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

2024-04-15

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通用4篇)

篇1: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

二、新授:

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

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

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征?(世俗性)

重点赏析伦勃朗作品。通过课件了解: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与富商小姐莎斯基亚结婚。自此至1642年他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1642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使他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公会理事》后,他的后妻和他唯一的儿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幅至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课本所选的伦勃朗的《夜巡》一画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绘画风格。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

4、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

A、先通过播放古典和浪漫主义代表音乐来让学生感知流派特征。

指出: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 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代表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有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

B、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a、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b、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c、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结合相关具体作品理解: 建筑:

凡尔赛宫(1661年—1756年,勒沃、孟莎、勒诺特尔等先后设计)

原是法国王宫,在巴黎西南,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占地300公顷,集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之大成,集中体现了十七八世纪欧洲艺术和技术的成就。凡尔赛宫镜厅(1678年始建)

凡尔赛宫最豪华瑰丽的大厅,又称“镜廊”。由建筑师孟莎设计。整个大厅长73米、宽10米、高13米,室内用乳白和浅紫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柱头和柱础镀金,檐壁和各种花饰都用金色。厅的拱顶是由当时著名画家勒布伦绘制的巨幅油画,表现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功绩。大厅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则是17面落地大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它把对面窗外的蓝天、园景映照在镜子之中,使室内显得更加丰富,“镜厅”之名则由此而来。当年厅内燃烧蜡烛时,几千支烛光经镜面反射,使大厅显得无比辉煌。此厅之所以如此豪华,因为这是宫廷举行大型招待会和国王接见外国高级使团的场所,相当于中国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绘画:

达维特《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330×425厘米,178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达维特(1748年—1825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古罗马历史题材的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有力地歌颂了古罗马人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勇敢地去格斗的英雄主义精神。

油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原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订件,但达维特并没有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去画,而是赋予这一古罗马历史故事(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以鲜明的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画面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这两种矛盾情感的冲突。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画面右下角的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哀伤,笼罩在一片忧虑和悲哀的气氛中。她们的行为反衬出三兄弟出征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画的主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安格尔《浴女》(油画,146×97.5厘米,1808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安格尔(1780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线条工整,轮廓准确,色彩明快,构图严谨,具有一种典雅的美。他一生画了大量作品,其中以肖像画、女性人体画和素描最为突出。

这是安格尔早期的代表作,但它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安格尔的艺术追求。安格尔年轻时就非常崇拜古典艺术。十五岁时他看到一张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印刷品,激动得热泪盈眶。以后他就决心要创造一种符合古典原则的理想美。这件女性人体作品便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具体体现。画家以准确的线条、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尤其强调女性人体背部的圆润与柔美。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单纯的形体美的欣赏。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安格尔坚实的素描功底,简洁、流畅的线条所包含的韵律和音乐感。

C、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想主义”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鉴赏: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油画,489×718厘米,1819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

席里柯(1791年—1824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者。他的《梅杜萨之筏》是一幅使当时画坛引起强烈争议的作品。席里柯以幸存者的叙述作为他创作的素材,并对尸体、重危病人等画中要描绘的场景画了许多写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一作品。描写筏上的幸存者突然见到远处一艘轮船时,挣扎着起来呼救的一刹那。席里柯通过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激起观众的种种联想。加上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当时许多习惯于旧传统的美术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当然,不久就证明,这幅作品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戈雅《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西班牙)(油画,266×345厘米,1814年作,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重点: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油画,260×325厘米,18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他的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把绘画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的创作是以人民争取自由的题材、对于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为主要特征的。他的《自由引导人民》一画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德拉克洛瓦在这幅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自由的女性,她那强壮的手臂毫不费力地持着装有刺刀的步枪和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开胸部,但毫无温柔或淫荡之嫌。她那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只有她头上的那顶弗吉利亚帽(摹仿古罗马时期解放了的奴隶所戴的帽子,法国第一共和国时期曾以此作为自由的象征)和几乎是一种古典风格的人物造型,体现了她的寓意象征。她是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精神的化身,正是她引导人民走向胜利。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群众性。她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手持滑膛枪。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过是以波旁宗族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在画面下方的阴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里,受伤和即将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一位战士目视着自由的化身。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有力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

吕德《马赛曲》(大理石,1270×600厘米,1833年—1836年作,巴黎大凯旋门)

吕德(1784年—1855年)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最著名的雕刻家。安放在巴黎大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是他不朽的杰作。这一作品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当时这支义勇军是高唱着一支斗志昂扬的军歌雄赳赳地开赴巴黎的。巴黎的市民们称这首军歌为《马赛曲》,1795年这首歌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吕德的这一浮雕也简称为《马赛曲》。这是一件结构严谨统一、人物情绪激昂奔放、运动感急速有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高浮雕。整个浮雕分为两层:上层是右手执剑、左手振臂高呼象征法兰西和民主自由的女神,下层的各种人物与上面的自由女神相呼应,并且突出男女老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的主题思想。它充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它与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总结: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

四、拓展:

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这一时期自己喜欢的画家或音乐家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篇2: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

一、导课。

1、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授新课

1、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巴罗克(Baroque)风格

从年代上说,大体上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巴罗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对之而言,巴罗克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前提。

巴罗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巴罗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可以说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则他们的音乐就是塔顶,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意大利的新音乐,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集成传统音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着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预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

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还有一些短暂的过渡阶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Rococo),就像音乐史学者给巴洛克取名一样,是按照其风格而取名的。这一名称原是艺术史学者们专门用来指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法国的装饰性艺术的。这一时期的法国建筑中,巴洛克式的雄伟、严峻的风格分解或者柔化,成为类似贝壳制品(法语为rocaille)式的线条。由此发展出一种新颖的、绚丽的、优美的、富有想象的风格。像所有的法国文化及趣味一样,这种风格也迅速传遍欧洲,在德国南部及奥地利特别风行。如果说音乐和建筑等其他艺术的演变完全一样,那是不恰当的,但在音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浓墨重彩让位于优美、纤细的精雕细琢,尤其在键盘乐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一流的作曲家写了极尽装饰能事的乐曲,著名的格可可风格的作曲家当数法国的库普兰,在德国采用这种风格的是巴赫的同时代人泰勒曼和马特松,意大利作曲家有D·斯卡拉蒂。在C.P.E.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犹可见到洛可可风格的余韵。

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与海顿大致相同的时候,世上出现了堪称神童的莫扎特,由此维人的古典乐派立即增添了光彩.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这三人,都不是出生于维也纳,却聚集在维也纳,这可能有其必然的道理.三人虽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但互相影响、协力合作,终于结下了不解之缘.沃尔夫冈·阿马丢斯·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他虽然比海顿年轻24岁,但海顿于27岁时才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乐,而莫扎特的第一交响曲却是八岁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活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莫扎特于1791年完结了一生,海顿却比他多活生活了十八年.更加有趣的是,莫扎特在年轻时尊敬海顿并向他学习,而在莫扎特死后海顿所作的交响乐中出现了莫扎特风格的优美性和歌唱性,反而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其异乎寻常的早熟史无前例的.据说他在三岁时,每坐在钢琴之前,就特别对找出的三度程的和弦长时间欣然自得.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时,短曲只需30分钟,稍长的乐曲也只用一小时就能熟记,而且能准确地弹奏出来.他五岁时开始作曲,最初的一曲是他父亲把他即兴的弹奏谱写出来的,但不久他就开始自己谱曲.现在克歇尔编目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就是他五岁时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在欣赏的同时介绍:

海顿生于1732年,于1809年去世,是“三巨头”中寿命最长的,慈祥和蔼的他被人称作“海顿爸爸”。在音乐创作领域,他被誉为“交响曲之父”,一生创作出过一百多部交响曲作品(有编号的就有104部),同时他还是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缔造者。虽然它并不是三人中成就最高的,但对音乐发展史而言,却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

莫扎特,1756年-1791年。在他头上有太多光环,“神童”和“天使”是人们给予他最常用的两个代名词,而他更是音乐学界所公认的作曲天才。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交响曲,最后5-6部被认为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杰作;而他的27首钢琴协奏曲,作为一个整体则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极高境界;莫扎特的歌剧在当时更是具有极高的声望,并广受欢迎。然而这位音乐天才却在35岁那年因病早逝,即便如此,他所遗留下来的有编号的音乐作品也多达六百多部。

贝多芬,1770年-1827年,他被誉为“乐圣”。九部不朽的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奋斗以及精神境界的写照,而他的许多器乐奏鸣曲、协奏曲、序曲、歌剧等更是一个革命时代的象征。有人说,贝多芬是半个古典主义者、半个浪漫主义者,这是不无道理的,他不能算作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贝多芬更像是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的一个过渡使者,一个音乐风格独特的大师。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德国及英国流传,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他受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全欧,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

三、总结

篇3: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

一、巴洛克的定义与特点

巴洛克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畸形的珍珠”。作为形容词, 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 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 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 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 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 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 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 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 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 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 同时, 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 巴洛克艺术无疑都是欧洲乃至人类文明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纵观巴洛克时期的各种作品不难发现巴洛克的文学和艺术是反理性的, 力求突破既有的规则;巴洛克的艺术强调动态和不安, 追求个性, 不免做作;巴洛克的艺术重视色彩, 喜欢用对比色, 认为色比形更重要;巴洛克艺术追求绘画、雕刻和建筑的融合, 消泯它们的边界;巴洛克艺术表现空间和体积, 不惜用虚假的手段。

由此可以总结出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 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 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 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 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 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此外, 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如在一些天顶画中, 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如同是一些花纹。当时意大利诗人马利诺说:“引起惊讶, 这是诗在世间的任务, 谁要不能使人吃惊, 就只好去当马夫。”巴洛克的艺术家们也力求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惊讶。

二、巴洛克的时代背景与形成

巴洛克的建筑和艺术非常复杂。它发生在文艺复兴这个伟大变革之后的天主教教会反动时期。天主教教会的反动好像是对着宗教改革的, 其实却是对着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的。直接触发天主教会反改革运动的是宗教改革运动。教廷在发动全面反击的时候, 猛然醒悟原来一百多年来教皇们标榜人文主义, 是挖了自己的墙角。于是, 在西班牙贵族罗耀拉严密组织的耶稣会的支持下, 于1542年仿西班牙在罗马设立宗教裁判所, 大肆镇压一切进步思想, 全面重申了天主教的全部教义, 向中世纪回归。于是, 紧接着要做的便是用建筑和艺术来炫耀天主教的首都罗马, 用来宣告天主教信仰的胜利。1527年, 西班牙雇佣军占领过罗马, 烧杀抢掠, 罗马遭到很大的破坏, 造成了对建筑的需要和机会。同时由于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 由于土耳其在东地中海的阻隔, 早在文艺复兴的盛期和晚期, 意大利其他城市的经济就一落千丈, 中产阶级纷纷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 倒退为地主, 人文主义因此失去了基础, 城市建设也衰退了。从那时起, 大批艺术家和建筑师不得不从各城市来到罗马, 为炫耀罗马服务, 也便是为教廷和教会贵族服务。17世纪, 这种情况就更加强化了。罗马城的建设达到了很大的规模。造了大量的教堂和教会的官邸, 也开辟了很多道路和广场。

但是, 经历了文艺复兴这样一场光辉的人性解放运动之后, 人文主义的潮流仍然在涌动, 16世纪末和17世纪又是自然科学获得很大进展的时期, 人的眼界已经扩开, 努力挣脱思想的枷锁, 完全恢复中世纪的信仰是根本不可能的了。而且就连教会本身也已经不能固守教律, 安贫乐道。他们在思想上没有解放, 在道德上却解放了, 成了世俗享受的最贪婪的追逐着, 糜烂而放纵。他们在建筑和艺术中, 有炫耀财富为美, 以表现豪华奢侈的生活为美。罗马城的新建设趋向于豪华富丽, 广场都用喷泉和雕像装饰起来。教皇希克斯丁五世说:“罗马不仅需要神佑, 不仅需要神圣的和精神的力量, 而且也需要美, 美保证安逸和世俗的点缀。”另一方面, 这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 是在文艺复兴的大潮中培养出来的, 他们既有很高的专业水平, 也不乏人文主义的修养, 他们热爱生活, 勇于创新, 对古典主义文化仍然抱着敬畏的态度。这时期的几本建筑学著作, 更进一步把建筑柱式拟人化, 甚至把整个建筑拟人化, 足证有一些学者仍然保持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传统。

因此, 巴洛克建筑的表情非常复杂, 像一只玻璃球, 折射出很多不同的色彩。巴洛克是畸形的珍珠, 它是畸形的, 但它是珍珠。畸形的珍珠也光华夺目, 它造就了欧洲建筑和艺术又一个高峰, 一个世纪内, 它创造了大量的新样式和新手法, 影响一直达到俄罗斯和美洲。

三、巴洛克的起点代表作与手法

建筑的一种样式和风格, 要说清它起于什么时候, 几乎是不可能的。巴洛克无疑源自手法主义, 而手法主义者又说自己师法遥远的古罗马。不过可以选定一个作品, 做为一种时代风格的起点。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 早期的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第一个代表作是罗马的耶稣教堂。把它当做巴洛克建筑的起点, 是因为把巴洛克定义为反宗教改革的产物。耶稣教堂内部拱顶天花上的彩画也是典型的巴洛克作品, 广泛应用于各地的耶稣会教堂。画的题目叫《耶稣圣明的胜利》, 作者是高里。绘画运用了透视法, 很准确地表现了空间关系, 又运用了光影衬托, 体积感表现得很有力, 从大堂向上望去, 朦胧中人物形象一个个像真的一样, 因此, 见诸、绘画和雕刻融合成了一体, 彼此的界限消失了。

类似的耶稣会教堂中著名的还有献给罗耀拉本人的圣伊尼阿齐欧教堂, 它中仓的天顶画的题目是《耶稣会的传教活动》, 作者波佐同样使用了精确的透视法, 看上去十分的逼真。建立在准确的几何方法之上的透视法因为新, 因为能制造幻觉, 在巴洛克时期特别受到喜欢, 建筑师和画家都爱用它来虚假的扩大视野的容量, 一时间兴起了表现空间的热潮, 手法也多了起来, 例如为了在视觉上加强走道深远的感觉, 梵蒂冈的入口特意造得一头宽, 一头窄。

特伦特会议规定教堂建筑应该朴素, 但巴洛克教堂却爱用色彩鲜艳的大理石, 用金、银、铜和大量的绣花锦缎, 用绘画和雕刻, 用各种壁龛、壁柱来装饰, 这是当时教会以及教廷贵族的生活方式和爱好的反映。

四、巴洛克的杰出人物与其作品

到了17世纪中叶,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进入了盛期, 这时期以两位杰出天才的创作为标志, 他们是伯尼尼和波洛米尼。这时候罗马教堂的数量早已超过了实际的需要, 但是为了装饰城市, 为了表示信仰的虔诚, 为了庆祝天主教世界的繁荣, 依然在罗马大量建造教区小教堂, 它们其实是一种纪念碑或者一些城市装饰。因为它们旨在装饰和纪念, 所以形式标新立异, 变化多端, 非常自由。它们是巴洛克精神最强烈的代表者。

教区小教堂最大胆、最新奇、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是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的四喷泉圣卡罗教堂。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 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 立面山花断开, 檐部水平弯曲, 墙面凹凸度很大, 装饰丰富, 有强烈的光影效果。所以巴洛克的建筑, 即使是小型的, 也都很雄健。并且由于光影的衬托, 立面上的垂直线很突出。

离圣卡罗教堂不远, 是伯尼尼设计的圣安德烈教堂, 同样比例严谨和谐, 方圆, 大小, 明暗对比都很鲜明而且主次明晰。对立着又呼应着, 整体统一, 丝毫不乱。

圣卡罗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 立面构图都很新颖, 就每一颗柱子来看, 从基座经柱身到檐部, 都中规中矩, 但它们的组合却出奇制胜。罗马的巴洛克教区小教堂大多如此。伯尼尼说:“一个不偶尔破坏规则的人, 就永远不能超越它。”这时期的杰出人物仍然以创新为念, 个性很突出。

巴洛克时期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重视每座建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教廷重视罗马城的城市面貌, 修建广场、街道和喷泉等等, 罗马城的面貌大部分是这个时期里形成的。把单体建筑和城市联系起来的最大工程是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柱廊, 设计人是伯尼尼。伯尼尼以喷泉和方尖碑的连线为长轴建造了一个椭圆形的广场, 两端各造了弧形的大柱廊。大柱廊也把大教堂和环境紧密联系了起来, 使教堂避免了孤立。同时伯尼尼还说, 这大柱廊像大教堂伸出来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五、巴洛克的传播与地区特性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很快便传播到西班牙和德国南部, 又从西班牙漂洋过海随移民传播到美洲, 从德国传播到俄罗斯。

西班牙人生性热情, 感情表露得很强烈。因此, 巴洛克建筑很容易被西班牙接受, 而且发展得更加花哨、更加没有节制, 得名为超级巴洛克。中欧在17世纪中叶经历了30年战争得蹂躏, 破坏很惨重, 建设的高潮要到18世纪初才来临。正因为迟迟而至所以它和另一个18世纪上半叶起于法国的潮流洛可可合流在一起了, 代表作是德累斯顿得茨威格宫。圣彼得堡的冬宫和彼得哥夫的皇宫则是俄罗斯巴洛克的代表。

摘要:文章梳理和总结了巴洛克的定义、起源、思想、特点、发展、传播、经历的主要时期以及在各个艺术层面的著名作品与影响。并简要介绍和分析了意大利天才巴洛克建筑大师伯尼尼和波洛米尼以及他们著名的教堂和广场作品。

关键词:巴洛克,建筑,艺术,美术,伯尼尼,波洛米尼

参考文献

[1]方晓风.《巴洛克建筑的动感之路》[J]。《装饰》, 2012-05-01, 总第229期。

[2]魏峰.《重读巴洛克建筑艺术——重温经典, 启发设计》[J]。《怀化学院学报》, 2011-04-08, 第四期。

[3]许华伟.《巴洛克时期的时代特色及对其艺术的影响》[J]。《黄河之声》, 2006-01-30, 第一期。

[4]王智明;高春湃.《无定形之美——巴洛克艺术探源》[J]。《齐鲁艺苑》, 1999-06-10, 总第61期。

篇4:从巴洛克到新当代

盛宴

北京国际音乐节每届均设有主题,音乐节选曲、编排和各项艺术活动均围绕主题运作,这不仅是国际通行音乐节的金科玉律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多年来最突出的特色。本届主题从巴洛克到新当代音乐,便是试图以古典音乐发展长河的纵向和横向总揽展现600年来音乐历史的精髓。

本届音乐节的巴洛克音乐即是内容厚实。其中最大的亮点非英国古乐专家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莫属。霍格伍德既指挥又演奏羽管键琴,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风起云涌的“本真运动”中与莱翁哈特、哈弄库特、诺灵顿被并举为古乐复兴的先驱人物。此番霍格伍德率领广州交响乐团携美女演奏家文薇与马新桦,共谱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以及富有浓郁英伦范儿的埃尔加《D大调亨德尔序曲》。

来自加拿大的泰菲宴乐巴洛克乐团则于10月22日在中山音乐堂上演一台别具风味的“伽利略项目”主题音乐会。此场音乐会充满巧思,融巴洛克音乐中各种有关天体和星空主题音乐为一体,包括拉莫和吕利歌剧中描绘行星的音乐,还有巴赫、蒙特威尔第、泰勒曼和维瓦尔第等同时代大家作品,可谓一举将巴洛克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尽收其中。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也将综合大量经典曲目让首都听众体验传统现代结合的典范。

主题的另一端则是代表着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新当代。其中作曲家现身说法指挥自己创作的两场音乐会不失为新当代系列中的最大亮点。波兰作曲家兼指挥家潘德列茨基将于10月15日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自己创作的3部作品;德国作曲家鲁策齐卡指挥中国爱乐乐团于10月17日世界首演自己创作的《为男中音和乐队所作的荷尔德林交响曲》。

主题孕育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体现巴洛克到新当代音乐之间音乐界的精彩纷呈。这种音乐历史发展的延续关系不仅仅体现在诸如勃拉姆斯、舒曼、肖邦以及20世纪尚未与调性音乐彻底割舍的理查·施特劳斯和肖斯塔科维奇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大量音乐上,更体现在新当代作曲家基于巴洛克作曲家作品的再创作和再加工上。

回归

回归的可以是音乐或是音乐的表演者,甚至是音乐会的呈现方式。本届音乐节将迎来一个里程碑式的回归。时隔10年,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将再度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与之合作的是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潘德列茨基。

传统的坚持和发扬光大也是回归。音乐节开国内演出之先河于2006年首度在王府井教堂上演宗教题材音乐作品,本届音乐节复归经典大作之一便是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于10月23日同样是在王府井教堂以拉丁文、英文、德文和法文演唱沃尔顿、布里顿和普塞尔等人作品,既展示合唱团无与伦比的学养也凸显教堂与合唱音乐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更是坚守音乐节的本届主题,以“本真运动”的方式演绎“时代音乐”(period music)。

复归的另一层面,无疑是音乐传统的延续。爵士乐虽然以黑人灵歌为灵感来源,但爵士乐大家历来受到古典音乐传统的熏陶。巴洛克时期音乐家演奏和作曲时即兴发挥的传统,亦在今日由爵士乐传承发扬。伟大的爵士钢琴家大卫·布鲁贝克曾经说:“我主要是一个爵士作曲家。我们这一代人都不喜欢爵士这个词。艾灵顿公爵不喜欢,斯坦·肯顿也不喜欢。这其实还是巴赫和莫扎特每日工作的延续:即兴发挥。巴赫每个周日即兴演奏。古典音乐界不应该丧失这个传统。二十世纪的作曲家诸如埃夫斯、科普兰、伯恩斯坦、艾灵顿、格什温等都喜欢引用爵士乐”。由此音乐节于10月14日在北京音乐厅呈现的肯尼·加瑞特四重奏的“超越长城”音乐会便是以临场发挥为主线、辅以爵士四重奏打通从巴洛克到爵士的时光隧道,让听众体验跨时空即兴之美。

儿童音乐会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也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高人气音乐会。来自大草原的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成为今年儿童音乐会的主角,这群可爱的孩子将以天籁童声演绎蒙古民族的原生艺术之美。儿童音乐会和公益活动则秉承音乐节一贯重视音乐普及的社会责任。为此,音乐节推出50元至180元的起始票价并有诸如演奏家霍格伍德和作曲家周龙等披挂上阵,在音乐会前以“导赏”形式讲解或者像肖恩·斯麦丝那样在“伽利略项目”中解说并辅以中文翻译。

纵览教育普及项目,本届音乐节将推出5场大师课、8场音乐会导赏、1场儿童音乐会、2场校园音乐会和4场“爱乐传习”校园音乐会。

委约

10月11日,余隆携郎朗与中国爱乐乐团在保利剧院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次日晚,李云迪同台献上全套肖邦作品;13日,陈萨在北京音乐厅演释舒曼的《狂欢节》。拜音乐节所赐,3位万人迷型的新生代80后中国主流钢琴家在3天之内登陆京城,11-13日很有潜质成为北京钢琴爱好者乃至钢琴家粉丝的狂欢节。

当代作曲家亦在本届音乐节中有着互相“切磋技艺”的难得机会。旅美作曲家周龙创作的《白蛇传》和叶小纲创作的《咏·别》均以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典籍为灵感源泉。《白蛇传》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和波士顿歌剧院共同委约,用英语演唱,音乐风格近似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咏·别》涉及一些人性中复杂情感,采用西方歌剧创作手法,系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创作。音乐节力图通过委约作品,在甘做音乐的服务者的同时争做音乐未来的缔造者。

【链接】

上一篇: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作文下一篇:喜谈八戒取经途作文13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