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2024-04-11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读完《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后增长了很多知识。我觉得郭力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独立的家长,同时是一个伟大的妈妈,她对女儿的生活观察的非常细致,并且能在女儿的关键点上给予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她的优势,弥补她的劣势,父母亲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有开展的基础,也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和引导。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高质量的陪伴,爱孩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于孩子而对孩子施威,欺人,无法做到以平等的高度和视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里上也就滋生了不平等的居高临下姿态。父母的威信,应该来自于孩子对你的尊敬,信任和认可。一想到你,她就觉得是最温暖,踏实的依靠和港湾,孩子在你面前是放松的,愉悦的,自在的。愿意跟你推心置腹,这种亲子关系,我相信是做父母的人都向往的。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富观,郭力的女儿月月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去中关村卖自己不需要的旧书挣零花钱。这不仅培养了小孩的独立意识同时还培养孩子的金额意识和对金钱的态度和方法,只要拥有了正确,积极的财富观,拥有完整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对孩子来说,物质生活一定不是最大的问题,孩子的梦想,她真正想做的事情更为重耍。不要让”钱”成为孩子职业梦想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才是关键。

情商成就孩子,以前,我觉得这句话是空谈的理论而已,有了孩子之后,切实看到并感受到情商至于孩子当下乃至未来一生的重要性,适应陌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每个孩子来说都不容易,只有让孩子接触,交流得更多,才能让她有更多机会和意识自我修正,知道自己应该并且能够从别人身上学到什么。除了孩子本身的性格因素,父母的鼓励和适当引导也很重要。父母要尽量理智地帮孩子分析困境,也要鼓励她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不要被陌生环境带来的失落和挫败感打倒。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每一个时刻,如若父母不缺席,且能进行温暖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那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篇2:《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怎么才能算是好的陪伴呢?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的言行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孩子。但是,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好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智慧、眼光,并且不断的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

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大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

读完文章我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月月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长时间就制定目标,然后帮助月月一步步努力接近并达成目标。目标是让女儿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

由此可见,对孩子教育培养也有目标和大方向,除却素质、习惯、品格方面,在心智和能力层面,期冀孩子具备创造力、思辨力、好学多问,多元化知识结构等等。

第三,要和孩子多交流,从小和孩子建立一种良好愉快的关系。通过文章可以看到作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疯”,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于孩子而对孩子施威,欺人,无法做到以平等的高度和视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里上也就滋生了不平等的居高临下姿态。

第四,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根据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对孩子的教育她总能做到适度,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她总是陪伴着孩子,不帮孩子选择自己的路,但是一直在关键的时间和节点陪伴和引导,而当孩子可以独立地走下去的时候,她挥手祝福。这也许就是她说的关键时期的陪伴的真正含义吧。

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更好的进步,只有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果用大树比喻父母,那么告诉孩子,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大树那就是我们,我们永远在这里等待,这里永远是回家的路……

篇3:最好的教育是灵魂的陪伴

一、心灵从来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来走近并温暖的。

对那个男孩的第一印象:颓废,这是他浑身上下骨子内外都散发出来的一种气味。每次进班,总能捕捉到那双桀骜不驯的双眸,虽小,但很凛冽,能让人刹那间冰封。我很纳闷,我并不是一个很严厉很刻板灭绝师太似的古董女老师,相反,我自觉是一个蛮亲切蛮温和有点知性气质的时尚女教师, 这个大男孩为什么就那么讨厌我呢? 我很好奇,也很有责任感希望有机会了解他的内心。不到一个月,这样的机会就来了。

那个晚自习课间,他与几位学生在盥洗室追逐打闹,被我当场抓到后还撒谎狡辩。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之后我让他写了一份检讨。读完他交上来的检讨,我懵住了。他以排山倒海似的文字对我及班长进行了批判, 认为我们都没有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无法让他对这个集体产生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文笔之犀利、思想之武断让我恨不得立马把他叫过来理论一番。但脑海里闪现出《放牛班的春天》里的一句话浇熄了我的怒火:心灵从来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来走近并温暖的。

其后,我一边对他进行冷处理,一边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他。通过与他的偶像, 原先的班主任进行交流了解到,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男孩,爱打篮球,爱交朋友,好相处,有思想。从语文老师那获得的信息也验证了我的推断,他文笔不错,思想比较深刻,阅读比较广泛,算是一个蛮有才华蛮有思想的大男生,但外表看似很颓废。他的爸爸发给我几篇他的随笔,让我对他有更深的认识。摘选《无悔青春》中部分语句如下: 本该是青春无悔的年龄, 周围的人却是一张张虚伪的笑容, 周围的环境那堆积如山的习题, 周围的声音是一声声的笑,但风吹来的,却是撕裂心房的呻吟和怒吼,以及将人心冰封的冷嘲热讽。这样的青春是无悔吗? 我要说,青春,本该无悔。球场上飞扬的汗水是无悔的,待解已久的难题最终攻克后的笑容是无悔的,兄弟间摩擦过后和解的对拳是无悔的;尤其是,当两年过后从考场中走出的时候,不管是放荡地大笑,还是自信地微扬嘴角,抑或是辛酸地落泪,甚至是悔恨地放声痛哭,我们都拥有一场飞扬的青春。这样的一场青春,一场与世界隔绝的青春,才是我们真正无悔的青春。

他那有时灰有时亮的思想天空在这篇随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对他的冷淡与疏远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更热心集体活动,更愿意帮助别人,对我投射的竟然全是渴求肯定的眼神。我会适时地给予他肯定的眼神,但很少,表现得很吝啬。同时班级在学校重大活动或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时我一定会在班级里大加赞扬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我要让他意识到,我的孩子们并不缺少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他学习成绩不错,但如此有禀赋有潜力的一个男孩子,总是隔三差五喊头痛不来学校。之前已经与家长沟通过,去大城市大医院都看过,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本来我对他这种特殊情况采取宽松政策,猜测也许头痛只是学习重压下的一种借口与暂时的逃避,如果不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我就听之任之。但检讨书事件之后,我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与他聊力克胡哲、海伦凯勒、史铁生和霍金,我希望他能如这些伟大的人物一样,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力。虽是青春年少,他的座右铭竟然是“中庸”,我很不解,问他为什么,他回:不争,不为名,这是我的生活原则。真是少年老成。那我就与他聊《平凡的世界》,聊《当幸福来敲门》,聊青春的意义,青春的真谛,青春本该有的五颜六色。我很坚定地说,他有追赶班级第一的潜力和能力,青春不是用来浪费的,是用来拼搏和奋斗的。此后,他一直很阳光,很努力,很有正能量,还经常找我聊对班级管理的意见, 让我推荐几本好书给他, 或者与我交流他最近看的好书。期末考试,他更是取得班级第二,年级第三十三,两门必修达A,小高考四门必修达A的优异成绩。来跟我聊天时脸上满是大男孩该有的阳光笑容。他的期末评语我是这样写的:“你思维敏捷,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和超强的领悟力。在多次公开课上表现出色。深入了解后,才知在不羁的外表下,你有一颗至善至真的心灵,难怪那么多同学喜欢你。机缘巧合下曾有幸拜读过你的几篇随笔,思想细腻深刻,很是惊讶。未来希望你能善用上天赋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成就一番无与伦比的美丽! ”

二、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小高考冲刺在即, 可我班寒假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测成绩非常糟糕,没有一个学生达A,还有9个学生未达C。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立刻采取了行动。

首先,我给每位家长都发了如下短信:“各位家长您好,小四门寒假自主学习检测的成绩已出,标准我再重申下:90以上为A,89-75为B,74-60为C,60以下为D, 只有每得1A高考才可在总分上每加1分,若得4A可加5分。如果得任1D,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这次小高考对孩子甚至各位亲们而言,都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但现在的检测成绩说明,我们班孩子在寒假里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形势非常严峻! 请各位家长与我一起,在这一个月内务必认真严肃地督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严格就是大爱! 同时恩威并施,建议各位亲可以采取龙应台用书信与孩子交流的方式 (我班已有一位家长一直这样做着且很有成效),每周用心写一封信,或聊人生或谈家常,用心灵的声音陪伴孩子的成长! 我也必尽全力! 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在短信中,我除了强调事情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外,还推荐了龙应台用家书与儿子交流的方式。

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龙应台用36封家书向我们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 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和孩子对母亲深深的情感依恋。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多数高中阶段的父母而言,一直被“亲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困扰着,无法很好地交流与沟通。在此书的序言中,龙应台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 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通过写信这种传统又温情的方式, 可以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理解,从而在心灵“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我班有一位家长从高一起就采取这种方式与孩子交流,尤其是孩子受到批评或创伤后,这种方式更能凸显其优势:孩子更易接受,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所以我把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推荐给各位家长, 希望家长们在小高考冲刺的特殊时期能用灵魂的声音陪伴孩子。

其次,我利用当天下午第四节课正好班会课的有利契机,开了一堂题为《永不放弃,为4A而战!》的主题班会。班会伊始,我就跟孩子们说, 最近这半年我都在教两岁的女儿读《三字经》,其中有这样两句:教不严,师之惰。以我的理解,这里的“严”绝不指简单肤浅的态度上的严厉 , 更指教师对学生有高标准的要求和引导,否则我就亵渎了为人师者的尊严和责任。管理学说,严格就是大爱。老师、父母或长者对你的严格要求,虽然起初你觉得痛苦,你抗拒,但若你慢慢承受下来,懂得承担责任、执行,被他人认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自立和自信就建立起来。慢慢地,你浑身充满正能量,一件又一件有结果的事情就这么自然地发生,最终你改变自己的命运。反之,如果你一直被溺爱着,你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怨天尤人,甚至是不负责任。最终你一事无成,毁了一生。老师不愿意看到你考完小高考才去后悔, 更不愿意看到你若干年后还会因为今日的不努力而唏嘘不已。龙应台曾经对安德烈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想,天下为师或为人父母者大抵心境都是如此这般。

最后,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段励志话语: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大片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生命将要绝迹。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黝黑的沃土, 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我还让孩子们观看根据《面对巨人》这部电影里的精彩片段制作而成的励志短片《永不放弃》,短片结尾字字珠玑,直逼学生灵魂。

篇4: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靠着直觉也能当好妈妈

因为出了两本书都和孩子有关,常被人当作育儿专家,这实在是个误会。只是因为自己是个年轻妈妈,又刚巧是个写作者。我写,不是因为我知道得更多,恰恰是我有太多困惑,希望通过写来梳理自己,希望尽力去明白。换句话说,我写,是因为不懂。

也常有年轻妈妈说,能不能推荐些育儿书籍给她们,老实说,我读得很少,只在怀孕期间读过一些,那个时期对即将成为妈妈既期待又惶恐,生怕自己做错什么,所以抓到什么都像是救命稻草。而那些书现在看来也确实只起到安慰剂的作用。等到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就都释然了。一个女人因为做了妈妈,她体内的“母性”就会被慢慢唤醒,更多时候,我只是用我作为母亲的天性来面对女儿。

我是因为女儿才成为母亲的,我必须明白这一点。我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里分别承担不同的使命,我给了她生命,而她让我成为母亲。从生下她那天起,我们就在共同成长 —— 一个母亲的成长和一个女儿的成长。我把我的命运交给她,和她一起往前走,坦然接受她在我的人生中起到的一切影响。

怀着谦卑的心,向孩子学习

做母亲会让一个女人从生命和自然的角度去感知世界,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想这就是所谓“接地气”。对生命有敬畏,怀抱一颗谦卑的心,你就不会狂妄到只想去教育孩子,而不打算被孩子教育。教育一定是双方的,老实说,我觉得我教给女儿的东西太少太少,但从她那儿学到的东西却太多太多。

更多的时候,我这个妈妈只是在陪伴孩子,并且一边陪伴一边偷着乐:呀,我又从这小家伙那儿感知到这个,或者那个。是的,我是带着一点点窃喜在注视着孩子,在抓住每一个机会让自己成长。

前些天和女儿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她看到邻居家院子里探出头的枇杷,枇杷果还是绿色的,女儿问:“妈妈,枇杷怎么还不生呀?”她以为就像妈妈怀宝宝一样,有一天要把宝宝生下来,而树上的枇杷不能吃就是因为还没有生。

有天她问:“妈妈,什么叫五颜六色?”“很多颜色在一起就叫五颜六色。”“那为什么不叫五颜七色、六颜八色?”哦,这可是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今晚喝牛奶的时候她突然停下:“妈妈,牛奶就是奶牛屙出来的吗?”这个……

这些语言和感觉是多么美妙呀,相对而言,我们这些成年人真是愚不可及。

和女儿一起乐享“成长”

有段时间我沉溺于用手机玩微博,这个行为引发了她的好奇,只要我拿出手机,她就会一把抢过去,捏在手里一阵狂按。小孩子在自我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通常是靠模仿去感知事物,几天过后,她已经会用手机胡乱打电话和发短信了,我意识到,我犯了很大的错误。

教育的第一步,是做好自己。如果我爱玩手机,我的女儿就整天和我抢手机,如果我爱发脾气,我的女儿就热衷于用极端的情绪表达意愿。相反,我在一旁织毛衣,她就拿出线团坐在我身边绕啊绕;我在做家务,她就会拿着她的小扫帚跟着我比比划划;我几乎不看电视,她也就对看电视没有特别的渴望。

一边养育女儿一边和女儿一起成长,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是带着任务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让我更敏感,更完整。我愿意怀着谦卑之心去观察和发现,也愿意通过女儿照见自己,改变自己。我希望让她感受到一个乐观、独立的母亲形象,我有什么我就能带给她什么,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快乐而安宁的生活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面对女儿,我有义务活得更美好。

明星妈妈超级问答——

Q:有培养女儿兴趣和才艺的计划吗?

A:没有什么计划,如果她有喜欢的东西,我会鼓励她去做,也希望她能坚持,但我不会强求她做什么。

Q:女儿有让你生气的时候吗?

A:有啊,当妈的需要经常和坏脾气做斗争,一般情况下,女儿做了让我生气的事情,我会告诉她,妈妈生气了。她一般听到这句话都会很重视,会尽力改正。

Q:如果女儿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冲突,你会介入吗?

A:一般不干预,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通常他们也会解决好的。要相信孩子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也是需要经历些小风波的。

编辑 Fanny

篇5: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800字

拿起这本书,端详着那赫然清晰的书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我想起了与书名这句话。“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是我非常推崇且践行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我认为,父母对子女,好的陪伴即是好的家庭教育。

什么是好的陪伴呢?在我的家庭教育中,和作者郭力妈妈比较切合的,有几下几点。

首先,成为孩子人生启蒙之师。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职业和岗位需要培训和上岗证方可准入、从事,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非常难、需要不断学习的岗位,却是条件宽松和门槛低,不需要持证就能上岗,那就是为人父母。只要有生育能力的人,都能成为人父人母。可是,为人父母并不简单,当好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需具备知识、智慧、眼光,与孩子共同成长。

郭力列举了一些作为孩子启蒙之师应该懂得的方面,比如,从孩子的天性看未来,给孩子提供好的语言环境,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和兴趣,不强求孩子成功但要让孩子快乐,对于给孩子请家教的独特理解,等等。

其次,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要有目标和方向,长远的、大气的大目标,正确的方向,并且从尊重和爱孩子的角度。

读完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郭力对女儿月月每个阶段的培养都是有目标的,甚至是提前很多年就订好了目标,然后用理性的心态和做法帮助女儿一步步接近并达成目标。郭妈妈的目标是让女儿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

我对孩子教育培养也有大目标和大方向,除却素质、习惯、品格方面,在心智和能力层面,我希望我的孩子具备良好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好学与发问精神,多元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等。

第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朋友。

跟孩子的关系建立好了,家庭教育才有开展的基础,也才能对孩子施加影响和引导。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方法有很多,高质量的陪伴、爱孩子的兴趣爱好、保持和孩子沟通对话的畅通管道、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常常仗着自己身材高大于孩子而对孩子施威,欺人,无法做到以平等的高度和视角看待孩子,自然在心里上也就滋生了不平等的居高临下姿态。

第四,情商成就孩子。

以前,我觉得这句话是空谈的理论而已。有了孩子之后,切实看到并感受到情商至于孩子当下乃至未来一生的重要性。幸好,我是个注重情商教育的妈妈,我的孩子也是个情商发展不错的孩子。

除此,这些常规教育之外,作者还用了相当的篇幅写了关于女儿留学的种种以及解答了一些父母对于留学的一些疑问。这一部分,对于想要送孩子去留学的家长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每一个时刻,如若父母不缺席,且能进行温暖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那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篇6: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400字

郭力讲到如何将女儿培养进入耶鲁的过程,让我看到智慧的妈妈,不仅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文化素养。看到郭力历练女儿摆摊,培养正确的财富观念;读到“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耐心与耐力的考验”时,审视自身,第一对女儿关注过多,不忍放手,致使女儿独立性较弱;第二对待女儿耐心不足,面对女儿任性时,自己容易烦躁,耐心是制约我的一把量尺。

掩卷沉思,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能给予她带来什么资源?为了女儿我应该如何转变?静心沉思,我爱女儿,只做些表面功课,虽然与女儿关系融洽,但是感觉无法进入她的内心层面,激发她潜在的动力,我的潜意识中还是有些期待,焦虑的毒草有时还会出现,力克.胡哲、夸斯托夫等人的故事,深深触动我的内心,他们的父母不因孩子残疾忽视他们,而是因材施教,使他们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反思自身,这些年看过不少亲子书籍,参加一些亲子培训,观念改变很多,慢慢理解萨提亚的理念——无条件接纳孩子,包容她的过失,从错事中找出积极的方面,多鼓励、多肯定,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让孩子自己沉思,转变得更快。

篇7: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500字

自己有了孩子后,我才真正地理解和体会到父母对于孩子陪伴的意义和艰难。,我和妻子不顾一切、排除万难把2岁的儿子接到北京,就是为了能陪伴孩子,时时教育。任何人都没有剥夺孩子童年的权力,孩子首先应该拥有陪在父母身边的权利,其次才谈得上在父母身上受到的教育。

我和自己2岁的儿子相处发现一件事情:孩子总是很快乐,而大人却总是有各种烦恼。孩子总是快乐地无端,我们却总是愁得有理。当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很快乐,而长大接受了教育,我们却被世界磨损了自己原初的快乐。我甚至会经常性反复地做马上考试自己手足无措的噩梦,我想我被现行的教育磨掉了太多珍贵的东西,尤其是快乐的能力。因此我对孩子最大的教育期望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可以做一个始终快乐的人。在如此功利的社会教育环境里,我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正确,郭老师对孩子说“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让我找到了契合点,我也由此明确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向:让孩子做一个绝对快乐,相对成功的人!

看一个人首先要看这个人的胸怀,其次是见识,最后是能力。见识大于能力,胸怀大于见识。有什么样的胸怀,就有什么样的格局,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方法,教育也是这样!

我本来以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写的就是怎么培养出耶鲁大学生的教育辅导书,对如何培养一个孩子进入世界高等学府虽然很诱人,但我却毫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教育在我看来太功利太实用,在我看来,教育需要大情怀大格局,其次才是技术和方法。郭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胸中有情怀,脑中有格局,手里有方法的好妈妈和教育专家。

关于教育的方向,郭老师说:“我希望我们的孩子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独立人格的教育、普世价值的教育。”她在意的是孩子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注重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希望孩子有一个独立的正确的普世价值观。

正是有这么明确的教育方向,所以她并没有感觉自己女儿上了耶鲁大学就多了不起,她因此没有把这本教育书的重点放在如何考取耶鲁大学的技巧上,她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的爱的能力、公益心、好奇心、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包容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这是一个伟大的视角,因为这个视角的广阔,她的女儿不仅仅成为了一个优秀大学的大学生,更成为了有独立意识、善于分享和沟通,和人保持正向的积极关系,学会了和这个世界如何好好相处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独立、自信、有自己丰富的世界和独立空间的人,而父母则往往容易用爱束缚、拖累孩子,自己的情感对子女过于依赖。郭老师认为,父母和成年的子女应该彼此都有非常自我的空间,他们相互独立,相互尊重,不过度彼此干涉彼此的生活,这样可以做到空巢不寂寞,解放了儿女,释放了自己。

郭老师不仅仅是个有境界和胸怀的人,也是个对教育很有技巧和方法的人。她教育孩子很明确地从5个方面做:诱导孩子的秉性,拓展孩子的志向,培养孩子的才能,鼓舞孩子的勇气,克服孩子的毛病。郭老师教育孩子有三个关键词:沟通、适度、方向。她教育孩子沟通而不强加,她能很好的处理规矩和爱的关系,总是让孩子自主选择。她主张给孩子一个启发式的多元选择空间,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路,他才能走得相对优秀,相对快乐!她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她认为:人生是场马拉松,孩子在某个阶段表现平平并不意味着他以后平庸,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每个阶段都跑第一。

篇8:兴趣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中要做到三个字: (1) 迷, 根据孩子们不断地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 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 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 踏进未知之门。 (2) 悟, 根据孩子们的一般的智力, 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 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 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 (3) 爱, 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 透过集体生活, 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

——陶行知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 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 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教书, 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教员不讲也可以,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 才去帮助他。

篇9: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学习与网络的声光电相比,诱惑实在小的没法比!而此时最重要的是怎样去引导。

我也是一位父亲,儿子读初中的时候,也曾经历过那样一段日子。

那段时间,妻子向我反映,儿子最近放学后常常回家很晚,一问他,总说学校有事情。儿子在我同事的班上,我打电话询问。同事说没有这回事,放学尽量不留他们,都是按时放的学。

那天放学后,我在离校门远一点的地方“监视”儿子,只见他出校门后并没有回家,而是和一位同学直接去了附近的网吧。我悄悄跟在他后面,注视着他进了网吧。那一刻我很恼火,想直接冲上去把他带回家。但转念一想,如果那样做的话,第一,他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第二,已经到了网吧,不让他玩一会,可能他会更加念想。

我蹲在网吧门口想着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两小时过去了,儿子从网吧走出来,和那位同学边走边讨论。我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走,肚子饿了吧,回家去。”儿子满脸惊愕地回头望了望我,然后一声不响地往前疾走,可能是怕我批评他吧。

回到家后,见我们这么晚一起回来,妻子满脸疑惑。我摆摆手,叫她不要说什么,赶紧给儿子摆上饭。儿子吃完饭,进房做作业去了。

当天晚上,我没有批评他。第二天,我还是按兵不动。儿子吃饭的时候,总是忐忑不安地望着我;我装作没看见,不理他。第三天,第四天也是如此。

一个星期里,儿子每天都很乖,准时放学回家,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周末的傍晚,我说儿子,咱们去打球吧。儿子高兴地答应了。我们玩得很尽兴,回家的时候,儿子跟我说,爸爸,这几天你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怎么不批评我啊!我说批评你什么。

“上网吧这件事啊!”

“哦,没什么,想上网很正常,电脑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但是以后要记得在家上,免得你妈妈担心,再者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做完该做的事情再上,放松一下。”

“爸爸你太棒了,你知道吗?我们班有些同学上网,他们的爸妈不是打就是骂的,跟他们比,我真是太幸福了。”

儿子亲热地搂着我,我们像哥们一样愉快地回家。

后来儿子果然很理智地分配了自己的时间,我要求妻子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他玩电脑的时候不要在旁边唠叨个没完。我也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儿子,跟他一起打球运动,分散他的注意力。寒暑假里,带他走进大自然陶冶性情,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期,越打越骂越逆反,你只能走进他的心,和他做朋友,他才会听你的,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0: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一、值得深思的故事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有时候,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因为,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我们先看一则故事《爸爸,我想买你一小时!》或许就会明白:一切的爱,都基于陪伴!

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身体疲倦、心情也不太好。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什么问题?”父亲有些不耐烦。

“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儿子望着父亲,恳求道:“请告诉我,你1小时挣多少钱?”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我1小时挣20美元。”父亲有点按捺不住了。

“喔。”儿子沮丧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犹犹豫豫地说:“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终于发怒了:“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那你还是回房间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现在需要休息,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儿子走后,父亲还在生气。过了一阵儿,他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刚才有些粗暴,他走进孩子的房间,轻声问:“你睡了吗?”

“爸,还没呢。我还醒着。”儿子回答道。“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儿子欣喜地接过钱,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皱的钞票,仔细地数起来。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开始生气了。

“因为只有那些还不够,不过现在足够了。”儿子回答道。然后他将数好的钱全部放在父亲手里,认真地说:“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体的陪伴,还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们,请静下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慢下脚步陪陪孩子,因为孩子是多么渴望父母能抽出时间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么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见证自己最开心的时刻。

二、令人无奈的现状

1、缺席的爸爸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2、焦虑的妈妈

一个缺席的父亲,同时会伴随一个焦虑的妈妈。父亲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妈妈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妈妈那本应由爸爸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父母问题。一个在家庭中缺席父亲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爱或母爱中长大的孩子因没有亲情体验,早期的情绪情感发育的损伤,会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这些失控行为通常表现为: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人。

三、常被误读的“陪伴”

不能否认,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渴望尽已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有些父母选择了与“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妈妈甚至做出辞职做全职妈妈的“牺牲”决定,给孩子完全的照顾,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观念中有很多关于陪伴的误区,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种: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孩子在哪里,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里,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的说话,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没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

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说教=陪伴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用最有伤害力的这两句话,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

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爸爸负责主外养家嫌钱,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怎么可能是妈妈的守护可以代替呢?中国是个内敛的民族,父亲尤其是沉默、不善表达爱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爱的痛中长大?

当然种种现象无不与骨感的现实联系在一起。面对教育的大环境、物质的大环境;越来越多的父母,除了对现实的抱怨、恐惧之外,似乎无能无力。但这并不是成熟父母的智慧所为:父母永远也不能等到社会改善到足够理想时再去教育、陪伴孩子,父母也永远不能把责任推给社会之后,忍心看着自已的孩子孤单长大,毕竟,养育每个孩子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百分之百的责任!父母要做的永远是:如何在这个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四、亟待重视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让缺失看护的孩子面临教育问题。由于亲职缺失导致孩子被忽视,引起的紧张、不安全感长期存在,进而形成无形的压力,形成消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持续终身。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视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才会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帮助孩子产生安全型依恋,然后培育出一份积极的心态来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

1有一种陪伴叫隐性失陪

隐性失陪是针对普通意义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意识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儿童养育方面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具体表现: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形失陪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2有一种陪伴叫心灵陪伴

心灵陪伴是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给他人爱、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了解他人、关爱他人、相互信任。在儿童养育的领域,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采用所谓"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阴阳、地有柔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和娘!父亲是外放、独立、刚强、乐观、博大、宽广、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阳刚之气,母亲是内倾、依恋、包容、接纳、柔顺、谦卑、静态的、稳妥的阴柔之风;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和支撑,父爱与母爱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亲缺席,亟盼回归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角色,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男性的父亲,一般特征是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坚毅、与人合作、富有进取心等,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沟通中,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一个普通的父亲,不在于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识,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用自己的榜样和影响,教会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具备了这一点,孩子就会走好自己的路。

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选择成为父母之时,你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就注定将改变一个人。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导与示范,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鼓励与陪伴,是“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因为,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其实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艺术。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培养”就是“陪着养”。陪伴之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父母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因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时,一心一意,给孩子你最好的专注力。

2无暇陪伴,忙只是借口

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时间问题,而是选择问题,是价值排序的问题。忙只是借口,只是看父母把什么看的更重要而已。钱可以暂时少赚点,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差别是管理时间的能力。一个人的主要时间分配到“不重要不紧急”,是得过且过型;分配到“紧急不重要”,是随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紧急”,是勤奋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紧急”(例如健康、读书、教育子女等),是智慧发展型。您是哪一种类型?

3孩子有求,请专注陪伴

孩子闹情绪,缠磨人,求抱求陪伴时,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高危信号,说明父母已经太长时间沉浸工作、琐事,忘记关注孩子。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么都放下,专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阵子。不一定很多语言,也不一定绘本玩具游乐场,只是陪着孩子,由孩子牵引着安排时光。世间一切显现皆修行对境,孩子禅,方便修。当孩子抱怨你从不带他去公园或总是夸奖邻家的孩子时,你可能会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然而对于孩子而言,感觉就是一种事实,父母需要做是去发觉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含义。

4陪伴是最好地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将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为过。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陪伴不仅仅是形随,更重要的是心随,是父母的心跟着孩子的内心一起成长,一起相伴。生命不可逆转,也不会停留于昨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的优点、他的思考、他的梦想、他的烦恼、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岁月会告诉您这些。忙碌的父母们要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篇11:读《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有感

在传统的中国教育里,父母总是在极力维护长辈的威严,认为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具有震慑性和权威性,所以大多数父母容易在孩子面前摆架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容易疏远你,怕你,不愿意把什么话都告诉你,当然更谈不上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了。

而我无疑就是这传统父母中的一员,总是在各方面过于严厉的`要求孩子,总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怕我,也不愿意跟我交流 不情愿的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甚至我误解他都不敢反驳,日积月累,孩子逐渐不自信,胆小,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我开始意识到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说“父母的威信应该来自于孩子对你的尊敬,信任和认可”,让孩子觉得你是最温暖的,最踏实的港湾,让他在你面前是放松的,愉悦的,愿意跟你推心置腹。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亲子关系呢?书中介绍的第一种方法就是陪伴。陪孩子一起“疯”.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习惯于板着面孔的我怎么放下面子跟孩子一起玩闹呢?但为了孩子我还是决定改变自己,从最简单的剪子包袱锤开始,我们制定了游戏规则,输的一方要无条件按照胜方要求去做。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逐渐放松,开始跟我愉快相处,我也会偶尔耍赖,撒娇……儿子突然抱着我说:“原来妈妈也挺可爱的,也跟小孩子似的,喜欢这样的妈妈”.慢慢的孩子跟我亲近了,有什么事也愿意跟我分享,并且开朗起来,笑容里多了份自信与从容。

父母在陪伴孩子玩的时候,大可不必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声望,孩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远远超乎成人的想像,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松紧”的尺度,孩子一定能感觉到父母的原则和底线,所以父母能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玩,跟上孩子的变化,同时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增加孩子的生活阅历,这样才能够和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陪伴孩子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篇12:《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亲爱的父母、祖辈,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请暂时放下手机,放下所有事情,给孩子完整的一小时,完完全全和他在一起。

陪伴不止是时间,而是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让孩子感受到爱的专注;

陪伴不止是付出,还能收获孩子的独特视角,一起自由地探索与成长;

陪伴不止是你告诉我,还有我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人与人之间有诸多不同,我们要彼此尊重。

陪伴不止是我们在一起,更是一种美好而愉悦的家庭氛围,让亲情停泊,让爱永驻,静待花开。

专家谈亲子陪伴

王晶:陪伴不仅仅是“在一起”

谈到亲子陪伴,许多家长都会说,就是多陪孩子玩儿呗,我已经做得很好啦!没与宝贝有分居两地,肯花钱给宝贝买好吃好喝好玩具、带宝贝出行游玩见世面、陪宝贝读书„„能做到这些的家长值得肯定,但与宝贝“在一起”就等于陪伴吗?显然远远不够。亲子陪伴不是目标,只是方法和途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通过父母或亲密的抚养人陪伴宝贝,与之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亲子依附关系,也称为为亲子依恋关系,下文中使用大家更为熟悉的“亲子依恋”这个概念。

亲子依恋从出生就开始了,婴儿依赖于妈妈(及亲密的看护人),来满足生理和情感的需要。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宝贝一出生就本能地、像迫不及待要吃奶一样,努力寻找并渴望得到拥抱、亲吻这样的亲密接触,尤其是在感觉饿了、渴了、不舒服的时候,或感觉到威胁和压力的时候,这种要求就更加强烈迫切,只要一抱起宝贝,哭声就减小了,再加上温柔的抚摸,宝贝就平静了许多,这也是生存的需要。

日积月累,宝贝与妈妈构成了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情感纽带,在彼此互动中,内化形成了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与思维模式,每个宝贝的这种模式都不相同,长大后,依据这种模式作为蓝本去处理人际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宝贝不断参照幼年与看护人的互动模式去尝试与他人相处,与环境互动。

亲子依恋关系不仅影响宝贝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性发展,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社会技能,并且对大脑发育、智力、语言、肢体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乃至对未来婚姻都有预测作用。总之,婴幼儿的大脑是被更成熟的父母的大脑塑造着,而看护人尤其妈妈的看护行为,甚至可以影响其大脑体积的大小。养育方式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亲子依恋关系,其中有积极正向的安全依恋,也有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安全依恋。

徐亮:父爱教育不可缺失

一般来说,父亲能带给孩子有以下几个好处

1.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开朗、大方等个性特征,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父亲会更多地与孩子玩运动量大而刺激的“大游戏”,比如追逐跑、骑马等,非常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满足。

3.父亲是介入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第三者”,父爱能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认识,能够帮到孩子学会与同性或异性交往的模式。

4.父亲会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父爱更易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应该说,父亲的参与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蔺玉华:祖辈的智慧陪伴

当一个家庭有了小宝宝,最高兴的不仅是他的父母,还有祖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因为父母的工作忙,祖辈难免要分担孩子的看护教育。祖辈需要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尊重幼儿发展规律。

给孩子安全和谐的成长氛围

隔代陪伴在家庭关系中最需重视的事,是要给孩子一个安全和谐的生长氛围。三代同堂,一些生活琐事或对孩子教育意见不统一在所难免,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天天有矛盾,天天有争吵的环境中,会使他产生不安全感,对其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当意见不同时,要尽可能在私下和对方交流,求同存异,为孩子创造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自由成长、探索发现的条件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自由自主的生长空间。只要是孩子发展需要,不要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地的限制孩子。周末就问孩子想去哪儿,由孩子选择。在活动中,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路线,选择目的地,选择玩法,也征求孩子对携带玩具的意见。让孩子成为玩耍的主人,在玩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孩子喜欢发现探索,这是其学习成长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也给其提供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孩子自己发现。不管是在哪里,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孩子发现探索的秘密。

给孩子讲规则、懂礼貌的环境

孩子的自由并不是没有规则的,从小学会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不当错误保护伞,孩子的文明行为要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建立。比如学会等待、学会谦让、学会不打扰别人、学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进门先洗手等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文明习惯。有一次去体育公园玩,孩子饿了,提出要吃披萨,我们来到必胜客,人很多需要等位,孩子嚷嚷饿了不耐烦等,我就给他讲排队的道理,让他学会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到了就餐的时候,教他如何进餐,如何使用西餐餐具。

李海红:陪伴二宝,“熟手”爸妈有优势

经历了大宝的养育过程,“熟手”爸妈陪伴两个宝贝的优势相较“新手”爸妈不言而喻。不过优势如何充分利用,需要二宝爸妈去意识、肯发掘、善利用,才会产生最优的效果。小窍门一:过往教训不再犯 在大宝陪伴过程中,爸妈总会有一些遗憾或教训,如家长对亲子陪伴不重视、没能为宝贝创设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等,这都需要爸妈梳理并有意识地调整、规避,以免再犯。

小窍门二:有益经验要保持 在大宝的养育过程中,家长一定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最重要的是,每天确保时间,全身心投入亲子陪伴。虽然工作繁忙,但我和爱人都尽量确保晚上和周末的亲子陪伴时间。此外,通过游戏,小窍门三:大宝优势用起来 除了玩具、游戏、语音动画、动植物等丰富的资源,二宝陪伴的最大资源就是大宝。爸妈一定要充分发挥大宝的作用,不仅能让自己省心,还能兼顾大宝的情感需要,巩固大宝和二宝的亲密关系。以我家为例,哥哥在亲子陪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帮手,一会儿抱抱妹妹、逗逗妹妹;一会儿帮妹妹拿尿布,一会儿帮妹妹取纸巾。哥哥忙得不亦乐乎,妹妹笑得合不拢嘴,我和爱人则甜在心里,喜上眉梢!

高品质的亲子陪伴行动起来!

孩子99%的成功源于父母1%的改变

你一定想知道自己和孩子建立的是哪种依恋关系吧?我们来做个亲子依恋小测试。

“陌生情景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你可以尝试按以下步骤设置情景,观察记录宝贝的行为情绪,对照分析。

安全型亲子依恋

只要宝贝看见妈妈在旁边,宝贝就敢于去探索未知的事物,玩玩具,跑来跑去。但妈妈离开后,宝贝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泣。当妈妈回来时,宝贝会扑向妈妈,让妈妈抱,妈妈抱起后,很快安静下来平复情绪,又开始玩了。对陌生人表现出警觉与怕生,只是远远地看,但有时也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因为孩子与一个或多个亲密抚养人形成了这种非常亲密的、依赖的、信任的关系,孩子会把看护人作为安全港湾,当看护人在身边时,充分的探究行为会促进孩子的感官及运动等能力的发展,让孩子的行为更加主动,从而获得身心更好的发展。

不安全之焦虑矛盾型

一进入新环境,宝贝就表现出紧张痛苦,死抓着父母的脖子不撒手,对新环境新玩具没有兴趣,逗引也无济于事,宝贝始终守在妈妈身边。当妈妈离开时,会十分沮丧,大哭大闹,当妈妈回来时,宝贝表现很矛盾,想让妈妈抱,当妈妈亲近,宝贝又拒绝妈妈,对妈妈又推又打妈妈,仿佛在说:“你怎么把我扔了,你不要我了,我恨你!”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表现消极。

不安全之忽视型

宝贝一进入新环境就开始玩,不太注意妈妈是否在身边,妈妈的离开也不掀起宝贝内心的波澜,继续玩自己的,妈妈回到身边,不看妈妈,而是寻找玩具,也不急于去拥抱迎接,宝贝与妈妈亲密的接触少,貌似宝贝很独立不黏人,其实是一种回避和忽视。对待陌生人出现也无特殊的反应,甚至比对妈妈还表现出更好奇和想亲近一些。

不安全之紊乱型

在陌生情境下,宝贝的行为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前后不连贯,混合了前三种依恋方式,常处于茫然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最焦虑无序的。

“孩子99%的成功源于父母1%的改变”,说的就是父母与孩子未来的关系。给孩子高质量的互动和人际关系体验,用敏感、温暖、一致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有归属感,支持他们语言发展,自由探索,重视情绪情感的发展,与宝贝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为宝贝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让父爱陪伴孩子成长!

我很庆幸,我从事的是亲子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让我深知父亲教育的重要、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让我陪伴儿子度过了他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直到送他上大学。

我很庆幸,给了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良好而美满的婚姻,会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而稳定的家庭环境能给到孩子很坚实的安全感和暖暖的爱。我和孩子的妈妈,一路走过二十多年,有争吵也有矛盾,但更多的是风雨之后的恩爱,我们一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庭是多么地温暖。我也相信他的未来会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在等着他。

我很庆幸,每天会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

6岁以前是接触孩子最多的时候。从幼儿园接他回家,一路走来一路聊,临睡前父子两人故事接龙,比拼谁讲得更有趣更好玩。我相信,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我很庆幸,我会与孩子争执

我不会强求孩子完全接受我的观点,我会告诉孩子,你有你的观点,但我也有我的。有时我会故意和孩子争论,他说他的我说我的,而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了我的某种观点,而我也会看到孩子独特的视角。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懂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和自己的观点、价值观不同,但大家要彼此尊重共存,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

我很庆幸,陪伴孩子的密度达不到,就要讲究质量

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忙碌起来,也会经常出差,不可能再像往日那样常伴孩子左右。但每次只要回到家,我会特意找一些机会和他在一起。比如看到他在看电视,我会放下所有的事儿,专门坐在他旁边陪他一起看,也许并没有交流太多话语,但我知道,孩子心里一定有感觉,他感受到了爸爸与他在一起。

我很庆幸,我会和孩子经常谈论游戏、电影与时事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孩子与父母交流有问题?就是因为很多父母喜欢讲道理,却很少从孩子的内心入手、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我会经常和孩子谈哪个电脑游戏好玩不好玩,会谈最近某某某导演了一个片子超级烂,还会谈最近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有趣没趣的事儿。孩子愿意与我谈这些,因为他在与我交流的时候,没有压力,都是他喜欢的爱好的,从而他也知道了,爸爸懂他。幸福陪伴:宣哥麒妹的美好时光

伴随二孩儿政策的开放,周围的“大肚”妈妈也越来越多了。在为大家高兴的同时,我更庆幸自己已经是一位哥哥9岁、妹妹4岁的二孩儿妈妈啦!我和先生都是独生子女,提前享受了国家的政策,也提前感受了“家有二宝”的幸福生活。

大宝二宝亲密无间

9岁的哥哥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哥对妹妹也越来越疼爱。出去买东西,哥哥总说:“妈妈,给麒麒买一个礼物吧!”妹妹在家里受伤了,哥哥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抱起妹妹,心疼地问:“磕疼了吗?”如果出去聚会不带妹妹,哥哥也会帮着妹妹,跟我和先生争取,如果获得同意,哥哥便无比开心。从有妹妹开始,当时5岁半的哥哥开始自己独立睡觉了!每天起床,哥哥都要到妹妹屋里打招呼,晚上睡觉了,也要和妹妹说一声晚安。妹妹对哥哥也同样依赖,每天用稚嫩的声音叫哥哥。每次看到兄妹俩抱在一起开心地说话、聊天、玩耍,我会觉得所有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美好生活需要父母创造

当然,在两个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曲折,亦是大人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小宝刚出生时,原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宝,因为失落变得有些反常,爱发脾气、不讲理,甚至行为倒退。这时候,需要妈妈给予大宝更多的关注。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只要吃饱、睡好就可以了,这个工作是家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替代的。记得妹妹出生前后,我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很棒、很懂事的男子汉才会有妹妹呢。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照顾好妹妹,成为小男子汉!”我和家人约定,哥哥做错了事情,千万不可把妹妹搬出来说他,那样哥哥就会认为是因为有了妹妹,他才会经常被批评。在我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儿子在女儿出生后从来没有说过讨厌妹妹、不要妹妹之类的话语,而是越来越疼爱妹妹,越来越像男子汉!

要在小宝面前树立大宝的威信。我家的女儿属于乖巧懂事型,儿子相对倔强,所以被批评的时候多一些。有时候妹妹会说,哥哥总是挨说,因为他表现不好云云。每当此时,我都会告诉女儿,哥哥犯错误是可以改正的,你很幸运有个哥哥一起长大。在哥哥面前,我也经常会提起妹妹的懂事、可爱,建立他的责任感。

作为二个孩子的妈妈,我们和“一宝”家庭比较,确实要付出更多。但是,第二个孩子也真是“好养”了许多,我们不会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大惊小怪紧张得不行;我们不会像养第一个孩子那样处处小心翼翼;有了二宝,全家人的关注点都相对分散,也不会让哪个孩子被全家过度关注和宠爱。

篇13:《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一、为何要养成对教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教育者也是一样。所谓教育者的兴趣或教育兴趣, 即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学工作、学生和所教学科发出内心的喜欢和热爱。广而言之, 它还包括教育者执着的追求、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快乐向上的人格。从教育心理学上讲, 这种兴趣是他们热切专心于教育或积极探究教学而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积极态度和心理倾向, 它表明教育者与教育事业毫无功利地完全融为一体, 是纯感情的, 既给教育者主动行为提供内在的动力, 又给人带来愉快或快乐的情绪体验。

首先, 教育兴趣是教师热爱教育、爱护学生的一个支撑点。教育主要是心灵交融、情感碰撞的工作。爱是教师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保持一颗热爱之心并始终如一, 则需多方努力, 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职业兴趣, 因为这个最低层面的热爱却是维持教育者主动行为的最强大而持续的动力。

其次, 教育兴趣是教师职业走向快乐幸福的重要基础。从教育伦理学上看, 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生目的, 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出发点。兴趣与满足总可以带来快乐, 持久的职业兴趣和满足带来的必然是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幸福。

再次, 教育兴趣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教育是师生心灵交融、情感碰撞的工作, 激情感染激情, 兴趣激发兴趣。教师有多喜欢学生, 学生便会有多喜欢教师;教师有多厌倦教, 学生便会有多厌倦学。教师的悲哀就是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没有兴趣, 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把一个对这门学科有兴趣的孩子弄得没兴趣。实践证明,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 甚至因此走上了专业研究的道路, 许多情况下是受教师的感染、启发和鼓励而促成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鲜明提出:“以教育为职业者, 必须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并“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此外, 最近一些调查报告披露的令人堪忧的教师幸福指数, 以及一些地方教师的“无兴趣病”和职业倦怠的倾向, 也表明当前强化教育兴趣问题和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教育是特别有乐趣的事业

从事教育特有趣味, 作为人师自得其乐, 乃以往圣人名家之人生经验和切身体会。在中国古代, 老子开创了乐业 (“乐其业”) 之先河, 孔子开创了乐学 (“好之”“乐之”) 先河, 孟子开创了乐教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之先河。我们仿佛看到这些伟大的智者, 在对他的学生不厌不倦地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又仿佛看见他们白发须髯, 看着弟子们茁壮成长、才人辈出而闭目颔首, 一脸的自得和满足。这何尝不是人间一种崇高而美好的境界呢?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等文中将古代乐教观发扬光大,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趣味”思想。他说:“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 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即是责任心, 乐业即是趣味”, 是“我生平最受用的两句话”。“厌倦是人生第一件罪恶, 也是人生第一件苦痛”, “孔子屡屡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问他为什么能不厌不倦呢?只是领略得个中趣味, 当然不能自已”。“所以我们要选择趣味最真而最长的职业, 再没有别样比得上教育。”梁启超呼吁:“在教育界立身的人, 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

从事教育特有乐趣, 作为人师别有趣味, 也为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特性所决定。在各行各业中, 教育面对天真浪漫的青少年儿童及其变化多端的心理世界, 面对浩瀚无际和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 实为一种能给教育者带来尊严与欢乐的职业。教师职业对象是学生, 工具是科学知识, 在工作中既要不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 又要不断钻研知识和研究学生, 由此构成了教师职业的双重特性, 进而决定了教师专业具有双重兴趣。它要求教师不但对教育事业、培养学生充满兴趣或志趣, 并且对所教的学科也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双重兴趣或许又分别包含着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兴趣:前者是对学生的兴趣和对教师职业的兴趣, 后者是对任教学科的兴趣和对任教学科教学的兴趣。

三、教育兴趣的素养及养成

教育者的兴趣素养有:1.对从事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充满兴趣或志趣;2.喜爱学生, 对培养学生和学生发展饶有兴味;3.痴迷任教学科, 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4.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爱好;5.有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兴趣, 包括研究“兴趣教育”的兴趣;6.做快乐有趣的教育工作者。这些与现行教育学提出的教师一般素养并不矛盾, 不过是给教师职业素养添加更多的“燃料”和“调料”、赋予更多的动力和情感色彩而已。

既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那么教育的兴趣也可想方设法加以养成。比如, 教师要有责任心和爱心, 多与学生交流, 善于学习和借鉴, 体验内在成功感,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校管理, 对教师个体的理解和尊重等等。胡适说过:“对教育兴趣的培养, 有许多方法, 教育影片是其中的一个。”梁启超认为,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 趣味自然会发生”, 即深入其中, 专心致志, 刻苦努力, 不甘落后, 除去妄想, 一步一步奋斗, 并细心体会其中的变化、发展和妙味, 工作趣味自然生成。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他说:“如果你 (校长) 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兴趣的表现是多层次的, 影响兴趣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所以如何有效地让教师都具有教育的兴趣, 如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教师爱的情感的形成等问题一样, 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很难确定地说有些什么特殊的方法和灵丹妙药。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需要专门做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 应当系统把握、整体运用、综合调理, 而不能局限于一两种具体的养成方法之中, 不能为兴趣而兴趣, 更不能追求一时的表面的兴趣。

鉴于教育工作和教育兴趣的特殊重要性, 对教师兴趣素养的要求应当比对学生的更加严格。从学校教育管理上, 建议强化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师范生的兴趣教育特别是教育兴趣的培养, 正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010) 提出的:“师范学校的专门训练, 不限于教学的技能, 而尤其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中涵濡浸渍, 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 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二是在选择录用教师的入口上一定要把好教育兴趣关, 即把好教师入口关, 促使优秀而有志于从教的人才当教师。三是对于在岗教师要注重教育兴趣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四是对确不喜欢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的劝其改行或换岗。五是创设良好的环境,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教师的业余生活和爱好。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努力确保在岗教师都有教育的兴趣。

篇14:《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

亲爱的父母、祖辈,

高品质的亲子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请暂时放下手机,放下所有事情,

给孩子完整的一小时,

完完全全和他在一起。

陪伴不止是时间,

而是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

让孩子感受到爱的专注;

陪伴不止是付出,

还能收获孩子的独特视角,

一起自由地探索与成长;

陪伴不止是你告诉我,

还有我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人与人之间有诸多不同,

我们要彼此尊重。

陪伴不止是我们在一起,

更是一种美好而愉悦的家庭氛围,

让亲情停泊,让爱永驻,静待花开。

专家谈亲子陪伴

王晶:陪伴不仅仅是“在一起”

谈到亲子陪伴,许多家长都会说,就是多陪孩子玩儿呗,我已经做得很好啦!没与宝贝有分居两地,肯花钱给宝贝买好吃好喝好玩具、带宝贝出行游玩见世面、陪宝贝读书……能做到这些的家长值得肯定,但与宝贝“在一起”就等于陪伴吗?显然远远不够。亲子陪伴不是目标,只是方法和途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通过父母或亲密的抚养人陪伴宝贝,与之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亲子依附关系,也称为为亲子依恋关系,下文中使用大家更为熟悉的“亲子依恋”这个概念。

亲子依恋从出生就开始了,婴儿依赖于妈妈(及亲密的看护人),来满足生理和情感的需要。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宝贝一出生就本能地、像迫不及待要吃奶一样,努力寻找并渴望得到拥抱、亲吻这样的亲密接触,尤其是在感觉饿了、渴了、不舒服的时候,或感觉到威胁和压力的时候,这种要求就更加强烈迫切,只要一抱起宝贝,哭声就减小了,再加上温柔的抚摸,宝贝就平静了许多,这也是生存的需要。

日积月累,宝贝与妈妈构成了比较稳定的、持久的情感纽带,在彼此互动中,内化形成了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与思维模式,每个宝贝的这种模式都不相同,长大后,依据这种模式作为蓝本去处理人际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宝贝不断参照幼年与看护人的互动模式去尝试与他人相处,与环境互动。

亲子依恋关系不仅影响宝贝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性发展,包括自尊心、自信心、社会技能,并且对大脑发育、智力、语言、肢体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乃至对未来婚姻都有预测作用。总之,婴幼儿的大脑是被更成熟的父母的大脑塑造着,而看护人尤其妈妈的看护行为,甚至可以影响其大脑体积的大小。养育方式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亲子依恋关系,其中有积极正向的安全依恋,也有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安全依恋。

徐亮:父爱教育不可缺失

一般来说,父亲能带给孩子有以下几个好处

1.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开朗、大方等个性特征,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 父亲会更多地与孩子玩运动量大而刺激的“大游戏”,比如追逐跑、骑马等,非常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满足。

3. 父亲是介入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第三者”,父爱能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认识,能够帮到孩子学会与同性或异性交往的模式。

4. 父亲会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父爱更易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应该说,父亲的参与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蔺玉华:祖辈的智慧陪伴

当一个家庭有了小宝宝,最高兴的不仅是他的父母,还有祖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因为父母的工作忙,祖辈难免要分担孩子的看护教育。祖辈需要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尊重幼儿发展规律。

给孩子安全和谐的成长氛围

隔代陪伴在家庭关系中最需重视的事,是要给孩子一个安全和谐的生长氛围。三代同堂,一些生活琐事或对孩子教育意见不统一在所难免,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天天有矛盾,天天有争吵的环境中,会使他产生不安全感,对其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当意见不同时,要尽可能在私下和对方交流,求同存异,为孩子创造关系融洽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自由成长、探索发现的条件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自由自主的生长空间。只要是孩子发展需要,不要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地的限制孩子。周末就问孩子想去哪儿,由孩子选择。在活动中,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路线,选择目的地,选择玩法,也征求孩子对携带玩具的意见。让孩子成为玩耍的主人,在玩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孩子喜欢发现探索,这是其学习成长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也给其提供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孩子自己发现。不管是在哪里,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孩子发现探索的秘密。

给孩子讲规则、懂礼貌的环境

孩子的自由并不是没有规则的,从小学会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不当错误保护伞,孩子的文明行为要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建立。比如学会等待、学会谦让、学会不打扰别人、学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进门先洗手等等,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文明习惯。有一次去体育公园玩,孩子饿了,提出要吃披萨,我们来到必胜客,人很多需要等位,孩子嚷嚷饿了不耐烦等,我就给他讲排队的道理,让他学会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到了就餐的时候,教他如何进餐,如何使用西餐餐具。

李海红:陪伴二宝,“熟手”爸妈有优势

经历了大宝的养育过程,“熟手”爸妈陪伴两个宝贝的优势相较“新手”爸妈不言而喻。不过优势如何充分利用,需要二宝爸妈去意识、肯发掘、善利用,才会产生最优的效果。

nlc202309090814

小窍门一:过往教训不再犯 在大宝陪伴过程中,爸妈总会有一些遗憾或教训,如家长对亲子陪伴不重视、没能为宝贝创设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等,这都需要爸妈梳理并有意识地调整、规避,以免再犯。

小窍门二:有益经验要保持 在大宝的养育过程中,家长一定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最重要的是,每天确保时间,全身心投入亲子陪伴。虽然工作繁忙,但我和爱人都尽量确保晚上和周末的亲子陪伴时间。此外,通过游戏,

小窍门三:大宝优势用起来 除了玩具、游戏、语音动画、动植物等丰富的资源,二宝陪伴的最大资源就是大宝。爸妈一定要充分发挥大宝的作用,不仅能让自己省心,还能兼顾大宝的情感需要,巩固大宝和二宝的亲密关系。以我家为例,哥哥在亲子陪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帮手,一会儿抱抱妹妹、逗逗妹妹;一会儿帮妹妹拿尿布,一会儿帮妹妹取纸巾。哥哥忙得不亦乐乎,妹妹笑得合不拢嘴,我和爱人则甜在心里,喜上眉梢!

高品质的亲子陪伴行动起来!

孩子99%的成功源于父母1%的改变

你一定想知道自己和孩子建立的是哪种依恋关系吧?我们来做个亲子依恋小测试。

“陌生情景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你可以尝试按以下步骤设置情景,观察记录宝贝的行为情绪,对照分析。

安全型亲子依恋

只要宝贝看见妈妈在旁边,宝贝就敢于去探索未知的事物,玩玩具,跑来跑去。但妈妈离开后,宝贝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泣。当妈妈回来时,宝贝会扑向妈妈,让妈妈抱,妈妈抱起后,很快安静下来平复情绪,又开始玩了。对陌生人表现出警觉与怕生,只是远远地看,但有时也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因为孩子与一个或多个亲密抚养人形成了这种非常亲密的、依赖的、信任的关系,孩子会把看护人作为安全港湾,当看护人在身边时,充分的探究行为会促进孩子的感官及运动等能力的发展,让孩子的行为更加主动,从而获得身心更好的发展。

不安全之焦虑矛盾型

一进入新环境,宝贝就表现出紧张痛苦,死抓着父母的脖子不撒手,对新环境新玩具没有兴趣,逗引也无济于事,宝贝始终守在妈妈身边。当妈妈离开时,会十分沮丧,大哭大闹,当妈妈回来时,宝贝表现很矛盾,想让妈妈抱,当妈妈亲近,宝贝又拒绝妈妈,对妈妈又推又打妈妈,仿佛在说:“你怎么把我扔了,你不要我了,我恨你!”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表现消极。

不安全之忽视型

宝贝一进入新环境就开始玩,不太注意妈妈是否在身边,妈妈的离开也不掀起宝贝内心的波澜,继续玩自己的,妈妈回到身边,不看妈妈,而是寻找玩具,也不急于去拥抱迎接,宝贝与妈妈亲密的接触少,貌似宝贝很独立不黏人,其实是一种回避和忽视。对待陌生人出现也无特殊的反应,甚至比对妈妈还表现出更好奇和想亲近一些。

不安全之紊乱型

在陌生情境下,宝贝的行为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前后不连贯,混合了前三种依恋方式,常处于茫然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最焦虑无序的。

“孩子99%的成功源于父母1%的改变”,说的就是父母与孩子未来的关系。给孩子高质量的互动和人际关系体验,用敏感、温暖、一致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有归属感,支持他们语言发展,自由探索,重视情绪情感的发展,与宝贝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为宝贝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让父爱陪伴孩子成长!

我很庆幸,我从事的是亲子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让我深知父亲教育的重要、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让我陪伴儿子度过了他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直到送他上大学。

我很庆幸,给了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良好而美满的婚姻,会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而稳定的家庭环境能给到孩子很坚实的安全感和暖暖的爱。我和孩子的妈妈,一路走过二十多年,有争吵也有矛盾,但更多的是风雨之后的恩爱,我们一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庭是多么地温暖。我也相信他的未来会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在等着他。

我很庆幸,每天会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

6岁以前是接触孩子最多的时候。从幼儿园接他回家,一路走来一路聊,临睡前父子两人故事接龙,比拼谁讲得更有趣更好玩。我相信,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我很庆幸,我会与孩子争执

我不会强求孩子完全接受我的观点,我会告诉孩子,你有你的观点,但我也有我的。有时我会故意和孩子争论,他说他的我说我的,而在争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了我的某种观点,而我也会看到孩子独特的视角。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懂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和自己的观点、价值观不同,但大家要彼此尊重共存,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

我很庆幸,陪伴孩子的密度达不到,就要讲究质量

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忙碌起来,也会经常出差,不可能再像往日那样常伴孩子左右。但每次只要回到家,我会特意找一些机会和他在一起。比如看到他在看电视,我会放下所有的事儿,专门坐在他旁边陪他一起看,也许并没有交流太多话语,但我知道,孩子心里一定有感觉,他感受到了爸爸与他在一起。

我很庆幸,我会和孩子经常谈论游戏、电影与时事

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孩子与父母交流有问题?就是因为很多父母喜欢讲道理,却很少从孩子的内心入手、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我会经常和孩子谈哪个电脑游戏好玩不好玩,会谈最近某某某导演了一个片子超级烂,还会谈最近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有趣没趣的事儿。孩子愿意与我谈这些,因为他在与我交流的时候,没有压力,都是他喜欢的爱好的,从而他也知道了,爸爸懂他。

上一篇:灯笼树散文下一篇:凌源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工作计划