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的真谛哲理故事

2024-04-18

吾生的真谛哲理故事(精选3篇)

篇1:吾生的真谛哲理故事

早年的学生顺子来看我,聊得开怀。他突然抛给我一个问题:“老师,您还记得毕业时您送我的书上的题词吗?”

我说:“记得——顺天顺行、顺水顺风。”

他笑了:“没错。但是,我想问您在这八个字下面还写了什么?”

“‘顺子存念’之类的话吧。”

顺子摇头,说:“您写的是‘吾生顺子存念’。”

我笑起来:“反正是一个意思。”

顺子说:“才不一样呢!您不知道,当年我捧着那本书,盯着‘吾生’两个字看啊看,看啊看——您别笑!我先把它解释成了‘我生养的孩子’,一想,不对;又琢磨,莫非是‘我的学生’?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回到家,我认真查了词典,明白了这里的‘吾生’原来是长辈对晚辈的敬称。但是,我还是执拗地认为您写给我的.‘吾生’有更深切、更复杂的含义……后来,我谈恋爱了,我把您赠的书拿给我女朋友看,还特意把我对‘吾生’一词的探究过程讲给了她听。您知道吗,她听后感动极了。她后来对我说,她当时就想了:一个能让老师这么看重的学生,肯定值得托付终身!就这样,我们的关系很快就确定下来了。——您瞧,您写的‘吾生’那两个字,还是我们的大媒呢!”

顺子告辞了,我的思绪却在他讲的故事上流连,久久不肯回来。

我多么喜欢顺子对“吾生”二字的解释——不管它是谬解还是正解。当我在尘世间遇到一茬茬年龄相仿的孩子,当我亲眼见证了他们效我、似我、逾我的奇妙过程,我分明感到自己生命的宽度与长度都在可喜地延展着。

柏拉图在他著名的《会饮篇》中将人类的生育繁衍分为了两类,一类叫做“身体生育”,一类叫做“灵魂生育”。而在这两类生育当中,他更看重的是后者。在他看来,人与“睿哲”、“美德”结合所生育出的“灵魂分娩物”对于他的生命而言是更为紧切的。我想,身为教师的我,不正拥有着自己众多的“魂生子女”吗?如果说“身生子女”是我与爱结合的产物,那么,“魂生子女”则是我与美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前者的形貌是我在一种悬疑之后的无奈接受,那么,后者的形貌则应该是我在一番深情雕凿之后的必然所得!——吾生,你不就是我生养的孩子吗?你是我的“灵魂分娩物”啊!

当然,我也会欢笑着接受你将“吾生”解释为“我可敬的后生”。我深知,今天我们拥有怎样的课堂,明天我们将拥有怎样的社会。我愿意把吾生托举到一个高度,让你对这个高度着迷、上瘾,让你从此不能忍受在这个高度之下匍匐而活。等我老了,白发飘飘,可以闲适地坐在长椅上,幸福地看你们飞翔。

——吾生,汝非我之所生,却又是我之所生。我不能不在意我当初的一句殷殷叮嘱如今长成了你身上的哪一块骨骼,我不能不去想我今朝的一汪苦泪可否期待你于明日酿成一樽美酒。

吾生,须知,无论你为官为民,身后都有一双寄望的眼睛,愿你向善而行、向上而行、向美而行。

篇2:吾生的真谛哲理故事

柔情的五月, 我再次回到了学校, 迎接我的是604班一群别样的“小豆豆”。

一刻的相遇, 一周的相识, 我们渐渐相知。“小豌豆”们已经是我的得力助手了, 他们朝气蓬勃, 活力四射, 班级里的各种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对于这样的优秀学生, 我早已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小土豆”们也已是我办公室的常客了, 他们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 或听课懒散, 或字迹潦草, 或拖欠作业。我也逐渐认识了这些后进生。而“小蚕豆”们呢?那大多数的中等生呢?如果没有那条短信, 我可能永远不会关注他们, 永远不能体会他们的悲哀。

“费老师, 明天拍毕业照要穿校服吗?我的校讯通收不到短信———李燮玙。”

看到这条短信, 看到这个名字, 我却想不起那张面孔。无奈, 我只能回复:我们不穿校服, 穿自己的签名T恤。

“谢谢老师!”

第二天, 我按照讲台上的座位表找到了这个孩子。她, 一头乌黑亮丽的短发, 一张干净白皙的脸庞, 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一颗静静听课的心。这就是我们班里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蚕豆”。这样的“小蚕豆”还有哪些呢?像她一样没有“小豌豆”们那份激情, 也没有“小土豆”们那种惰性, 只能随波逐流的“小蚕豆”们还有谁呢?

放眼望去, 我在寻找。啊!找到了!潘幸榆、张思蓉、潘芸、吴凯俊……他们不正是这样的“小蚕豆”吗?很可惜, 由于对其他“小豆豆”们的偏向, 我把他们遗忘在了某个角落, 没有给予他们温暖的阳光, 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然而, 渴望被重视、被关爱是每个孩子的本性。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也觉察到:总体来讲, “小蚕豆”们一般谨小慎微, 善于察言观色, 并且同样渴望老师的重视与关爱。他们渴望老师给予自己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次肯定的眼神, 一个甜美的微笑。如果我们用同样的爱心、耐心、细心来关注、引导他们, 对他们严格要求, 相信会点燃其人生路上一盏盏明灯, 他们也会如“小豌豆”们一样奋发向上;相反, 如果我们对他们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 也许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举步维艰, 甚至会成为“小土豆”。

为了弥补过失, 为了促进“小蚕豆”们的健康成长, 我不断思考, 慢慢找到了改进的答案。

一、课堂上给他们一丝勇气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 而课堂正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原野。我们老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 让学生都成为一颗颗“小豌豆”, 在快乐的田野中奔跑、成长!

纵观以往的语文课堂, 我却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字词教学环节, “小土豆”们会争先恐后, 在课文分析环节, “小豌豆”们都能说会道, 却往往听不见“小蚕豆”们的声音。我得扭转这样的局面,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成为课堂中的有生力量。

因此, 在执教《中华图腾》时, 我问了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中华第一龙有什么特点?如我所料, 有些“小豆豆”已经迫不及待了, 可这些“小蚕豆”还是没有举手, 但我把这次机会留给了他们, 请了其中一颗“小蚕豆”回答, 并鼓励她说:“潘芸, 费老师相信你听得那么认真, 肯定知道答案, 请你回答吧!”终于, 孩子害羞地站起来, 轻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对于她的回答, 我很满意, 于是再次鼓励她说:“看, 你能提炼文中的关键语句来概括特点, 真了不起!下次能勇敢地把手举起来就更好了!”随后把赞许的目光送给了她!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赞美与鼓励, 我相信孩子能够明白。她微笑着坐下了。后来的语文课上, 我发现了一颗颗“小蚕豆”也开始积极举手了, 响亮地回答问题了, 希望的田野上终于回荡着他们悠扬的声音。而且每当听完我中肯的评价, 他们都能会心地微笑。

二、作业中送他们一份表扬

多萝茜·洛·诺尔特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课堂上的鼓励已经让“小蚕豆”们变得勇敢, 逐渐找到了自我。接下来, 我想通过作业的评价让“小蚕豆”们更加自信, 懂得感恩。

众所周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 优秀的作业更是学生学习途中通向高效课堂的桥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 我一向对作业的批改一丝不苟, 争取做到公平、公正, 常常把五角星奖励给“小豌豆”们, 时而也奖励给进步的“小土豆”们, 却似乎忘记了给“小蚕豆”们。

于是, 后来的作业批改, 我首先会特别关注“小蚕豆”们的本子。慢慢批, 欣赏啊!原来他们的抄写也是条理清晰, 字迹也是端端正正, 为什么当初我没有发觉呢?是批的时候太匆忙了吗?是我的要求太苛刻了吗?但他们毕竟只是孩子, 不是小书法家, 能有如此端正的态度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为什么我如此吝啬对他们的表扬, 不肯给他们一颗星星?我追悔莫及, 便毫不犹豫地打了个五角星!

慢慢地, “小蚕豆”们作业本上的星星也越来越多了。这时, 方维一颗颗地细数着:“啊!我也有10颗了, 可以换一张思源卡了!”情不自禁的欢呼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实, 他们比其他“小豆豆”们更渴望表扬。看着孩子郑重其事地接过思源卡, 听着孩子满怀感激地表达谢意, 欣赏着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 我再一次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三、活动中还他们一片自由

课外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释放的最好途径。

经过调查了解, 我们班的“小蚕豆”无论男女, 都较擅长踢毽子。因此, 为了提高“小豆豆”们的积极性, 特别是为了激发“小蚕豆”们的潜能, 借助年级组活动, 我们举办了六年级组踢毽子比赛。

还记得那天早晨, 随着一声“计时开始”, 我们班的“小蚕豆”们从容不迫, 自由发挥, 在规定场地里跳来跳去。毽子在他们脚面上翻转出一个个优美的圆圈, 让观看的其他同学和老师们发出阵阵喝彩。最终, 经过角逐, 我们获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都得归功于“小蚕豆”们的辛苦付出。

课外活动给了“小蚕豆”们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 让他们展示了个性, 实现了自我价值。现在的他们已不再沉默不语, 而是如“小豌豆”们般, 懂得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舞蹈, 尽情欢笑。

仍记得那位静若处子的李燮玙, 记得那温暖的微笑, 记得她毕业后对我说:“费老师, 我想你们了, 很高兴认识您这样的知己!”瞬间, 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头, “小蚕豆”会大方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了, 我成功了!

摘要:中等生长时间处在固定的群体中, 会产生消极的习惯性适应, 很难思考自我超越。只有赋予其新的角色, 让他做出相应的角色行为,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重新进行评价, 才能减少原有自我概念的消极成分, 提高自身水平。

篇3:树的故事 生的真谛

文章的题目是《树的故事》,整篇也始终以“树”为依托,以童话的笔触铺展“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苹果树长满了苹果,小男孩欣欣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这里是小男孩生命的源头、身体憩息的暖巢,这时候,“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小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再来树下玩了,他艳羡着花花绿绿的玩具,树慷慨地用自己挂满枝头的果子换来了孩子可心的玩具,孩子“开心地离去了”,然后很久不再回来,“树很难过”;树再见男孩时,长大了的男孩正为着无钱盖房而苦恼,树又一次毫不犹豫地让男孩砍光了所有的树枝,男孩“开心离去了”,树也“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树再一次“寂寞和难过”。然而,至此,树仍然没有停下他无私的奉献,用最后的树干为“越来越老”的男孩做了一条船,满足男孩“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的心愿。又过了许多年,“男孩又回来了”,树抱歉地检讨自己:“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而这根也最后做了男孩歇脚的去处,“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树的故事,这更是人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父母与儿女的故事。作者说,“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读文至此,我泪水奔涌。

多少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父母的依赖和索取,总在有求于父母的时候才回到父母的身边,而父母无论心里有多少委屈与为难,总是一如既往地有求必应,想方设法地让儿女开心。这正是中国的父母啊,为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从求学到工作,从成家到生子,父母总在默默地把自己的生命透支给儿女,从不求回报;然而子女却让满含期待的父母好生冷落。文章最后作者用颇为犀利的语调一语道破:“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这才是作者著文的旨意所在,让我们听听树的故事,听听树的心声吧,它会提醒我们在索取的时候勿忘回报,让我们也看看年老的父母一天天憔悴起来的容颜,看看父母一天天变得枯干的躯体;工作再忙,心事再多,也应该让自己带上明媚的心情在一个周末回家,让孤独的父母体味一下儿女的温情。如此,你自己的未来里或许会少一点遗憾与悔意。

这篇文章的构思极具匠心。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人们已说的太多太俗,而此文却避开老生常谈,不从父母的辛劳说起,不从父母的期望落笔,而以树与男孩对话的方式,用一棵树的故事,比拟关于人生的思考。既写出了树对男孩的无私供养,又用淡然又凝重的笔调,似是无意般一一对应地写出了男孩在每一次索取之后的“心安理得”;既写出了父母的伟大,也写出了父母的悲哀,这其中就有两条线:树与男孩的对话;树的孤独与男孩的躁动;树是作比,男孩却是生活的真实,一虚一实把一个童话描摹得细腻而又厚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吾生的真谛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的真谛作文04-09

感悟人生真谛范文05-26

作文 幸福的真谛04-18

美丽的真谛作文04-22

领悟人生真谛经典04-28

领悟人生的真谛04-28

爱的真谛歌词范文05-23

感悟教育的真谛范文06-10

快乐的真谛作文范文06-13

用心感悟教育的真谛09-05

上一篇:桥面现浇施工总结下一篇:(小课题研究)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