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2024-05-05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通用9篇)

篇1: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北碶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开发校本课程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弘扬办学特色、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我们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图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我校的总体办学水平的目的,为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实际,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校本课程,最后我校确定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弥补原有课程本身的不足,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

1、继续深化棋类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学校已具有的一定规模的棋类校本课程,继续深化,继续编制、实施和评价一整套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儿童立场,更多地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儿童的眼光把他们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真切体验自由灵性地表达出来。

2、积极开展班级合唱校本课程开发。

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本学年我们将积极开展班级合唱校本课程。

三、遵循原则:

1.现实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学生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各方面因素的承受能力。

2.基础性原则:校本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也就是为每个学生打好今后发展的基础,这就更加要求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特征。

3.发展性原则: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的,因此,课程与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四、实施方法:

1.课程具体内容由任课教师自编,报课题领导小组审查后,确定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处在动态管理中。

2.成立课程开发小组,落实小组成员,制定活动计划、内容、活动形式、评选方法,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搭建平台,也以此来检验教师对各课程开发的阶段性小结与成果展示。

3.加大投资力度,创设开发氛围,形成浓厚的群体参与模式,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

4.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拓宽开发范围和内容,做到“统一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统一考评与单项研讨相结合,”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5.校本课程的实施规范与资料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做到六有,即:有教师、有场地、有时间、有教案、有内容、有成果,使校本课程纳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同时由实验教师积累第一手材料,经过筛选、研讨、交流,不断完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个体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需要和处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题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价值。

评价的方法:

(1)棋类校本课程主要通过每学期进行的年级组三棋比赛,参加一年一度的区、市、省级棋类比赛以及段位晋级。通过各级各类的比赛,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掌握高超的技艺。

(2)班级合唱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通过一年一度的“班级合唱节”比赛,让全校师生参与比赛,角逐胜负,同时,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奋发向上的学风和良好的校风。

篇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出发,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开发出既有时代特点又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材。

3.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部校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已趋成熟的经验进行面上推广,将必须实行但又尚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在此基础上,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后将逐步开发以体现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心理的校本课程。

4.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努力创建学校特色课程。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校本课程的推广,把握

当代课程理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进行需要评估,制定并审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大致结构;

3、在理论学习、培养的基础上发动教师申报、编写校本课程

4.校本课程审议小组审议并确立可行性校本课程;

5、进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

四.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是一个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领导重视,创设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

(1)组织全体教师理论学习,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

(2)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3)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取经、抽出资金为教师订购书籍,鼓励教师自我“充电”。

2.加强过程管理,实施校本课程

(1)安排课时,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展。

(2)形成由学校到学生的组织管理系统。

(3)使各项校本课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4)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及时了解教学动态。

(5)定期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进程。

(6)每个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我们将采取谨慎、渐进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提倡老师注意收集一些过程资料、注意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并可通过成果展示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成果。

3、设备与经费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提出方案加强图书馆、各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器具,拟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学习、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五、成果表达形式

1、举办校本课程的研究课、观摩课。

2、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篇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激活德育资源拓展课程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结合晨会、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间搭起桥梁,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为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教学注入活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本质。

二以德育资源拓展课程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资源拓展课程是一门融行为养成教育、爱校、爱安图、爱家乡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以此课程为载体, 扎扎实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综合实践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依托德育资源拓展教材再次开发课程资源

1. 利用《三字经》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当今社会, 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家庭, 往往只有长辈的爱心付出, 而没有或少有晚辈的孝心回报。为了改变这种情感单向式流淌为情感双向互动式流淌, 德育资源拓展教材中编写了感受父母对我的爱、感恩是一种美德等课程,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大胆穿插《三字经》中的好素材。如《三字经》里的“香九龄, 能温席”“缇萦女, 救父亲”, 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我在让学生诵读这两句的同时, 还根据文后的释文, 将它编成学生爱听又易懂的两个小故事, 通过教师对这些有血有肉故事的娓娓讲述, 学生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受到孝心和感恩的教育。

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现代教学中, 显示出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信息量、多样性、趣味性、创造性及时效性等, 思想品德课长期给人枯燥、空洞、理论性强等感觉, 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重要原因, 让无限丰富的课程资源无法进入课堂。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把歌曲、录像、生活中的片断、重要的时事新闻、先进人物事迹、国内外的名人、趣事等, 随手拾来, 既扩大课堂信息量, 又能以感性、生动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如教学校园生活安全规则一课时, 运用校园DV将拍摄到的学生在校园内的危险举动, 如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攀爬校园中的假山、在楼道里追逐打闹等画面加以播放, 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场面进行讨论并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又如在教学上学路上的自我保护一课时, 我把全国、本地区在某一个时期的交通安全事故统计的资料展示给学生, 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图片、数据展示后, 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创造了愉悦的环境、美的享受, 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在丰富他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凸显了以下优点:

第一, 弥补了现行国家统一德育课程的空白, 丰富了学生德育的内容。如德育资源拓展教材中四年级上“知安图爱安图”、五年级上“了解安图的英雄人物”、五年级下“家乡的山——长白山”、六年级上“美丽的文化博览城”、六年级下“延边特色知多少”, 为学生搭建了了解安图、延边的平台, 弥补了现行德育教材中乡土文化教育中的空白。教材使用与学校开展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一直以来学校开展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 如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多是独立完成, 活动开展缺乏载体, 本套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为各项主题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如一年级上第四课“校园生活安全规则”、一年级下第四课“学校秩序记心中”、二年级上第四课“安全乘车伴我一路行”、三年级上第四课“上学路上的自我保护”、四年级下第四课“我是环保小卫士”、五年级上第四课“安全伴我行”、六年级上第四课“做个守法小公民”。

篇4: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策略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

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发情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會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

提高。

在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小学音乐课程真正地走向音乐校本课程的道路,从而使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参考文献:

金世余.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北方音乐,2012(03):121-122.

篇5: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为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程的内容安排:课程内容包括:“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的实施方法:我们初步设想一、二年级开设“安全教育”,三、四、五、六年级开设“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粗通安全知识,从整体上让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得到提高。

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安全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三、适度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四、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五、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材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2、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北颜武小学

篇6: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平舆县西洋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方案也明确规定:“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加快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

2、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3、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与现有的课程和资源,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式

(一)开发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应当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成长、发展出发。

2、比例均衡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学校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3、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拼盘,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6、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二)开发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以选用和改编为基本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

2、以新编和重组为基本方式,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还可以与教研人员、专家合作。必要时,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三、实施与评价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设想

1、教师培训。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作为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2、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3、拟定校本课程设置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订三年的校本课程设置计划。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设想

1、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及《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纲要》由课程审议委员会最终确定可试用性,实施过程中由教务处通过听课、向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考核,确定出优、良、较好、一般、差五个等级,对于评价差的课程应逐步完善。

2、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书面知识、制作结果定量定性的评定,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每学期都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校务委员会自我评价并更改。

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人员公布。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组织、落实人员、按程序实施,并有制度、设备与经费的保证。

(一)成立健全的组织

1、课程审议委员会

学校成立课程审议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构成。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教导处

主要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3、教研组与备课组

教研组与备课组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4、教学辅助科室

提供开课的技术支持。

(二)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确定如下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

(三)设备与经费到位

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2009年08月30日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篇7: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铅笔书法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生写字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有关中国汉字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写好汉字的热情。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跟写好字有密切关系,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面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3、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一些常见基本笔画、偏旁部首。(1)汉字的基本笔画,主要有如下一些: 点、横、竖、撇、捺、等。校本课程写字计划

(2)汉字的笔顺规则,可分为基本规则和补充规则两种:

基本规则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

(3)汉字的间架结构: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

三、具体措施

1、写字教育。写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过程。要练好字,过程是检验毅力的手段,是磨练意志的途径,字的好坏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

2、在写字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和培养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创造性,保证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乐学求美。

3、精心设计写字过程,采取灵活多样富有童趣性的活动,如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者笑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4、强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执笔姿势、坐姿、运笔技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教师认真作写字方面的指导。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不少于25分钟。

6、关注学生的作业习惯、书写习惯,各科教师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学生“提笔即是写字时”的意识。

7、发动同学互相督促,互相检查写字姿势。

8、教师做好表率,自己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的书写习惯,教师的板书要给学生一种写规范,写漂亮的印象。

9、开展“远离橡皮”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再提笔写字,提笔就要写好、写对的习惯。

10、做好写字评价工作。评价防止形式单一,要体现多角度,多元化特点。

11、展开竞赛。强化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概念。也可以抽签的形式举行级的写字比赛。

12、班内开辟书法展览角,定期展览学生、教师的书法作品,给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校本课程

(二)剪纸教学计划

剪纸、手工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心灵手巧。同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

剪纸、手工是一门讲究手眼协调的技能,有助于开发大脑智能,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生活技能,符合学校“快乐生活”校本课程的要求。因此,开设这一校本课程,通过一系列手工折编活动,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美好的希望。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剪纸、绒线编织各种图案、围巾、手套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2.通过剪纸、绒线编织增强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手工劳动习惯。

4.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感受生活的美。

5、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活动对象:五年级学生。

二、活动准备:

1、师生课前准备绒线和编织材料、彩纸等。

2、编织材料及必备材料的展示品。活动时间安排: 第五周---十五周。

三、活动安排:

第一节:教师简述折剪纸、绒线编织艺术及用途;展示编织材料及必备材料;传授折纸、剪纸、绒线编织基本方法。

第二节:讲解、剪纸的方法;学生训练折纸、剪纸的方法。第三、四节:学生收集有关材料。

第五节:学生成果(自己手工折、剪成果)展示;学生介绍其中经验。学习习近平针编织手套的方法。第六节、学生成果(自己手工编织的手套)展示;学生介绍编织经验。第七节:学生优秀成果(编织精细、款式新颖的手工编织的围巾、手套成品)展示及评价。

第八节:学生谈感受,写体会日记。第九节:学生找资料,编手抄报。第十节:活动总结。第十一节:成果展示。

四、活动总结及评比:

1、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剪纸、编织技巧,从学习剪纸、编织的基本功,到会折纸、剪纸、编织围巾、手套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能掌握一门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

2、评价方式:

篇8:例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适度整合地域文化, 让校本课程开发有根可循

国家课程最大的局限即它的过于统一性, 而忽视了各个地方特有的地域文化。学校教育,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必须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因而, 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必成为地域文化走进学校的一种方式。学校应有意识地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吸收诸如各地家乡方言、特色物产、民俗风情、风景名胜、民谣小调、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等为“我”所用, 必定能开启教育的另一扇窗。笔者试列举几例, 以飨读者。

1.以历史遗迹为结合点。各地都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 而这些文明在当地的历史长河中慢慢沉淀, 有的已销声匿迹, 残存的也逐渐没落。这些分散在各地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历史遗迹, 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农村小学可以利用这些历史遗迹开发校本课程, 努力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当地历史紧密结合。例如, 有些地方保留着具有浓郁当地色彩的历史老街, 我们就可以开发“走近老街”校本课程, 让学生自己去走一走老街, 看一看老街, 写一写老街, 让学生对当地的历史变革有更清晰的了解。再例如, 有些地方还保存有一些历史名胜, 学校可开发对应的校本课程, 让学生去探究名胜的由来, 收集名胜的传说故事, 去宣传名胜的特别之处, 让学生在故乡文化的自豪感中接受知识的传递、文化的熏陶。

2.以特色物产为结合点。我国地大物博, 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特色物产, 有些虽不是特有的, 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这些物产在当地有着特殊的位置, 农村地区尤为如此。学校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特色物产结合起来, 努力让校本课程融入当地文化。例如, 有些地方盛产毛竹, 学校就可以开发校本课程, 让“竹文化”走进校园, 可以编编竹篮, 打打竹板, 颂竹吟竹, 开百笋大会, 评百笋王, 尝百笋宴, 写百笋文……再例如, 有些地方某些物产小有名气, 本身即为“中国××之乡”“全国××基地”之类的, 学校可能开发为校本课程, 让学生尝试实践劳动, 栽培嫁接, 收割采摘, 市场买卖, 在亲身实践体会中了解当地文化, 亲近当地文化。

3.以民间艺术为结合点。各地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小学生学习民间艺术能带给他们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因而, 民间艺术, 同样是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非常好的结合点。例如, 有些地方剪纸文化比较深远, 至今仍保留着贴窗花等习俗, 村落里也有着一定数量的剪纸艺人, 学校就可抓住这样的契机, 开发剪纸校本课程, 小剪刀剪出大天地, 让学生去探究剪纸文化的由来, 去访谈剪纸艺人的生平, 去观察美、感受美、实践美, 从而陶冶美的情操。再例如, 很多地方都有特有的地方曲艺, 学校也可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 让学生有所启, 有所得。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 学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运用。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 与当地地域文化适度整合, 必定能让校本课程有根可循, 从而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度。

二、适度整合乡贤文化, 让校本课程开发有源可问

严格来说, 乡贤文化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分支。然而, 乡贤文化还是一种人的文化, 有着其特有的感召和榜样力量。对于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 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如果能借助乡贤的激励力量, 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氛围中学习乡贤品格, 传承乡贤精神, 必定会对其产生感染,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以乡贤生平为切入口。在各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从来都不缺乡贤, 江山辈有人才出。各地或多或少都能列举出一些乡贤来, 而乡贤的生平, 包括和各个乡贤有关联的文学作品等, 更是数不胜数。有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甚至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例如, 绍兴的鲁迅, 一生的作品不胜枚举, 学校可以直接将他的作品经过挑选后汇编读本, 去探究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 写作风格, 作为校本课程去实施, 甚至可将百草园、三味书屋等结合校园环境布置当作校本课程去开发。再如, 上虞的金近小学, 以金近先生的童话为核心, 开发童话教育校本课程, 构建了“寻果问因”“推陈出新”“移花接木”等10种童话写作教学模式……当然, 对于乡贤的生平,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比如说以“访乡贤、知乡贤、学乡贤”为主题, 通过说乡贤 (演说乡贤们的经典故事) 、画乡贤 (用自己的画笔描述名人名画) 、找乡贤 (搜集乡贤的事迹并完成一份故事小报) 、写乡贤 (用笔记录自己寻找后的独特感受) 、拍乡贤 (用照相机、摄像机将传统文化作品定格) 等形式走进乡贤, 了解乡贤。

2.以乡贤精神为切入口。乡贤, 之所以被人熟知和牢记, 除了他们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以外, 更重要的是, 翻开每位乡贤的历史, 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中记录着一个个奋斗者的自励, 有为者的自醒, 他们身上浓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财富恰恰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而,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可以乡贤精神为载体。例如, 上虞百官小学利用孝女曹娥的故事积极开发孝德课程, 每年举办孝文化节、“孝星讲孝德”报告会、孝在心中主题活动, 设立敬孝日、孝德教育观摩课……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的孝德课程体系中切实体验和感悟孝之心、孝之行、孝之道。再如, 夏尊爱的教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等, 这些乡贤的品质精神都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的载体。

郁达夫在《咏西子湖》中有这么一句诗, “江山也要文人捧, 堤柳至今尚姓苏”。意思是:西湖山水固然很美, 但是如果没有白居易, 如果没有苏东坡这些名人效应, 那么西湖的知名度不可能这样啊。可见, 地以人传, 人以名传。乡贤的名言隽语、行为举止、内在人格有着强大的催化作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如能与这些乡贤文化有机整合, 让学生见贤思齐, 无疑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适度整合学校文化, 让校本课程开发有的放矢

校本课程, 必须强调和突出的是“校本”两个字, 这就意味着,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除了可考虑整合地域文化和乡贤文化外,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学校本身的文化愿景。应该说,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 有需要去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同时也会有努力想去达成的愿景, 以引领学校发展的方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有必要要与学校文化愿景有机整合, 与之匹配发展。

1.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深谙教育的人都明白, 学校文化并不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并逐渐转化为师生共识乃至习惯的一种内涵。学校文化有的范围比较大, 有的切口比较小, 但都需要继承。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文化传承极佳的一种方式。通过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能不断延续, 深入人心。例如, 某所学校, 足球是其传统特色。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累积让这所学校慢慢积淀了丰厚的足球文化,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就可与之相整合, 让足球文化在这个校园里生根、发芽, 并长出茁壮的枝干。再如, 有些学校一直研究的是民俗, 有的学校始终关注的是学生习惯……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可围绕它们展开。

2.与学校愿景和谐共生。这里所说的学校愿景, 是指学校立足实际提出的目前尚未达成而期望达成的目标。可以说, 是一所学校今后几年需要特别谋划去推进的项目, 而推进的最好方法便是校本课程开发, 因为只有从课程的角度去落实, 项目才有了扎根的土壤。例如, 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在倡导经典诵读, 而某所学校也认为这应该是学校需要坚守并延续的内容, 于是, 该学校就会把它当作学校发展的一个愿景去打造, 就可以和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合, 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以课程的手段去实践, 去推进。再如, 有的学校期望在学生合唱这块领域打响品牌, 期望在学生写字方面取得突破, 也都可以整合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基石, 文化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会左右学校发展的方向。校本课程开发如果能和学校文化一脉相承, 与学校愿景和谐共生, 校本课程便能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篇9: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7-02

一、当前小学历史课程的现状

在小学阶段,历史课程的开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是上文提到的社会课。社会课里融入了一部分历史的知识,因此,小学生在社会课上可以接触到一些的历史知识。第二,是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涉及到许多历史相关知识,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途中也进行一定的历史知识教育。所以,历史课程取消单独设置之后,在小学阶段的地位相对较低。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东部沿海及内地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历史的校本课程开发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历史课程逐渐成为小学课程设置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读史使人明智。

乔奥威尔曾说过:“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了解历史了解过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了解历史的人无异于井底之蛙。一个人只有清楚的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才能明白现在该做什么,也就能规划未来的理想。其次,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事物,那我们可以吸收引用,反之,如果历史证明了是错误的,我们可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待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大智慧。最后,唐太宗也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发展鼎盛时期的开端,,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其必要性,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与初中历史课程形成有效衔接。

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地位却并不低。从初一开始,历史课就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进行开设。同时,许多省市在中考时,历史学科也要参加考试并将成绩计入总分。而在高中,历史课程对选择读文科的同学来说,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以重庆为例,目前重庆高考都是采用文理科小综合的形式。那么,对选择读文科的同学来说,历史作为一门高考中要考试科目,其地位远远高于生物、物理和化学。然而,由于小学阶段没有开设单独的历史课程,而当前小学历史教学的两种形式效果也不如人意,导致许多小学生在升上初中之后,历史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一些女学生,几乎对历史一窍不通,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这种课程上的断层,也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断层。因此,通过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来实现小学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3、历史知识的学科渗透效果不如人意。

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性教育这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并不如人意。其次,不管是通过其他学科老师进行历史知识渗透,还是通过社会课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目前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即教师的无法胜任。历史是人文学科,作为历史老师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历史连贯性较强,记忆的内容很多,历史老师也需要扎实的史学基础。而其他学科的老师尤其是在史学基础上,相当欠缺,以致于无法保证历史知识和情感在其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总之,由于上述原因,通过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的渗透性教育效果差强人意,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小学历史教育教学的薄弱。基于此,小学迫切的需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加强小学阶段的历史教育,改善现状。

4、有益于学生三观的形成。

在小学阶段,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而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意识、国际意识、人文主义精神、历史使命感等等,都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发小学历史校本课程,让小学生从历史事件中体会革命精神,培养情感,更加健康成长。

5、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对历史学感兴趣的人并不少,大部分男性对历史学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历史学本身也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与平日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然而,从我们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式地系统地接触历史是从初中开始,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都是需要记忆和背诵的,内容相对枯燥,已经失去了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潜意识里已经给力是学习印上了枯燥乏味的标签。因此,如果在小学阶段开发历史课程,主要体现出历史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就能开启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引申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为中学学习历史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关于小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常识性和全面性。

结合小学阶段的特征,笔者认为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趣味性、常识性和全面性。首先,小学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继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改变当前历史学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印象,将历史中包含的智慧、情感、价值观用灵活有趣的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次,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常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

2、注重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小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设置相结合。比如有的小学将自己的办学特色定位为拥有音乐特长,那在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就可以充分考虑到

这一点,将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作为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音乐了解历史能增加历史学系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革命歌曲也是更加突出和巩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可谓是一举两得。

3、注重与地方历史相结合。

上一篇:家庭装修四招教你选好油漆下一篇:师德报告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