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2024-05-07

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精选8篇)

篇1: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论文关键词:小学足球 校本课程

论文摘 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模式。本文就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有六原则,它包括主体课程、相关课程、活动课与体验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育部已在规划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决策权力,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更能切合学校教育实践,更灵活适应社会变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能更真实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使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地更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课程方面的各项规定,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地机会,本文就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篇2: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注入式教学模式变为以诱导、启发为主的现代“快乐体育”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吸收向主动领悟感知的方向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育。

(二) 激励性原则

热情是个体对探究的事物带情绪色彩认识倾向,探究的热情是内部动力。是决定成效的重要因素。足球教学也是如此,对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提高都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反复成功的循环体系,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三)趣味性原则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课程教材开发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闪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

(四)整体性原则

小学足球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学校的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为指针,并由此设计实验方案。

(五)差异性原则

虽说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整体性的改革,但绝不是面面俱到,一字铺开。它必须考虑实际的差异,各有侧重。在与学科结合时,它与体育、思品、音乐等学科的契入更容易。而对课程的实施者而言,那些爱好足球运动,身体素质相对全面的老师成为倚重的骨干。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六)实践性原则

篇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为了能够扎实有效地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工作,我校领导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经过研究,确立了“琢玉”主题,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德育等方面。校长室负责“琢玉”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2011年,编写了第一本《琢玉》校本教材。为了更好地凸显铜小的琢玉特色,2014年,德育处集我校全体班主任的智慧编写了《琢玉班会校本课程》。

一、班会课程设计,凸显琢玉理念

1. 在顶层目标下设计班会课程思路

“各因其材,琢玉成器”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基于“琢玉”理念,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努力使学生都能成长为有玉之品德的人。

2. 以“玉之五德”为主线编写教材,细化目标和内容

围绕“玉之五德”这条主线,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新中小学生守则”的时代主旋律,我校最终确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内容为主题班会课程框架。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课程又分为三个篇章:璞玉篇———低年级,培玉篇———中年级,琢玉篇———高年级。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原则,各年段围绕同一个主题,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班会课程实施,传承琢玉文化

1.加强队伍建设,是实施班会课程的关键

班会课程能否实现其教育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班主任队伍不够稳定。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端正思想,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会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学校成立了青年班主任发展班,为青年班主任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多锻炼展示。发扬“琢玉”精神,让他们在精雕细刻中获得成就感。

2.打造常态班会,是落实班会课程的载体

怎样才能让班会课程成为班级管理的常态化工作?首先,定制度。在班主任每月的考核中,德育处会将班会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区级“先进班主任”和学校“十佳班主任”评比中,也要将班会观摩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其次,定时间。每周五的班会,不仅有年级组自查,德育处和校长室都要定期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再次,定内容。每月至少上两节“琢玉”班会课。在实践中,班主任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课程中的不足。最后,定观摩。每学期,各年段都要分别安排两节班队观摩课,课前,德育处会组织相关教师讨论班会课的主题、内容及形式;观摩后,要及时总结班会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三、班会课程评价,彰显琢玉特色

1. 以赛促研,不断提高

为了提高班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学期,德育处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班会校本课程大赛。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目的是引导班主任深挖教材,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真正提高班会课程的质量。比赛中,我们不仅关注活动内容,也会关注活动形式。使我们对班会课程的实施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 专家引领,不断完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对于自己编写的教材,以及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往往看得并不是很清楚。去年,我们特别邀请了德育研究室的姜主任为我们举办了“如何上好班会课”的专题讲座。上学期,我校申请了片级德育现场会,会上,我们安排了两节班会课,两人分别做了班级和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后,德育研究室孙主任和所有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也指出了我们的不足。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将两节班会课拍成了视频,制作成了光盘,作为重要的班会课程资源。有了专家的指点,我们对“如何搜集整合班会课程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

3. 深化课程,规范言行

篇4:浅谈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

一、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学校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去选用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兴起“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展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校为根本,开展课程研发,使课程政策的制定能够全民参与或者多数人参与,通常是由学校校长、专业科任教师、课程研究员、学生以及其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活动。

当前大多数高中虽然有能力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但学校选用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老套或者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不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多样性。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高科技信息设备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生物校本课程。

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生物课程模式,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再挖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全方位发展。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随意进行,特别是对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要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自主性。在生物校本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3.灵活性。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相应的调整。

4.有效性。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与高中生物教材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

5.因地制宜性。以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整合区域资源,这样才能使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所接纳和采用。

四、生物校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概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阐明每个课题的背景知识;总结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使用和操作一般实验器具和器材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并完成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关注科学、关注生命的观念,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同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生物学乐趣,养成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定

考虑到上述科学性、自主性、灵活性、有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生物校本开发原则以及生物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选择下面所展示的课题作为高中阶段适用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一个参考。

生物校本课程课题三维目标:

1.课程内容:酸奶的的制作。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酸奶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课程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和用途;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用显微镜观察简单的生物制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课程内容:辨认校园植物。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校园植物在外观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辨认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进一步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程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知识目标:学习叶脉书签制作的原理。能力目标:掌握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叶脉书签的乐趣;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5.课程内容:观察果蝇的生活史。知识目标:阐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生活史。能力目标:通过饲养果蝇,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对信息加工、整合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热情;体验观察的乐趣。

6.课程内容:干压花的制作。知识目标:认识花的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花的基本构造。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进行干压花的制作;绘制花的一般结构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7.课程内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目标:阐明种群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了解土壤中动物分布情况。能力目标: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操作技术;使用吸虫器目测估计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8.课程内容:关注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做到合理营养。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9.课程内容: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目标:识别什么是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能力目标:搜集整合生物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提出一种生物净化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化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六、反思与展望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开放、发展的课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及意义,有效地综合利用校内外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具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建立系统、有效,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篇5:鼓乐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鼓乐包含大鼓、小鼓、三音鼓、大镲、小号和长号等乐器。根据班级40人左右,可以分配大鼓3~4人,小鼓14人,大镲3人,小号12~14人,长号4人,指挥1人。乐器的演奏者男女生不定。

基本练习

1.号吐音练习:

吐音是通过舌头的运动产生的,发出“吐吐吐” 的声音。

分音符吐音练习:

1=♭B 4/4 5| 5|5| 5--‖

2.大鼓、大镲练习:

2/4 × × | × × | ×× 0 | × 0 ‖

3.小鼓练习: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示右棒;“—”表示左棒。)

(一)指挥的训练

1.指挥语言

①指挥员静止站立姿势(简称“收棒”动作)A稍息(背向分号队)

B右手自然下垂,虎口握棒球部上端,棒杆紧贴身体右侧。②指挥员准备指挥姿势(简称“开棒”动作)A立正

B左手正叉腰,右手同时提棒,球底紧靠腰右前部,两肘关节外张,棒杆与身体成30度夹角。

③“全体队员听口令”指令动作要领

右手握棒用力上举至头顶前上方,拳心向后,棒球底部距额顶前上方约20cm,静止3秒钟。

④“立正”指令动作要领

右手握棒缓慢向右下方画弧,当球部与眼睛平齐时加速用力收拢成开棒姿势。⑤“准备好”指令动作要领

右脚顺脚尖方向迈半步,同时右手握捧斜前上举,左手斜上举示意演奏的乐曲,身体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跟离地。⑥“预备”指令动作要领

完成“准备好”动作后,将捧收至额前20cm处,拳心向后,同时右脚向左脚靠拢,左手叉腰。

⑦“起”指令动作要领

完成“预备”动作后,右手持棒用力垂直下压,拳至腰间,再上举额前。⑧“三声大鼓”指令动作要领

完成“起”动作后,紧接着把棒向下---向上一-一-再向下-一--再向上,反复4次(前三个动作带动大鼓击奏三声,最后一个动作为休止一拍)。⑨“停奏”指令动作要领

A在乐曲倒数第四小节第二拍时,指挥棒沿45度角斜上举,棒与手臂成直线(时值一拍);

B右手提腕,棒与地面垂直(一拍); C转腕使棒沿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周(二拍)D回复成起棒动作(时值一拍); E 指挥棒垂直下压至腰部(一拍)。⑩“起号”指令动作要领

A在乐曲倒数第四小节开始,右手持棒在头顶自左向右(顺时针方向)绕两圈,每圈时值二拍,共四拍(起号动作预令); B棒垂直下压至腰间,时值一拍(起号动作一); C指挥棒沿45度斜上举,时值一拍(起号动作二); D指挥棒下压至腰间,时值一拍(起号动作三);

E用力向前画弧成起棒动作,时值一拍(号手吸气,准备吹奏)。⑾“转谱提示”指令动作要领

A从乐曲倒数第四小节开始,左手成45度。斜上举,同时用手指表示即将转奏的乐曲;

B完成该段乐曲后,左手回复叉腰动作。⑿“停止前进”指令动作要领

指挥棒举至头顶横放,左手迅速握棒前端,捧与身体垂直(时值一拍),反复两次。

⒀“紧急停止”指令动作要领

指挥棒成45度斜上举(一拍),左摆成45度(一拍),回摆中央下压(一拍)。2.指挥基本手法

下压(强拍):把指挥棒垂直从上向下压至腰间,符号表示为

↓;上举(弱拍,:把指挥棒从腰间垂直向上举,符号表示为

↑ ;

横摆(次强拍):持棒向右用力挥出约40cm,符号表-示为

。绕圈:持棒与地面垂直,转腕使棒沿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周。3,指挥规律 ①乐谱中每-小节的第一拍是强拍,用“下压”动作指挥;

②乐谱中“弱拍”(即××××)、“休止拍”(或最后一拍)用“上举”动作指挥 ③其余节拍。用“横摆”动作指挥。

(二)号手吹奏训练法

1.姿势:

号手吹奏时用立姿,身躯端正而不紧张,右手握号身三分之一处,号体平正,号圈向下。

① 站立姿势:右手伸直持站立;喇叭口向腰部对准髋音,号嘴向外;号身与身体正前方成45度角。

② 立定式起号姿势(起号三步法):

第一步:右手持号平举至身体右侧,迅速向正前方推出,右手平伸,号嘴向上,号圈向内,号身与地面垂直,与身体平行,同时左手正叉腰。

第二步:右手弯曲,手肘向右,小臂与地面成45度,号嘴对准嘴唇中央,号圈向下,喇叭口稍上翘。

第三步:号与上身同时向右转动45度。收号三步法: 第一步:回复起号分解动作一; 第二步:向右平摆45度; 第三步:恢复持号姿势。

开步式起号姿势(起号三步法):(只能是在立定的情况下用)

第一步:按立定式起号第一步进行,同时右脚顺脚尖方向迈出半步,重心落在右脚,左脚跟离地,左腿绷直,身体保持稳定; 第二步、第三步与立定式第二、三步相同。收号三步法:

第一步、第二步与立定式收号动作第一、二步相同。第三步:回复立定持号姿势。注意:

右手持号完成动作过程,要注意转动手腕关节;起号时,号身稍上翘,勿下垂。2.口形

① 双唇成微笑形,② 牙齿在口腔内上下对齐;

③ 角轻向外拉并紧闭,唇中留一小缝;

④ 号嘴轻放唇中间,上唇约占2/3,下唇约占l/3。

注意:两唇勿向前厥;上唇勿盖下唇,下唇勿包上唇;下巴应平,两腮勿涨鼓;两嘴角用力一致,勿向一侧强拉;号嘴勿重力压唇。3.气息

初学时应先进行徒手练习:端正站立,两手叉腰。① 运气练习

A练习中长跑,然后作扩胸运动;

B嘴角微张,合齿(上下对齐)练习深呼吸。② 吹气练习:

按吹奏口形将气缓慢匀速吹出,成一丝气流。注意:

吸气时,勿凹腹、勿耸肩;吸气时,如灌水入壶,先由底部(腹)逐渐上满(胸);吸气宜“快”

宜“满”;吹气宜“缓”

宜“匀”,气流控制柔中带刚可让队员,把手掌放在嘴前,感受吹出的气为一丝气流;吹气如倒水,先上(胸)后下(腹),故胸复位在先,腹复位在后。4.吹奏练习①吹长音

要吸气认真,吸得满,吹气时不要浪费气流,让每一分气流都用在声音上,长音要吹得直,不要颤抖,保持全身稳定。吹长音要有音头,即用舌头将气流送进号嘴内,第一个音发出“吐”,然后平稳将气流吹出,使声音保持稳定,到了结尾勿突然收气。

②吹断音:断音是指音与音之间断开的,而听起来又象是连接的,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吹断音时嘴形不变,气息保持匀速外送,舌尖有节奏地拍打内唇。③ 吹转音:转音是指低、高音的互相转换。要领是在吹好断音的基础上,把两嘴角稍收紧。手加点力,便可吹出高音;反之,则可吹出低音。④ 吹高音

在吹好3音的基础上,嘴角向外拉紧,手稍用力后压,收扰下嘴唇,使气流既强烈又急促地灌进号嘴。这样,高音5便吹出。⑤ 练习吹号曲

A熟记各号曲,熟悉吹奏时的吸气符号(V)。

B分段练习;将各号曲分成若干段落,练习吹奏,如出旗号曲分成两段练习,欢迎曲可分四段练习。

C整曲练习:按各号曲的要求练习。

(三)鼓手的训练

1.大鼓手的训练 ①站姿 A立正:

B背鼓:双钩形鼓带左肩右挂;背心形鼓带挂两肩

身体与鼓保持平稳。C鼓身紧贴腹部;

D右手持槌,槌头紧贴裤缝下垂;

E左手握鼓身把手或鼓身上部横梁,鼓身上部与胸平齐。②握槌

A右手握槌柄末端;

B槌柄放于掌心,经食指伸出,四指自然握柄,拇指伸直按柄。③预备击奏姿势

A“准备好”姿势:右手持槌经体前上举与身体成45度; B“预备”姿势:右手持槌向右摆45度。⑤ 击奏基本动作:

A上击:右手持槌从右上方沿45度画弧向内转腕敲击鼓面中下部; B下击:右手持槌自右下方沿45度画弧,向外转腕敲击鼓面中下部; C上摆:右手持槌从下往上击后,利用小鼓“滚奏”(××××)一拍的时值,用右臂带动手腕使鼓槌沿45度画弧成预备姿势;

D下摆:右手持槌从上往下击后,利用“滚奏”一拍的时值,用右臂带动手腕,鼓槌沿45度向下画弧至体侧。

⑤击奏符号

下击

上击

下摆

上摆

2.小鼓手的训练 ①站姿 A立正 B背鼓: C鼓身紧贴腹部;

D鼓面斜向右上方(垂直鼓面中点线与身体夹角45度); E双手各持棒自然下垂,左捧尖向上,右棒尖向下。②持棒右手动作:

握鼓槌末端三分之一处;握棒时掌心向下,掌背向上;用拇指和食指第二关节夹紧鼓棒,其余三指轻触鼓棒。左手动作:握鼓棒末端三分之一处;握棒时掌心向上,掌背向下;五指微屈,置鼓棒于虎口和无名指第一关节上,用拇指把棒夹紧。③击奏位置

右棒尖击在鼓面后半部左棒尖击在鼓面前半部 ④手位

击鼓时,右臂弯曲90度,上臂不动,下臂上提,高于鼓面约10cm,用手腕控制鼓棒击奏。击鼓时,左手肘略向外弯曲,下臂上提,高于鼓面约10 c m,用手腕控制鼓棒击奏。

⑥ 预备击奏姿势(三声大鼓及休止动作)A右手持棒成45度斜上举,棒与手臂成一直线(时值一拍); B左手上提成击奏姿势(时值一拍);C右手下收成击奏姿势(时值一拍);

D休止动作:右手持棒上提横放于离鼻尖20 c m处。⑦ 击奏规律

A与大鼓齐击时,一律用右手;

B小鼓单独击奏时,一律采用右左手轮击;

C击奏手法符号:右手用“0”,左手用“十”表示。

注意:手腕灵活自然,左手击鼓要略加力度;每打完一次要离开鼓面;注意看指挥,把握节奏,勿时快时慢。

(四)镲的训练

1. 持镲

用红绸布穿过镲心小孔,在内侧打个结。持镲时,用红绸绕中指一圈,各手指自然捏住镲中间凸出部位。2.姿势

身体保持立正,左右手各持一片镲,垂直放在大腿两侧,镣心紧贴裤缝。3.“预备”(三声大鼓及休止动作)A右手拿镲斜上举45度,使镲心向左(第一声大鼓);

B右手向左下方,左手向右上方镲心相对在胸前交错(第二声大鼓); C双手弯曲,镲心相距10cm,放在第三颗钮扣前20cm处(第三声大鼓); D休止动作与A同。4.基本手法

①擦:擦心上下相对成45度交错擦击,双手与肩同宽;②合:擦心左右相对,轻轻一合;

③挥:两擦擦击后,双手握擦沿45度继续挥出成一直线。左挥手时左手向上,镲心向右上,右手向下,镲心向左下,右挥手时则动作相反。

篇6: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㈣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资料:

1.课程目标,应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资料或活动安排,根据教师开发的主题或科目作相应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㈤健全管理制度

篇7: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得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目标多元内容宽泛,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1、基础性课程:

《语言与交际》、《跳绳》、等。

2、丰富性课程:

《语文实践》、《数字与生活》、《数字日记》、《好词佳句》、《法在身边》、《探索自然》等。

3、发展性课程: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角、舞蹈、绘画、书法、版报、广播、写作等。

四、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择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并适当资助教材的刊印整理,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㈠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㈡ 进行前期论证

1、结合现有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科目及内容。

2、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如符合需要的,学校负责可行性论证;如不符合的,则取消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计划。

㈢ 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方式与途径:

1、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

2、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

3、学习——学校提供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

㈣ 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目标,应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根据教师开发的主题或科目作相应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㈤ 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

2、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3、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㈥ 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尽快形成特色。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⑴ 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⑵ 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⑶ 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⑷ 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⑸ 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⑹ 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篇8: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一、思想基础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国家课程校本开发的思想基础。这个命题首先提出并受到关注是在日本。1968年日本实施体力主义的体育课程以后, 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批评的矛头直指学习指导要领 (相当于我国的教学大纲) , 认为指导要领统得太死, 学校缺少执行大纲的自主权, 教师和学生则缺少选择教材的灵活性, 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均不利。这种批评导致了课程标准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大讨论。1977年和1978年, 日本相继颁布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 在修订要领的基本方针中有两条值得关注的内容:其一是尊重学校的主体性, 建成有特色的学校;其二是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教育。这一重大变化的实质是反映了10年来, 日本各界批评指导纲要统得太死的直接后果;这也表现了通过10年的讨论,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基本确立。1978年, 日本在课程领域确立了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而到今天来回顾当年的这种思想理念之时, 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念正是国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

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包含如下实质内容:

1. 指导纲要是国家行政制度的法规, 具

有与其他一切法规相同的法定约束力, 存在这种约束力是保障国民基础学力的需要, 是国家对课程宏观调控的需要。

2. 为了在课程管理中发挥学校的主体作

用, 指导纲要的法定约束力应限制在“纲要性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限制在全国统一性强, 不用立法手段难以维持的事项上。

3. 要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首先要扩大灵活性的允许范围。

4. 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是统一的, 实质上, 在课程纲要的灵活性是法定约束力的允许范围。

5. 要实现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 首先要从改革学习指导要领着手。

日本从1968年至1978年的10年间, 对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的讨论, 实质上讨论的是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同的主题, 反映的是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同的规律, 把它称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思想基础上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法规基础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宏观调控条件下的课程开发, 因此有无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就成了它存在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 美国实行教育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有教育和课程的相关法律法规, 但没有全国性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 因此也不存在由国家行政颁布的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课程标准。正因为缺少这样的大纲或标准, 作为以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开发也就不完整了。但是, 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并受到了美国各有关部门的重视。

1994年3月, 美国国会颁布了“目标2000:教育国家法案”, 它规定了“建立一个改进国家教育标准理事会, 其职责之一就是与适当的组织来决定确认内容标准的指标”。根据上述法案, 美国于1995年出台了一个从学前班至高中的学生体育国家标准, 即《走向未来——国家身体教育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这表明美国分权制的体育课程管理向重视宏观调控的方向走近了一步;这也标志着以国家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法规基础。但是, 《指南》实际上是由美国国家运动和身体教育协会根据法律制定的, 虽具有作为法规的效力, 但与中国和日本相比, 其宏观调控的力度显然是不足的。

英国和美国的情况也有不同, 长期以来, 英国既有政府行政与社会团体相结合的国家体育行政机构, 也有领导学校体育的教育部。但是, 作为英国的教育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 虽有教育部, 但却强调地方分权;虽有国家、地方制订的各种教育教学指导书, 但在1988年以前, 国家没有颁布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各阶段都有新的理念出台, 但课程及教学内容始终强调教师主体选择作用。总之, 宏观调控不足, 课程自主开发的空间广阔是英国1988年课程改革前的基本状况。

在全球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英国的教育界抓住了撒切尔夫人提供的难得机遇, 1988年具有深远意义的英国教育改革启动。这项改革被称为撒切尔首相任期的最后遗产和英国战后最大力度的教育改革计划,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多年来的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制度, 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宏观调控。作为必修的体育课程, 英国编制了课程标准, 将可供选择的项目分为六大类, 即:田径、舞蹈、游戏 (球类) 、体操、野外活动、游泳;标准还分为四个学制阶段, 并提出了各阶段的重点项目。特别引起关注的是, 提出了一项共同发展的项目——游泳, 并把该项目列为8岁~11岁儿童的必学、必测项目, 要求学生在没有帮助的条件下, 完成25米。

美国1994年的改革和英国1988年的改革具有相同的意义, 这是保留学校主体发展的前提下, 强调宏观调控;这是保留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 强调基础发展。改革的重大标志是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正是上述改革的动态, 标志着以宏观调控为特征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得以启动。

三、组织基础

我国是政令通达、行政有效的国家, 基础教育这一涉及到全局性的改革, 通过政府行为有利于改革地推进。我国课程的校本开发, 也可按此渠道顺利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历了多次体育课程改革, 但是有一点变化不大, 这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是在教育部主持下修订的。体育教学大纲统得过死, 使体育课程很难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首次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一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二, 实施“一纲多本, 编审分开”的教材编审制度。上述两项改革措施不仅激发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而且为体育课程适应地区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创造了条件, 也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扫清了障碍。

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它是在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宏观指导下推行的, 决不是无根据的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此外, 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应符合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 按照这种思想, 灵活性的允许范围是由约束力决定的, 灵活性离不开约束力。从这个意义来看, 国家对国家体育课程的领导不仅表现在宏观指导方面, 还表现在确立课程灵活性的允许范围。由此得到了这样的论识:三级课程管理是环环相扣的,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是发挥学校课程管理作用的途径, 但是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还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管理, 同时又是表现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灵活性的允许范围。按照这样的认识, 我们就应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推进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 要求政府部门简政放权, 转变职能, 并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作用。我国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正是基于上述管理理念提出的。

第二, 国家对体育课程的管理既表现在总体规划和制订课程标准方面, 也表现在对课程实施的宏观指导方面。国家的规划与标准以及宏观指导可以调控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的全过程。

第三, 灵活性的实质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灵活性的允许范围, 因此高度统一的课程标准如果没有规定灵活性的相关条款, 地方政府和学校只能照章办事, 其主动性是难以发挥的。反过来理解, 要发挥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管理职能,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开发, 除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外, 必须扩大课程标准中灵活性的范围, 因此, 制订一部适应新时代的课程标准是首要任务。

四、分析与讨论

我们讨论了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的思想基础、法规基础和组织基础, 并以日本、英国、美国和我国为案例, 进一步说明了上述基础是如何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的课程管理理念的。但是,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论述与说明:

1. 全球性的发展动态

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至70年代, 而源于对过去课程的反思, 70年代后,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提出了课程非集权化, 有的国家减少了课程标准的约束力, 扩大了灵活性;而有的国家把部分的课程编制权下放到基层学校, 这股潮流被称为“校本课程运动”。

1973年, 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得到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 一般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中, 但是,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作为必修课的校本课程开发。

全球性的发展动态指的是该课程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共同的发展, 同时还指这个课题不再是局部的选修课的发展, 而是涉及到广泛开展的必修课的发展。因此其意义重大。

2. 局部性的发展领域

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课程, 均应该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从这个意义来说, 任何一类课程均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专指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必修课的校本开发。这类课程首先要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 因此学校一级的管理只能是在国家和地方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 它是一种局部的开发。

3. 思想、法规、组织的共同保障

思想保障指的是体育课程的法定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理念。法规保障指的是课程标准既具有宏观调控条例, 又有灵活性的允许范围。组织保障在我国指的是三级课程管理, 而有的国家则称为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必须三个条件均得到满足。

4. 异途同归的发展道路

本文研究的是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 因此要求在思想、法规、组织三个方面的条件均具备的条件下才展开讨论。

日本在1978年确立了以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体现在“保健体育学习指导要领”中, 因此,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是从1978年开始的。

美国和英国虽然早就强调课程管理的非集权化, 但是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标准分别是在1994年和1988年制订的, 因此, 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从该年代开始。

我国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并在纲要中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此外, 同年还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该标准体现了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因此, 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起始于2001年。

不同国家的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开发起始于不同的年代, 这已显示了不同国家的区别。但是, 以国家课程校本开发的特征来看, 有着更大的区别。美国和英国因地方分权有余而国家调控不足, 因此是从加强宏观调控作为切入点的, 他们分别在1994年和1988年制订并颁布了国家标准。而日本和中国因课程标准过于统一, 而灵活性不足, 因此分别从管理思想和组织保障作为切入点, 最终使课程标准体现了约束力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思想。从表面上看, 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实质上走的是一条宏观调控与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实现了异途同归。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同音字下一篇:上海人才引进落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