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2024-05-04

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精选8篇)

篇1: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生动有趣的,但是在学生眼里历史课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的课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情感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现代中学生的两个心理特点:其一,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无忧,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缺乏社会阅历,再加上他们喜欢追赶潮流,对“老古董”的历史缺乏兴趣,因此对遥远的历史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其二,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转化期,一方面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另一方面,概括、想象、逻辑能力也在发展,他们的兴趣不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喜欢口号式的教育,也不满足于老师的说法和书本的结论。

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

1、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

情感教育不能空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联系当今毒品泛滥的形势,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当时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又如初二级下册的第16课《血肉筑长城》,可以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赵薇是中学生所熟悉的一位明星)的新闻导入,并提出疑问:“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不满?”,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前面所学的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来反抗日军的侵略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生活。

2、创设历史情境,重现历史,身临其境。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人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料、震撼人心的革命歌曲、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第14课《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时,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顽强。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并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杨靖宇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没有合过眼,但日本鬼子还在激烈的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不幸牺牲,但鼓励了中国人,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

3、避免陷入情感教育的误区——形式化。教学手段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1 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学方式越多,学习方式越多,课堂越“热闹”越好,就是情感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教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

历史课并不是贫乏的、淡而无味的,谁能打动学生的心,谁就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实现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

二、过于理性分析,很难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过于理性分析,忽视情感渗透,不仅使教师自己上课容易累、听课老师也感觉不轻松、学生的大脑更容易疲劳,从而逐渐降低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效果也当然大打折扣。

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老师总是过分强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结论,重分析,重深刻”,似乎要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历史学家,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以后不会从事专门的历史研究。过多的“为什么”只会压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我们总是过多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评价,其实,那么多的分析评价,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搜集一二件感兴趣的孙中山事迹,全班交流展示孙中山等革命者的艰难经历。本课教师如果增加分析武昌首义胜利的原因,并且引导学生从革命者不畏失败、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尤其是熊秉坤、金兆龙等革命者首创与献身精神等方面的感悟,更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也就能较好达成“感悟革命者的艰难探索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的课程目标。这样,上课者、听课者感觉轻松,学生者热情高涨,同样突破难点与重点,教学效果可谓一石三鸟。

教师要摈弃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观念,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以及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与统一。唯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有可能使学生的内心真正有所感悟。当然,恰当运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了解学情、了解任务、了解学法。

二、历史教学遵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规律

历史教师只有在遵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确立情感态度。历史教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而情感教育与传授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需要有“透视’的眼光,能看到教材内容深层暗含着的情感教育因素,把它讲足讲透,澄清学生认识,引导学生反思,逐步使学生从单纯的情感体验向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转化。例如,利用课文中同盟会党员证上入会誓词的解读,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还可以利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武昌首义胜利的原因时,介绍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首创与敢于献身的举动。革命者不畏失败、前仆后继等可贵精神容易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进而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也就能较好达成“感悟革命者的艰难探索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的课程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强化学生的内部态度。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过程参与,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探究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教师应激话学生内在情感因素,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并且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价值判断。例如,通过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讨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也可以说说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只要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参与讨论的过程,初步懂得史论结合的方法,至于答案全面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真正用心去体会、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如何组织学生最大程度参与讨论是教师最需要动脑筋的,也是应该的。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必须在了解学情和任务基础上,还要有详细的分工要求与资料准备,如分成小组(一般5-6人为宜)、分工明确,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竞争合作,议定课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评价机制等等要公开说 2 明。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学习的手段,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是合作的原则。如果不明确这些要求,随意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不高、合作探究质量就会大大降低,也就不是真正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运用恰当,适当加以激励表扬,不仅激起学生的真正合作精神,而且使学生真正对历史有所感悟。

如何进行真正有效的情感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正如聂幼犁教授说的,所有教学策略:“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的一个个的‘招式’,是分散的而不是组合的,是‘标准’的却又不是‘静止’的,要使一招一式在真正的‘实战’——也就是教学中发挥效用,就离不开‘活动’的因素——人的因素,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因此,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策略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策略作及时的调整。只有这样,此能真正“行云流水,以无招胜有招”。

篇2: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刍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

张伟霞

沈丘三高初中部,河南 沈丘 466300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在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情感的成分非常重要,情感成分能通过单纯的察觉开始,经历过一定阶段之后,最后达到控制一个人行为的效果,即认识产生情感,情感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从而推动认识逐渐的发展”。可见,人的情感和人的行为联系非常大,所有的认知过程一定会有情感的伴随,因为情感是人们一种非常强的内在动力。新一轮的课改也高度的重视历史课堂中教师对情感因素的渗透,要求教师能使学生建立起健康高尚的情操。

一、历史教学课堂渗透情感因素的现实意义

历史学科是初中的基本人文学科,它对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更为注重,在培养初中生情感成长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它的教学素材取材非常广泛,学科自身也包罗万象,学生通过对教学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好坏的关注,提高初中生的自身人格和思维能力。同时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培养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要求初中生能够了解历史,并逐渐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种认同感,承担起民族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看待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强化民主法治意识,认识到时代发展的主题,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情感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情感意识

教师要想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渗透情感因素,自身就要具备强烈的情感意识。如果想让学生动情,教师一定要自己先动情,动情自身的职业、教材,对教学内容动情言表,从而使学生动情。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是互相的,教师应该在情感互动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调节课程的情感节奏,创造丰富的情感情境,历史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要想具备一定的情感,就一定要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的职业,修炼自身成为一个高尚品格的人,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用情感和自身的个人魅力征服学生,这样历史课堂才能充满情感,渗透更多潜在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空洞华丽的讲解。

三、运用具有情感的文学语言渗透情感因素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语言交流。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历史课程教学目标为主,教学中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学作品,使得初中生在鉴赏和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学论文 )感受历史、评价历史和认知历史,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通过文学的语言来描述史实等,丰富历史课程,使之具有生动性和感人性,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地挖掘历史的本质内容,使学生能从深处真正地了解历史,使学生对历史有着非常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才有利于情感因素的渗透。

四、创设和谐、良好的情感教学情境

美国的两位教育家指出:“学习产生在某些特定情境之中,良好并适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更为注重教学氛围的设定,并要创设出符合历史课程的教学情境。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迅猛进步,使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广泛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并有着非常大的情感体验。例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选择相应的历史音像资料:历史地图、图片、音乐和影片等等、当然随着各类历史题材电影、文献记录片等作品的增加,教师对历史教学资源能更加容易的获取,文献纪录片大多都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历史人物并再现某一段历史,尤其里面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能够极大的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历史,有利于学生通过多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和感受,增加其自身的历史情感,也能充分的挖掘到其中重要的情感素材,使得历史课堂中情感渗透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这些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人文景观,记述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一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情操,使初中生能够对历史有着既直观又生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篇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让学生了解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里,都可以找到中华民族的身影。我国也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我们有辉煌璀璨的青铜文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万里长城;有疏通南北的航道大运河;有优美感人的唐诗、宋词、元曲;有感人肺腑的明清小说,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们感到自豪,感到骄傲的地方。让学生们通过历史的学习,感受中华文明,知道中国一直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直到今天仍然在奋斗不息,勇往直前。我们希望学生们通过历史学习,受到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的传统教育,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因为自己的祖国而有强烈的自豪感。

二、在历史课上,让师生思想产生共鸣,共同升华。

初中历史课是最有利于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教育的课程。因为,历史课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学生们既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感受到各种历史事件所能体现的真实性,又可以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师生交往和与同学们的合作得到各种情感体验,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情感,促进他们的情感能力得到发展。我们也要灵活运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让教学更加活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在有需要的地方恰当地插入,然后依托这些材料给出的情景设置问题。当然,设计的问题要恰到好处,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以训练学生们的思维为核心,以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的契机,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情感教学,以情感为媒介,以情感为动力,创造多种心理功能的情感交流,从而实现学生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交融,达到培养学生们美好情操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分析泱泱之中华为什么会受到弹丸之小国———日本的屈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情感、爱国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能够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感受到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纷纷表示要自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绝不让这种屈辱的历史重现。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上课时一定要饱含激情,用不一样的情绪,不一样的语调,让学生们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你的立场,与学生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三、用历史人物,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冰心曾说:“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我们学过许多爱国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说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古往今来,多少爱国人士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都为后人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他们的付出,他们在历史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气节,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真正地感动了他们。

四、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爱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当祖国陷入外敌侵略的时候,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他们一直在不屈不挠地斗争着。最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众多历史事件的学习,我们认为一定要提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所谓爱国就是要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祖国的疆土、资源、文化、语言和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忠于祖国,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教育,让他们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把一切热爱自己祖国的人都感召团结起来,把一切热爱祖国的公民,一切维护祖国统一、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统一、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五、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我国的古语时刻提醒我们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们要以史为鉴,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不能贪图安逸享受,不可以被表面的风平浪静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孟子曾经告诫过人民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因为忧患足以让人生存发展,安乐却足以使人沉沦死亡。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过去充分证明了这一人生哲理的正确性。忧患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鲁迅先生曾经对那些麻木不仁的国人进行描写,这些都警醒过几代人。忧患意识就是清醒剂和动力源,它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不曾中断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有这种传统的忧患意识。

篇4: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 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及其作用分析

情感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其信念。其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它包括爱国、爱党、爱人民乃至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包括明辨是非、真假美丑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正确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苦乐观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情感教育内容,身为历史教师,只要能够很好地进行发掘,就能够找到恰当的切入口,寻找到相应的渠道,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渗透。

1.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明辨真善美、假丑恶。高中生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审美思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进行审美教育内容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及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时,便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中外古代政治体制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严重不平等现象。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清明和公正,感受现行法律的“美”与“善”,从而深刻认识到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法律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现在的高中生,仍然存在着追星现象,他们仍然存在着“个人崇拜心理”“英雄情结”。为此,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历史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内容。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一单元的内容时,除了讲授教材中有关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内容外,还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场人为的灾难—— “文化大革命”,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再认识,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战争时期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认清敌我,分清并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而在和平年代则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和法治,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克服和杜绝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从而引导学生要正确追星,切不可盲目和过度,以免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自然便会对毛泽东的功过有更清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使他们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明白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应该搞“个人崇拜”。使他们懂得很多成绩的取得都是依靠团队的智慧和付出换来的。同时还借此来强调“人无完人”,引导学会在同学之间要学会原谅对方的过失,看其主流,看到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向其学习优良的品质,并帮助同学改掉不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

3.结合课外阅读材料内容,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内容。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极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极易被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所左右,在这个诱惑很多的大环境中生存,如何正确做出选择是关系到一个人未来一生的关键,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是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修养,什么样的水平和能力,什么样的道德水准的关键。而能否做出正确选择,又是由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便引用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中的内容。通过这封信来体会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厚义,让学生懂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深刻内含。接着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此有情有义的林觉民,为什么忍心抛妻弃子从容赴死?进一步通过讨论、引导,让学生懂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内涵,让学生明白,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什么。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由无数个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舍己为人,什么是舍小家为大家。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高中历史教材及课外阅读材料中含有相当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只要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真正承担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走出历史教师“只重视传授历史”“轻视育人”的错误观点的束缚,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便可以挖掘出许多合适高中生特点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魏跃.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 2011(09).

篇5: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永年县张西堡总校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论文摘要】: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素质教育

情感渗透

情感互动

意境

内涵

爱国情感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用音乐的丰富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方面启发他们的爱国情操,重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进而去净化学生的灵魂。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呢?下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记得我接新班的时候,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总放不开,于是我主动向学生交心,明确我与他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后气氛明显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还主动问我的联系电话,便于随时和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我发现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于是我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告诉他们上网的利和弊等等,这样的一节交流课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之余,师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情感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娃哈哈》时,同学们把各自小组查阅来的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会唱儿歌的唱上几首、会跳舞的来上一段儿童舞蹈„„音乐课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组里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教学中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温故了著名诗篇,真是一举两得。

四、展现真实的意境,使学生感受自然美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歌曲是展现大自然的魅力、歌颂美丽河山的佳作。如:景色优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雄伟壮观的《赛龙舟》,还有《多彩的牵牛花》。对这些歌曲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画面,吧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加铺展,从而将歌曲如诗如画的意境真实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例如,在教《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抓住歌曲优美、宽广、抒情的特点,让学生初听歌曲后,观看《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视频,由于学生在视频中观赏到了无边的稻田、河里的鲤鱼、伐木工人辛勤的劳动,还有美丽的大草原,所以不必过多地讲解,只要教师带领学生抒情地反复演唱,就不难体会其文之精彩,其情之感人,其境之生动。这样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教育就会渗透到位了。

五、挖掘深远内涵,使学生认识其社会意义

由于音乐作品的主题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主题中的社会因素,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些音乐作品主题思想比较浅显,如能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那么学生就会从中体会该作品的内容、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挖掘和正确引导,在佐以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感情完全融入歌曲情境中,在共鸣中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

音乐教学中,切不可忽视通过音乐反复体会、挖掘歌曲内容的深远内涵,以便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感悟当今生活的美好,让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如:《卖报歌》这首歌曲,开头是“啦啦啦,啦啦啦„..”给学生一中欢快的节奏美,但并不是学生想象的那样。所以就要通过讲述卖报儿童生活的不幸,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社会背景,这时教师播放纪录片,带领学生到黑暗统治下的旧中国感受卖报儿童的痛苦生活,体会卖报儿童的悲惨命运。学生在感情的氛围中自然能了解旧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了。这样学生在哼唱歌曲时就能用自己的心情去演唱了。学完《卖报歌》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重温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式的盛况,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幸福快乐、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美好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不着痕迹地加强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六、升华高尚情操,使学生体会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音乐艺术本身也需要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绝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要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作品的丰富内容及艺术形象,把思想性融于音乐美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总之,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与乐音在美的形象中的交融与互动。在音乐教育中,正是情感搭起了教师、学生与音乐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三者得以畅通交流。

一堂好课,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像一幅绝世的名画,令人沉醉不已;像一杯淡雅的龙井,令人回味无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钻研,情感渗透运用得恰到好处,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二、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篇6: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摘要:现阶段,有部分英语课堂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英语语法、知识点的教学比较重视,完全忽略了情感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强调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将情感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够使教学效果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还让学生们得到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质。本文主要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进行 一番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渗透;融合0引言

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应赋予一定的情感,将学生的内在动机全面激发,培养其良好的心态,树立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核心内容。所以,英语教育者应加强情感渗透教育,以解决学生心理和情感问题。

1.严把词汇关,多个渠道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实际上,英语的单词就好像我们汉语的生字一样,如果汉语生字学的不好,那么,将很难通畅的阅读一篇文章,英语也是这样。因此,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单词的掌握与熟练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好英语的根本前提。然而实际情况是,英语词汇未引起学生们的重视,经常是懒于诵记英语单词,进而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似曾相识的尴尬局面。所以,单词拼写错误等现象在英语作业本和考试中屡见不鲜。从教学角度上来说,必须将情感渗透进英语词汇教学中。情感渗透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英语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背诵英语单词时,教育者应予以一定的指导,特别要重视词汇的教法。比如,在上元音和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常规发音教学时,教育者可打印成表格,然后分给每位学生,同时,要求他们课后对不同单词的发音进行背诵记忆。比如,看到he就会联想到her,看到her就会联想到hers;再如,可以让学生将forest形象地记忆成for的最高等级等。上述方法充分体现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及融合,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以往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是权威,学生经常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师生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与潜能的发挥和挖掘。所以,新课程改革要将这一局面完全的打破,强调要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在上牛津初中英语8AUnit 1 Friend时,教育者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热情。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精彩开幕式让学生观看,尤其要将2008幅从世界各地搜集的笑脸播放给学生看,然后,播放歌手臧天朔唱的《朋友》,引导学生们放松心情,调动其的积极情感,再要求学生认真思考:What 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 Say your good friend?最后,引导学生们自主阅读,互相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能够使得师生间的距离更进一步,营造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另外,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时,还要求教育者尊重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由于英语教材词汇量大且内容多,加之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所以,经常会有英语两极分化的情况。假如教育者对英语基础水平差的学生稍有不慎,那么,他们在英语课上就会有紧张心理。所以,教育者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首先,适当的简化课堂教学;部分教育者经常采用复合句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这让学困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教育者必须放慢自己的语速,尽可能的用简洁的句子,并重复多次,让学困生听懂。对于英语基础水平差的学生应予以适当的提醒,这样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消除学困生之前对英语的恐惧心理。其次,实施分层教学目标;教育者在对学生基础情况全面了解之后,把学生分成提高组、培优组等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在教9A Unit 1中的十二星座时,教育者可将相同星座的学生分为一组,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并且,教育者还应积极的参与进来,对基础水平差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帮助,在小组合作中巩固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全面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间良好的互动。3.构建以情感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中有明确的规定,以情感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兴奋、态度、语言发展状态等进行准确的判断,对其学习尝试予以肯定,同时,进行情感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教育者改进教学。所以说,英语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学生予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当前,有部分教育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待学生时态度不够和蔼,教学中也很少用到感情类的辞藻。笔者建议,实际实施情感渗透时,教育者必须常用一些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比如,excellent、wonderful、good等,使用这些词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来自情感上的激励,原本对英语学习有恐惧心理的学生也会随之而减轻。此外,教育者还可在学生的英语作业本、习题或者试卷上写下鼓励的评语,即便是不满意,也要恰到合理的用词。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情感渗透及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广大的初中英语教育者充分的认识情感教育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情感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从而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篇7: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一、利用常规教学渗透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意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及行为的理解也就更加有效。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素材,不仅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知识,还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如爱国英雄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钱学森、王进喜等,还有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激情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素材。总之,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爱国主义因素众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挖掘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人物故事、文本素材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利用历史课外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课外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教育规律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从而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受到耳濡目染。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历史专题讲座、节日文化、游览名胜古迹、重要任务诞辰纪念及生平回顾等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注重情感熏陶,注重历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激烈性,再加上各种古代文学形式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利用乡土历史素材深化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利用乡土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体现自主性,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自主渗透和深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切学习都是在教室里,这很难满足探究性学习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在确定某一历史探究主题,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为了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地方图书馆、党史办公室、博物馆等中去搜集乡土素材,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篇8: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情 感体验

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够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高中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情感的体验, 逐渐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例如, 在讲授楚汉之争这段历史的时候, 可以使用多媒体授课, 放映相关的影视内容, 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 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只有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热情,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同时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风格和能力, 通过利用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模式和幽默的语言来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感情投入。

二、关注教材的情感内容, 提高教 学技巧

在当前的高中课堂中,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教学显得死气沉沉, 尤其是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感到很是乏味, 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有效地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历史学习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情感处理, 使用好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高中的历史教材是一个历史知识的容纳箱, 承载着历史中的事迹和人们情感的依托, 其中包含有人们丰富的情感。历史即是人们抒写的历史, 人在历史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历史中出现的各种人物事迹都包含有各种各样的情感故事, 其中蕴含着人类各种情感, 这些情感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挖掘的, 因为这些情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需要教师注重在历史的教学中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环境, 合理地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情感上的改善。

三、增加情感教育的试题, 发挥历 史价值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 提高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质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体现在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同时还需要教师在试题中巩固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在测试中增加考验学生情感价值观体验的试题,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 需要教师正确地认识情感试题的题型, 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的概括、分析和比较得出相关的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得到正确的历史的体验和情感感悟, 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指导和教育。其次, 需要教师明确试题的主题, 主题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 保证主题的积极向上, 同时要科学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情感体验。

另外, 在进行历史知识情感教学的考查时, 需要教师找到适合的试题的入题点, 需要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增强情感体验的试题, 并且要有合适的历史知识作为题目。例如, 试题的主题为“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并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积极地面对人生”, 在对这个主题进行考查的时候可以将知识点确定为长征中的知识内容, 因为长征中充分的体现出了红军吃苦耐劳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上一篇:学生竞选数学课代表演讲稿下一篇:我儿子一家教学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