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农业局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中江县农业局范文

关于南江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青理东

南江县位于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毗邻陕西汉中,是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南江生态优美、物产丰富,享有大巴山“百宝箱”之美誉,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银花之乡”。近年来,县委、县府紧密结合南江实际,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如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素质参差、建设劳动力缺乏等困难和问题。

现代农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脱胎于传统农业,但它已受商品经济的洗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形势下,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地引导农业走向市场,尽快地使农民和农村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结合南江县农业发展的实际,笔者谈点初步想法。

一、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一是加快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村经营大户、民营业主、城市工商业主和科技人员等,根据用地需求,采取租赁、承包和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组建四川南特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专项扶持资金,加快土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规模连片种植,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带和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二是加快人才向特色产业集中。积极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农业、畜牧、林业等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入股、技术承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科技场站,突出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茶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二、规范发展专合组织,推进农民组织化。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围

绕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翡翠米等骨干特色产业和铁业、纸业、制陶业等传统手工业,借助农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优势,积极发展能人带动型、龙头带动型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规范专合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专合组织运行机制,引导、帮助专合组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进行规范运行,使专合组织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三是优化专合组织发展环境。逗硬落实国家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帮助专合组织解决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实际问题。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经营产业化。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重点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技术规程和生产管理规范。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行“非禁即入”政策,主动为民营企业申办生产许可证,并提供免费咨询和服务,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农产品,着力培育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知名品牌;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的要求,集中力量打造“云顶茗兰”、米仓牌山核桃、翡翠米等特色农业优势品牌。

四、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现代农民知识化。一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组织农民群众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二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采取直接办班、举办技术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南江黄羊养殖、核桃和银花栽培管理、特色蔬菜种植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田秀才”和“土专家”。三是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巩固拓展劳务基地,扩大转移输出规模。农民进城从事非农生产,享有与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待遇。在县城建立农民工信息服务电

子屏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信息等相关服务。四是积极促进农民“三变”。壮大农民工协会,优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民变民工。改革户籍管理办法,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农民变市民。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联合经营,按股分红,成为持有土地股份的公司股民,促进农民变股民。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着力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自然村为单元,以“三通三改三建”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产业主导、项目支撑,以人为本、注重和谐的原则,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二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对规模经营的基地优先给予集雨节灌、安全饮水、村通工程、沼气池等项目扶持,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对重点自然村建设项目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三是着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星火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采取专家+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民模式,指导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信息服务站(点),逐步构建以县乡科技服务机构为主导、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为纽带、科技示范推广大户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中共南江县委书记

第二篇:合江县旱灾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影响情况简析

今年,我们遭遇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旱灾对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影响较重。针对市局抽中我县农村住户的7点-二里乡小沙坎 6社和12点-佛荫镇上房村5社,我队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专门人员亲自到二里乡和佛荫镇实地考察旱情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现对了解的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缺水是此次旱灾对农民最大的考验

今年以来,本来雨水较少,再加上这次高温天气连续了接近一个月,许多农户家鱼塘、田、水井的水几乎都干涸了,甚至无法供应自家的生活用水。二里乡小沙坎和佛荫镇上房村缺水情况也较严重,自家打的水井都干了,打不出水来,偶尔有两家的水井能打出水,但是水也不多,勉强能够一天的生活用水,牲畜用水也短缺。

二、干旱对水稻影响稍小

值得欣慰的一点是由于每天的高温,农户的水稻都差不多顺利地收起来了,虽然说跟往年相比有一点减产,但总体来看还比较可观。从两个点的总体来看,今年水稻种植面积92.1亩,产量39424公斤,平均亩产428公斤;去年水稻种植面积87.8亩,产量41995公斤,平均亩产478公斤,亩产相对来说有所减少。

三、红薯几乎绝收,蔬菜无法下种

这次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就是红薯,农户刚栽红苕藤不久,就遭遇了这次连续高温,他们的红苕藤几乎全部晒死,导致今年有可能绝收,他们饲养的生猪、家禽没有青饲料,大受影响。还有就是蔬

菜,之前的丝瓜、南瓜等蔬菜也都晒死了,再加上高温,无法种新的蔬菜,往年的话这会正是农户栽白菜,点萝卜的季节,可现在都无法下种,以前农户现在有吃不完的蔬菜,可现在蔬菜短缺。

合江调查队2011年9月6日

第三篇:台江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指培训学习对象是指从事农业法制和农业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

三、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学习一般由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负责,鼓励支持其他部门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尤其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

四、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学习的基本要求是:

㈠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带头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㈡全面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和行政执法业务水平,严格执法;

㈢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每月安排1-2天学习,每年学习时间不少于20天;

㈣新调入执法岗位的人员必须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办理证件,持证上岗;

㈤有关农业方面的新法律法规颁布后,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一周内组织学习和宣传。

五、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应与行政执法工作相结合,通过学法议案、以案释法等方法提高学法效果。

六、鼓励支持执法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函授等多形式的法律在职自学,对在职自学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县农扶局每年集中组织全系统执法人员培训学习1-2次,参加培训学习人员应当参加县农业局统一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考试或考核。

第四篇:2012年峡江县马埠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2011年6月,峡江县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新成立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涉及农技、农机、经管、畜牧水产等职能,为全镇农业生产服务,负责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承担本乡镇区域内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农业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处置;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管理、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和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村能源管理、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工作。马埠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有技术人员8名,其中中级职称1人,助理农艺师5人。中心在县农业局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村的鼎力配合下,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扩展服务‚三农‛平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户、技术要领推广到人、良种良法推广到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一、所在乡镇主导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马埠镇位于县境东部,与县城所在地水边镇公路里程10公里,因镇政府驻地马埠而得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主要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正在发展壮大。近年来,粮食产量继续保持稳定,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扩大,主要经济作物烤烟、西瓜、茶籽油为地方特色产品,是当地有名的“西瓜之乡”。烟叶、西瓜等绿色食品比重继续提高,着力发展杨梅、水果使农业走向品质优良、绿色生态之路。镇内分布有甲鱼、鮰鱼养殖基地与万亩果园,千亩杨梅基地,另外还种植了一定规模面积的桔子和翠冠梨,烤烟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2012年,优质稻面积占全镇种植面积的90%以上。以扩大优质稻、烟叶、西瓜、黄瓜等主导产业的规模,积极拓展杨梅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特色农业及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农技推广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农业推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为农服务职能,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按照我县‚四有五化‛‛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和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要求,2011年县局投入资金30多万元,改造建设1000多平方米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办公楼内外都进行了整体改造装修,外墙悬挂了‚江西农技推广‛全 2

省统一的标识,综合中心办公室、化验检测室、农民教育培训室、咨询服务大厅,等‚三室一厅‛,全部按标准建设完成,农技人员办公室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添置了电脑、电话、复印机、电视机等必要的办公设施,咨询服务大厅设农产品展示柜、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展台、农业生产技术电脑查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功能,大厅门口设有农业技术宣传栏,每月根据农时季节出版2-3期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专栏。咨询服务大厅每天安排2名技术人员值班,直接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发布病虫情报、提供致富信息及来人来访登记等服务事项。对农民朋友咨询各类事项,实行‚一窗受理,上下联动,全程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组织开展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作风,在进一步完善学习、考勤、工作岗位等各项管理考核制度的同时强化了单位内部工作责任制。一是建立了县农业局、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的新机制,按3:3:4比例计分。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和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二是同时制定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职责》以 3

及《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安全卫生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包村联户制度》、《廉政制度》、《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一职责十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实现制度全上墙;并设岗定职到人,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因事定岗、以岗定责,将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实行了统一工作协调。将技术人员分配到村,给每个人定岗位,定责任,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各项工作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三是创新了服务机制。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建立农技人员包村抓示范户,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抓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带动示范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同时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只要有服务对象打一个电话或捎个口信,农技人员就能及时到达服务地点提供服务,实现快速便捷服务。

(三)、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吸收,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新机具,充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注重把已推广利用的成熟农业技术整合、集成,然后推广应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一是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根据我镇特色,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今年共举办各类农 4

业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近600人次,发放农业技术资料0.4万余份,各农技人员深入村庄,巡回田间地头咨询指导农户1000余人次,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种技术难题80多个。同时,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60户,辐射带动600户。2012年,新增养殖户42户。通过宣传培训,极大地调动了我镇农民的科技应用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种养水平。

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新机具。推广测土配方、水稻机插秧、免耕栽培技术、秸秆直接还田、猪粪+沼气+人肥循环模式等多项新技术;推广使用良种覆盖率达100%,推广和引进示范农作物新品种5个,推广各类农机具400多台。

(四)、稳步发展特色种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围绕提升老基地建设新基地的思路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工作,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在巩固大烟叶、西瓜、杨梅、甲鱼和獭兔等产业基地的同时,积极谋划蔬菜、井冈蜜柚、翠冠梨和葡萄等新产业基地的发展,成功引进太和寺生态农业公司落户曾安,探索发展观光农业,为马埠农业走特色产业发展致富之路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扶持,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各种养规模不断壮大,杨梅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井冈蜜柚种植面积780亩,占任务数的520%。油茶落实面积 5

746亩,正在规模种植,特色种植比重明显提高。

(五)、开展农业综合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着力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专职信息员,负责宣传农技工作动态,出版发送病虫情报,按时上报各类信息,并积极宣传农业技术、先进生产经验,为我镇农业生产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二是规范村级财务监管,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着力于村级财务监督和管理,狠抓村级开支的审核,重点抓好大额开支的审核、现金移交管理,对不合程序、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并加大对村报账员的培训力度,现任村报账员每年都必须参加县组织的报账员培训;加强村民主理财小组建设,实施村级财务电算化管理,实现县乡村级财务联网,推进了工作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建设。

三是加大动物防疫力度。实行常年防疫同春秋两季普防相结合,推广双耳标和生猪W病二免工作,确保挂标率和应防率达100%。在两季普防中我们严格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标准要求,共防疫生猪20000头,牛953头次。全年W病、猪瘟、生猪蓝耳病、禽流感的防疫密度达到100%,全镇无重大疫病发生,促进了畜牧业的平稳、安全、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 6

指导及引导集体和个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间社会活动组织,对专业大户及合作社成员实施全程服务,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示范大户挂钩联系服务制度。如对我镇规模养殖户,我们采取‚保姆式服务‛,除免费为其提供疫苗、消毒药品外,还帮其制定免疫方案、消毒计划、饲养管理程序等,并定期采集血样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科学指导适时开展免疫。

三、获得的荣誉及下一步计划

近年来,马埠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上级农业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宗旨,积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载体,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赢得了上级的好评与农民的赞誉,先后获得‚‛‚‛等荣誉

在面对当前新时代、新要求、新机遇,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引了方向,我们要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加强学习,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同心协作,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吉安市峡江县马埠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二0一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中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2006年-2010年我县除有120个村实施新村扶贫外,还相继实施了劳务扶贫、村道扶贫、产业化扶贫、贫困村沼气池项目、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及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等工程项目。

一、扶贫资金投入、投向

(一)扶贫资金投入

扶贫开发总投入23535.48万元。其中:国家扶贫资金7785万元(新村扶贫资金6200万元,劳务扶贫326万元,产业化扶贫400万元,贫困村沼气池项目380万元,村道扶贫194万元,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28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84.3万元,市、县领导和单位帮扶资金708.18万元;群众自筹和以劳折资148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7556万元;5.12地震灾后重建资金4971万元(其中中央基金4698万元,扶贫系统资金273万元);台湾慈济会捐赠资金751万元,香港乐施会捐赠资金200万元。“十一五”比“十五”期间扶贫投入增加了252.49%,扶贫项目也由“十五”期间的三项增加到“十一五”的六项。

(二)扶贫资金投向

1.财政扶贫资金投向

人畜饮水投入279.45万元,占3.66%;水利设施投入533.073万元,占6.98%;村内公路投入4242.6095万元,占55.59%(含3座跨江大

桥,中小桥22座);非农职业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86万元,占5%;农户建设(含特困户建设)1591.6675万元,占20.85%;产业建设313.2万元,占4.1%;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285万元,占

3.73%。

2.灾后重建资金投向

人畜饮水37万元,占0.7%;水利设施112.5万元,占2.3%;村内公路(中桥3座)4759.5万元,占95.7%;社区互助资金10万元,占0.2%;农户建设52万元,占1.1%。

二、扶贫成果

通过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全县120个贫困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路畅通、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农民饮水安全卫生、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贫困人口明显下降。除5.12特大地震返贫人口外,全县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13502人下降到现在的3307 人,比“十五”期间多解决了1100人脱贫。

——贫困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修建村社公路566.44公里,其中:水泥路348.55公里,油路29.2公里,中小桥11座,实现了120个村村通公路,其中有89个村通水泥路和5个村社通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出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村道水泥路、柏油路的比重从“十五”的18.5%增加到66.75%。

——贫困村农业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整治塘堰103口,石河

堰15座,排灌渠10.1公里,蓄水池60口,新建、技改提灌站21座。新增改善灌面2.5万亩,新增蓄水量121.4万方,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了0.24万亩、56.9万方,缓解了生产用水矛盾。

——贫困村农民饮水卫生安全得到了保障。新建饮水井1618口,供水站15座,改造自来水厂4处。解决了 12.3万余人和10.5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比“十五”期间分别多解决了10.1万人和7.23万余头牲畜饮水困难。

——贫困村农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农户建设1910户,建设沼气池3954口,改房7.5万平方米,改厨1.65万平方米,改厕1.67万平方米,改圈2.62万平方米,地面硬化9.31万平方米,户间路硬化7.05千米。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中心的农户“三建五改”,切实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扶贫解困行动,解决了2570人贫困人口居住问题。

----贫困村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全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布局,引导和扶持贫困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骨干增收项目,逐步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实施“中江县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中江县优质丹参药源基地建设”、“中江县青脆李生产基地建设”等产业化扶贫项目,使3802户农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二是积极引导贫困村农户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全县贫困村已培育生猪养殖大户204户,小畜禽养殖大户316户,肉牛养殖大户77户,建成小桑园7600亩,发展经济果木17800亩,中药材种植6400亩。三是利用扶贫贴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先后为四川雄健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贴息贷款7556万元,并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有效地实现了贫困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达到了农户与企业双赢的目的。已实施扶贫开发的120个贫困村,有5.21万户18.07万人受益,实现了1639人贫困人口脱贫,改善了4025人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66元增至4937元,人均占有粮食由482公斤增至579公斤。

——贫困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我县劳务扶贫培训4075人,为近4100户家庭培养了技能型人才,增加了劳务收入。也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人口负担”转化为“资源财富”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达到17.4万人次,通过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技术承包等措施,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

——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县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有39个扶贫村,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68%。

三、关于2011年利民实事的问题

由于国家和省还未正式出台“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县扶贫办目前暂无法提出2011年利民实事任务和目标。

二O一O年十一月四日

上一篇:中考作文热点范文下一篇:质检部出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