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初中优秀作文

2024-05-04

生命的初中优秀作文(通用12篇)

篇1:生命的初中优秀作文

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植物和动物都知道自己的期限,惟有贪婪的人类总想一点一点地延长自己的生命。看到这句话后,有点替人类感到悲哀与惭愧,也使我做出了些思考。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可它的宽度却是无限的。人不可以控制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扩大生命的宽度。

自古以来,几乎每个皇帝都想炼成仙丹来使自己长生不老。但如果一个皇帝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即使让他长命百岁,难道他不怕遗臭万年、受人唾弃吗?雷锋,人民的好儿子。纵使英年早逝又如何?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助人为乐的代名词。

人只要活得有价值,又何惧人生苦短呢?

植物和动物因为知道生命期限,它们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来点缀自己的生命。惟有人类费尽心思、处心积虑想尽各种办法来延长生命。人类只想勉强延长自己的生命,却不在意人活在世上的真正意义。的确,活着是一种幸福,但碌碌无为或一味追求荣华富贵地活着却是一种悲哀。

花懂得这个道理。花开时美好,花落时也美好。因为它曾经骄傲地绽放过,为大地的美做出贡献。它活得有意义,尽管生命短暂。

草懂得这个道理。被践踏在脚下的草不自卑,反而毫不吝惜地向大地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为大地注入活力。它活得有意义,尽管生命短暂。

狗懂得这个道理。一辈子忠心耿耿于主人,恪尽职守于家园。它活得有意义,尽管生命短暂。

动物都懂的道理,人类为什么不懂呢?

其实,真正活得有意义的人是不会埋怨与后悔生命短暂的。

篇2:生命的初中优秀作文

田里田边填心间。

半开半合伴翩跹,

亩陇亩畹幕不掀。

花开花落画满天

有这样一个女孩,刚要降生,就被认定为是死胎,而正准备被处理掉时,却意外的发出了极其微弱的婴儿哭声。于是,奇迹就发生在那个初春的早春——她死而复生了。一朵花含苞待放,积蓄着力量。有谁会有那么幸运呢?但是,这朵刚刚绽放的花再一次受到了暴风雨对她的侵袭。初三那年,她被确证为类似血癌的病,儿童的发病率仅是十万分之一,她再次那么“幸运”的碰上了。这朵花却并没有因此萎缩,而是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抵挡着一次有一次的暴雨袭击。她没有任何抱怨,而是忍着一次有一次疼痛的间隙来袭,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学习上来。她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太多,操劳了太多,唯一能报答他们的是用乐观的心态,一边配合治疗,一边努力学习。一朵花正准备怒放!

田里田边填心间

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她被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录取了。这也算是这朵小花生活里的一缕阳光。于是,她抓住了这缕阳光,抓住了自己手中的笔,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于是,写作成为了她生命中最鲜艳的颜色。

就这样,北京大学的校园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叫“花田半亩”的个人空间,在那里仿佛都有了生命的呼吸。当然,细心的人也会看到,在这优美得如诗一般的文字后面,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命运的多重拷问。她的心里也更加充实、丰富。她那灵动的文字,在所有看到她文章的人心上都荡起了丝丝涟漪。读着她的日记,你会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微小的细节下,她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也能感受到她眼中的浅浅笑意。你会感到她的心逐渐靠近你的心。心田中多出了这样一个位置给它。让你逐渐理解生命,知道什么是生活。直到“好好生活”这四个字全部填满你的心间。

半开半合伴翩跹

文字是她的全部,随感式的写作风格,平常如短歌般的散记,吸引了无数真诚的视线。一片秋叶,一汪潭水,一缕咖啡的记忆。她坚持不懈,从没有间断过记录生活中的事情。她并没有把疾病当做自己的绊脚石,日复一日,直到,那年她正在读大三。本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最可以展现自己的时候。但是这朵小花凋零了。那年的8月13日晚上,她永远的闭上了她那美丽的大眼睛。“花田半亩”,一语成谶,一个仙子般的少女留下半亩花田,化作轻蝶,翩跹而去。

亩陇亩畹幕不掀

她,就是田维,这样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孩。她的书《花田半亩》记录了她得知病情后到逝去每天发生的事情。这些在我们看来繁琐平凡的事情,在她眼里都是那么可贵,或许也只有是这样,她才会觉得她过的每天都是充实的。

篇3:生命的初中优秀作文

关键词:生命叙事,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阅读教学已打破了原来的“主题先行”机械板块式的模式, 使得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在考场话题作文引领下, 作文教学虽已淡化了原来的构思、布局、选材等技巧性的训练, 但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陷入困境。虚假立意、话题展开、堆砌材料等应试技巧使得“一文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至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更是不知拿作文怎么办。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想改变“老而旧”的作文现状,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 变静态被动的作文练习方式为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的个性化的阅读、写作。以下笔者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主体平面化

实践中, 多数语文教师疲于上课、批改、辅导的日常性工作, 无暇读书, 知识、学养水平滞留在求学阶段, 导致言语表达无趣味;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实绩, 教学机械化, 缺乏热情和胆略, 过度重视各项考试内容的教学, 远离学生的情感域;一开始非要学生写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立意新颖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 导致学生一提作文就兴趣索然。如何让语文进入生命, 塑造人格, 使语文教师成为最有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的人, 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和理解, 在用个性化语言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去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教学方式机械化

实践中, 话题作文模式基本一统化, 教师指导理论化、公式化;学生作文形式标准化, 导致作文如构建空中楼阁, 内容空乏;作文评价方式单一, 作文评语笼统化, 使作文过程变成学生的单面性书面表达———从不修改, 更无动力, 教师的批改成为学生作文的终止;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被教育的关系, 缺乏平等交流, 存在情感隔膜。如何使教师与学生在生命叙事作文中关注细节、放飞想象、表达自我, 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教学情境工具化

新课改后, 教师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滥用网络上的资源, 虽带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 但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 似乎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的教学体系。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练习抑制了言语表达的热情, 学生习惯于在一个给定的大话题下写着“假大空”的作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善于模仿, 文笔不错, 构思雷同居多, 没有生活气息、缺乏个性、创意;写作能力“弱”的学生, 则只能成为观众, 眼高手低, 再加上长期不受关注, 导致自暴自弃。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叙事欲望是笔者研究的突破口。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1. 调动感性积累, 激活生命体验

当代中学生自小跟着父母游览名山大川, 体验各种生活, 感性积累其实不缺乏, 需要语文教师带有一点书香和诗意, 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两届绿色阅读节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 同读托尔斯泰和雨果, 同度夏雨冬雪, 同看《东方时空》, 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最后师生同台激情演讲“我们的青春梦”, 以求用自己读、写的经验和感悟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教师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阅读过的文章、回忆感悟过的道理、回忆见闻过的人事的“四忆法”, 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去筛沙取金, 唤醒学生的生命叙事意识。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 也能发现作文如同和邻家伙伴说话, 是那么轻松自然。把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吸引到生命叙事中来, 进入“回忆”的时光隧道, 剖露内心深处的欣喜和伤痛。

要让学生忘情于阅读、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 拥有最饱满的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 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我们称生命叙事是“心灵与生活的交接”, 是师生生命诗意飞翔的一块绿地。

2. 回归生命本源, 倡导真诚表达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把作文当作他们倾诉生命意识、情感话语的一个舞台, 就需要向生命本源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文艺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扉, 说出真心话, 寻找“本我”, 了解“自我”, 解剖“自我”, 获得“超我”。

生活是作文之本, 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校园, 跨入社会, 进行春、秋游, 劳动实践, 工厂、农村参观考察等活动, 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同时通过写日记、随感, 交流共享, 以便更充分地品尝到生活的甘泉。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社会见闻、新闻焦点, 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 营造宽松氛围, 激发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读到教师自己的生命之作。教师以身示范, “我手写我心”, 在阅读、作文中与学生体验诗意生活, 描绘世态百相, 感悟个性人生。

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去阅读, 在浩大的文学宝库中寻找到与自己性格、思想投合的一个或几个作家, 在模仿叙事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或清新亮丽, 或优美抒情, 或幽默风趣, 或深邃讽刺等。

提倡学生写随笔, 不限主题、材料, 上交作文的时间也可以稍有伸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他动笔真实表达就要鼓励。对于喜欢小说、诗歌的学生, 受灵感限制往往不能及时作文, 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小作家”就是在宽松、信赖的情境中诞生的。

4. 创设真实情境, 探究体验作文

一首好歌、一部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孕育着真实而独特的情感, 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真实情境。只需教师通过言语启发帮助学生去挖掘生活感受, 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感知觉刺激信息, 如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 或是音乐、小品、课本剧的串演, 或是置身在茶场、花市、酒厂、博物馆等生活场所, 让学生身在校园, 通过想象, 却时时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的滋润。

教师通过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 “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和“形真、情切、理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 从历史到现实, 从资料到视频, 从文本到想象, 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心“动”, 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 感到作文表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宣泄不足为快。实践证明: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运用于作文教学, 既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会让学生感悟存在, 审美生活, 思考人生。

5. 丰富成长经历, 彰显个性特征

有趣味、有美感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美化人生。要让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一点, 应从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开始, 教会学生感受体会七彩人生。教师敞开心灵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 要教给学生传递细腻、确切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生命叙事时, 教师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 静静地倾听, 适时地提问,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经历中那些微妙的细节, 进行细致描述并发表看法, 也可以与权威的观点进行对照, 在“由此即彼, 从浅到深, 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中, 帮助学生在琐碎的生命故事中捕捉新主题。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构建初中历史的生命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所谓课堂生命活力,是指课堂的教与学形成高度契合,教师自如运用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个课堂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的思维才会全面启动,教与学才能形成高度契合。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展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等内容。教师在播放视频时,给予精彩解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沙俄抢占我国领土,还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太平军奋勇反抗,却遭镇压……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段被列强肆意欺压的屈辱历史。”学生深受感染,学习情绪高昂,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优化教法,增强教学生命活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法选择历来存在争议。讲得过多,那是教师的“独角戏”;讲得过少,让学生一味自主学习讨论,学生找不到学习切入点,课堂教学依然低效。所以,教师要对教法进行认真筛选,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优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奠基。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演绎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动作语言或画外音独白进行表演。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纷纷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这些活动,为课堂增添了无限活力,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呈现一派生机。

三、创新教学,开拓课堂生命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历史教学唯有进行多元创新,才能获得更多教学资源和教学契机,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坚实铺垫。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引导、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检验、解读、归结、整合、优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最佳教学策略,全面升级历史课堂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立体的历史学科认知。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教师提出一个辩论话题:李鸿章这个人到底是一个爱国者还是一个卖国贼?学生针对这个人物展开了激烈争论。许多学生认为李鸿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签署了很多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他是历史的罪人。也有学生认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近代工业带来发展契机,再加上他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据理力争,甚至遭到日本愤青刺杀,因此他应该是一位心系国家的爱国者。双方各执己见,辩论呈现白热化,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教师在设计教学与执行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情深入调研,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科学分配教学精力、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从而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篇5:珍惜生命的作文初中

生命是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东西吗?不,生命是一桩奇迹,完全属于自己的。我最敬佩那些虽然得了什么病,但是坚强地活下来并闯出一番事业的人,而那些弱小的小动物也懂得珍惜生命。所以,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更应该珍惜生命。有一天放学回家,我闲着没事,就在家门口玩起了蚂蚁,玩着玩着,我怦然心动,蹦出个念头,想看看蚂蚁会不会游泳,于是,抓了一只在我脚边的一只小蚂蚁,我小心翼翼地,生怕稍不小心,就把它按死了,这只蚂蚁好像知道我要带它去一个陌生的新地方,所以没有动一下,乖乖地被我拿到旁边积水的地方,在水里,我才知道蚂蚁不熟悉水,在水里拼命地挣扎着,极力摆动六只腿,试图爬出去,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在我心里一震,我不忍心伤害它,便放了它,我心想:一只在水里即将要死的蚂蚁都这么爱惜生命,虽然它这么弱小。这只蚂蚁给了我的心灵极大震撼。有一次,我在电脑上看见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一出生就得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症的症状十分怪异。医生判定她活不过六岁,在常人看来,她已经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但她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看完这个故事,我心想:这个人竟然能在病魔的控制下坚强地活下来,竟然如此珍惜生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我顿时觉得非常惭愧,一个在病魔的控制下,连自己生活都不方便都能存活下来的人,何况我们健康人呢?一只在水里即将要死的蚂蚁和一个得了疾病的人都这么爱惜生命,慢慢让我知道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能比那些得了疾病的人差。

同学们珍惜生命吧!不要比残疾人还残疾!

篇6:生命的力量初中作文

心情沉闷的我用力踢着脚下的小石子,好像这些石头和我有仇一样。今天下午班会课是班委大会,作为班委的我肯定要一马当先。当讲到某位班委时,我举起了右手,将其不足说了出来,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可是一下课,那位班委就找我“算账”了,当面斥责我。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说错了,就没有搭理她,直接背上书包回家。可是一离开学校,我就不那么淡定了,心里好像受了极大的委屈一样,闷闷不乐。

“轰!”只听一声雷响,我被吓了一跳,思绪也被拉了回来,赶紧从书包里抽出雨伞,加快脚步回家。刚才的烦心事也暂时随着大雨被我抛到了一旁,我只想着赶紧回家。

快走到家门口时,我的眼角不经意瞟到了身后石壁上的一抹绿意。我转过身,慢慢停下了脚步。那是一株看似弱不禁风,但又很顽强的一片绿叶,在大雨的冲刷下,叶子不停地摇晃,好像马上就要被吹断一样。原来,石壁上裂开了一道缝,过往的鸟儿或许在无意中将种子播种在石缝里,让它自由的生根发芽,不管不顾。也不知道它是靠着什么而发芽长成绿叶的,这或许就是生的渴望吧!

我蹲下身,撑着雨伞,细细地观察着。雨越下越猛,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正当我因为鞋底浸湿想要离开时,一个缓缓爬动的微小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我重新蹲下身子,凑近去看,原来那是一只想要躲雨的蚂蚁。此时的绿叶,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瘦弱的身躯为它遮风挡雨。

雨很快就停了,被乌云笼罩着的太阳终于冲出云层,将光芒照耀在大地上,也照耀在这片绿叶上。雨后芳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的烦恼也被大雨冲刷得无影无踪。看着眼前愈挫愈勇的绿叶,叶片上滑溜着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它在困境中奋发生长,只为绽放出那属于自己的一抹绿意。

篇7:生命的含义初中作文

那只蚂蚁在草地上找到一块小饼干,像老虎发现了猎物,两只触角一摇一摆,速度也快了不少。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它没有放弃,有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可力不从心,即使用尽了全身力气也无济于事。蚂蚁摇了摇触角,这时从草丛的石头下边钻出一只蚂蚁。它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饼干抬起一点。蚂蚁又摇了摇触角,接着又爬出第三只、第四只……现在一共有八只蚂蚁,它们齐心协力把饼干搬走了。从这次的观察中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即使是泰山也能移。

我家阳台上养了一盆仙人掌,一次大暴雨把它连根拔起。我们以为它活不成了,便不再理会,让它自生自灭。过了几天我到阳台上一看,惊呆了!仙人掌不仅没枯,还长出了新的小刺。为什么它能在自身残疾的情况下成长呢?我顿时恍然大悟,只要心里有一种信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让自己绽放应有的生命力。

我家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据说它已经活了300多年了,可还是立在那儿,百年不倒,生机勃勃。无论是夏日的照射,还是冬日凛冽的寒风,它依然神采奕奕;无论是台风狂扫,还是暴雨冲刷,它依然傲然挺拔,四季常青。茂密的叶子像一把巨伞,我为大榕树顽强的生命力喝彩,被它独木可成林的精神感动。

篇8:生命的初中优秀作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科学课程,情感教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开始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我们现在提倡的所谓生命教育是参照台湾生命教育的概念,从最普遍的定义来看,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al)即是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同义词[1]。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自杀等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数急剧增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何以轻生?问题的原因固然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领域目标提到:“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2]在科学课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中的生命教育应得到重视,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需逐步渗透生命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以下我结合一些实际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1.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学习“生命的诞生”时,我先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生命诞生的过程,然后补充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无机物,是历经“无机物-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几十亿年的化学进化过程才产生的。接着,让学生讨论对生命诞生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在生命诞生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下节课学习“生物的进化”时继续和学生共同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和历程,使学生明白: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众多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类型被无情地淘汰,现存的生物类群都是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才以“胜利者”的身份存活下来的。教学中,借助媒体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生命起源的神奇和生物进化的残酷,唤醒了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激发了他们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如:金银花、蝉蜕、银杏的药用价值,玉米等作物可作为制取生物能源的工业原料,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基因库不可缺少,等等;间接使用价值,即无论哪一种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都是其不可缺少的成分,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可见,每一个生命都以独特的价值存在着,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珍惜。

生命珍贵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时,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让学生明白动物都要经历一个从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死亡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人也是如此,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需要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还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整个社会、民族相联系。死亡是人间最大的不幸,轻率地去死,是对亲朋好友最大的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人与植物、动物不同,人可以有两重生命,一重是躯体生命,一重是精神生命。“有的人活着,但他已死去;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虽然躯体生命已经逝去,但是他们的英名和业绩人们不会忘记,就是因为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因此,我们要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又如新个体的生命的诞生。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转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发育成种子和果实,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或雄蕊受损,或没有传粉,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种子要顺利地萌发,还须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鸟类的繁殖,要经过筑巢、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的过程,无论哪个环节失误,后代都难以成活。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胚胎又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体会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 善待生命,欣赏生命

创造生命的价值,人类必须拥有健康体魄。健康体魄要从平时的习惯养起。如学习眼和视觉感觉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注意用眼卫生。课后围绕“近视”这一主题开展调查活动,结果各小组统计结果显示全校30%同学近视。于是一场“保护眼睛,爱护视力”的全校大行动拉开帷幕,有的学生负责写倡议书,有的负责搞全校签名活动,有的开展护眼演说,有的制作班级护眼醒目标识,有的围绕如何护眼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更有的把护眼行动编成了歌谣,传唱四周。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促进了学习,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有力地提升了自理意识。通过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统一,学生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行动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课以后,出现了明显的改观:许多学生不再原地作业,而是四周远眺,观赏绿色植物,起到了很好的提神醒脑的作用。一些常用隐形眼睛的学生纷纷带上边框眼睛。另外,许多学生要求父母为其购买适合要求的眼药水,清目爽神,一举两得。

学习“平衡膳食”时,教师结合平衡膳食宝塔图,探讨健康饮食的标准,自主控制过度饮食的方法。让学生首先畅谈自己的想法,其次质疑自己总结的经验,诱导产生新的科学认识:“荤素搭配,菜汤结合,口味清淡,真菌水果,种类齐全,午饭宜多,晚饭宜少”,最后提议学生自己回家后动手做菜,争取学会做道拿手菜,慰劳辛苦的父母们,以表孝心。

生命世界原本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时应向学生展示生命的美丽。如“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可展示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花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学习“常见的动物”时,教师可找来潜游水底的多姿鱼类,飞奔于草原、森林中多态的兽类和翱翔长空的各种鸟类等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领略生命世界那动人心魄的绚丽。另外,在讲解生命遗传物质DNA的结构时,可向学生展示DNA精妙绝伦的三维双螺旋结构立体图;在“细菌和真菌”中,可出示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菌落和各种绚烂、千奇百怪的真菌,它们无不迸发出生命微观世界的艳美。通过展示精心挑选的这些美丽生命世界资料,学生在审视生命美丽的同时必然会从内心深处激发出热爱生命和追求生命美的情感。

3. 渗透母爱,学会感恩

母爱源于母性,是出于本能对后代的一种关心、一种疼爱,是亲代对子代的一种保护,一种信任、理解、支持。如何在课堂中渗透母爱,成为科学情感教育的一大课题。可以在认识女性青春期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第一次女性特征———月经时引出卵细胞的生存的艰难,进而连接新生命的“怀胎十月”的艰险,再通过安排学生调查准妈妈们的怀孕体会,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学会孝顺。在学习血压时,学生讨论高血压的症状、缘由,以及应对策略,有学生说到自己身边的人,如妈妈血压偏高,所以妈妈不能吃红烧肉和甜点等甜腻食品。这时教师夸赞学生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之余,引出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教育:“妈妈的爱很特别,似一段缠绵的话语,似一份勤劳的早餐,似一次缝补的衣裤。爱妈妈就请让妈妈开心。”教学中渗透母爱,即意味着渗透一份亲情、一份真情,进行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的情感教育,也是塑造学生完整品格的完美体现。

感恩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生命需要活动,需要流动,需要友情,更需要亲情。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到学会走路、学会思考,再到成家独自生活,在此过程中无不透露着亲代对后代凝聚大量心血:不小心跌倒,不当心撞伤,不注意烫伤,无意识被欺负等,正是在长辈们的共同关注中使其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平安成长。在学习“食物与能量”时,让学生对比父母们上学时候的伙食条件与自己的伙食,感受当时贫困给父母带来多大的艰难,进而引出今天幸福生活都是父母用“心血”换来的,引导孩子树立“立志成才,回报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论及血液的时候,说说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血量大小,引导学生得出父母一代的血量在逐渐减少。在学习血压的测量时,设计“你为父母量血压”的课堂演练,并分发给学生安排他们回家后尝试给父母量血压,尽份自己的孝心。生命不可抗拒感恩之心,更不可置若罔闻。父母的心最通子女,长辈最了解自己的晚辈。子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宽慰。长此以往,亲情甚浓。不仅可以产生亲情感应,形成亲情互动,更有利于营造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

教师只要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切入点,就会有意识地将生命教育点点滴滴地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使生命教育如春风化雨一样渐渐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林治平.中原大学宗教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一) [M].台北:宇宙出版社, 2000.171.

篇9:初中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探索

一、散文的概念及特点

由于散文内容驳杂,形式多样,历来难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对应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接近生活,抒写作家的真实感受和生活境遇。著名的散文家巴金曾在总结他的散文创作时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绝不!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自己要说的话。”山东青年散文家藏利敏说:“散文是我在现实之中心灵之旅的记录,真诚和自然是它的灵魂。散文是最伪装不得的文体,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他的思想与情感的品质,均在他的散文中一一呈现,想要欺骗和蒙蔽读者的眼睛,往往是徒然的”……由此可知,散文是最接近生命的文体,是作者心灵、情感最直接最自然的流淌。散文本身与生命的契合,为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提供了可能。

二、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都在12—15岁,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世界日趋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独立精神逐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开始逐渐形成。他们期望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如此看来,初中阶段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也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外部影响的时期,更是一个急需教师正确引导,塑造健全人格,打好生命健康成长基础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生命化教育,不仅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最大的需求。

三、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过程的模式化。

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散文教学过程较过去来说有所变化,更加切合新课改的要求,可叹的是教师又将其变成了一个模式,第一步课件导入,激趣;第二步介绍作家、作品;第三步整体感知;第四步精读作品;第五步拓展延伸;第六步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步骤,可以说颇为合理,甚至可称为精妙,偶尔为之,又何尝不可,可是若课课如此,堂堂如此,学生怎能不觉得味同嚼蜡,无任何兴致可言。出现这一情况,从本质来说,是因为 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漠视,授课时只关注自己讲授的是否完备,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提前将一切设定,上课时按部就班,其实正是一种“生命不在场”的表现。

(二)提问的繁琐化。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教散文的时候,喜欢用连珠炮似的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教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好不容易将学生的回答诱导到教师想要的轨道上,于是乎自鸣得意,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了,而可怜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探究文章。这是我们老师惯用的一种方法,美其名曰“循循善诱”,其实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最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真正思考的结果,而是教师思考的结果。

(三)殊途同归的一元化解读。

新课改要求给学生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所以在散文,教学中,小组讨论便大行其道,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叹的是,在许多课堂上,讨论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点缀,教师在设计学生这一讨论活动时,并没有多少期待,教师真理在握,讨论的结果最终要和“标准”进入同一轨道。形式不同,结果却都是一样。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都是老师的错,这和我们的考试制度有莫大的关系,“标准答案”禁锢了我们几代人的思想。其实从生命化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都应该给予肯定,即使不能肯定,也应该包容。

四、散文教学生命化的方法探索

(一)以“言”入“文”。

这里的“言”指的是文章的语言,“文”则指的是文章本身。叶圣陶在他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段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媒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行文线索、情感基调,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主旨,为后面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二)以“情”入“情”。

第一个情指的是学生的情感,第二个情指的是文中作者的情感。教科书中所选之散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情感的抒发真挚自然,是大家们多年人生经历的积淀,内涵丰富深厚。初中生年龄小,人生经历和情感阅历都非常有限,要理解大师们的情感恐怕只能流于表面甚至字面。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笔者认为只能以“情”入“情”,以“情”体“情”。朱光潜说:“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于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学生可能没有与大师相同的经历,却可能有相似的经历,让学生以自己曾有的情感经验去体察文中作者的情感,这样相对于字面的感受,可能会深刻很多。即使学生没有相似的经历,我们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走进作品,与作者的生命相遇,课堂也才能真正的实现“生命在场”。

(三)以“情”入“境”。

许多经典的散文作品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含情之景就造成一个“境”,这个“境”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意境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出于笔端就化进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若想进入,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还原”,这一“还原”不是指和作者所想的一模一样,而是通过读者个性化的创造与自己心中所理解之情相对应。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的“哈姆莱特也始终是哈姆莱特,不会变成其他什么人”,这就是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和它内在的共性。我们这里说要以“情”入“境”,是因为“情”就是内在的共性,“情”把握的准确,“境”才是真实的,才不会脱离文本,远离作者。

(四)悟“理”入“心”。

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之散文篇目中,论理类散文是所占比重最大的,这与《语文课程的标准》的要求是相适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 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大多数的散文篇目中,都会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或人生哲理,这也是与学生初中阶段的身心特点相适应的,这时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是教育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是散文教学所应承担的使命。悟理是不难的,重要的是如何使所悟之理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实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将所悟之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具体化,使学生学有所用,知行合一。至此,散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完成点化和润泽生命的使命。

(五)出“境”审“美”。

引导学生“入境”而不“出境”,就教学而言也不是成功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对文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出境”,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品其语言之美,结构之独具匠心,意境之美轮美奂,情操之阳春白雪,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这样散文教学的生命化才算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五、结语

行文至此,也可做一个暂时的终结。在以上的文字中,我们以生命化的视角对散文特点、初中生特点以及当前散文教学弊端进行了观照,探索出了一些散文教学生命化的途径,但总的说来还是略显粗糙与单薄,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散文教学在生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文质.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27.

[2]薛艳丽.中学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青未了·写作·山东青年散文写作展[N].齐鲁晚报,2006-2-10.

[4]张晓梅,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8.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35.

[6]叶宏.初中散文的个性化阅读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28.(编辑王影)

篇10:初中生命的底线作文

住在尼斯德堡的一位老人曾说过:“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震撼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样则是我们心灵的准则。”

而廉洁,又是怎样一个心灵呢?

是像陶渊明那样吗?满腹经纶,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入山后自耕自食,自得其乐,为后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园之风。

是像于谦那样吗?在六十寿宴那年,一一回绝了众人送来的厚礼,不外乎皇上送来的那只玉猫金座钟。

……

我有一位姨夫,他在老家当一高官,因为掌管着许多事情和一切权力,所以来找他帮忙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请他吃饭,有的人给他送礼,但是姨夫都不为所动,并且很快地一口回绝,毫无商量的.余地,弄得对方总是很尴尬。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姨夫家玩。我和表姐在房间里玩积木,正玩得高兴,突然从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我急忙起身想要去开门,表姐赶忙拉住我,说:“别去了,肯定有事来求爸爸办事的。”听了表姐的话,我又坐了下来,可是耐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就把门打开了一条小缝。

只见进门的是一位伯伯,大概四十岁左右,个子不高,体型有些微胖,由于外面下雨的原因,他的衣服有些湿了,雨水顺着衣角“滴答滴答”的落到地上,他的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边走边向姨夫微笑。

“老赵,你怎么来了啊?”姨夫看见有人来了,急忙迎了上去。

姨夫看见伯伯手里的袋子,眉头皱了起来,问:“老赵,你说你来就来呗,还带这些东西来干啥?”

“小刘啊,你看看啊,你都当上大官了,我还是贫民一个,好歹我们也同事一场,就帮忙提拔提拔吧。”伯伯用卑微的口吻恳求姨夫。

“不行,不管什么事情,我都希望是清清白白的,不能这么做。”姨夫摇了摇头,一口回绝了他。

过了几分钟,伯伯挤出一丝苍白的微笑,放下东西准备告辞,姨夫急忙拉住他,“这些东西你拿着吧。”

“不了。”伯伯没说什么,转身走下了楼梯。

躲在房间里的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一切。那时年幼的我还看不懂其中的意思,现在我长大了,完完全全明白了姨夫当时的所作所为,姨夫虽然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却做出了极其不平凡的事。

篇11:生命的密码初中作文

其实,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何时何地不在选择?就好像牧人挥舞 着鞭子,选择他的牛和羊。

春风的选择是为了绿遍山野,夏雨的选择是为了挥洒豪情,秋阳 的选择是为给收获加油鼓劲,冬雪的选择是为大地铺上一层不夸饰的 晶莹。

选择是雪莱的“西风”,裴多菲的“旗帜”,也是艾青的“芦笛”, 北岛的“回答”。

选择是初春河上漂过的第一丝草垒,选择是暮晚天际掠过的第一 只飞鸿,选择是第一个从树上走到地上的`古猿……

海有潮,山有脉,果有核。人同样需要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别人, 更选择自己。

毕加索选择了创作,饿着肚子写成了(烫衣妇》。

鲁迅选择了文学,便把刀和枪毫不留情地投向茫茫的黑夜。

李素丽选择了乘客,才会“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王伟选择了国家,把身影留在了永恒的蓝天。

许真惠选择了亲情,把三个弟妹拉扯成了博士生。

汪洋湖选择了党性和人民群众,“勤政为民”成了他的一生格守 的座右铭。

李向党选择了奉献,才会二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

选择就是钻探机,它使贫矿变富矿;选择就是过滤网,它沉淀出 人生的精华;选择是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选择是十字路口, 你自己才是向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面对选择,怎能犹豫不决?作出你的选择,“熊掌”已 在手。

落叶选择归根,因为它要回报大地的恩赐;将士选择“不破楼兰 终不还”,因为拳拳爱国心充满胸间;辛弃疾选择“铁马冰河人梦 来”,因为他对国家是那样的热爱……

在心田上放牧,请握好自己的鞭子。

篇12:感悟生命的初中作文

星期天,我到乡下外婆家玩,决定去玩捉小鸡的游戏,我蹑手蹑脚地来到鸡窝旁,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生怕吓走了小鸡,一伸手,小鸡便扑闪着翅膀飞快地逃走了,经过三番五次的抓腾,一只小鸡终于到手了,我用手轻轻地按住它的翅膀,它在我手中胡乱扑腾,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的翅膀还在用力的扑闪着,小鸡那强烈的求生欲望,令我非常震惊,我非常心疼,把小鸡又放回到了鸡妈妈身边。

下午,我和外婆一起去田园里撒种子,只见外婆把种子一个一个埋进泥土里,待外婆走后,我随手把一块小石头放在了一颗种子上,我想看看,它到底会怎样生长呢?过了几个星期,我又来到了外婆家,走进田园里仔细一瞧,呀,我惊呆了,它竟然发芽了,这真是奇迹!这粒种子竟然在没有阳光和水份的条件下,居然顶翻了坚硬的石头,奇迹般地活着。这粒种子很是令我敬佩,因为它很坚强。

上一篇:高考动员会议教师代表发言稿下一篇:特殊工种退休公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