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图解说明

2024-04-28

杨式太极拳图解说明(通用5篇)

篇1:杨式太极拳图解说明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 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 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 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 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

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 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 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 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 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 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 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 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 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 区别。(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图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作后如,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 “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 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 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 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 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 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 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2.练习太极拳 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 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 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 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 似停非停”。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

第一式 预备式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二式 起势 第十六式 肘底 看捶 第三式 揽雀尾 第 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 单鞭 第十八式 斜飞 式 第五式 提手上势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第六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二式’海底 针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第十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第十 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二十七式 单鞭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二十八式 云手 ———————& sdfs 第二十九式 单鞭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三十式 高探马 第五十七式 下势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第三 十二式 转身蹬脚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第三十三 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六十式 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 进步 栽捶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翅,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 左打 虎式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 蹬脚 第七十式 云手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第七十一式 单鞭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 抱虎 归山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五十式 揽雀尾 第七十七式 下势 第五十—式 单鞭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第五十四式 单鞭 第八十一 式 弯弓射虎 第五十五式 云手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sdfsdfd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八十五式 收势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 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 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 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asdff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 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 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 散乱。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 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 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 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asdf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2

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

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 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

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

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及右臂。(图4-5)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地,身体即渐渐右 转。同时,左肘稍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 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 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 子视。(图7)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的正面图)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

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 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 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 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 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 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 保持“立身中正”。(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 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 前(西)视。(图11-12)要 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 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 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 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 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 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三)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 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 向着贴近右脉门内侧;右臂。(图13—

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14)要 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

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16)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两掌前按。要 点

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坐实左抹回。

高与肩弓步;眼(图17)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 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

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29—30)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 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要 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 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

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 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 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 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 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 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34— 35)

要 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 或后仰。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 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 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 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

动作二、三:步动作二、三。

同前左搂膝拗(接图31—32再接37)要点同前

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 动作一:左脚左掌渐渐弧形向左转体自前弧形向左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 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 41)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要 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 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图34—35)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 移,但不可低头。(图4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 弧,步

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后移,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

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45,反面参看 图99)

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 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47,反面 参看图100-101)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转;随转体,左掌继续向前探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

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

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46

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出,右拳 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及左掌前探。(图48,反面参看

图102)

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

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 渐左转。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 神要关及右拳打出。(图49,反面参看图103)

要 点

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 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

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 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 上;右拳打

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动作一:右腿弯屈,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

掌,沉肘向里弧形抽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同时,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随 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

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朝上,两臂 交叉,右臂在里。眼神关顾两掌。(图50—51)

动作二:重心继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左右分开,稍狭于肩,随分随着两臂内旋渐渐使两掌 心翻相对。(图52)

动作三,重心渐渐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随按随着两臂继续内 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53)

要 点

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开,腋 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重心前移和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1、2。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距额部约本 人两拳左右);随移随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通过两掌之间向前平视。(图54)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 渐全脚踏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渐渐起立,两膝微屈,成开立步;随着重心左移,两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 抱交叉于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人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 关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图55-56)

要 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 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当右脚一踏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一)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

身体右转。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 使掌心翻朝下。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图57—58)

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 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59—60)

要点同前搂膝拗步。(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 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图61)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 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图62)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三)挤式、按式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图63—67)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图68—7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随转体,左掌向左弧 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 两掌心遥对。眼

神关及左掌左移。(图71)

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 ;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图72—73)动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随 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 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图74)

要 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

断” 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 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 跟,距离要均等。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 ;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 腹前向

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关左掌前伸。(图75).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掌向后稍 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图76)动作三:左脚后退一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朝东北);身 体渐渐

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推出;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77—78)(二)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图 79—81)

(三)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相同。(接图76—77再接图82)要 点

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两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 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 不宽舒和别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郧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衔 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第十八式 斜飞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后提回。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左胸 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与左掌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 掌划弧。(图83)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与额齐;左掌

向左弧形下采,高与胯齐,掌心朝下。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

关及右掌例出。(图84—85,附图85的侧面图)要 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例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例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例出时右臂要微屈。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现象。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 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通过 右掌向前平视。(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同。(接图25—27)要 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参见图28)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参见图 29—33)第二十二式 海底针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和身右转,屈右肘,右 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 沉;同时,右掌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视,眼神要关顾右掌下插。(图90)要 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 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 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低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一:身体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

朝右; 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关顾右掌上提。(图9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臂继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

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2)

要 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 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时也 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 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随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 肘横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神稍关右手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93)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 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图94)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 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

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 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5—96,撇身捶整个过程图的反面可参看图 143—147,彼此动作完全相同)

要 点

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 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前伸。(图97)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图98)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 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 渐转向右平视。(图99)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图100-103,反面同图46-49。整个进步搬拦捶的过程图,反面还可参看图148-154)要 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 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前式图45-49与该式图99-103同。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随转体,左肘向 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 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104接图7)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

按式止 相同。(图 8-17)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 单鞭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鞭”同。(图18—21接图105)第二十八式 云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关及右掌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右掌形运转,掌心朝里;左掌也同时

移,屈臂沉肘,手与下移。(图106—107)左腿,右脚向左提起随转体自右下向 左弧向左上弧形运出,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此时右掌也运至近左腕。眼随转 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图108)

动作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 朝里(稍斜朝上)。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图109)动作四:。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继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眼神关及右掌右运。(图110)

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左转。左掌随转体继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向左运;右掌继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 斜朝上)。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图111)动作六: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继续 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继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

下。眼神关顾左掌左运。(接图108)

动作七、八、九、十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五同动作三。(接图112)

要 点

1.云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 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 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掤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 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 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 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第二十 动

九式 单鞭

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

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 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继续经右上(向右接近右腕)

左运,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眼稍关右掌右运,即移顾左掌。(图113- 114)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相同。(图115)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 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顾左掌翻转(图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 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图 117-118)

要 点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图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 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

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 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

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图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

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 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图120-121)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随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 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图122)动作四: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 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23-124。附图124的侧面 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

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说明)。

要 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 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 时两掌交叉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 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二)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 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图125)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向为 东南。(图126-130)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

着不动,就会产生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31-132)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 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图133)要 点

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为着力 注:老师原来

以脚跟点。杨澄甫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 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图134)

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 转,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 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35)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 作,此式是面朝西。(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要点 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140 -14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 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

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图142)

要 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 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 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图143)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4-146,反面参看图 94-96)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7-153,反面参看图97- 103)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

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54-155)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 起立,膝仍微屈。眼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56)要 点

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3、4相同。

2.右 第三 动作

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十八式 左打虎式

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

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 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图157)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 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 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 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59-160,附图160的 侧面图和正面图)

要 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 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 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61)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

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外;左 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 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62-163)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 左平移,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 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向前平动作二相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 45度(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 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 侧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图167)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成钳形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图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要 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迈步 的速度要均匀。

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视。(图165)

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同。(图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 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 时,两

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两 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图170-171)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仍微 屈。眼

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172)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 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两掌随转体

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73-174)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175)

要 点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 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 右平视。(图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 53)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接图57— 67)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接图68,再接图177—179)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一)右分鬃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 前提起。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图180)

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 于左胯旁。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图181)(二)左分鬃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

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 起。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 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182-183)

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 于右胯旁。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图184)(三)右分鬃

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图185-187)要 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同时例 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 揽雀尾

动作一: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 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 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图18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的动作二、三、四相同。(接图6-9)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10-17)第五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89)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一)左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渐渐下移。(图190)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 弧形上掤,左掌继续向前下划弧。眼神关顾右掌向右上拥。(图191)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 而至全脚踏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随转体,左掌经腹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继续稍右棚,即沉右 肘,自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眼稍关右掌后移,即转向前平视。图(192-193)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 右掌(沉

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图194)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

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

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

关及 右掌前推。(图195)(二)右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顾左掌移回。

(图196)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体右 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继续向下移回。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图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 东南。(图198—199)(三)左穿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 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下移,并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稍关右掌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图200)

篇2:杨式太极拳图解说明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程序:站桩开合功、起式、猫行步等每式单练盘架子推手、单操亚散手散手。

站桩:杨式太极拳的站桩以无极式等为入门桩法。无极桩练“松静”,内养为其桩效。因劳作习惯使人们的“身弓(脊柱)”变形,用力时局部为多,久之,则身弓变为S形,使力击打时有力无劲。为获得技击所需且合生理卫生的“身弓”、拳打脚踢时的劲力“均整”,必须对不合理的习惯进行全面否定,无极桩等是实施的第一步。练无极式桩等要求关节似曲非直、静心体会放松状态下的身体情况,实质是从“本体感受器”入手,对其产生的“感受性冲动”进行改造或重建,是“复归于婴,还天籁”的过程。将本体感受器材放在身体和意识都处于“松静”的状态下——除基本的维持正确身姿的弱刺激外,不受其它外部或内部造成身心紧张的刺激,身体处于近似“空”的体感中,本体感受性冲动“近似于零”。“舒适”与“得保持身姿最小之力”是“松静”的标志。“松静”且能“舒适”的久站无极桩,则本体感受性的改造初成(要求修习者每次站桩不少于20分钟)。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程序都是交叉渐进式的,前一程序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并得到巩固后,再逐渐加入后一程序的修炼内容(减少动作学习的泛化过程,加快动作学习的分化过程)。因此,在继续维持修炼桩功的“质、量”外,要加入新的后一程序的修炼内容:开合功等。

开合功。起式、猫行步:起式是原地位置不动的动功,此程序主要修炼在小动或微动情况下,本体感受器对身体如何保持“松静、舒适”的感受性的确认,初步建立在运动条件下。本体感受器怎样做到减少外部或内部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影响,如何继续维持身体近似“空”的体感,初步学会在“空”的体感中加入新内容的“用空”,是进一步改造和重建新本体感受性冲动的开始,也是上肢去僵入柔的过渡过程。通过开合功起式的修炼,上肢可学会“松静”,在动的情况下强化本体感受器对“松静”的感受,产生正确的“松静”感受性冲动。这种“松静的感受性冲动”是意识对神经激发的前提条件,因为身体无论处在相对静止或运动下,如何保持用刺激的强度和刺激的“纯度”,提高产生正确冲动的效率,都需要整个身体“松静”的支持。否则因内外相对因素与意识混合而干扰意识对神经的正确激发及效率,因此,“松静”在修习中的始终保持是内家拳修炼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果说开合功起式是对上肢在动或微动下的“松静感受性”的培养,那么同理,猫行步则是对下肢及腰胯“松静感受性”的培养,也是下肢及腰胯去僵入柔的初步过渡性过程。这一步法也有上肢不动及下肢、上肢配合的开合伏按全身性的猫行步等。由于拳架中的行走转化多以猫行步变化而来(散手也不例外),因此,前辈们十分重视此内容的修炼。

每式单练:据前辈们说,最初的太极拳叫老三刀,只有十三式。而十三式是十三种劲力,后来才衍变为现在的太极拳。太极拳尚劲不尚招,其修炼的内容当以劲力为主,修习程序中每式单练,即是各种劲力训练上身的法门。由于练劲力及换劲,很多动作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合规矩,因此上身较慢(动作的泛化和分化过程较长),所以,先辈们在教授时甚至几月才教授一式,今人修炼也不可贪多。

每式单练是产生劲力技能的本体感受性的重要阶段。劲力的产生是“起于足根、传于腰胯、形于手指”的,就劲力内部形成而言:“以骨骼为刚架,骨骼与关节一起传导肌肉产生的动力,肌肉为动力源泉。中枢神经为指挥,肌肉收缩产生动力及协调肌肉收缩、关节传导、骨骼刚件撞击先后次序,并将肌肉、关节、骨骼穿联形成“节节贯通,完整一气”的具有流动性的劲力统筹官能。而“坐镇”于各部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则起着不断向神经中枢传递,劲力产生过程中的肌肉动力及肌肉群运动顺序的信息。并监督肌肉收缩或伸长是否达标的信息,同时还为保持肩架结构的完整性向中枢神经组织发出是否到位信息等。劲力由试而知,每式单练是“试”劲力的具体实作过程。知劲力才能用劲力,才能变劲力,组合不同的劲,才能劲变人不知。试劲的过程就是劲力上身的过程,也是劲力在身上产生、定型的过程。劲力在身上的定型就是“连锁的、复杂的本体感受性”劲力产生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杨式太极拳初修单练时,由于运行方式与习惯不合,加之动作的学习,“松静”不易做到,只要勤修前面两程序,将其中‘“松静”的体感在每式单练时自然体会出来,并在老师指导下,将劲力运行线路在身体上表达好,动作慢慢就会合规矩(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等)„„动作能做得既合规矩又感觉舒适,就表明产生劲力的本体感受性初具规模,内动产生,初步知力。

杨式太极拳外形动作运行较缓慢,这样运行作用有二:一是在缓慢中“用空”。既在“空”的体感中加入新的动作内容,又在运行中柔化肌肉,增大对本体感受器的绝对刺激量,慢慢定位各本体的正确感受性及其先后次序等。二是“意识对神经的激发,以及神经对气血的支配,通过长期反复地意识对神经的激发,内动就会产生,通过内动带动外动,外动在被带动中与内动的磨合,以及外动反馈被带动的信息都能对本体感受器产生有效用的刺激,内动带动外动的过程是内动运行的过程,因此也是产生劲力的正确本体感受性的过程。应注意的是,内动得来往往是在“被动”中,在若即若离中(与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相似,见前),因此,稍有执着,则不见“内动”踪迹,只有当身体保持“松静”,并寻求“舒适”自然时,即内外相对因素最小时,内动才会产生,身体才会渐渐感觉到,并且内动也会因此而壮大,此即所谓摸劲——感觉到(摸到)劲这种东西了。出现摸劲的感觉就是知劲的开始。如何保持身体的稳静是杨式太极拳内动的产生关键。

盘架子:将每式单练穿联起来即将各种劲法穿联起来修炼就是盘架子。盘架子虽说有高、中、低、左右互换及回复到桩功中“意炼”的修习法,但其修习目的不外柔化以换劲和完成本体感受器的变劲,运化劲力正确感受性的建立。太极拳在技击运用中要求意在人先,劲变人前;劲力运行无凸凹、断续处,力断意接等。盘架子的修炼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之一。柔化可解决“意接”及“劲力运行无凸凹处”,而每式单练的穿联则模拟不同情况下身体如何解决劲力的内生、劲力间的内换、内转,即怎样完善本体感受器的“应变”能力和劲力感受性在运化中的定型问题。盘架子仍然要求维持身体的“稳静”,特别强调减少内、外因素对“稳静”的干扰。因为只有在“稳静”的状态下,才能得内动产生之力,并在得内动产生之力后柔化运行,换劲才成为可能。在换劲中找出化生不同劲力的不同本体感受性及其之间的联络途径,才能渐渐定型之。盘架子的最初阶段尤重“默识揣摩”——用身体去感悟——内动的生化。当内动产生,内劲形成由无到有,由有到强时,意识才能由最初的“仅仅完成动作之意”渐转为意识诱导为主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实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有了物质保障。内劲的强弱是意识激发动神经产生效应作用程度的标志。“有感而应,一触即发”,有赖于此程度的大小。前辈的每日十数遍地盘架子正是为了强化“激发”、增大“程度”。

推手、单操:上述修炼过程是修己身知己的过程。虽然其间也加入些“练时无人似有人”的攻防意识,实际真正用起来,由于敌之高矮肥瘦及功夫的好坏皆不是“意”得出来的。解决此不足,则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推手。在“温柔”中舍己从人探敌劲向,造人背或顺之势,寻得发劲击打之机,是知彼、控彼的修习过程。

外界环境的改变,外力的作用,都会使身体的“稳静”,劲力产生的本体感受性等出现紊乱,实践证明,推手的修炼可以过渡性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修习推手的作用在于慢动中让身体适应变化,渐渐恢复身体的“稳静”,练成不受外界干扰的“平常心”。前几程序修出的关于劲力的本体感受性等也能在推手运用中得到确认、修改和巩固,劲力也能在实用中运行通畅,同时增添了身体对机势的识别与运用等。即强化训练了在“知彼”情况下对相关内容的感受,是本体感受器建立“以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也是切实修出“一触即发”的感觉,彻底完成劲力产生到发放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劲力的运动动力定型)的过程。

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和规范,我们习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规范,循拳之规律行动。在训练中严格规范动作,绝对不能有随意性。太极拳的规范和规律是怎样的呢?

1.不应单单将太极拳看成是单纯的拳套。太极拳讲究阴阳变化,举动轻灵,动分虚实,松肩垂肘,空腰松胯,展指舒腕。还须合乎动静开合、脚虚松趾、立柱身形、以意行功、不用劲力、安舒中正等规范。要按太极拳的规范习练,则没有不成功的。但太极拳的规范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论,操作中不规范、功夫仍难以上身。如太极起式(4动)。一般人练起式,首先松左腿,重心移到右腿,为右腿重心。左腿向左开步。然后,左腿落实,右腿重心移成为左右腿双重。这是不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不规范操作。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练下去,练拳者向右移动重心时,你轻推他的左胯,对方绝对站立不稳向右跌出,因为他的动意是右去,身形向右,向右推他当然站立不稳。

篇3:谈杨式太极拳之内劲

一、太极内劲的形成

首先要明白太极内劲与力的区别。简单地讲:力出于骨,劲蓄于筋。如对太极内劲与力进行简单的对比,其解释是:后天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难于传递的。先天内劲是整体的,灵活的,周身贯通的。经常使用外力,容易气浮喘息;经常锻炼内劲,可息力养气,延年益寿。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习练太极拳时,或看相关著作时,不能简单地把太极拳语言中的“劲”字仅仅理解为力量。太极拳语言中所谓的“劲”字也有多种概念,并非都是表示与力量有关的,比如我们在推手练习中所讲的“听劲”就与力量没有关系。

太极内劲的形成来之于人体的中和。何谓中和?“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达道也”。“中”即虚无之意,非刻求之意。“和”即由虚无之意状态下产生的功能,在太极拳中曰内劲。其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蓄神。虚无之意并不是昏昏欲睡或迷迷糊糊,而是收心返听,神不外散;其二是拳中规矩。如太极走架行拳(不是打太极操式的表演套路)、六合、九要、顺逆、动静等等。内劲的产生是在符合太极拳中规矩的条件下,通过对虚无之意的修炼来实现的。这是一个由微渐到著,由静到动的过程。通过对明劲、暗劲、化劲三个阶层的修炼,以及对行拳走架,推手的对练,散手的技击等步骤内外合一、动静合一、体用合一这三大基本技能的形成逐步实现的。所以,内劲是将人体的感应能力、基本技能和打法融合为一的产物,并通过一个瞬间的、人体内外协同的技术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内劲表现为人体在经过特殊锻炼后所产生的适应机制。

“形整”是内劲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要想自己形整,就需要通过站桩、走架的练习来逐渐完成。因此,一方面,桩架和拳架在拳术中的习练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只有合理的桩架和拳架,才具有修炼形整的作用。所谓合理的,那就必须做到“六合”,即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生成体内中和之气的基础。桩架与拳架的内意就是体验是否符合内三合的要求。外三合则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所谓的形整,是产生整劲的外在结构基础,是中和之气与肢体系统的动作相协同时,则形成内劲。

要想练出太极拳的内劲,还必须从内气的练习开始,这是太极拳先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从练太极拳开始就与内气发生不可分离的关系。如《十三势歌》中有“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句子都说明了练太极拳对内气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杨式太极拳的内劲就讲究人体气圈的运用,通过盘架子培养元气使之渐充。浩然之气便可由会阴周围升腾至百会周围,将胯、腰、肩三道气圈由中线向左右分隔,形成六个半径圈。浩然正气粗大,促使右肩之半径圈向前下转便能发出对拉内劲。再通过内气就可以协调人体肌肉的各种力从而产生各种的劲力。习练太极拳达到形整之后,其体内的内气就可从一端传到另一端,那么人体的全身肌肉力量的运用就形成内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的就是太极拳的内劲在发力时的传递形式。炼气注重的就是呼吸,即第一层练拳术走架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炼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二层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又名胎息。第三层,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即是神化之妙用也。明劲时呼吸来往宏大,自己能听到声音;暗劲呼吸仍然宏大,但已听不到声音;化劲虽以轻如鹅毛置于鼻端,呼吸出入稍有微动,而做到内胎息。

二、第一层内劲修炼——明劲

明劲是习练者通过形整的修炼产生内动,胎息初成,且能由内动发动形整时,所产生的内外合一之劲,此为内劲的初始阶段。

明劲的习练无论是站桩还是走架练势,五指开始都可以极力撑开,使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外撑的劲力也极大,因而所体现出来的劲力,也就大而足,但这种劲力却是僵滞不活。随着习练的深入,可以在练中逐步使这种僵力转换为圆活灵巧之劲。注意松肩,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蕴藏一定的内劲,塌腕,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呈弓形,自然地相分伸出,练时要慢慢的,用时却要快要猛。明劲形成的是刚劲不是蛮劲,是“明白”的劲,是懂得的劲,是按规矩练出来的上下相连整齐内外如一的劲,久练自然会松,松中再出的劲才是真的刚劲,不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练出来的才是刚劲。在以后练暗劲化劲时一样有致命的刚劲,那是极柔后以至在虚无中发出的劲。

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劲,最先不可能通过放松来明白发劲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全部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即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力,之后才谈得上打出太极拳明劲来。开始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地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把拙力去尽后,此时身上的筋骨已经完全舒展开了,把这股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一步,你的对抗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打翻,一个进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是用局部来受你的整体力。练习明劲的根本就是“舌顶上腭,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折腾。如加上丹田,即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动手感觉能增很大的力。平时体用要寻思怎么动劲,而加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此时习者已具有内外合一的至刚整劲,故可产生硬打硬进之技能。此时内气已通小腹,从而打通任督二脉,胎息初成。

三、第二层内劲修炼——暗劲

所谓暗劲,就是将内外合一之劲隐而不发,循环转运于周身。暗劲,即明劲在习者机体内隐而不发的转换机制。此时因习者的内气比明劲阶段更为充盈,达致初步冲通奇经八脉循环往复于周身,故内气可逐步随意支配形整在周身上转运,渐臻所谓形气合一、动静不二的程度。

暗劲在杨式太极拳技击架中是以龙行式站桩来练的,慢慢的,浑身上下如同虫子一样蠕动,尤其是丹田的蠕动。手往回收蓄劲时,全身都松了下来,长期习练,自然丹田饱满,内气充盈,全身放松。练时是以定步练习,逐渐过渡到活步。纯纯粹粹是以丹田元气来催化关节,发力等等。会明显体悟到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内劲渐渐在体内生长出来,出拳一点贯性劲也不借用,完全是从后腿蹬起的丹田力气,与人接手一出手,自己觉得没有怎么用劲,可是对方却觉得受到很大的内力冲击。

暗劲易筋炼气化神。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缩力,其意如拔钢丝。龙行式中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有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用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明劲有声,暗劲无声。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

暗劲是大学之道。明劲初成后再习练暗劲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此时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立倾,疾如掣电。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发劲时外示柔软,内含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此时在技击中已能做到劲由内换,所谓的意到气到至形随劲发,无时不然,即有形无迹之用——周身无处不太极。

四、第三层内劲修炼——化劲

所谓化劲,就是将内外合一之劲通透于周身,达到无形无意,感而遂通的程度。化劲,即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的程度,习练者内气比暗劲阶段更为充盈,完全打通奇经八脉,发动冲脉功能,即冲空中脉。到此境界,拳已渐合于道。考历代习武者,能够达到此境界者,少有人在。

化劲,即炼神还虚洗髄之功夫。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练化劲者,与前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体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以真意运用。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虽然周身转动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

化劲成就的标准是,好像与万事万物都有血缘关系,有耳聪目明返老还童之效。到了化劲阶段,打人也要用浪头,但浪头下后继的劲道无穷尽,所以变化也无穷,打人跟变魔术似的,身形没有边,这是有了神变。劲也、理也、性也,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

篇4:老架杨式108太极拳

无极之式脚双重,全身放松乃静功。

二式

起式开始手脚动,阴阳孕生静育动。

三式

太极初招右捋式,捋臂拿肘含脚蹬。

四式

捋后连变右抱球,摘肩掏心藏其中。

五式

抱球变成揽雀尾,■捋挤按四正生。

六式

单鞭初现斜身举,鞭扫八面好威风。

七式

鞭变鹞子来翻身,败中取胜诈招灵。

八式

变成左捋来迎敌,功能乃和右捋同。

九式

捋后连变抱球式,摘敌肩部掏敌胸。

十式

引来白鹤来亮翅,阴阳二鱼在翻腾。

十一式

初现搂膝拗步式,下搂膝脚上掌攻。

十二式

手提琵琶亮门户,腋下藏花把门封。

十三式

反复左右搂膝式,悟在插裆上取喉。

十四式

再现正步搂膝式,拗步摇身藏后手。

十五式

手提琵琶来献艺,剪手挫肘把门封。

十六式

变成叉步抱球式,上压下挑含靠功。

十七式

上步迎敌搬拦捶,猛似喷水一青龙。

十八式

如封似闭招法巧,封敌钝肘插掌冲。

十九式

变成十字来插花,有术无形变招凶。

二十式

前斜搂膝拗步式,闪敌斜搂变在中。

二十一式

后斜搂膝拗步式,闪敌防下裹钻■。

二十二式

变成抱虎归山式,双裹双砸含意重。

二十三式

揽雀尾式二次现,正隅含招变意浓。

二十四式

再次展现单鞭式,臂砸抽点悟意生。

二十五式

变做白蛇来吐芯,直扎咽喉取敌命。

二十六式

肘底看捶来迎敌,下防上打把脸封。

二十七式

变成倒撵猴上阵,阴阳插掌敌必中。

二十八式

斜身弓步倒撵猴,撵中变招招更凶。

二十九式

又现叉步抱球式,悟防悟攻抱中生。

三十式

抱球变做斜飞式,头顶拳挑威力增。

三十一式

鹞子二次来翻身,急翻臂砸暗含横。

三十二式

再次出现左捋式,捋中育生膝前顶。

三十三式

又变插招左抱球,阴阳虚实互变动。

三十四式

白鹤亮翅拧腰战,上架下打肘顶中。

三十五式

顺式搂膝拗步战,搂下打上掌按胸。

三十六式

裹于海底捞针式,掌变裹挂钻劐拧。

三十七式

顺式上步扇通背,双掌架推似山崩。

三十八式

猛然转身撇身捶,防后破敌招法凶。

三十九式

随后紧跟搬拦捶,拦敌发捶幽门中。

四十式

抱虎归山来护身,肘钝拳砸育撞钟。

四十一式

三现上步揽雀尾,招劲身步变化灵。

四十二式

又见单鞭来展现,君悟单鞭多功能。

四十三式

太极云手初亮相,阴阳二鱼游在胸。

四十四式

云手之后再单鞭,单鞭地位骤然生。

四十五式

探马穿掌招法好,闪拦敌拳穿喉咙。

四十六式

撤腿蹲步十字手,以静制动待变中。

四十七式

随后左右分脚式,初露太极弹腿功。

四十八式

左右搂膝拗步式,可见搂膝地位重。

四十九式

搂膝顺式指裆捶,此招实用而慎重。

五十式

下接提手打虎式,架钻推打敌前胸。

五十一式

反身紧用撇身捶,防后破后都适用。

五十二式

撇身急追马分鬃,扎拦崩劲招法凶。

五十三式

再连单掌正蹬腿,掌击敌脸腿蹬胸。

五十四式

左右退步打虎式,斜步退闪出阵中。

五十五式

正步退步打虎式,搬上拨下退为宗。

五十六式

退中育攻双砸捶,砸敌来拳待前冲。

五十七式

顺连翻掌斜蹬腿,上扎面部下蹬胸。

五十八式

转身双峰来贯耳,掌拳贯耳耳必聋。

五十九式

拧腰叉步十字手,插招换式待进攻。

六十式

速连左右蹬脚式,此乃太极蹬腿功。

六十一式

下连手提琵琶式,迅速提手把门封。

六十二式

转身防后竖抱球,打前防后护前胸。

六十三式

上步搬拦捶再现,猛似青龙把敌攻。

六十四式

如封似闭紧追敌,钝肘含胸翻掌冲。

六十五式

撤步转身十字手,退步护身变在中。

六十六式

左斜搂膝拗步式,耳边反掌取喉咙。

六十七式

右斜搂膝拗步式,假搂变招脚蹬胸。

六十八式

又连抱虎归山式,钝挂砸翻悟意中。

六十九式

再接连环揽雀尾,沾连黏随意气生。

七十式

揽雀尾后变单鞭,直抽百会敌伤重。

七十一式

云手二次战场冲,护身变招快如风。

七十二式

云手再变单鞭式,鞭打命门敌腰痛。

七十三式

后跟鹞子翻身式,反拿敌腕掐喉咙。

七十四式

上步七星来入阵,左摇右闪活似龙。

七十五式

随后使劲靠山背,肩打身靠破敌灵。

七十六式

随机顺势左穿手,穿肋穿喉肩靠横。

七十七式

接左玉女穿梭式,反背掏阴变打胸。

七十八式

连右玉女穿梭式,反背撩腿拳掏心。

七十九式

再连后左靠山背,练习靠功定有用。

八十式

下接后右穿手式,换向复练穿手熟。

八十一式

后右玉女穿梭见,穿变反掌含踢胸。

八十二式

后左玉女穿梭连,肘顶拳打弹腿凶。

八十三式

随后右后靠山背,靠中带挂变意浓。

八十四式

单鞭一再来出现,单鞭反复意义重。

八十五式

单鞭之后走下势,以低对高闪变灵。

八十六式

左右金鸡独立式,攻防兼备含意浓。

八十七式

变做白蛇来吐芯,吐喉吐眼在悟中。

八十八式

再变肘底来看捶,封脸悟变要下功。

八十九式

下接左右倒撵猴,望君深悟撵猴功。

九十式

再连斜步倒撵猴,撵猴功法变无穷。

九十一式

再现叉步抱球式,太极哲理在球中。

九十二式

又现太极斜飞式,斜飞变招威力增。

九十三式

再连鹞子翻身式,防前打后化变中。

九十四式

再次出现左捋式,捋劲复练借力生。

九十五式

下接左边抱球式,抱球护身进退灵。

九十六式

再次白鹤来亮翅,万变就在亮翅中。

九十七式

左边搂膝拗步式,此手下功要悟通。

九十八式

海底捞针再次现,重在裹拧下苦功。

九十九式

太极攻拳扇通背,妙在发力变掌中。

一百式

撇身捶法再次现,撇后变化为最重。

一百零一式

再接上步搬拦捶,搬拦摇身一气成。

一百零二式

抱虎归山再次现,正步斜步变撞钟。

一百零三式

最后一次揽雀尾,戳砸压吐都变通。

一百零四式

单鞭多次来出现,左右两边都实用。

一百零五式

太极拳中摆莲腿,脚抽嘴巴是深功。

一百零六式

下接苏秦背剑式,英雄亮相好威风。

一百零七式

再接太极无极式,收气还原变静功。

一百零八式

篇5:杨式太极拳传承之谜

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

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所传相同,根本无传承上的关系。观陈氏太极与赵堡太极在拳架和招式上却大有亲源关联。李师融考证说,陈氏太极是以陈氏炮捶为基础,结合赵堡太极理法改造而成。此说比较可信,符合陈氏太极拳之风格、特征。府内派十套拳之三十七式太极拳、小九天法、后天法、太极十三丹等功法,赵堡太极也并无所传,与赵堡太极也无传承关系,应另有传承。观其技法特点,与道门太极拳相近,应该传自道门。与杨式太极大有渊源之武式、吴式、孙式也无所传,可见杨氏将其作为秘技密传。

三、杨式太极拳所传大部分拳谱并非来自陈家沟,而是另有传承

杨氏所传拳谱非常丰富,所传张三丰、王宗岳拳谱有《张三丰太极拳论》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相传,还有王宗岳撰写的《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尚有太极拳秘籍《太极法说》、《太极拳九要诀》,以及《太极十三丹功法歌诀》、《太极散手三十式歌诀》等其它拳论。但杨氏一直不肯透露其拳谱之出处,隐讳不宣。《张三丰太极拳论》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拳谱,赵堡也有所传,陈式太极可能传承自赵堡太极,陈长兴可能也得到了王宗岳的拳谱,因而杨禄禅手头的王宗岳拳谱可能是得自陈长兴。但《太极法说》、《太极拳九要诀》、《太极十三丹功法歌诀》、《太极散手三十式歌诀》等拳谱,赵堡与陈家沟都没得,也未听说他两家有过前述诸类拳谱,赵堡人失而复得的《太极秘术》,也没有提到有此谱。由此可见,《太极法说》、《太极拳九要诀》、《太极十三丹功法歌诀》和《太极散手三十式歌诀》等拳谱并非源自陈家沟,而是另有传承。

《太极法说》有四十篇,为杨禄禅所传。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中将其秘笈公开,并在题记中说:“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时即保存至今。吴公藻识。”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已收录其中的16篇;1993年,杨振基公布了其家传手抄本影印件。《太极法说》中有注明为张三丰著述的《张三丰承留》、《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三篇。分析《太极法说》之文,应为张三丰弟子整理注释张三丰太极拳论著编成之秘籍,具体何人所编,尚缺资料考证。《太极拳九要诀》为杨班侯所传。吴志青在《太极正宗铨真》中收录得自同宗吴孟侠的《十三字行功法》,以及《八字诀》、《虚实行功法》,此三诀皆为《太极拳九要诀》的内容。1958年,吴孟侠、吴兆峰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公布了九诀内容。后吴孟侠弟子喻承镛摒弃陈规,又公布了《乱环诀》的《三环九转诀》和《五字诀》的《轻重分胜负五字诀》。武当太乙神剑门传人关亨九老先生家藏有抄本《太极拳辑要》四卷,“几经沧桑,仅剩残篇断简,每每忆之,令人痛心,善本未传,愧对后人,因此按照所得要领,列目追写,以供同道”。关老先生写了《抄本太极拳内操功法》一文,收录在《武当修真密笈》一书。《抄本太极拳内操功法》收录有《周身大用篇》、 《十三势 操手要诀 》、《八 法五步练 功须知》、《武当修真二十字诀》和《动机十八在》。关老先生在《周身大用篇》中附言曰:“此篇内劲,源本出于字拳,故列入内家。”关老所录与《太极拳九要诀》中的《全体大用诀》、《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五字经诀》、《十八在诀》相同。而《五字经诀》是 李派太极 李瑞东所 传《五字 要言》之 第139~158句。李派太极乃是传自武当甘凤池——甘淡然一脉,尊张三丰为祖,为金蟾一脉,原称金蟾太极拳。可见,《太极拳九要诀》传自武当。《太极十三丹功法歌诀》从其标题和内容即可知其传自道门。

四、杨式太极拳传自道门,继承多家拳艺,尊奉张三丰为祖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杨式太极拳图解说明】相关文章:

杨式太极拳八式口诀04-12

太极拳发展05-16

太极拳社团05-17

太极拳健身05-09

太极拳训练05-27

太极拳课论文05-24

太极拳协会简介05-25

太极拳论文题目05-02

太极拳感想范文05-21

太极拳心法范文05-21

上一篇:《寂静之地》观后感下一篇:不遗余力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