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

2024-04-28

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精选10篇)

篇1: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

课题:向目标迈进 教学目标:

1、知道别人能够如何帮助我实现我的目标,也知道我能够如何帮助别人。

2、能明白照计划哪些事情没有做好?为什么没有做好?

3、能说出哪些地方做得好?如果重新计划的话,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4、当目标实现了过我的学习取得的成功的时候,能认识到这点。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抢凳子

1、准备几个凳子,游戏开始前,先把凳子摆成圆形,(凳子数额按照参加人数减一计算,)然后,学生在凳子外面围成一圈,就是敲鼓我放音乐时,学生就沿着圆形,顺时针或逆时针跑动,注意不能插队,当鼓声或音乐停下时,学生要迅速找到一张凳子坐下,因为凳子上一张,一会有一个人没有凳子坐,这个人就算是被淘汰了,这时要把凳子减少一张,其余的人进去玩,直到剩下最后一人为止。教师陈述:

同学们,我看到你们每一个人,在游戏中都很专注,也很努力。被淘汰的孩子,你们不要沮丧,相信你们可以在下一次游戏中表现得更好。二,主题导航,我感兴趣的事情 活动过程,一小组为单位请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篇2: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

1.欣赏歌曲,体会歌曲活泼欢快的气氛。

2.完整演唱歌曲《春雨娃娃》。

活动准备:录音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春雨娃娃》。

听歌曲录音。

这首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歌里讲了件什么事?春雨是怎样下的?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春雨的样子吗?

2.学唱歌曲《春雨娃娃》。

教师清唱歌曲《春雨娃娃》,幼儿欣赏。

幼儿跟唱歌曲《春雨娃娃》。

篇3:“情感目标”的尴尬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以下称周博士) :哪里不对劲?

王老师:知识目标、过程目标都还好, 可是这个情感目标,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写。比如, My parents这个单元, 我设置的情感目标是“关爱父母”;Friendship这个单元, 我设置的情感目标是“学会关心、爱护朋友”;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这个单元, 则是“讲卫生、勤收拾”。可是这些情感目标都是道德品质方面的, 感觉英语课都快变成德育课了。

周博士:从您的教案来看, 的确存在这个问题。

王老师:可是我也想不出跟英语有关的情感目标啊!其他学科老师的教案也存在这种问题。

周博士:我曾经听过一节课, 一位数学老师讲四则混合运算, 实在想不出什么情感目标, 于是问学生:“如果没有新中国, 我们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吗?”“如果没有现代化建设, 老师能用多媒体给大家演示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吗?”

王老师:这个的确比较夸张。可是这堂数学课的情感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数学课又不像语文课, 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周博士:您说得对, 数学课并不是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因此, 它的情感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但这个目标, 显然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 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王老师:那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情感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而非教学目标, 要通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段来完成, 而不是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里实现?

周博士:您只说对了一半。情感目标未必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像德育课、语文课, 可以在讲一个故事、一篇课文的时候提出相应的情感目标, 但像数学课、地理课之类的, 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我说的是“体现出来”, 而不是“教出来”。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

王老师: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周博士:比如地理课, 你觉得是教给学生们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好, 还是直接“教”学生们要热爱祖国的山川、热爱祖国的土地更好?

王老师:显然是前者更好啊!如果非要把这种思想感情直接“教”给学生, 估计课堂气氛会有些尴尬吧。

周博士:没错。如果我们把情感看作和知识一样可以直接追求的目标, 让教师去“教”, 让学生去“学”, 就有可能导致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

王老师:又要有情感, 又不能把情感直接“教”给学生, 那该怎么办呢?

周博士:中国有句古话, 叫作“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我觉得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情感不是“教”出来的, 它应该是知识教学的副产品。学生掌握了关于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的相关知识之后, 往往能自然而然、由内而外地产生一种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 这就是知识学习的副产品。教师没有“教”情感, 但学生却收获了情感。这就是“不教之教”“无招胜有招”。教师需要把学生的情感往正确的道路上引领, 这就是“师傅领进门”, 但学生的情感能够达到什么状态, 就要靠自己去“悟”了, 这就是“修行在个人”。

王老师:我大概明白您的意思了。情感目标不是每节课都有, 而且即便有了, 也要靠学生去“悟”, 而不能直接“教”。不过这样一来, 我的教案该怎么写呢?

周博士:那有什么难的, 有些不适合体现情感目标的课, 在教案当中不写情感目标就行了嘛。我一直觉得, 非要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硬性拆分为三个方面, 是一种比较机械的做法, 可以说是教案写作中的八股遗风。这样不仅会束缚教师的手脚, 也会导致前面您所说的那种一提情感就成了道德教育的尴尬局面。教案的撰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风格来灵活处理。这样的话, 也许您备课和上课都会轻松很多。

王老师:嗯, 或许我可以尝试一下您的建议, 谢谢您。

篇4: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它们的关系可比喻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根本,过程与方法是手段,知识与技能是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中,情感目标往往最容易被老师忽视,又或者在目标的设定上出现空泛、针对性差的现象。音乐教育是以艺术为载体,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它的特点是寓教于自由活泼、生动愉快之中,给幼儿直接感知、情绪体验,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教学的特质决定音乐教学无论是唱歌、节奏、舞蹈,在目标的设定上都应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首位。那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如何设定恰当的情感目标,并通过什么策略来达成情感目标呢?

一、情感目标的设定方法

1.结合音乐内容而定

在情感目标的设定上,我们要避免只是停留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等空泛的层面上。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首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情感表达,我们可根据音乐内容而设定适宜的情感目标,如小班音乐活动《小树叶》是一首能够表达母子亲情的歌曲,旋律轻快、歌词富有感染力。根据其歌曲内容我们可设定情感目标为:通过师生共同表演,进一步感受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感。

2.结合活动环节而定

情感目标的设定可根据每节音乐活动的某个环节设计而定,如小班音乐活动《兔子和蜗牛》在幼儿熟悉音乐旋律,感知快和慢的音乐变化后,老师设计了用自制锤子和画笔在纸上表达音乐的环节,根据这个环节设计,我们可设定情感目标为:体验美术与音乐结合的乐趣。

二、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节调动幼儿的情感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音乐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适当的情境渲染、游戏情节的融合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感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小班音乐《森林舞会》以“森林动物开舞会“这样一个游戏情景贯穿整个活动,从观看动物造型课件---给自己的手化妆去参加舞会----在森林舞台中表演,让幼儿在每一个游戏化的情景中,不知不觉的感受了音乐的快和慢,并调到起幼儿爱动物的情感,且乐于在游戏中去表现音乐。又如在音乐欣赏《穿靴子的猫》中,教师根据音乐串编了“想穿大鞋子的猫”的故事,让幼儿模仿猫去偷偷拿主人的靴子穿,再结合音乐的特点,表现了可爱又滑稽的猫的形象。小朋友们都乐在其中,同时调动起幼儿积极的情绪。

在情景设计中,我们还可以根据音乐内容,赋予幼儿一定的角色,通过角色的扮演增强幼儿情感的投入。如在音乐欣赏《小狗圆舞曲》中,教师在活动室创设音乐氛围:让幼儿扮演小狗的角色,一边找骨头吃一边欣赏《小狗圆舞曲》,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体会小狗找骨头的焦急和滑稽的动作,找到骨头后又狼吞虎咽吃骨头的情景。由于有了动物角色的带入,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生活经验的铺垫搭建情感阶梯

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稍弱,是否具有已有知识经验是一个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带歌词、剧情的纯音乐类的欣赏活动,更需要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需要。因为,音乐的想象和感受与幼儿的个人生活经验,体验密切相关,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力和联想的基础。如在欣赏乐曲《鞋匠之舞》前,教师让幼儿通过观看修鞋子的录像或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了解鞋匠的工作及修鞋的工具和程序,而后进行欣赏教学,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華,想象力也充分发挥,为接下来的音乐动作创编打下基础。

(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幼儿情感

《纲要》指出“教师的角色既是支持者、引领者,还是合作者”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尚不敢大胆地表现自我,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领会,老师可适当借助生动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使之产生情感体验。如 小班音乐活动《大嘴巴》中,教师运用到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形象的语言将幼儿带入了游戏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欣赏和表现音乐的情绪情感,感受到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幼儿情感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小班的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情感单纯而丰富。因而,在音乐活动中老师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教师要努力用自己的情感去带动、感染幼儿培养幼儿丰富细腻的情感,使之能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积极去欣赏、感受和表现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如音乐《鱼儿鱼儿水中游》旋律优美,意境美,教师与幼儿一起听着音乐模仿鱼儿在水中游的情景,教师表现出很享受在水中游的感觉,直接感染到孩子的参与的热情。

(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活幼儿的情感

1.多媒体的运用

在音乐活动《森林舞会》中,教师利用各种动物手绘图片,制作了一段课件,并把舞会音乐作为背景加入到课件中,同时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幼儿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感受音乐的变化,动态的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受音乐,很多孩子一边看一边跟着音乐扭动,有的还尝试用手表现各种动物。在接下来的动物造型创编时,很多孩子能够迁移之前“手影”游戏的经验和在课件里看到的动物做出造型,并能跟着音乐有节奏的做动作,增强了幼儿审美的体验。

2.道具的运用

音乐活动中巧妙地运用道具,能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如音乐活动《大嘴巴》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选择了大嘴巴动物手偶,当教师带着可爱的“大嘴青蛙”出场时,幼儿对大嘴青蛙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由于动物道具的吸引,使幼儿自然地融入到动物的角色中,大胆地模仿动物的大嘴吃东西的情景,孩子们有的用手指模仿大嘴,有的用手掌,还有的用手臂,孩子们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模仿动物形态,这是他们对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和表现,充分体现幼儿对音乐的愉快体验。

篇5:第九章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教案

课题: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目标:

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以及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重点: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难点:

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1.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1)一般说来,人们将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当机体的某种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绪体验。情感则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第二,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体验则是人类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

第三,情感比情绪更稳定、持久。情绪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较稳固、长期。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对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3.情绪和情感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

1)在客观事物中,有些事物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但有些事物则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反映。这是因为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情绪反映,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2)即使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需要下,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是以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小结: 作业:

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课题: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目标:

了解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幼儿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学习如何保证幼儿情绪的健康。重点:

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

如何保证幼儿情绪的健康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直接有些着幼儿的各种行为。

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很低,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

(二)组织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过度兴奋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操作。

适中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幼儿的兴趣。

痛苦、惧怕等消极情绪对幼儿的智力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三)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其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及言语来实现。

(四)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感的感染作用。

三、情绪与身心健康

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健康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人的健康可以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幼儿期也存在着情绪健康的问题。父母和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消极情绪,尽量保持幼儿健康的情绪。具体应该注意:

(一)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二)不要给幼儿造成过重的压力

(三)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四)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

(五)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小结: 作业:

1.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2.如何保证幼儿情绪的健康

课题: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目标:

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重点: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方法: 讲解、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发展(一)新生儿原始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新生儿哭、安静、四肢划动等,可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其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都可引起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是本能的反应。

(二)婴儿期情绪的逐渐分化

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出现各种基本的情绪反应。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研究发现:

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的顺序。这种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

基本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一)情绪的易冲动性

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5~6岁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加强。

(二)情绪的不稳定性

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他们易受情境的影响有关,也与幼儿情绪易受感染与暗示有关。

(三)情绪的外露性

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幼儿晚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随着幼儿对是非观念的掌握,幼儿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会很快发展起来。

(四)高级情感的发展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如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豪感、羞愧感、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如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各种智力活动、好奇好问、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 3.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小结: 作业: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课题:

幼儿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 目标:

了解生活环境、游戏活动、成人的情绪态度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学习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重点:

生活环境、游戏活动、成人的情绪态度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 难点:

生活环境、游戏活动、成人的情绪态度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2课时 过程:

一、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自然环境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情绪状态,而差的环境则容易导致幼儿的消极情绪。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及幼儿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班内教师与幼儿本人的关系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

二、游戏活动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游戏和幼儿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动感是幼儿期的重要需要形式,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的机会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不受压抑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感到愉快、自信、心情舒畅。

2.幼儿期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摆弄、操作、直接感知和“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适合自己特点的动作,自由变换方式,使好动的要求得到满足。

3.参加成人活动是每个幼儿的梦想,游戏可以使梦想成真,给幼儿带来巨大快乐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玩具或代替物模仿成人的活动,从而达到参与成人活动的目的,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并获得快乐。

三、成人的情绪态度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成人对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儿童有较大影响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态度。

四、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1.教师或其他成人要善于在活动中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2.从这些情绪中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3.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4.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小结: 作业:

篇6:情感体悟催化目标达成

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和充满激情的引导、点拨激起学生情感的变化,有了情感体验的学习,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再显得刻板、枯燥。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会上有幸听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深有感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对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觉较容易实现,但对如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从这节课中,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应该得到多方的启示。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苦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作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这些特征。

在引导学生学习两首诗的过程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自然激起了学生胸中极大的愤慨,对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甚至会影响到他将来的发展。两首诗在学生眼前展示着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北宋遗民饱受战争的蹂躏,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但仍然望眼欲穿,苦苦盼望、等待祖国统一;另一幅画面是南宋的权贵整天花天酒地,过着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两幅对比强烈的画卷在学生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创设情境 想象入情

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播放了一段古战场车喧马嘶的音乐,并要求展开想象后回答: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借助在平时电影、电视中已积累的一些古代战争场面的画面,通过回忆想象,用语言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战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情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句,学生情感自然入境,自然流露,对诗句的理解有了自己的初步体会。学《题临安邸》这首诗时,王老师出示了《清明上河图》,他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当时北宋都城汴州的繁华和兴盛。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看到昔日国泰民安的南宋,想到如今民不聊生的北宋,学生在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加深了对南宋昏庸的统治者的憎恶,强烈的“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脱口而出。爱国主义对他们来说不再空洞。

理解关键 学中动情

对于饱含作者如此激烈情感的古诗,仅用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显得有些单薄。王老师在创设情景中,紧紧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其中的涵义,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王老师在两首古诗的教学中只重点抓了“游人”、“胡尘”、“遗民”、“又一年”、“醉”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理解,其独到之处在于不是仅仅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而是在理解诗句后再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其中的内涵: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这“又一年”你知道是多少年吗?“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种怎样的醉态呢?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的情感由情境中的感性生成上升到理解后的理性激愤,这样的一个情感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那幼小的心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过程。

导语提示 以情融情

下面是王老师在课中的几段饱满激情的导语,既是对学生理解内容的提示,又是引导学生感情得以升华的点睛之笔。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泪是怎样的泪啊?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在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下,表情严肃,心情激动地说着自己此时的心情。此时此刻,学生那种对人民的同情,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统治者的憎恶的情感被激活了,不吐不快的感觉使学生此时的表达、朗读情真意切,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在展示描述《清明上河图》后,王老师话锋一转回到了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之中:这一切从金兵入侵,两个皇帝沦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都已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被断送。无论是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这看似普通的教学过渡环节,实质上教师是在通过语言,通过情感帮助孩子们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昏庸腐败就要亡国,亡国百姓就要受欺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此可以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整合课程 以情激情

40分钟的课,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意,还深入领悟了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之情,这与其中三处适时地穿插了有关文字、音像资料不无关系。学习中,王老师巧妙地穿插引入了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悲壮的《满江红》歌曲,学生借助这些学习资料,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及广大人民丧失国土后的悲痛之情,激起了学生对南宋腐朽统治者的痛恨之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受到了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四年级的学生体会诗中情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只靠学生查有关诗词解释材料,靠教师讲解,课堂上学生只能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不可能深刻体悟到诗中情,作者情,也就无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对落实三维目标感到困惑、困难。王自文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有一种及时雨的味道。他的教学中,没有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学生无动于衷的学习,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和充满激情的引导、点拨以及学生认真凝重的思考,饱含激情的朗读、表达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有了情感体验的学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落实不再显得刻板、枯燥。

篇7: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反馈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意到认知目标的反馈。少数教师也注意到技能目标的反馈。而对情感目标的反馈则往往有所忽视。究其原因,除了那种根本没有把情感目标纳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中去的之外,大多数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情感目标反馈信息的显示方式与途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抛一方引玉之砖。

一般来说,情感目标反馈信息的显示方式有如下外部特征:

一、表情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总是伴随着由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器官的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瞳孔的变化等。并和中枢神经尤其是大脑皮质相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信号功能,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随之而来。加之中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地比较弱,故内心的情感体验易于外露。高兴时眉飞色舞,甚或手舞足蹈;忧虑时目光凝滞、双眉紧锁;愤恕时怒目圆睁、表情严峻;惊异时眉间舒展,目光炯炯,甚至嘴巴都张大了。教师可据此观察学生情感有没有达到预期深度。从而不断调控教学方法与速度。

二、言语征“情动于辞发”,一旦学生对教材的内涵有了新的发现或为教材包含的思想内容所感染,或为教师出神入化的导引所点拨,均会产生表达的欲望,甚至不等提问就会情不自禁地语溢于口,或流露于作业练习尤其是文章之中。

三、行动征情感目标在行动上的体现大量地显露于课外,且一般延时反馈。但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反馈也是存在的。只要我们细致观察就不难发现。一次,我在讲“狼籍”一词的感情色彩时,发现一个学生在悄悄地整理桌上零乱的书籍、纸张、文具盒和茶缸等物。我朝他赞许地点点头。以示对他这一行动的肯定评价,并随之造一个例句:“XX同学以前课桌上总是文具书本狼籍,如今收拾得井井有条,大家都要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其时又有几个同学在收拾字纸了。应该说,这就是“狼籍”一词情感教学目标反馈矫正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情感目标反馈的途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义”,就是教材蕴蓄的深刻的情感内涵。抒情性的散文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朗读训练的倾向比较普遍。代之以说教式的分析。

二、提问提问是了解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有时不能根据表情动作确切地判断学生的内心体验,但通过语言却可以表露出来。当然,探测情感体验的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以联系实际、多向性、求异性的`问题为好,切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式的提问,求得表面的异口同声式的课堂热闹,而看不到内心情感体验的反馈。

三、议论课堂议论因其全方位的开放性(当然应该受议论的限制)而使学生的情感交流更为普遍。部分差生和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表露情感体验的途径。

四、作文“文以载道”。文章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光镜。教材中的单元作文训练都与本单元教材有相应的联系。有效的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对达成该单元的情感目标起着重要的辅肋作用,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情境创设情境就是产生情感的外部环境。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感染场。以加速深化情感体验。是达成情感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语文教学情境可利用图片展览、影视声像媒体、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来创设。

值得指出的是,情感目标反馈途径的畅通依赖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和理解。教师对学生感染力的强弱是情感目标的反馈矫正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欲晓之以义,必先动之以情。如果老是板着面孔,以过分严肃、冷漠的“法官”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只能造成情感目标教学反馈过程中的障碍,使情感目标难以达成。

篇8: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

【关键词】培养兴趣;体验生活;感受快乐

幼儿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学习和艺术创作的独特方法。人类的童年离不开美术,一张幼儿画的产生是幼儿情感的写照、表达过程的记录。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应该是教育的基点。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展开的应该是自己的天地,表达的应该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情感,那是幼儿的情感体验与情感需求始终是最重要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应当摆在美术教育的首位。

一、困惑1——没有东西可以画

《快乐的假日》:假日意味着自由、开心和快乐,是孩子十分向往的,表现假日生活是给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是一件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孩子却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老师,假日里有什么事情可以画啊?” ;“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

二、思考——培养兴趣,是落实情感目标的起点

幼儿美术教育是美育,是让幼儿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让他们能以美的情感去感受世界。兴趣是情感体验、表达、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孩子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认真地听、细心地摸索,耐心地体验,情感才能得到真实的流露。

人的情感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情感。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平淡到浓烈,犹如酿酒一般。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情感上,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交流。

三、策略——顺藤摸瓜

生活中有好多身边的事物都可以入画,只是孩子没有注意到,说明孩子还缺乏对周围事物的情感投入。如果孩子能用心去想、去观察,就能找到入画的有趣的东西。小到一片叶子,一朵花、一棵树;大到一辆汽车、一幢房子、一个场景,都是他们可以寄托情感的物品。

孩子如果对画画没有情感就不会去学习美术,他们只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感兴趣,不想画的,逼着画也不画。如果要让幼儿得到“热爱大自然”这个“瓜”,那么就给孩子找一根“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果、冬天的雪”这根“藤”。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出发点,只有抓住了“兴趣”这根“藤”,才能引导孩子摸到“情感目标”这个“瓜”。

四、困惑2——想画,不知道怎么画

《神奇的汽车》: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如果让孩子对汽车进行合理的、有创造性的想象,他们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长翅膀的汽车会飞上蓝天,防水的汽车会驶向海洋,长尾巴的汽车会与小猴子一起吊在树上荡秋千……可是,在绘画时却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汽车的翅膀怎么画?”;“老师,汽车的水柱装在哪里?”;“老师,汽车的轮子怎么装饰?”……

五、思考——体验生活,是落实情感目标的方法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创造性是每个幼儿都具有的潜能,只要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地表现创作欲望,运用自己的情感去观察、感受、体验和表现生活,就会成为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六、策略——浅入深出

其实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收集美的意识。幼儿只有在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才会运用幼儿画特有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从蝴蝶里体验到翅膀的美,从大象和鲸中体验到水花的魅力,从童话中想象到轮子的奇特……孩子在体验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情感因素,由“浅”入“深”地用发现美的眼光去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进而表现美。

幼儿的画是他们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情感体验的表达。幼儿作品的个性代表着一个人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作品是不会有感染力的,只有积累了浅显的感情,才能薄而厚发地理解或表达深层次的情感。

七、困惑3——画错了怎么办

《好大的向日葵》:通过让幼儿对向日葵的观察、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画错了。”; “我的向日葵太小了,向日葵的枝干弯掉了。”……

八、思考——感受快乐,是落实情感目标的关键

孩子有喜欢摹仿书本、优秀作品或老师范作的习惯,孩子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旦自己的画作达不到摹仿者的效果,他就会认为自己画错了,画得不对。

其实,幼儿的绘画能力还是有限的,热情高于实际能力。我们知道人有了情感才会有表现的需要,有表现的需要才会有实践活动。画画需要激情,更需要情感的孕育和投入;越画才能越喜欢画,越画才能画好画。只有常画的人才能找到激情,只有懂得激情的人,才有这份心境进入角色找到感觉。

九、策略——精益求精

幼儿画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要培养孩子用这种态度去对待美术学习。幼儿作品只要是孩子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互相的情感交流表现出来的,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

注入了孩子情感的画面是令人惊异和不可思议的画面,它表达的正是幼儿内心的一种情感。他们的世界里太阳公公会笑,小动物会做游戏……这些都是幼儿内心情感的表现,有情感才会产生动力和兴趣,有情感才会去想象和创造,有情感才会充满童趣和快乐。

篇9: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逐渐实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除了要追求“知识和技能”目标,也逐渐开始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本文以中学生物教学为例,就如何实现情感目标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情感目标

教学中有很多的因素,其中就包含情感因素。将情感教学与中学生物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情感目标,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形象的道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教师用来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与认知教育不同,认知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情感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等方面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要想实现情感目标,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接受。换句话说,要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中一些特定的情境或者刺激表现出不抗拒、不回避、不拒绝而愿意去接纳的态度。这个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存在比较明显的随意性,不会非常专心,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学生会去做、去看、去想、去听。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借助一些形象的道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做到接受。

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这节内容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学生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水资源是有限的;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保护绿色植物以及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针对这个情感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我国的节水标志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这个标志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再对节水标志进行解说和分析,让学生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同时,借助对节水标志的解说,让学生知道节水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

二、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情感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接受,接下来就是反应和偏爱。这也是实现情感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好感和兴趣,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中的某些刺激或者现象能够积极、主动去接受,在情感和行动上有所偏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为主动、自觉,对于课内外的活动能够积极参加,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发言,甚至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还想探究更多的内容,热衷于探究和讨论。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样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或者电子白板将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艰辛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知道这些地区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些缺水地区的人们能够尽快摆脱掉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为探究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碰撞,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本节内容主要的情感目标之一。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情感教育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追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的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个目标不断追求。在这个层次,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对生物学问题进行钻研的时候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学生到达了这个层次,情感教育的目标基本上也就实现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层次由理解上升到追求。

再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进行宣传。比如让学生制作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呼吁其他学生一起节约用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知识技能分别是课程教学中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情感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对此加以重?,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情境中形成积极的情感。

【参考文献】

篇10:幼儿园教案情感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而教育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成为教师设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结合《民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证明: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脑部中枢精神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不会产生压力。学生心境轻松了,便敢说敢疑敢问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针对学前专业中职学生的特点,我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继续学习与欣赏民族舞蹈,播放视频《掀起你的盖头来》片断,学生在强烈的音像资料中初步感受相关舞蹈,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接着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使学生对学习有个明确的目标。

二、注重情感体验,促进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促进其相互理解,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强烈的未知欲与明确的学习目标下的实际操作活动,尤其是舞蹈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实践。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视频资料,结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移颈”这一动作要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相互提醒,在比比划划之中学习动作要领。教师加强巡视辅导,注意收集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错误,集中讲评示范,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学优点、找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

三、强化艺术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舞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在艺术的海洋之中遨游,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更应突出其实践技能,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审美能力,以达到创造美。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我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富有新疆民族舞蹈特色的视频资料《美丽的新疆》、《新疆舞蹈 律动组合》等,供学生课后欣赏与学习,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新疆民族舞蹈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扩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上一篇:以说促思发展思维下一篇:戒指的世界六年级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