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代表作品

2024-04-29

巴洛克艺术代表作品(精选9篇)

篇1:巴洛克艺术代表作品

艺术作品本源中的物、器具、作品--读《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引入作品概念,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器具概念相对照,揭示出此在的超越性:此在不仅观看着认识世界,操劳着拥有世界,而且还应和着创造世界.本文通过阐释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有关作品和器具概念的论述,表明其哲学发展的一个维度.

作 者:张琳 ZHANG Li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刊 名: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 5(2) 分类号:B516.54 关键词:海德格尔   物   器具   作品  

篇2:巴洛克艺术代表作品

编演优秀艺术作品

结合实际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戏剧工作者的`长期任务.只有认真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才能在舞台上创演精美的艺术作品.才能使“先进文化”成为“百年创新”不断前进的灵魂.才能使我们的舞台成为战胜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的阵地,担当起“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的历史重任.

作 者:冀福记 作者单位:刊 名:当代戏剧 PKU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THEATRE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篇3:巴洛克艺术代表作品

一、对人们关于物的日常经验的描述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首先描述了人们关于物的日常经验的看法,从非常广阔的领域谈到什么是物。一方面,物包括显现之物和不显现之物。显现之物就是显现自身的东西,如田间蓟草、秋风中的落叶、牛奶和水、天上白云、森林上空的鹰;而本身并不显现的物即不显现之物,即一种“自在之物”,例如上帝本身。另一方面,物包括人工和天然的。人工即人工制作的物,我们说的鞋子、锤子、钟、斧子是一个物。天然物即纯然之物:如土块、石头、木头,自然和用具中无生命的东西。人们对“物”的认识和描述涉及很多方面,说明了“物”可以做类型学的分析。其次,人们关于物的日常经验的描述,说明了对物的认识带有随意性。更为重要的是,海德格尔指明了一种思想,对物的理解涉及到对存在者的理解。“物”与存在者有根深蒂固的关联。把何性质当做物之物性这个问题决定了对存在者之存在的解释。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把艺术作品作为现成存在对“自身”进行追问,只有对现存存在的东西我们才可以说它有“自身”。

二、历史上传统的“物”观念

海德格尔概括了西方对物的三种解释:“物是它的特征的载体”“物是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海德格尔探讨艺术作品本源从探讨艺术作品的物性因素着手,要注意的是他是从纯然物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关于物的三种流行解释,他通过揭示这三种流行解释的各自合理和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物性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物是它的特征的载体”。这个解释的优点是它揭示了物的属性。物包含有多种特性:如长、宽、高、坚硬、柔软等。其次,它把物之物性规定为具有诸属性的实体,所谓实体,也就是存在者,这没有揭示物之真正的存在(Being)。因而,这种解释的缺点有它理论上的不可成立性:它没有切中物之物因素,因而它无法把握本质地现身的物。

第二种解释:物是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海德格尔分析这种解释的优点重视了物的直接给予性,物与人直接的关联。在听觉、触觉、和视觉当中,在对声响、粗糙、坚硬、色彩的感觉中,“物”与“我”处于一种直接遭遇之中,物我之间可以不受诸如概念,判断等等的干扰。但通过感觉去切近物,包括一个先在的思想:即感觉是先在的,可以独立的,作为预先的东西给引入。因此,以感觉来定义物,认为感觉可以先于物而给予我们,这种解释并不准确。“物本身要比所有感觉更迫近于我们。我们在屋子里听到敲门,但我们从未听到听觉的感觉,或者哪怕是纯然的嘈杂声。为了听到一种纯然的嘈杂声,我们必须远离物来听,使我们的耳朵离开物,也即抽象地听。”2海德格尔否定了感觉是可以先在的,独立的,他认为物在逻辑上要优先于感觉,物是连同感觉一起来的。有时候我们听到某种声音,可能不知道那个物是什么,但我们会有一种无意识把握,即使你不知道那个物是什么,你仍然在同那个物打交道。海德格尔认为先有物才有感觉,感觉有一个规定性,我们不可能离开物而先有感觉。

第三种解释: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形式与质料这组概念被应用到海德格尔所分的三种物上的情形各是怎样的。一是纯粹自然的物,自成自足。用形式与质料相结合的概念来套,自然物的形式是由其质料自己塑造的的。二是器具。器具是人做的,它不完全是自足的,因为器具根据它的有用性而存在。人从用途或形式来着眼来选取质料,正与自然物相反。三是艺术作品。它是人做的,但却不是为有用性而存在,有自身的独立自足性。

物是具有形式的质料既突显了物的坚固性,持久性,同时也重视了物的直接给予性。第三种解释可以可以被看做是前两种概念的统一,使我们能回答艺术作品中的物因素这个问题。

然而把物当做具有形式的质料却在历史上的运用存在泛化的矛盾。形式质料结合这套概念虽最初是从器具着眼提出并分析器具结构上最有效,但由于器具处在纯粹物与作品之间,分有另两者的特点,所以这套概念也被用来解释一切物体结构。这一倾向始自希腊,又在中世纪得到加强,因为中世纪把一切物体都理解为上帝制造出来的东西,近代哲学不加反省接过了这套概念而想当然地使用下去。结果这套概念延伸到一切领域,同时也垄断着历来对艺术作品的讨论。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主体与客体,万事都被套在形式质料上。海德格尔认为形式与质料的物体解释没有把握纯然物的本性。纯然物是自在的显现,形式感不强。我们可以把形式质料硬套到纯粹的物上面。例如,一块花岗岩石有它的形式——质料的分布和排列,整块石头的轮廓。但这与器具的情况完全不同。器具的形式决定着质料的分布。形式规定了质料的安排,“不止与此,形式甚至先行规定了规定了质料的种类和选择:罐要有不渗透性,斧要有足够的硬度,鞋要坚固同时具有柔韧性。”3这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地位,但纯然物恰恰爱是形式感不强的物,它的形式仅仅是质料分布的结果,只有制作物才有强烈的形式感。

质料与形式这组概念是从器具入手探讨物而提出来的,正因为器具在物与作品中间具有一种独特的中间地位。从器具着眼固然有其道理。器具在近处包围着我们,是我们参与制造的,器具由于缺乏独立性而显得离人特别近,它分有其它物体的某些特点;另外两种物的结构却很难把捉。然而,从器具出发,即使被剥夺了器具的器具性,恐怕仍达不到自然物。把形式结构扩展开来去解释一切物体结构,结果倒可能把自然物的物性,用具的用具性,尤其艺术作品的作品性都蒙蔽了。海德格尔在这里似乎暗示没有一种共通的物性,三种物必须分别探究。

三、理解《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艺术作品的物性”的意义

海德格尔对“物之物性”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无法回答,因为存在是不能明说的,但他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想启示。他通过否定以上三种对物之物性的规定,其实是否定了从这三个方面对艺术作品之作品的规定。因而,艺术作品不是某种特性的载体,不是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具有形式的质料。相对纯然物,海德格尔更加重视器具。这跟他对物的划分有一定的关系,器具之存在过去未得到专门的思考,海德格尔认为可以凭借器具与艺术作品的亲近性,凭借器具存在独特的中间地位,从解答器具之为器具入手,来给艺术作品的物性予以思路参考。这也暗示我们,要在避开流行解释的前提下重新去追问器具因素。《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物之物因素”对于物的类型,对于感觉与物的异同,对于器具与艺术作品的有用性都是为下文服务的。海德格尔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为了寻找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从“物”开始,从“物性”出发,讨论真理在作品中的置入,为下文中《作品与真理》、《真理与艺术》中追寻作品中真理的具体内涵和真理置入作品的具体方式作铺垫。

摘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关于艺术和诗的讨论,是从物这个课题入手,这是因为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作品是与物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物。海德格尔从“物性”出发,分析了关于物的三种流行的解释,把物理解为特征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他通过揭示这三种流行的解释各自不合理之处,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物性的解释。

关键词:海德格尔,物,器具,作品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修订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面向思的事情[M].商务印书馆,1999.

[3][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三联书店,1995.

[5]张文初.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6]刘克稳.破解海德格尔的艺术之谜[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1-95.

篇4:巴赫代表作品艺术评析

一、巴赫的青乐创作及其无伴奏小提琴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诞生在巴洛克的大时代背景中。他的作品主要是在教堂和宫廷中创作的: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这一时期。他对管风琴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钻研了意大利的弦乐音乐。1717—1723年,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创作了大量器乐及室内乐作品,成为他新风格的形成期。此时期的作品有:《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平均率钢琴曲集》等。1723—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任职。创作了大量宗教及世俗康塔塔、三部宗教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如《狩猎康塔塔》、《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在巴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潜心完成了《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为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赫是代表巴洛克音乐高峰的最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巴赫全面地继承吸取了前辈和同辈大师的创作技巧。融会贯通地加以发展和创新,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内容严肃深刻,技术完美创新,形式丰富多样。将复调创作推向了顶峰。对此。贝多芬曾评价“巴赫是大海”。

在巴赫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对小提琴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那就是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巴赫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它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小提琴的音响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呈现出宏大富丽的音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也全面地完善和提升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同时巴赫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深刻的音乐思想内涵在这部作品中所揭示的美学诉求与哲理思辩,使其具有重大的训练价值和深远的研究意义。至今,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不仅作为世界上各大音乐院校小提琴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国际国内小提琴大赛中检验选手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必备曲目。

巴赫的小提琴复调巨作《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写于1720年。这一时期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是年5月,他的妻子玛利亚·芭芭拉不幸去世,使巴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思索中。这一年,巴赫完成了这六首为小提琴而作的、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经典作品——《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这部《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经约阿希姆演出传播,引起很大轰动,各国都出版过不同的版本,到现在为止,约有50多种版本问世。1962年,德国出版了巴赫手稿的复印版,对研究巴赫小提琴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共六首。巴赫在自己的手稿上将第一、三、五首称为奏鸣曲(sonata),将第二、四、六首称为组曲(partita)。前者较为庄严深沉。由“慢一快一慢一快”四个乐章组成,而后者则与当时流行的组曲有密切关联,采用组曲的舞曲结构和乐章结构。这六首分别为《g小调第一奏鸣曲》、《b小调第一组曲》、《a小调第二奏鸣曲》、《d小调第二组曲》、《C大调第三奏鸣曲》、《E大调第三组曲》,其中贯穿了巴赫的复调创作手法,以和弦的演奏为主,旋律优美、音响宏大、技巧艰深。内涵深刻,使小提琴这一具有主调音乐特质的旋律性乐器演奏出气势庞大的不可思议的复调多声部音乐。吸引了无数演奏者和作曲者进行探究。

二、《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为巴赫这六首乐曲的开创性的第一首,很有研究价值,堪称无伴奏小提琴艺术的典范。全曲共分四个乐章:Adagio(柔板),Fuga(赋格),Sicfliano(西西里安舞曲)和Presto(急板),四个乐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第一乐章柔板是ABA单三部曲式,旋律优美、布局均衡,调式为g小调;第二乐章赋格是ABA复三部曲式。由一个节奏鲜明的短小动机开始,到第三小节的三声部主题呈示,向人们展示了个性鲜明、性格活泼的主题形象,调式为g小调;第三乐章西西里安舞曲是二部曲式,主题动机由bB大调开始,采用了与前两个乐章不同的词;第四乐章急板是ABA复三部曲式。周期性是它的--一大特点,调式回归到g小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对《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安排采用类似起、承、转、合的手法。在第三乐章采用了不同于其它乐章的调式,在第四乐章调式又进行了回归:采用了近关系调的手法,即关系大小调

g小调与bB大调。

综观这四个乐章的整体布局。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均衡性。慢、快、慢、快的四个乐章的鲜明对比反映出18世纪初奏鸣曲式的特点;在调式的转换与回归上也充分地反映出巴洛克时期功能性调性布局的匀称性、均衡性。巴赫就像位工程师对待他的建筑一样对他的作品进行精心布局,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音乐殿堂。

对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后,要想演奏好,还需饱含感情地投入到作品中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们演奏作品不能仅仅完成谱面要求,解决技术问题就算“大功告成”,更要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中去,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乐思最真实地再现出来。比如,如果没有对巴赫所处时代以及这部作品全面的了解。不知晓巴赫是在爱妻逝世后创作的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就不会了解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凝重与忧伤,在哀伤的段落演奏出不适宜的风格来。这样。演奏的作品就是无味的“骨架”,缺乏音乐之美。如:

在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开篇的第1小节。和弦一出,那暗淡忧伤仿佛叹息般的音响便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心,悲壮而肃穆。小提琴随即奏出歌唱性的流畅的旋律,在各个声部间流转。乐曲看似平静,其实内部蕴涵的思绪已如大海般汹涌,充满了哀伤。和弦等技巧固然是演奏好巴赫无伴奏作品的重要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这些音乐深层次的内涵,仅仅演奏出音符,那样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表达,无法做到技术与音乐内涵的完美结合,则不能称为完整地演绎作品。

音乐演奏的基本职责是有效地传递音乐信息,要引起听众的共鸣。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将技术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演奏出动人心弦的旋律呢?笔者认为。其实就是要做到一个“情”字。演奏者用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与情感,使自己投入到“彼情彼景”中去。首先要能打动自己,产生由内而发、恰如其分的激情,才能感染观众与听众。矫揉做作的风格是不可取的。

当然,要想把音乐内涵表达到位,技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试想,即便有着再大的激情,而技术问题还没解决好,演奏出错音或声音不美产生噪音的话,必然会影响音乐的表达和传递。

篇5:艺术作品赏析

一、填空

1、艺术美学不仅要掌握各门艺术的共性,而且要掌握各种艺术的。

2、体现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为后人树立了“不可企及的典范”。

3、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相比较,前者可称为自然式,后者可称为。

4、在雕塑的方圆结合中,我国往往以方为主,而

5、霍去病墓的一组石群雕,绝妙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相应的审美观点笼统地称为“”。

6、“、、”是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的原则。

7、舞剧《丝路花雨》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和舞蹈新来概括。

8、戏曲熔歌、舞及其它艺术形式为一炉,以、为表演的艺术手段。

9、静物摄影可分为的和

二、单项选择题

1、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句表明,美学知识的()是相对的。

A、共同性B、完整性C、特殊性D、排他性

2、山西应县释迦塔是一座()。

A、密檐式砖塔B、楼阁式砖塔C、楼阁式木塔D、密檐式木塔

3、雕塑杰作()被认为是希腊爱神、美神和生殖之神的偶像。

A、维纽伦的维纳斯B、美隆地区的维纳斯

C、“地中海”女坐像D、布朗古希的《丽达》

4、我国最著名的“瓷都”是()。

A、浙江龙泉B、江西景德镇C、河南禹县D、河北曲阳

5、在()艺术中,动作语言和音乐语言共同承担着同样的表现任务。

A、舞蹈B、戏剧C、戏曲D、电影

6、“咬字就如猫抓老鼠,不一下子抓死,既要抓住,又要保存活的。”是()对自己“依字行腔”的形象化说明。

A、梅兰芳B、程砚秋C、荀慧生D、尚小云

7、再现性艺术的代表是()。

A、电影和建筑B、建筑和音乐C、绘画和雕塑D、舞蹈和电影

8、表现性艺术要表现的情感是一种()。

A.、具体的情感B、永恒的情感C、热烈的情感D、抽象的情感

三、判断题

1、艺术中美的属性能不能作用于与它接触的人们,关键是看审美主体有无审美能力。()

2、建筑的群体组合也可以说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3、乌桐的《伏尔泰像》是市民反侵略的象征。()

4、网师园是苏州著名的皇家园林。()

5、既有形可见,又流动持续,这便是舞与诗、乐的主要区别。()

6、摄影全景范围的大小总是与主体对象有关,是与主体对象的大小相对而确定的。()

7、学会从画面和声音去感受一部影片,是电影欣赏的入门。()

8、青衣多扮演性格明快活泼或放荡的青年女性。()

9、艺术欣赏在本质上是对审美对象的提高。()

四、简答题

1、简述戏剧中独白与旁白的特点及其区别。

2、简要说明电影摄影艺术中大致有几种造型手段?

五、分析题

对比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谈谈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艺术作品赏析试题答案

一、填空

1、个性

2、雅典帕提侬神庙

3、几何式

4、希腊

5、天趣

6、适用经济美观

7、题材新立意新构思新

8、唱做念打

9、观赏性寓意性情节性

二、单项选择题

1、C2、C3、B4、B5、A6、B7、C8、D

三、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

四、简答题

1、独白和旁白是戏剧“台词”的两种不同形式。独白指剧中人物孤身独处时直接对观众倾诉内心隐秘或披露内心矛盾; 而旁白则指剧中人物的主体与其他人物对话之间插入的自语,其主要功能也在于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有时也用于评价对方的言行。(参见《艺术赏析概要》第156——157页)

2、简要说明电影摄影艺术中大致有几种造型手段。

(1)光线表现手段;(2)色彩表现手段;(3)光学表现手段;(4)动向表现手段。

五、分析题

要点提示:

中国园林:“自然式”————诗情画意、崇尚自然,步移景异;

西方园林:“几何式”————构图布局均衡匀称、井然有序,崇尚人工美;

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1)利用自然美:用水池、假山、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环境;讲究亭、台、楼、阁、廊、榭建筑形

式美,与自然环境协调;

(2)采用楹联、匾额、碑刻、书画题记等,营造文化氛围;

(3)含蓄深沉、平易精微,风景美、艺术美、文化美融为一体。

叙述。

篇6:艺术作品展前言

灵动的双手,在艺术的天空中会挥舞。阳光、清风、欢笑共同相约,奔向我们的神州大地。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作品展开幕了。这是一次美丽的画展,如此的活泼灿烂……

本次紫金城小学校园艺术作品展,以崆峒区“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为契机,以我校艺术教育为支撑,以“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展出我校学生作品150余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绘画、剪纸、布贴、手工等艺术作品。

有人说:美术的世界是多彩而梦幻的,干湿点染中包含了整个大自然的色彩。画展中的每一幅画,每一个线条,每一种颜色,每一个想象,都体现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创造力,充满童趣和活力。

篇7:艺术作品的分析过程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推敲过程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与情感活动。一般说来,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1.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艺术体验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过程中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逻辑起点,我们要进行创作就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果没有生活的原材料,我们是不可能凭空加工生产出艺术作品的。

现代画家黄宾虹前期师法古人,后来转而师法自然,画风为之一变:由清楚到不清楚,由规则到不规则,画面趋向于黑。这种转变来自他对自然的艺术体验。据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在裴将军的剑舞中得到一次深刻的艺术体验,从而完成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

艺术史上的诸多事例表明,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

2.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构思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有的艺术构思完成于刹那之间,如诗、绘画、音乐中的一些即兴之作;有的艺术构思则需要漫长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从1770年到1831年,他耗费了长达6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不管所用的时间长短,艺术家们都在寻找完美的形式,赋予艺术体验一种形式结构。艺术表现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齐白石的《六虾图》这个画虾的过程,要做到用笔随心,要有境界。看似容易,实则极难。要做到胸有成竹的境界。正是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完整过程。这也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和写照。

艺术创作不仅有着独特的心理活动的特点。而且还有着与其他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同时还需要综合地运用抽象思维和灵感。使之构成有机辩证关系。有效的统一。使艺术创造活动有机的进行与发展。

艺术家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和能力

篇8:艺术和艺术作品

把艺术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 是一种非常“时尚”的选择, 这并不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那种时尚, 而是指这正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正如法国作家马尔罗预言——21世纪的发展, 要么是文化的发展, 要么什么也不是。

艺术和艺术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消费除了纯粹的精神文化概念消费以外, 还包涵于广大的物质文化消费之中。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最集中体现, 在相当程度上是衡量社会文化生活的尺度。“盛世藏宝, 乱世藏金”, 在当下的中国大地上正逐渐升温的收藏热, 即是经济蓬勃高涨的另一体现。

当代社会最应该重视的, 人们恰恰淡漠了, 那就是人的情感, 而艺术恰恰是情感的载体。对艺术的研究, 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及其情感的研究。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或者说在文化的结构里, 情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虽然属于感性的范畴, 却是一切理性的源头、内涵和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始于情”。如果离开人的情感, 不以真挚善良的情感为基础, 一切形式上的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只不过是一种虚伪和做作。从这一点来说, 艺术研究是21世纪人类社会需要特别重视的。

那么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呢?

我们应该且很有必要明白艺术到底是什么,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有真正的目的去追求艺术和热爱艺术。艺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艺术家也未必能精确地回答。因为, 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实在太丰富, 决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辞海》把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解释:

“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 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 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 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表演艺术 (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建筑) 、语言艺术 (文学) 、综合艺术 (戏剧、影视) 。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 又可分为时间艺术 (音乐) , 空间艺术 (绘画、雕塑、建筑) 和时空并列艺术 (文学、戏剧、影视) 。”

读这样的概念, 总觉得和生活中的艺术隔着很远一层距离。面对这类理性十足的文字, 会使很多原本热爱艺术的人也望而生畏。何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什么是“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恐怕会解释得使人愈加糊涂。关于艺术的分类, 有道理, 但也难以将千缕万脉的分支归纳得清晰而合理。

其实, 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参与无所不在。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 人类的艺术活动和追求大概是贯串始终的。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 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 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 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 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 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 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 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和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 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 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 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 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 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 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艺术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 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特点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

在希腊语中, 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 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 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 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 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 前者对物、对作品, 后者对人、对艺术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的进步, 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展, 艺术从本能的宣泄演变为文明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生活造就了无数艺术家, 艺术家的创造, 也丰富美化了人类的生活。

艺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使暗淡的人生变得有了光彩。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我们的情趣, 扩展着我们的想象力。

美术作品的创作又有别于别的艺术门类, 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 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的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现实美和现实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 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 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 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 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 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快感受, 即具有审美价值。

而在现在, 一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 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缺少对艺术的真诚, 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研究成功之路, 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画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 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 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发展, 我们的认识也在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 就像日记, 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感受, 画自己感兴趣的, 激动人心的。其实可画的内容很多, 关键在于能真实的反映生活, 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艺术不仅仅是知识、技巧。艺术, 说到底不过是个人情感的载体, 而对于人类的情感的忽视, 正是现代社会的弊端之一。

艺术是人们对美的创造, 是人们心灵对美的感悟而营造的东西, 它具有感性和理念的双重审美价值。艺术应当是纯粹的、感性的东西, 它不应该受到人为的束缚和亵渎。可是在现实中, 艺术经常受到人为的干扰, 固步自封者喜欢把艺术固定化、神秘化, 试图以绝对的理念和不变的规范来约定艺术, 使艺术成为高高在上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 他们竭力地隔断艺术与大众的联系, 使艺术成为孤家寡人的艺术, 而其实脱离大众的艺术是缺乏根基的艺术, 没有大众参与的艺术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

艺术本应是宽容的, 博大的, 它以真诚和热情为基础, 一切美的、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东西都应该包容。一切刻板的、唯我独尊式的思想才是不足取的。艺术, 它应该是纯正的, 它应该是出自人们内心的东西, 因此任何以艺术为名而行亵渎之实的行为都应被人们视为不齿。

价值是艺术品的灵魂, 艺术品是价值的寄存体, 两者是同时酝酿, 同时创造出来的, 有了艺术品, 价值也就客观地存在那里了。而艺术家的思想深度、美学品位和艺术技法、艺术表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被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总体价值的水平。

文化背负着不断创新的使命, 艺术面临着不断更新的任务, 不然就难以应对时代的挑战。但创新更新不是单纯追逐怪异荒诞, 不应该以丑哗众、迎合低俗。

结论

一位艺术工作者, 需要有一种慈悲的情怀, 对人的深层的关爱, 对人, 对自己, 对整个人类。更要有忧患意识, 艺术不仅是情感的表达, 也是情感的滋养。艺术研究需要精研穷究, 需要特别关注和重视人的终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真理, 接近真理。

参考文献

[1]朱超林.《创作之我见—关于油画艺术的思考》, 2008年

[2]孙家正.《艺术的真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6年9月29日

[3]赵丽宏.《赵丽宏散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

篇9:巴洛克艺术代表作品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作品的内涵”是指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而获得的。

【知识汇总】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散文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精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精神情感。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考查方式】

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赏析,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考查。有概括形象的特点的最基本的考查,有理解形象的作用的考查等等。

主要题型有:

(1)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物象。

(2)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

(3)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物象或形象,有什么深刻的意蕴或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题讲解】(2012·湖南卷)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例1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综观全文,辨析、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应该进入作者思想情感的层面,指出其普遍意义和典型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

答案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例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关涉内容与形式、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致的赏析,凸显高考阅读考查的“文本意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随意发挥,结果失分严重。

答案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方法归纳】

一、对散文中物象的鉴赏方法

1. 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 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 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对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1. 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揭示其思想、精神特征。

2. 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表达技巧”来解读人物语言及其行为,找出其“独特”性。

3. 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现场练兵

茶花

桑飞月

①茶花的出场是颇富戏剧性的,有些许幽默感。

②深秋,抑或说是初冬,反正天要冷了。草木们纷纷脱下红衫绿裙,摘下行头,拾掇拾掇准备关门闭窗泅渡寒冷的冬天。此时,天格外的灰,格外的暗,仿佛小剧场的话剧演完了,即将落幕。就在这时,“哗啦”一下,花枝招展的茶花们登台了。红艳艳,白灿灿的,像千万朵灯盏,意欲照亮即将暗下来的季节。想不惊艳都不行!

③我趴在窗台上,看楼下那丛茶花的秧歌舞,觉得别扭。在这样晦涩的季节里,兀现这么一片含苞欲蕾的生机,定然不是什么冷静的表现吧!于是笑它们:真晕,给点儿阳光就灿烂!也不看看时令,就这么傻头傻脑地开了。还开得那么浓艳,像大冬天着了件红裙子,卖俏!

④茶花们仰着一张张精致粉浓的脸,不说话。安静的表面下其实是颗狂热的心,有点儿诗人气质。

⑤冬月,在杭州,随处可见或红或白的茶花阵,气宇轩昂,让人有种兵临城下的感觉。那成片成阵的繁密花苞,涌动着无穷力量,恍若在酝酿着一场起义。大概,它们是想在冬天执政前颠覆其暴权,成全民意,让季节直接进入春天的吧!同时,又像是对“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们的一种宣战。在这个季节里,的确常有一些英姿飒爽的菊花的——深秋里的花,开起来总有一种兵气。“吹牛吧,看谁能撑到最后!”茶花们说。

⑥不久,菊花们果真知趣地“抱香枝头老”了,不再言当年之勇。再看那些茶花们呢,仍是一副傻傻的,壮志未酬的模样。难免不让人为其捏把汗,大雪不日将至,不知那些如婴儿般尚在襁褓中的花蕾,将会是一个什么下场,剧情在此让人紧张。记得有一女友曾对我说过,春天尚早,茶花已经开了。她以为茶花是春天的花。不管怎样,这表明它是会越过冬天的。

⑦闲时,去一朋友的工作室,看到他为一女孩儿拍的写真。波浪长发,有大风吹过的痕迹。然而就在那个凌乱的边际,别了一朵艳艳的玫红色茶花。风尘之美!此时,仅用妩媚来形容是不够的了。突然明白,小仲马为什么将他笔下的玛丽·杜普莱西称为茶花女了。她和茶花有着相同的属性,是风尘味的,生活的风尘,爱情的风尘,理想的风尘……集了一身。但它又会引导着人,跌进美丽和妩媚的崖谷。

⑧茶花耐看,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唯一遗憾的是,它没有香气。仿佛山没有水,人没有灵魂和思想。但这也似乎没什么不好,没有谁的命运会是完美的,这并不妨碍有人将赋的文体赠与它。

⑨很久之前,我也曾惯性地认为,花开即意寓着温暖的到来。这也是我对冬日茶花之风尘感慨的原因。

⑩犹记得,那年春天,桃花的屋还黑灯瞎火,我从城市的一个角落启程,寻找一份新的开端。突然,我看见了红艳艳的茶花,只不过,已是一地凄红。是夜晚的春雨,摧灭了她春日的梦。心里格外的悲伤:它忍冷挨冻地越过冬天,到底,还是落红,在季节真正明亮之前。和玛丽·杜普莱西的命运还真有点像!

(选自《扬子晚报》201221)

1. 概括文中茶花的形象。

2.请探究作者笔下的“茶花”具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3.分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上一篇:[创业]创业“方太” 从摆地摊到家族财产5亿的大亨下一篇:金台交警大队四项措施全力加强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