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05-04

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8篇)

篇1: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五种社会形态,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历史。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激化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1917年11月7日,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首先突破国际帝国主义阵线,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除了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外,又增添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完成这个伟大过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过渡的形式、途径、方法和速度也有所不同,不会按一种模式同步前进。

世界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年轻的、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当前世界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国际上和各国所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可以从世界现代史中找到它的渊源,通过世界现代史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历史进程的全貌,它不仅是历史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情教育、道德情操和革命理想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材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向。

世界现代史中,有许多革命导师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1852年就明确指出:“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②列宁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③列宁认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④列宁驳斥了对苏维埃政权“损害民主”、消灭民主”的无耻攻击,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⑤而无产阶级专政“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苏维埃政权比最民主的资本阶级共和国要民主百万倍”。⑥在教学中,应结合史实阐述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生动教材。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都参加了革命,有的还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但因没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各国革命先后失败了。而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革命得到巩固。这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多么重要!又如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在客观条件上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革命政党,由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低估了党的作用,没有与机会主义分子决裂,因此,在革命爆发时,德国无产阶级还没有一个战斗政党.斯巴达克联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它毕竟不能代替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正如列宁所说,这是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危险。在十一月革命的过程中,虽然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但毕竟为时过晚,没能提出明确的纲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此,也不可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致使革命的成果落到资产阶级手中。这些确凿的史实,在教学中如能予以运用,必将加深学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可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教育学生。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它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遭受价值2500亿美元的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为1700亿美元),并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四。但社会主义的.苏联,不仅没有卷入经济危机,而且经过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实现了整个技术改造,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通过这“三化”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曾出现了曲折和失误,二三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模式”有不少弊端。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成功的经验并不都适合于各国的情况。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借鉴苏联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符合于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现代史教学在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离不开它的国际环境。我们研究中国的国情。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而且还要研究世界的历史与现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体系中去认识,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出发,才能深入领悟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工业革命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影响波及整个世界。19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国人民革命的性质和内容有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曾信仰过进化论、天赋人权论以及形形色色的救国理论,但历尽千辛万苦,结果都失败了。这就是中国旧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范畴的民主革命的结局。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当时能在中国广为传播,不仅因为它是科学,更重要的是它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

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讨论签订和约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将各国在中国山东非法获得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为此,中国人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19年6月28日下午,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团在人民反帝怒潮的压力下,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团严正指出,“大会对于山东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公道。……与其承认违悖正义公道之第156、157、158条款,莫如不签字。……舍此而外,实无能保持中国体面之途。故责任不在中国,而在于媾和条款之不公正”。⑦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舆论界普遍支持中国,美国议会最终拒绝批准和约与此也有极大关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两年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出现了“新世纪的曙光”。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屡遭挫折后的彷徨之际,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建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确定“以俄为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沉重打击。危机不仅激化了资本制度固有矛盾,而且导致了国际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进而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战争是亚洲各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主力,中国人民的长期艰苦斗争,大大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有生力量。

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某些大国的对华政策总是指向中国内部,力图操纵中国内部政治变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影响达到顶峰,美国妄想把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独占中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对华政策,造成中国的又一次内战。但是,美国没有力量控制中国事态的发展,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中国革命的胜利成为十月革命后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有力地支持亚非拉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世界的局面。

通过分析研究中外历史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认清国际上各种势力是怎样促进或阻碍我国历史发展,认清我国国情的国际环境,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国情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世界现代史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战争与和平、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各国人民都为历史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伟大的贡献,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文化家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经历、成就,都将启迪学生在“做人”问题上的思考,使他们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使他们热受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至于为祖国而献身,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仁人志士、革命先辈的英雄业绩,更是陶冶道德情操的极好材料。世界现代史教学,还有助于人们敏锐而又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时代转换的潮流,李大钊在论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时说过:“历史的道路,纵然有时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状的运动,但……历史是进步的,我们在此进步的世界中,历史中,既不应该悲观,不应该拜古,只应该欢天喜地的在这只容一趟过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们的光明,将来有我们的黄金世界。这是现代史学给我们的乐天努进的人生观。”⑧这说明正确的历史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现代史教学就是用历史科学武装学生头脑,帮助他们选择人生、展望未来、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篇2: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张晓梅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9-6-15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论文网 ]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 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4.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还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经营理念影响企业管理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篇3:论港口在现代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际经济、贸易和运输尚未一体化的时代, 生产和贸易被当作是两个隔绝的因素, 而运输则被分割成许多过程。因此, 港口仅执行其传统的装船和卸船的功能, 而游离于生产、贸易和运输之外。随着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从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 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际航运业在进入集装箱化时代后又向多式联运时和现代物流方向发展。物流管理技术水平的发展, 以及货主对货物运输的安全、准时、经济性等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 国际班轮运输开始注意到海上运输及陆路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可靠性, 班轮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服务不断延伸, 逐渐朝集团化、多元化经营的全球承运人方向发展, 经济贸易与航运的发展使得现代港口日益成为全球运输体系中的神经中枢, 其功能也逐渐从原来的海陆中转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于国际贸易的综合物流中心。

现代港口正成为经贸发展的催化剂, 它对周围地区和腹地产生巨大的商业辐射功能, 推动区域经济和贸易发展。国际贸易和综合运输链是从原材料生产地开始, 经过许多中间产品环节, 到形成产品, 一直到最终用户结束。货物沿着这条链运动时, 不断地变化着自身的形态, 要使这条链上的所有活动合理化, 费用最省就必须采用综合运输的管理方法。港口处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节点, 是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一环, 对现代物流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战略作用。

一、现代运输技术和经营的发展对港口条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 对港口的大型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为适应现代运输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船舶大型化对港口自然条件和设备要求的提高, 大加强港口基本建设, 扩大港口规模, 是当前港口发展的显著特点。如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 也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港。为了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口的地位, 1995年, 鹿特丹港在原有港口模的基础上, 又开发了沃尔和埃姆两个新港区;投资13亿美元增建8个集装箱泊位:投资1.29亿元为近海集装箱运输建设装卸场地和内陆集疏运系统;并进一步填海造地, 作为吸引临港工业和转运货运之用。

2. 对港口的集装箱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展开, 件杂货、高值货运输的集装箱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也将其主要注意力放到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上来, 并把集装箱处理量作为衡量港口集装箱化平发展和现代化进步的主要标志。集装箱化运输使船舶载箱量越来越大, 集中挂靠的港口数目越来越少, 国际航运中心越来越靠近集装箱枢纽港, 各个港口为占领集装箱市场而投资兴建专业码头, 花力气改造传统的件杂货码头, 来适应港口集装箱化要求。

3. 对港口现代生产组织高科技化的要求。

船舶的大型化与班轮运输经营方式的改变对港口尤其是枢纽港的运作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世界各国的港口为了谋求自身在国际港口竞争中的地位和利益, 都在积极开发新技术, 改善装卸工艺, 扩充堆场集疏运系统, 引进港口先进起卸设备。提高装卸效率, 推进无纸化手段, 以吸引干线船的挂靠。港口高科技表现在运输方式的现代化, 港口装卸工艺合理化, 港口装卸机械设备自动化、电气化, 港口管理手段现代化。目前港口还普遍采用了先进的导航、助航设备和现代化的通。讯联络技术;现代化的大型油轮的泊位都装有靠泊速度仪、船位自动仪、弹性系缆。装置、遥控快速脱缆钩、自动灭火装置等。电子计算机则在数据交换、生产调度、。监督控制、装卸操纵自动化方面发挥作用。

4. 对港口拥有的信息化网络能力的要求。

港口在处理物流时, 相应的运输技术和经营方式需要有关的信息系统支持, 达。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港口业信息技术革命的焦点之一是EDI。通过它可以使港口的计算机系统直接同用户、货主以及海关等口岸机构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如新加坡港务局通过其PORTNET网与此同时300多家航运和陆运企。业联结, 占新加坡业务量80%以上。鹿特丹港将EDI用于运输指令、国际铁路运单、装运通知、装货清单等, 提高工作效率等。由此可见, 作为综合运输系统的“神经中枢”, 港口信息网络化、电子商务、EDI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的运用己成为全球化趋势。

5. 对港口城市化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物流要求建立港口仓库和物资配送中心,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正常流通和城市商品交换。随着现代物流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 港口预防海洋生态与陆路污染、空气噪音、交通秩序、布局规划等更加科学化, 港口扩展根据重工业的迁移和港口中转物资辐射范围的增加及其经济发展的配套需要同时也出现了外移趋势。主来港口的现代物流业竞争焦点, 首当集中在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上, 这些领域将代表港口技术与现代化的整体水平。现代港口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物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港口仓储库存控制与配送模式

常见的货物在港口的位移有两类, 即货物在船舶与内陆运输工具 (火车、汽车、管道) 或与水路运输工具 (船、驳) 之间的双向移动。对于进口货物而言, 货物可以经港口机械化移动将货物从大船的船舱移动至港口公共仓库, 或直接通过运输工具运送至货主仓库。传统的港口仓储功能是由货物在港口的中转性质所决定的, 任何货物进入港口都是以运出该港口为目的的, 是为了继续运输而存在的等待运输行为。现代物流之下的港口仓储配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货主继续运输的需要, 而且还对货主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的综合物流环节产生作用。伴随贸易的交割, 分解物权的转移和物资分配流向, 它同时也包含了通关手续限制、。资金流限制、加工能力限制、原料成品库容限制、消费购买力限制等诸多客观价值。因此, 在港口建立仓储配送服务对于社会而言, 将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对于企业来讲则无疑使自身的产品增添具有难以替代的市场竞争力。配送的基本环节:港口的库存配送是由备货、理货、送货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即准备货物的系列活动, 包括:筹集货物、存储货物、报验通关货物。.即对货物的分拣, 如分型号、分材质、分规格、分垛码、分唆头标志、。选配归类、存货盘点等作业活动.。通过专门的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安排, 经济、合理、迅速、安全、可靠地发送到客户指定地点。

三、港口物流加工模式

1. 港口物流加工的功能与作用。

港口物流加工, 可以以集中生产的方式弥补大量生产的不足, 有利于生产者或供。应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享受更快捷的加工作业.。.利用港口条件, 在配送前更加方便和满足用户对物品的个性化需要和多样化选择, 发挥和完善港口物流服务的优势.。.通过流通加工可提高各种运输手段的运作效率, 使物品更能适应各种运输工具。运输条件及贮存保管的要求或限制, 从而加快货运周转, 节省运愉费用, 减少物品损耗..港口流通加工可以根据市场变化, 迅速补充完善商品在销售途中的附加功能, 通过加工改变或增加商品的一些功能, 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促进商品梢售和增值.。

2. 港口物流加工的基本形式。

(1) 冷冻加工

为解决鲜肉、鲜鱼在流通中保鲜及搬运装卸的问题, 采取低温冻结方式加工。这种方式也用于某些液体商品、药品等。

(2) 分选加工

农副产品规格、质量离散情况较大, 为获得一定规格的产品, 采取人工或机械分选的方式加工称分选加工。广泛用于果类、爪类、谷物、棉毛原料等。

(3) 精制加工

农、牧、副、渔等产品精制加工是在产地或销售地设置加工点, 去除无用部分, 甚至可以进行切分、洗净、分装等加工。这种加工不但大大方便了购买者, 而且还可以对加工的淘汰物进行综合利用。比如, 鱼类的精制加工所剔除的内脏可以制成某些药物或制饲料, 鱼鳞可以制高级粘合剂, 头尾可以制鱼粉等;蔬菜的加工剩余物可以制饲料、肥料等。

我国现代物流的强劲发展平台在于, 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调控。业内人士认为,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物流业发展慢、起点低, 国家应尽早构建流畅的物流体系, 出台物流运作标准及相关扶持政策, 以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整合社会存量资源。这是我国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渠道。我国现有的物流配送, 如EMS、中国储运等基本能系统化地满足物品投递到户以前诸多环节的物流配送, 而投递到户则主要依靠各种零散的社会资源。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专业配送将事半功倍, 从而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

摘要:现代物流是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经营困惑的今天, 已引起各国企业及政府的广泛重视。物流的控制能力往往体现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控制物流就可以控制市场。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交通运输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加明显。港口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货物水陆换装的一个阶段, 而是整个货物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港口对形成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影响将有别于其它游离性的产业服务, 并将付货人、承运人、收货人、代理人等汇聚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关键词:港口物流,仓储,配送

参考文献

[1]王言秋:金融危机对港口物流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理论学刊, 2009, (7)

[2]庄倩玮 王健: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物流技术, 2005, (6)

[3]纪少波: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装卸, 2004, (3)

篇4: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不对现行的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将难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因此,如何迎接科学技术的挑战,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的教学改革,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

要想清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就要知道到底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包括哪些方面。只有正确地认识教育技术这个概念,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它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行。

美国AECT协会1994年发表的教学技术定义认为:“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既是一个实践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它运用技术的手段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同时又是含有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范畴的知识体系,是教育学科体系中属于技术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

从这个定义中还可以认识到: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改善学习;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的有关过程与资源;采用的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从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来全面界定教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简单地说,可以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

1.有形的物化技术:即以一定物质的外形为基础的工具、设备、方法。比如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媒体技术——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技术等等都属于有形的物化技术。

2.无形的智能技术:即人类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而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比如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方法就属于无形的智能技术。

通过对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包括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改善学习者的学习,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优化。因此,在教学的改革中,无论是在理论领域内还是在实践领域中,教育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行。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现行的教育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它也为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我国的教育教学在进行着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中,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其特有的观念、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既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笼统地说,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当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与我们这个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的时候,我们必然要改革教学的内容,使之与社会相适应。但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增加反映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现状的教学内容。同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网络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有效利用这个信息库中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内容就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书本,而且还可以不断更新。即使是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能变得形象、具体,让人易于理解、记忆。这就是教育技术的魅力所在。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把更多、更新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

1.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多媒体教学的声音、文字、动画等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材料,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形成了讲述、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2.网络教学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学内容。网络教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构建信息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进而也加速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发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前师生直接面对面单向传授的模式,使得教学方法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新的教学方法会使得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因此,教学方法将随着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发展变化,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三、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凭借其特有的观念、手段和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行。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应该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把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占领“制高点”。

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技术层次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学科,它的发展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在起促进作用的同时,其本身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自我完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我们的教育也将是信息化的教育。这就又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育技术如何在信息化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着重研究信息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信息化教育环境构建的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的师生观、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从而促进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发展。

今天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技术在这场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改革中的方方面面,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看到教育技术的身影。反过来看,教育技术也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作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工作者,应该抓住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繁荣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6).

[4]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5]陈守常.新课程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用的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篇5: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并不相称。

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

毛泽东肯定地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1年4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0730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同时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268人。

需要指出的是,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正面战场对日军的进攻仍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共毙俘日军263251余人,自己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的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

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保存实力,等待胜利”的方针。相反,在反共方面却积极了。1941年1月,国民党军发动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从1943年6月开始,先后调集第8战区5个集团军近50万人,准备分9路闪击延安。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及时揭露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才粉碎了蒋介石的反共阴谋。

不过,国民党军对于与美、英盟军对日作战还比较积极。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与美军共同对日作战,毙伤日军4.8万余人,打通了中印和滇缅公路,这是正面战场在此阶段中惟一引以为荣、扬威异域的一次作战。正面战场没有战略反攻行动及计划

至1945年春国民党军装备的美械部队已达35个师,并陆续得到外援,新编兵团也已在西南省份编组和部署完毕。但是,国民党并未适时向日军发动战略反攻。

然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指令下,加速从西南大后方空运至华北、华中、华南抢占战略要地,甚至与日伪军暗中勾结,进攻八路军、新四军,致使敌后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作战在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后,还一直持续到1945年底。

整个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规模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的重大伤亡。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

篇6: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逐步发展成一种崭新的运作方式和商务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里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的同时,物流业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里的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与集成化。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这使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能持续增加,从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如在制造业里,成本降低为1%~2%。信息化程度与中国相当的法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应用软件技术,追求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国KN 公司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运输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从这一点来说,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现代物流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

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

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一、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是关键

从国外发展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从基础性的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达到现代物流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物流软件也需要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1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物流信息来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对接。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同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2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需要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强调物流的微观集成、自身集成与宏观集成系统发展。

篇7: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起,构成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形态,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系统哲学家拉兹洛在他的《决定命运的选择》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上权力与财富性质游戏规则已经改变。权力不再是以诸如某个组织的权威之类的传统标准为基础,财富的含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之类有形的东西转移开去。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迅为标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抓住机遇,充分认识信息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政务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推进政府机关正确决策,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失误,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在政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必须以信息现代化为基础,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设施,构成对社会的辐射管理,改变仅靠行政命令、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全新革命。

(一)信息是各级领导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对信息这一概念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由于人们研究问题的角度和理解上的差异,对信息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领导者确定工作目

标,制定政策,编制计划都必须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把握大量信息。信息与决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决策是对信息的判断和运用。可以说,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决策的形成需要借助信息进行判断,决策的实施需要借助信息进行控制,决策执行终结后,需要凭借信息进行总结,为新的决策创造条件。决策的每一步骤都离不开信息,如同生产不能没有原料一样,决策离开信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工作做的好不好,提供的信息及时不及时,真实不真实,全面不全面,将影响决策及对全局工作的领导。

(二)信息是沟通各级各部门情况的重要渠道

邓小平同志说,信息“确实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没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灵”。各级政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无论领导者多么深入实际,也不可能事必亲躬,但领导干部要做到“耳聪目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必须靠信息工作者通过信息渠道,向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将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发生的重大情况和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及时地传递给领导同志,使领导同志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政务信息工作多年实践证明,信息工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左右通达开辟了一条快速、便捷的通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用信息进行“下情上达”通报情况,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

一是便于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下级主动及时地向上级汇报各个时期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这不仅是下级机关的工作职责,也是主动争取领导,取得上级领导机关支持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以往主要是通过写专题报告,召开工作汇报会,或直接找领导汇报来完成的,因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党政信息工作的开展,下级的工作情况,可随时通过信息报送,向上级反映。

二是便于向上级及时反映工作中的问题,求得支持。在基层工作中往往会碰到许多问题。比如,某地出现突发性事件,某地发生较大灾情,疫情等等。这些都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和反映,以便领导随时掌握情

况,及时处理。过去由于不重视信息上报传递,许多问题很难及时反映到领导那里去,即便是通过其它渠道“捅”到领导那里去了,因反映问题不及时,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加强了信息工作以后,直接沟通了向上级反映问题的渠道,使很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是便于下级及时与上级沟通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性地工作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作为下一级领导,自已开创的工作对不对,是否符合实际和上级意图,需要及时地与上级领导沟通,以求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作为上级领导对下级在工作中有哪些创造性思维或作法,也需要及时加以了解。以往上下级之间沟通思想,主要靠书面报告和听取工作汇报等,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政务信息工作开展后,这种情况得到了转变。

(三)做好信息工作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把信息工作写进政治报告,并将其列为政府六大职能之一,在我党的历史

篇8: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服务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

经济发展分三个阶段: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工业社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后工业化社会, 第三产业, 即广义的社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现在,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 应该把发展社会服务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服务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阿·英克尔斯的现代化10项标准中, 第三项标准就是“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目前, 服务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服务业的定义:不属于产品生产的经济活动都是服务活动。非实物性是服务业本质特征之一。服务业具有可交易性, 能满足顾客需求的无形活动, 因而无形性是服务业另一个本质特征。凡服务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企业收入50%的, 即为服务业企业, 服务业人员超过企业人员50%的, 也可视为服务业企业范畴。

对服务业的全面观察, 服务可分为10类: (1) 医疗保健服务。如医院、诊所、保健组织和个体医生所提供的服务。 (2) 食宿、旅游服务。如旅馆、饭店、航空公司和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 (3) 金融服务。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基金管理、海事服务、黄金市场所提供的服务。 (4) 生产者服务。如企业管理服务、会计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广告服务、工程设计、房屋装饰。 (5) 商业、物流与租赁服务。如批发、零售、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商业服务;交通运输等物流服务;设备、仓储、汽车等租赁服务。 (6) 教育与科技服务。各类学校教育业、家教业、技术服务业、人才交流业。 (7) 信息和通讯服务。如信息服务业、广播、电视、邮电、国际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 (8) 体育、艺术与娱乐服务。各种体育比赛、戏剧、歌剧等艺术服务;马戏团和群众文艺团体等娱乐服务。 (9) 维修服务与个人服务。如汽车修理、管道维修等各种修补业;美容、美发服务;工作介绍、家政服务、健身服务。 (10) 政府、准政府服务与非营利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服务、公用事业服务、警察治安服务、宗教服务、慈善服务、纪念馆和俱乐部等非营利服务。

服务业分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餐饮业、邮电通信业等。新兴服务业是指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服务业的总称, 主要是:信息服务业、咨询业、广告业、技术服务业、租赁业、旅游业、广播电视业、体育艺术业、家教业、新型娱乐业、人才交流业、物业管理业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其涵盖范围既包括生产服务也包括生活服务。进入21世纪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1.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有条件的, 是以繁荣发达的商务活动为基础的。

世界有名的商务中心都处在著名城市的中心地段, 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英国的伦敦、日本东京的新宿、中国香港的中环, 都是城市商务活动、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城市交通的繁华地段, 是各类精英的集中地, 是各种优秀企业总部最集中的地方。在商务中心区, 货物供应和各种服务具有区域的最高水准, 从事商业活动交易和社会交流都是高档次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中介服务、酒店、公寓、娱乐等配套设施, 便于商务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开展。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以繁华商务活动为基础, 商务活动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社会服务业的完善和提高。

2. 金融业是社会服务业的重心, 金融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的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在本国大都市最繁华的地段开发“金融街”, 把各主要金融机构的业务网点、各类金融市场引入之中, 使广大客户能得到优质高效服务。如美国曼哈顿南部的华尔街, 在这条长度只有540米的街道两旁就有2900多家金融和外贸机构, 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95家在纽约的曼哈顿。金融的发展为英国从17世纪末开始崛起提供力量, 在这一力量的推动下, 到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帝国。英国的经济发展依靠发达的金融、保险、债务为之服务。美国的科技创新, 依靠金融业的股票交易和股权融资以及风险资本为之服务。日本是当代第二经济强国, 日本东京是世界第三金融中心。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关系, 世界经济大国同世界金融中心的联系, 这种联系带有规律性, 因此, 把金融业放在社会服务业的重要地位, 使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 要重视咨询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咨询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 现代技术手段、现代分析方法, 为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智力活动。现代咨询业是能产生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国外许多企业善于借助“外脑”、“智囊”进行投资决策, 包括信息处理、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因此, 美国企业有60%同咨询公司合作;日本企业有50%同咨询公司合作。在我国同咨询公司合作的企业不到10%, 这种对咨询业的低需求决定了当前我国咨询业的低速发展。现在, 我国已加入WTO, 我国企业必须熟悉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和目标国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加上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单独应付的。所以, 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咨询意识, 通过咨询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项目经营的效益性。

4. 商务中心区要将商务、业务、服务三者有机结合, 避免商务中心区由于功能单一导致商务的空心化和衰落。

日本新宿的经验表明, 一个成熟的商务中心区要实现经济生态和生活生态的平衡, 商务中心区不仅是金融、贸易、信息、媒体高度集聚的地区, 而且要把商务、业务、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繁华昌盛。

(作者单位:温州市无线电五厂浙江温州325000)

(责编:郑剑)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由于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时代已逐步转为以“服务”为主导地位的“服务经济”时代“, 服务经济”将成为21世纪主导经济。充分认识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经验, 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至关重要。

上一篇:局2020年119消防宣传月工作总结下一篇:泰顺交通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