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论文

2022-07-03

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出的“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要求,寻策专家,问计一线,在理论思考与实践对标的碰撞中瞄准方向,久久为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论文 篇1:

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摘要: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从产品层面,应大力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从企业层面,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从行业层面,促进产业集聚,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实现国际接轨;从政府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从社会组织层面,建立和完善为食品加工业服务的市场服务体系。

关键词: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政府;企业;行业

2011年,我国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为78078.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6%,比2001年的7278.03亿元增长了9.73倍;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1735家,比2001年的18571家增长了70.88%;食品企业从业人员682.8万人,比2001年的376.68万人增长了81.27%;食品企业实现利润5523.2亿元,比2001年的442.69亿元增长了11.48倍。食品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大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影响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微观层面包括产品、企业和产业三个要素,宏观层面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两个要素。因此,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研究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内涵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某一产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产业竞争力资产和产业竞争力过程两个因素。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同样取决于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资产和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过程两个因素。其中,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资产指食品加工业拥有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取决于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资产状况反映了我国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代表着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而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过程指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优化升级过程,取决于我国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政府对食品加工业的支持,这是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主体。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竞争资产和竞争过程的有机组合,二者组合的优劣直接决定食品加工业发展的竞争力大小。而食品加工业拥有的竞争力资源及其配置状况取决于企业、企业生产的产品、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食品加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取决于企业、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行业、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促成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微观对策

(一)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通过食品加工业中各个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而食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向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上。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食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首先在产品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1.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品牌对企业来讲,体现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对消费者来讲,可以体现出其身份和消费品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树立起较强的品牌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向品牌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样如此。而企业品牌的创造和树立需要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支撑。我国食品加工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实力不明显。在此情况下,政府一方面应通过鼓励食品企业之间的收购、重组增强企业实力。还可以支持那些发展潜力较明显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使用金融工具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打造本土品牌。对于已有的名牌产品,要通过企业改组、改制,建立规模强大的企业集团,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对于非名牌产品,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实施质量等级制,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争创名牌奠定基础。

2.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本土化策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发能体现销售地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产品,增加产品和消费者的亲和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饮食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未来产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围绕企业文化来展开。该策略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把当地的饮食文化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因此,应该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底蕴,用饮食文化带动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具体操作时,对传统食品,要进一步开发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新型食品,应该使其更具有现代文化气息。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体地位,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从企业层面构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关键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已有价值链的升级改造,二是新价值链的开发。已有价值链的升级改造体现企业当前的竞争力,是新价值链开发的基础。而新价值链的开发则代表企业对未来市场的主导能力。

1.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通过发展订单经济,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与产品生产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使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生产相结合。大型企业可通过收购订单业务定期接受原材料,从而缓解当前原材料供应不足的状况。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对产品的研发和营销不可能投入太多,利用订单按照合同进行生产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失真、规避市场风险和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促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外包合作是把企业的部分非核心经营活动委托给合作方经营。外包合作不仅可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使企业集中资源和精力开展其核心业务,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其生产经营效率。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外包合作,缩小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使其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提高创新能力、开展新的服务模式。把非核心经营活动承包给合作企业,企业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上来,从而巩固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对于外包经验不足的企业要敢于创新,消除疑虑;对于外包经验丰富的企业,最主要是找到能够实现外包收益最大化的途径。

2.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较少,从而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食品加工业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向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是将研发中心外移,有条件的企业把研发中心转移到发达地区或国家。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及时掌握行业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吸纳科研人才。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准确了解市场动态,增加与国外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其引进外资的能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实施产学研结合,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和资助食品研发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措施的实施,可使食品企业把其竞争资产用于推动创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价值链。

(三)提升行业竞争力

食品加工业由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组成,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该产业内各家企业竞争力的集合。同时,由于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显,每家企业都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链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必须明确其在全球生产链中的地位,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我国食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从行业层面讲,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应从两方面入手:

1.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根据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产业集聚主要是密切经济联系造成的。目前,由于我国食品加工业生产和销售量很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专业化分工,食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比较低,并且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因此,我国食品加工业已经具备了产业集聚的条件,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首先,制定产业集聚战略。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设计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分类指标体系,确定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和重点区域,并在各项政策上给予支持。其次,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是在社会化和网络化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和专业化分工体系。因此,应按照食品加工业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围绕食品产业链发展来完善当地的产业配套体系,同时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不同规模的产业协作配套圈。再次,建立核心企业工业园区。核心企业体现了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核心企业为依托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扩大集聚效应,从而突出本地区的优势。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为食品加工业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和规模经济效应。具体实施时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布局、规模经营、合理定位,循序渐进地扩大核心企业工业园区的规模,提升其档次和水平。最后,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的集群式创新。作为建立在企业互动合作和社会化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创新形式,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应在税收、资金、人才引进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外来人才、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及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同时,还要在工业园区内为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和风险融资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的转让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国际接轨。标准化作为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已经达到国际食品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的标准,但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的企业仍占大多数。因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国家的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尽快与国际接轨,从而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一方面,设置行业准入指标,将不达标的食品企业坚决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缩小不同档次产品的行业标准等级,尽可能向高标准靠拢,直至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

三、提升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宏观对策

如前所述,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形成机制不仅可从产品、企业和行业等微观层面来构建,还可从宏观层面,即政府和社会组织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政府层面的竞争力形成机制

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受教育人数、改革课程设置、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及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竞争是企业进行各种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提高其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限制和阻止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维护和促进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支持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在产业国际化竞争格局条件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还会受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制约,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国际交往功能,为产业的国际化经营保驾护航,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从食品加工业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能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具体应集中精力,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推动食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实现食品加工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经营。其中,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主导作用,具体实施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增设食品加工研究中心,负责对食品加工业和市场的研究以及有关信息的收集发布;加快建立食品加工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这不仅可以弥补政府在协调市场和企业、企业和企业关系上的短处,而且还可以使政府的信息服务更具针对性和专业化;技术平台的构建,可以对食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产业技术的共享。这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具体研发机构的组建上进行积极引导,并分层次渐进展开。监督平台的构建,可使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互相协调,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同时,加强与国外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打造本土世界知名品牌。文化创意平台的构建,不仅要深挖本国的食文化,还要加大文化创意的开发、拓展产业的文化内涵。具体操作时,一方面加大对我国本土文化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培养企业的文化创意氛围,积极引导企业间、产业间进行交流合作。融资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为食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在食品企业与证券公司之间搭建交流桥梁、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推进项目融资,从而真正解决食品加工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构建社会组织层面的竞争力形成机制

从社会组织因素分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种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而且这些社会组织除了能够承担一部分政府的经济职能外,还能够对政府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监督作用。这些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行业内企业间竞争行为的规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模式由“竞争”发展为“竞合”,而且还能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状况,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不仅通过发挥食品发展基金会及食品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食品加工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而且在政策上应向食品加工中小企业服务商会、行会等中介机构倾斜,从而为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四、结论

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受产品、企业、行业组成的微观因素和政府、社会组织组成的宏观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共同促进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从产品层面,应大力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广本土化策略、提高食品的文化附加值;从企业层面,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和外包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行业层面,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国际接轨;从政府层面,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技术平台、监督平台、文化创意平台和融资平台为我国食品加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食品加工产业的优化升级;从社会组织层面,建立和完善为食品加工业服务的市场服务体系。只有组成竞争力系统的这些方面共同采取措施,才能尽快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作者:李保民 王贵民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论文 篇2:

如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听听他们怎么说?

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出的“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要求,寻策专家,问计一线,在理论思考与实践对标的碰撞中瞄准方向,久久为功。

黑龙江省有2900多公里边境线、15个边境口岸,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地缘优势,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战略对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找准跨境产业合作路径

跨境产业合作路径

1.现代农业。黑龙江省在现代农业及其诱导出的优质高效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涉农金融业等方面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与俄罗斯契合度、互补性强,应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畜牧养殖业和食品精深加工业产业合作,引导企业依托境外园区开展产品深加工,带动境内半成品出口,同时将俄方资源粗加工产品运回国内深加工。①扩大合作领域。在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与俄罗斯在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批发零售业等农业领域合作推进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二是开展土地资源、作物栽培技术、农林牧品种培育方面的合作。②培育合作载体。建设农产品联合生产基地、境外产业园区,鼓励企业积极入驻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③壮大合作主体。通过积极争取境外重大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发挥大型企业在开发境外农业资源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农业、林业等产业海外布局,实现农机、食品、消费品等相关产能对外输出。

2.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带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①壮大规模。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壮大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走出去”规模。②提高能力。围绕“扬长补短”,积极对接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智能化、精致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的基本路径,在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做强产业链条的龙头企业,从而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③有序推进。要依托我省在电力、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抢抓这些行业已被国家列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的重点行业的有利契机,有针对性地指导和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④创新方式。在依靠工程总承包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合作,采用“承包+资金融通”等新型合作模式,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拓展境外市场;强强联合与国内外有实力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与目标国政府和企业开展高端装备国际产能合作。

3.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合作。发挥黑龙江省的资金、技术、人力优势与俄蒙推进在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加工等全产业链方面的合作,加强上下游领域合作,扩大就地加工规模,建设一批与资源优势相结合、绿色环保的油气化工、煤化工境外生产基地,提升就地加工转化率和深加工能力。①打造油气全产业链。加强油气上游项目合作,开展储气库、天然气发电和天然气发动机燃料等合作,积极推进标准互认和合格评定等领域合作,同时,向包括炼化、管道、工程技术服务在内的全产业链合作转型。②打造能源交易市场。着力打造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黑龙江蒙俄区域性能源交易市场。③打造煤炭全产业链。根据《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路线图》,中国大公司可以参与俄罗斯的境内项目,以龙煤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参与俄罗斯境内项目,与俄煤炭企业实现开采和基建合作,集勘探、开采、炼化、装备制造多领域齐头并进的全价值链式、全产业链的合作格局,引导资源型城市脱离产能过剩,产业转型困境。

4.跨境电子商务。①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全面提升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服务能力。②引进知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黑龙江省内注册,建立分公司。③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延伸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5.跨境旅游。旅游是沿边地区的重要优势产业,是边境跨境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①通过展会、节庆活动、旅游项目专项推介等互动形式,向俄罗斯推介跨境旅游产品。②在传统观光购物游的基础上,开发针对俄罗斯游客的特色旅游产品。③旅游线路从口岸城市向黑龙江省内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拓展,并进一步向国内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延伸。出境旅游方面,从赴俄毗邻地区的短线旅游,向其它地区的长线旅游延伸。

发展跨境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综合的立体、多维的通道,对提升区域产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①加快完善跨境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三桥一岛一道一港”建设。②建设联通内外、安全畅通、多种通道的跨境运输网络。③加强边境口岸设施和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境铁路建设、口岸高速公路等互通互联项目建设。

2.加快边境口岸建设。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一体化通关。建立黑龙江省口岸与沿海发达地区口岸、俄方口岸大通关合作机制,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不断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②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设立其“海外仓”,利用保税物流功能拓展展示、展销业务。③实现黑龙江省地方电子口岸与国家质检总局电子商务管理平台的数据对接。

3.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业。完善物流通道、仓储配送等跨境基础设施,推进边境口岸地区跨境物流园区建设;发挥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应用的支撑作用,提供多层次、全面化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培育引进一批专项服务或综合服务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物流仓储和快递配送网络,提供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服务;打造跨境电商物流枢纽中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商品销售渠道向全球化发展。

4.设立跨境旅游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是指相邻国家在边境地区共同划定一定国土范围开展旅游合作,在划定的范圍内,以发展旅游产业为主导,实施特殊旅游政策的区域,是促进沿边地区由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的重要途径。俄罗斯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对俄边境旅游区。依托黑河和绥芬河这两个国家批准的边境城市,建立跨境区域旅游联合体,通过“中俄跨境旅游合作区”试点,促进跨境区域内旅游交流合作,推动跨境旅游产业项目落地,将辐射带动中俄边境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沿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在黑龙江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布局。

5.打造多元化多层次跨境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推动力。跨境产业合作,面临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存在障碍的问题,需要金融体系提供支撑,提高跨境投融资服务效率。①大力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拓宽跨境市场主体投融资渠道。②优化外汇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投融资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全球化服务能力,满足跨境资金需求的多元化。③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资金融通,充分利用跨境担保政策,加大融资担保力度,积极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推进“一窗四区”建设把握五大着力点

当前,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我们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推进我省“一窗四区”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涉及商务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住与广东省对口合作的机遇期,积极复制自贸区试点经验,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我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我们商务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做好外贸预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抵御外贸风险的能力。外贸企业要严格理顺自己的业务流程,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管,积极构建全流程、多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落实人才引进计划,鼓励高科技人才落户龙江创新创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防范发生知识产权贸易纠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做到科技强省、科技兴省。

二是做好新外贸出口模式的培育,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尤其要抓住数字贸易发展的机遇,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与目标国的市场需求,在国外寻求优质并购项目,带动优势产能、技术、管理理念的输出,加快出口产品从传统比较优势向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

三是围绕我省“一窗四区”战略,推动贸易多元化。通过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投资,绕过贸易壁垒。在海关监管范围内,通过加工贸易原产地规则及加工增值标准、第三方原材料接入标准来改变出口商品原产地。鼓励企业在推进我省“一窗四区”战略中,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展会,拓展欧洲、拉美、南美等国家市场,通过转口贸易扩大出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工作。积极加大与俄罗斯农业合作力度,鼓励更多我省企业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农业,培育对俄龙头企业,加强与俄罗斯农产品互补贸易及科技交流。

四是积极推进龙粤两省经贸对口合作力度,吸引更多广东省外向型企业投资龙江,促进南联北开。在广东、黑龙江两省对口合作中,积极宣传我省铁路、航空横跨俄罗斯、直达欧洲的大通道优势,吸引更多广东外向型企业投资我省,联合开拓俄罗斯、东北亚乃至欧洲市场,推动产业转移承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联通,进一步加深两地交流合作,积极开展资源对接活动,依据两地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互补优势,在优质农产品供应、投融资服务、人才技术服务和绿色食品深加工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抓住有利机遇,促进我省经济繁荣发展。

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三方协作机制,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力量,及时反映企业的切实需求。做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切实降低企业出口成本。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扩大进口。发挥好我省企业在相关国家设立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增进文化互信,促进相互投资。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推进重点边境口岸建设。我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推进全省口岸优化整合。对于已开放运行的边境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设施,突出口岸监管设施资源和查验场地建设,改建、扩建、增建口岸基础设施,提高口岸基础设施有效利用率。对于拟开放在建、新建、拟建的同江铁路、黑瞎子岛公路、黑河公路大桥等边境重点口岸设施,要严格落实国家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设施建设相应标准,科学进行新增口岸规划设计,严格管控工程建设质量,实现一次建设一步到位。此外,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口岸城市论坛,邀请国内外口岸城市政府、企业、海关、智库等主体参会,以此推动从物流仓储、综合保税等传统路径向贸易数据、标准对接等软联通、高附加值方面精准发力。

二、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按照省委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关于“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的发展定位,把黑龙江对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为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合作高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提出的“重点提升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进各国市场、资本、技术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共同建设开放型区域经济,努力构建东北亚经济圈”的倡议,加快推进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大桥桥头经济区、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大桥桥头经济区建设,积极推进我方一侧先行按照跨境经济合作区模式进行建设。拓宽思路,由“毗连式开放”向“飞地式”“需求导向式”开放转变,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资源对接发达的欧洲经济体以及繁荣的东北亚经济体。善于借力,加强与广东等地区的合作共建,使南北互动起来。利用我省与广东省对口合作的契机,发挥广东省在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和我省对俄“排头兵、桥头堡、枢纽站”的优势,加强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产业合作、飞地经济等方面的共建共享。

三、加强跨境物流通道建设。哈欧班列是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构建的主要国际物流途径之一,凭借“距离近、速度快、成本低”的優势,哈欧班列已引起国际关注。截至2017年底,从哈尔滨始发的哈欧班列已累计发运665班,总货值11.8亿美元。习近平总书记在给10月18日召开的“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贺信中强调: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通道建设和跨境物流是手段,促进产业聚集和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吸引产业向沿线地区聚集,着力形成跨境产业链条,我省需加强对俄能源领域合作,共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能源安全。

四、加强对俄金融合作。健全双边金融合作机制,大力发展中俄本币结算、对俄投融资、对俄电商支付等业务。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支持外贸企业融资需求、提高涉外支付服务便利度以加快涉外金融业务的发展,支持我省企业直接使用本币结算和投融资,避免了汇兑风险,降低了资金成本。继续推动边境口岸卢布现钞业务,有效提升边境口岸旅游、务工和边贸服务的便利度。
以俄罗斯为重点全面开发开放

按照“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的地缘优势,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大(连)哈(尔滨)佳(木斯)同(江)、绥满、哈黑、沿边铁路四条干线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贝阿铁路形成的“黑龙江通道”为依托,建设连接亚欧的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吸引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聚集,发展境内外对俄产业园区,打造跨境产业链,构建发达的外向型产业体系,构筑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为我国扩大与俄欧、东北亚合作提供重要平台,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要实现以俄罗斯为重点的全面开放,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进”“出”结合,互动发展,坚持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坚持制度创新,转型发展。同俄远东地区开展战略对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建设黑龙江(中俄)自由贸易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和面向欧亚物流枢纽区,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强我省对俄全面合作有利于完善我国区域开放格局,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邊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巩固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带动东北亚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形成沿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繁荣的新局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同时,“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它既包含经济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任何文化的交流一定伴随着经济的交流,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如影随形。文化建设既是“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彰显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有了文化经济,“一带一路”才有人情味,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努力“向东”“向北”

绥芬河承担着服务全省“向东”合作、服务全国“向北”开放的历史责任,我们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全面提升开发开放。

一是大格局定位,打造内联外开的物流枢纽。做强大口岸,做优大通道,做活大物流,把绥芬河真正建成龙江“出海口”、开放“枢纽站”。打造现代口岸。加快口岸改造步伐,按时序推进绥东机场建设,完善口岸经营资质,提升口岸承载能力。畅通国际通道。对接“滨海1号”,做强“哈绥俄亚”班列,融入“冰上丝绸之路”,构筑联结中俄、贯通欧美、海陆融合、多式联运的主通道。建设专业园区。加快建设国际集疏运平台,引入铁路宽标轨,建好物流信息港,打造标准化、专业化物流园区。发展临空经济,谋划建设临空经济区,赋予保税功能,瞄准高端物流,形成外联俄日韩、内接江浙沪的空中货运枢纽。

二是大项目支撑,筑牢高质高效的实体经济。坚持贸工并举、双轮驱动,通过做大贸易“供给”实体,通过做强实体“反哺”贸易,形成双向互补、良性互动。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利用年进口800万立方米俄材优势,以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平台,招引行业龙头企业落地,向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要效益,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俄远东绿色农牧渔业资源,利用综保区政策开展回运加工,做大俄粮、牛乳、啤酒等加工业,叫响绿色食品品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设中俄清洁能源产业园,开展LPG、LNG进口储配业务,形成年1000万吨储配能力。发展中俄跨境农业,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扩大大豆、玉米、小麦、生猪、奶牛等种养殖规模,为回运加工提供原料供给。

三是大视角布局,构建创新创业的合作高地。积极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活力动力。抓全域旅游,运营好新国门景区,谋划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提升旅游吸引力。建设系列红色主题博物馆,打造中俄边境线上的“博物馆之城”。开发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办好中俄边民大集,搅热旅游市场。抓创新创业,建设运营好俄罗斯人创业大街,筹建中俄创新创业大厦和外国人居住小区,打造特色鲜明的外国人集聚区。抓跨境电商,提升“中俄云仓”跨境配送能力,推动自建电商平台提档升级,力争电商贸易额突破10亿元大关。抓互市贸易,建设8000元边民免税超市和5000元游客免税超市,推动龙运公路互贸区和龙申铁路互贸点尽快运营。抓地方合作,积极推动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两国地方合作的典范。

四是大力度改革,营造宽松有序的营商环境。以绥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对上争取特殊政策和权限,最大限度消除体制机制的壁垒。优化政务环境,复制自贸区经验,加快推行审批“一图制”,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最多跑一次”。优化通关环境,深化“三个一”通关改革,加快实行公路口岸7天16小时工作制度,实现货物大进大出、人员快进快出。优化引才环境,建设“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吸引更多的急需紧缺人才来绥芬河创业就业。优化金融环境,积极争取降低投融资成本,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重拳整治非法集资、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保障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发挥抚远战略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抚远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抚远市采取“三推进一结合”措施: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超前谋划一批对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以铁路、机场、深水港、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为依托,以突出陆水空并进、提升运输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构建内接祖国腹地,外联俄罗斯远东各大城市,辐射蒙、日、韩、朝的重要国际交通枢纽。

二是推进黑瞎子岛保护和开放开发。全力推进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落实,对接中俄规划,尽早开通陆路口岸通道,促进通关便利化。着力建设中俄跨境经济合作区,在贸易投资、金融服务、海关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开放水平更高、开发机制更活、经济社会自然更加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构建中俄深度合作的平台,努力把黑瞎子岛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点、对俄及东北亚开放新平台。

三是推进莽吉塔港园经济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抚远的地缘、资源、交通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和俄罗斯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扩大合作、强化功能、集聚产业的原则,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提升莽吉塔港园经济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综合配套功能,统筹推进港区、对俄加工园区、物流园区、保税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外向型产业集散地,建成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

四是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优势,积极利用外资,推动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在俄罗斯合作建设经济特区,支持有实力企业赴俄合作创办经济实体,重点面向俄罗斯市场,抓好农副产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和新型建材等出口加工。采取政府指导、企业为主、协商一致、商业运作的模式,依托莽吉塔港园经济区(抚远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积极引进俄罗斯林木资源发展木材加工,引进粮食資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引进水产资源发展水产品加工,引进能源资源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产业链,为抚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对俄文化产业模式

黑龙江省处于东北亚核心区域,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总体建设,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壮大中国北向丝绸之路的战略规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交往优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领域已成为各国角逐的新领域,特别是兼具经济与政治功能的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整体实力意义重大。建议搭建“三个平台”,实施“六个模式”,二者相互依托,互为促进。

(一)政策平台。中央近年连续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十余个深化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优环境,强文化,促合作”的配套措施,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投融资平台。政府整合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并综合运用公共财政、银行信贷,以及民间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促使投资多元化,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三)人才流通平台。我省俄语人才“起步早,素质高,数量多”,要乘势而上积极探索与俄罗斯相关高校合作的模式,打造国内“重点俄语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端俄语人才摇篮”。

在搭建上述平台的同时积极构建创新运行模式:

1.政府主导。利用中俄合作战略升级的契机,推动双方政府大力发展会展文化、艺术交流、体育赛事、青少年互访等活动,推动中俄文化产业合作上规模、上层次、扩影响。

2.政企协同。采取政府牵线、企业对接模式,将历经百年的“中东铁路”及众多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的艺术建筑修缮维护,让民众不出国门就可欣赏到俄罗斯建筑艺术。

3.同产业联动。冰雪旅游是黑龙江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也是俄罗斯的强项。可通过市场化运作,中俄联手,优势互补,在冰雕、雪雕、冬泳、冰球、滑雪、滑冰等方面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北方特色的体育赛事。还可按此模式把黑龙江打造成中国俄罗斯绿色食品集散地和俄罗斯餐饮文化体验区。

4.事业单位合作。目前中俄两国高校合作密切,可在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等合作基础上,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通过双方高校优势专业强强联合,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

5.民间互融。中医针灸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文化在俄罗斯被许多人接受,我省的中医针灸、按摩、正骨在俄罗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我省的儿童脑瘫康复治疗中心接待的俄罗斯儿童患者正逐年递增,同样,俄罗斯开展多种形式的崇尚英雄,瞻仰烈士的活动对我国青少年影响也越来越大。

6.政、企、民互动。由政府发动、企业协作、民众响应,深入挖掘两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共性资源和多种表现形态,打造龙江丝路国际品牌,带动相关企业、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如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和俄罗斯的那乃族本是同宗同源,每年举行盛会共叙同宗之情。绥芬河当年曾被称为共产国际地下交通线国境枢纽站的“红色通道”。“一五”期间由苏联援建的哈尔滨“三大动力”工业遗产文化等特色资源,都可以助力龙江的文化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在对俄文化合作中还应相互尊重各自民族文化和习俗,加强交流,化解误读,实现共赢。

作者:王海英 顾晓滨 郑瑛琨 宋魁 王志刚 张子通 王丽丽

食品加工业金融支持论文 篇3: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脱困路径选择

[摘 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产能过剩并存,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黑龙江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对于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座煤炭城市,要通过实施组织化分流“转岗一批”、实施发展接替产业“转移一批”、实施减轻社会负担“剥离一批”、实施扭亏无望企业“破产一批”、实施社保养老等“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安置工程,解决国有企业巨额亏损。基于四煤城煤炭采掘的主导产业“量价齐跌”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从解决接续替代产业相对弱小的实际出发,实施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战略,培育发展煤化工、石墨、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五个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面对严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四煤城应借助外力,亟待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为此,地方政府进一步争取国家出台相关煤城解困的特殊政策,如借鉴内蒙古矿产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建立百亿元产业转型杠杆导向基金;建立百亿元以上煤城棚改补贴资金;妥善解决煤城历史遗留的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建立百亿元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等,同时用足用活释放现有政策红利,支撑煤城减员增效和产业超常发展。可以说,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脱困路径研究,可以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奠定基础,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并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尤其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脱困;路径

20世纪30年代初,国外学者开始研究资源型城市相关问题,主要涉及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城市开发与规划等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莱德伯里(Bradbury)、海特(R.Hayter)、巴恩斯(T.J.Bames)等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转向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城市开发与规划等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成果较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不同程度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两年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煤炭等资源出现“量价齐跌”,黑龙江省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四座煤炭城市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时期,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亟须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鉴于煤炭在我国能源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资源型城市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国有企业巨额亏损等脱困路径研究,利于城市应对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奠定基础,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一、实施“五个一批”安置工程,解决国有企业巨额亏损

龙煤集团作为国有企业的脱困路径选择,不仅关系到几十万职工及上百万家属的生活,更关系到四煤城的稳定发展。目前,龙煤集团需直接供养的人员接近60万人(在册职工21.9万人,离退休职工19.7万人,集体职工13.8万人,工私亡遗属3.9万人)。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48%,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014—2015两年,龙煤集团年均亏损45亿元左右,在册职工工资总额近80亿元,其中,在岗富余人员每年需支付工资福利高达50亿元。为此,国有企业龙煤集团应把减员增效作为扭亏增盈的主攻方向,实施以下五大举措:

(一)实施组织化分流“转岗一批”工程

龙煤集团应加快实施5万人转岗分流就业行动计划,在目前已启动的组织化转岗分流2.25万人(煤城、林业、农垦、森工)的基础上,在2年内再转岗分流2.75万人。一是借鉴扶贫攻坚的模式,把龙煤集团富余职工转岗纳入扶贫攻坚规划。二是实施产业项目带动转岗,鼓励富余职工带资转岗至龙头骨干企业。地方政府每年集中出资5万—10万元/人,支持2万人带资(10亿~20亿元)分流,发展产业项目建设(设施农业投入20亿元可带动2万富余职工就业),解决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三是鼓励和引导富余职工自主创业,向一、三产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发展,转岗人员自主创业应享受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实施发展接替产业“转移一批”工程

借鉴德国鲁尔区的职业培训经验,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富余人员转移。顺应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需求,在利用省政府新配置的煤炭资源,新建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做强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电等精深加工产业。龙煤集团筛选一批回报高、见效快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龙煤集团转移分流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业、装备制造业、物流贸易等产业发展、与优势企业合作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将大型水利和农田改造等工程直接委托給龙煤建筑企业,既能培育龙煤自己的一批建筑企业和施工队伍,又能在企业规模与实力壮大的同时促使矿工转变成技术工人。充分发挥鹤岗矿业公司的东北地区最大生猪饲养和屠宰加工基地经验,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及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配套物流建设,不断扩大畜牧养殖规模,打造全国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非煤经济比重达40%以上。

(三)实施减轻社会负担“剥离一批”工程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支难以承受,企业办社会剥离移交难度颇大。龙煤集团不仅受困于破产矿遗留问题,还承担着独立工矿区“三供一业”、城区物业管理、医疗机构、社保退管机构等企业办社会职能,涉及从业人员约1.5万人,每年支出约16.3亿元。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按照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政策文件,协调国家财政从支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帮助原中央下放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角度,采取“国家拿大头、省政府拿小头、地方拿零头”的方式,给予企业办社会移交资金支持。采用先移交再解决欠费的方式,加快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移交进度,力争一年内企业全部退出,集中精力于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四)实施扭亏无望企业“破产一批”工程

龙煤集团现有的42个生产煤矿(仅有3个矿维持盈利)亏损日趋严重,尤其是鸡西正阳矿、鹤岗新兴矿、双鸭山七星矿、七台河桃山矿等10个矿井亏损高达14.1亿元,占全部亏损的29.4%。实施10个矿井的政策性破产涉及职工约2.8万人,地方政府牵头向国家积极争取在龙煤集团试点建立资源枯竭煤矿退出补偿机制,由贷款转为拨款,核销无法清偿的银行债权,解决资源枯竭的国有困难企业退出后的人员安置问题,允许退出煤矿职工提前5年、特殊工种提前10年退休,不符合条件的给予经济补偿,解除劳动关系。按照国家“退一建一”的发展规划,新建矿井采用“汇永模式”,实现安全高效发展。鼓励、引导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民营经济以出资入股等方式参与龙煤集团体制改革。龙煤集团将国有股比例降至40%左右;引进外资与民间资本比例至40%左右,通过外资的介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设置20%左右的内部职工股,使煤炭混合所有制企业逐步成为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联合体,调动劳资双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实施社保养老等“兜底一批”工程

由于企业经济陷入困境难以支付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及其欠费,国家与地方政府充分考虑老国有企业特殊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分流等人员,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一是解决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缺口问题。龙煤集团承担离退休人员(19.7万人)费用约4亿元/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相关政策规定,争取国家对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给予支持。二是解决集体职工(13.8万人)的兜底。省政府推进四煤城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展,采取先移交再解决社保欠费问题,妥善安置集体职工。三是解决私亡遗属(2.1万人)的兜底。私亡遗属需要支出超过1.1亿元/年,此项应移交给民政部门,经费由国家、省、市三级财政负担。四是解决转岗过渡期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省政府在职工实现转岗就业之前的期限内,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给予每人每月相应补助,帮助其渡过难关。

二、发展“造血功能”产业项目,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

煤城产业结构对资源依存度仍较高,接续替代产业总体规模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煤城发展转型[1]。基于四煤城煤炭采掘的主导产业“量价齐跌”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从解决接续替代产业相对弱小的实际出发,实施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战略,从五个大方面上接续替代产业的财源项目。

(一)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发展煤化工产业

应以煤化工产业为重点提高煤炭资源的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完善煤焦化(煤气——焦油——芳烃等)、煤气化(甲醇——醇酸、合成氨——尿素等)、煤液化(汽柴油)三个产业链,利用重大项目打造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引进河北新奥集团煤加氢技术和煤超临界气化等煤制气关键技术,加快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以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依托对俄口岸和同江大桥物流通道,开辟俄罗斯境外资源后备基地,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等精深加工产业。同时,争取国家重大煤化工项目在四煤城布局,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实现“地下资源”走向“地上资源”。

(二)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发展石墨加工产业

依托鸡西、鹤岗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产学研联合,建立统一的研发平台,建立健全有利于石墨产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发挥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汇聚优势和品牌效应,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着重开展石墨烯及其下游应用产品研究,开发锂电池、人造金刚石、纳米石墨片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三) 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延伸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链条

煤城应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用工业的方式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的提质增值,努力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一是延伸生态种养殖业链条。引进并推广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达到以鸭子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功效的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利用荒山荒地,种植蓝莓等经济作物,推动蓝莓产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积极培育林下养殖业、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乳制品。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养殖、加工销售、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应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积极发展果、菜、菌等高值高效作物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发休闲食品、健康食品,延长水稻(精制米、米糠油深加工)、非转基因大豆(休闲豆制品、大豆磷脂)、玉米(玉米肽)和林产品(黑蜂、蓝靛果)等加工产业链。

(四)借助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养生旅游度假基地

借鉴德国鲁尔区工矿旅游的成功经验,鼓励富余煤矿职工兴办旅游产业。煤炭城市应深度挖掘森林、湿地、口岸、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潜力,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做大做强湿地生态游、边境游、界江游、森林休闲和民族民俗风情游,推动黑龙江、乌苏里江开通游輪,开展兴凯湖5A级景区申报工作,加快重点景区和城市国际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

(五)发展电子商务,实施转岗分流人员就业计划

电子商务作为传统行业、企业互联网化的重要路径。为此,煤城应加快出台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引导创业者和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一是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重大项目。煤炭城市应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物流、技术、认证等配套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与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加快搭建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吸引企业和商户入驻,实施“买煤城、卖全省”“买全省、卖全国”“ 买东北亚、卖向全球”的经营模式。二是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就业创业。顺应煤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需求,把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就业纳入煤城就业发展规划。借鉴德国鲁尔区的经验,建立转产企业和技术学校联合的职业培训机制,支持企业以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项目,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通过推进煤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为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利用倒逼式转岗就业对煤城经济发展带来新生机。

三、深挖国家地方政策红利,释放煤炭城市转型潜能

面对煤城塌陷、棚户连片、“量价齐跌”的严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四煤城亟待国家伸出援助之手,解煤城坠入发展陷阱之危,携煤城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此,地方政府进一步争取国家出台煤城解困的特殊政策,同时用足用活释放现有政策红利,支撑煤城减员增效和产业超常发展。

(一)设立百亿元产业转型杠杆导向基金

借鉴山西能源产业基金、内蒙古矿产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建立四煤城产业转型基金,可采取以国家、省和煤城4∶3∶3的筹资方式,专门用于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等重大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制订并实施“五年煤城解困计划”,每年注入100亿元产业转型导向基金,用于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石墨加工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建设的投资及贷款贴息,充分吸纳转岗人员就业,力争每年带动产业转型新增投资超千亿元。

(二)建立百亿元以上煤城棚改补贴资金

应围绕煤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争取国家延续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继续给予国开行政策性贷款支持。四煤城尚未改造的各类棚户区23.6万元,其中,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分别为14万户,另外包括龙煤集团16 387户,需要投资250亿元,比照西部地区补助标准,国家给予专项投资50%、省政府和龙煤集团出资30%,四煤城政府出资15%,居民出资5%的筹资方式,解决改造资金缺口。棚改工程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还可以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利用棚改腾出的土地,通过兴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食用菌、藍莓等转岗就业基地)、农贸市场、再就业一条街等形式,可以解决近万名转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三)争取增加百亿元国家财政转移支付

国家应妥善解决煤城历史遗留的企业办社会等问题,提高下岗职工安置的资金补助标准,加大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维护煤城的社会稳定。一是财政转移支付的50%作为正常运转的“输血钱”。人均财政支出不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保障职工的转岗和兜底工程有效实施,确保财政公共开支能够保证政府和财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二是财政转移支付的50%作为转型发展的“造血钱”。造血资金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资金。三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向煤城倾斜。解决煤城养老保险金的缺口问题,保障最低工资应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标准应向全省平均水平靠拢。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应选择的脱困路径为:一是释放煤炭城市体制机制活力。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安置工程,解决国有企业——龙煤集团的巨额亏损;同时煤炭城市应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法治思维来破解转型发展中各种体制机制的束缚,建立条块一体、联合投资、共同受益的城矿一体化新机制。二是推进煤与非煤“双轮驱动”转型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培育发展煤化工、石墨、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等接续替代产业。三是借助外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煤城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渡过难关、攒足后劲需要国家支持,国家应加大对煤城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特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应向四煤城倾斜,帮助煤城处理企业历史欠账、解决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以“输血”方式恢复其“造血”机能,促进煤炭城市转型。

[参 考 文 献]

[1] 吕萍.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煤城新的经济增长点[N]. 黑龙江日报,2016-11-01.

〔责任编辑:屈海燕〕

作者:吕萍

上一篇:我国市场调查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成教招生与学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