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家的语言礼仪

2024-04-10

浅谈佛家的语言礼仪(通用8篇)

篇1:浅谈佛家的语言礼仪

浅谈佛家的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写成“主持”,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有一些称谓,往往是对某一僧人或居士的道德、学问表示尊敬。也是出于礼节性的自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法师“是常修梵行,通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列举了法师必须具备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卷、成就忍力十种德性。法师的种类,依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现在法师已经成为汉地出家人的通称,遇见出家人,称其为某某法师,是完全可以的,它成为世俗人称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词。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三藏”的名称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在中国由于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呼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僧人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获得“大通禅师”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大鉴禅师”称号。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赐“大慧禅师”最为著名。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读诵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来则指通达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现代法律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属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就通达和记诵法律这一点来说,又有相通之处。

“长老”又称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龄长、发蜡高(出家时间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集异门足论》卷四列举了三种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龄较长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达戒法者,年虽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的长者。长老虽然是对年长者的尊称,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还是看重其德行。佛经也称絮聒佛教大居士、大护法为长老,也是一种尊称。

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等称呼。佛经中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中省地师范,称为大师或者大德。《本事经》卷七认为大师有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中国佛教则不用“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敬称。这两种称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须是社会公认的佛家领袖人物才能称其为“大师”或“大德。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慧普”,那么就是“上慧下普”。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佛家规定,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即出家人皆以“释”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称呼的,其他人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其外号,称呼外号时也不可称某某,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这些规矩是我们与出家人接触时要注意的,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尊敬和礼貌。

除了这些称呼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也应该注意。比如“灵魂”一词,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称做“神识”,而不使用“灵魂”这个概念。

作为时间概念的“礼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德教堂祈祷。对佛家要称“星期日”而不要叫“礼拜日”。佛教信众每日都做功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也没有“礼拜日”之说。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讲“爱”,因为在佛家看来,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爱”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讲的慈悲,悲指拔苦,慈指与乐,由此可见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怀。

篇2:浅谈佛家的语言礼仪

拿破仑·希尔有一句名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所以,你想得到别人礼貌的对待,也有必要礼貌地对待别人。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它能直接传达你对他人的态度。你是友善的还是敌对的`,是尊敬的还是轻慢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都能从你的称呼以及相应的语气中表达出来。所以称呼不能随意出口,应当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一忌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中華勵志網]有些姓氏是多音字,不知道的人很容易犯下错误,引起不必要的尴尬。比如“芮”、“查”、“盖”、“单”等,这些姓氏就极易弄错。要避免犯此错误,就一定要作好先期准备,必要时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二忌误会。是指对被称呼人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会让对方很不高兴。

三忌过时。比如在大多数场合,称“师傅”、“伙计”等都是不合宜的。称呼应该根据场合和人的职务本身而论。

四忌俗气。在正式交际场合,某些称呼不宜使用,如“兄弟”、“朋友”、“哥们儿”、“姐们儿”、“瓷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这些称呼让人感觉很浮夸,当然,在私下里某些轻松的场合是可以的。

五忌不敬。例如,以“拐子”、“秃子”、“麻杆儿”等绰号称呼人,有失尊重。

六忌侮辱。例如,以“三八”、“傻X”相称,极可能激怒对方,引起纠纷。这也间接的体现着个人素质的问题。

称呼朋友、熟人,应亲切、友好,才能不失敬意。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以“您”称呼他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可称为“你”。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应称“先生”。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的人,称“老师”。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公”或“老”。平辈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间可以直呼其姓名;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样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能这样。为表示亲切,可免称其名,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如“老赵”、“小钱”等。

对关系极为亲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称其姓,直呼其名,但对异性一般不宜这样称呼,只有其家人或恋人才允许这样称呼。对于邻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亲切的称呼,如“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爷爷”、“宋奶奶”、“曹叔叔”、“王阿姨”等。

工作场合的礼仪称呼是最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职务性称呼,如“老板”、“经理”等。也可加上姓,称“王老板”、“李经理”。二是职称性称呼,直接以对方的职称相称,如“教授”、“主编”等,也可在前面冠以其姓,如“王教授”、“李主编”等。某些正式场合,也可在职称前冠上全名,以免与同姓者混淆。

篇3:浅谈中西商务交往中的语言礼仪

1、口头语

1) 打招呼是熟人在路上相遇时的见面语, 是一种礼貌。但打招呼的方式各国不尽相同。在中国,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你吃了吗?”或“你到哪里去?”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 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外国人, 常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 “没话找话”, 从而引起误会。而英美熟人或朋友之间互致问候时, 常说声:“Hello, how are you?”或谈论一下天气情况:“Lovely weather, isn’t it?”中国人见面时还喜欢问对方姓名、籍贯、年龄等, 送客出门忘不了关照对方, “请慢走。”看望病人时总爱说:“多穿衣服, 注意身体”等等, 以此表示友好和关心。而英美人通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男女老少, 地位高低, 即使是与人首次见面, 通常都直呼对方名字, 较常用的寒暄语为“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等。其较常用的祝愿对方早日康复为告辞语。如用中国常用的关照语 (如多大年龄, 婚姻状况, 挣多少钱等) 对英美人说, 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悦。因为在英美文化中, 这种关心却极大地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Privacy) 。

2) 交谈是商务谈判活动的中心。在一定意义上, 商务谈判的过程即是交谈的过程。恰当、礼貌的交谈不仅能增进谈判双方之间的了解、友谊和信任, 而且还能促进谈判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在与不同国家人交谈时, 必须讲究和了解对方的交谈礼仪。

同美国人在一起时, 不要吹嘘自己的成就, 不要谈到钱, 特别是女性, 如果他们赞美你的衣服, 只说声“Thank you”就可以了。不要像与自己的中国姐妹聊天一样, 大谈特谈衣服从哪家商店买的, 花了多少钱。对于珠宝首饰也是如此, 不然会让人觉得你俗不可耐。当然也不要过分谦虚和客套, 衣服美就美, 不要说“不漂亮”, 否则会被美国人视为虚伪, 不诚实。

同英国人谈话时, 注意不要总盯着对方看。也不要夸夸其谈, 指手画脚, 因为英国人崇尚彬彬有礼, 举止得当的绅士和淑女风度, 他们感情不外露, 视上述列举的行为缺乏教养。也不要用"笑"的方式来表达歉意, 即使你觉得他们的经历很好笑, 但他们若是很严肃的话, 也许你只能通过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同情, 可千万不要有笑的表情, 不然的话他们一定会说That’s not funny, 那样他们就会觉得你在嘲笑他们。致歉是有技巧的, 如果在职场上冒犯了他人, 要及时, 诚恳的道歉并说明理由, 简单的一句“I am sorry.”是不够的, 还应解释原因, 并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3) 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之一。作为一名商务谈判人员, 正确的称呼对方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有助于缩小双方的距离, 亲密双方的关系, 有助于谈判。

英美人称呼他人的一种方法是在被称呼者姓名前面加上称谓 (Title) 。英语国家里最常用的称谓词是“Mr.”“Mrs.”和“Miss.”。在这三个称谓中Mr.用于男子, 婚否不论;Mrs.用于已婚妇女, Miss用于未婚女子。所以千万不要在未婚女士姓前加Mrs., 否则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悦。近年来, 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兴起, 许多已婚或未婚女子都喜欢Ms这一称谓词。另外需注意的是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 姓在后, 而我们中国人则是姓在前, 名在后。且要注意, 记不住对方的名字或叫错别人的名字都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 是商务谈判的禁忌。

此外, 与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交谈时, 切忌称呼长者前加“老”字。因为西方人最忌老 (old) , 他们认为“老”就意味着“无用”或“死亡”, 得不到别人的尊敬。所以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 也决不轻易谈老。这与中国不同, 在中国, 老人是家庭的中心, “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在当代中国社会还提倡和坚持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 尊重老人权益。在这里, 年轻人敬重老年人, 称其年龄或资历深的人为“老师, 老师傅、老张”等, 称自己的上司为“老板、老总、老大”, 这些无疑是显示了说话人借“老”字来表示对被称呼人的敬意。也不要在称呼晚辈前加“小”, 如“小李”在汉文化中感到很亲切, 但在英美文化中如称“Green”为“Small Green”, 就会很不礼貌。又如“teacher”在汉文化中可做称呼语, 但在英美文化中就不能做称呼语, 因此中国学生常说的“Good morning, teacher!”则是中式英语 (Chinglish) 。

2、体态语 (body language)

体态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辅助手段, 也同语言一样, 因民族、国家的不同而存在各种差异。在人际交往中, 最常用且较为典型的体态语言为手势语和身体语言。由于历史与文化习惯的不同, 世界各国的手势差异很大, 即使是相同的手势也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1) 手势语 (sign language)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全世界都知道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 比划作“V”形表示“胜利”, “V”是英语单词Victory (胜利) 的第一个字母。但是在英国用这个手势要非常小心。即使是英国首相邱吉尔用这个手势时也很谨慎。必须手掌向着听众, 手背对着自己。如果相反, 那就和美国单伸出中指一样成了一种猥亵的信号。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 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中国, “V”形手势表示数目“2”, “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国家, “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在中国, 手心朝下向人招呼是表示请人过来。在英国却表示“再见”, 其招呼人过来是手心朝上招手, 而这在中国则是用来招呼动物 (如狗、猫等) 。跷起大拇指是一种显示积极的播放信号, 表示称赞或敬畏。在英、美、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这一手势还代表要求搭车。最为熟悉的OK手势在中国表示零或者三, 是数字;在美国表示“OK”, 是赞扬和允诺的意思;而在法国一些地方, 有时可解释为零, 即“毫无价值”之意;在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是骂人的意思;在日本则表示“钱”、“货币”。还有在给人指方向时, 中国人习惯用食指指点, 在英国文化中, 它却是一种既不雅观, 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

2) 身势语。接触是一件很普遍事情。在中国, 中国人比较传统、害羞, 古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训诫,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避免与异性有身体的接触, 也不会有随意亲吻异性脸颊的举动。而西方人开放, 大胆, 热情 (尤其是美国) 的性格特点毫无掩饰的表现在他们在表示友好时, 除了拥抱外还互相亲吻对方的脸颊或额头。在中国, 男性之间走路时把手臂放在彼此的肩膀上或女性彼此牵着手表示相互之间的友谊。然而如果此举发生在英美的同性之间则会被视为同性恋的象征。

今天, 在许多国家, 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 以表示自由;在美国, 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 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 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 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 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 握住对方的右手, 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 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 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在异性之间, 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 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 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 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中需要提前了解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综上所述,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一定要了解相同动作或行为的不同文化涵义, 注意自己的言行, 否则就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 作为商务公关人员有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学习掌握西方文化, 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从而提高自己从事商务、涉外活动的能力。笔者在本文中只是把最基本的语言礼仪 (包括口头语和体态语) 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切入点并对其不同表现进行了分析对比, 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当前, 中国面临着加入WTO后的大好经济形势, 毫无疑问会给中国带来无限的商机, 而要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就需要有大批既懂专业又谙知国际文化的交际人才。为此本文对中西商务礼仪中的语言礼仪 (主要是口头语和体态语) 的具体运用作了具体的对比研究, 以提高从事商务活动、涉外活动的商务公关人员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商务交往,语言礼仪

参考文献

[1]宋源, 国际商务礼仪与商务活动【J】, 消费导刊, 2010 (1) 。

[2]王振槐, 国际商务礼仪【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万玉兰, 中英商务礼仪的比较【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7

篇4:礼仪致辞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礼仪致辞英汉比较

礼仪致辞(Ceremonial Speeches)是各种会议、商业、外事等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礼仪致辞的写作也已成为各类公众人物及文职人员的必修课程之一。礼仪致辞涵盖的内容甚广,包括欢迎辞、欢送辞、开闭幕辞、致谢辞、祝酒辞、贺辞、悼辞等等。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致辞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有着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和差异所在,进而达到增进沟通、加深了解的目的。

一、交际功能上的相同之处

从交际学角度来看,礼仪致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在语篇结构上,礼仪致辞通常由称呼、开场白、主体正文、结束语等部分组成;在语体风格上,两种语言都会注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修辞手法上,中西方演说者经常会采取引用、排比、幽默等烘托手段。以欢迎辞为例,这种致辞一般是客人光临时主人为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座谈会、宴会、酒会等场合发表的热情友好的讲话。从行文结构上看,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都会包含开场对来宾的称呼,在正文开头说明欢迎缘由、代表何人向来宾表示热烈欢迎、诚挚的问候和致意,在正文主体阐述双方关系和来访的意义,而在结尾表达美好的祝愿,提出倡议和希望等内容。从语篇风格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欢迎词都会表现出讲话人的真诚态度和愉悦心情,措辞讲究礼仪,语言得体,由于又是在特定场合面向来宾口头表达,往往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郑重而又风趣地抒发欢迎之意。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体现在行文结构和语篇风格上的相同之处是由于相同的交际目的和活动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在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的今天,对礼仪致辞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掌握这两种语言的交际特点,是我们写好致辞,做好发言的第一步。

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相同的交际功能要求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都需要遵循相近的语篇结构和风格,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上两者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汉语强调抽象思维,用词概况性强,而英语强调具象思维,用词具体明确。以开篇的称呼为例,中国人情感含蓄,通常直接使用称谓作为称呼语,如“朋友们”、“各位同事”,而西方人往往情感丰富外露,因此经常加上“dear”一词放在称谓前,如“Dear friends”、“Dear colleagues”来表示亲近关系;汉语也会在称呼前加上“尊敬的”一词体现礼貌,而英语却必须在称呼中使用“Distinguished”,“Respected”,“Your Excellency”等不同搭配体现对方的身份。

除了用词上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句式表达更是有很大的差别。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A·奈达指出,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这一特点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礼仪致辞上也尤为明显。汉语注重意合,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义手段,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英语强调形合,英语的语言组织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以表达喜悦心情为例,汉语往往使用比较简单的词汇和句式就可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常常以“很高兴”、“很荣幸”作为句子開头,往往省略主语,而英语则必须加上主语,或者使用人称代词如“I’m pleased / delighted / honored to …”,或者使用形式主语如“It’s a great pleasure / privilege ...”,只有使用比较复杂的用词和句式变化才能体现出同样的情感。

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处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历史传统、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诸多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以致辞中常见的慰问语为例,汉语中讲话人可以说“大家一路上辛苦了”,然而在英文中确不能直接译为“You must be very tired”,这样会让客人误以为是否自己面容憔悴而让主人语出此言,解决这类问题的应对策略是避开汉语文化背景,在英语中只要体现相同交际功能即可,因此最好译为“How was your journey?”或“Thank you for coming all the way”等更为符合英语习惯的慰问语。同理,中国人在致辞时愿意说“招待不周”这样的客气话,如果直译为英语“We haven''t served/entertained well”则不免让外国听众信以为真,产生误解,因此在英文的表达上同样宜采取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I wish you enjoy the trip / dinner”等。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仪致辞还经常会出现引用、双关、幽默等富含文化内涵的的情况,在进行双语转换时,我们必须注意将缺失的文化背景补充进来。掌握了这些原则,我们在进行双语转换或交流沟通过程中,便可以时刻注意到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避免“中式英文”或“英式中文”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延庆.公文写作[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篇5:浅谈佛家的语言礼仪

中国早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更应肩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使命, 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新时期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开展礼仪教育, 进行礼仪规范训练, 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已经把礼仪作为重中之重, 《关于适应新形势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着重要作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小学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 立人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

二、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 幼儿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 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但是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1. 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政治思想建设、忽略传统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政治思想建设而忽略传统道德建设, 幼儿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成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些孩子不会问候、不会谦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2. 家庭教育中对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

在开展家庭教育中, 家长普遍未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 使“融四岁, 能让梨”的礼仪经典成为历史美谈。更有甚者, 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多少字、认识了几个数字、会念了几句英语单词, 但是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 礼仪教育更是无所谓。

3. 教育过程中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 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幼儿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 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 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 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 从小培养, 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文明由细节构成。在一部分孩子身上, 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 在幼儿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纸屑, 尤其是每天家长接完孩子后幼儿园的操场上各类孩子的玩具随处可见, 甚至有的家长认为, 反正有值班人员和清洁工摆放玩具, 随地乱放又何妨;再如有的孩子在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极少部分幼儿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保证人顺利前行的前提, 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就可能目无纪律, 不讲卫, 以后上学后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 如果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 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刚步入社会的起步阶段, 同时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 将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素质, 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周总理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 是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 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

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1. 文明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 在融合中提高学礼仪认识

要让学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 就必须首先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有让老祖先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才可能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2.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 幼儿园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一套规范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 依照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反复调研、对话交流、召开专题会议, 结合幼儿园特点及实际情况, 开发一套礼仪教育园本课程。

3. 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之中

幼儿园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举办一些针对家庭教育的礼仪专题讲座、观看有关礼仪专题片等, 使年轻的家长们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 并在各领域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 切合实际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 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利用教学的资源, 引导与同伴合作时需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 同时注重家庭中家长的文明礼仪。

4. 在践行文明礼仪中改进

(1) 认知明理, 感受文明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要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首先让他们分析在自己眼前发生的一些社会活的现象, 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 识别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 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

(2) 在活动中学礼仪

通过礼仪活动对幼儿进行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 特别是在园本教材的编排过程中把平时丰富的礼仪知识贯穿于教材之中, 使教材更贴近幼儿。

各班积极开展“礼仪小卫士”活动, 在我们幼儿园每个孩子都会担任“礼仪小卫士”, 每个清晨礼仪小卫士们在幼儿园门口用自己亲切的笑容和洪亮的声音向前来送幼儿的家长们、老师们、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礼仪的真谛;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孩子们不仅从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中感受到祖国的尊严与伟大而且从出旗、升旗中感受文明礼仪。

为使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建立“知礼仪、行礼仪”奖励机制, 每学期在园内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 把那些讲文明, 懂礼仪的典型代表授予“礼仪小标兵”称号, 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宣传栏里大力宣传, 营造氛围, 并号召全体幼儿向他们学习, 以榜样的力量激发知礼仪、行礼仪。教师也在执教过程中文明施教, 着装得体, 教风严谨, 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 每周可以利用周一升旗仪式颁发纪律、卫流动红旗, 评出文明班级。

(3) 营造氛围, 感受文明

良好的风气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因此幼儿园应非常重视幼儿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园内的宣传栏内容丰富新颖, 操场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走廊上的文明标语和图例, 时刻促进孩子们礼仪规范的形成。

(4) 走出校园, 影响社会

幼儿园不仅要求幼儿在园内讲文明、讲礼仪, 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 开办家长座谈会, 寻求家长、社会的配合, 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氛围。通过“小手牵大手, 共创文明城”“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字仪式等活动带动家长文明素养的提高。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 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 浓郁的文化氛围, 会启迪天真的孩童们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 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 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 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摘要:在当前, 开展礼仪教育, 进行礼仪规范训练, 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立人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 幼儿园应把礼仪行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篇6:谈班主任与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礼仪

关键词:班主任 交谈 语言礼仪

班主任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育者,但要做好工作就必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恰当地运用语言礼仪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班主任与学生交谈中应具备的基本语言礼仪素养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与学生交谈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平时从班主任口中蹦出的不足为奇的几个字,对学生来说可能会让其受用一生,终身难忘,但也可能误导一生,酿成悲剧的发生。因此,班主任老师语言礼仪的正确使用显得非常重要。那要正确使用语言礼仪,首先,班主任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具备以下基本语言礼仪素养。

1.1 运用规范生动的语言。在班主任与学生交谈时要讲标准的普通话,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要动之于情,晓之于理。平时谈话中尽量避免或少用方言,要避免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

1.2 运用亲和的语言。亲和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学生就会觉得班主任像父母一样关心他和爱他。比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微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想一想,我相信你能行的。”像这样充满爱心的语言,一定能够培养出充满爱的心灵。

1.3 运用文雅的语言。班主任在与学生交谈中要善于使用文明优雅的语言,像“谢谢”、“请”、“你好”、“对不起”、“真棒”、“很好”、“有进步”等等要常挂在嘴边。比如在谈话中“请XXX同学给我们做个示范好吗?”、“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的精彩示范”。像这样文明优雅的语言,不仅营造了和谐的气氛,而且还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 班主任与学生交谈中的语言礼仪使用技巧

语言的表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教养水平。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自觉不断提高语言礼仪素养,善于掌握语言礼仪的使用方法技巧,從而做到在与学生交谈中充分发挥语言礼仪的作用。那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需要掌握哪些语言礼仪技巧呢?

2.1 班主任使用语言礼仪的针对性技巧。①针对不一样的事,选择不一样的语言礼仪方式。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是多样的,对不同的活动就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如,课余与学生聊天,语言要亲和;开班会时,语言要有感召力,鼓动性;授课时,语言要严谨简练,逻辑性要强,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班主任与犯了错误的学生谈话时,如果学生犯错很严重,那么老师的措辞要有震慑力,如果学生犯错属无意或者不影响大局,那么措辞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改正。②针对男女生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礼仪方式。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即,当你用一样的语言礼仪批评男生和女生时,男生可能不放在心上,而女生却觉得很委屈,甚至哭闹。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在心理承受力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男生的性格比较直率,往往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女生性格比较温和、委婉、敏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相对男生来说比较薄弱。所以班主任在谈话时要注意对男女生分别采用不一样的语言礼仪方式。

2.2 班主任使用语言礼仪的“尊重”技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尊重作为第一要素,通常也是一种较好的谈话方式。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与体贴。比如,对于同一件事,有的班主任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事半功倍;相反有的班主任却让学生忍气吞声,事倍功半,这就是说话语气是否尊重对方在起作用。像“XXX同学留下来扫地”换成“谁愿意留下来扫地?”“下期黑板报由XXX负责”换成“下期黑板报哪位同学愿意负责?”前者的语气叫人有惟命是从的感觉,听来生硬、强制,学生不爱听;后者带有商讨、征询成分,有尊重的意思,语气委婉动听,学生爱听。

2.3 班主任使用语言礼仪的“宽容的批评”技巧。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用批评的方法教育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教育。对于后进生,班主任需要抱着宽容的心态,不断寻找挖掘其闪光点,同时表现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进一步激励他们认识自我,奋发向上。如果需要批评,要找准切入点,避免出现正面的冲突,做到硬话软说,直话曲说,严话宽说,进而便于学生认可和接受,谈话效果也会更好。

2.4 班主任使用语言礼仪时的选择时间、地点的技巧。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往往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谈话时间、地点选择不好,甚至直接影响谈话的效果。在批评时,一般来说,尽量避开全班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或操场一角、花园一椅等进行推心置腹地谈,这样的谈话效果通常情况下是最好的。

2.5 班主任使用语言礼仪的“鼓励”和“激将”技巧。班主任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最大能力。对于学生,班主任要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对于青少年来说,不服输、好强好胜是其一大心理特点。因此,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班主任在谈话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将”式。

3 班主任与学生交谈时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天,XXX同学迟到,他低着头站在教室门口。老师:看看表都几点了,还来上学干嘛,还不如在家呆着呢!学生:老师,我的自行车坏了,我是跑着来上学的。老师:自行车坏了,别人的自行车怎么不坏,单单你的坏?我看你还是跑着回家吧。再看同样的事情,另一位老师的语言运用。老师:看满头大汗,出了什么事?学生:半路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没办法,我是跑来了。老师:为了学习,为了班级荣誉,你能跑着来上学,这种精神非常好。希望你在各方面都像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同样是学生迟到,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得到的教育效果往往会存在差异。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六月寒。”第一位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讽刺挖苦学生,虽然学生嘴上不说,但是不会服气,在心里已经和老师对立起来。第二位老师从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难处,用一颗爱护学生的心,用亲和的语言让学生感到温暖亲切。案例说明,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语言交谈,首先是要有亲和的语言素养,其次是选择运用尊重的语言礼仪技巧。

案例二:在美国加州一所中学的课堂上,教师正在讲数学,突然,粗犷的唱歌的声音从教室的后面传来。声音很大,全班都能听到,导致讲课的数学老师不得不停止讲课,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向学生们:“我被这美妙的歌声陶醉了。我也特别喜欢这首歌曲,就是自己唱不好,我们今天下午定个时间,一起请这位同学给我们唱一遍,好不好?”教室里一片掌声。“那么,我们继续来解这道题……”原来,那位学生在头天晚上看电视,被走红的一个摇滚歌星迷住了,到校上课,仍不能从头晚的兴奋中走出来。这老师采取了“宽容的批评”技巧,表现出真诚的赞扬和欣赏,相信这学生会感激她,相信这位学生也会更加喜欢上这位老师的数学课。

案例三:在一次以竞选班长为主题的班会上,班会开始后,班内一片寂静,谁也不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大家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瞧瞧你,眼看竞选班长就要泡汤了。班主任为了打破这种沉默,运用“激将”法,直言道:“你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肩负着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祖国和人民寄予你们厚望,家长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谁能想到,你们却是一群胆小鬼,瞻前顾后,竟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太让我失望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有一名学生从座位上弹起来,“我不是胆小鬼……”这次选举取得了圆满成功。可见,在教育活动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激将”式语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激将法”时,要准确把握时机,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总之,一名好班主任,要自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才能真正给学生以最好的示范,最大程度地发挥语言礼仪在与学生交谈中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建恩,王金丝.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08).

[2]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3]谭喜龙.当“导师”型班主任[J].班主任之友,2003(02).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师范生教师礼仪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QJY125105。

篇7:浅谈高校的接待礼仪

1 以礼待客时应遵循的原则

1.1 热情原则

《论语》中孔夫子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名言, 道尽了交际活动中待人接物的奥秘。接待活动最忌冷漠相待, 不“欢”而迎, 不如不迎。有一位领导应邀参加某高校举行的一个庆典活动, 在大门口受到门卫的阻挡, 好不容易进去以后, 连问几个人都没能找到会议地点, 虽然后来他找到了会场, 并被安排在主席台上的显眼位置, 这位领导却一直都没能有个好心情, 这所学校给他留下的印象就可想而知了。任何人到任何地方, 恐怕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冷遇, 因此任何客人来访时都应热情欢迎。

1.2 真诚原则

在接待工作中务必以诚待人, 诚心诚意,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只有如此, 待客时所表达的对客人的尊敬与友好, 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切不可仅把礼仪的运用作为一种道具, 当时一个样, 事后又是一个样, 在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 言行不一, 弄虚作假, 这样一旦被人察觉, 定会事与愿违, 引起别人极大的反感和憎恶。

1.3 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人际交往中的美德, 高校接待人员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应一视同仁, 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论是上级领导, 还是普通群众;不论是资深学者, 还是一般学子;不论是熟悉的, 还是不熟悉的;也不论是外国人, 还是中国人, 都要以礼相待。厚此薄彼, 区别对待, 是接待工作的大忌。

1.4 适度原则

在接待工作中, 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 用心得体, 运用礼仪时假如做得过了头, 或者做得不到位, 都不能恰当地表达敬人之意。这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一是热情有度, 接待人员在热情友好地对待来宾时, 不宜对别人表现得过于关心, 要以不妨碍别人, 不给别人添麻烦, 不干涉对方私生活为限, 与外宾交往应酬时, 务必要注意保持与双方关系相适应的距离。二是举止有度, 接待人员要对自己的举止动作时时捡点, 既不要因自己动作过分随意而失敬于人, 也不要因机械地遵从礼仪要求, 而束手束脚, 拘谨呆板, 让人感到别扭、难受。

高校接待工作要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文明高雅, 只有时时学习, 积极实践, 勤于总结, 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2 高校接待工作的礼仪规范

2.1 维护接待人员的良好形象

在高校的接待活动中, 每一个接待人员的衣着发式、举手投足、态度表情无形中都展示了他对交往对象的重视程度, 也将影响到他所在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 高校工作人员应自觉维护良好的个人形象。

第一, 注意仪表的整洁、大方。高校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男子不蓄须, 不留长发, 女子不宜妆扮浓重, 不宜染彩色头发。接待人员的服饰宜庄重、明快、大方, 一般来讲男士着西装, 穿皮鞋最为得体, 要注意保持服装的挺括、清洁。女士最合适的服装当数西服套裙, 也可以穿旗袍、有领有袖的连衣裙和各式套装, 要注意裙子不能太短, 短于膝盖则不雅, 不能穿过透过露的服装, 也不宜穿露脚跟、脚趾的鞋, 因女性的脚跟脚趾是不宜轻易示人的。

第二, 注意举止庄重、态度温和。高校工作人员要认真练习文明优雅的举止动作, 努力做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尽量改正诸如抠鼻子、挖耳朵、剔牙齿、随地吐痰、乱扔烟蒂等不文明的举止动作。对于来访的客人无论是否熟悉, 都应热情相迎, 亲切招呼, 表情应友好自然, 接待来宾时表情过度夸张或冷漠严肃都是失礼的。

第三, 保持办公室、会客室整洁、优雅的环境。高校办公室和会客室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工作人员的素质, 也是学校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让客人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平时工作人员就应将办公室收拾得干净、整洁一些, 准备充足的茶、水和干净的水具, 以免“不速之客”突然光临时手忙脚乱, 无地自容。会客室的布置应考虑到充足的光线, 温馨的色彩, 适宜的温湿度和较为宁静的环境等因素, 室内的装饰、点缀应体现出主人较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 要能使客人产生愉快的审美感觉。

2.2 注重迎送的基本礼仪

迎来送往是常见的交际礼节, 一个热情周到的迎接礼仪能使来宾一踏入被访问地就能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个圆满的送别形式又能使客人巩固在访问中形成的良好印象, 留下一个温馨美好的回忆, 从而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合作。

当客人来访时, 办公室工作人员应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 微笑相迎, 热情招呼问候, 请客人坐下, 待客人说明来意后, 根据具体情况做安排, 也可请学校领导或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一同接待, 切不可在客人进门后不理不睬, 不让座, 一味忙自己的工作, 态度生硬, 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 这是很失礼的。

以茶敬客是待客之际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礼仪。客人入座后即可向客人献茶, 一般由学校接待人员或秘书为来客上茶, 接待重要客人时, 则由本校在场的职位最高者亲自上茶。上茶时先要检查茶杯是否冲洗干净, 是否有茶垢, 如用一次性水杯也要检查杯子是否漏水。沏泡的茶水要浓淡适中, 量度适宜, 通常说“浅茶满酒”就是要求茶水不要倒满杯, 应当斟到杯深的三分之二处, 不然就有厌客或逐客之嫌。敬茶时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 先将托盘放在客人附近的桌子上, 然后一手拿着茶杯的杯托, 一手附在杯托附近, 从客人的左后侧或右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 放在客人右手上方, 尽量不要从客人正前方上茶。注意不要用手捏住杯口, 否则显得极不卫生, 也不礼貌。给客人敬茶时, 上茶的先后顺序要慎重对待, 一般先给客人上茶, 再给本校的人上茶;先给领导上茶, 再给随行人员上茶;先给长辈上茶, 再给晚辈上茶。

当客人告辞时。接待人员要起身热情相送, 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和背景, 具体确定送至办公室门口, 还是大楼大厅门口。

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接待工作更要认真负责, 礼仪周全, 首先得知客人来访应尽快弄清来宾情况, 以确定迎送规格, 内容包括来宾单位、人数、姓名、性别、身份、民族、饮食习惯、抵达日期、乘坐何种交通工具、车次航班等。其次, 要安排好迎宾工作, 学校应组织级别相当的人员前往迎接, 若级别相当的领导因故不能前往, 应委托相应的有关人员进行迎接, 并向对方说明原因, 表示歉意, 以示尊重。迎接人员要提前到达车站、机场或码头迎候客人的到来, 如果客人已经到达车站、机场或码头, 而迎接人员尚未到达, 那是十分失礼的。如果来宾系贵宾, 则应当安排献花仪式, 献花时必须选用鲜花, 并注意保持鲜花的整洁、鲜艳, 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和黄色的花。献花通常安排在宾主见面和相互介绍完毕之后由少年儿童或青年女教师将花献上, 并向来宾行礼。第三, 妥善安排来宾的日常生活, 无论何种接待, 事先应当根据来宾的身份和地位, 以及人数、性别联系好宾馆或招待所和迎接的车辆。住宿安排要尽量合乎公务出差的住宿费标准, 要根据来宾的饮食习惯和有关规定安排好伙食标准与进餐方式, 如系外宾或少数民族客人, 一定要根据客人所在国家或民族的生活、饮食禁忌给予妥善安排。客人抵达住处后, 一般不要马上安排活动, 接待人员大体告知来宾有关的活动安排时间及接待部门和人员的电话后即可离开, 要给客人留一些休息、更衣的时间。第四, 做好送别工作, 一般说来, 主要的迎候人员都应参加送别活动, 如果来宾是贵宾, 还应视具体情况, 举行专门欢送仪式。送行人员可直接前往来宾下榻处话别, 与来宾一起乘车到达机场、车站或码头, 来宾在上飞机、轮船或火车之前, 送行人员应按照身份和职务的高低一一与来宾握手告别。在来宾登上飞机、轮船和火车之时, 送行人员应向来宾挥手致意, 待他们在视野里消失后, 送行人员方可离去, 如送行人员有事不能等候很长时间, 应向客人说明原因, 并表示歉意。

2.3 熟知接待的礼宾次序

高校接待人员在接待来自不同的单位, 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的团体或个人时, 需要要按照约俗成的方式或国际惯例排列其尊卑先后的顺序与位次, 并且据此给予对方相应的礼遇,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礼宾次序或礼宾序列。妥善安排位次是接待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体现对来宾的尊重与敬意。社交场合排座次的五大规则是:面门为上、居中为上、以右为上、前排为上、以远为上。

以往我国奉行左大右小的礼宾次序, 从1992年开始与国际接轨改为右大左小, 前大后小, 接见客人时是右宾左主, 按职务高低各排一侧。引导客人上下楼时, 上楼客人走在前面, 接待人员在后;下楼时接待人员走在前面, 以保证客人的安全。与客人一起乘车时, 应先让客人上车, 接待人员为客人打开车门, 并用手挡住车蓬上框, 以防客人的头碰到车门上, 下车时接待人员要先下车, 帮助客人打开车门, 安全下车。通常乘坐小车时, 主宾坐在后排临右窗的位子, 主人坐在其左临窗的位子, 陪同人员坐在司机右侧位;如果负责接待的领导亲自开车, 那他的前排右侧位则为主宾位。当然客人上车后不管坐在哪里都不算错, 不必请他挪动位置。在大型活动或大型会议的接待中, 礼宾次序的排列为:按照来宾的行政职务高低排序。如果来宾是组团前来, 则应按照团长的具体地位来排列先后次序。主席台座次排序规则是: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右边高于左边。

2.4 谨慎交谈的礼仪细节

在大多数场合下, 一所学校的文化水平和总体素质往往体现在学校成员的谈吐文明上, 因此高校的接待人员在与客人交谈时, 仅凭自己的常规经验肯定是不行的, 还要掌握一些有关交谈的礼仪规范。与人谈话时, 态度应坦率诚恳, 亲切友善宽容大度, 与外国客人谈话时, 既要恭敬、礼貌, 又要不卑不亢, 落落大方。交谈时应选择格调高雅、轻松愉快, 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尽量回避涉及对方弱点、短处和个人隐私的内容, 切不可飞短流长地议论他人, 与外国客人交谈时, 还要注意尊重对方国家的主权, 谈话内容不宜涉及对方所在国家的政治和内部事务。

当自己讲话时要注意谦恭礼貌, 在不故作姿态的前提下, 尽量多使用一些谦词、敬语和礼貌用语, 不可使用低级庸俗的语言, 或者是对方根本听不懂的语言。同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 对不了解的事应坦率讲明, 不要含糊回答, 尽量使对方感到友善和诚意。交谈中要注意自己的眼神与手势, 谈话时可用眼神轻轻注视对方的眼睛, 并适当改变视线, 切不可直楞楞地盯住客人不放, 或者举目四顾, 双眼不敢看客人。交谈中适当地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必要的, 但动作不要过大, 不能对客人指指点点, 拉拉扯扯, 拍拍打打。接待人员与客人讲话时, 无论是站还是坐身体都要朝向客人, 与客人之间的距离要适度, 既不能太近也不要太远, 交谈现场超过三人时, 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 切莫仅与一两人交谈而冷落了其他人。注意了以上细节就能使交谈为接待工作增光添彩。

摘要:接待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声誉, 应慎重对待。以礼待客时应遵循热情、真诚、平等、适度等原则。本文从接待人员的形象塑造、迎送的基本礼仪、接待的礼宾次序及交谈的礼仪细节等方面阐述了高校的接待礼仪。

关键词:高校,接待,礼仪,原则,规范

参考文献

[1]黎远新.略谈办公室工作基本礼仪[J].秘书之友, 2001 (7) .

[2]任越.公民礼仪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篇8:浅谈佛家的语言礼仪

在跨文化交际里,由于非语言交际行为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中,往往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影响更大。而只有准确地掌握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才能正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涵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

中国与泰国两国民众在非语言交际行为方面互异较多,特别是非语言交际的礼仪规范方面。在跨文化视角下研究中泰非语言交际的礼仪互异,对促进中泰跨文化沟通,避免跨文化冲突,增强跨文化适应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见面礼仪互异

见面礼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民众日常社交中最常见、最基础的礼仪,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见面礼仪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中国最常见的见面礼仪有握手作揖礼、招手致意、点头欠身、脱帽致敬等,形式较为丰富多样。

而相比之下,泰国的见面礼仪则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显得较为独特。

在泰国,合十礼几乎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见面礼。行合十礼时,两掌相合,十指伸直,指尖朝上,掌心微开,举到胸前,略为弯腰,头微微下低,面带微笑。根据施礼者与受礼者的关系,合十礼分为站合十礼、蹲合十礼以及跪合十礼三种方式。同辈之间一般行站合十礼,双手举至胸前即可;拜见长辈时可行蹲合十礼,双手举止鼻间;拜见高僧和王室成员时,需行跪合十礼,双手举至额头间。

泰国的合十礼是以食指尖定位置的。食指尖的位置越高,表示对对方越尊重。依次为,食指尖与锁骨略为平行——食指尖与下略为巴平行——食指尖与鼻子尖略为平行——食指尖与双眉之间略为平行——食指尖与额头与发际之间略为平行。

在泰国除了合十礼之外,还有一种很常见却不为他国民众所熟知的见面礼仪——栓线礼,即主人用一根白色的棉质“灵”线,拴在客人的手腕上并打结,该“灵”线代表眷恋之环,寓意着希望客人能在泰国吉祥安乐、生活幸福。

二、左右尊崇互异

在当今中国的政务会议、军事会议及央企、国企内部的大型会议等政务活动中,政务礼仪往往采用“以左为尊”的传统做法进行排次定序。

其实,从古到今,中国的“尊左”抑或“尊右”的问题并非一成不变,至今仍存在争议。大体而论,秦以前官事尚左,凶、军、兵等诸事尚右,秦之后除了秦汉时期以及元代,大体都尚左。究其因,一说为古代帝王崇尚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而日出东方,东方为尊,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另说为《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即古时战车车座分左、中、右三个座位,左座位最安全,所以左位为尊。至于民国时期尚右之风兴起,大概是借鉴西方礼仪的结果。但不论何朝何代,在中国,一般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另外,古人认为左代表阳,右代表阴。“左为阳,阳,吉也,右为蝇,蝇,丧所尚也。”(《礼记·杂记》)同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崇尚男左女右,实际上就是男尊女卑。

不可否认,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如: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虽然在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如:元朝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但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重新恢复以左为尊,此制为自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后,又沿用至今。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朝气蓬勃,东边按照他们的思想就是右侧,西边就是左侧。而日落西山,黑暗将要降临,西边不吉利。

相比于中国“以左为尊”的传统,泰国则与西方国家一样,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等方面,都尊崇“以右为尊”的原则,有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体现。

三、观念互异

(一)时间观念互异

时间观念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不同的国家、民族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各有异同,中国人与泰国人在时间观念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其一,一向忙碌的中国人习惯于单向计时制,对事情有明确的规划,习惯按照计划明晰做事;而相对休闲的泰国人则属于典型的多向计时制意识,没有清晰的日程安排,经常有“临时通知”的事情发生。

其二,虽然中国人与泰国人一样受历史、宗教的影响,都有环型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圈,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龄更迭等。但是,同样是环型时间观,二者对时间价值的观念并不同。中国自古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说法,较早地确立了时间的观念。在中国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时间意识更倾向于线型,认为当天之事当天毕,会争分夺秒地去完成工作。泰国人则不太重视时间的价值,认为时间是没有穷尽的,今天的事情做不完还有明天,不用急着去完成工作。

其三,守时观念。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较为严谨,守时被认为是传统美德,迟到则不礼貌。泰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则较为随意。

其四,集体时间与个人时间。泰国信奉佛教,相信时间是一种轮回,无论计划做什么,总是会因为某些规律重新轮回,因此更多地重视自身的时间安排;中国人则是比较重视集体或他人的时间。

过去,中泰的时间观念是相似的。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倾向于单向计时制、线型时间观,而泰国人的时间观念仍属于多向计时制、环型时间观,两国时间观念的差异给交际造成了障碍。

为了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因时间观念差异引发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人要了解泰国人的时间观念特点,切勿以自己的时间观为准绳进行评判。应该了解、尊重持有多向计时制、环型时间观的人做事容易缺乏计划、缺乏效率的特点。

(二)消费观念互异

泰国人的消费观念更趋向于短期取向,他们中有不少人认为短期内可以消费就应该进行消费,是一种提前消费的思想。但是,他们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又属于长期消费取向。但无论如何,泰国文化使泰国人更喜欢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中国文化却让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存在矛盾性。一方面,中国人喜欢储蓄,这说明中国人有着一定的长期消费取向,希望通过储蓄来保障未来的生活。但是,中国人对于一些东西的消费却又表现得较为短视,如房地产等投机行为。总体来说,中国文化仍然更为偏向长期消费取向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取向观念互异

泰国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一向认为人作为宗族、家庭的一员来到人世,家族应该予以保护,成员应该报之忠诚,泰国人思考问题,决策出发点是“我们”。泰国人注重群体的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在关注自身感受的同时,也应关注身边他人的感受,保持一种和谐平静的生活。

中国文化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主流思想依然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们之间也更注重情感的交流,并不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

(四)男性化与女性化观念互异

由泰国的“人妖文化”不难看出,泰国在男性化还是女性化的维度上更倾向于女性,由于人妖这一行业导致的旅游业风生水起,利益驱使人们更加认可了这一行为,女性的地位得以不断提高。泰国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平等,例如在无男孩的家庭,财产可由女儿继承。虽然提高女性地位方面,中国一直在亚洲国家中表现的较为突出,中国女性日趋自强与独立,但是仍未能改变男性化占主导的地位的现状。

(五)色彩文化观念互异

初到泰国的人会发现,满街都是穿黄衣服的人。泰国人解释道:此乃百姓热爱国王的表现。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是当今世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从2006年庆祝他登基60周年起,人们就用穿黄色上衣来表达祝福。这样的理解似乎正确,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巧合。代表泰国国王的明黄色,并不是王室专有,而是来源于泰国的“七彩文化”,就是每星期7天都用不同颜色来表示:自星期日始,红、黄、粉红、绿、橙、淡蓝和紫红色按序排列下来。七彩来源于印度宗教与神话。古代印度即有“九曜”之说,即指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与计都9个天体。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从而发展出自己的“七彩文化”:每周7天,各对应一颗星,并由一位神守护,颜色也就不一样。如今,“七彩文化”仍然盛行。普密蓬·阿杜德国王生日在星期一,对应的星体是月亮,代表色是黄色。所以与国王相关的都是明黄色调,包括他穿的礼服,活动庆典会场布置、相关纪念物品等等。王后生于星期六,对应土星,代表色是紫红,与王后相关的活动则挂满紫红色的旗帜。“七彩文化”体现在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泰国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学,是以泰国历史上功绩最大的曼谷王朝第五世国王名字命名的。五世王生于星期二,所以朱拉隆功大学象征色就选定粉红色。洛坤府的象征色是紫红色,是为了纪念泰国南部现代教育先驱僧人披拉,他生于星期六。曼谷的轻轨线不像北京地铁那样以数字命名,而是以颜色命名,分别称为红色、紫色、蓝色、绿色捷运线等。每年12月5日普密蓬·阿杜德国王生日,也是泰国的国庆日,曼谷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仪仗队的制服就是7种颜色。

而在中国,除了国人熟知的“红喜白丧”外,似乎没有多大讲究。

参考文献:

[1]杨存田.中国风俗概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杨媛莉.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的文化差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3][美]爱德华·霍尔.刘建荣译.无声的语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

[4][美]爱德华·霍尔.何道宽译.超越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5]闫春宇.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时间观——线性与循环时间观比较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

[6]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家庭调色盘六年级作文700字下一篇: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