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国家面对重大灾难时,总会涌出各方力量来帮助国家民族渡过难关。本文从重大灾难发生时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对过去和近期的一些优秀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得出结论,并警惕一些不好的现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艺术作品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篇1:

让生活回归自然:西田秀己及其公共艺术作品研究

摘要:西田秀己是一位日本當代艺术家兼建筑师,其公共艺术作品擅长将平常视野下的人造物元素提取出来,把它们当作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帮助观者转向对当下空间美学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引发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原始体验。本文从西田秀己几件富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着手,重点分析了其作品的艺术理念、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材料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自然场所;空间美学

西田秀己(Hidemi Nishida)的作品涉及装置、舞蹈、摄影摄像、行为艺术、建筑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其公共艺术作品经常涉足于对空间美学和诗性的探索、环境感知力的攫取与渲染,以及场景氛围的营造,强调公众参与和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原始体验。西田秀己认为这种最纯粹、最原生态的体验能够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视界,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感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西田秀己在2007年成为钏路国立技术学院(Kushiro N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的工程师助理,于2011年获得札幌城市大学(School ofDesign,Sapporo City University)设计学士学位,在这之后于2014年在卑尔根艺术与设计学院(Bergen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取得美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日本东京。他的作品已在全球各地的著名展览中展出,获得了媒体和观众极大的关注。近年,他参加了第十届光州双年展(2014))、2014年札幌国际艺术节等。2015年他被日本文化厅纳入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

西田秀己的公共艺术装置大多被放置于远离喧嚣的自然景色之中。他擅长利用普通的人造物作为公众与自然交流的媒介,椅子、桌子、沙发、房屋都是他简单而独特的艺术语言,也是他公共艺术中的标志与灵魂。他将本应该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搬到大自然中去,改变了这些物体原本的使用场景与实际经验,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与格局,赋予了自然场所以新的意义。他想让观众从繁忙的城市轨迹中脱离出来,让生活回归自然,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找寻人生的本源,这也是其公共艺术想要传递的理念。

西田秀己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其作品大都蕴含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并在观念上与日本物派“人与自然是主客合一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尊重事物原本的力量和存在意义”东方哲学式的思想不谋而合。其作品赋予了自然空间与平凡物质以特殊的意义,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让生活回归自然,让生命回归本源。他给予观众无限的思考空间,大家可以爬上椅子去观赏远处的美景,可以聚集在一起感受自然的拥抱,也可以登上山顶去追寻神秘的钟声。在艺术家与观众、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公共艺术内在的价值才能被真正地发掘出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感受到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脆弱的椅子》(Fragile Chairs)是西田秀己于2017年为日本北海道飞生艺术节(Tobiu ArtFestival 2017)所做的一个公共艺术装置。他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椅子安置在北海道白老町一处平静的湖面上,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又诡谲莫测的美丽景观,仿佛在揭示这个无人之境的存在。这样奇异的景观使得过往的游客与行人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欣赏被他们忽略的美景,去感受平凡的存在与诗意的远方的违和感,去猜测艺术家的初心与用意。对于居住在湖旁边的居民来说,这些椅子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空间,吸引着他们重新去审视、去观察这原本让他们习以为常的景色,从而渐渐转变传统的视角,去体验自然的神奇魅力。对于游客来说,逃离了都市的繁忙与拥挤,来到这样一处好似天空之镜的地方,身心已然得到全部放松。当他们突然看到这个与一般景色格格不入的场景时,先是惊讶,然后是好奇,最后是平静下来,仔细思考其中的意义。艺术家为的就是那一刻的沉思,他希望让时间慢下来,让人们从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中找到自然之美,找寻到安静的内心。

《脆弱的桌子》(Fragile Table)这件公共艺术装置是将一套风格独特、与众不同的高大桌椅摆放在挪威莫斯奥斯陆峡湾上方一座美丽的山顶上。该地区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一座美术馆和一家舒适的咖啡厅。该作品伫立在花园的中间,好似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让人们不知不觉想顺着梯子爬上椅子,去体验这别致的美景。观众不仅可以看得更远,还可以在椅子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畅聊人生。原来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就可以给予人们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这件艺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以全新视角赋予寻常风景以新的意义,为人们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改变了观者与自然被动的交流方式。

白雪皑皑的冬天一旦来临,往札幌艺术森林的山峰上眺望,便可看到一个红色的钟楼隐约其中。未见其身先闻其声,人们可能会先听到从远处飘来的清脆悦耳的钟声,这悠扬的钟声穿透无边无际的森林,直抵内心,让人想迫不及待地赶去一探究竟,亲自敲响那座钟。但是要找到钟楼并不是一件易事,尽管路途艰险,总会有几个好奇心旺盛的人找到了去往钟楼的路途,并自己敲响了钟。这也是西田秀己的一件装置作品,名为《临时的钟楼》(Instdnt Belfy),这座钟楼只是孤独地站在没有任何显眼标志的山脊上,没有夜色中霓虹灯一般的鲜艳色彩,更没有城市中广告牌的招摇过市。但这座看似神秘脆弱的钟楼却有其独特的魅力,打破寂静的钟声向那些循声而来的居民诉说着深情的故事,吸引着他们去敲响属于自己的钟声,这时,举手之劳的事也会很有价值。没有这幢平凡的钟楼,也许这座山就会在雪中沉睡。

《天空花园》(Garden sky)起初是西田秀己工作室团队以环境治理美化为目的,为当地艺术节设计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他们在日本神户六甲山一个绿意盎然的山坡顶部摆放了五个白色的木制沙发。从远处望去,它们就像朵朵白云漂浮在山间,有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的被安置在空旷的草地上。山下的游客发现这不同寻常的景象之时,便会随着好奇心去亲自抚摸那些洁白的“云朵”,去追逐那可爱的“羊群”。沙发旁边都配有一架梯子,以便游人可以轻松地爬上这些宽大舒适的“天空之椅”,犹如天然圆形剧场一般的场地为欣赏周围的自然美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赏点。这样的观景方式让人们可以坐拥天空,俯瞰全景。来参加艺术节的观众可以在这里坐看夕阳西下,享受慢生活带来的惬意;还可以坐在“云端”高谈阔论,畅谈未来的理想。被这美景环绕,静待时光流逝,想必是人生一大乐事!西田的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

《涂鸦村莊》(Doodle Village)是一个为2012年飞生艺术节(Tobiu Art Festival)和飞生营(Tobiu Camp)活动搭建的临时空间,包含六处临时建筑。该艺术节在日本北海道森林的一处废弃的小学中进行,观众可以在活动举办地的森林里找到六个被随意摆放的临时建筑物。在其舒适的空间中,观众可以投入到现场热烈的氛围中共同欣赏美妙的音乐表演,也可以在静谧的自然空间给予心灵以慰藉,让整个人全身心放松下来,暂时忘掉烦恼与忧愁。这六个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如庇护所一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好似传统的村落,在短暂的时空交汇中创造出了融洽的氛围与新的空间集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另外一件公共艺术装置《脆弱的庇护所》(Fragile Shelter),该作品作为《脆弱》系列中的一个建筑实体,房子外部被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包裹,隐隐透出内部的木质结构,这些结构框架组成了每个独立的庇护所。在银装素裹的雪地里,这幢简单朴实的建筑好似一团充满生机的火苗,将夜空点亮,给予寒冷的冬夜一丝温暖;又好似夜空中缓缓流动的星光,让人充满无限遐想与希望。建筑外部寒风凛冽,但这个木制的简单空间却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取暖,交谈,脸上露出笑意,丝毫感受不到冬日的凄凉。此情此景,让人们和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生回归自然的本源,找到真实的自己,也许这就是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

《孤独的房子》(Solitary House)被放在荒凉的野外。这间只有约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却有着一切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床、书桌、炉灶、水槽、厕所和淋浴设备,设施齐全。如今,我们拥有了高度工业化的住宅,非常舒适,这是我们努力抵御恶劣的地球环境的结果。然而,当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蜷缩在这个给予我们安全感的庇护所里,似乎切断了身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说:“房子是我们的世界角落。”这个“角落”能够拯救我们的生命,帮助我们抵御自然环境不可估量的力量,这也是它存在的意义。当人们静静地躺在这座房子的床上时,耳边充斥着海浪翻滚的涛声、寒风呼啸的簌簌声、植物互相摩擦的沙沙声、雨滴落在房顶的淅沥声。有时来自海面呼啸的大风会使房屋剧烈摇晃,伴随着木结构的嘎吱作响,居住者的心也跟着颤栗,根本无法入睡。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地明白什么是“庇护所”,什么是自然的力量。

在人云亦云、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否逐渐迷失了自己?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我们是否失去人生本来的意义?我们总是抬头仰望星空,却忘记了脚踏实地的真实。“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西田秀己的公共艺术作品让人们的生活回归到自然中去,帮助他们梳理杂乱的思绪,清醒混乱的头脑,以便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让烦躁的情绪得到舒缓,让迷蒙的心灵得到净化,在平淡与宁静中找寻生命的本源。西田秀己也用他的公共艺术作品表达了他对生命与存在的看法: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顽强的,珍惜当下,真正的美就在身边。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但人创造的楼宇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那种在大自然中的最纯粹、最原始的经验与感觉才是最为珍贵的记忆。

作者: 陈玮又

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篇2:

对重大灾难发生时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研究

摘 要:在国家面对重大灾难时,总会涌出各方力量来帮助国家民族渡过难关。本文从重大灾难发生时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对过去和近期的一些优秀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得出结论,并警惕一些不好的现象。

关键词:灾难;艺术作品;警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命运多舛的民族,但同时她又是一个坚韧不屈,百炼成钢的民族。漫漫历史长河中,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余三个古国都断了传承,其原因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有国家的制度原因,有民族信仰与精神的原因,有战争的原因等。我认为,艺术这种上层建筑也是一个国家在面对磨难时能够顽强挺过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浅析艺术

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这类上层建筑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但是经济基础更多的是决定艺术的繁荣程度,所表达对象的发展变化。对于艺术作品某一时刻,某一阶段,某一特殊期间的主题、精神、情感内核,经济基础的影子就相对较小。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在创作开始之前,因为生活中所遇到的某件事,所看到的某种现象,使艺术家产生了创作冲动;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把当时的情感态度糅杂在作品当中,直至作品完成。在国家面对重大灾难时,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灾难的亲历者,理所当然的会产生创作冲动,通过画笔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在画卷上倾泻。这不仅仅是满足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更多的是艺术家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精神层面上满足民众的需要,为国家社会加油鼓气。

不管是国画还是后来传入中国的油画,还是新衍生出来的绘画形式,都不妨碍艺术家表达对处在灾难旋涡中的人的情感态度,对灾难本身的看法,对社会现象的情绪。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对处在灾难中的国家和人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能使人们凝心聚力,焕发民族精神,鼓舞士气,提升干劲,为国家尽快走出灾难发挥积极作用。

二、重大灾难发生时所产生的一些艺术作品

国家在面对困境时,总是不乏能人志士为国出力,他们来自各个领域,各个维度,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国家人民渡过难关。其中艺术领域的力量也举足轻重,艺术在这些时刻总是能绽放出绚烂的色彩。

(一)过去

非典,一场经历过的人终生难忘的记忆。这场灾难给中国这个当时并不是太富裕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打击,造成社会经济倒退,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在危急时刻,各领域人员同心协力,民众服从指挥,国家调度有序,使国家快速走出了灾难的影响。艺术家赵振华的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就是一幅优秀的反映抗击非典期间的医务人员的画作。画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医务人员抢救病人。病人躺在病床上,几位护士推着病床小跑着赶往抢救室,护士们全副武装,隔离服、口罩、眼罩严丝合缝的穿戴着,画面给人一种紧张危机的感觉,人们的心仿佛都跟着提了起来。第二部分是一众医生护士的合影,站在最前面的女战士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仿佛表达自己抗击非典的决心,其身后是一位头发花白的男性,虽然年龄很大了,还是不顾危险奋战在一线,画面有一种众志成城之感。第三部分表现的是一位护士由于高强度工作不堪重負昏倒的画面,几位同事搀扶着她才没让她摔倒在地,看着这个画面,敬意油然而生。抢救、行军礼、昏倒,每一个部分都牵动人心,让人紧张,心疼,同时又充满斗志。这件作品不仅让人们体会到抗击非典的情况何等紧急,又表达出众志成城、同心协力之感。

(二)近期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弦。这次疫情影响范围之广,造成财产损失之巨非常罕见。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艺术作品,鼓舞人心,与人民一起渡过难关。画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同时,作品里面也包含着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定会战胜疫情的信心。这些艺术作品的内容也很广泛,有描绘病毒的,有表达医务人员的,有关注祖国山河的,有关注封锁之下的城市的。总之,在这次灾难中,艺术这种上层建筑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三、警惕艺术活动中不好的现象

在面对重大灾难时,艺术总是不会缺席。但是我们要警惕艺术活动中跟风、粗制滥造的现象。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有相当一部分画家不是由衷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是在思想情感尚不成熟之时,看到一些抗击疫情的艺术作品已经出现在社会上,便匆匆忙忙的完成一幅作品,质量得不到保障。还有的画家仿佛跟风一般,看到有些人在创作疫情相关题材的画作,自己也要画一个与疫情有关的,但是脑子里面的东西又不够支撑他完成创作,于是就出现了模仿艺术家赵振华的作品《抗击非典》这种抄袭式跟风的现象。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劳动,在艺术家情绪不够饱满,情感不够丰富,创作冲动不够强烈之时,匆匆忙忙、言不由衷完成的作品也称不上是优秀。艺术家不仅仅是需要技法上的提升,同时也需要提升内在,注重积累,关心民间疾苦。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才能最终表达社会。

结语

在面对重大灾难时,社会需要艺术家创作出振奋人心的艺术作品,给人们鼓励和信心。作为艺术家,也有义务在危难时刻创作正能量的艺术作品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要更加注重质量,要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独有的东西,并且可以让民众感同身受,理解你所要传达的思想,宣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易健著《美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3]南山《灾难社会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

王鹏(1998—),男,汉,江苏,硕士,油画,江苏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2020XKT381。

作者:王鹏

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篇3:

我国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研究

摘要:民间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理论上对其保护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类型化的保护思路。根据民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有形的民间艺术作品和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针对每种类型的民间艺术作品,结合其特有的特征,分别探讨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这种类型化的解决思路,是基于民间艺术作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采取的一种处理方式。

关键词: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类型化保护

1 民间艺术作品的概念分析

民间艺术作品是指通过某种形式的创作或传承所形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间传统并具有一定的艺术创造性和独创性的作品。民间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民间艺术作品客体表现形式的不确定性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基于民间文化的本土性和传统性,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复杂性。由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复杂性,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民间艺术作品,其客体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1]。民间艺术作品有的是通过民间文化的历史传承所形成的,例如神话传说、歌谣、谚语、习俗、技艺、风尚等等;有的是基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所创造的民间文学作品;也有将民间传统工艺进行传承发展的十字绣、扎染等艺术作品。

1.2 民间艺术作品权利主体的复杂性

我国民间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比较复杂,根据法律上和理论上关于民间艺术作品权利主体的规定,可以大致将民间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确定为:国家,集体、团体、个人这几种类型。然而,事实上也会出现几种类型的主体共同成为为民间艺术作品主体的情形。民间艺术作品权利主体的复杂性和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民间艺术作品权利主体的复杂性,其权利主体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当权利主体不明确时,往往会产生各种侵害民间艺术作品的后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保护,明确民间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就十分必要。

1.3 民间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独特性

民间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地域、民族、历史、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各要素息息相关。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民间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民间传统文化与艺术[2]。所以,民间艺术作品承担着传承传统民间文化与艺术的使命与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应该加强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我们更应该关注其特有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现实中对于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远远不够,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流失。所以,基于民间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

2 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模式

该怎样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更好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立法上,现行法一般仅设有一些抽象性规定,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并没有具体性的规定。理论上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模式:

2.1 著作权法的保护模式

著作权法的保护模式是指将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可以直接适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3]。有学者认为,民间艺术作品和作家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并表达传递某种思想。所以,对于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当然可以适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著作权法的保护模式显然是混淆了民间艺术作品和普通意义上的作品,将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直接套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认识是不合理的。其不合理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事实上,民间艺术作品和普通意义上的作品并不相同。当然,不可否认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并不能因此将两者等同处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民间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作品本身表达并传承民间传统的文化与艺术,和普通意义上作品在内容和思想精神上的表达并不相同。

第二,民间艺术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将其完全等同于著作权法上的作品进行保护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民间艺术作品可以表现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表现为民间传统工艺品,更可以表现为传统习俗以及民俗文化。某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客体表现形式,本身都难以确定,更难以将其定性为著作权法上的作品。

第三,民间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文化与思想,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完全将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套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更不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采取著作权法的保护模式是不合理的。

2.2 特殊法的保护模式

该观点认为,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立法上应该根据民间艺术作品的特殊性质进行特殊立法保护。这种认识是基于对民间艺术作品特殊保护的思想所采取的一种处理方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积极保护,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但是,对民间艺术作品采取特殊法上的保护方式,亦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立法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然而,实际上,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问题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严峻性。而采取特殊立法保护,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价值意义的,可是在情况严峻的当下,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2.3 著作权法的保护与特殊法的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这种保护模式认为,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采取以著作权法的保护为主,特殊法保护为辅的保护方式。该观点认为,虽然民间艺术作品和普通作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所以,基于此对能够表现为著作权客体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采取著作权法的保护方式。对于客体形式特殊的民间艺术作品,根据其特殊性进行相应立法的保护模式。

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考虑了普通作品和民间艺术作品的关系,积极地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民间艺术作品保护问题的紧迫性,更好地兼顾了公平和效率。但是,这种处理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该认识将客体表现形式作为区分普通作品和民间艺术作品的唯一区分标准,这是不准确的。事实上,民间艺术作品不同于普通作品的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客体表现形式上。所以仅仅因为两者的表现形式相同,就将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直接套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这显然是不合理的[4]。

其次,其认为对于特殊类型的民间艺术作品进行特殊的立法保护,这种认识从表面来看,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实际中特殊类型的民间艺术作品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倘若针对每种类型的民间艺术作品都进行特殊的立法保护,这显然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来看,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该怎样更好地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保护值得思考。为了更好地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保护,应该更全面地考虑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保护。

3 民间艺术作品的类型化保护

考虑到民间艺术作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为了更全面的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保护。笔者认为,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可以采取类型化的保护思路。即将民间艺术作品进行分类,针对每种类型的民间艺术作品,分别进行相应的保护。根据民间艺术作品的客体表现形式是否具有物质载体,可以将民间艺术作品划分为两类,即有形的民间艺术作品和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

3.1 有形的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

有形的民间艺术作品是指,以物质为载体,通过某种形式的创作来表达和传递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有形的民间艺术作品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可以对其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有形的民间艺术作品根据其客体形式的不同又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来表达传递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这类艺术作品多是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所产生,往往和普通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具有相似的客体表现形式,对于这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可以采取著作权法上的保护[5]。但是也不应该忽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保护时,应该给予其著作权法上更高程度的保护。因此,在实践中,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可以类推适用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

第二,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民间艺术作品是劳动者或者劳动者集体智慧成果的体现。古往今来,民间往往聚集着众多传统手工技艺者,他们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造,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艺术作品。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是以实物为载体的艺术作品,由于其实物类型不同,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的类型也各不相同。例如,以纸质为载体形式的剪纸、以木材为载体形式的木雕、以针线为载体的刺绣作品等等。对于这类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可以适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法。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可以类推适用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对其权利进行积极保护。当然在对其权利进行保护时,也应该考虑到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的特殊性,给予其更高程度上的保护。

3.2 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

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是指,该民间艺术作品的存在并不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其通过自身就可以進行传承与创造。根据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再将其划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民间传统文艺作品。民间传统文艺作品,是指通过特定形式进行展现的能够表达和升华民间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主要包括民间传统戏剧作品、民谣、民族舞蹈等等。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相较而言,其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现实中,一部分民间传统文艺作品已经列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对其进行保护。对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为了有力地对其进行保护,国家应该对此类民间艺术作品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而对于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民间传统文艺作品,也不可否认其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对其也应该积极进行保护。

第二,其他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民间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虽然不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但是其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之仍然具有很强的独创性。民间艺术作品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特定文化群体的文化特点。其表现方式各种各样,对于其中的节庆、仪式、传说故事、民间信仰以及民间手工技术等表现形式也多不以物质形式为载体,这部分民间艺术作品可统一定性为其他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

由于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不以一定的物质形式为载体,使之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法律并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规定。立法上对这部分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是缺失的,这仍需要通过制定特殊法来进行保护。但是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国家对无形的民间艺术作品,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才会使越来越多的无形民间艺术作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所以,对于无形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采取以政府保护为主,法律保护为辅的保护方式,立法上的不完善可以通过国家公权力的保护来进行相应的救济。

4 结语

民间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间艺术作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有力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民间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可以采取类型化保护思路进行分析。但是,综合分析,对民间艺术作品的保护仍然有待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保护,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谷鑫娜,乔旭斌.民间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困境及其对策[J].法制博览,2018(8):166-167.

[2] 魏清沂,罗艺.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法理分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7):94-101.

[3] 高瑜.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法律保护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36-37.

[4] 刘澜汀,高春妍.出版产业化视阈下的民间美术作品版权保护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2)75-78.

[5] 陈梅.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出版广角,2016(1):62-64.

作者简介:樊亚平(1995—),女,河南三门峡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

作者:樊亚平

上一篇:我国企业会计论文下一篇:激光测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