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2024-05-03

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共11篇)

篇1: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食品行业是中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一个国际品牌涌入迅猛、国内品牌后起之秀最多、发展最快的行业。21世纪以来,食品行业“国内市场、国际竞争”的趋势日趋明显,“多、散、杂、乱”的无序竞争问题仍如影相随。在中国的食品行业,有以雀巢、可口可乐为代表的跨国巨头,也有以青啤、双汇、蒙牛为代表的民族品牌,但更多的是数以十万计的民营中小食品企业,其行业集中度之低也当居各行各业之首。近年来,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食品行业专业人才需求激增。有调查显示,食品配料、烘焙食品研发工程师、食品工业专家、食品安全检测人员、食品车间生产主管、食品调味师、食品采购经理等专业人才是不少食品类企业重点招聘的类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行业多的是生意人式的老板,缺少的是富有现代经营理念和社会使命感的企业家。现在,食品行业已经进入价值链竞争的阶段,然而有些企业至今尚未树立起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共赢理念。在中小企业中,有人依然陶醉在攫取第一捅金的自我满足中,有人固步自封,破坏游戏规则的“恶意竞争者”也随处可见。亚洲最佳雇主企业的一个最突出特征是:公司高管通常对企业员工有着发自内心的激情。这种对员工的激情给员工以极大的感染力,并激发了他们为公司拼命做事的欲望和动力。然而反观食品行业,经常听到有人用惊羡的口吻谈论蒙牛、王老吉的成功,但是很少有人理性的思考这些成功企业强大的执行力源自何处,现实中与牛根生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小胜凭智、大富靠德”能够产生共鸣的食品企业也不能算多。一些食品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设想,但着眼点更多的是以消费者为本,却忽视了员工的感受。一些食品企业对员工缺乏人文关怀,漠视相关劳动法规,甚至沿用“周扒皮”式的管理方式,将员工视为对立面。这些落后的观点都是急需改进的。

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 人才匮乏是困扰许多企业的现实问题

作为涉农行业,食品企业位置通常相对偏远,交通闭塞,现代生活氛围淡,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和年轻人。人才匮乏成为困扰很多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西方国家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常是在大工业化生产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一些不可预知因素造成的,而我国目前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食品产业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产业。不成熟的产业背后,显现的是不成熟的产业人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安全人才缺口达80万之巨。

二 广域分布带来人力资源信息难以交互沟通

一些企业尝试把总部迁移到交通相对便捷的大中城市,但管理中心与生产中心的分离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课题。由于保鲜与运距问题,一些大型食品集团都推进全国性布局,在多个区域投资建厂,人力资源工作更难以做到信息的对称沟通,这也给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三 行业内的一些企业人力资源观念依然相对落后

目前,仍有一些食品企业停留在另外一个极端-把员工视为“劳动力”,而不是人力资源。部分企业的组织结构中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更缺少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谓的人力资源工作由办公室代管,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停留在人事劳资的业务范畴内。包括培训在内的相关工作都缺少计划性。投资固定资产会贬值,但投资员工培训只会增值。也有企业认为进行员工培训,以后员工跳槽,企业的钱就白花了-这是一种很狭隘的思想。今天的企业发展,需要“自力更生”,但同时也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员工离开公司不等于不能再为公司作贡献,他们在“外面的世界”中历练提高,依然是公司的外部资源,甚至可能回归企业,再次为成为公司的雇员。员工是公司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企业不仅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社会的实践教育平台。

四 研发力量比较薄弱

此外,技术研发类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中的研发职责较少,研发力量还是比较薄弱。食品行业尤其是食品制造加工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主要从业人员是操作工人,操作工人的学历为中专及以下,导致了研发力量薄弱。

五 内部薪酬做法落后

食品企业的内部薪酬方面分析,国内企业的许多传统做法已落后于竞争形势,急需借鉴行业内先进企业经验,改进和提升管理水平。那些具有销售、管理和行业经验的综合人才,往往成了企业间相互“挖角”的对象。

六 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企业成熟度与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是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无形纽带和粘合剂。我国食品企业多注重品牌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其余部分的作用导致了企业文化的残缺不全,还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并加以重视,对于企业文化改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精神需求,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企业文化的缺失也是造成中小食品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之一。

食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 重视员工,与员工共成长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投入不足的现状我国中小型餐饮企业的决策层应高瞻远瞩实施人力资源投资优先战略。一方面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设置,解决一人多岗的问题。另一方面投入资金进行员工培训以提高现有员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注重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据权威部门调查发现:我国中小食品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工作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因我国中小食品企业对员工培训投入的资金有限,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明确每次培训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从而降低培训成本。在培训内容上可分为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等;在培训方式上可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

二 信息共享,消除人力资源部门内部的“信息孤岛”

企业人力资源的薪资、考勤、绩效考核等各个职能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企业里的“人”为对象,由于人事、薪酬、考勤等不同岗位分工的存在,使得人员的大量人事信息存在重复录入、处理等情况,通过人事信息共享,则可消除不同岗位之间的信息孤岛,使得薪资计算数据来源、考核数据来源等问题协同起来,减少工作量、降低出错风险。

三 快速准确的考勤统计与及时的薪资计算和发放

企业的考勤统计是衡量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与人员排班,休假规则,打卡规则等诸多因素相关,具有数据量大和重复劳动特点,采用信息技术的自动考勤统计,使整个管理流程快速、准确,一方面帮助企业及时决策,另一方面为行为导向政策的薪资计算提供及时依据。

食品行业存在销售组织及生产组织,其薪酬架构、薪资标准不同,比如销售人员涉及提成、生产工人涉及计件等。具体到销售组织或生产组织当中,执行层、管理层、决策层的薪酬架构、薪资标准都有自己的特点,执行层固定薪酬部分占比重更大、决策层变动部分占比重更大。同时,薪资计算和发放作为人力资源购买的劳动合同的执行,涉及数据类型繁多,计算规则复杂,可靠性要求高;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可将企业的薪资政策制度固化在系统中,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同时消除了对岗位人员技能的过分依赖,不会出现人员离岗就发不出来工资的情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国中小食品企业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保证和标志,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增强员工的安全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能促使员工以饱满的热情、端正的态度、主人翁的精神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际关系,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关心、密切合作、互相尊重,形成了对企业的强大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真正使企业文化成为无形的纽带,锻造企业之魂,引导员工自发的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企业文化可以不断培育着员工,使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和发展。

篇2: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食品企业管理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班级: 2010级1班

姓名:

学号:

xxxxx大学食品学院

2013年11月

摘要 食品企业管理,是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食品企业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可以向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的树立企业形象,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本文将就食品企业管理内容,作用,以及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

关键词:食品企业管理 食品工业 发展趋势

一、前言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身为企业灵魂人物的企业主、CEO及高管团队具备相当水平的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CEO必读12篇聚焦企业管理八大领域,快速提升CEO自身领导力及管理能力籍此达到推动企业成长的目的。麦肯锡对国内外众多业绩优秀企业的调研分析认为,竞争力强的企业在内部组织设置和管理杠杆运用方面都具有卓越的特色,他们的执行力对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提升企业的组织运营能力,正是华天动力协同软件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现代科技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办公方式,通过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了工具化,以事务和项目为中心,帮助组织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体系,有效的协作执行体系,精准的决策支撑体系,来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办公能力,建立协调统一、反应敏捷的高水平执行团队。[2][1]

二、食品企业管理

1、管理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说明了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项基本活动。这五项活动又被称之为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管理定义中的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所谓协调是指同步化与和谐化。一个组织要有成效,必须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直到各个人的活动同步与和谐;组织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也同样要同步、和谐。

管理定义中的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4][3]

2、食品企业管理的分类 按照职能或者业务功能划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管理等;按照层次上下划分为:经营层面、业务层面、决策层面、执行层面、职工层面等;按照资源要素划分为:人力资源、物料资源、技术资源、资金、市场与客户、政策与政府资源等。[5]

3、食品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生成原理分析

一般性系统可以表达为由内部结构,输入环境和输出环境组成的三元组。它的行为特征可描述为在一定的输入环境的作用下,经过内部结构的有效转换后向其输出环境产生输出集合。企业系统的存在方式与行为完全满足一般性系统的上述特征。由于企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人造系统,为了具有在时间上主动地去调节系统的结构及行为的功能,必须形成企业的管理组织功能结构,以使系统与其环境连续地处于相互适应状态,并因此获得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调节过程里,系统环境具有超级系统的性质,也就是说企业一般很难对输入与输出环境实施完全的控制与调节以使它们完全地适应结构的要求,更多地只能是直接对其内部结构实施调节及控制以主动适应其环境的变化。显然,一个有效的企业内部结构至少应满足两点要求:它应建立在与各种环境因素直接发生联系的基础之上;结构本身必须功能有序。

显然,企业系统可以被分解为管理组织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的基本物流子系统,具有完全的实物特征,是形成企业整体基本功能、行为的结构基础。一般可分解为生产人员、工作场地和机器设施等元素,其元素关系体现为一定的操作规程、物流的流动路线、工艺技术要求等内容。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有效地对系统建设与运行实施有目标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结构性群体。其基本元素是企业中各种具有管理功能的机构,是一种派生的以信息流为主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的功能就是在时间上主动地去调节系统的结构与行为,使得企业与其环境连续地处于相互适应状态,由此获得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作为企业系统的管理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改变和支配生产组织结构发展演化的外部环境条件,而且对内部生产组织结构的协调与发展,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制约生产组织结构的发展和转化,对于企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企业系统的形成是管理者在成本效率原则的驱使下,以生产组织结构为基础来构建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的。这既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9][8][7][6]

4、管理结构的基本结构模式

根据系统学观点,系统结构是由各个元素及元素间的关系组成。认识一个系统的结构,就必须了解它的组成元素和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组建的关键,一个在于元素的划分;另一个在于元素之间关系的构建。但在这里,还没有、也不可能对系统结构中的元素及其关系的具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及经济等性质进行具体的说明,这些都只能在具体的系统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实现。

由于管理组织结构是一种派生的、以信息流为主的结构,因此,其基本元素企业中各种具有管理功能的机构的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权力的大小及之间的关系。对于权力的划分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情况,这两种划分并不矛盾,而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纵向分散程度导致纵向自主权,横向分散程度可看作是各部门联系强弱的标准。[11][10]

5、管理结构的影响因素

(1)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一个组织的管理层次的多少,表明组织结构的纵向复杂程度。例如,大型企业,从总经理到一般职工,中间可能有五六个或更多的层次;而小型企业可能仅有两三个管理层次。管理幅度说明一名上级直接领导的下级人数。[12]

(2)专业化程度

管理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程度,就是组织中各职能部门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具体表现为部门和职务数量的多少。同样规模的企业,如果科室机构多,说明分工较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反之亦然。

(3)地区分布

组织的地区分布表明管理组织结构在空间上的复杂程度。如企业的全部组织机构集中在某一个地区,企业的地区组织结构则比较简单;如果企业在某几个地区设有分公司、分工厂或派出管理和办事机构,则组织的结构就较为复杂。[13]

(4)分工形式

管理组织的分工一般是多种多样的。

(5)关键职能

这是指在管理组织结构中出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关键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和战略起着关键的作用。[14]

(6)集权程度

当管理组织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限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时,即表明这种组织结构的集权程度是高的;反之,如把其中相当大的经营管理权放给较低的管理层次,则其集权程度是低的。

(7)标准化

这是指按一定标准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不仅生产作业可以标准化,而且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一般都具有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只要按具有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去做,那就可以实现标准化。[15]

三、食品企业管理对食品工业的推动作用

1、食品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要在某种特定的组织中工作和生活。工厂、医院、学校、部队都是组织的例子,食品企业也不例外。管理组织即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的,经由分工和合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促成企业全体职工通力协作的一种责、权、利互动的结构形式,有如下特征: [16]

(1)管理组织具有突出的目的性

管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共同的目标,因为任何组织都是为目标而存在的,管理组织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的能动性,以获得合理的利润和效率。[17]

(2)管理组织具有严格的协同性

管理组织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和协作,而分工和协作关系是有组织目标所决定的。食品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要划分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的人事等许多部门,这就形成了分工。

(3)管理组织具有明确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管理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来规范。组织分工后,就赋予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以便于完成组织的目标。

2、对食品工业的推动作用

食品企业管理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向顾客提供满足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18]

四、我国食品工业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作为新兴产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随着食品加工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它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独立食品工业体系,其产值居工业总产值的第一位,我国食品工业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综合目前我国食品的现实情况,在未来10-15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如下:以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加速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建立[19]

农产品产、加、销的产业链,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功能保健、营养卫生、质量安全和方便快捷将成为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将是21世纪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将成为农副产品增值高效的新增长点,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食品加工业的水品,加快步伐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现在还存在将食品卫生管理代替食品质量管理的趋势,食品质量管理工作至今没有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加快食品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完善管理机构设置,是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尽快组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认证机构,积极开展“安全食品”、“绿色批发市场”、“绿色零售市场”和“绿色生产线”的认证工作。在食品安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使食品安全工作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21,22][20]。第二,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认证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食品供求、交易、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和监测抽检预警网络系统,搞好食品供求、卫生质量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第四,加强食品安全设施体系建设。第五,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快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企业、公民都认识到食品安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共同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23]

五、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故而食品企业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我国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目前,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是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构成的最明显威助。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惟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不按标准生产,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滥用添加剂,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致使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人们对食品谈之色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构成了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因此,做好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工作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推动食品行业向前发展,保障民众使用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4]

【参考文献】

[1]陈宗道.食品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5-6

[2]李平兰,王成涛.发酵食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

[3]史红主编..生产管理一点通[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6

[4]罗纳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调研报告.2006

[5]江汉湖主编.食品安全性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6]陈永红,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年1月(11).[7]裴山.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47).[8]白丽,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博士论文,2005.[9]王绪君.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0]刁恩杰主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11]邵一明,蔡启明,刘松先.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12]克洛彭博格,佩特里克.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3]房庆,刘文,王菁.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年12月.[14]刘兴国.知识经济与企业组织结构[J].经济师, 2002,(5).[15]郑必清,徐江华.浅谈现代企业柔性化管理[J].现代商业,2007,(14).[16]冯明,尹明鑫,廖冰.企业管理元胜任力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5).[17]韦尔奇.韦尔奇经理法则全书[M].九州出版社,2002.[18]Rolph·R·Berg.企业管理系统思想与方法.武汉钢铁学院管理工程系,1987(12)

[19]鲁涛,彭启山.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演进与系统形态演化分析[J].系统辩证学报,2003(4)

篇3: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一、湖北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近年来, 湖北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 湖

北食品加工、制造及饮料制造业产值达820亿元, 约占全省工业份额的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 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1.54%, 食品制造业增长35.85%, 饮料制造业增长33.4%。

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省300

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 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就达229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3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07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28万户, 比上年增加20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99亿元, 比上年增加28%;全省稻谷种植面积约2190万亩, 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6%;小麦种植面积983万亩、薯类398万亩、油料1274万亩、蔬菜瓜类1113万亩, 分别占全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13%、5%、17%和15%。

3、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形成了一批优势品牌。近年来, 全省

广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 加大食品监管力度,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省绿色食品品牌数在全国位居第二, 优质稻、麦占75%, 优质猪、禽、鱼比例达70%。全省拥有一批如“国宝”、“福娃”、“劲牌”、“稻花香”、“枝江”、“金龙泉”等中国名牌产品, 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

4、产业链不断延伸, 形成了一批特色板块经济。近年来, 湖

北推行种植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建片带, 依托专业大县建设一批大基地、大板块, 依靠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目前, 已分别重点建设46个粮食、20个油菜、10个茶叶、30个畜牧、26个水产大县。同时, 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 不断延伸产业链。各地新上一批米乳、饴糖、玉米浆、米糠油、方便饭、方便粥、方便米线、方便糕点等深加工项目。

二、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湖北食品工业近几年来有长足发展, 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转化增值能力弱、附加值低。

湖北食品资源丰富, 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然而, 目前湖北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 深加工率不到20%。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仅为1∶0.7。在居民食品消费中, 工业食品比重约占30%。全省农产品大多为粗 (初级) 加工产品, 附加值不高, 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如稻谷主要是大米加工, 饴糖、方便食品少;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 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肉产品主要是白条肉、冷冻肉多, 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

2、生产规模小、名优精品少。

全国食品加工业中有10多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湖北没有1家;年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湖北也只有10家, 其年销售总额不及河南双汇集团一家企业。在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中, 中国名牌产品不到10个, 其中主要是酒类和大米。

3、风险机制有待建立。

一是质量风险。由于食品工业是人的生活必需品, 人命关天, 生产涉及方方面面, 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够健全。二是灾害风险。如自然灾害、病虫灾害、疫情灾害等, 农产品抗灾能力比较弱。三是市场风险。食品价格一方面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如一旦粮食市场价高于合同收购价, 农民履约难保障。

4、瓶颈性制约因素较多。

一是交通运输制约。由于食品运输成本较高, 适合于就地加工。二是进入超市的制约。由于食品产业多是微利产业, 进入超市费用较高。而且超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 大型货车不能进入, 必须通过小型货车转运, 成本进一步增加。三是资金的制约。由于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除政策性贷款外, 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四是土地制约。湖北多数地方在前些年基本农田划定范围过宽, 土地储备不足, 食品工业发展用地紧张。

5、食品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 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湖北食品主要是以大米为主, 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低。同时装备水平不高, 技术含量低, 名优精品少, 竞争力比较弱。

三、发展湖北食品工业的对策

湖北是粮食大省, 也是水产大省, 食品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食品资源大省转变为食品工业大省、经济强省,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面积、产量、种植 (养殖) 结构和农民积极性方面, 而是要围绕食品工业及产业链的延伸,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品牌优势, 培育一批食品加工的领军企业, 形成具有湖北特色、规模大、集中度高、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较强食品工业产业体系。

1、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工业发展管理机制。由省政府领导挂帅, 综合部门牵头, 有关部门参加的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协调会议机制, 对食品工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负责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扶持政策, 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的管理权限, 各负其责, 相互配合, 切实履行好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打开绿色通道, 降低粮食企业进入超市的费用, 除农产品运输车辆有严重违规行车、停车、超重行为外, 不允许对农产品运输车辆进行罚款。保障食品加工业用电, 在电价方面予以优惠。同时有关部门对良种选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检测检验等方面加强指导。

2、促进食品工业聚集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发展一批食品工业园, 引导食品工业向园区聚集发展, 不断延伸产业链,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一是培育领军企业。依托“国宝”、“福娃”、“稻花香”“枝江”、“劲牌”等中国名牌, 借鉴湖北烟草、采花毛尖等做法, 对食品工业进行跨区域的联合、兼并、重组, 对食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二是在布局上, 围绕“两个通道” (铁路、水运) 和食品产业大县, 优化布局, 形成食品产业聚集区。

3、建设食品工业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各地区域优势, 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基地。一是大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加工原料供给基地, 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大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方面工作的力度, 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保障。三是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以“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投资入股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4、培育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

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 着力培养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要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 实现“强强联手”、“强弱联合”, 培育和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获得产品进出口经营权, 促进产品出口。对龙头企业在立项、基地建设、原料收购、批发和流通网络建设、科技研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 给予必要的扶持。大力培育区域品牌, 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 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强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 保护知识产权,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商标, 充分利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 加大对知名商标的保护。

5、推进科技进步。

支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究开发和转化。加速食品工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充分利用优秀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转化, 促进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加强食品工业领域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 培育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加大对现有食品科研院 (所) 的改革力度, 鼓励和支持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 使企业逐步成为食品科技开发的主体。广泛开展食品工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把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 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营造吸引人才的宏观环境和条件, 培育食品工业科技人才。

6、强化食品安全管理。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没有切实可靠的食品安全管理产业做得越大, 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就会越大。民以食为天, 食品关系人的生命与健康, 必须加强食品管理。大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及绿色食品。进一步修改、补充、调整食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完善标准体系。积极跟踪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发展动态, 重点研究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 A C)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食品标准, 提升食品标准的整体水平。强化标准的实施工作, 加大监督力度, 确保食品生产企业能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产品质量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7、建立服务体系。

篇4: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摘 要 本文对当前市场现状下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工作所面临的三个难点: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产品质量、实现企业灵活运转并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采用科学管理办法、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积极建立企业文化,是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对新形势的有效办法,希望能够为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 食品加工新形势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报酬分配

引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进入和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又使得我国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广阔的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优越的空间;另一方面,飞速崛起的企业和行业兼并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食品加工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经济情况下生产和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1.1 复杂的食品原料来源

食品原料是食品加工企业进行生产的首要资源,而目前复杂的市场形势使得食品原料来源越来越复杂,食品加工企业仅从材料来源企业的宣传册和网站获得食品原料的信息,十分容易受到欺骗。原材料质量不能保证,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的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1.2 冗长的企业资金流通链

目前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都有增长的趋势,传统的食品加工企业多自产原料,进行加工之后直接投入零售,企业产业链短,资金回笼快,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为目前的食品加工企业多数还要为产品进行宣传、引进技术仪器、更新生产线设备等、提供售后服务等,企业投入多而产出慢,直接导致企业资金流通链变长。

1.3 日益严重的行业竞争

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广阔的市场以及对行业垄断的抑制,使食品加工行业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即使市场购买力再强大,如此快速的企业增长也使得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食品加工企业想做大做强,除了产品质量之外,还需要拥有足够强大的软实力,才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好发展。

二、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工作的难点

2.1 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食品加工单位生存的王牌,无论企业内部结构如何坚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多高,企业对产品宣传进行的多有力,产品质量上不去,企业想要盈利就十分困难,而不能盈利,企业就难以生存。作为企业核心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企业质量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但是,企业产品加工属于生产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属于行政部门,行政如何介入生产,这是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2.2 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灵活运转

冗长的资金链使食品加工单位的流动资金运转速度慢,企业效益增长受到阻碍,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又需要固定资产的定期投入,因此,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效益达成之间的协调成为食品加工单位面临的最大困难。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员工进行的管理,也涉及到企业在员工薪酬这部分的资本投入,因此,从员工薪酬管理角度进行企业运营方面的管理以实现企业灵活运转,成为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

2.3 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食品加工单位要在强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加速企业资本流通之外,还需要对企业的综合实力加以重视。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企业的基本结构与企业发展目标的协调性、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的基本构想等。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内部人、事的协调,是企业综合管理的根本方式,因此,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是可行的,而企业人综合实力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也是食品加工单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

三、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新形势

3.1 采用科学管理办法

科学管理是源自于欧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是在全面、综合的视角上分析和处理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方式。科学的管理办法将企业的生产与行政放在同一水平线上,鼓励不同的部门互相协作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想通过管理实现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就必须以科学管理为主要的企业管理办法。

3.2 以绩效工资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

绩效工资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能够实现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和企业效益产出平衡的方式。绩效工资的劳动报酬分配重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充分尊重员工对企业工作的自主性的基础上,保证了企业在人力资本投入上的“不浪费”,使企业在资本投入方面更加高效。

3.3 突出企业文化建立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所形成的的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食品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如能在工作中重视到企业文化建立的重要性,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加强对企业老员工的企业文化宣传,使企业员工上下一心,就会使企业凝聚力增强、使员工自身的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这是企业发展得“人和”的表现,有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综合实力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状态下,食品加工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和极具挑战性的新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企业灵活运转并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而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以绩效工资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力、突出企业文化建立是食品加工单位人力资源应对新形势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许彩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2-7.

[2]黄彩红.企业国际化——我国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肉品卫生.2001(09):198-200.

[3]陈庆玲.新疆昌吉季节性农产品加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疆财经.2008(08):63-65.

篇5: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在企业管理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内容上以人为中心;管理形式为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管理方式采取人性化管理;管理策略上注重人力资源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管理体制上采用主动开发方式;管理层次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企业的计划与决策。

篇6:食品加工卫生管理制度

一、制作裱花蛋糕要在裱花蛋糕间内进行,裱花蛋糕间内必须有上下水和空气消毒设施。

二、制作前应先检查食品卫生质量,不得使用过期、变质、伪劣的食品原料。

三、裱花蛋糕间必须有专人负责,进入裱花蛋糕间之前必须先洗手消毒,更换清洁的工作服帽。

四、制作裱花蛋糕之前应先将刀、案板、工作台面等进行消毒。

五、所使用的色素必须是食用级别的,必须索取相应的卫生检验报告及供货者的有效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六、不准将个人物品及与裱花蛋糕无关的物品带入裱花蛋糕间内。

七、工作结束后,做好工具容器的清洁消毒及裱花蛋糕间的清洁卫生。

八、必须有专用的冰箱存放食品。

面包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制作面包要在面包加工间内进行,面包加工间内必须有上下水和空气消毒设施。

二、制作前应先检查食品卫生质量,不得使用过期、变质、伪劣的食品原料。

三、面包加工间必须有专人负责,进入面包加工间之前必须先洗手消毒,更换清洁的工作服帽。

四、制作面包类商品之前应先将刀、案板、工作台面等进行消毒。

五、所使用的色素必须是食用级别的,必须索取相应的卫生检验报告及供货者的有效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六、不准将个人物品及与制作蛋糕无关的物品带入加工间内。

七、工作结束后,做好工具容器的清洁消毒及加工间的清洁卫生。

八、必须有专用的库房存放食品原料。熟食加工间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熟肉制作应符合《肉与肉制品卫生管理办法》和《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有关生产过程的相关规定。

2、达到“五专要求”,即专用加工间、专用固定加工人员、专用工具、专用洗手消毒设施、专用冷藏设施。

3、入口处设更衣室,配有二次更衣和洗手消毒的相应设施

4、专间内安装有紫外线灯等空气消毒设施

5、专间配有空调设备,专间温度不高于25゚

6、加工熟食的工具、容器必须生熟分开,标志明显,必须专用、避免生熟交叉污染;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清洗干净,保洁备用。

7、加工间配备适应经营需要的冷冻冷藏设施,标志明显,生熟肉制品不得混放。

8、辅料、调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凉菜加工间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制作凉拌菜要在专用间内,专用间内必须有上下水和空气消毒设施。

二、加工前应先检查食品质量,原料不新鲜不得加工。

三、专用间必须有专人负责,进入专用间之前必须先洗手消毒,更换清洁的工作服帽。

四、制作凉拌菜前应将刀、案板、工作台面等进行消毒。

五、不准将个人物品及与凉拌菜无关的物品带入专用间内。

六、工作结束后,做好工具容器的清洁消毒及专用间的清洁卫生。

篇7:食品加工烹调制作管理制度

1.操作人员更衣、洗手后,方可进入操作间进行加工,防止二次污染。

2.加工前认真验收加工原料是否符合质量,严禁加工不合格原料。

3.待加工原料进行清洗后,分类存放,按存放时间进行先后加工,防止交叉污染。

4.加工植物类原料,应根据菜品及烹调的具体来定。对蔬菜原料进行捡摘剥削等加工处理;对容易去皮氧化的蔬菜要及时浸入水中,沥干水分,存于相应盛器内。

5.水产品和肉类产品加工应除尽污秽杂质,按用途进行原料加工,加工后严禁落地存放。冷冻食品应解冻后进行粗加工,加工时避免损伤鲜活水产品肉质。

6.活禽类加工应放血完全、褪毛干净、取内脏彻底;肉禽类清洗后无血、无毛,鱼类清洗后无鳞、鳃、内脏,保持清洁卫生,不同原材料进行分开加工,防止污染。

7.配备有盖的污物桶、臊水桶,每日工作后垃圾日产日清,污物桶、臊水桶存放点随时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杀菌。

8..烹制前,必须对烹制材料进行检查,严禁烹制变质食品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及原材料。

9.熟食品应存放在专用的经过消毒的用具、餐具中。

10.剩余熟食品放入熟食箱存放,存放超过四个小时的熟食品,回锅后应彻底加热煮透方可供应。

11.工作结束后,调料加盖,调料瓶、炊具、工具、用具、灶上、灶下、台面清洁整理干净,地面清扫拖净。

篇8: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关键词:食品;加工;河南;質量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52-02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产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所必须支付的一切成本,以及因不能达到该标准而发生的损失成本。由五大类构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显性质量损失成本、外部隐性质量损失成本。

(二)食品加工业质量成本的构成

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止生产不合格产品所发生的成本。预防成本是指专门为预防劣质食品和产生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食品或不符合产品设计标准的食品所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质量工作费用、食品评审费用、质量改进项目成本等。检验成本指为了确保符合食品质量标准要求而对食品开展的测量、评价审核所支付的费用。企业发生此类成本的目的,是希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尽快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避免损失延续下去。具体来说有质量检测设备和仪器的购置成本和折旧费用、维修校准费用、专职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等。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又称为内部故障成本、内部差错成本等,他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这类成本一般与企业的废次品数量成正比。内部损失成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主要指食品在出厂之前,因质量未达到规定的标准被检出而发生的损失。外部显性质量损失成本,外部显性质量损失成本主要指食品出厂后,因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被检出或未能满足顾客需要而发生的企业必须实际支付的显性损失和费用。外部隐性保证成本,是外部隐性质量损失成本主要指食品出厂后,因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被检出或未能反映消费者的要求而发生的企业暂时不必实际支付而应计算的隐性损失和费用。

(三)质量成本管理的属性

1、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内部有关人员提供经济信息,是为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保证能力。

2、质量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利用信息,来规划和计划质量工作,评价质量改进效果和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3、质量成本核算的对象,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用一种或几种产品,某些零部件或责任区域进行核算,在核算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即关键的少数,以便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二、河南省食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

(一)河南省食品加工业现状

我省食品加工业正面临一个复杂多变的局面: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市场营销费用加大、销售渠道拓宽,大量同类产品出现造成产品过剩威胁等。为了在这样的竞争格局生存发展,整个食品加工业也都在致力于寻找降低成本的突破口,而在追求低成本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把降低成本的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了那些容易看到和控制的成本费用上。然而在质量成本管理上,国内众多食品业企业都普遍陷入到了一个误区:把高质量和高成本对等起来。高成本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核心目标是相背离的,他们无法接受为提高质量而投入的高成本,因此企业往往都不会考虑为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加大成本投入,因此冒险以质量为代价来实现成本最小化。大量事件说明我国食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令人担忧,急功近利偏好于短期高利益的获取,然而这种偏好非但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其他成本,这就让企业纷纷陷入了降低成本的瓶颈中,在质量成本面前进退两难。

(二)河南食品加工行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片面的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片面认为“高质量就等于高成本”,没有认识到质量和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往往采取比较决策,造成质量与成本的失衡。

2、价值链的断裂:质量成本管理仅限于对生产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没有从原材料采购、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整个价值链来考虑。

3、缺少质量预警机制:由于对质量保证成本的投入比例把握不到位而产生了质量损失成本和无效成本。

4、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形同虚设,仅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有效实施。

5、质量成本核算账户的科目不完善。在新的准则中,没有质量成本科目,质量成本所属的费用,被分解成若干具体项目划分到了各个科目之中。

6、现行的评价质量成本管理效果的方法不完善。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借助于质量成本。

三、提高河南食品加工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建设企业质量文化

树立质量观,是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质量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质量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物质的加工生产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思想、意识的凝聚过程。物质手段是质量形成的前提和保证,要提高质量还必须转变质量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树立质量道德风尚,这是质量形成的更深层次上的关键。

(二)转变传统思想,走出质量成本误区

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质量保证成本(预防和检验成本)通常是要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资金的投入。要想打破降低质量成本的瓶颈,避免质量成本就是高质量产品需要高成本的误解,就必须转变传统思想,重新理解质量成本的概念,绝不能片面地认为质量成本仅仅是由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而支出的那部分费用(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所构成的。

(三)基于“合理质量”构建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合理质量”观念更加突出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经济效益原则,它严格区别于以行业或国家标准为判断依据的工程导向的质量观念,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同时也为完善质量成本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基于国内乳业质量危机现实,提出在合理质量管理观念下,通过建立指数函数对质量成本曲线加以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四)对上游价值链活动实行“检控并重,以控为主”

企业应明确在上游价值链中的位置,提出利用上游价值链活动促进质量成本的降低的经济意义。在上游价值链中,其关联方主要是农副产品供应商,在各种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上企业应执行“检控并重,以控为主”的管理方式。当实物质量及质量保证能力均达到要求时,才能获的原料供应资格,同时强化、完善了监督管理;及时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调整供货渠道,确保原辅材料的高质量;实际参与到农副产品供应商质量计划的制定中,对农副产品供应商开展质量质量成本管理教育等的学习,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协助农副产品供应商建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材料质量制定奖励机制,提高其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质量成本核算

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可以保证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质量成本的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重点。对质量成本进行核算时要把握定量化计算的原则。质量成本核算与会计成本核算是在不同层次上、从不同角度对成本费用进行的归纳、分类,质量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得出质量成本的多少,而是为了在分析和比较中寻找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也就是要处理好质量成本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原始记录,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是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参考文献:

[1]爱德华J.布洛切,康H.陈,托马斯W.林.成本管理一战略与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

[2]贾永梅.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会计.1997(3):45-47.

[3]李艳波,刘松先.质量成本分析与优化的实证研究[J].江苏冶金.2008.

篇9:食品粗加工卫生管理制度

2、粗加工间或粗加工区域地面应易清洗、不吸水、防滑、排水通畅,所用材料应无毒、无臭味或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符合卫生标准、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3、粗加工场地应设有层架,加工场所防尘、防蝇、防鼠设施齐全并正常使用。加工用工具、容器、设备必须经常清洗,保持清洁,直接接触食品的加工用具、容器必须用后消毒。

4、解冻、择洗、切配、加工工艺流程必须合理,各工序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食品不受污染。

5、动物性食品与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水产品宜在专用水池清洗,并有明显标志。加工肉类、水产品与蔬菜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要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6、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7、加工后食品原料要放入清洁容器内(肉禽、鱼类要用不透水容器),不落地,有保洁、保鲜设施。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使用或冷藏。

8、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放在层架上。

9、加工后的肉类必须无血、无毛、无污物、无异味;水产品无鳞、无内脏。

篇10: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产品品质,降低成本等管理目的,针对美食加工厂提出了6S管理奖罚制度。

一、适用部门:生产现场(蒸馍区/烤馍区/包装区/分拣区/仓库区/质检区/公共区域)1、6S管理委员会成员随时到各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下达口头或书面整改通知并跟踪确认改善效果,必要时记录并做总结报告。若口头警告或书面整改要求期限内容未达到者,给予责任区域负责人 元/次罚款,罚款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者在工资中双倍扣除,并在每周6S管理检查评分中扣除2分/次;

2、每周六17:20举行一次全公司6S管理检查, 并通过详细的评分,对优良部门、落后部门实施全厂通报表扬或批评并予以记录。每周6S管理委员会成员必须全部到场(提前请假者除外),迟到者罚款XX元/次,无故不到场者罚款XX元/次,罚款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者在工资中双倍扣除;

3、在月底对每周检查结果进行总评,并评出优秀和落后部门。优秀区域将获得公司颁发的“6S流动红旗”一面落后区域将挂红牌,并限期整改。“6S管理流动红旗”和红牌必须保存完好,遗失损坏者罚款XX元。

4、每月评比的结果将予以全公司公布,并对获得第一名(要满足总平均分>=90)的部门集体予以XX元奖励;最后一名(总平均分<80)予以XX元的处罚(从该区域全体员工工资中扣除罚款金额60%,区域主要负责人扣除罚款金额20%;次要负责人扣除罚款金额20%)。

5、对连续三次(月评)都表现为最差的部门,将对其部门主管能力进行考核,并降一级工资(元);连续6次(月评)最差者,建议撤消其主管职务。

6、各生产现场实施6S管理之成绩将会作为各生产现场管理人员在以后晋升,薪金调整,奖金及人事变动的依据。

二、适用部门:生产部/质检部/供销部/综合部、财务部及各办公室1、6S管理委员及监督员随时到各办公室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下达口头或书面整改通知并跟踪确认改善效果,必要时记录并做总结报告。若口头警告或书面整改要求期限内容未达到者,给予责任区域负责人XX元/次罚款,罚款现金结算,并在每周6S管理检查评分中扣除2分/次;

2、每周六17:20举行一次全公司6S管理检查,并通过详细的评分,对优良部门、落后部门实施全厂通报表扬或批评并予以记录。每周6S管理委员会成员必须全部到场(提前请假者除外),迟到者罚款XX元/次,无故不到场者罚款XX元/次,罚款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者在工资中双倍扣除;

3、在月底对每周检查结果进行总评,并评出优秀和落后个人。优秀个人将获得公司颁发的“6S管理流动红旗”一面,落后个人将挂红牌,并限期整改。“6S流动红旗”和红牌必须保存完好,遗失损坏者罚款XX元。

4、每月评比的结果将予以全厂公布,并对获得第一名(要满足总平均分>=95)的个人予以XX元奖励;最后一名(总平均分<90)予以XX元的处罚(从该员工工资中扣除)。

5、中国6S咨询服务中心指出对连续三次(月评)都表现为最差的个人,将对其个人扣发一天工资(元),若考核后三个月评分不为最差者将恢复原工资。

6、各办公室实施6S管理之成绩将会作为各管理人员在以后晋升,薪金调整,奖金及人事变动的依据。

三、奖惩具体细则

1、奖金可由部门自行安排,获奖统计结果由检查组统计和总结,以《6S管理奖罚通告》的形式呈交组长批准后生效,财务部以现金的形式支付获奖单位;

2、日常6S管理现场处罚现金结算,其他罚款在当月工资中扣除,由检查组以《6S管理奖罚通告》的形式呈交组长批准后生效,财务部门执行扣款;

3、所有检查结果由6S管理检查组统计出数据后,每月底提交综合部作为绩效考评的依据之一;

注意事项:

篇11:食品加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有着一些不同于企业员工的特点。前者所从事的是公共事务活动,他们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担负公共责任。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具有某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具备的内容和特质。一方面,它要反映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哲学,采取某些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同或相似的新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公共管理新哲学,必须反映与公共权力的行使密切相关,具有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以区别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共管理本质特征。

1.管理的公开性

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企业管理存在着差别的。它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其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企业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它们接受公民的委托,代表公民去做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事情,它们要向公民负责,同时接受公民监督。正因为如此,公共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公开性成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往往是企业商业秘密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公开性在保证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公平性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的要求。

2.管理的复杂性

与企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了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它是一个纵横交错、层层节制的官僚制组织结构体系,要求目标统一、责权统一和功能配置统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既受到政府组织的影响,也受到其它部门的影响,它的这一特殊性增加了对其管理的复杂性,提高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对公共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难度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着诸多的难度:产出难以量化;目标缺乏准确性;绩效指标难以确定;评估信息系统不健全;管理者与评估者相对立等等。这其中有些困难如产出的特殊性和目标的多重性是无法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

3.管理的稳定性

公共组织的结构很少发生变化,管理模式也很少发生根本性变革,与企业组织相比,公共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稳定,员工的组织预期和行为方式可以长期化。不利的是,公共组织往往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励手段缺损。

4.管理的法制性

由于宪法、法律和各项行政条例等法律手段是公共组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此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等活动都是有法可依的。一方面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组织机构及其宗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行为进行规定,另一方面公共组织要依法合理地行使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权力。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点。

5.管理的权威性

上一篇:会秘书长履职报告下一篇:用有声有色一词来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