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2024-04-25

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通用11篇)

篇1: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状况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城区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民收入增加,耕地占用现象无法避免,根据国家的耕地政策,我县严格执行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了全县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耕地面积虽然没减少,但部分补充耕地的质量却存在一定问题,现将我县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步骤、质量评定方法及验收内容:.(一)质量验收步骤及评定方法

1、土地开发项目工程结束后,我局向市农业局提出对新增耕地质量进行检测的申请。

2、市农业局派人到土地开发项目区实地进行勘察。

3、市农业局委托有资质的土壤检测机构到项目区进行取土,并进行检测,每亩平均取样4-6个点。

4、出具《土壤检测报告》。

5、市农业局组织专家依据《土壤检测报告》,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察看现场,形成《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综合意见书》。

(二)验收内容

1、补充耕地的PH值、有机质、含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的含量。

2、补充耕地土壤耕作层厚度,排灌设施,道路建设情况。

3、综合评定地力等级。

二、补充耕地的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在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大、条件好、易于开发利用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现在开垦的耕地大多在山区、丘陵,新开耕地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漏水漏肥严重,再加之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没有进行地力培肥,致使新开耕地质量明显不如被占耕地,甚至有些由于质量差、产量低或种不出庄稼,无人愿意耕种而被撂荒。<二>后期管护资金难以落实

我县各土地开发项目工程结束后,均及时移交了工程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人,但后期管护资金难以落实,时间一久部分梯坎倒塌,U型槽、预制板破损无法修复,造成项目区水土流失,致使耕地质量下降,群众耕种积极性降低。

三、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议

(一)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视补充耕地质量进行“占补”折抵

建议对补充耕地质量进行分等定级,与占用的耕地质量进行对比,按一定比例对其面积折抵,迫使各地提高补充耕地质量。

2、扩大后备资源范畴

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比第一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万亩,其中一部分为农民自行开垦的不稳定耕地,建议将该部分不稳定的耕地纳入耕地后备资源范畴。通过工程措施,使其变为稳定的耕地,并将其作为新增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二)对需征用的耕地未施工前将其肥沃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运至新开垦耕地,加厚土层,该费用计入征地成本。

(三)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目前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全面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要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研究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以及配套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尽快制订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为评价补充耕地的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四)建议上级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从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基金,以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篇2: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实占补平衡的指导意见

国土资规〔2016〕8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好今年中央《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 号)“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规定要求,规范开展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将旱地改造为水田(简称“提质改造”),以补充耕地和提质改造耕地相结合方式(简称“补改结合”)落实占补平衡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耕地占补平衡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作用,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通过耕地补改结合,既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双到位,又确保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要,支持稳增长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服务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在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国土、农业、水利、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作用,协同推进;坚持因地制宜,从自然条件和生态建设要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提升耕地质量、将旱地改造为水田建设;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提质改造前必须充分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意见,要确保改造后的耕地和由旱地改造出的水田能够得到及时耕种,及时发挥效益;坚持审慎稳妥推进,补改结合是在受资源约束条件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创新举措,是实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新途径的实践探索,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不断总结提升。

二、加强规划统筹

(三)将耕地提质改造纳入土地整治规划。耕地提质改造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各地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中,要对推进提质改造作出统筹规划和部署。要在全面开展提质改造耕地摸底调查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提质改造耕地进行充分论证分析,提出利用原则和方向。要将提质改造纳入土地整治规划,对提质改造规模、布局作出合理安排。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为防止重复投资,“ 十二五”以来已经实施过土地整治的耕地不再纳入提质改造范围。实施旱改水的旱地必须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来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确认的旱地。

(四)依据规划实施提质改造。实施提质改造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现代农业建设。严禁违反规划擅自毁林开荒造地,擅自填海、填湖、填湿地垦造耕地,破坏生态环境。不得违背当地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客观条件,将不适宜改造的旱地强行改造为水田;未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大多数农民同意,不得实施旱改水土地整治。

三、严格提质改造项目管理

(五)从严掌握实施条件。实施提质改造的土地整治项目要具有一定建设规模,实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发挥规模效益;要根据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等核定项目建设范围,确保地类、面积、权属准确。要优化项目规划设计,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完善田、水、路、林等农田设施;要充分利用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土壤,改良新开垦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六)严格项目验收。提质改造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时,负责验收的地方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项目管理、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明确新增耕地面积、水田或旱地等耕地类型,统一使用利用等标准评定耕地质量提升程度,确保项目真实性、准确性,并及时通过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实施旱地改造并经过验收的新增水田,应及时纳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在今后年度变更调查中不得擅自变更为旱地或其他地类。

四、规范补改结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七)明确补改结合适用范围。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占用耕地,受资源条件限制,难以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可通过补改结合方式,在确保补足耕地数量基础上,结合实施现有耕地提质改造,落实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按照部有关规定,铁路、高速公路和大中型水利水电等稳增长重点建设项目,可对补充耕地和提质改造进行承诺;其他建设项目在完成补充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可对通过提质改造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进行承诺。鼓励各地采取措施,先行实施提质改造,实现“失改后占”。各类城市建设涉及占用耕地的,必须落实先补后占和直接补充优质耕地或水田要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充分发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约束作用,倒逼城市挖潜利用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

(八)做好用地审查把关。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申报建设用地时,拟定补充耕地方案应首先注明建设拟占用耕地面积(涉及水田的应注明水田面积)及耕地质量等别(涉及多个等别的,采用面积加权方法确定等别);在此基础上,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安排对应的补充耕地项目和提质改造项目,做到补充耕地数量占一补一,耕地质量等级相当,水田面积不减少。提质改造项目应为2016 年1 月1 日后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此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不得用于补改结合。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补充耕地方案严格审查把关,确保补充耕地落实。对于农用地转用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审查报告中说明情况,明确审核意见。

五、强化监督管理

(九)纳入监管平台管理。部将根据以提质改造、补改结合落实占补平衡要求,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实现提质改造项目上图入库。各地应依托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和相关系统,构建和完善提质改造土地整治项目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专门的补改结合管理台帐,列明建设项目和补充耕地项目、提质改造项目清单,实行跟踪监管。

(十)明确共同监管责任。实施提质改造是在现有耕地上开展的土地整治,要保证项目的真实性,监管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完善监管措施,强化项目监管。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搞好项目跟踪管理,发挥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单位作用,将项目实施进度信息及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和相关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运用监管平台和管理台帐强化监管,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遥感监测、耕地质量等别更新等工作对提质改造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核实,开展实地抽查,加强监督指导。

(十一)严格落实考核。部将提质改造项目实施情况和补改结合落实情况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检查考核内容。发现提质改造土地整治项目不实、弄虚作假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将暂停相关县(市)实施补改结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措施。

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要按照部的统一部署,结合土地督察工作,加大对补改结合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

篇3: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内涵浅议

截至2006年, 新疆耕地面积410.71万公顷, 年内增加5.34万公顷, 减少0.97万公顷, 净增加耕地4.37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 非农业建设占用1573公顷, 建设占用仅占耕地减少总量的16.2%。

(一) 土地面积大, 地广人稀, 但是绿洲面积小, 承载力相对有限

从表面上来看, 新疆的土地面积虽然较大, 人口也相对稀少, 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 但实际上, 由于新疆的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人工绿洲内, 其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269人以上, 高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 (256人) , 致使土地实际承载力较重, 生态环境严峻。

(二) 土地后备资源多, 但是质量差, 开发难度大

新疆的未利用地2006年年末面积达到10218.71万公顷, 占到全疆土地总面积的61.38%。但是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资源型缺水地区, 开发成本高, 改良任务艰巨。

(三) 荒草地在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功能和作用尤其突出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 荒草地成为新疆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土地分类》中, 荒草地指树木郁闭度<10%, 表层为土质, 生长杂草的土地。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 用于畜牧业的土地。从质量上来说新疆的荒草地是不能用于畜牧业的, 这也是荒草地成为新疆耕地后备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年报》 (2000-2005年) 中的研究资料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变更数据资料》 (2006年) , 新疆2000-2006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新疆耕地面积在经历了逐年减少的2001-2004年, 出现过一个低分值402.55万公顷;从2004-2006年, 新疆耕地面积开始缓速稳步回升, 且显示出后势强劲。其中2006年比2005年净增加4.37万公顷。截至2006年底, 新疆耕地面积达到410.71万公顷, 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2.47%。结合新疆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和国家耕地保护、动态平衡以及占补平衡考核等“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分析, 新疆耕地净增量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一) 从理论和近年的实践来看, 新疆的耕地占补平衡能够做到“有占即有补, 有占必能补”

从建设占用和补充角度来看, 据有关资料, 国务院1997年—2010给新疆确定的年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为6.07万公顷, 新疆从1997年至2005年实际建设占用2.24万公顷, 只用了建设占用指标四成还不到。“十五”期间, 非农业建设占用1.19万公顷, 占到总减少耕地面积的4.2%。2006年减少耕地中, 非农业建设占用0.157公顷, 建设占用仅占减少总量的16.2%。所以, 从耕地占补平衡的角度来看, 新疆的耕地总量是呈上升态势, 今后的中长期内新疆完全可以从总量上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二) 新疆的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质量平衡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依据新疆的土地资源的状况, 区域内、行政区划内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基本上不需要采取省外一些城市的易地平衡的做法。但是由于受水源的严重限制, 2005年, 新疆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虽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实现了数量上的补充大于占用, 但质量上仍然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

三、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绿色管理, 实现耕地占补生态平衡

(一)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负效应

历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 土地开发整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可以极大增加耕地数量, 但如果开发不当, 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混凝土路面和沟渠替代泥土路面和沟渠, 人为增加生态环境破碎化, 容易阻隔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小池塘改为耕地, 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耕地面积, 但很可能会使得害虫天敌青蛙等失去栖息环境, 同时也破坏了小池塘所形成的小气候。所以, 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科学地建立耕地保护制度非常重要。

(二) 草地资源过度开发整理对新疆生态环境影响的负效应

新疆拥有天然草地约5700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面积约4800万公顷, 列全国第三位, 是全国主要牧区和良种畜与畜产品基地。有关研究证实, 草地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而且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价值表现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资源调节和供应、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循环、废物处理、植物授粉、生物控制、栖息地、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等许多方面, 是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生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然而,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草地合理利用上存在观念和管理上的问题, 对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无序管理状态, 有些地方大肆开垦优良草地, 甚至边开边撂荒, 导致了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三) 依法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绿色管理, 实现耕地占补生态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开垦草原”、“非法开垦草原,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还规定了因建设占用草原“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给予补偿”, 并制定了一系列与“耕地占补平衡”类似的补偿措施和审批手续。由此可见, 无论是耕地还是草场, 都应该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都应当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四、构建和谐耕地占补平衡对策建议

(一) 耕地占补平衡要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三统一

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因地制宜, 注重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相统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根据项目管理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优化设计方案, 努力提升补充耕地的等级。

(二) 拓宽“耕地占补平衡”的内涵,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新疆的草场资源

在新疆特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条件下, 草场是畜牧业非常宝贵、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建议有关部门应该从新疆的具体情况出发,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优良的草场资源, 把优良草场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实现“草地占补平衡”和“优良草场保护”。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阐述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基本内涵, 分析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新疆特殊背景下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有效途径。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荒草地,耕地后备资源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变更数据资料.2000-2006.

[2]崔邢涛, 许皞, 薛保民等.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方法探讨——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阿布拉江.苏莱曼, 满苏尔.沙比提.新疆草地资源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周斌, 乔木, 冯缨.伊犁河谷春秋草场草地生态调查及其恢复对策[J].生态学杂志, 2007.

篇4:“三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要不要坚持?

很多人提出,占补平衡制度已经明显难以为继,应予以废除。归结起来,其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很多省份都难以在本行政区内完成耕地补充任务。上海等地已多年“打白条挂账”。二是新增耕地质量越来越低。各地新开垦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占优补劣现象非常严重。三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采取“上山”、“下海”、“垦草”、“植沙”、“移林”、“围湖”等非常规手段补充耕地,引发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隐患。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地方还比较尖锐。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决不能轻言放弃。第一,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容松懈。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进口也在同比例增长。有数据显示,将我国进口的粮、油等农产品综合起来算,相当于每年在海外占用了7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农业技术没有取得新的革命性突破前,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先前提,不应有任何质疑,也不容有丝毫松懈。第二,耕地后备资源的真实潜力不容小觑。从狭义的耕地后备资源看,经过最近1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区位条件好、开发成本低、生态影响小的后备资源确已基本开发殆尽。但是,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的角度看,新增耕地仍然大有潜力。第三,占补平衡制度的硬性约束能力不容忽视。过去15年的实践表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力遏制了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态势,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强化了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在耕地保护方面,目前还没有比占补平衡更好的替代方案和制度设计。

要不要改革?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变化。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而粗放发展模式难以迅速改变,建设占用耕地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边远地区耕地抛荒趋势难以逆转。据民政部统计,2002-2012年间,全国已减少90万个自然村,与此相应的则是大量熟地的自然荒芜。而按照现行耕地开发模式,新增耕地大多规模小、区位差、后期管护难,既造成了“一边开耕地、一边荒耕地”的怪现象,更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二是科技进步带来了新影响。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高耕地单产,既使得更少耕地能承载更多人口,也对耕地布局、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遥感、航测、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耕地调查、监测、统计等管理工作效率,使得新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三是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守住“生态红线”。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地球生态系统既涵盖森林、水体、湿地等天然生态系统,也包括耕地这种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统筹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关系,既不因耕地开发而影响或破坏现有生态系统,又通过保护耕地来提升现有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四是工作实践产生了新经验。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了很多好的办法和经验。如补充耕地的途径已从单纯依靠耕地开发转变为开发、整理、复垦等多种方式相互补充。

怎么样改革?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必须顺应新形势新变化,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切合实际、控制严格、方式灵活的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耕地补偿金制度。将现有的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等整合为耕地补偿金,大幅调高征缴标准,提高耕地占用经济成本。对无法实现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面积比例低的地区,实行翻倍收取。对建设单位占用耕地的,要根据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阶梯费率,形成“不占或少占耕地、能占劣地不占好地”的倒逼机制。

二是取消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变项目平衡为总量平衡,变局部平衡为全域平衡,变数量平衡为数量、质量双平衡。在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耕地保有量以及年度耕地占用计划的前提下,取消占一补一和项目对应制度。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足额缴纳耕地补偿金即可申请用地。补充任务由各级政府在本行政区内进行年度统筹。对确已无法在本行政区内实现占补平衡的省市,允许其通过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的方式,向补充耕地指标富余的地区转嫁耕地保有和补充责任。同时,允许各地将二调新增的耕地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建设占用的耕地以及新补充的耕地,要进行数量和质量双重评价,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是完善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将土地整治作为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径。取消补充耕地项目的资金来源限制和地类来源限制,探索完善“以补代投”、“以奖代投”等新型耕地补充模式,发挥新增费、其他涉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综合效益。科学制定、严格实施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集中连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变零星开发为规模整治,变局部整治为全域推进,大力优化和调整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着力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四是建立生态用地“退补平衡”制度,科学统筹几条“红线”的关系。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合理划定耕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对实行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地区,允许其占用同等面积的宜耕林地、草地或滩涂等用于耕地开发。建立耕地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的生态影响,提前落实保护方案和应对措施。

五是完善占补平衡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变更调查、卫片执法为基础,以年度为周期,以省域为单元,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耕地数量增减、质量升降情况为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结合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地理国情监测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现有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信息系统,加强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的跟踪监测与统计。调整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个项目耕地占补是否一一对应,重点考察本行政区内耕地保有量、耕地总体质量是否实现了动态平衡。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要依法从严处罚。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篇5: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阜宁县2009年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检查 自 查 报 告

盐城市国土资源局:

为搞好全县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2009年度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9号)、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检查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0‟57号)和市国土资源局•转发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检查的通知‡的通知‣(盐国土资传发„2010‟46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制定了•阜宁县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检查

会(居委会)与191930个农户、县国土资源局与6个国土所都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把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镇、村、农户,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各镇高度重视村与农户责任书签订工作,大力宣传,精心组织,工作人员带着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上门签订责任书,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既宣传了政策法规,又明确了农户的保护责任,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通过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的开展,完善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了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基本农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检查工作的开展,仅仅达到“保住”的效果,要实现“保好”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二0一0年三月十六日

主题词:耕地

责任目标

自查

报告

抄 送:阜宁县农业局,阜宁县统计局。阜宁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

2010年3月17日印发

篇6:关于《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

一、制定《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的必要性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保护耕地的重要制度,是保证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一项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按照区域考核,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基本实现了省域内的平衡。但是,这个平衡并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占补平衡。通过几年来的核查情况看,耕地占补平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建设项目的补充耕地责任单位并未履行补充耕地义务;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擅自减免耕地开垦费的情况;一些建设项目虽然数量上完成了补充耕地,但质量还有一定差距,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

为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占多少,垦多少‛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保证补充耕地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必须严格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2001年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374号)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并于2002和2003年开展了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的尝试。去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明电[2004]28号)对耕地占补平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出台《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确立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占补平衡的基本原则,使占补平衡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办法》起草经过

为制订《办法》,部从2002年初着手起草准备工作, 组织有关人员赴辽宁、河北和湖南等8 省进行调研,同时对国务院批准的29个建设项目的补充耕地情况进行了核查;组织召开了有10个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耕地保护处有关人员参加的研讨会;开展了按建设用地项目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并将考核情况进行了通报。

2003年10月,部在长沙组织召开了北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和福建等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法规处和耕保处负责同志参加的研讨会,对《办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又对《办法》进行了修改。

2004年,全国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部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行了清理,进一步总结了各地的成功经验,研究了改进工作的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关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规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28号)。根据国务院28号文和部128号文件精神,部再次对《办法》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办法(征求意见稿)》。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考核对象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16条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占用耕地,以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分别由市、县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负责开垦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根据这一规定,《办法》第六条明确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对象,即: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用地,由建设单位自行补充耕地的,建设单位为考核对象;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充耕地,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由收取耕地开垦费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代履行补充耕地义务的,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为考核对象;城市和村庄、集镇分批次建设用地,所在市、县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为考核对象。

(二)关于考核内容 《土地管理法》第3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根据这一规定,《办法》第八条明确,按照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主要考核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和资金来源。之所以要将补充耕地的资金来源作为占补平衡的考核内容,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一些用地项目耕地开垦费不落实的突出问题。对于农民建房涉及到的补充耕地资金问题,是一些地方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土地管理法》对农村村民个人建房补充耕地资金未做具体规定,《办法》第十二条根据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85号)的有关要求,明确:农民建房的补充耕地资金可从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支出。

此外,按照国务院28号文关于‚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要求,《办法》第十条规定,实施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优先选择与被占用耕地等级相同的项目;确实无法实现等级相同的,应当选择等级接近的项目,并按照数量质量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

(三)关于考核标准和方法

为保证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规范化,必须对考核标准作出详细规定。结合考核内容,《办法》第十三条明确了考核标准,主要从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和资金来源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经批准的补充耕地方案要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资金全部符合要求的,该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为合格,有其中之一不符合要求的,为不合格。从近年来开展的新增建设用地批后核查掌握的情况看,个别建设项目批准用地后,还存在补充耕地数量未达到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或补充耕地质量不高,或建设单位未按规定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的现象。为达到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目的,督促补充耕地责任单位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办法》第二十条对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合格率较低的地区实行限期整改的制度。

此外,由于每年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有数万之多,工作量很大,为有序组织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从考核工作的部署,建设用地项目考核登记,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实地核查和抽查,以及情况汇总通报等环节作出了程序规定,并对每一考核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法律责任

为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确保建设用地单位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必须对未按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为此,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对不履行补充耕地义务或者补充耕地不合格的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二十四条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或者擅自截留和挪用耕地开垦费的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篇7: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切实做好补充耕地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我市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现就进一步规范我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申报、实施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工作,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含义

土地开发整理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的统称。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荒地、荒滩等,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改造成为可利用土地的行为。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二、项目立项申报

(一)立项基本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2、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土地权属清楚,界址明确,地类准确;

4、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5、项目区地块坡度小于二十五度;

6、项目区没有地质灾害和其它重大安全隐患;

7、拟申报项目没有与国家投资、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来源区块重叠。

(二)立项申报资料

1、项目立项请示;

2、项目立项呈报表;

3、项目拟实施前后地类变化情况对比表;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包括设计文本、规划设计图;

6、项目资金预算编制;

7、人民政府文件(未利用地开发)、农业局说明或证明(园地整理)、林业局说明或证明(林地整理);

8、项目实施论证意见(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部门意见);

9、项目区土地权属证明;

10、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照片等影像资料;

11、项目区现状图:比例尺为1∶500或1:1000土地利用现状实测图;

12、项目区位置图:项目所在1∶10000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所在1∶10000分幅土地利用图斑图的位置图(用红线标注项目区所在位置)。

以上资料按照文字、表格、附件、图件顺序排列装订成册。

市局受理条件:项目符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符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进一步规范耕地占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土资文„2005‟201号)的立项要求;申报资料齐全、完整、有效、程序合法,可研报告规范,开发整理方案合理;地类图斑正确,界址清楚,土地分类面积准确,权属无争议;申报图件清晰,实测的现状图能正确反映项目区地形地貌和现状地类,勘测成果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三)立项报备

项目经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通过远程报件系统,及时填报项目立项申报资料;经省厅审核通过后,再完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工作。

三、项目实施管理

(一)实施准备 项目经批准立项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并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项目区内发布项目实施公告,接受监督;

2、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和用款计划;

3、建立工程工期、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等相关制度;

4、组织工程招投标,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委托工程监理。

(二)工程实施

1、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预算经各地审定、市局审查通过后,不得调整,并组织项目开工;

2、各地应加强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确定专人,明确责任,加强技术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3、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农业局应当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4、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合同合理组织施工,因违反项目设计、施工合同、延误工程验收或者造成其他损失的,承担其相应责任;

5、监理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和监理合同,对工程的设计标准、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实施控制,并承担监理责任。

6、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市局批准的规划设计成果,不得随意变更设计方案,不得降低工程建设标准,不得调整耕 作层的质量要求。

(三)实施报备

实施准备资料经省国土整治局审核通过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再通过部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上报项目实施阶段信息。

(四)项目自检

1、项目实施后,施工单位提交竣工报告及工程保修承诺等;

2、监理单位提交项目工程监理报告及质量评定报告;

3、审计单位提交项目审计报告和工程决算报告;

4、各地应有完整的项目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等资料;

5、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应做好工程项目自检工作。

四、项目竣工验收

项目实施竣工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在完成自检合格后,向市局提出验收申请。由市规划院组织进行实地测量,核定新增耕地面积,并完成项目的初步验收工作;初验合格后,报市局耕保科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一)项目验收资料申报

1、项目验收请示;

2、项目立项批复;

3、项目验收呈报表;

4、项目实施前后地类面积对比表;

5、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6、项目实施方案;

7、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8、项目资金决算表;

9、项目实施后现状照片等影像资料;

10、图件资料(项目现状图、图斑图及规划设计图);

11、市规划院提供的实测竣工图及新增耕地面积核定表。

市局受理条件:市规划院已完成项目竣工测量、新增耕地测算和初步验收等工作;申报资料齐全、完整、有效;申报项目的验收范围符合项目立项批复确定的位置、范围、土地规划用途;符合项目规划设计和验收办法要求,并自检合格;申报图件符合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实测竣工图与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现状一致,净增耕地面积计算正确。

(二)现场验收

市局耕保科及相关科室对验收资料进行审查,会同农业部门依据《湖北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验收办法及标准》对项目竣工情况进行实地验收,重点对项目实施范围、新增耕地面积、土石坎平整度、土壤质量、耕作层厚度、相关配套的道路、沟渠及涵管等工程建设及质量等情况进行核实。

经市局验收合格的下达项目验收批准文件;验收不合格的,市局提出整改意见,项目实施承担单位进行整改。

(三)验收报备

篇8:耕地占补平衡中土地复垦问题研究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确保18亿亩耕地是中国耕地保护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耕地和环境的巨大破坏。总结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的经验,重新审视耕地保护制度,探讨土地复垦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又严峻的问题。

2 土地复垦的意义和必要性

2.1 土地复垦是实现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非农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越来越快,人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管理法》以法律形式将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政策,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进行土地复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非农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势头,控制了我国耕地总体减少的态势。2004~2013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最大净减少94.81万hm2至2013年耕地面积净增加0.49万hm2。2007年以来,我国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复垦制度,耕地基本上实现了占补平衡(见图1)。

注:数据来源2004~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2 土地复垦政策是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我国划定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然而由于建设占用、自然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每年造成大量耕地减少,甚至破坏。在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12连增,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强农惠农政策、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科技广泛应用等,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即使总体上我国耕地面积每年在净减少(图1),但是由于我国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严格的土地复垦制度,确保了粮食生产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耕地没有大幅减少,耕地红线没有被突破,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据统计: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334.05万hm2,比2014年增加61.79万hm2,增长0.5%。

2.3 土地复垦是耕地保护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占用、生态建设和自然灾损等需求增加均致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4~2013年间全国耕地减少累计达494.6万hm2(见表1),加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日趋枯竭,占用耕地的势头会越来越明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快速减少的现实均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土地复垦,并且保证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是当前形势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3 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复垦没有根本抑制耕地减少

按照占补平衡要求,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的态势基本扭转,2013年实现了耕地净增加0.49万hm2,但是10年间全国耕地总体上是在减少,2004~2013年共净减少耕地181.38万hm2(见表1),这说明在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实施包括土地复垦在内的增加耕地的政策难度越来越大,耕地减少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抑制,从长期看将减弱我国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功能,影响“三化”同步发展。

单位:万hm2

注:数据来源2004~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3.2 土地复垦难度增加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般分布在城市周边近郊,或者是煤炭开发、工矿交通建设等项目所在地,而进行复垦的土地大多是地理位置偏远、复垦条件较差,甚至个别地方的补充土地根本无法复垦。据2013年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564.9万hm2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431.4万hm2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总计996.3万hm2(将近1.5亿亩)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

3.3 复垦耕地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我国耕地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很大,一般来说,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自然耕作条件优越,农耕历史悠久和经济发达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较高,而补充的耕地复垦条件较差,导致复垦的耕地质量比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等级较差。魏洪斌等(2015)研究表明,1999~2008年通过复垦整理的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低于国家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没有完成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再者,规定缴纳的耕地开垦费不足,甚至复垦专款不能用于开垦新的耕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按照质量标准长期持续性地进行土地复垦。这样造成了在土地占补平衡前提下的复垦耕地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影响耕地质量,威胁粮食安全。

3.4 多占少垦、只占不垦态势没有根本扭转

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和“占多少,垦多少”原则,要求复垦耕地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虽然近年来全国耕地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然而2004~2013年全国耕地总体上呈现出净减少的态势,年均净减少耕地面积18万hm2(见表1),一定程度上说明耕地占的多,补的少、垦的少,甚至只占不垦。一些地方近年来在土地复垦中频频出现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现象,据《国家土地督查公告》(2016年1号)显示,国家土地督查机构在对全国67个市(州、盟)、453个县(区、市、旗)开展的例行土地督察中,全年共审核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治、土地执法、土地供应和利用等档案卷宗31.28万份,截至2015年12月31日,重新补充耕地6700hm2,复垦土地3900hm2。

4 做好土地复垦工作的建议

4.1 增强耕地保护的法制意识

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复垦的基本前提,目前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原因之一是相关责任主体法制意识不强,依法依规进行耕地保护观念淡薄。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力宣传耕地保护先进典型,通报并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并保障不同责任主体对耕地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不同责任主体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全社会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4.2 转换政府在土地复垦中的角色

转换政府角色是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新常态下土地复垦的必要选择。政府以前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政府长时间作为占补平衡的主体力量,起主导作用;二是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服务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这样由政府主导的耕地占补平衡既造成权力与市场结合,又不利于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耕地管理应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其角色由推动者向服务员转换,扮演耕地保护的发起者、领导者、组织者和宣传者的角色。

4.3 建立土地复垦的多方参与机制

在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虽然国家对耕地补充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单靠国土部门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开发补充耕地实现复垦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已不现实。应当在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下协调各方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多方参与的土地复垦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全面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做好耕地保护复垦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农业、水利、城建、发展改革、交通运输、财政、审计、监察、司法等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制度,形成耕地保护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4.4 加强土地复垦的预警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耕地情况的不断变化,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与耕地数量质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动态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建立健全耕地动态监测制度是国家耕地保护的长远战略。因此,应利用已有的耕地保护工作基础,在全国现有各地监测点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土地复垦预警系统,实现国家对全国复垦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实时管理,并根据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要求提出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建议,指导将复垦好耕地中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协同耕地复垦预警管理,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工作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做到耕地占补平衡中违法占用耕地和违规复垦耕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确保耕地保护复垦工作落到实处,避免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生和多占少垦、只占不垦、假复垦等违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张蕾娜,等.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10).

[2]魏洪斌,等.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2).

[3]贺振伟,等.中国土地复垦监管现状与阶段性特征[J].中国土地科学,2012(7).

篇9: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着重从四方面统一思想和行动:一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这 一重要论断上来。耕地作为我国最宝贵资源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時期,耕地保护面临着多重压力,形势依然严峻,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严守耕地红线的问题上不能有任何闪失,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三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带着强烈意识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要求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负起主体责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源头控制,强化过程 监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四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上来,坚持在保障科学发展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在保护和节约优先的原则下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和支撑。

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不折不扣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制度,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管等方面 综合施策;要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实体边界和刚性约束作用,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坚持“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要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着力强化耕地建设性保护;要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严格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会议提出,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坚决防止“非粮化”、禁止“非农 化”。要按照中央政策文件精神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做到“三权分置,确权登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家庭基础,农民自愿,农地农用,鼓励种粮”; 要积极稳妥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把现代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资本技术等先进要素引入农业,集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同时引导工商资本与当地农民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实现互利共赢;要严格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关键要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期限和面积上限控制制度、分级备案制度、审查审核制度、风险保障金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会议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自觉主动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一要强化保护意识,自觉主动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责无旁 贷地担负起主体责任,将耕地保护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二要注重部门联动,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三要加强督察执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监督职责;四要积极研究探索,通过认真研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有序开展补改结合落实占补平衡试点工作,严格落实补充耕地承诺制等措施,着力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五要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土地、人人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摘自《农民日报》

篇10: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行为,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大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的透明度,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易地补充耕地的补充通知》(豫国土资办发〔2011〕78号)、《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通知》(新政办〔2011〕144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是指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并经省国土资源厅核查确认后,可用于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的补充耕地指标。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转让人是指xxx行政区域内的县(市)人民政府,受让人是指xxx行政区域内的县(市、区)人民政府、xx平原新区管委会、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xx工业园区管委会、xxx土地储备中心以及在xxx行政区域内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拍卖活动由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组织实施。

第四条 市国土资源局在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建立统一的市级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拟交易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由转让人申请,经xxx国土资源局同意,由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通过拍卖方式进行交易。市域外机构参与交易的,按豫国土资办发〔2011〕78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章 指标交易的原则、方式、程序

第五条 拍卖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原则: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

第六条 拍卖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方式: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根据转让人申请书和xxx国土资源局意见书向受让人发出邀请函。受让人须在邀请函发出之日起10日内向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递交意向书,逾期视为放弃。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举行拍卖会。

第七条 拍卖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1.拍卖主持人宣布拍卖会开始; 2.拍卖主持人宣布竞买人到场情况;

3.拍卖主持人介绍拟拍卖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地块位置、面积、验收时间、批复文件、省国土资源厅确认编号。

4.拍卖主持人宣布竞价规则,拍卖指标的起叫价、增价幅度。在拍卖过程中,拍卖主持人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增价幅度。5.拍卖主持人报出起叫价,宣布竞价开始; 6.竞买人举牌应价或者报价;

7.拍卖主持人确认该竞买人应价或者报价后继续竞价; 8.拍卖主持人连续三次宣布同一应价或报价而没有人再应价或出价,拍卖主持人落槌表示拍卖成交,拍卖主持人宣布最高应价者为受让人。成交结果对拍卖人、受让人和转让人均具有法律效力。

9.确定受让人后,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拍卖人、转让人、受让人当场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转让人、受让人不按规定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的,属于违约行为。

第三章 交易指标的使用、资金结算

第八条 交易完成后,受让人凭《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与转让人签订委托补充耕地协议,据此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第九条 xxx土地储备中心、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可按照实际报批面积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其他受让人可按成交确认书载明的指标数量一次性使用或分割使用。

第十条 转让人要将补充的耕地及时纳入年度土地变更登记,切实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第十一条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必须严格遵守财务管理规定,补充耕地资金全额缴入转让人当地财政账户,严禁其他任何单位代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拍卖会举行前,拍卖指标的起叫价、增价幅度和指标交易面积由xxx国土资源局研究确定。

第十三条 拍卖会由xxx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室全程监督。第十四条 转让人有违约行为的,按照市政府的文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受让人有违约行为的,一年内不得参与指标的交易。

第十五条 受让人持有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载明的指标数量在一年内未使用完的,拍卖人不再向其发放邀请函。

第十六条

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需要使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经市政府同意,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研究决定。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一年,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附件:格式文本

1.xxx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申请书 2.xxx国土资源局意见书 3.邀请函 4.意向书

篇11:余江县耕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报告

发布部门: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09-03-26 08:46:40 浏览次数:97

关于改进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

湘国土资发[2008]18号

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全省各级认真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连续八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全省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三化”进程的加快,我省建设用地需求将持续增长,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转变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途径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到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实现由以土地开发为主向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的转变。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综合整治,着力推进土地整理。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运用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加大农村废弃建设用地整理力度。

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积极组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自然灾毁的土地进行复垦。

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开发项目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科学论证,办理审批手续。土地开发补充的耕地必须满足农业生产对农田灌溉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不具备开发条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开发行为,要坚决制止。

从今年起,各地要以农用地整理、村庄整理、农村废弃地(含废弃宅基地)整理、土地复垦等作为主要途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投入力度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目标的实现,加强与财政、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的衔接与协调,以土地开发整理为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建立资金集中投入机制。

要加强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的征收使用管理,依法依规足额征收,杜绝“减免”,及时专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各地要从数量、质量、生态协调统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角度统筹选择项目,严格按照《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和《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项目,确保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和资金安全、有效、快捷运行。

从今年起,运用各级各类资金立项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按规定经验收合格后,其新增的耕地均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经验收确认的补偿指标,按资金来源由投资立项的国土资源部门掌握使用。

三、推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鼓励开展土地整理复垦

实施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为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从今年起,各地可按照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原则,将复垦为耕地的原农村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进行等量指标置换。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不占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但应依法按程序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农民建房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报市州国土资源局批准;其他建设项目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出申请,经市州国土资源局审核后,报省厅批准。省以上投资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经批准获得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由各市州掌握使用。

四、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督检查

严格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各级运用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实施的补充耕地项目必须按项目进行管理,并不断提高补充耕地投资标准和建设质量。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结算审计。项目验收和指标确认时,应严格把关,准确核实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置换、折抵指标。

严格补充耕地资金管理。补充耕地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和使用必须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不得办理超范围、超预算和虚列的支出。

严格置换指标管理。各地要建立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台帐,实行封闭管理。按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逐项进行登记,详细记录项目的名称、位置、项目验收、指标确认、置换指标使用等情况。

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督检查。省厅将加强对各级补充耕地项目管理、置换指标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没有按期完成整改的,省厅将暂停该市州置换指标的使用以及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和指标确认权。

上一篇:小学英语3年级上册教案下一篇:台历挂历制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