对策措施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危害识别工作

领导重视并参与是提高危害识别工作质量的前提。各级领导对本单位HSE工作心中有数,首先要对单位存在的危害及风险心中有数,因此领导不仅要确保必要的资源、政策支持,还要参与到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中,以强势推动全员危害识别工作。全员参与是危害识别有效实施的关键。危害识别的最终目标是杜绝事故发生,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组织每位员工积极参与,识别岗位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存在的危害,對岗位危害和风险心中有数,从而达到“事前预防”的目的。

2规范管理,建立危害识别常态机制

建立完善危害识别与隐患分级治理工作机制,规范基层“培训、识别、评价、控制”工作流程,统一方法和实用表格,指导基层单位开展识别及评估工作。坚持PDCA管理原则,建立危害识别动态循环模式,围绕HSE的运行,持续动态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及时识别更新危害信息,制订、实施并保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使HSE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受控状态。

3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危害识别技能

上一篇:学生“一帮一”活动总结下一篇:邀请朋友共进午餐英文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