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24式太极拳点滴体会

2024-04-27

学练24式太极拳点滴体会(精选5篇)

篇1:学练24式太极拳点滴体会

学练24式太极拳点滴体会

学练24式太极拳点滴体会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了一套24式简化太极拳,已经能跟着音乐打下来了。这要感谢几位师傅,特别是年过八旬的马明月师傅,他几次亲临现场进行指导。

在网上也看了许多太极名家的演示,特别看李德印先生和邱慧芳女士的演示解说,受益匪浅。

邱慧芳女士说:“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动作连贯灵活,轻松自然。步法要轻盈稳健,迈步如猫行。动作与意念相结合,并且与呼吸相配合。意识引导动作,与呼吸配合。动作要轻柔缓慢,连绵不断。”

我觉得练习的过程分为:首先掌握各个动作的分步做法,然后是熟练,从开始至收势连续做,就像做一个连续动作一样。第三步就要研究每个动作的细节,尽量做得准确。第四步是讲究意念、动作和呼吸的配合,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最终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式太极拳招式的名称和顺序,我将这二十四式编成一个口诀:起势

野白搂手倒,揽雀单云边,高探右蹬脚,双峰转左蹬,下式女穿梭,海底闪通臂,搬拦锤如封,十字手收势。

篇2:学练24式太极拳点滴体会

学练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的体会--紫吟

7月份,经朋友介绍学练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看的是傅清泉老师的网上视频,自己断断续续学习了一个半月,正式开始整个套路练习是8月中旬,至今已近半年,由于本人所在是一个小县城,周围没有习练传统套路的拳友可交流,更别奢望什么指导老师或名师,只有认真学习网上视频反复揣摩领悟,阅读各种相关文章,半年之间体会深深,感触颇多,由于本人笔拙不能很好的表达,恳请各位老师.拳友看过后留下墨宝给予赐教,紫吟感激不尽!

浅谈几个学习中的小体会:

一.细心揣摩.观察.各位老师的录像,细读各位名师留下的文章心得

自从学习85拳后,才静下心来翻看各位大师的拳经理法,知道了规矩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我则更欣赏这样一句话“没有规矩就没有正宗”。通过看各位老师的视频,我了解到,同样都是传统杨式太极拳也是有区别的,了解到同一招式,在细节的表现形式及处理上也是不同的,比如:揽雀尾中右棚,双托掌挤上的区别。阅读相关的太极文章,细心揣摩什么才是内三合,外三合,尾闾中正,细心体会老师们的每个动作的定势以及定势后如何做到位,三尖相对或四尖相对,这个问题,是我看李海水老师的视频单鞭动作时想到,脚动手动,手到脚到,可谓一动皆动,一静皆静,双手相吸双膊相依,定势后,右手勾手与脚尖相对,左手与鼻尖高与左脚尖相对,左肘与左膝相对,立身中正,观察每个动作中式式接口处的转换,这是太极拳韵味浓厚与否的关键,也是太极之美韵与否的特有体现,比如:揽雀尾中的捋,看视频时,我会认真体会各位老师两手间的虚实力点在那里,左右臂之间缓缓的内旋外旋的劲点,双手后捋的长度,双臂间上下的距离,老师眼神中虚实变化,什么时候顾的主手,什么时间眼神透过双手平视远方,我认为,每个动作透出绵绵之意不宜,眼神中也透出绵绵之意更难,否则动作就会显得呆或滞。揣摩感觉每一个动作如何才能肩跨相和肘膝相对,细心观察双手在腰胯带动下如何相依相吸,双膊相系的感觉,

二.虚实分明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虚实分明是传统杨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我的理解是这个虚实涵盖了手眼身法步一切动作。由于一直没有老师指点,原先练习套路时养成了左右晃动,上下起伏,脑子里根本没有虚实的观念,咋一接触传统套路,感觉和原先的练习是截然相反的,一度感觉无所适从。冷静分析后,我觉得传统杨氏太极拳流传那么久,这个套路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才能吸引那么多武林豪杰对它长久的执着,于是暗下决心--决不放弃!心--静下来后,开始平心静气的跟着视频学练。认真观察视频中老师的腰胯是怎么转的,摆的脚尖方向是多少,怎样坐实主腿,怎样起脚跟起脚尖腰胯提起腿上步,有个动作印象非常深刻,原先做倒撵猴时,起脚后撤时总是拖脚,有次看李海水老师的视频,忽然发现他的起脚那么轻,落地那么稳重,我忽然就想到了这六个字---极轻灵而又及沉重,后又观察赵幼斌老师的视频,做这个动作也是这样的感觉,于是反复揣摩,找到了我的不足,一.腿的虚实没有分清,没有坐实主腿,二撤步时不是用腰跨提起腿而用腿拖步,三.用跨提起后没有依次起脚跟起脚尖,(请各位老师拳友不要笑话我,真是这样一步一步自己摸索着学的,以上理解的对否,不知!)

三.放松心静敛神

习练套路若干年,每天都是急急忙忙练习若干国家规定套路,从没有静下心来认真体会腰胯间,两掌间,以及全身心松沉下来的感觉,学习85的拳后,知道了太极拳练快容易练慢练匀没有凹凸没有起伏很难,于是每天热身锻炼后,在呈预备式时,静站三分钟,收心神,稳呼吸(尽量深长慢),眼神内敛,平视前方,从头皮开始放松,在这个期间,用心体验并检查开立步是否符合三竖三松的要求,细心体会放松后两掌间劳宫穴的感觉,留心双肩双肘是否放松下沉.有没有夹腋现象,用脚底涌泉呼吸一下,体验一下呼吸后脚底的感觉,慢慢抬臂后,双臂就会出现沉甸甸掉下去的感觉,双手的劳宫穴就会出现热.鼓.涨.生生的针刺感,。

四.半年来身体的改善情况:

我的工作坐的时间比较多,且从小不爱运动,最爱抱猫看书听戏,生小孩后出现很多亚健康状态,神经衰落,失眠,小腿凉,手脚冷,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眼睛充红血丝,干涩,最大的痛苦是盛夏脸涨不爱出汗--想见一滴鳄鱼泪是很难滴!习练套路若干年这些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善,心想太极也不过如此一度没有任何兴趣。习练85拳半月之后,忽然有一早上,我打完拳后,感觉身体特别特别的舒服.不累.“通体通畅”,而且流汗了,顺着额头后脑慢慢淌下来,我欣喜非常,它彻底改变了我犹豫不绝的观点,全身心的投入到85拳的练习之中,细心领悟各位名家老师的练拳心得,搜看网上有名气的各位老师及弟子的视频。插一句啊,十几年前因为身体原因接触过气功,会点静功和动功,20春天又鬼使神差迷恋上中医经络,随买两大本字如米粒大一寸厚的书狂啃半年,逐渐知道点七经八络,主要穴位的位置,你别说这些东西对我理解那些拳理拳经,一些内心功法帮助很大,现在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1,没有了失眠,每夜6个小时深度睡眠起床后精神抖擞。

2,小腿的凉气不见了,我们这里冬天最冷时零下12度,一个冬天我不戴手套打拳,从起势双手就有鼓涨感,棚热一直到收势,打拳中间特别到五个野马分鬃时,如果稍微留心便会发现十个指尖是飘着丝丝热气的,稍一用意念,一股麻麻生生的热气就会达到指尖并伴有鼓涨感。

3,眼睛不再充血干涩了,刚开始打拳时,我的关注点多在中丹田,但有些憋闷的感觉,于是,把意念用在眼睛的丹田处,起势前就用眼睛呼吸,内敛心神,一趟拳下来,眼睛明亮湿润,神采奕奕。红血丝不见了,干涩没有了,我欢喜!

4.多年的便秘好了,长久坐着工作,胃肠蠕动很差,看经络书也没改善很多,练习85拳后特别是近二个月,非常有规律,我庆幸!

佛说:万法皆生,皆是缘份。我说:与拳结缘,此生万幸!每天早上一想练拳,便心生愉

悦,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静静的练拳,慢慢的调理好身体就是最大心愿,最后我要说的就

是:练拳不能傻练,要有毅力,刻苦也要多读书多领悟,“功夫皆在功夫外”,拳是一个人智慧.

悟性.修养和对艺术领悟力的综合渗透和全面体现,并不是单一的侧面。

以上不知道讲的对与否,理解的是否有偏差,紫吟不敢妄言半点,都是切身体会,望请各位

篇3:24式太极拳教学实验研究

关键词:24,式太极拳,教学,研究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健身养生价值的运动项目,在当前太极拳运动不断普及和发展的形势下,它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民健身的首选体育运动。有许多学校把太极拳作为体育精品课程开设,对太极拳教学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化。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24式太极拳教学大多数只有20-24节课完成教学,大部分同学只能在外表上学了一套动作,而无法得到太极拳的本质东西,无法感悟“内气”,从而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健身效果和养生价值。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兴趣,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使太极拳运动能在学生的终身体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对24式太极拳的教法进行了教学实验。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武术教学、太极拳教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其他相关教法,高校体育太极拳精品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及有关论文书籍。

1.2 问卷调查法

旨在反映学生对24式太极拳教法的实验开始、过程、结束后的作用和态度的问卷。实验前问卷时间安排在第一次课结束前5分钟下发,结束时收回,实验中问卷时间安排在阶段性检查课前5分钟下发,上课时收回,逢3号学生问卷安排在每次实验课后5分钟内完成,实验后问卷安排在考核课前5分钟前下发,上课时收回。

1.3 观察法

对3个单元6个教学班的学生在每次实验中进行观察和结束前3分钟集中交流、最后一次课双向反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分析综合,并作记录。

1.4 追踪分析法

对各教学班中逢3号的学生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进行追踪,并作记录。

1.5 数理统计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对问卷、观察交流、追踪、阶段性检查、考核情况及有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大样本间检验采用假设检验u检验、小样本间检验采用假设检验t检验。

1.6 实验法

1.6.1 实验对象

浙江省台州科技职业学院08级全体武术选项课学生共396名,其中男180名,女216名,分6个教学班,每班男生30人,女生36人。

1.6.3 实验设计

1.6.3. 1 时数

实验总时数为22节课,分14次课完成,第2-9次课的其中1节和第1次、第10-14次课的全部。

1.6.3. 2 分组

按照学院教务处安排的体育课上课时间进行。每周一下午1、2节和周三下午1、2节的2个教学班为第(1)单元作为对照班;每周二上午3、4节和周四下午1、2节的2个教学班为第(2)单元实验班;每周二下午1、2节和周五上午3、4节的2个教学班为第(3)单元实验班。

1.6.4 实验内容

第(1)单元2个对照班以传统的循序渐进模式进行教学,即从24式太极拳第1式起势开始按套路动作的顺序依次教学至最后一式收势结束止,每次课都在反复复习上次课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2-4式或一组新动作。

第(2)单元2个实验班以基本步法、太极桩功为基础,结合24式太极拳每组的重点动作,进行以点带面的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见图1)。

第(3)单元2个实验班先以快打结合定格式模进行教学,即在太极拳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加快速度,在每招每式特别是每组每段的重点、难点、疑点动作作定格,摆好正(准)确姿势后再作前后连接的学习方法,用较短的时间完成成套动作,目标是快速学会成套技术动作,待熟练后再根据24式太极拳的动作特征静下心来慢慢领会,反复练习,达到完成教学任务。

实验的进度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不作限制,在课的开始阶段每次安排云手、基本步法、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手眼配合练习作为补充,在具体学习动作过程中着重讲解太极拳的攻防含义和意念控制,在实验的中后期着重于太极拳的特点和养生健身原理教学。

1.6.5 实验进度

第1阶段第1次课:认知与理论,主要介绍太极拳史与发展,基本技法,太极拳特色理论与健身原理,欣赏24式太极拳影像及分析等,3个单元授课内容一致。

第2阶段第2-7次课:第(1)单元对照班与第(3)单元实验班进行简化太极拳第1-12式动作教学,第(2)单元完成全部单个动作技能的学习。其中第7次课为期中检查。

第3阶段第8-14次课:第(1)、(3)单元从第8-11次课完成24式单个动作的学习,第(2)单元完成单个动作与基本功、特点相结合教学。第12-13次课,3个单元均在音乐或声像的配合下进行成套技能教学。第14次课进行考核。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问卷分析

在实验前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绝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太极拳,曾学过的仅有5人。分班组是在学院教务处排课后进行,人数安排是因院级课题为前提,在各选项课之间优先确定人数,学生报名参加选项课根据报名先后而录定。从08年11月体质测试成绩来看,武术选项课学生之间及与全体08级学生对比无差异,逢3号学生作为追踪对象是随机抽查而定。这说明实验对象与08级学生总体无差异,大样本之间无差异,小样本之间无差异。

从表1看,学生学习24式太极拳的动机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占33.6%,以强身健体、抗病、治病、养生为出发点的占27%,为体育成绩而学习的占25.3%。需要指出的是,刚进大专校门的学生占1/4是为体育成绩而进行学习,这与中学阶段应试教学有着重大关系。另外,为终身体育锻炼而学习的只占7.3%,这与大专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相左。

2.2 实验中期分析

第一单元对照班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完成了第1-11式太极拳动作的学习,第二单元实验班的教学进度与对照班相同,在学习过程中增加的基本步法、太极桩功、云手等基本功课课练,同时溶入了太极拳特点、太极气功与动作的配合和重点动作的强化内容。而第(3)单元实验班的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以大专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等为出发点,打破太极拳缓慢的特点,采用加快速度以迎合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而定格是将24式太极拳中的重点、难点动作进行分解定型并简化,使学习动作过程体现更容易一些,力求快速、简易和熟练。在教学进度上已完成成套动作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基本功课课练为保障。

经过7次课实验后的阶段性检查表2表明:所有指标均值X自高至低分别是第(3)第(2)第(1)单元,其中阶段性技能检查成绩两个实验班单元(3)与(2)之间差异性较小,为不显著,u值为1.81,而与对照班间分别第(3)与第(1)单元差异性极显著,u值为4.25,第(2)第与(1)单元差异性显著。对实验中的教法三个单元均存在着差异性显著,其中第(3)与第(1)单元存在差异性极显著,u值为5.27。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程度只有第(3)与第(1)单元之间存在差异性显著,u值为2.03,其他单元间相比差异性不明显,u值分别为0.16和1.43。(见表2)

以上数据分析说明;在实验前期,用较短的时间(5节课)学习24式太极拳一半动作即第1-11式,第(2)单元效果最好,采用以基本步法为基础结合24式太极拳每组的重点动作,进行以点带面的重点教学模式效果为次之,以传统的循序渐进模式效果最差。

2.3 实验后分析

2.3.1 横向对照

通过近一个学期教学实验,反映实验效果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均值,学生技能考核成绩中了解到:自高至低分别是第(2)单元80.7分、第(3)单元78.9分和第(1)单元77.1分,而三个单元之间均存在着差异性显著,其中第(2)与第(1)单元差异性极显著,u值为4.02,第(2)与第(3)、第(3)与第(1)单元第(1)单元u值分别为2.05和2.14。这说明了采用以基本步法、基本功为基础结合重点动作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在学习24式太极拳成套技能相对效果最好。太极拳动作有着自身的原理、风格、特点及一般性和规律性,它与常人的行为习惯及其他运动技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学者往往会感到十分别扭。第(2)单元采用基本步法练习是解决学习太极拳技术最关键的环节。当基本步法练到相当程度后,再结合24式太极拳每组和各招各式动作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云手、揽雀尾、左右倒卷肱、转身搬拦锤等进行重点学习,以点带面,完成成套技术学习。在学习动作中根据24式太极拳特点力求熟练准确,遵守立身中正,即全身中正安舒,重心始终在一个平面上,以求姿势优美。头顶悬,即头顶悬、尾闾收、含胸、拨背、沉肩、垂肘六个要点。上下相随即手、眼、步法、身法同时到达,协调一致。神凝体松,即用意不用力,心静意念引导动作这4个原则,同时把太极养生健身原理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见表3)

从实验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对实施教法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分别第(2)、(3)和(1)单元,第(2)单元相对最好,但总体评价都在较高的分值上,三个单元间均存在着差异,其中第(1)与第(2)、第(1)与第(3)差异性极显著,u值分别为5.97、4.48二个实验班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显著,u值为2.57。

实验过程的兴趣程度均值从高到低同样是第(2)、(3)和(1)单元,第(1)与第(2)、第(1)与第(3)差异性极显著,u值分别为5.97、4.48,但二个实验班之间差异性不显著,u值为1.37。

对太极拳成套动作的领会程度主要体现在动作技术、攻防含义、杨氏太极拳特点、一般规律、养生原理、太极气功等方面,均值X从高到低分别是第(3)、第(2)和第(1)单元,第(3)单元相对值最高。由于第(3)单元教法上开始时采用快打为主体,这种教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太极拳基本特点——缓慢,所以在快速学会成套动作后,教师在恢复正常速度练习时,突出太极拳的特点进行“拨乱反正”,对外表完成后强调“内饰装修”有重大关系。在差异性上第(3)与第(1)、第(2)、(1)差异性极显著,u值分别为4.12、2.63,二个实验班之间差异性不显著,u值为1.48。(见表4)

2.3.2 纵向对照

从纵向逢3号学生追踪分析图(追踪学生每教学班6人、每单元12人,分别在每次课实验过程中的学生对教师教法实验满意程度、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过程兴趣性情况,用百分制进行打分的均值)中可以看出:图2第(1)单元术课头尾两次课的值最高,中间呈下降趋势,整个呈V字形,这体现出对照班学生在学习动作的实验过程中随着教学进度的推移对教法满意程度也呈明显下降。第(2)单元呈单边上行趋势,第(3)单元相对稳定,在85±5范围内上下波动。实验证明证明了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实验,学生对每次课教法的满意程度也截然不同,相对最好的是第(2)单元。

在图3中第(2)单元总体保持在一个相对值75-80分的区间内波动,这说明每次实验中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技能掌握程度相对比较稳定,基本能及时消化吸收。第(3)单元呈W型,两个低点分别在第4和第9次课,第4次课是学习第12-24式动作,其内容多、动作难度大、基本功不扎实而造成动作来不及消化,而第9次课是由快速转入正常教学速度教学而造成一时不适应有关。三个最高点分别在术课开始和两次技能检查考核课中出现,越接近考核时间,技能掌握程度越来越好。第(1)单元波动性最大,相对均值也最低。

图4中第(1)单元第2-5次课中学习兴趣度比较稳定,第6次课开始至第9次课呈明显下降,第10-11为最低点,第12次课后回升。第(2)单元开始阶段兴趣度较低,最低点在第4课中出现,这由于强调基本步法课课练而造成学生感到枯燥有关,之后随着实验进展内容的丰富指标呈单边上升趋势。第(3)单元总体呈“V”字型,最低点出现在第9次课中出现,但总体上保持在一个较高值内波动。

从逢3号学生追踪分析结果分析中可以可以看出:所有指标均值X自高至低分别是第(2)第(3)和第(1)单元,这与大样本(横向分析)结果相一致。差异性测验t测验教法满意度第(2)与第(1)单元差异性极显著(P<0.01),第(3)与第(1)单元差异性显著(P<0.05),第(2)(3)单元间无差异(P>0.05)。技能掌握度三个单元间均存在着差异(P<0.05),其中第(3)与第(1)单元差异性极显著(P<0.01)过程兴趣度第(2)与第(1)单元,第(3)与第(1)单元差异性显著(P<0.05),而第(2)(3)单元间无差异(P>0.05)。

值得一提的是反映三个均值指标中,第(1)单元对照班所有的最低点均在第10-11次课中,从课中的观察及课后的交流同样也了解到学生在这个节点上出现“疲劳”现象,表现出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动作难以掌握,认为教法太简单,实验内容太单调,教学进度过快,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厌学等等。这主要是传统教法在学习24式太极拳中后期,由于课时少,动作学习过多来不及消化所带来的后遗症。所有指标在第13-14次课中都有上升趋势,相对应此时实验内容是成套太极拳练习,通过观看录像,音乐结合太极拳特点,体验“精”、“气”、“神”完整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好转,能动性也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学生学习兴趣最浓,教学也效果最好。

从实验后问卷中显示:选择太极拳作为今后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三个单元分别为67、89、76人,占总体的58.6%,与问卷前期的29人占7.3%相比,有了具大的进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采用以太极拳基本步法为基础结合各组的重点动作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效果最佳;采用快打结合定格式模式在教学前期,学会动作技术最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太极拳的领会程度最好;通过本次实验,对学生选择太极拳作为终身体育锻炼项目,起着巨大的积极任用。

3.2 建议

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简化太极拳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最佳的方案在开始阶段采用基本功基本步法教学并作反复练习。在学习单个动作时最好以各组的重点动作相结合,以点带面,同时结合手型手法,身型身法,眼法及太极拳特点,感悟“精”、“气”、“神”。在成套动作练习时结合音乐,有条件的可与声像配合。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始以快打形式完成单个动作学习,待完成所有动作学习后,再回过头来以正常速度结合太极拳基本功和特点进行教学,尽可能避免传统的按循序单个动作无重点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方爱莲.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建华.简易太极拳健身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陶玉军.浅析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教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篇4:浅析24式太极拳练法圭臬

一、24式太极拳与传统杨式习练异同

24式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大架为基础创编出来的,与传统杨式相比既有共性的东西也有相异的地方。

传统杨式太极拳和24式太极拳对手指的要求皆是自然伸直且呈现出“荷叶掌”,在练拳时伸出的手掌犹如“照妖镜”,五指肚要相聚。但在两手体侧抱球时则要求不一,传统杨式抱球两掌心斜相对,24式太极拳则要求体侧抱球两掌心相对。在行拳途中,尤其下肢的重心转换更体现出了两者的不同。以左搂膝拗步承接右搂膝拗步为例,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的做法为:重心不变,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很明显,传统杨式太极拳重心的转换为“实转”。24式太极拳中的做法为:重心平稳后移,逐渐将重心放置右脚,起左脚脚尖外撇,重心前移至左脚,身体渐渐左转,再迈步右脚。很明显,在24式太极拳重心的转换为“虚转”。

二、太极拳练法圭臬

练习太极拳需要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练拳者只有不断通过体悟修炼和对照拳谱经典与自身感受而不断做出总结,才能达到不断提升拳质的目的。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既然24式太极拳是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的,那么就可以认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练法准则同样适用于24式太极拳的练习。所以,为提升练拳者练拳的效率与准度,本人把太极拳的习练分为静态技术和动态技术两方面进行解读。

(一)静态技术

静态技术又称为身形技术。初练太极拳,应把拳架的练习放在首位。所谓拳架者,即学者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练架子。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动作的定式都要通过对照拳谱经典上正确的要求与注释进行自我检验。静态技术包括:1.虚灵顶劲;2.提顶;3.顶头悬;4.贯顶;5.沉肩坠肘;6.含胸拔背;7.阔背;8.舒指坐腕;9.松腰敛臀;10.泛臀;11.尾闾中正;12.圆裆;13.沉髋;14.外三合;15.立身中正。

以上十五点想必习练过太极拳的拳友们都听过,但是如何做到呢?我们可以拿“左野马分鬃”这个动作定式为例来加以说明。首先,太极拳的架势需要“外三合”,所谓“外三合”为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拳友们在做定式动作的时候就需注意和自我检查,是做到否肘与膝合等等“外三合”了,以防动作散乱,这样才能渐渐练出太极拳所需的“合劲”。含胸拔背是塌腰力量上升至背部时所产生的生理现象,拔背是力量沿着脊柱上拔后绷所产生的感觉,或称为“气贴背”,这样同时也就做到了“阔背”。“立身中正”要求在定式的时候就明确重心的放置。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左野马分鬃”重心的放置为前七后三,前弓腿为实,后蹬腿为虚。明确后,再松沉左胯,自然蹬直右腿,这样也就“尾闾中正”了。拳论有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做出顶头悬其实不难,有如我们一手捏着筷子的一个顶端让其自然下垂,这种状态就是让身体自然地放松下垂,做到头顶悬同时也就做到“提顶、贯顶”了。沉肩坠肘的沉肩包括了胛的部分,肩胛是一个整体,沉肩在闽系南拳中称为“吞肩放胛”,胛骨的主要功能是向上、向下、朝前,唯不能朝后凸出。沉肩是肩关节朝身体内卷,有内吞之意,俗称包肩,沉肩时肩关节和腕关节做对称运作合力于肘,形成坠肘;坠肘有中定之意,沉肩坠肘使得上肢和身体形成了整体力量的连接。与“泛臀”相互对应的是“溜臀”,做对“泛臀”需要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沉胯,其感觉为臀部的着力不局限在某一点,而是要“泛”起来,“泛到一个面,甚至整个臀部都辐射出力点”。裆是两大腿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内盆底肌部位。圆裆就是把裆撑圆,使得裆部呈拱形,犹如赵州桥的拱券,这样就有利于重心移至腿脚,使得下盘稳健有力,转换灵活,易分虚实,这样气脉方能贯通。

“经无论不明,论无经不通”,把握正确的静态技术的练法,可以让我们太极拳的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夯实我们下一阶段——动态技术的基础。

(二)动态技术

动态技术就是有形有法的技术,它需要拳友花时间反复练习加以体会。动态技术包括:1.两膊相系;2.分清虚实,内外相合,上下相随;3.动中求静;4.节节贯穿;5.轻灵;6.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7.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8.内三合;9.呼吸;10.松紧蓄发。

在行拳走架时,“两膊相系”可以理解为在两肘与两膝上下左右运动之间貌似由细线相连接,牵动各个关节,犹如提线木偶“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握住这个也就理解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原则。如何做到“上下相随”呢?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由腰而腿,总须完整一气。”这就要求我们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要随之动,这才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了。可以看出,上下相随又与节节贯穿相互关联发生。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其所练在神。拳论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步轻灵,从而就能达到“内三合”的目的。对于习练中的呼吸,我们可以把握“蓄”或“含”为“吸”、“发”或“拔”为“呼”的原则。道理很容易理解,在我们即将攻击彼方时,我们必须蓄劲,要吸气,到一定程度后,配合呼气,这就像南拳的发声,其目的是为了助长肌肉的发力是一个道理。太极拳有松、柔、圆、匀、缓五大特点,只有处理好内劲中的松静才能达到我们松紧的要求。

拳论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练习太极拳需要全身松开,不能有分毫的拙劲,只有这样才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正所谓“只圆无方是滑拳,只方无圆是硬拳”。

三、结论

篇5:陈式太极拳小架学练细节回顾

李建设老师赐教

一、预备式

两脚分开与肩宽并平行站立,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轻帖大腿,腿微曲,肩微扣,中正安舒,眼平视。

预备式非常重要,但往往被练家所忽视,尤其是初学者。欲将此式预备好,可以说千言万语也难以说清楚,这里不妨引用列位祖师的话,让阅者去自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反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二、金刚捣碓

接上式,重心左移,两手由体侧螺旋上掤,合以胸前(中线),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相距尺许,眼神注视左手中指,上体不得过分向右拧转要保持中正。此时,身体有一种合的感觉。重心随双手螺旋上掤先左尔后落于右脚。提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上体保持不变,重心仍在右腿。松右胯,在左手的引领之下身体绕后弧向前挤出,重心逐步落于左脚之上,左小腿垂直不得前塌,两手臂姿势基本不变;左手再向前上掤领,收右脚经左脚旁并提起,同时右手由掌变拳从腹前上勾,拳与眼平,拳心向内,左手掤后随右拳上勾由外向内划弧落至小腹,掌心向上。左腿支撑全身保持中正,右脚震地落下与左脚平行同肩宽。同时右拳落于左掌上,身体中正,眼平视。重心大部落以左腿。

本式之中须注意的是左脚前出之后,身体一定要绕后弧向前挤出,并保持两手臂姿势基本不变。即合住身体。同时,凡手向上则身体必须下沉。须知金刚一式乃整套拳之母,学者必须细心体认此一式螺旋緾绕、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上下对拉、等等太极劲路,以期打下良好基础。

三、拦扎衣

接上式,左手抱右拳螺旋上领而身体下沉,右拳变掌向右下划弧,左右手分开,身体重心逐步落于右腿,不停,两手向下向左捊,重心逐步落以左腿,随着两手向下向左捊右脚向右铲出,此时右手正好捊至身体中线,左手在身体左侧最远端,两手相距约肩宽,继续,由中指引领两手划圆弧到身右侧,左手则沿身中线弧形下落至左腿根叉住,右手与肩平并保持弧形,竖掌,意在右手小鱼际,眼平视余光注视右手,重心逐步落以右腿。右小腿垂直。在右手右划的同时带领左脚尖内扣。

本式须注意的是:

1、右拳上掤弧形向上,身体定要下沉,形成对拉。

2、身体在两手划圆弧过程中腋窝不能夹死,要保持一定空隙。

3、两手划圆弧须是中指引领并保持弧形面与身体平面平行,即立圆。

4、松肩坠肘,式成时右臂呈弧形。

5、双手从左向右,意念更应关注,必须以身体下沉为前提。四、六封四闭

接上式,左手随身体重心稍右移升至胸前与右手合住,松右胯根,两手弧形向下捊身体重心随双手左捊移向左腿,双手不停再向左上向右按出,左手停以胸前正中距身体约10厘米,右手停以身体右侧如懒扎衣之右手。身体重心随双手划弧而逐步转向右腿,随即左脚向右收至与右脚并立,宽与肩同,脚尖点地,两膝内合。

本式须注意的是:

1、身体随手划弧时要走后弧,重心移之所向的胯部不可泛起,要合在此处。

2、式成时双手双膝要合住。移动重心时身体不可有起伏。

五、单鞭

接上式,丹田向下松沉带动右手向左划一小半圆,随即右手在丹田的催动下向右下划另半圆并变成勾手,有弹出之意,身体稍向左转,重心仍在右腿,提左脚向左侧铲出,松左胯,在左手中指引领下向左弧形掤出,重心逐渐落以左腿。左手左膝要合住,左手右勾手要有杠杆意味。左手左划的同时带领右脚尖内扣。

本式须注意的是:

1、左右手外撑而胸有内含之意。

2、左手外掤要立小臂走弧形,肘要下坠,要避免横向硬拨。

3、右脚在左手向左弧形掤出之时要向内略扣,做到上下相随。

4、上体保持中正,避免左肩过分内扣甚至扭身向右。

六、金刚捣碓

接上式,左手先向左前略掤,随即在腰部带领下左右手顺时针緾绕向右转化,而左胯带重心进一步向左吃进,重心落于左腿,保持如是姿势,重心向右移至右腿,小腿垂直不可前跪,在左手的引领之下身体向左转,同时左脚外展,左手前掤引领身体向前,右腿前收至体前,右手由下而上勾至胸前与鼻同高,左手由外向上再向下回至小腹前,震脚落拳成金刚捣碓。

本式须注意的是:

1、身体启动之初要先向左前掤,做到手退身进。腋窝留有余地,始终有向左之意。

2、左右手要合住,有杠杆劲。

3、移动身体走后弧,重心不可起伏。

七、白鹤亮翅

如同拦扎衣,在向右铲脚后,双手划弧一并向右前方掤出,左手在身体中线右手在右肩前,两手相距尺许,左脚向右收至与右脚尺许脚尖点地成右虚步。

本式须注意的是:双手划弧一并向右前方掤出,身体要有上下对拉之意,即手欲向上,身反而下沉。右手划弧过胸线时一定注意避免手心上翻,要保持手心向左不失掤劲。本式成式后双掌仍有上托之意,但身体仍要下坠。双膝要合住。

八、搂膝拗步

松右胯根,身微向右转,在腰的带动下双手向胸前交叉,重心落于右腿,左脚向左侧铲出,两手在身体的带动下分开搂双膝,手到达双膝时,重心过渡到左腿,不停,双臂向上向内掤起如抱一圆球状,与肩平,重心绕后弧过渡到右腿,左脚内扣;双臂向下合,逐渐收右手以右腰际再由胸前推出,左手绕右肘尖再向左下划弧至背后命门成勾手。身体重心偏左腿。

本式须注意的是:身体中正,在身体左右重心转换的过程中要保持直立,并随转换扣好两脚。铲左脚时身体不可过分右拧。身体左右重心转换腰臀应在与地面平行的平面上运行,不可上下起伏,身体始终保持下沉,臂上掤肩部不可上耸,意在两臂末节。

九、初收

身体重心向右移,右臂顺时针掤转,松右胯根绕后弧,两掌合力向左挤,重心移向左腿,动作不停,重心再向右两掌顺时针緾绕向右下捊,左脚顺势落于右脚前尺许脚尖点地成右虚步。

本式须注意的是:右手转圈緾绕不能丢失掤劲,要中指引领把圈转圆。起初外掤不能抬举肘部。(小臂弧形姿势基本未变)

十、斜行拗步

双手緾丝向右捊,左手循身体中线向上向左划弧掤出,同时左脚向左前方弧形迈出一步,此时右手呼应左手也向右后撑,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右臂继续緾丝划弧由右耳向右前下推出,同时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左手也呼应右手向左外侧划弧外撑。不停,重心逐渐移至右腿,左手臂继续緾丝划弧由左耳向前下与右手腹前交叉,左脚收向右脚旁再向左铲出,重心落在右腿,随着重心绕后弧向左移动,两手绕膝分开,其余动作如同搂膝拗步。

本式须注意:

1、斜行时左手左掤要由丹田发起,略为立掌,避免横拨。

2、右手划弧 2 绕圈要完整,不可向外侧横拿。左手亦然。

3、左手臂向前下与右手腹前交叉的时候,身体不可过分右拧,要保持中正。

十一、再收 动作同初收。

十二、上三步

起初动作同斜行拗步,只是左脚基本向前迈出,右脚盖步外撇脚尖横落在左脚前方,右掌同时横砍至胸前。转身向右,左脚再向左横迈一大步,重心落于右脚,右掌变拳划弧外撇至与右肩平,拳心向左上,左手划弧至左胸前。两臂有对拉外撑的意味。

注意:左右臂的杠杆劲,动作应在你上我下,你进我退的呼应中完成。

十三、演手锤

身体绕后弧将重心逐步移向左腿,同时带动右拳由右向左前左手处打出,左手掩于右拳上。右脚内扣,两腿内緾。

注意:打演手锤时丹田的动作,身体保持中正,肩胯均不得偏斜。

十四、金刚捣碓

身体继续向左前沉一下,两臂肘略收下沉,继而左按右掤对拉绕弧,重心逐步移向右腿,不停,身体绕后弧将重心逐步移向左腿,收右拳右腿,余同金刚捣碓。

注意:先缩身再外撑,细心体会欲左先右,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对拉劲杠杆力等。

十五、庇身锤

重心下沉全部落于左腿,同时左手翻掌向下按,右拳上勾,右腿前抬。成独立状,随后左手向左外侧划弧外撑,右腿向右扑步伸出,身体中正,右拳置于胸前,拳心向左,竖肘,在右肘的引领之下身体向下向右绕膝,左手 继续划弧至左耳,重心逐步过渡到右腿,然后右肩肘手依次向右外展,起身成右弓步,左手由左耳向前下置于胸前。身体在右手的引领之下继续向右吃一下,重心绕后弧向左移动,两臂边旋转边滚动边左收,右臂由右向下向左绕弧至身体中线,拳心向上,左手掌收回腰际,手心向上,右臂弧形向右掤,右拳置于右太阳穴,拳心向下,肘下垂,左手叉腰,小臂内裹,使左肩肘脚在一条线上,眼观左侧,耳听后方,重心落于右脚。左脚内扣。

注意:

1、左手臂外展要向正左侧不偏不倚,扑步时右手不得过胸中线,身体不可左拧。

2、向右绕膝中,一定是肩肘手依次向右外展,也要做到不前不后在正右侧。

3、庇身时胯部不可乱拧,注意丹田运转。

4、成势时手肘要与膝脚合住。尤其右肘不可外翻。

十六、青龙出水

身体合住继续向右吃一下,随即双臂向右侧外展与右肩平,左拳置胸中线,拳眼斜向上。绕后弧向左移动重心,两臂旋转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在重心移至左腿时两拳由下向内向上绕转丹田蓄劲,身体重心右移,将蓄劲向右放出,成右弓步。拳面向右,左拳置胸中线。

注意:蓄放要外形与丹田合住。身体不可上浮。

十七、肘底看拳

身体继续向右吃一下,尔后绕后弧向左移动重心,两臂緾丝使两拳眼斜向下,转左脚90度,左肘向左脚方向击出,身体左转,左臂向左外展,拳变掌,右拳划弧绕至胸前,右脚随左转身向身右伸出,重心在左腿,两臂顺时针向上向右划圈,左手至胸前,右臂至右侧与肩平,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向右回收,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右拳继续划弧击向左肘下方,左肘亦随右手下击略转一圈,肘有下击的意思。左肘右拳左脚合住,两腋窝留有余地。

注意:

1、移动重心要丹田带动,坚持走后弧。

2、成势时左肘处要保持圆弧不可夹成锐角。身体保持中正。

十八、倒捲肱

右拳绕左肘弯向右前下击出,同时左手紧擦右肘尖回抽至左腰际,掌心向上,左腿弧 3 形后撤,重心落于右脚;腰胯微左移,左手后绕划圈由左耳向前下推出,左肘与左膝相合,重心落于左腿,同时右脚右手弧形后撤,右脚掌落实,右手弧形后划至右膝旁,手心斜向下;腰胯微右移,右臂向后向上向前下推出,重心移向右腿,左手左脚同时弧形后撤,左手至左膝掌心斜向下;依法可继续做四、六个。

注意:

1、步走蛇形,手走弧线;

2、身体要向下沉,不可在换手脚时往上起伏;

3、以腰为轴培养丹田转换。

十九、白鹤亮翅

倒捲肱一式行至左手左脚在前,不停,左手左脚弧形后撤但左脚靠拢右脚后即向左落于右脚平行的左侧略后,而右手同时划弧向右前方,重心落于右腿,不停,左手合住右手往左捊,重心逐步过渡到左腿,继续顺时向上向右划圈,引领重心复归右腿,收左脚于右脚平行的左侧点地成右虚步,双手向前上方掤出。

注意:双手划圈一定要合住,一起绕圈,中指引领把圈转圆,防止右手转而左手不转或听任左手自由相随的毛病出现,这样的动作更应关注左手。

二十、搂膝拗步 动作同第八式 二

十一、闪通背

右腿根松沉顺时针平转,带动右手顺时针緾绕划圈,当右手至右胯旁时,左脚向外撇90度,随即重心在右手的引领之下向左腿过渡,身体不转,右手向前下推出,掌心向前,手指向外,右手置于小腹前;不停,右手引领右脚弧形上步,身体左转,左手向左外撑,右手划弧至胸前中线竖掌,右脚向右侧偏后伸出,脚跟落地;双手顺时针划圈如同白鹤亮翅;带领左脚收向右脚约肩宽处点地成右虚步,不停,双手合力緾绕弧形劈向右脚尖处,意及地下,右手在右膝前,左手在左腰际,泛左臀,坠右胯;不停,左臀下沉,右手弧形上领,向右上方掤出,重心全部落至右腿,左手向下,上左脚叉步落于右脚外侧,稍向里一些,身体下沉,在右上左下对拉的同时身体右转180度,两脚跟着地旋转,旋转中左手由下向上行至左太阳穴处,右手由上而下落于右腿膝外侧,重心偏左腿双脚着地。

注意:

1、第一次上右步时要弧形迈步,并由右手引领;

2、“丢”的动作要有压板劲,杠杆力,右胯根下沉;

3、转身通背,身体重心要向下松沉,采用双脚跟着地旋转;

二十二、演手捶

右手外撇引领右脚外撇,重心随转身落于右腿,左脚横出一大步,其余动作同十三式。注意:出捶时身体不可左拧。二

十三、青龙出水

松胯根,身体略向右下沉,左脚外摆,右拳先向前下沉一下,身体左转,双手合力緾绕领右脚向前上步,其余动作同十六式。

注意:右拳先向前下沉一下,丹田随双手緾丝蓄力。二十四、六封四闭 动作同第四式。二

十五、单鞭 同第五式。二

十六、云手

身体重心逐渐向右腿移,带动左手向下划弧,右手在左手下划的同时略微向上并变勾成掌。随即右手向上向右划弧,重心到达右腿正好右手划弧到达右侧最外边,而左手正好划至小腹中线处,不停,左手继续循身体中线向上向左划弧掤出,重心左移,右手划弧到达右胯,继续向内到达身体中线,带动右脚向左脚并拢,此时左手云至左侧最外边,右手划弧到达身体中线;不停,右手循身体中线向上向右划弧,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当右手到达右 4 侧最外边时,重心落于右腿,左脚提起向左侧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此时左手云至身体中线下腹前,右手到达右侧最外边;如此左右云手。云手次数同倒捲肱次数。

注意:

1、身体保持中正,尤其上身不可偏斜,一定要保持正身。

2、左右手划圆要最大化,尤其循身体中线向上划弧时要身体下沉而中指引领,不可耸肩抬肘以防断劲。

3、手向上不过眉,向下则只要避免肘部伸直可尽量下沉。

4、手经中线时注意避免手心上翻,要保持手心向体侧成竖掌状。

二十七、高探马

当云手至左手在最左侧,右手到达下腹处,向左收右脚之时,此时右脚不落地而是顺势提起,右脚与地面平行,尤如上马状,重心在左腿独立支撑身体;不停,右脚向右侧撤步,重心逐步落向右腿,双手合力緾绕向下向右捊,当捊至左手到达身体中线之下腹处,掌心向上,右手弧形划至右肩头上,掌心向下,左右手如抱一圆球状,左腿顺势提起,不停,以右脚跟为轴身向左转180度,左脚尖外撇横脚落于右脚尖外侧叉步,双掌在腹前,左手回抽至左腰际,右手向下推按。

注意:

1、单腿独立支撑身体时尤要下沉,右捊时右胯不得泛起,上步撤步转身时要上下配合,协调一致;

2、右手向前下推出的动作应该是在腰的带动下完成。

二十八、右擦脚

接上式,右手回收与左手在腹前交叉,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腿支撑身体,双手同时向外分开,右腿也向右蹬出,右手紧贴右腿沿大腿擦向右脚。

二十九、左擦脚

收手收脚并向右转身,右脚尖向外撇落地,双手交叉在腹前,身体变叉步,重心移至右腿,再同时分手蹬左脚,左手沿左大腿擦向左脚。

注意:

1、手臂开合均要带有緾丝劲。

2、两手交叉右擦脚时右臂在上,左擦脚时左臂在上。

十、中单鞭

接上式,向左后转身180度,同时收手收脚,双手交叉在胸腹前,左大腿抬起,左小腿下垂,整个身体如收缩状,不停,双臂同时向外弹击,左脚向外弹蹬。而后立即收回如起始状。

注意:

1、双臂同时向外弹击时也要由内向外拨弹并保持緾丝劲;

2、手到脚到并立即收回如起始状。

十一、击地捶

接上式,左脚向左前落地随即重心跟上,左手在中指引领之下向左前掤出如同“上三步”之动作,接着右脚叉步落于左脚前,右手划弧从右耳旁向左前推出,亦如同“上三步”的第二步,左脚再往左迈出一步,落脚与右脚平行,与此同时,左右手臂各自协调划出一个圈,左手在左胸腹前,右手在右肩头,左手在腰的带动下向腰际后抽,意在左肘,右拳则在腰的带动下向左膝前下击出。

注意:

1、击地捶打出时身体保持中正,腰胯不得左拧,松左胯根,右肩也不得向左下过分俯斜;

2、击捶是在腰的带动下左右手合力完成。

三十二、二起脚

接上式,右拳击地后,在腰的带动下似有反弹之意,左手向左下撑,右臂在右肘的引领之下身体向右移动重心,左脚尖内扣,松右胯向右转身带领右拳向右侧弧形下落至右膝旁,左掌则弧形上撩至左太阳穴处,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回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不停,重心移向右腿,右脚掌用力按压地面的同时,左右臂各自以肩关节为轴绕身体侧面转一圆圈,左大腿上抬,带动右腿向前上方绷踢与绕圈的右手相遇,右手拍击右脚面。

注意:

1、由击地捶起身翻转身体时,要先松右胯,右臂要緾绕,左臂要在左胯的带 5 领下向后向上绕圈至太阳穴。

2、臂绕圈、右脚压地、左腿上抬动作要协调一致,手脚齐到。

十三、护心拳

接上式,右脚落地,身右转,左脚随即向前一步脚尖点地成右侧虚步,双臂交叉胸腹前,身体下蹲交叉双手顺左膝切按,重心在右腿,两手先开后合,双掌变拳,双臂与左腿同时向前由外向内合抱,左脚下垂护裆部,左拳护胸前,右拳护面前。

十四、踢一脚

接上式,左脚面下绷,向左前弹踢,而左拳也循左脚踢出方向弹击,右拳则向右外侧弹击后收至太阳穴处。

注意:左脚弹踢要与左右拳弹击协调一致,并迅速回收。三

十五、蹬一根

两臂内收于胸前交叉,右臂在下,与此同时以右脚跟为轴身向右转180度,左脚落地,重心在左腿;两臂外撑带重心移向右腿,再收双臂右臂在上交叉胸前,重心再回到左腿,并提起右腿,右脚外蹬,同时两臂向外弹击。

注意:

1、转身以右脚后跟为轴,两臂外撑带重心落于右腿时,意在两臂如分山开岭一般,并身走后弧。

2、两臂相合时,身如团球样由外向内聚合且重心要向下松沉。

十六、演手锤

接上式,右脚蹬根后带动双臂回收,右拳弧形顺时针划圈带动右脚绕圈横脚落于左脚跟外侧,为身体向右后转身准备,右转身左脚左迈一步,左手顺左耳向前下,右拳在右肩头与左手呼应,重心此时在右脚,重心左移带动右拳向左前打出,左手掩于右拳上。

十七、小擒拿

接上式,右拳緾丝向左上勾,左手掩于右肘内,同时引领右脚向左脚前叉步,不停,左脚向左再迈一步,重心此时在右脚,左掌由胸中线向左前下推按,右拳变掌向右上方掤出,不停,左手继续向左上竖掌肘,右掌继续顺时针向下再向左肘下方推击,掌心向左,掌指向外。身体重心亦绕后弧向左移动至左腿。

注意:

1、成势时左肘处要保持圆弧不可夹成锐角。

2、右掌要旋转推击,意在小鱼际。三

十八、抱头推山

接上式,身体向下松沉,右手弧形向上与左手交叉,交叉之双手弧形向头前掤起继而弧形向右下切按右膝,重心转换至右腿,然后两臂左右外分,继续向上划弧向内合抱于头经双耳外欲下落胸前,重心复归左腿,同时收右脚至左脚旁,右脚再向右前跨一步,随重心再次移向右腿,双掌向右前方推出,左手在胸前中线距身体约15厘米,右手在右肩侧前。

注意:

1、上掤与下沉要对应;

2、两臂外分要圆要充分,尤其注意松肩,合抱时要有团聚感;

3、双掌向右前方推出,应走弧线,似有向前向上之意,成势时坐腕力点应在小鱼际;

三十九、六封四闭

双掌向右下顺时针划圈,动作如同第四式。四

十、单鞭 动作如同第五式 四

十一、前招

接上式,身体先略微向左随即重心移向右腿,左跨松,左掌合住左腿向左下向内向左前,并带动左腿上提,左脚向左前45度方向迈出一步,左掌向出脚方向前上方穿出。掌高不过眉。重心落于左腿。右掌随左掌之动作也划弧向右后侧撑出,掌心斜向下,两臂撑圆。

十二、后招

重心略向右移扣左脚,松右胯向右转身,随即坐实左腿,右掌合住右腿顺时针划圈并提起右腿,再向右前方迈出一步,重心移向右腿,右掌向右前45度方向穿出。左掌随动作 6 也划弧向左后侧外撑,掌心斜向下。

注意:

1、前招后招两式的动作一定要在髋胯的带领下,手与腿合住的前提下完成。

2、两手前后要有照应,应成为一弧形。

十三、野马分鬃

接上式,右掌向右上右后划弧,左掌最大限度下落至左膝旁,带动左腿上提向左前方弧形迈出一步,左掌前插与眉高,随即在腰胯的催动下向左外掤,重心移向左腿;松右胯,右掌也最大限度下落至右膝旁并带领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右掌向右前插与眉高,随即在腰胯的催动下向右外掤,重心移向右腿。如是左右为野马分鬃。

注意:

1、两手前后要有照应,而且更应注意后手;

2、重心要向下松沉,要靠胯的开合完成动作。

四十四、六封四闭

当野马分鬃动作做到左掌在前成势时,左脚外撇,右脚向左脚平行方向迈出一步,两掌收到胸前,随重心向右移将两掌如同抱头推山最后之动作向右前方推出。不停,双掌从右顺时针划圈完成六封四闭。

十五、单鞭

注意:

1、右肩不可向左向内扣,要以松左胯根为先。四

十六、玉女穿梭

接上式,身体中线下沉,带动双臂顺时针向上向右划圈,重心随之落于右腿,左手在胸前中线距身体10厘米立掌,右手在右肩侧尤如六封四闭,不停,双掌向下向左捊,身体重心复归左腿,双臂继续在下腹和左胯侧緾一小圈,左胯内裹蓄劲,随后在腿腰的带动下双掌向右侧前弹刺而出,重心移向右腿。外撇右脚并右转身左手随转身上升至右肩头,左脚向左伸出一大步,重心在右腿,同时,右手与左手在腹前互错,左手由右肩沿右臂下推,同时右手从左手下上抽至右腰际;重心移向左腿,右脚由左脚跟后向左叉步,右手向左与左手相交合抱胸前,随即右臂右腿相合向右转身180度,重心随即移向右腿,右手划弧到达身体右侧,左手划弧至胸前中线。

注意:

1、玉女穿梭之承接式一定要保持正身,中线下沉带动两臂完成由左至右的动作;

2、两掌前穿尤如青龙出水式,只是拳掌之分;

3、转身要正身下沉臂腿相合。

四十七、六封四闭

接上式,松右胯根双臂顺时针身前绕圈成六封四闭,同前。

注意:

1、双臂绕圈一定要与身体正面成平行的圆圈。

2、右臂成式时,右肘定要下垂。四

十八、单鞭 同前

十九、云手

本次云手基本动作与第一次云手相当,只是脚步采取后交叉步,而双手相合的内手稍过一点中线。

十、摆脚跌岔

当云手至左手在最左侧,右手划弧到达身体左小腹处,收提右脚然后向右前与刚才行进之方向成约30度夹角迈出一步,随即重心移向右腿,双掌向右侧前推出,动作犹如抱头推山最后之动作;不停,双掌向下向左捊,身体走后弧移重心向左腿,右脚微扣;右脚提起摆击双手,顺势右脚震脚落地于左脚处,左脚提起,双臂胸前交叉,身体下蹲,左脚向前紧贴场面蹬出,左手顺左脚前出方向下穿,右手向上向右划弧掤住头,左腿伸直、右腿屈曲贴地,臀部着地。正身面向左脚前方。

注意:1.摆脚应在腰胯的带动下完成,2.跌岔时铲左脚穿左掌和右臂上掤要协调一致。五

十一、左右金鸡独立

接上式,左手继续前穿引领,而右手则划弧向下向后压按,右脚内侧蹬地,似有杠杆将身体向前支撑而起,重心前移,收右腿右手,左腿支撑全身,双手胸前立掌,不停,左手下按,右手上举,双手对拉身体,右腿抬平,小腿下垂,是为左金鸡独立,右脚向右侧一步落地,右手同步下落至右胸前立掌,双掌向右捊带重心向右落于右腿,右腿支撑身体左脚顺势收至右脚旁,右手心向下至右腹前,左手心向上至腹前,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左掌旋转上托带动左腿上提,同时右手下按至右胯旁,是为右金鸡独立。(或朝天蹬)

十二、倒捲肱

接上式,左脚向左后撤步,而左掌划弧由前向后,右掌由后向前,重心仍在右腿。其余动作同前倒捲肱式。

十三、白鹤亮翅 同前

十四、搂膝拗步 同前

十五、闪通背 同前

十六、演手锤 同前

十七、青龙出水 同前五十八、六封四闭 同前

十九、单鞭 同前

十、云手 同前

十一、高探马 同前六十二、十字脚

接上式,右手上领外掤,左手翻掌下按,右胯下沉,以双脚跟着地向右后旋转180度至两脚平行站立,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向左后下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弧形向右下,左手弧形向左上如同杠杆进一步绕转,身体绕后弧将重心逐步移向左腿,右手弧形向左肘下方推击,左手弧形向左上竖掌,动作如同小擒拿后部分动作。双臂胸前交叉成十字手,(左上右下),接着左手下落右腿上抬右脚摆击左手背,同时右肘上抽与右脚相合上击,同时右转身90度,右脚落地于左脚弯处成十字脚(熟练后可打成震右脚落地于左脚处,随即提起左脚),右掌变拳划弧下落至右胯旁,左手掌上划至太阳穴处,重心落于右腿并支撑全身。

十三、指裆捶

上动不停,左脚向左前侧迈出一步,右拳由右向裆前下击,左手配合右拳下击,左肘向左后弹击,形成对拉,整个动作似击地捶,只是右拳下击在裆前。

十四、青龙出水 同前六十五、六封四闭 同前

十六、单鞭 同前

十七、铺地锦

接上式,身体重心绕后弧右移,带动左手向左向下逆时针盘旋划弧下落至左膝内侧,身体成右扑步,右手、臂亦与左手相合先逆时针划弧再向右后撩出,右手略高左手略低。

注意:

1、左手要划圆,右小腿垂直不可下跪。六

十八、上步七星

接上式,左掌前穿引领,右掌下按如同杠杆一上一下,同时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右掌前撩通过左掌下再向前向上向后收至左掌腕处与左手相交,右腿顺势前出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双掌下沉,同时震右脚后跟。

十九、下步跨虎

接上式,右脚向后撤一步,身向右转90度,转身的同时身体下沉,两臂向外分开,两臂同时向拇指方向緾绕,两手到达双膝,重心落于右腿,扣左脚,双臂不停即划弧向前操起,双臂同时向小拇指方向緾绕,左脚也顺势前出脚掌点地成右虚步,左掌在前与肩同高,右掌在后于胸前中线处。

注意:

1、左脚前出注意膝胯内合,保持裆部圆满。七

十、转身摆莲

接上式,右掌从左臂肘弯处前穿,随即两臂外撑(右上掤左下按)并向后转身180度(以右脚跟为轴,左脚向左前方迈步),左掌在左膝处,右掌掤于头上右侧,重心此时在左腿,双掌向左前伸出,掌心向外随着重心再次转向右腿,在腰的带动下双掌向右上平捊,右腿重心坐实后两臂不停向下向左划弧,身体也绕后弧左移重心,(动作如同摆脚跌岔)左腿支撑全身,右腿顺时针前摆,摆击双掌,右脚落于原地并扣住脚尖,双掌则顺势前伸左前方,是为转身摆莲。

注意:

1、转身掤臂要支撑八面;

2、向右上捊时,身体一定要下沉,如举重物。七

十一、当头炮

接上式,身体绕后弧将重心逐步移向右腿,右小腿垂直;双掌向右后捊至右腿坐实后两臂不停向上翻起,同时双掌变拳,拳心向内,约与鼻同高,重心左移并下沉,将双拳冲出,右拳在后于胸前中线处,左拳在前与肩同高,两拳面均向前,重心前移左腿后迅即回复至右腿。

注意:

1、冲拳时胯部不可拧,要保持与原来的顺势;

2、抱拳的同时身体要合向右胯根,冲拳时胯部左送立即回收。

十二、金刚捣碓

接上式,重心右移,双手弧形回收,左拳变掌于胸前中线处竖掌,右拳收于腰际胯旁,其余动作同前式金刚捣碓。如果要继续练拳,则用右臂外掤,带动身体向右后转身,左手左脚前出,完成金刚捣碓。

刘必文

上一篇:冬作文400字下一篇: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