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2024-05-06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精选8篇)

篇1: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依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样,使“校本课程”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近几年,根据课改精神,我校在创造性地运用国家课程改革教材的同时,尝试着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有效地配合了课程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拓创新,开发完善校本课程

##年3月,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现有的条件、环境等客观实际入手,充分利用##县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和学校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先后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走进##国》,其中,《走进##国》共分四类。即:“秀奇的##国名胜”、“灿烂的##地文化”、“多彩的##国民间艺术”、“丰富的##地乡风民俗”。该课程体系,以地方性、校园性、趣味性、实践性为开发目标,经历了艰苦、漫长的探索,逐渐由初期的朦胧走向现在的成熟。每类都以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引领,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图文并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

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校本课程的拉动下,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尊重,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探究问题的意识.二、立足校本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了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加深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次理解,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规范教育行为。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观念,创办刊物—《教研之窗》

自2003年开始,学校就办起了教研刊物—《教研之窗》。每2周一期,现在已100多期了。每期约3000至4000字,刊登的内容比较丰富,如国家《新课程标准》解读;国内外教育教学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当前研究课题的最新动向,一些著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各学科教案设计以及案例分析等,每期后面都附有与内容相关的问答、论述、研究性的题目。此刊物的创办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了新台阶,深受全校教师的青睐,为有效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研究,引领教师资源共享

1、构建有序的校本教研模式

确立课题——个人思考——集体研讨——反思修正——形成策略。

2、开展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活动

“教研沙龙”、“专题辩论会”、“案例分析”、“说反思、谈体会”、“绿色课堂展示”等。这样帮助教师把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改变了多数教师理论与实践存在“鸿沟”的现象。(实例展示)

3、每学期推出有助于教师成长的“五个一”工程。

①参加一项课题研究;②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或教学案例;③撰写一篇校本课程故事;④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⑤上好一堂优质公开课。

4、举行创新型观摩课。

即一个班上课,其他平行班的师生可以共同观摩。这样,打破了以前一师上课只有教师观摩的模式,既实现了师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标,又体现了师生关系平等的教育理念,实现双赢。

三、依托校本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一)课程保障:

落实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2007年9月,学校把“走进##国”“文明礼仪”“古诗文诵读”等部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一二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个课时。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运行。为了提升“校本课程”的研究底蕴,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学校鼓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开发和建设,从而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打通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保障:

1、实行“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分年级段实施,“文明礼仪”、“数学小博士”等为一二年级的内容,“古诗文诵读”、“竖笛”、“五

子棋”等为三四年级的内容,“二胡”、“走进##国”等为五六年级的内容。

2、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教师自由选择内容编写教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搜集教材,培养教师和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活泼“校本课程”教学形式,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形成“校本课程”资源的全面而广泛的共享。

4、加大学校业务领导随堂督课的力度,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检查、有小结。

(三)师资保障:

教师要求一“专”多“能”,体现校本管理科学化。“专”指教师的专业课,“能”指教师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某一类课程。自由选择的方式,不但增加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兴趣,而且也使有专长教师的才能,得以展示和发挥,自信心、责任心大大增强,体现了校本课程管理的科学化。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

近几年,我校对日常课程进行改革,在校本课开设实施的同时也注重与综合实践等日常课的整体结合。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活动因素,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合为一体。以活动的形式将各科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活动中实践、体验和拓宽,使校本课程更具魅力。如:

语文学科,在活动主题“我与奥运同行”中,开展了“奥运日记”、“观奥运有感”、“奥运在我心中”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运

用写作手法,感悟奥运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数学学科,在活动主题“小课题研究”中,开展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数学故事”、“数学作文”大赛等,评选“数学小博士”“数学故事大王”等,获奖学生的名字和照片公布在学校宣传栏中。

艺术学科,举行了“剪纸小巧手”、“小小舞蹈家”、“小小画家”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校本课程,开展了“缝荷包大赛”、“小调查”“小论文”大赛等活动。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人,他们在积极地感受和体验学习过程,在分享成功的欢乐。在这样的课程中,每位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有了更多发展自我的空间。

五、建立健全良好的评价制度。

1、采取多样化考核形式。一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听课、评课、说课、编写教材、搜集材料等方式),作为评优树先的依据。二是对学生的考核(抽查、座谈、研究成果展示、作品比赛等方式),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出等级。

2、与常规课程捆绑评价。书面考核占80%,技能测试成绩占10%,校本课程成绩占10%,各项的综合成绩为本学期该生的学业成绩。这样,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体现了“校本课程”的先进性、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教师共同探讨,协作寻求教学的策略,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同时在全校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了教师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合作探究,与人沟通的能力,引领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总之,我校结合##县和学校实际,开拓创新,开发出了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依托校本教研的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扎实推进校本课程,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篇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开发的目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山水古诗文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山水古诗文》,并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也选取大量外籍名人诗篇。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读到许多虽不知名的优美的诗篇。

我校古诗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因此在总结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可以在每篇诗文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提供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方案,如安排“请你画一画”、“请你填一填”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共编写低、中、高三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采取按年级、按内容分单元编排,努力做到循序渐进。

1、具体内容

1.《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题天柱峰》【唐】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1、《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6、《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9.《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20.《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1.画兰 明·董其昌

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22.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23.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24.画兰 清·郑板桥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25.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2、结构框架:

(1)“请你读一读”:图文并茂的诗篇原文;

(2)“请你说一说”:对诗文辅以注解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请你唱一唱”、“请你画一画”、“请你演一演”、“请你填一填”等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技巧。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第一阶段,编写教材,付诸实施。参与的教师立足学校特色课程特点,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积累材料鼓励创新,及时交流经验,鉴定经验的可取可行性,鼓励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启蒙教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完善校本化体系,展示成果。制定完善我校古诗文教育校本化体系,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出版研究论著。针对教师的实践研究,每学期开展一次校本研讨活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学生的采蜜集、手抄报、读书笔记本、优秀诵读表演等等。

4、积极开展校本实践活动。

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尝试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古诗文特色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

1、唱、奏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填写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悠扬委婉的乐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文的意韵,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

2、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够培养和彰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3、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一位老师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顿时灵感被激发,跃跃欲试,写出了一篇篇虽然稚嫩但非常真挚的短文。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学校、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歌,可以通过“星星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给孩子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激发孩子们的文学创作爱好和文学创作欲望,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篇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激活德育资源拓展课程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结合晨会、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间搭起桥梁,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为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教学注入活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本质。

二以德育资源拓展课程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是一门融行为养成教育、爱校、爱安图、爱家乡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以此课程为载体, 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依托德育资源拓展教材再次开发课程资源

1. 利用《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当今社会, 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家庭, 往往只有长辈的爱心付出, 而没有或少有晚辈的孝心回报。为了改变这种情感单向式流淌为情感双向互动式流淌, 德育资源拓展教材中编写了感受父母对我的爱、感恩是一种美德等课程,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大胆穿插《三字经》中的好素材。如《三字经》里的“香九龄, 能温席”“缇萦女, 救父亲”, 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我在让学生诵读这两句的同时, 还根据文后的释文, 将它编成学生爱听又易懂的两个小故事, 通过教师对这些有血有肉故事的娓娓讲述, 学生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受到孝心和感恩的教育。

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现代教学中, 显示出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信息量、多样性、趣味性、创造性及时效性等, 思想品德课长期给人枯燥、空洞、理论性强等感觉, 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重要原因, 让无限丰富的课程资源无法进入课堂。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把歌曲、录像、生活中的片断、重要的时事新闻、先进人物事迹、国内外的名人、趣事等, 随手拾来, 既扩大课堂信息量, 又能以感性、生动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如教学校园生活安全规则一课时, 运用校园DV将拍摄到的学生在校园内的危险举动, 如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攀爬校园中的假山、在楼道里追逐打闹等画面加以播放, 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场面进行讨论并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又如在教学上学路上的自我保护一课时, 我把全国、本地区在某一个时期的交通安全事故统计的资料展示给学生, 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图片、数据展示后, 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创造了愉悦的环境、美的享受, 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在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凸显了以下优点:

第一, 弥补了现行国家统一德育课程的空白, 丰富了学生德育的内容。如德育资源拓展教材中四年级上“知安图爱安图”、五年级上“了解安图的英雄人物”、五年级下“家乡的山——长白山”、六年级上“美丽的文化博览城”、六年级下“延边特色知多少”, 为学生搭建了了解安图、延边的平台, 弥补了现行德育教材中乡土文化教育中的空白。教材使用与学校开展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一直以来学校开展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 如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多是独立完成, 活动开展缺乏载体, 本套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为各项主题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如一年级上第四课“校园生活安全规则”、一年级下第四课“学校秩序记心中”、二年级上第四课“安全乘车伴我一路行”、三年级上第四课“上学路上的自我保护”、四年级下第四课“我是环保小卫士”、五年级上第四课“安全伴我行”、六年级上第四课“做个守法小公民”。

篇4: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策略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

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发情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會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

提高。

在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小学音乐课程真正地走向音乐校本课程的道路,从而使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参考文献:

金世余.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北方音乐,2012(03):121-122.

篇5:三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开发,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现将我校课程开发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我校课程建设的基础

我校座落在三合乡,在校生6百多人。学校一直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近5年的办学历史,是我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三合小学作为一所公立学校,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能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上级的教育文件精神,坚持依法施教,是一所让上级领导放心、让广大家长信任的好学校。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学校课程实施行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确保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我们做到了开全、开足国颁课程,丰富地方、校本课程,求真求实,传承并且努力构建新型课程模式,学校致力于新型课程模式的研究,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构建满足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开展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

学校实施内涵兴校战略,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品牌创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办学思路。着手开展以“负责”为核心的“小学生责任教育”,通过“责任教育”课题的展开,研究与实践了“从任务到责任到自主、从岗位到责任到自主、从计划到责任到自主、从活动到责任到自主、从评价到责任到自主”的基本策略与方法。通过责任教育,在教师中形成了为岗位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的责任意识,以高尚的师德、精良 的业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在学生中形成了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责任的责任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以 “责任教育”为核心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一步促使学生在认知、品德、情感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1.明确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2.落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关键在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然而,大多数教师长期习惯于一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仅满足于课程实施,视教材为圣经。因此,我们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了正确、合理的课程理念,让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

3.确定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界限,把多门学科通过事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4.联系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绝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并能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

篇6:海格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程方案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讨论稿)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一门课程,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的,它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目的。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的这种差异性和个别性,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灵魂。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学校的发展方向。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开发背景

我校开发校本课程主要的根据如下:

1、国家方面:开发本校本课程是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的,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决定的需要。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至此以前,一直都是官本位国家设置的一级课程,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一纲一本一统天下”。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2、学生方面: 开发校本课程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如何才能人尽其才,如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仅仅靠整齐化一的统一要求是不可能奏效的。因为强调整齐划一的统一要求,虽然能够保证整体教育质量,让学生的整体素质、方方面面能力都有提高,但它有时却不可避免地制约了一些在某些方

面很优秀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也就是阻碍了他的个性特长向极致的发挥。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慢慢地,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只注重统一性的单一的国家课程,在培养个性化人才方面,显然是存在着很大缺陷的。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整体素质教育提高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课程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通过调查我校部分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确实需要开设这门课程,有调查报告为证。调查报告见附件。

3、教师方面:我校部分教师具备开发这门课程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前年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校本课程论证中,我学校李凤艳老师开发的《快乐作文》、朱莲晶老师开发的《快乐剪纸》通过区级论证。

4、学校方面:按照我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条件能够开发和实施这门课程,在《富拉尔基区海格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方案》中已经把开发和实验校本课程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项目之一。

二、指导思想

按照《富拉尔基区海格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方案》的要求,以满足学生特殊需要和特长发展为目标,以凸显学校特色为重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而努力。

三、工程目标

三年内基本完成部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验工作,四、课程门类

(一)美术《快乐剪纸》课程

(二)语文《快乐作文》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体育课程

(五)音乐课程

五、开发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5月月)

具体任务: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学习开发校本课程的典型经验。

(二)计划阶段(2010年年6月)

具体任务:制定部分学科课程开发规划、校本课程开发阶段计划、校本课程教材开发方案、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开发方案、校本课程标准(指导纲要)开发方案。

(三)开发阶段(2010年7月——8月)

具体任务: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

2、组织编制部分学科校本课程标准(指导纲要);

3、组织编制校本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教学参考书);

4、组织编制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5、组织论证开发的校本课程基本材料。

(四)实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具体任务:按照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规划、计划和方案认真组织开发各学科校本课程;记录开发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修改开发规划、计划和方案;做好阶段总结。

(五)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8月)

具体任务:撰写个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实验报告;进行自我评估;向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关部门申请论证并通过论证。

(六)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

具体任务:将通过区级论证的校本课程在学校内实施。

六、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反复实践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基本理论指导实践活动。

2、计划周密,及时总结

按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改方案;定期做好各阶段总结,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3、领导带头,改革创新

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验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要带头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实验工作,要亲自参与制定各项校本课程开发材料,带头进行改革实验,带头实施校本课程。

4、骨干带动,实验研究

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开展校本

课程开发工作,带头实施校本课程。

5、同伴互助,寻求引领

按照校本教研制度,开展教师之间合作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寻求“深海行动”小组的专业引领。

6、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坚持每周六上午与“深海行动”小组研究交流。

坚持利用“深海行动”群等方式进行网络教学研究。

七、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组长:郑友山

成员:刘志宝、王凤英

(二)指导小组:教师进修学校“深海行动”小组成员。

(三)工作小组:组长:郑友山

副组长:刘志宝、王凤英

成员:关彦斌、李凤艳、汤民德、单晓军、王丽萍、陈健、焦忠宇

富拉尔基区长青乡海格小学

篇7: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一、我们的基本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5个年头,我校与新课程同行,本着立足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积极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提升办学品位、创建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最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为基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进行了点滴的探索。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1、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制度保障,确保校本课程有序进行 根据省课程评价标准,我校相继出台了《课程管理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就学校课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各年级的课程结构与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以及保障机制等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构想。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了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在课程决策、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水平。引导和鼓励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和操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优化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师生需求。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强化课程管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健康、有序、持续深入地开展。

2、挖掘资源,优化师资

(1)、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校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尤其把教师资源的转化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校本开发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一专多能。“专”指专业课,“能”指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如:唱歌、跳舞、编织、绘画等,因为只有教师有了知识的源头活水,学生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在调查全校教师的特长后,我们发现教师有许多精彩的一面:有技术特长型的(音、体、美);有生活技艺型的(编织、家政);有学科知识延伸型的(阅读指导)……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下设校本课程的选修课(10余门),然后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一门活动课程,经学校审核后,方可确定。同时,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课等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书法与乡土美术、剪纸、各种有趣的小制作、网页赏析与设计等。

(2)、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长远规划。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在我校的多功能楼建设完成后,学校挖掘学校校史、校友资源以及校园文化,建立了校史馆,以此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使这一资源成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活教材。

(3)、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

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尽管活动课与目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是相同的,但它并不等同于校本课程。因此,我们在原有活动课的基础上,用课程开发的程序及理念去审视原有的活动课,对其进一步进行全面筛选,进行重新开发与规范,把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将教育的手臂更加延伸。现在由活动提升、开发的校本课程达10多种,如趣味数学、唐诗鉴赏、美文赏析、古诗词诵读、英语口语、快乐体育等。这些活动与课程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了既发展个性又综合发展的目的。活动教材也已成为我们今后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

3、及时评估、交流,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均衡发展

为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按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由教研室及学校课程开发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小组进行阶段性评估,以评估促规范,以评估促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每年组织一次处级优秀校本课程的展示和教研活动。通过展示,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探讨与沟通,帮助课程实施相对薄弱的学校、科目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以降低教研重心,丰富教研形式,为校本课程的开展服务。

三、我们的主要收获 1.我们的学校在变化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也不断在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文化氛围更

加浓厚,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并在今年10月份争创省艺术教育学校。

2.我们的教师在变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地调动了我处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在主动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教育科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由此进行的各种教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3.我们的学生在变化

通过校本课程的使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和发展,兴趣爱好广泛了,动手能力强了;关注生活,主动学习的人多了;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知识面拓宽了,且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接受传统文化中提升了情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此交流能从兄弟单位学到更多的方法和经验。

篇8:例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适度整合地域文化, 让校本课程开发有根可循

国家课程最大的局限即它的过于统一性, 而忽视了各个地方特有的地域文化。学校教育,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必须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因而, 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必成为地域文化走进学校的一种方式。学校应有意识地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吸收诸如各地家乡方言、特色物产、民俗风情、风景名胜、民谣小调、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等为“我”所用, 必定能开启教育的另一扇窗。笔者试列举几例, 以飨读者。

1.以历史遗迹为结合点。各地都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 而这些文明在当地的历史长河中慢慢沉淀, 有的已销声匿迹, 残存的也逐渐没落。这些分散在各地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历史遗迹, 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农村小学可以利用这些历史遗迹开发校本课程, 努力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当地历史紧密结合。例如, 有些地方保留着具有浓郁当地色彩的历史老街, 我们就可以开发“走近老街”校本课程, 让学生自己去走一走老街, 看一看老街, 写一写老街, 让学生对当地的历史变革有更清晰的了解。再例如, 有些地方还保存有一些历史名胜, 学校可开发对应的校本课程, 让学生去探究名胜的由来, 收集名胜的传说故事, 去宣传名胜的特别之处, 让学生在故乡文化的自豪感中接受知识的传递、文化的熏陶。

2.以特色物产为结合点。我国地大物博, 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特色物产, 有些虽不是特有的, 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这些物产在当地有着特殊的位置, 农村地区尤为如此。学校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特色物产结合起来, 努力让校本课程融入当地文化。例如, 有些地方盛产毛竹, 学校就可以开发校本课程, 让“竹文化”走进校园, 可以编编竹篮, 打打竹板, 颂竹吟竹, 开百笋大会, 评百笋王, 尝百笋宴, 写百笋文……再例如, 有些地方某些物产小有名气, 本身即为“中国××之乡”“全国××基地”之类的, 学校可能开发为校本课程, 让学生尝试实践劳动, 栽培嫁接, 收割采摘, 市场买卖, 在亲身实践体会中了解当地文化, 亲近当地文化。

3.以民间艺术为结合点。各地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小学生学习民间艺术能带给他们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而, 民间艺术, 同样是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非常好的结合点。例如, 有些地方剪纸文化比较深远, 至今仍保留着贴窗花等习俗, 村落里也有着一定数量的剪纸艺人, 学校就可抓住这样的契机, 开发剪纸校本课程, 小剪刀剪出大天地, 让学生去探究剪纸文化的由来, 去访谈剪纸艺人的生平, 去观察美、感受美、实践美, 从而陶冶美的情操。再例如, 很多地方都有特有的地方曲艺, 学校也可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让学生有所启, 有所得。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学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运用。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 与当地地域文化适度整合, 必定能让校本课程有根可循, 从而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度。

二、适度整合乡贤文化, 让校本课程开发有源可问

严格来说, 乡贤文化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分支。然而, 乡贤文化还是一种人的文化, 有着其特有的感召和榜样力量。对于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 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如果能借助乡贤的激励力量, 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氛围中学习乡贤品格, 传承乡贤精神, 必定会对其产生感染,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以乡贤生平为切入口。在各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从来都不缺乡贤, 江山辈有人才出。各地或多或少都能列举出一些乡贤来, 而乡贤的生平, 包括和各个乡贤有关联的文学作品等, 更是数不胜数。有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甚至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例如, 绍兴的鲁迅, 一生的作品不胜枚举, 学校可以直接将他的作品经过挑选后汇编读本, 去探究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 写作风格, 作为校本课程去实施, 甚至可将百草园、三味书屋等结合校园环境布置当作校本课程去开发。再如, 上虞的金近小学, 以金近先生的童话为核心, 开发童话教育校本课程, 构建了“寻果问因”“推陈出新”“移花接木”等10种童话写作教学模式……当然, 对于乡贤的生平,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比如说以“访乡贤、知乡贤、学乡贤”为主题, 通过说乡贤 (演说乡贤们的经典故事) 、画乡贤 (用自己的画笔描述名人名画) 、找乡贤 (搜集乡贤的事迹并完成一份故事小报) 、写乡贤 (用笔记录自己寻找后的独特感受) 、拍乡贤 (用照相机、摄像机将传统文化作品定格) 等形式走进乡贤, 了解乡贤。

2.以乡贤精神为切入口。乡贤, 之所以被人熟知和牢记, 除了他们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以外, 更重要的是, 翻开每位乡贤的历史, 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中记录着一个个奋斗者的自励, 有为者的自醒, 他们身上浓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财富恰恰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而,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可以乡贤精神为载体。例如, 上虞百官小学利用孝女曹娥的故事积极开发孝德课程, 每年举办孝文化节、“孝星讲孝德”报告会、孝在心中主题活动, 设立敬孝日、孝德教育观摩课……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的孝德课程体系中切实体验和感悟孝之心、孝之行、孝之道。再如, 夏尊爱的教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等, 这些乡贤的品质精神都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的载体。

郁达夫在《咏西子湖》中有这么一句诗, “江山也要文人捧, 堤柳至今尚姓苏”。意思是:西湖山水固然很美, 但是如果没有白居易, 如果没有苏东坡这些名人效应, 那么西湖的知名度不可能这样啊。可见, 地以人传, 人以名传。乡贤的名言隽语、行为举止、内在人格有着强大的催化作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如能与这些乡贤文化有机整合, 让学生见贤思齐, 无疑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适度整合学校文化, 让校本课程开发有的放矢

校本课程, 必须强调和突出的是“校本”两个字, 这就意味着,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除了可考虑整合地域文化和乡贤文化外,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学校本身的文化愿景。应该说,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 有需要去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同时也会有努力想去达成的愿景, 以引领学校发展的方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有必要要与学校文化愿景有机整合, 与之匹配发展。

1.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深谙教育的人都明白, 学校文化并不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并逐渐转化为师生共识乃至习惯的一种内涵。学校文化有的范围比较大, 有的切口比较小, 但都需要继承。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文化传承极佳的一种方式。通过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能不断延续, 深入人心。例如, 某所学校, 足球是其传统特色。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累积让这所学校慢慢积淀了丰厚的足球文化,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就可与之相整合, 让足球文化在这个校园里生根、发芽, 并长出茁壮的枝干。再如, 有些学校一直研究的是民俗, 有的学校始终关注的是学生习惯……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可围绕它们展开。

2.与学校愿景和谐共生。这里所说的学校愿景, 是指学校立足实际提出的目前尚未达成而期望达成的目标。可以说, 是一所学校今后几年需要特别谋划去推进的项目, 而推进的最好方法便是校本课程开发, 因为只有从课程的角度去落实, 项目才有了扎根的土壤。例如, 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倡导经典诵读, 而某所学校也认为这应该是学校需要坚守并延续的内容, 于是, 该学校就会把它当作学校发展的一个愿景去打造, 就可以和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合, 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以课程的手段去实践, 去推进。再如, 有的学校期望在学生合唱这块领域打响品牌, 期望在学生写字方面取得突破, 也都可以整合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基石, 文化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会左右学校发展的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如果能和学校文化一脉相承, 与学校愿景和谐共生, 校本课程便能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上一篇:骨干班班主任主持词下一篇:学校对教师工作鉴定总结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