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3Lesson2教案

2024-05-13

新概念3Lesson2教案(精选3篇)

篇1:新概念3Lesson2教案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equal v.等于;与„„相匹敌

A equals B A等于B

A be equal to B A与B不相上下

be equal to doing sth.有能力做某事

e.g.I am equal to running the company.raise

v.筹集 raise money;提高 raise the price;饲养,供养 raise a sheep, raise a child

种植 raise wheat 招募 raise an army 提出 raise a question 发出 raise a cheer

torchlight n.电筒光

torch 电筒;火炬

Olympic torch 【Text】

1.is always raising money 表示一般现在时内容(感情色彩)

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比How do you feel更亲切)

He is always boasting.(表示厌烦)

2.one or another 这样或那样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at one time or another 在这样或那样的时间

in one way or another 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

cause v.引起;致使

n.原因;事业,奋斗目标

(1)引起,接宾语、双宾语、不定式复合结构做宾语

The resignation of the prime minister will cause much confusion.My sister cause my parents much unhappiness.What caused your husband to change his mind?

(2)原因,不可数; 事业、奋斗目标,可数

She had just cause for anger.她有正当的理由生气。

He would immolate himself for their noble cause.他愿意为他们的崇高事业牺牲自己。

3.enough a.&ad.a.修饰n.时,前后均可

He has money enough /enough money.ad.修饰a./ad.时,置后

We are strong enough to resist aggression.4.have sth.done

找别人来做某事

have the church clock repaired /have my hair cut

某人遭受了某种情况

His had his wallet stolen.=His wallet was stolen.5.used to 过去常常,表示过去的习惯性动作或状态,现在通常用一般现在时。

He used to play cards a lot./ He plays cards a lot.【辨析】be used to(doing)sth.习惯于,可用于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You can say whatever you like.I’m used to being criticized.When I was younger, I was used to walking long distances.It’s easy to be our secretary, you will be used to it in a few days.6.in the torchlight /moonlight /sunshine /candlelight

catch the sight of看见,发现;意识到

bear /stand the sight of忍受看到

I can’t bear the sight of that man.我连看都不想看那个人。

recognize sb.as认出某人是„„

think of sb.as认为某人是„„

treat sb.as把某人当成„„对待

regard sb.as视某人为„„

7.whatever are you......疑问词+ever可表示语气强调,可分开写:

Whoever /Who ever broke the vase?

Wherever /Where ever did you see him?

8.I’ve been coming up here...现在完成进行时,一定时间以来一直在进行的动作

完成时和完成进行时:

(1)固定不变的情况

I haven’t worked for years.暂时性情况

I haven’t been working recently.(2)动作的完成或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I’ve painted two rooms since lunch time.强调动作仍在进行

Sorry about the mess--I’ve been painting the house.night after night 一夜连着一夜

year after year一年又一年

day after day 一天又一天

bus after bus 一辆车接着一辆车

9.You certainly did give me a surprise!

强调 I do like her.邀请时使用,更礼貌 Do come in!

10.as good as

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表示“基本上„„”“实际上等于„„”

We are as good as ruined.我们基本上完蛋了。

This old bike is as good as useless.这辆破自行车实际上等于没用了。

篇2:新概念3Lesson2教案

《比热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阐述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2. 内容解析

“比热容”是在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热容是物质的诸多特性之一,这一概念的建立再次体现了比值定义法对于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在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之前,需要先在理论上分析清楚“如何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过程体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科学方法是实验及其结果是否科学的关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比热容”概念对于后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比热容”的现象及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理解“加热时间”的作用,会用停表记录“加热时间”,体会转换法的思想。

(2)经历“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设计过程,理解控制变量法。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现象的分析,建立“比热容”概念。

2. 目标解析

达成(1)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分析“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方案时,知道要用“加热时间”来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达成(2)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要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思想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究步骤。

达成(3)的标志:学生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分工、有条理地记录数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分析、组间交流,找出数据间的联系,发现同种物质的共性、不同种物质的特性,并最终用相关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出来。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物体的吸热能力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如何比较,以及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等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不易直接得出结论。而且,“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涉及加热时间、物体质量、温度变化等三个物理量间的运算,即使顺利完成实验,实验数据间的数量关系也不明显。

克服第一个难点:教师结合学生的烧水经历,并借助学案,帮助学生理清这五个物理量(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物体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间的逻辑关系。

克服第二个难点:先回忆“密度”定义的得出,然后铺设台阶,循序渐进,将讨论变量的个数由一个逐渐增加到三个,最后借助Excel表格处理数据,通过数形结合,深化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离开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需要用合理的教学设计,一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二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去过海边吗?炎炎夏日,站在海水里的小女孩与站在沙滩上的小男孩感受相同吗?为什么同样在太阳的照射下,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不同呢?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对海水与沙子的温差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环节二: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教学内容】给出概念:在这个情境中,沙子与海水都吸收了热量。在物理学科中,如果物体吸收热量越多,我们就说物体的吸热能力越强。

提出问题: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以烧水为例,来研究同种物质的情况。结合情景(1)烧一壶水与烧半壶水;情景(2)将一壶水烧至100℃与50℃。完成学案上的问题: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得出:物体的吸热能力与质量、温度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降低难度,首先引导学生研究同种物质的情况。学生普遍都有烧水的生活经历,对加热时间、水吸收的热量都有亲身体验,不难找出情景(1)和(2)中要凸显的影响因素———质量、温度变化。学案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梳理思路,体会转换法的作用,明确相关物理量间的逻辑关系,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打基础。

环节三:明确实验探究方案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你有什么猜想?

学生合理猜想: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引出新的实验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怎样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实验的设计方案。

各小组踊跃发言并相互补充,在实验器材(尤其是测量工具及其作用)、实验步骤(尤其是控制变量法如何体现)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学生阅读教科书,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材上的表格,利用的是哪个方法?如何利用这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分工、步骤以及需要收集的数据。

【设计意图】联系上课之初所举的例子,引导学生步入本节课的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离不开控制变量法。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部讨论出实验方案,还可以通过小组间交流,使实验方案得到补充、完善,在分享中收获到学习的快乐。本实验涉及三个测量工具,较为复杂。为了在后续实验中利用好实验记录表格、了解实验操作要点,在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实验表格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实验铺垫,确保实验探究有序、有效地进行。

环节四:分组实验小组汇报

【教学内容】大屏幕展示“温馨提示”,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一致得出“水比铁砂吸热能力强”的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为了节约时间,教师事先调试好实验装置,同时对水和铁砂进行加热,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借助投影设备随机选取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学生更容易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也更能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环节五:定量分析建立概念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水的吸热能力比铁砂强”。那么,水的吸热能力究竟是铁砂的多少倍呢?你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哪些数据得出结论的?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学生们发现,可以选取不同组数据进行比较,方法较多,但是不同组数据对应的数量关系相似:质量相同时,加热时间与升高温度的比值,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升高温度相同时,加热时间与质量的比值,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你还能比较水的吸热能力是铁砂的多少倍吗?

想一想,要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密度,它们的质量也不同,体积也不同,我们怎样处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无论通过理性思考,还是数据验证,都不难发现,可以比较,即使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

提出问题: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什么性质?

大屏幕展示excel表格,教师输入数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张口就答:“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分析图像,学生进一步发现,以加热时间T为纵轴,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m·△t为横轴,水和铁砂对应的图像分别是两条经过原点、且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为两个正比例函数。学生在确认了答案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拟合出的图像仍感到惊叹。

【设计意图】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由于初四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强,为了从定性分析顺利过渡到定量分析,教师可以换用一个数据成倍增加的实验表格,降低思维难度;在理性分析过程中,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变量个数,将已学过的“密度”的定义方法迁移过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吸热能力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比较。通过数形结合得出正比例函数,直观地体现这一比值对应着物质的一种特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环节六:引出概念了解内涵

【教学内容】给出概念:这个比值对于不同种物质是不同的,对于同种物质是相同的,但是不要忘了,加热时间并不是我们的研究目的,而是为了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于是,我们就把这样一个比值定义为“比热容”,符号c,公式。

提出问题: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什么?

学生张口就答:“物质的一种吸热能力。”“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教师补充: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与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因此,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吸放热能力,即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大屏幕展示比热容表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表格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并补充:“水的比热容最大”“比热容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等。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的计算、比较比值的过程,为比热容概念赋予了个性的理解和感悟,使它不再是一个空洞而生硬的物理概念。学生对比热容物理意义的流利阐述为之前的科学探究过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一环节也拓展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评析】

立足教材适度挖掘大胆创新

这节课是执教者在深入理解和挖掘新教材的基础上,选取并组织适合的课程资源,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以后,呈现在我区教研活动上的一节展示课。

1.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本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方案

(1)从实验装置上看:新教材用2支相同的试管替代了2个相同的金属盒,用铁砂替代了沙子,去掉了铁板,用同一个酒精灯先后直接对装有水和铁砂的试管加热;

(2)从设计思路上看:新教材更为具体,不但指出了温度计的作用,而且明确地将实验需要收集的数据以文字、表格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2)比热容的定义

新教材改变了原来“文字”定义的形式,凸显了“比值”定义法。

2. 备课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比热容》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新教材在“实验探究方案”“比热容的定义”两方面的变化。执教者在设计本课时遇到的困难,也不外乎这两方面:

(1)实验真心难做

困难(1):铁砂难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沙子随手可得,但是铁砂却不好找,学校也来不及配备,只能放眼器材市场与铁制品工厂。难道放弃铁砂?查一下比热容表格,铁砂的比热容是沙子的一半,用铁砂做实验,现象肯定更为明显!而且,由于金属的导热性好,即使不搅拌,也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铁砂值得寻找……

困难(2):实验数据毫无规律。教者采用新教材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表格,在办公室里亲自动手实验,加热试管中的水时,发现火苗左右摇摆,热源极不稳定,根本无法保证试管底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导致一定质量的水在升高温度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所测得的加热时间也毫无规律可言;而且,温度升高得很快,在记录数据时非常不方便。

困难(3):实验在短时间内无法重做。执教者对数据很不满意,打算重新实验,结果发现试管中的水温度降低得很慢,除非借助冷水降温或者在试管中重装等质量的水,否则要等待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实验时,一旦实验失败,很难有时间或机会重做实验。这无疑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挑战。

困难(4):使用秒表难。本实验涉及天平、温度计、秒表三个测量工具,其中秒表的使用最为困难。体现在:如果累积计时,就会遇到分、秒及后两位数字间的单位不同的麻烦;如果连续计时,就要迅速读数、迅速复位,得眼疾手快,并且配合协调。

这些实验操作困难,(1)、(3)、(4)属于人为因素,可以解决,但是(2)则是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本身不完善导致的,需要执教者加以改进。

对策:为了解决热源不稳定、加热时间短的困难,执教者与同组老教师(李臣老师)交流后,借鉴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增加了一片石棉网(如图2),立刻得到了令人振奋的实验效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升高5℃、10℃、15℃、20℃所需的加热时间稳定地成倍数变化!

(2)比值法难定义

新教材在实验探究结束后,直接给出了“比热容”的定义式。比热容涉及了三个物理量的运算关系,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物理概念之一。

新教材一改旧教材用“文字”定义物理概念的方式,显然是要凸显比值定义法对建立物理概念的作用,并希望学生初步形成用比值来描述物质特性的意识。也就是让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

因此,执教者须引导学生经历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比值定义法比较同种或不同种物质的过程。

但是,初四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强,直接用物理符号进行理论推导是行不通的。又由于升高规定的温度(5℃、10℃、15℃、20℃)所对应的加热时间不是整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很难直接看出,所以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也很困难。

怎样才能降低思维上的难度,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个比值的来历,明白建立“比热容”概念的意义所在呢?教材没有指出,这显然需要执教者对新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表1)。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执教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到:物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努力用新教材的新理念、新要求来指导教学,应该尽量贴近新教材,用心体会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却又不能完全依赖新教材,执教者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认知习惯,对教材做必要的改进和补充,正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 教学实施中的亮点与不足

(1)亮点

(1)分组实验.学生们都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直观体验,又锻炼了实验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手段丰富。本课采用了实验、定性分析、比值定义、图像等多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找到“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办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同一个物理问题的兴趣,将生硬的物理概念加入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可以说,在这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更学到了物理方法,并且收获了鲜活的生命体验。

(3)学案引领。学案帮助学生梳理各物理概念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将知识与方法加以落实,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物理学习注入持续动力。

(2)不足

(1)由于借班上课,教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了解不足,没有在课前让学生对秒表的使用加以练习,导致部分学生对加热时间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不准确。

(2)在定量分析时,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有些复杂。如果能够分别对水与色拉油进行分析,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对于水或色拉油而言,是定值,比较水与色拉油,却是不同的。既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又能大大降低难度。

篇3:新概念3Lesson2教案

一、《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为什么适合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1.《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教材简析

《新概念英语》系列教材的作者路易·亚历山大,是世界著名的英语教学权威,曾任欧洲现代语言教学委员会理事。他的著作为交际教学法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些如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和Follow Me(《跟我学》)已经成为经典的英语教材。《新概念英语》系列教材New Concept English作为享誉全球的最为经典地道的英语教材,以其严密的系统性、严谨的科学性、精湛的实用性、浓厚的趣味性深受英语学习者的喜爱。《新概念英语》一共有四册,其中第二册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全书共有96课,每篇课文以150个单词左右的小故事组成。课文故事性强,易于学习,而且全册课文前后连贯,语法知识全面,书中出现的新单词大约为1126个,加上教师上课补充的词汇,学生可以通过本册的学习,词汇达到3000个左右。这个词汇量刚好是二级英语考核要求达到的词汇量。

2.《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教材适用对象

根据该书编写的作者定义:This course should be found suitable for adult or secondary students who have completed any other elementary course or for post-elementary students.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要好,是属于作者提到的post-elementary水平,所以用这本书,刚好可以衔接。再者,2011年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Cunningsworth提出的教材评价标准,对《新概念英语》教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而分析了该教材符合评价标准,适合作为中职基础英语教材。学生学完这册书可以达到pre-intermediate的水平,能满足将来就业时使用英语的基本需求。

二、《新概念英语》传统的教法

《新概念英语》作为教材已被很多学校采用,但教学效果却不是十分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法还是师本位为主。教师会选择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一课的教学内容,过程常常是:

第一步:教师介绍情景或背景知识;第二步:学生听课文回答相关的问题;第三步:学生阅读课文;第四步:教师讲解语言知识点,包括语法、字词等;第五步: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并背诵课文;第六步: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这种教法本质上还是把英语当成知识来学而不是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所以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其英语能力还是无法达到preintermediate的水平,二级的合格率也只有30%左右。

三、“五熟”技能训练法教授《新概念英语》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把英语课作为技能训练课来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较强的语言学习科目,其学习过程应该是技能性的训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技能。因此利用《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作为训练载体,在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做到“五熟”:听熟、读熟、译熟、背熟、写熟,从而使他们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为将来专业的学习和就业打好基础。

四、“五熟”技能训练教学过程

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一课“A Private Conversation”为例做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听、看《新概念英语》动画片。利用多媒体播放“A Private Conversation”的动画片。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正常观看动画片,另外一部分转身面向课室后墙,这部分学生只能听,不能看。(下一篇课文学习时,调换听和看的学生)

第二步:有信息差的沟通复述。第一步结束后,让只听不看的这部分学生把他们所听到的内容复述表达给观看了动画片的同学听。由于看过动画片的学生比没看的学生对内容了解得更细致全面,两组学生之间就有了自然而然的信息差。因此,他们之间的对话将是更有交际意义的对话沟通,而不只是一般的复述,观看了动画片的这部分学生听了同伴复述的内容后会加以纠正或补充。比如听完“A Private Conversation”后,某学生在复述时没有提到“They were talking loudly”这个细节,他的同伴就会告诉他“the writer got angry because the young man and the woman were talking loudly”。这种复述难度不大,又有以交际为目的的真实语言环境,学生都乐于开口。这一步骤教师还可以采取接龙的方式点名几个学生,让他们共同复述完这个故事,然后再由已观看的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最后以全班一起观看一次动画片结束。

第三步:复读式听写。教师准备一个有复读功能的播放器,逐句地让学生听写。每播放一句就按复读功能按键,使该句一直重复直到学生听写完一句为止。学生听写完一句,教师用Powerpoint呈现该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纠错。针对学生听不出来或有疑惑的部分要重点复读多次,这些往往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新单词、语法知识点,或语音中的连读略读现象。例如“A Private Conversation”中“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表达句型,之前没接触过,而这句中“none of”又连读,所以他们会听不出来。这时就要多复读几次,让他们一直模仿到接近录音的读法。这种复读式听写,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遵循了“先听说,后读写”的原则。通过这种训练,他们对新单词音、形、义比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要敏感,记忆效果也更好。

第四步:朗读。对照课文语音,利用复读机逐句地朗读,反复朗读信息点的英语,读准读熟。

第五步:中英互译训练。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简单讲解帮助学生扫清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点障碍的过程。教师用Powerpoint逐句呈现文章的内容。遇到新单词、词组直接说出中文意思,不作引申;如果遇到新的语法点也只简单说一下该语法的特征和构成,不深入讲解。(语言学习是技能训练,而不是讲解知识。关于单词和语法的引申可以放在学生积累了一定语言素材之后再用归纳法来系统讲解)紧接着叫学生把该句翻译成中文,遇到比较难翻译的句子,多叫几个学生翻译,最后再给出正确的翻译。英译中练完后,练中译英,步骤同上。翻译完一轮后,教师随机播放Powerpoint里的句子,叫学生马上翻译,这种训练可根据学生的掌握能力来决定重复的次数。经过中英互译的训练,学生对两种语言的不同结构会越来越敏感,翻译或使用英语时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少了,英语表达也就越来越地道了。

第六步:背诵和默写。由于完成了第五步的翻译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已经很熟练了,为了使他们通过本课书的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确实得到提高,背诵和默写是非常必要的。这就好比练习弹奏曲子,之前第一到第四步都是在练习片段弹奏,现在是整首弹奏的时候了。背诵不但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由此可见,背诵是英语学习能力提升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默写则可以加强学单词拼写方面的训练,纠正拼写错误,复习以往学过的单词。因此,加强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七步:命题式口头表达和写作训练。学生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就本课相关的话题进行交流。比如学完了“A Private Conversation”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身边曾经发生的令人讨厌的事或见过的人,然后再写成书面表达的作文。

五、“五熟”技能训练法的反馈和效果

学生的反馈:学生上了一段时间的“五熟”训练英语课之后,他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觉得上英语课时间过得很快。因为整节课他们都在练英语,而不是在被动地听老师讲。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积累,理解不断加深,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常常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会在某一天突然对原先不理解的词、句等“开窍”了。

教学效果:笔者所任教的两个商务英语班的学生通过对课本听熟、读熟、译熟、背熟、写熟的训练,发现他们刚开始对一些单词和知识点还不是很了解,但是随着以后所学知识的越来越多,愈来愈深,他们对原来在训练过程中记住的东西就会慢慢地、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参加2016年的公共英语二级考试,合格率是77.3%,比上一届学生高出了40多个百分点,训练学习效果明显。

作为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为教材的“五熟”训练教法,摆脱了英语课堂满堂灌的现状,使学生得到了足够的语言技能训练,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专业学习和日后就业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酒店管理等专业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比其他专业更高。为了全面提升这些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顺利考取公共英语二级证书,满足日后就业需求,本文介绍了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为教材的“五熟”技能训练法。

关键词:“五熟”技能训练,《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商务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英)亚历山大(L.G.Al exander),何其莘.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实践与进步(Pr act i ce and Pr ogr es 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唐燕燕.中职学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材分析——以《新概念英语》(新版)第二册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7).

上一篇:防溺水领导的讲话稿下一篇:广告位销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